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这样,更是被乔南看做是说破了心虚的表现,脸色更是严肃起来,声音仍然压得很低,却多了几分森然之意道:“你小子老老实实给我交待,到底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儿,若是能瞒着的,我也好替你们打打埋伏……”
替他们打埋伏?鬼才信呢!哪回不是一有什么事儿,转身就汇报给老爷子知道了!
吴戈心中暗暗腹诽着,面上却不显,反手拉着乔南,压低声音神秘兮兮道:“乔大哥这话说的暖心啊,小弟我太感动啦……我就是想着攒钱买个收录机……这事儿,你可得替我打打掩护,老爷子可是听不得那些电影插曲,说是靡靡之音……”
听吴戈说出这么‘纯良’的目的,乔南都有些不敢相信,但凝神瞅着眼前这小子,就看着笑嘻嘻的,实在看不出破绽,也只好且听着,暗地里让人盯着两个小子,看着他们别作出什么大事儿就成了。
吴戈一边看着人捡拾鸡蛋,一边想起他去借车时,乔南的一脸惊讶,还是一阵气闷。
小秋那边已经把最后一筐鸡蛋过完秤,记录下来,回头才看见,宋秀程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刚刚一直低着头帮忙抬鸡蛋筐呢。
“小舅舅,你怎么过来啦?”小秋一高兴,说的话就有些不过脑子。
宋秀程屈起手指给了她一个爆栗,刻意板着脸训斥:“都快半夜了,小闺女家的也不回家,还问我怎么来了?!”
小秋捂着头呼痛,一边笑嘻嘻地凑到宋秀程跟前讨好:“小舅舅,我知错了,以后安排妥当,尽量不弄得这么晚了。”
旁边与吴戈秦戎说话的副厂长听到这甥舅俩的对话,好心情地插话道:“下了班分福利挺好,当夜班的人少,工人们过来分东西也不怕耽误生产。哈哈,这回可真是感谢你们,帮我们厂里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希望你们多联系些副食产品,也让我们职工改善生活,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去呀!”
小秋的嘴角抽了抽,心道,这位领导是开会演讲习惯了吧,送个鸡蛋还能与‘四个现代化’挂上钩?!真逗!
宋秀程和吴戈秦戎倒是一脸的习以为常,他们还与副厂长、司务长分别握手,一通客气寒暄,话语间不乏政治口号和语录。
倒是小秋,两颊一阵阵冒酸水儿,尽量让自己忽略那些‘假大空’的口号,与厂里派来的财务人员核对数量金额后,顺利地拿到了厂财务科开具的一张支票。
对,就是一张见票兑付的现金支票!一张金额为一仟一佰五十五圆五角二分的现金支票。
他们这次送的鸡蛋数量多,所以价格比他们零售的高价鸡蛋的价格还高。没错,就是因为要的数量多,价格才高!这就是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想一想后世,大批购买都能把价格降低些,这会儿不但没有还价的,还会主动提高价格!
小秋他们在村里的收购价是065元每斤,经过运输搬运,损耗了五斤多,最后算账,他们这一趟贩卖鸡蛋一共获利三百三十多块钱。
再说军车卸下鸡蛋返回营地,开车的士兵去向乔南复命。
细细地问了问情况之后,乔南打发人去食堂吃饭:“你去食堂吃饭吧,我让吴班长替你留了饭。”
目送着士兵快步走远,乔南陷入一片沉思。
他是知道吴家下放几年吃了些苦的,但看吴戈秦戎这样子下力气就为挣俩小钱……恐怕那几年吴家吃得苦,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别看收购了那么多鸡蛋,乔南还是没法相信,贩卖几个鸡蛋能挣到什么大钱。百八十的……他乔南还不放在眼里。
天色太晚,吴戈秦戎跟着回卷棚胡同吃了点东西,就匆匆回去了。
小秋洗漱完毕出来倒水,却见小舅舅仍旧坐在石榴树下。
“小舅舅,你坐在院子里咋不开灯啊?”小秋一边关切着,一边将残水倒进院子一角的下水道,转回身,又招呼宋秀程,“天晚了要下露水了,小舅舅也别在树下坐着了,早点儿休息吧。”
已经习惯了小秋的早熟,宋秀程没觉得她这番‘老气横秋’的话有什么不妥,只微微皱着眉头看向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缓缓开口道:“你卖鸡蛋不是打算卖一次就收手吧?”
小秋微微一愣,随即丢下脸盆,走到小舅舅身边坐下来,微笑道:“小舅舅,我知道我要以学业为重,你放心,我不会耽误功课的。”
宋秀程看着眼前笑微微地小脸,心底某些东西也终于被他彻底抛开。
他轻轻叹口气,道:“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安排,但还是想给你提个醒,如今,形势虽说好了许多,人们的思维习惯却还是一时难以改变。你小打小闹做点儿买卖也罢了,但真的做大了,还是要小心谨慎些才好。”
小秋心头一凛,一下子想起,貌似进了八〇年代后,还有一次(两次?)倒算。一些冒头太早的人,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人被判刑劳改,资金被冻结甚至被清算……
是了,毕竟是几十年积重难返,改革的大趋势不变,但其间也难免有小小的曲折和坎坷!
亏得小舅舅提醒,要不然,她还真把这些事给忽略了。
本来,她还想第二天去银行开个户头,把挣来的钱存进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相信贩卖副食品的人也会多起来,就是农民们也开始进城卖菜卖农产品,她就正好收手,转向服装和电子产品。
这个大方向她没想过变动,但银行户头暂时还是不开了……至于挣得的钱,暂时还是以现金方式存在……大碗里吧!只有这样,她才能完全放心,不怕偷不怕抢,更不怕什么政策突变,清产倒算!
第二百九十章
第二天一大早,吴戈和秦戎又骑了挎斗摩托过来。
宋秀程与小秋交流过后,还是选择不强硬干涉,只拎着吴戈和秦戎嘱咐一番,方才罢手。
匆匆吃过早饭,小秋拿上支票去银行兑付成现金,然后三个人开着摩托直奔前营子和马家店两个村,将收购鸡蛋的钱送过去。
拿到钱,林爱民和张书义明显地松了口气。毕竟是第一次打交道,几百斤鸡蛋交出去,钱没到手前,他们终归提着心。如今钱送过来,他们也终于不用担心对不住村里人了。
拿到钱,通知村民到大队部领鸡蛋款后,张书义脑子转得快,立刻想起村子里养的小公鸡……这个时候农民差不多都是春天孵鸡养殖,到了入秋时,小公鸡也差不多长到两斤多三斤多,能够‘吃着了’。
夏天秋天,鸡鸭能去草丛里吃虫子吃草籽儿,需要的饲料不多。但秋后很快就要入冬,家禽外出找食儿就难了,每天需要投喂的饲料就会多起来。所以,庄户人习惯在秋天把公鸡卖掉,只留下母鸡,留着下蛋。
既然,这三个孩子能联系着把鸡蛋卖了,自然也能把鸡卖了,关键是,能卖个比收购价高的好价钱,多少也能让村民们增加点儿收入。
村里人精打细算过日子惯了,别看一斤鸡蛋只高三分钱,却也足够他们高兴的了。若是活鸡卖也能卖个高价,岂不更好?
张守义主动提出收购活鸡来,小秋和吴戈秦戎自然挺高兴。只不过,没有联系好之前,他们也不敢轻易答应了,只说联系看看,尽快回话。重点的还是与张书义、林爱民约好,以后每过一周他们过来运一次鸡蛋,张书义和林爱民可以组织人提前收好,他们支付收购鸡蛋的劳务费,每斤鸡蛋按两分钱付。
别看两分钱不起眼,但若是每次都能收五百斤鸡蛋,就有十块钱,一个月收四次就是四十元,收五次就是五十元,收购鸡蛋这活儿轻松,两三个人就能干,分摊下来,每个人每个月至少有十几块钱外快,比他们辛辛苦苦干一个月的工分挣得都多了。
两个人欣然同意,心里则开始盘算着,这个好处与谁一起分享了。
小秋又给两人提醒,也可以去相邻村子透透消息,收购的鸡蛋多一些,他们的收益也能多一些。反正只要保证鸡蛋的质量,没有变质的坏蛋,他们就按斤付钱、付劳务费。
离开前营子和马家店,小秋和吴戈秦戎分头行动。
吴戈和秦戎再去跑一跑其他的村子,拓宽一下收购渠道,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增大收购量,将第一桶金最大化。
小秋回城,直接去找秦大妈。街里街坊都去小秋家打水,人来人往多了,她与大家也飞快地熟悉起来,从人们的言谈话语里了解到,秦大妈是他们所在的双塔街道办事处主任。
双塔街道有三个集体小厂子,有一个缝纫厂,有一个是纸盒厂,还有一个是印刷厂。如今,除了印刷厂效益不错外,缝纫厂只做来料加工,去一些企业接工作服的活儿。至于纸盒厂,因为有的大型印刷厂开始上了先进的装订、印刷设备,纸盒不需要人工糊了,纸盒厂已经被迫停产大半年了。原来属于纸盒厂的小院子也空闲下来,经过一个夏天后,园子和屋顶上都生出了蓬蓬荒草。
这处院子其实也是四合院改建的厂房,房屋主体没大动,只是门窗都换了新式的玻璃门窗,增加的采光率,又因为公用的原因,房屋疏于维护,建成年代与郑秋实的小院子差不多同期的房屋,却显得衰败破旧许多。
秦大妈本来就比较和气,对小秋的印象也不错,又能把废旧厂房出租利用,为街道办公室增添点儿收入,小秋一提厂房的事情,秦大妈就答应了,并立刻领着小秋过去看房子。
纸盒厂的旧厂房在隔了两条胡同的井栏胡同。
这条胡同本来呈回字形,形似井栏而得名。年代变迁,井栏被从东边隔断,一半是几家街道办工厂,另一半则是人口拥挤的大杂院。
纸盒厂的院子最小,位置却不错,背后就是大街。小秋绕着转了一圈,就决定,等租赁手续办完,就在临大街的一处院墙上重新开个院门,届时,车辆进出就会更方便了。
毕竟是拿来做工厂的院子,比郑秋实的小院大不少,看形式,最起码是两进院子,一些耳房、门厅之类都在岁月中损毁拆除了,只剩下主屋厢房,也有二十余间。而且,两个通连的院落很宽敞,趁着丛生的荒草,很有些萧索寥落。
秦大妈看小秋瞅着院子里的荒草,又看屋顶的一处塌陷,多少有些尴尬之色,口气不由地带了些试探,道:“这房子看着不太像样子,收拾一下还是很好的……那个房租,正常的是每平方一毛二,咱们街道拿不出钱修房,我们就在房租上找摸找摸,咱们按一毛一算行不行?”
小秋里里外外细细地看过来,对于房屋的情况已经了然于心,甚至连维修费用也算了个大概,心里对一毛一的租房价格其实是千肯万肯的。可做生意,就不能太迫切了……
她笑着将两张票券塞进秦大妈手里,笑着道:“我听说秦奶奶家的小姑姑要出阁,听说友谊商店的东西又便宜又好。”
破旧的院子里就她们两个人,秦大妈也不用藏着掖着,一看手中的票,居然是一张侨汇券,心中一惊之后,立刻漾开了满脸的笑意:“哎呀,友谊商店的东西自然是好的……我就替你小姑姑谢谢小秋啦!”
小女儿准备结婚,她也尽力准备嫁妆了,可小女儿还羡慕石老太太小儿媳妇手上戴的进口手表……那东西百货公司也有卖的,却贵得很,她一个月三十九块钱工资,不吃不喝两年还不太够,哪里买得起。倒是友谊商店便宜许多,据说只要二百八十多块钱……有了这两张侨汇券,小女儿出阁也能如愿,不再留下什么遗憾了。
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你觉得租金多少合适?”秦大妈小心翼翼地装好了侨汇券,说话的口气更是亲近。
小秋笑着挽了她的手,道:“租金……房子糟践得实在不像样子了,想要维修,不花大钱是不行的。可若是只能租赁个一年半载的,维修费也比租金高得多。”
秦大妈心里也在盘算,小秋说的这话还真是挺在理,她也没办法硬说维修不花钱,于是犹疑道:“可毕竟是公家事儿,不收租金也说不过去……”
小秋莞尔一笑,道:“秦奶奶,我倒是有个主意,若是能把这房子买下来,维修费多少我就都不怕赔本儿了。”
“买房?”秦大妈大大地吃了一惊。
不是说她没听过买房,而是,买卖房屋都是建国前后的事儿了,自从房产公有化了之后,绝大多数房产都收归国有,或者归街道办这样的集体所有,只有极个别的人,因为历史贡献大,个人房产得以保留。
“这个……我真的无能为力。”秦大妈一脸无奈地摊摊手。
小秋这些日子也陆续了解了些房产管理的政策,知道秦大妈为难,也不再勉强。
秦大妈松了口气,又琢磨着道:“倒是房租……你毕竟要花钱维修房屋,到时候把维修费统计一下,咱们可以抵充租赁费,并且,我可以做主,在你的维修费抵充完之前,不会提前结束你的租赁期限。”
买卖集体财产,一个不好可就是犯罪,秦大妈喜欢侨汇券不差,可也不会为了一张侨汇券以身犯险,这点儿政治敏感和自制力,她还是有的。
小秋笑笑,也不勉强,只是,秦大妈给的待遇太过优厚,小秋觉得有点儿不现实。
果然,没等她接话,秦大妈又继续道:“不过也有个条件,原来咱们纸盒厂照顾着几家困难户,都是没有青壮年,孤老、病弱或者老幼的,糊纸盒子那活儿轻便,领回去在家里做就可以,如今纸盒厂关了张,他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好在,这一年政策落实下来,有两家【创建和谐家园】之后搬走了,不用【创建和谐家园】心了,可还有一个孤老户和一个病幼户,孤老那个已经七十六了,病幼那个则是父亲瘫在床上,只有个十岁的小子,原来小石头爷儿俩都能糊纸盒子,小石头也勤快,抽空儿出去捡些煤核儿烧火,也勉强混个温饱,如今……唉!”
孤老病残,确实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个时候,社会保障体制远谈不上完善,遇上秦大妈这样肯费心思的街道工作人员还好,想着法儿替他们谋点儿生计,就是街道办不管,也没人能说啥,上头有没规定人家管不是。
可要把孤老病残负担起来,也真的很沉重,不说他们临时自己能力有限,就是将来挣了钱,平白养上几个人,让其他职工怎么看?会不会‘不患寡患不均’呢?
低着头寻思了片刻,小秋道:“秦奶奶,这事儿挺为难的……这样,我也没法做主,还得给我哥哥们商议一下才行。”
秦大妈拍拍她的手,叹息道:“我也知道这事儿难为你们了,可我也实在没办法,其他两家情形稍好点儿的,已经安排在缝纫厂和印刷厂了,这两家的情况实在是……那两个厂子实在没法安排。你说,怎么也是街里街坊的住着,怎么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病死不是……唉!”
听她说得动情,小秋也有片刻答应的冲动。
倒是秦大妈感叹完了,回头朝着小秋略带歉然地一笑,道:“丫头啊,你也别太为难,你们安排不下,大妈再琢磨旁的办法……只是,大妈寻思着,若是你们能安置一个半个的,大妈回去跟其他人说起来也有个理由,维修款抵充房租也好,签订长期合同也罢,都更好说话些。”
小秋垂了眼暗笑,还真是精通基层工作的老大妈,瞧这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手段用的,够熟练的!
很快将情绪收敛好,小秋抬眼看向秦大妈,笑着点点头:“大妈,我理解你的难处……唉,咱们在这块儿住着,有您这么负责的人经管着,也是福气呢,就是您,工作认真归认真,也不能太累了,还得注意休息,保重身体呀。”
“唉,天天大事儿没有,小事而不断,大妈哪里得空儿休息啊!”秦大妈看似抱怨了一句,转眼就眉开眼笑道,“小秋丫头也不大呢,就这么懂事,真是难得!”
两人看完旧厂房,一边往回走,秦大妈主动道:“既然定下你用这房子,就先把钥匙拿去,该打扫打扫,该整治整治,至于刚才说的事儿不成也没关系,不过是房租上的优惠多一点少一点罢了,不耽误你们用地方儿。”
回到街道办,秦大妈提议将租赁合同敲定一下,除了有异议的租金和人员安置两条先空着,其他条款一一商定下来,暂定租赁期限三年,水电由街道保障供给,不得扰民等等……至于租金条款下暂留空格,只注明可以用维修费抵充云云。
秦大妈自觉定的这些条款很详细很严谨了,但看在见多了后世严格抠法律条文制定的合同的小秋眼里,却是漏洞百出。好在,她看了看,没有什么对己方不利的漏洞,也就没提什么异议,与秦大妈暂定了合同条款,就顺利地拿到了纸盒厂旧厂房的一大串钥匙。
她这边算是谈下了厂房租赁,秦戎吴戈那边也进展顺利。
半下午功夫,他们又押着一车鸡蛋回了城。这一次,不但有新开拓的两个村子收了一千多斤鸡蛋,前营子和马家店村又收购了九百多将近一千斤鸡蛋,其中大部分都是从相邻村的村民手里收购的。
吴戈和秦戎押着车回来,在小秋的带领下到了旧厂房,把鸡蛋卸了,递上两盒烟打发走运货的军车后,吴戈咕嘟嘟喝下一瓶汽水,大大地打了个嗝儿,抹把脸上的汗水,笑呵呵道:“张守义和林爱民太积极了,今儿还说消息没送出去,要是明天继续收,还不止这些!”
第二百九十二章
小秋笑笑道:“咱们还是先联系好接收的单位,再给他们消息,让他们按计划收购……咱们刚开始,最好还是稳扎稳打,避免冒进造成的损失。更关键的是,维护好咱们的信誉,万一损失大了,咱们赔钱是小事,没了信誉,再找人合作可就难了。”
吴戈和秦戎都赞成她的这番话,吴戈更是浑不在意地挥挥手:“我当然知道,你放心吧!”
喝了两瓶饮料,略歇了歇,吴戈秦戎就不辞辛苦地分头行动了。
吴戈去跑单位企业,秦戎则去寻找合适的人来维修旧厂房的房屋。小秋则留下来,吴戈让她转转各个房间的情况,规划一下如何维修,如何分派、布置。
还叮嘱她:“你拿张纸列一列,至少要弄出一间办公室,一间值班室来,存了货在这里,最好是有人住在这里看守。”
别看临时就是暂时存些鸡蛋什么的,要是每个看守的,被人瞄上,招来贼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送走他们两个,小秋才忽然想起,安排人员的问题忘记与吴戈秦戎说了……不过,想想这事儿也不太急,索性等到晚上歇下来再商量也不耽误。
她很快就将所需物品清单列好。再看看院子中丛生的杂草,她决定清理清理,至少铲出一条路来。
这个院子就是空空的旧房子,房间里散乱地放着些旧桌椅,她甚至在一进角落房间里看到了锅灶、水缸,但能拿走的零碎家什儿却是半件儿没有的。没有除草工具,小秋就去相邻的缝纫厂借,这边与纸盒厂的布局类似,人气却很旺,旧房间改造成的车间里,传出轰隆隆的缝纫机转动声。
传达室里坐着个五十多岁的老大爷,小秋主动上前打招呼,说明来意,大爷很热心地替她去拿镰刀和铁锹,还说:“锄草有锄头才好,可惜,咱们这里不种地,没有那些家伙事儿。”
小秋答应着,目光却落在老人左侧空空的袖管上。她想起秦大妈说的病残人员,这位大爷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