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吴戈这回再笑,就真诚的多了:“嘿嘿,乔大哥,我们来也没见你加菜呀……”
“你们?”乔南一横两个小子,目光隐隐如电。
小秋清楚地看到,吴戈秦戎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嘿嘿,你们俩小子要加菜呀?好办啊……那谁……”乔南说着话,就要喊人,却被吴戈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搂住胳膊,低声求饶:“乔大哥,好大哥,好哥哥,绕了兄弟们这一回……”
乔南斜觑着可怜巴巴的吴戈,冷笑道:“这就怂了?”
“怂啦,兄弟认怂还不行嘛!”吴戈苦着一张脸,哼哼唧唧道,“乔大哥就不能抬抬手,在妹子面前,给兄弟们留点儿脸……”
笑闹一回,吴戈和秦戎才给乔南说了,他们来是想着去周边逛逛去。
这回乔南是真的意外了,不过也没当啥事儿,随手招呼了一个兵过来,交待吴戈道:“这是王良海王干事,他负责驻地联络,周围比较熟,让他带你们去,骑个挎斗儿去……”
所谓挎斗儿,指的是挎斗摩托车,因为是三个轮胎,也叫三轮摩托,定员是乘坐三人,吴戈和秦戎两个半大少年,挤一挤,在后座上倒是也能坐下。
于是,王良海王干事骑了个挎斗儿,带着三个孩子呼啸着出了军营,按照孩子们的要求,一路往周边的村子里去了。
因为临近京城,这边的村民们种粮食的少,从祖辈上传下来的种菜种果树的比较多。出军营不久,就看见大片大片的菜地,绿莹莹的白菜、萝卜;隐隐泛着红色的西红柿、辣椒;还有绿色上仿佛蒙了一层霜的甘蓝菜……
他们一路过去,在一片萝卜地里看见许多人,蹲在地里干活儿。
小秋一见,就知道,这是给萝卜间苗呢,就是把细弱的苗儿剔除,留下长得好,旺盛健壮的苗子。
果然,王良海对村子里的事情很熟悉,就给几个孩子介绍:“社员们这是给萝卜地剔苗儿……不剔苗,萝卜长不大!”
还顺便回答了吴戈的一个没脑问题。
说着话,他们把摩托车停在路边,地里也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站起身走过来招呼:“王干事啊,这是做啥来呀?”
王干事就笑着指指几个孩子:“带几个孩子过来,体验体验农家生活!”
吴戈和秦戎就跟着笑,装满眼好奇的城里孩子。小秋却已经把目光关注到地里干活的人们身后,果然,剔下来的萝卜苗子就那么任扔着,谁也没稀罕,这一会儿功夫,她就看见好几个人踩着就过去了,半点儿没在意。
小秋的心抽了抽,阻止的话差点儿喊出来。
在家里的时候,大田里剔菜苗子,村里人也没有稀罕的,大都带回来喂猪喂鸡。前几年农村限制养猪养鸡,割尾巴之风盛行时,剔下来的菜苗子就直接拢一拢,扔在地头的沟里,都不往回带——大田剔苗,剔下来的苗子堆得跟小山似的,根本吃不了。再说了,家家户户都种着园子,还真不缺这口菜吃。
进了京情况就不一样了呀,副食店里那些蔫巴巴的绿叶菜,可不如这些剔下来的菜苗子呢。小秋恨不能立刻就运回去……
这种情况,又有王干事带着,孩子们大半天工夫就转了五六个大队。他们这一趟也没指望一步到位就收购上来鸡蛋什么的,只把情况摸熟了。几个大队的人口、养殖业情况、种植品种、收成等等,都在他们与村里人的聊天中了解了个大概,关键是,透过王干事介绍,他们与村里能做主的人碰了碰头,以后再过来也不至于完全陌生了,至少,有部队的信誉托着,他们的可信度也能有些保证。
中午饭就在一个大队里随意吃的,王干事支付了钱和粮票的。这会儿下村的干部领导都不会白吃白喝,吃饭都要付钱付粮票的。
出来后,小秋把钱和粮票拿给吴戈秦戎,让他们还给王干事。王干事推托一下,也就接着了。
第二天,几个孩子又去了,这一回,吴戈和秦戎竟然骑了一辆挎斗儿摩托来。
小秋看着先是一喜,随即问两个小子会不会骑呀,吴戈一歪头,很有些得意道:“你就尽管放心吧,保证不会把你摔沟里去!”
然后,小秋都没想起来问驾证的事儿——这会儿,查的不严,路上更没有摄像头、监控眼……
好吧,果然,她的底线弹性也挺大的。
自己开着挎斗摩托,三个人瞬间就成了机动部队,风驰电掣地出了城,直奔前一天去过的村子。
这一趟,他们就与村里人谈起了收购鸡蛋和活鸡的生意,商谈收购价格、收购要求等等。毕竟年纪小,虽然有部队的信誉,村里人对他们三个也不太相信。他们只能慢慢跟人家谈,又约定好,第一次收购鸡蛋他们会过来,当场付钱,这样一说,村里人的态度才开始松动。
他们到的这个村叫前营子,大队书记叫林爱民,四十五六岁年纪,中等个头,黑黑瘦瘦的,一脸皱纹深刻,穿着打补丁的青灰色裤子,淡灰色对襟褂子,一看跟个六十多岁的老农民一样,心里却是有成算的。
一谈妥收鸡蛋的事情,立刻换了一副笑脸,招呼着小秋三个到他家吃饭。
小秋和吴戈秦戎互相看看,从书包里摸出两瓶二锅头来,林爱民一看就笑眯了眼睛,一进家门就招呼老婆子杀鸡,被小秋吴戈三个好不容易拦下。
就这样,林家婶子也做了好几个菜,韭菜炒鸡蛋,青椒炒咸肉,又有清炒豆角、蒸茄子、地三鲜……整治了五六个菜。这在农村已经是待客的最高待遇了。
林爱民家有两子一女,大儿子春天刚结婚,儿媳妇已经有了身孕。二儿子上了初中后辍学务农,也十九岁了。女儿最小,只有十四岁,今年刚考上初中。
饭菜上桌,林家婶子和小女儿就要躲到厨房里去,却被小秋拉住。
“婶子和姐姐不上桌吃,我也不好意思坐了。”
她们母女不说话,只抬眼看向林爱民,林爱民点头道:“让你们坐就坐吧。”
第二百七十九章
林婶子母女这才重新活泛起来,拿了小脚床在下手坐了。
上首,林爱民给吴戈秦戎都倒了酒,林家两个儿子也都倒了半茶碗子。
吴戈也不拒绝,只笑嘻嘻道:“爱民支书看得起小子们,可小子们下午还得开车(挎斗),不敢多喝了。”
林爱民只管笑嘻嘻答应着,端起酒杯,呲溜就是一大口。他的俩儿子笑着招呼吴戈秦戎,吴戈秦戎只好跟着喝了一口。
片刻功夫,吴戈的脸就染上一层红晕,倒是秦戎,喝酒并不上脸,喝了两口酒后,脸色反而更白了些。
小秋看他们喝酒还算有节制,也不多话,只跟林婶子和她女儿玉芝说话。
说起自己考上初中,玉芝隐隐透出一点骄傲来,又对小秋道:“你小,还不知道考初中多难,我们村二十多个人,只考上了两个。”
小秋笑笑,道:“那说明玉芝姐姐学习好。能考上初中,玉芝姐姐再好好读书,争取上高中考大学!”
玉芝吐吐舌头,笑道:“大学,我可没敢想!我就想,初中毕业能进城找份工作就好了。听说,初中毕业生就能进城找工作,一个月能领二十多块钱呢!”
林婶子也在旁边道:“咱们庄户人家的孩子,能念完初中进城找份工作就行了,我们也不指望她能考大学……大学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考上的,听说,能考上大学的都跟过去考进士的一样,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呢!”
她这话音未落,就听林支书斥了一声:“混说什么!”
刚刚活泛点儿的林家母女都噤了声,小秋只好笑笑:“大叔别怪婶婶了,我家里老人也爱说古话。”
被她这么一说,林爱民的脸色好了点儿,但林家母女却不敢再随便说话。
一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小秋吴戈三个与林爱民约好,隔一天过来收鸡蛋,这才告辞离开。
那边在屋里刷锅的林婶子突然跑出来,张开手给老头子看一沓钱和粮票:“老头子,你看这个……”
林爱民看着三块钱和三斤全国粮票,叹口气道:“收着吧!”这三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跑下来做买卖了,可回头再看自家大儿子,都结了婚的人了,却只知道每天扛着锄头跟着下地干活,半点儿心事不操的……人家孩子咋教的呢?
从前营子村出来,小秋三人没再去其他村子。
他们还没联系好买家,与村里人谈起收购事宜来还是没有底气,难以得到对方的信任。与其开拓收购量,还不如先把前营子村这一单做好,有了样子,与其他村的人谈起收购问题来,相信就会事倍功半。
看时间还早,三人也没急着回城,而是绕到颐和园那边,又去找刘大柱买了些鸡蛋和牛肉。
因为没有事先联络,刘大柱这一次拿不出鸡蛋,小秋三人索性把剩下的一百多斤牛肉包了圆,借了饭店的一只大桶装了,装在摩托车的挎斗中。至于小秋,则与吴戈秦戎挤在摩托车上……好在,三个人年纪小,又都偏瘦,倒是没觉得太勉强。
牛肉不便储存,三人带上牛肉就匆匆回了城。
一路紧赶慢赶,到家的时候也已经下午四点多钟,日头已经偏西。
一进胡同,就碰见在胡同里玩耍的小梅小东,还有另一个叫芳芳的小姑娘。三个孩子一看见小秋回来,叫声姐姐就拔腿往家跑。他们跑回家要告诉大人,小秋姐姐回来了,可以过去打水了。
这一天华北天旱,京城缺水严重,自来水没办法全天供应,已经改成了早晚定时放水。
大热天洗洗涮涮的用水多,来小秋家打水已经蔚然成风,不仅仅是这条胡同的人会来,甚至有相邻胡同的人,也托人过来,甚至带可西瓜拎把子青菜上门来,请求能过来打水,小秋都没有拒绝,只满口应承着,只要家里有人,大家伙儿要打水尽管来。
也因为有这个缘由,小秋才敢一口气要下一百多斤牛肉。
果然,等他们把牛肉搬进院子,小秋刚刚切了一碟子牛肉粒端出来,张丽阿姨已经过来打水了,跟在她身后的还有小梅小东姐弟俩。
小秋与张阿姨打过招呼,就招手叫小梅小东过来吃东西。
张丽一边上井台打水,一边笑着寒暄:“小秋太客气了,每次来都给他们吃东西。”
这时的物资匮乏,即便张丽家是双职工,工资待遇都不错,孩子们的零食也不多,也就偶尔给他们两块水果糖、两片饼干之类的,诸如小秋拿出来的鸡蛋干和牛肉粒,就是稀罕物儿了,自家孩子每次过来吃东西,她难免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小秋笑着道:“我又下乡一趟,带了些牛肉回来,就让小梅和小东吃一点吧!”
一听这话,张丽立刻明白了。前一次小秋带鸡蛋和牛肉回来,她恰好有事出门不在家,没赶上,今儿听小秋这么说,她毫不犹豫地开口道:“带的多不多,要是多,就分给我一点,也好让这俩小馋猫解解馋。”
小秋眯眯眼笑:“多的。”
张丽立刻道:“我回去那个碗回来,你给我切上一斤多吧。”
说着话,秦戎拿着一杆秤,身后跟着石大妈、秦大妈一起回来了,两位大妈手里拿着碗,还各自拎着一只水桶。
小秋接了秤,一边向石大妈道谢,一边切了一块腱子肉过了秤,盛在碗里递给张丽:“张阿姨直接拿回去,再让小梅把碗给我送回来就成。”
张丽一看碗里的肉紧实红亮,又带着一点点筋腱,算是最好的牛肉了,而且,小秋还特意给添了一点卤汤……别小看这一点卤汤,炒青菜是极美味的。
她满意地点头答应着,招呼恋恋不舍的小梅小东回家:“行啦,你小秋姐姐忙着,没空和你们玩。咱们也买了肉,回家吃去吧!”
这娘仨刚走,小秋正给秦大妈石大妈切肉呢,大门处脚步声响,又涌进来不少人。
再接下来的时间,她负责切肉过秤,秦戎负责收钱找零,吴戈没有参与进来,却去井台那边,帮着几位年岁大的大妈大爷把水打上来。
第二百八十章
有了上一次的口碑,这一次买肉的都要的多一些。这年头,难得有不要票价格还不算太高的肉卖,但凡家里不算困难的,都想着买一点,给老人孩子解解馋。所以,牛肉卖的极快,不到六点钟,一百多斤牛肉就卖光了。
只剩下小秋留出来的三斤牛肉,分作两半,自家留一斤切片装盘,两斤装了饭盒交给秦戎和吴戈,打发他们早早家去了。
小秋一边收拾做饭,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存款。
她之前攒了四百多块钱,临出门,宋秀莲给了她一百块钱,加起来就是五百块……在这个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手里能有五百块,绝对算是富裕,说出去,能羡煞一众小伙伴。可真拿来做生意,这五百块就不够看了。
他们与村里约定好的,收鸡蛋的价格随收购站的收购价变动,不过都会比收购价高3分钱。他们了解过,此时的收购站的鸡蛋收购价是062元,他们的收购价就是065元,五百块还不够收一千斤鸡蛋的。
小秋估算过,像前营子这样将近两千口的大村,一次收购四五百斤鸡蛋不难。她的钱还不够两个村的……更别说,他们还想着再增加收购点。要知道,收购量不够,去工厂联络的时候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会儿有东西不愁卖,就怕量不够,人家看不上眼。
正好,今天是星期六,明天是星期天,小秋就盘算着再起早去旧市场转转。至于吴戈和秦戎,就让他们去跑一跑工厂、单位,为即将收购来的鸡蛋找到买家。
临走前,他们与小秋商量好,明天一早,他们去单位工厂跑一跑,不管成果如何,临近中午都会过来,接小秋去吴家吃饭。
小秋正把热馒头从锅里捡出来,准备调面糊做面茶,大门被人推开,郑秋实背着手从外边走了进来,宋秀程则推着车子跟在后边。
“哎呀,师傅!”小秋正拿着勺子搅拌锅里的面茶呢,转眼看见郑秋实禁不住一喜,将手中的勺子一丢,快步迎了上去,“小舅舅,你去接的师傅呀?”
隔了许久再见,见小徒弟又长高了些,眉眼也渐渐长开,渐渐有了少女的婷婷之态,郑秋实满眼欣慰,脸上不自禁地带了笑:“你个丫头,许久未见还是这么一惊一乍的……我跟车回来的,送到我胡同口呢,累不着我!”
说着话,郑秋实讲一个纸包交给小秋。
小秋没打开看,就先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唔,还是烤的肉,因为有烤肉特有的焦香!
“师傅给我带的什么好吃的?……烤鸭?一定是吧?!”小秋说着,不自觉地笑弯了眉眼,仰着脸看向郑秋实,甜甜地道谢,“谢谢师傅!”
“你个馋丫头,还不快去收拾装盘!”郑秋实努力让自己严肃点儿,可话出口却带着不自觉地柔软。
因为忙着卖牛肉,小秋只切了一碟子牛肉,捡了一碟子香辣小鱼干,凉拌了一个黄瓜,再加上郑秋实买回来的烤鸭,晚饭无疑是丰盛的,小秋固然吃的香甜,宋秀程和郑秋实也吃的香甜,四个个菜被吃的精光,连小秋热的馒头和做的面茶都吃完了。
饭后,小秋主动去洗碗刷锅,又烧了水准备给大家洗澡。临近八月末,天气渐渐凉起来,院子中大缸装的水已经晒不热了,洗澡必须烧热水了。
洗刷干净,灶里放上一截木头烧着水,小秋也凑到树下。
正听到郑秋实对宋秀程道:“上半年的煤球还没买,要赶在九月份之前买回来。过了月底,煤票就作废了。”
宋秀程点头应着:“改明儿,我找辆平板车过来,半天儿工夫就买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