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她感兴趣的是:“在哪里卖?”她隐约想到了‘黑市’,貌似,县城和地区里都有,相信京城也无法完全杜绝‘黑市’的存在。
秦戎笑笑,继续小声道:“这次是我和戈子碰巧遇上个进城卖鸡蛋的农民……平常想买,需要一大早去旧市场,天不亮的时候去买……我们也只是听说过,没去过。”
小秋点点头,不再追问,只把‘旧市场’这件事记在心里。
吴戈和秦戎洗完脸歇息片刻,小秋要出门买点儿东西,他们自然也跟了一起。
时近傍晚,胡同里阴凉许多,还有些许的风吹过,他们没有骑自行车,一边说话一边走过去,说说走走,慢步而行,很是舒适惬意。
吴戈也丢开之前的小别扭,向小秋介绍起胡同里的所见所闻。什么门当户对,什么影壁门楣……还带着一个个传说故事,很是有声有色。
在几条胡同外的一个副食店门口,正好看见一辆马车拉了满满一车子土豆在卖。刚收获的土豆不大,大的如鹅蛋,小的甚至和一只乒乓球差不多。小秋却不嫌弃,一问不用副食证,连忙去买,大大小小挑拣了五六斤才罢手。
吴戈拎着一网兜土豆,倒是露出一些怀念:“这小土豆挖坑烧了最好吃!”
小秋笑:“咱们家是柴灶,想吃烧的,扔几个进去就好。”
吴戈很高兴,小秋更高兴,趁着买土豆的工夫,她偷偷打听了一下,得知京城的旧市场不止一处,他们临近的就在十刹海那边……她猜测,隐约是‘荷花市场’的位置。
回到家,小秋将大土豆洗净切丝,炒了个青椒土豆丝。小土豆切块,用咸肉做了个炖菜,又扔了几个在灶膛里,让吴戈如愿吃上了‘烧土豆’。
配炖菜最好的是蒸米饭,就着土豆炖肉,吴戈和秦戎都吃了三大碗,吴戈一边吃着还一边说:“之前成河总说小秋做的饭特别好吃,我还没怎么注意,这米饭倒是吃出来了,比家里的米香,而且软硬刚好,不会太硬,又很劲道,有嚼劲儿。”
小秋并不以为意,她就猜着,吴家的米饭之所以软烂些,恐怕也是估计吴爷爷吴奶奶两位老人家。老人家脾胃不如年轻人,牙齿往往也不会太好,大都爱吃软烂的食物。
吃过饭,秦戎主动洗碗,小秋洗洗手,走进厨房看了看糯米已经浸透,就捞出来,放在蒸屉上蒸。
糯米蒸上,她则用新买的石臼捣红曲,这红曲还是她下午出去,在附近一家药店买的。之所以用红曲发酵,一来想着酒味儿更醇正些,二来也是取红曲的健脾开胃、消食化滞的功效。
看她忙忙碌碌的,吴戈的好奇心更浓了,跟过来看,就被小秋毫不客气地抓了壮丁,把捣红曲的活儿交给他了。
弄完这个,小秋不管吴戈眼中的委屈,直接打发两个人回去了。
估摸着两个小子走远了,宋秀程才问:“你这是做什么,神神秘秘的?”
小秋笑了,原来,小舅舅也好奇,只不过,当着吴戈秦戎没好意思问就是了。
“中午吴戈不是说吴奶奶受了暑气,脾胃失和,不爱吃东西吗,我就想着,做个甜酒馒头,看她喜不喜欢……吴奶奶是江浙人,甜酒馒头就是她们那边的食物。哦,我也是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希望不是作者随口胡诌的。”
宋秀程解了惑,自然也就不再好奇,只嘱咐小秋别太累,以后做饭不用太刻意,简单些就好。
小秋随口答应着,挥挥手,催着小舅舅进屋休息去。宋秀程就与小秋说,第二天他学校有事,中午就不回来吃饭了,有吴戈和秦戎过来,他也不用担心小秋了。
“小舅舅你有事尽管做去,我自己料理的很好。我明天还想着去书店看看有什么好书呢!”
宋秀程才恍然道:“你想看书,改天跟我去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看。”
京大图书馆啊?那可是让小秋向往了两辈子的地方啊!
她自然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小舅舅记着这话就好,等你不忙了,再带我去吧。”
宋秀程欣慰地笑笑,摸摸小秋的头发,这才各自洗漱休息。
第二天,小秋起了个大早。她蹑手蹑脚走出家门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小秋在家门口站了片刻,眼睛适应了一下,这才摸着黑朝早就盘算好的路线方向走去。
出了卷棚胡同,又穿过两条胡同后就是大街,沿着大街走一段,再穿过一条横胡同,眼前豁然一亮,她已经来到了什刹海东海沿儿。
因为是夏季,什刹海沿儿上有不少人在遛弯儿锻炼的。一棵大柳树下围着些人,小秋走过去一看,却是一个须发苍白的老者在打太极。
不是卖东西的,小秋多少有点儿失望,却还是停下脚步看了片刻……十年浩劫中,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种,也受到一定冲击,她就听到围观人群里有人说:多少年没见有人在海沿儿上打拳了,搁过去,这边一大早打拳的、吊嗓子练声的、跳舞的……云云。
第二百七十三章
小秋心道,过不了多久,‘舞禁’一开,吊嗓子、练舞的会重新出现,还有让人预料不及的‘迪斯科’‘霹雳舞’,也将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大江南北。届时,许多‘时髦小青年’穿着花衬衫喇叭裤,烫着头发,戴着蛤蟆镜,拎着手提式收录机,一路蹦叉哐啷咔嚓呼啸而过……将成为街头一景!
也不知是不是自己来晚了,小秋沿着什刹海沿儿走了一段距离,只看见早起锻炼遛弯的人,没看见一个摆摊子卖东西的。看看时间,再不回家,小舅舅就该起床了,只好郁郁地往回走。
买了半斤油条、五个大包子,小秋拎着回了家。
到家后,果然小舅舅已经起了,正蹲在廊檐下的台阶上刷牙,一见小秋进门,就吐了口中的牙膏沫儿跟她招呼:“怎么起这么早?以后别惦记着买早点,多睡会儿……你正长个子呢,睡不足可长不高。”
被小舅舅这么一说,小秋心中那点儿郁郁也暂时抛到一边儿,嘟嘟嘴道:“才不会长不高!”
小舅舅真是的……专检着人家的痛处插刀!
不过,被小舅舅这么一提醒,小秋还是暗暗惊醒,以后要尽量保证睡眠,可不能真的长成个矮子……她上一世的个子可真是不高,只有157,她还指望着重生一回,努力长到160以上呢!
有了鸡蛋,小秋就不会委屈了自家人,早上打上三个鸡蛋做了蛋花汤。
一见碗里有鸡蛋,宋秀程就问:“这是有鸡蛋供应了?”
“哪里呀,是吴戈秦戎出去淘换的。”小秋摇摇头,随即心思一转,问小舅舅,“我听吴戈秦戎说,有人在旧市场买这东西,小舅舅可知道旧市场在哪里?”
宋秀程瞥她一眼,见小外甥女跟个小狗一样,两眼水汪汪地看着他,一脸期待的模样……于是,开口先提醒她:“我知道你在老家时卖过废品什么的,可这儿不是咱们老家县城,不但有警察巡视,还有很多明里暗里巡查的,万一被人逮住可不是闹玩儿的。”
小秋一听这话反而心中一喜……小舅舅这么提醒她,首先说明他知道旧市场的事儿啊!只要告诉她旧市场在哪……她一定会小心啊!
再说了,眼看都79年下半年,80年代即将到来,个体经营也从无到有,国家从严谨投机倒把,到鼓励个体经营,然后,就是全民皆商的时代到来……她要做的就是,抓住人们经商意识没觉醒的时候,赶个先机,挖到自己第一桶金!
“嗯嗯,舅舅放心,我就想着偶尔去买点儿鸡蛋贴补贴补……在家里吃鸡蛋吃惯了,没想到来到这里,鸡蛋这么难买。”小秋一顿装乖卖巧。
见她如此,宋秀程也笑了,抬手摸摸小秋的辫子,叹气道:“京城人口众多,鸡蛋、肉这些供应自然难免紧张……不过,每个月的供应量还是能买上的,改明儿有鸡蛋供应了,我早起过去排队买。”
小秋对排队买供应的一斤两斤鸡蛋完全没兴趣,她只关注旧市场的消息:“嗯嗯,那小舅舅快给我说说,旧市场是怎么回事?我刚刚早起去了趟什刹海沿儿,咋一个卖东西的都看见啊?”
“原来你早起跑那边去了!”宋秀程瞪了小秋一眼,才道,“你也知道,现在没有放开经商,买点儿东西都怕被当做投机倒把抓了,谁不是偷偷摸摸啊……据我所知,他们都是走动的,也不把东西带在身上,只看着想买东西的,就偷偷上前招呼,谈妥了,再去拿东西交易。”
“啊,卖个东西还跟特务接暗号一样啊!”小秋惊讶地有些合不拢嘴。
宋秀程斜她一眼,笑笑道:“你以为呢?……别说现在形势好了,就是前几年,也有人偷摸干这个。再严的巡察都没能彻底杜绝私下买卖……那种情况下,不小心谨慎哪行啊!”
小秋啧啧舌,然后吐出一口气,缓缓地点头。
是啊,不管什么时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要活下去,人的潜能真是无限呀!
宋秀程又补充:“平常日子人少,周末人多一些。”
小秋一边点头应着,一边回想自己早上看见那些人,还真让她想起几个手插在口袋里来回在人群里走动的,当时她还担心人家是小偷,还故意躲着人家走呢!
想一想就汗啊,她那样子,又是个半大孩子,人家自然不上来兜揽了。
小秋和宋秀程说着话,早饭吃到一半时,吴戈和秦戎就来了。一问两个小子没吃早饭,小秋连忙进屋又舀了两碗蛋花汤出来,招呼他们吃饭。
吴戈惦记了一夜,一停下车子就往厨房里走,转了好几圈,却都没找见前一天晚上蒸的糯米……
小秋看着他打转,也不理会,等他问了,小秋还装不知道。把个吴戈急的抓耳挠腮,却无计可施。
吃过早饭,宋秀程就匆匆走了。
小秋就提出,让吴戈带着她去偏一点的地方看看,最好是城郊、郊县……
吴戈一听就以为是小秋想家了,他回头与秦戎交换了一下目光,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惦记着小秋想家,糯米的事儿也被他暂时丢到一边去了。
去郊县,骑自行车自然是不行了。
吴戈和秦戎商量了一会儿,就说坐公交车去,秦戎就道:“那去太平庄?”
郑秋实这房子在北海西墙根儿,算是全城偏北的位置,没有特定目的出城的话,向北自然是最近的,七〇年代,太平庄就是京城的北郊了,也是公交车向北最远的站点,所以秦戎这么建议。
吴戈却摇摇头,道:“那不是个好地儿,咱们向西,去颐和园方向吧!”
经吴戈这么一说,秦戎也想起了太平庄的历史,那边儿在德胜门外,旧时期有大片的坟地,康熙朝著名的辅政大臣索尼家的坟地就在那边。旁边的安定门外也好不到哪里去,老北京曾经有个顺口溜儿:安定门,三道坎儿,粪场,窑坑,乱坟岗儿!
秦戎失笑着摇摇头,却也没反对,于是三个人略作收拾,就背了书包出门。
小秋一听颐和园,还洗了几个西红柿带着,弄得像小伙伴儿春游一样。
三人坐公交车一路晃荡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了颐和园。一路行来,小秋看得直【创建和谐家园】。
第二百七十四章
印象中位于市中心的动物园周边,竟然有大片的农田,更别说颐和园了,那感觉像是出城走了好大一段路之后的野地里了!
小秋完全没有目的,就是出来找挣钱的门路的,看着颐和园残旧的园子门,也没什么兴趣进去,就在周边溜达了一圈。溜达着,居然看见颐和园门口不远还有个为民饭店,进去一看,环境一般,还算干净,还有大碗茶供应,一分钱一大碗。
三个人坐了一路车也渴了,一人要了一碗茶喝着,小秋就去看人家墙上挂的点菜牌子,打头就是油条、烧饼、包子、馒头、面条几样主食,接下来才是几样小炒,还有羊汤、卤煮……大热天儿的,汤汤水水又重口味的都不咋喜欢,她就要了三碗面条,察觉到秦戎和吴戈也走过来,就让他们点菜。
俩小子还挺有精神头儿的,凑到厨房门口问里边的师傅,有什么菜啊,肉是什么时候的呀,聊了十多分钟,回来告诉小秋:“他们说咱们来的赶巧了,昨儿旁边一个大队里的刚杀了一头牛,有上好的牛肉,昨晚半夜才卤出来,绝对新鲜!”
小秋点点头,然后问:“这不年不节的,咋就想起来杀牛了?”这会儿的牛都是耕牛,是农家的宝贝,轻易舍不得杀的。
秦戎道:“听说是受了惊冲到沟里摔伤了,不好救了。”
原来是这样。小秋在心里默默地替那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牛默哀了一下,转眼看见服务员送上一盘红彤彤,香气扑鼻的卤牛肉后,她就把这茬儿给丢到脑后去了。
卤牛肉不错,软烂浓香,还带着一点劲道劲儿,特别是几片牛筋,呈半透明状,特别好吃。秦戎见小秋尖着筷子夹牛筋,他吃到也替小秋夹在碗里,吴戈这才注意到,就道:“原来你爱吃牛筋呀!”
小秋笑笑,也没否认。其实她并不是特别钟爱牛筋,就是今天天热,吃牛筋觉得比牛肉顺口些。
三个人吃个大半饱,服务员忙完了,端着一杯茶过来跟他们聊天,问他们这是自己出来玩的吧什么的。
小秋开始只是安静听着,秦戎话也不太多,倒是吴戈天南海北地跟人聊的热乎。
聊着聊着,两人说到收购牛肉,那服务员就道:“别看今儿吃饭的不是太多,咱们这饭店买卖还是不错的,来颐和园玩的人许多都在过来吃饭,说句不客气的话,周边村里杀个猪杀个牛啥的,都先过来咱们饭店问,没别的,咱们饭店有这个能力,能给他消化喽!你说他们能不奔这儿来嘛,省多少事儿啦给他!”
小秋听到这里,就插话问:“你们这鸡蛋是吃供应的,还是村里买的呀?”
那人看了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一眼,心道,城里的孩子都给管傻了,他们周边就是村庄,庄子里养的就是鸡,这鸡蛋还用着等供应?不是他说,指着供应那几个鸡蛋,饭店里十天得有七八天没东西给客人吃。
他很有些得意道:“……咱们饭店与周边村子里打的好关系,他们定点儿给咱们送鸡蛋来。不光这鸡蛋,还有各色的蔬菜,米粮,也大都由他们送过来。”
小秋听这话,心里暗暗盘算着,就故意奉承道:“听叔叔这么说,咱们店里这鸡蛋挺充足的呀?不像城里,凭供应买鸡蛋不说,还十回有四五回没有。”
“春天、夏天、秋天,咱们这儿还真是不缺鸡蛋,但一进了冬天就没办法了,咱们这里鸡蛋也缺的很,不是旁的,冬天天冷了,那母鸡它不下蛋啊!任谁也没办法那个!”
说着口渴了,服务员低头喝了一大口茶水润喉咙。
小秋就道:“那叔叔,我们从咱这里买点儿鸡蛋行不?”
“怎么不行啊,刚刚还有人买了五斤走呢,咱们这里就是远,不然也搁不住卖……就这,还有打听着过来买的,都是家里媳妇儿坐月子、有病人什么的来买来的,一买就买好几斤,跑大远的路,买少了都不够车费钱。”
小秋就问价格,这人开口就说了个价格,比供应价是高几分钱,却也在小秋的接受范围之内了。就像这人说的,就这价格,比偷偷进城卖的‘黑蛋’便宜不少呢。也有偷着进城卖鸡蛋的,那价格比供应价要高出小两毛呢!就这,也不愁卖,谁让鸡蛋缺呢!
若说最开始小秋问鸡蛋,吴戈和秦戎还没意识到她要做什么的话,听她问的这么仔细详尽,就猜到了她要做什么了,不为旁的,就因为小秋有个做鸡蛋生意的老爹呀!
那人挺好说话的,还给三个孩子说,晌午后又送一批新鸡蛋来,那个更新鲜,让他们尽管去玩儿,玩回来正好带着鸡蛋回城。
小秋就笑着谢了,又问卤牛肉的事儿,问过知道还有一百多小二百斤卤牛肉呢,都在卤汤里泡着呢,大夏天搁个三五天也不会坏。
小秋就说,也想买一点儿带回去给家里老人什么孝敬孝敬,那人也好不含糊地应承了,还说了,这么按斤买,比论盘点菜便宜不少,一斤卤牛肉也就不到两块钱,点那么一盘还不到一斤呢,就卖三块了。
小秋再次道谢,又问过,需不需要交纳定金,那服务员哈哈笑了,挥手道:“小姑娘还是个板正人儿,不用啦,你们尽管玩儿去,叔叔都给你们留着,放心吧!”
三人这才出来。走出来一段距离,吴戈就耐不住扯了小秋问:“你这是想贩鸡蛋?”
小秋以后还想着用这两位作搬运工呢,可没想着瞒他们,于是嘿嘿一笑道:“咱们仨天天玩儿也没意思,今儿赶上了,就带点儿回去卖卖,挣点儿小钱,就当咱们这趟出来的车费门票钱也好呀!”
吴戈和秦戎没见过小秋倒腾羊肉,要见过,就不会惊讶了,这就是个‘惯贩’啊!
第二百七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