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七零小村女》-第8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今天,秦戎刚刚还同样无措,转眼就拿回来好几张票,吴戈下意识地就以为,他是想办法去柜台里面偷来的……这活儿,他们两个之前干过一次,偷的是鸡蛋票,两个人用票买了好几份鸡蛋,找了个僻静处烧鸡蛋吃。吃的却是有限,大半不是烧爆了就是糊了,浪费掉了。

      不过,既然秦戎说干净的,吴戈就相信,然后道:“你这个月的零花钱都没了吧?”

      自从上了高中,每个月李希给他们每人每个月五块钱零花钱,吃饭买文具之类的花费不在其内。吴奶奶给的不固定,但也只多不少。大院内的孩子们差不多都是五块钱左右,院外的孩子……每个月十多块钱零花的,基本没听说,所以说,吴戈秦戎在小伙伴们中间,也算是手头宽松的。

      秦戎摇摇头笑道:“反正我平时也很少花钱,没了就没了。”

      两个人说着话,那边小秋已经指挥售货员捞起了一条大鱼,看那一尺多长的个头,最起码也得四五斤。过秤付钱,人家却不管给杀,就那么活蹦乱跳的,小秋根本捉不住,连忙向吴戈秦戎求救:“你们俩快来啊!”

      弄鱼票失了一招,这会儿出力气的活儿,吴戈怎么也不能再次落了后,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去,两手卡出大鱼的鱼鳃,大半截鱼身子就不能动了,只剩下尾巴无力地挣扎着。

      吴戈这才吩咐:“撑开网兜儿!”

      秦戎这才上来,接了小秋手里的网兜儿,与吴戈配合默契地装了鱼。

      买了鱼,小秋就觉得这一趟没白跑。她又捡着水灵的西红柿和青椒买了些,然后三个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三人带着一条大鱼回家,吴戈很主动地接了杀鱼的活儿,秦戎则按照小秋的指导,烫西红柿皮儿。

      小秋进屋,装作从里屋拿出一些泡菜来,这些泡菜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微辣,酸脆口儿。

      她准备的一鱼两吃,鱼肉片下来做个椒盐鱼柳。鱼排和鱼头做泡菜鱼,没有番茄酱,所以用新鲜西红柿做汤底调味儿。

      三个很熟悉的人,不管平常吵也好闹也罢,做起事情来,却很有默契。

      吴戈杀鱼很利落,小秋接过来,刷刷两下,把鱼肉片下来,片成厚片后,加调料腌渍。鱼排切段,鱼头让吴戈劈成两片,同样腌渍入味儿。

      早上小秋发了面,这会儿看,面团已经股涨起来,满满一盆。她加一点儿面粉揉上劲儿,饧着待用。

      先煎鱼柳,不过十几分钟,满满一大盘子金黄色的鱼柳就煎好了。底油正好下料添汤做汤底,下鱼排,然后把面擀成饼,贴在锅帮子上,盖上锅盖,改成小火,慢慢炖着入味儿。

      看看时间,小舅舅差不多要回来了,小秋招呼吴戈秦戎把前一天湃在井里的西瓜拿出来,切开解暑。

      这活儿吴戈不抢了,秦戎拿刀切开几片,吴戈就伸手拿了一页,大口吃起来。

      去东单菜市来回,都是他带着小秋,回来后又杀鱼洗鱼,这小子累坏了也热坏了,一口冰凉的西瓜吃下去,顿时暑气全消。

      “还是这井水湃的西瓜好吃,清凉,还不冰的难受……”吴戈一边说一边发表感言。

      秦戎看着他摇头笑笑,没说什么,小秋却道:“井好,可不是谁家都能挖个井的。不说住楼房的,就说大杂院里的百姓,那院子进去回头都难,哪里有地方打井去!”

      这还是她早上听人聊天刚听来的,属于现学现卖那一挂的。

      吴戈一页西瓜啃完,又拿了第二块,一边道:“我就是那么一说……那些住大杂院的,有些吃饭还困难呢,又哪里顾得上讲究这些呀!”

      这话一说,秦戎和小秋都不作声了。

      不进京城,真想象不到,这时候的京城是真的没法跟后来比。楼房不多,大片大片的平房,一个院子里挤着几家甚至十几家人,大家伙儿房子都紧张,这家搭个棚子做饭,那家就搭上一小间住人……又有各家的煤球儿,冬天还有各家的冬储菜,萝卜白菜大葱……那院子进去几乎连个站人的地儿都没有!

      第二百七十章

      家里上班领钱的人多还好,有些人家几口人就一个能挣工资的,甚至连一个挣工资的都没有,老的少的找些零碎活儿干着,挣俩钱买面,吃菜就去菜市场副食店捡些菜帮子吃。

      另外还有一件事很普遍,那就是捡煤核(hu二声)儿。就是家境不好的,冬天取暖买不起新媒,就让孩子背个兜子拎个筐,去工厂的锅炉旁,或者火车道上,捡拾没烧透的煤核儿,拿回来或取暖或做饭……

      小秋家境刚有起色,之前也穷,但在农村,只要你勤快,有的是树枝子给你砍回来当柴,砍不动树枝的,还有秋天遍地的蒿草、不成用的矮芦苇,那个用镰刀割回来做柴也是极好。吃不饱,地里有野菜,水里有鱼,林子草丛里有野兔……一比较之下,貌似穷人在农村反而讨生活更容易些!小秋在家听老人们聊天时也说提到过,老人们称之为‘混穷容易’,他们说,城里一棵葱一头蒜都要花钱买,不像在村里,开片荒地撒把种子,就有菜吃!

      三个人都沉默着,宋秀程推着车子进了门,一进门就笑着道:“今天又买到鱼了?隔老远就闻着鱼香,我还想是邻居家呢!”

      一见他,小秋先活泛起来,笑嘻嘻打了水,招呼小舅舅洗脸,然后转身进屋,收拾饭菜去了。

      秦戎帮着把煎的黄澄澄的鱼柳端出来,宋秀程一看就夸了声好,然后那碗捡了两片大的装了,跟小秋招呼:“我送给秦婶子尝尝去。”

      小秋这才想起来,连忙道:“小舅舅你刚进门,坐下歇会儿,我去吧!”

      宋秀程却没有停步,挥挥手,径直去了。

      片刻,他就端着碗转回来,带回来一碟子糟豆腐,“秦婶子自己糟的,闻着味儿不错!”

      这糟豆腐用的就是普通的豆腐,将新鲜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儿,韭菜洗干净沥干水,切小段儿,加适量盐和花椒粉拌匀,然后放在坛子里静置,过上三五天,发酵后,直接食用。味儿微酸,软糯,有一种特异的糟香。

      小秋活了两世,还是第一次吃这东西,尝了一点点,居然还不错。心里就记下了,抽空儿去问问秦阿姨,学一学。在没有冰箱保鲜的时代,夏季保存食材很不容易,能学几手腌渍糟醉的手艺,绝对是一个吃货居家旅行、必备之技。

      吃着饭说起话来,宋秀程才知道,三个孩子居然跑去了东单菜市场,还买了鱼回来。多少有一点惊讶,却也没多说什么,只叮嘱出门注意安全就没了。

      吃过饭,小秋冲了壶茶拿上来,几人坐在廊檐下乘凉喝茶,宋秀程带着些饭后的慵懒,缓缓道:“我这几天有点儿事,忙完,就带你去见郑老先生。”

      小秋安安静静地听着,小舅舅说什么,她都顺从地答应着。这副乖巧模样,看得吴戈在旁边直纳闷儿,小丫头跟秦戎也能好说好道有商有量的,怎么偏就和他不对付,一会儿不呛他都不正常的。

      正瞎琢磨着,小秋的目光转过来,落在他脸上,吴戈像是做坏事被抓个正着似的,下意识地撇开目光。

      小秋没察觉到这小子的异样,还拉了拉他的胳膊,道:“你们俩回去,帮我问一问吴奶奶,看她老人家什么时候有空儿,我也过去见一下,问个好去!”

      吴爷爷吴奶奶不说,吴海港和李希夫妇,这些年没少帮衬他们家,小冬从小到现在的奶粉都是人家供着的,还没断呢。就这些,小秋就一直念着吴家的情分。

      吴戈不以为意地道:“你什么时候想去就去,还问什么呀,又不是别人家!”

      小秋哭笑不得,心道吴戈还是有些单纯,他当小秋是自己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小秋与他的家人也是自己人……

      只是,这话她心里明白,却不好直白地说出来,正犹豫着,秦戎就道:“我们来找你,奶奶是知道的,昨晚还说呢,让我们带你家去吃饭。是奶奶这几天受了暑热,有些不太舒服,我和戈子才跟她说,你来了就不走了,先熟悉熟悉,过几天再去吃饭才好。”

      “哦,奶奶的身体怎么样,不碍事吧?”小秋连忙关切道。

      吴戈摇摇头,道:“奶奶之前跟着爷爷四处辗转吃苦遭罪,糟蹋了身体,身体弱,经不住暑气,每年夏天都会有些倦怠无力,不爱吃饭,过几天,暑气一消,她渐渐就好起来了。”

      “这样……”小秋应着,然后想起奶奶做的甜兮兮的排骨,于是问道,“吴奶奶是江南人吧?”

      吴戈点头:“嗯,是宁波人,不过十几岁就随父母去了上海。”

      上海啊,那就难怪吴奶奶口味偏甜,还浓油赤酱了……宁波人却好像更喜欢糟醉的海产品,呛蟹、蟹糊、醉泥螺、醉蟹、醉虾……

      这会儿找泥螺不好办,但螃蟹她却有。之前哥哥们捉的河蟹,玉华婶子家的叔叔去海铺子那边带回来的海蟹都有,而且经过【创建和谐家园】之后,味道都非常棒。或者,她知道给吴奶奶送点儿什么礼物了。

      不过,河蟹和海蟹都是大寒的东西,容易伤脾胃,她还是先问过师傅,再做决定吧。

      随后,小秋又想到一种东西,就是甜酒馒头,用甜酒和面蒸的馒头,会有淡淡的酒香,也是江浙一代的传统食品。而且,甜酒馒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对身体有利无害,倒是不怕吴奶奶吃了会有什么不好的。

      心里盘算着,等宋秀程走了,她就进厨房把糯米用干净的井水浸泡上。这个需要浸透了,再蒸熟,才能做酒酿。夏天天气热,顺利的话,一天就差不多发酵成甜酒了。

      吴戈本来靠在椅子上都快眯过去了,小秋进厨房,他又醒了,过了片刻,忍不住好奇跟进厨房,看见小秋泡米,还笑:“这就准备晚饭啦?既然吃米饭,配什么菜?要不要我去买点儿回来?”

      小秋忍不住笑了:“不是晚上吃的米饭。我准备做点儿……别的。好了,咱们出去吧,晚饭等休息一会儿再说,还早呢!”

      第二百七十一章

      吴戈被她吊起了胃口,追着问了一回,没得到答案,就更是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了。一下午,他就追着小秋许愿,什么进口巧克力啊,外国汽酒啊,连带着小秋去打枪的话都说了,也没能如愿。

      看小秋不为所动,吴戈坐不住,拉着秦戎骑车出了门。

      这两人不在,小秋也闲不住,动手将这两天换下来的衣物收拾了,用大盆泡上,挪到西厢阴凉下动手洗。

      夏天的衣服一天一换,又多柔软轻便,洗起来也快,揉揉洗洗,宋秀程的一件衬衣就洗干净了。

      即便如此,她的手掌手指也磨得有些微微的红肿,胳膊也隐隐酸疼起来……看样子,得先找个借口买台洗衣机了。

      正琢磨着,用什么借口拿出自己的钱去买洗衣机,大门敲了两下,就被人从外推开,石大妈拎着两只水桶走了进来。

      昨天秦大妈来提了一回水,随后他们就出了门,没见其他人来提水,还以为提水只是偶尔的。没想到,她今天没出门就有人来提水……看来,只要家里有人,来提水的人大概都会有了。

      小秋连忙出声招呼:“石奶奶!”

      石大妈的目光在院子里打了个转,似乎有一点儿失望道:“你小舅和哥哥们都不在啊?”

      小秋怔了一下,笑道:“他们有事出去了。”

      碰上老太太来提水搭把手也就算了,进门直接奔着人家小伙子帮忙来……这位老太太未免有些太爱占便宜了。心里对这位有些小意见,小秋干脆没提让她在大缸里提水的事儿。

      石大妈见小秋也没有上前帮忙的意思,很是有些悻悻,自己上井台提水灌满了两只水桶,然后拎着一只桶出门:“要不,我拎回去再来拎另一个吧?”

      小秋笑笑道:“您随意……”

      还指望她帮她拎一桶水回去?她在家里也没提过整桶的水呢!再说,就她目前的小细胳膊小细腿儿的,干点儿零碎活儿行,这种吃力的活可不敢做,万一伤了骨头不长个是小事,留下病根儿都是可能的,要知道,满满一桶水可是五十斤!她个小人儿也刚刚六十斤重呢!

      石大妈一出门,就遇上拎着一只水桶来提水的秦大妈,她朝身后撇撇嘴道:“你还说他们家孩子多勤快多懂事……我拎了两只桶,也没说帮我一下。”

      与这位在一个院子里住了小二十年,彼此什么脾气都再清楚不过,石大妈这话,秦大妈也就听听,并不怎么当真,含糊着笑笑,让她过去,自己抬脚进了小秋家门。

      “秦奶奶!”小秋对这位慈祥的大妈就热情多了,一见面就笑着叫人。

      秦大妈的目光一转,见只有小秋一个人,就问道:“你小舅和哥哥们都不在家?”

      小秋笑着点头:“小舅学校里有事,哥哥们也出去玩了,就我一个在家。”

      “哦!”这就难怪了,人家小姑娘瘦伶伶的一个小人儿,那位还指望人家帮她拎水桶?也不看小姑娘着细胳膊细腿儿的能不能拎动啊!

      秦大妈脸上的笑深了些,一边打了大半桶水拎着往外走,看见井台下放着的满满一桶水,撇了撇嘴。

      这天,没有热情帮忙的小伙子,秦大妈来回打了三四趟水。石大妈艰难地拎了两桶水回去,就瘫在椅子上动弹不得了,拿着蒲扇呼呼扇风,看秦大妈一趟趟来回,忍不住嘲讽道:“你一次打满些,也省得来来【创建和谐家园】溜腿儿!”

      石大妈却笑道:“我比不得你那么瘦,我这体格……医生也说了,得多活动活动,省得再胖了,容易得高血压。”

      有了这两位大妈开头,后边又有一位姓王的大叔、一位姓张的阿姨过来打水,小秋也都笑着招呼了。那位阿姨的小小子叫小东,只有五岁,还没上学,也没去幼儿园,跟着过来提水,小秋拿了两块奶糖给他,小家伙怯生生地搂着妈妈的腿看她:“谢谢姐姐。”

      张阿姨提了几趟水,第一趟小东还扯着妈妈的裤脚跟着,第二趟就与小秋熟了,主动叫“姐姐”!

      小秋就拿出一片鸡蛋干出来,放在小碟子上招呼小东过去吃,一边对张阿姨道:“我弟弟也叫小冬,今年四岁!”

      张阿姨低头看儿子,见小东正抬头看着她,征求她的意见,也就笑笑点头:“姐姐叫你,就去吧。”

      街坊邻里住在一起,彼此往来亲近了,互相照应着更好,要不有句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嘛!再说,这个时代似乎对孩子们去邻居家吃东西并不约束,能吃‘百家饭’的孩子,似乎更加健康,也是孩子讨人喜欢的表现,家长往往并不觉得丢人,反而觉得脸上有光。

      得了妈妈的允许,小东就啪嗒啪嗒跑过去,小秋拿毛巾帮他擦了手,让他捏着切成碎丁子的鸡蛋干吃。

      这会儿的孩子很少又零嘴吃,小秋做的鸡蛋干又劲道入味,小东一吃就喜欢上了,一颗接一颗地往嘴里放,小嘴巴动啊动,腮帮子鼓鼓的,像动画片里贪吃的花栗鼠。

      张阿姨拎着水走,见小东不动,她也不勉强,只叮嘱一句:“你在这里乖乖的,听姐姐话啊!”

      小东呜呜地答应着,坐在小板凳上动都没动,继续垂下眼去吃鸡蛋干儿了。

      那边,大叔大妈们来来往往的打水,小秋则继续洗衣服,一边跟吃鸡蛋干的小东说话,很快了解到小东爸爸姓陈,在铁路上班,因为跟车,经常三四天不回来,他就和妈妈姐姐在家。张阿姨是邮电局职工,小东姐姐叫小梅,上二年级了,今天去了姥姥家。

      有了打水的人来人往,小秋又认识了好几位街坊。经过了解,邻居们大多是两家或者三家合住一个院子,像她们家独门独户的,还是独一份儿。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晃,太阳偏西,暑气渐消,打水的人也都回了家。

      小秋看看井台上下免不了淋下的水迹,心想这是夏天,天气热,青砖井台也比较吸水,片刻也就干了。待到冬日,京城气温很低,淋了水不等干就会结冰,届时,井台上下结一片冰,极容易打滑,可就危险了。

      心里琢磨着,她围着井台转了几圈,暗暗琢磨着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大门口自行车铃响,却是秦戎和吴戈回来了。

      这回,吴戈和秦戎带回来二十个鸡蛋。

      小秋一看就问:“上午我去副食店看了,今天没有供应鸡蛋,你们这是从哪里弄来的?”

      “你只管吃就好!”小秋有事儿不告诉他,吴戈还有些小别扭,仰着头说了一句,就自己去打水洗脸。

      秦戎将鸡蛋送进厨房,一边小声给小秋解释:“虽说不允许摆摊,但总有人偷摸卖东西……”这一点不用秦戎说,小秋也知道,王利民进城卖鸡卖鸡蛋还是小秋鼓动的。

      她感兴趣的是:“在哪里卖?”她隐约想到了‘黑市’,貌似,县城和地区里都有,相信京城也无法完全杜绝‘黑市’的存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8 08: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