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小秋笑嘻嘻地摸出三毛三分钱来递过去:“一个整票一个半票,谢谢!”
售票员无话可说,剜了小秋一眼,嗤嗤嗤撕下几张小小的公交票撇过来,扭头看向车窗外头了,一副欣赏名胜风景的架势。
小秋也不再跟她计较,扶着柱子弯腰,将散落在地上的车票捡起来,借着车灯仔细看了看,确定票额无误,这才小心翼翼地装在兜里。
不怪她如此,她要防备人再借口查票坑她呢!
晚班车上乘客并不多,小秋和宋秀程买了票之后,就挪到车厢后边找了两个空座坐了。旧式公交车咔嚓哐当地一路响着,摇摇晃晃开了二十几分钟,过了五个还是六个站,终于到了站。
小秋仍旧先跳下去,伸手示意宋秀程把行李袋递下来,然后再把行李卷儿扔下来,他紧跟着下车。爷俩儿并没耽搁时间,却也在宋秀程刚跳下车的时候,公交车一加油门呜地一声启动了……就差一点点!
小秋扑上去拉了宋秀程一把,爷俩一起跌在软乎的行李卷儿上,这才有惊无险的避开了公交车的伤害!
“呸,这是怎么开车的!”小秋气得狠了,跳起来就骂,夜晚空旷的街道上,公交车早就飞速地开远了,遥遥地只剩下一团尘土和尾气。
宋秀程反而笑起来,哈哈哈哈的止不住。
第二百五十五章
终于来到郑秋实分的房子,小秋从进门,就绕着院子看啊,看啊,看了十几分钟还没看够!
郑秋实分的房子竟然是个完整的四合院——没有几进,就是个独立的一进院落,正房,左右厢房,门厅,倒座俱全!
这院子太规整了,大门在东南角,南向,门厅旁边就是三间倒座,厨房占着一间,另外两间是储藏室。西南角是厕所,小秋进门后先进去参观过了,是唯一不理想的地方,因为用的是马桶……就这,虽然不方便,却也比坑强多了。
宋秀程将小秋的行李卷儿送进正房的西间,把他自己的行李送进东厢,再出来,看见小秋还站在院子里看着房子傻乐,忍不住笑道:“秋啊,是不是觉得这房子不够宽敞啊?”
小秋也差不多将惊喜消化了,听了宋秀程的话毫不客气地丢了个白眼过去:“小舅,你就哄我吧,京里的房子能跟家里比嘛……再说了,这可是老房子啊……”
宋秀程就不无遗憾地道:“是啊,因为郑先生考虑着你住平房院子住习惯了,怕你住不惯单元楼,特特地要了这栋小院儿……就是房子老旧了点儿,其实还是不错的,这条胡同还算宽敞,也不深,出入方便,走出去,不远就是公交站……关键是离你要上的学校近便,出胡同过两个街口的藻井胡同就是学校,步行不到二十分钟,骑车子七八分钟也就到了。”
离学校近什么的,小秋早就了解了,她只抓住了小舅舅说起‘房子老旧’的遗憾感,真是心情复杂啊!
这样原汁原味的老四合院,下去二十年,那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好东西啊!现在居然还都嫌弃,还拿这院子跟单元楼比!真心跪了!
就她了解,七八十年代的单元楼,大都是四五十平方、五六十平方的小单元,有独立厨卫,却一般没有客厅,只有过道和居室……别说让她拿小院子换这么个天残的单元楼,就是上下两层的洋房小别墅她也坚决不换!
单元楼的房价长五倍十倍,别墅洋房的房价长的还不如单元楼,而完整的四合院的价格却一路飞飙,长个二三十倍,还有价无市呀!
心思飞快地转着,在她清楚地理了一遍京城房价飙升历史(趋势)之后,她在心里暗暗握拳,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尽量多地购买房产,特别是四合院老宅子——趁着还有的买,趁着没限购!
半天,她才回了宋秀程一句话:“什么单元房,鸽子笼还差不多,给我十套八套也不换!……小舅,吃面条行不?用香辣鱼干还是鸡蛋干打卤儿?”
听得前一句霸气的回应,宋秀程没当真,摇摇头道:“香辣鱼吧……还是我去做饭,你歇会儿吧……”
可惜不等他说完,小秋就已经大步走进早就看准的厨房。
郑秋实准备的东西很全,厨房里有米面油盐酱醋,饭橱里搁着两包挂面,小秋看包装上印着红色闪光的五角星,两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语录,下边一行小字印着京市红星面粉厂。小小的一包挂面上还印着语录,也是时代特色了。
饭橱下的一只筐子里甚至放着两颗洋葱头、三两个土豆和圆椒。小秋拿起来看了下,土豆芽眼光滑,没有萌芽,圆椒的表皮也光洁饱满,应该都是郑秋实刚买回来不久的。再看厨房里冷清寥落的样子,郑秋实大概都没开过伙,那这些菜和食材,显然是特意为了他们过来准备的。
小秋心里微微一暖——郑老头儿虽然在学业上严苛无情些,但人还不坏哈!
米面做起来都费时,天色已晚,人也疲累,小秋就选择做面条。
她的大碗里储存着不少面条,但初到京城,万事不熟悉,她谨慎起见,还是用了郑秋实准备的挂面。
挂面的面粉不够精,有些发黑,在滚水里翻腾着,谈不上赏心悦目,不过,小秋知道,这会儿的小麦很少用化肥农药,真正的绿色纯天然出品。而且,制作生产面条也没有太多添加剂,更不会为了增加面条的韧性添加明胶之类的黑调料,看着不起眼,却是真正的放心食品,只要不是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发生了霉变虫蛀,面条的味道一般都不错。
闻着锅里透出的麦面香气,肚子咕咕作响的小秋,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锅里煮着面,她的手底下,一颗鸡蛋大小的土豆已经切成细细的土豆丝。切好的土豆丝用清水漂洗两遍,放漏勺上,在面条锅内烫上一分钟,过凉,加适量的香辣鱼、青椒丝、圆葱丝调和。
面条这会儿也煮熟了,小秋麻利地拿两只白瓷大碗捞面,将调好的卤子盖在面上,浇上面条汤,香辣四溢的打卤面就完成了。
宋秀程已经简单冲了个澡,换了件干净的跨栏背心加及膝短裤。小秋把面条端出来,爷俩就在院子中石榴树下的石桌上开吃。
没开吃,宋秀程先用筷子将面条和卤子挑一挑,调拌均匀,热气四散带出的浓烈香辣气,让他胃口大开,忍不住就赞道:“这味儿够冲,够香!”
片刻又略带惊讶道:“还有青椒和土豆丝?”
小秋已经挑了面条入口,听他问,含含糊糊道:“郑老……师傅买的。”
宋秀程不赞同地看了小秋一眼,小秋知道他不赞同自己昵称‘郑老头儿’,连忙讨好地笑笑,宋秀程见她知错,也不言明,低头吃面。
面条入口,他立刻眼睛一亮,咽下口中的食物,向小秋竖了竖大拇指:“小秋不赖,手艺不比你外婆差了!”
小秋得意地嘿嘿笑,却还装模作样地谦虚两句:“虽然不赖,但比外婆还是差一点点的。”
饭后,宋秀程主动去洗碗刷锅,小秋则拿了衣服,端了水进了屋里擦洗……这时,她发现了另一个不如意处,小院有一口井,吃得就是井水,却没有完善的下水系统,更没有浴室和洗浴设备。洗澡夏天她用的就是院子里大缸中晒得水,冬天大概只能去公共澡堂子了。
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但比起她在家连电都没有的生活,已经好出太多了,她知足,也很乐呵!
第二百五十六章
小秋简单洗了个澡,拿出一件大号老头衫来穿上,这种纯白棉线针织圆领衫宽宽大大的,大号穿在她的小身子上差不多是及膝的长度,袖子也成了七分,她早买了放在大瓷碗里,如今终于能拿出来,就当睡衣穿了。
在火车上晃啊晃的,她睡了好几觉,这会儿,反倒没有睡意了。小秋就在屋里随意地看过去,看了她自己居住的西间,又走到郑秋实住的东间里去。一看空荡荡的房子就知道,郑秋实几乎没在这里住过。炕上就铺着一张竹席,铺盖卷儿卷在里侧,从没动过的样子。
她的目光一扫,然后落在炕里手的炕柜上,然后按照郑秋实电话里嘱咐的,顺利地找到了钥匙,打开了抽屉,然后就看抽屉里放着一叠钱票,户口本,……还有一张纸,小秋拿起来一看,居然是一张四万多块钱的存折。
她愣了片刻,忍不住失笑起来,心里滋味莫名,都不知道该欢喜还是该怎样:郑老头这是多信任她啊,这么大喇喇地把家底都交待给她!
若是她猜得不错,这张存折应该是郑秋实的所有存款,主要来源应该是他【创建和谐家园】后补的工资!
她暗暗叹了口气,把存折、钱票都照旧放好,又把抽屉锁上。当然了,钥匙就不再随便一放,而是就手收进了大瓷碗中的雕漆匣子里。她这几年存的钱票什么都放在里边,那匣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钱匣子。
从东屋里出来,小秋想着存折的事儿还笑了几回,笑过之后,突然就觉得困了,于是把自己的被褥铺开,上炕睡觉。
伸手握着灯绳轻轻一拉,咔地一声轻响,屋子里陷入一片黑暗——完了才想起来,好多年没用过灯绳了,当然还有光秃秃的白炽灯泡!
小秋拉了拉被子,舒展了一下身体闭上眼睛,临睡前,她的嘴角都是翘着的。
这一觉睡得特别沉,小秋就觉得闭上眼睛,天就亮了。睡醒了之后,旅途带来的那一点点疲劳早就烟消云散了,她整个人都特别精神。
起身,下炕,趿拉了鞋子出门,打水洗脸刷牙……
她正蹲在门前台阶上刷牙,宋秀程从外头回来,手里拎着几只炸的焦黄的焦圈儿,另一只手里拎着一只暖壶。一看见小秋就笑了:“怎么不多睡会儿?既然起了,那就过来吃饭,我买了焦圈儿和豆浆!”
焦圈儿是老北京爱吃的早点之一,让小秋说,就是炸得焦酥的油条圈儿。咬在嘴里没有油条的韧性,酥脆酥脆的,味道却与油条相似,油香微咸。
宋秀程一边拿了碗倒豆浆,一边解释:“他们北京人最爱的是豆汁儿配焦圈儿,不过北京的豆汁儿是发酵过的,透着股子酸腐味道,我反正是喝不惯,就没买那个。我一去买豆浆,那卖豆浆的服务员就笑,还说,一说要豆浆,那指定不是北京人!”
小舅舅说的这事儿,虽说也分本地外地,却并没有恶意。不像前天晚上的公交车售票员,带着京城人的优越性,看不起外来人。
小秋也笑:“今天我出去转转,买点儿菜什么的,明天咱们自己在家做,要我说,葱油饼、米粥配小菜,才是最好的早餐!”
一听这话,小舅舅就笑道:“你别说饼,我刚入学的时候,有个浙江的同学见我吃米饭还很诧异,他认为咱们S省的人每顿饭都只吃煎饼卷大葱!”
小秋一下子笑喷了,然后一边抚着肚子,一边庆幸,好在她刚刚把都豆浆咽下去!
说说笑笑吃过早饭,宋秀程就对小秋道:“你今天休息一下,也可以在胡同附近走一走熟悉熟悉,我上午去学校一趟,下午回来陪你去办户口。”
小秋连连点头,让他尽管放心去,她就在家里收拾收拾,然后去找找卖菜卖副食的地方,看能买点儿啥回来。
宋秀程又叮嘱了几句,把大门上的钥匙交待给小秋,然后背了书包匆匆出门。
小舅舅走了,小秋一边在井台旁刷碗,一边借着天光,又细细地打量起院子的结构。
五间正房,堂屋一间,左右侧间、里屋各一间。正房做了出厦,立柱栏杆都是木质结构,脚下的台阶却是水泥混凝土结构了,看崭崭新的样子,应该是郑秋实分了房子之后新修缮过的。
正屋两侧,和东西厢房的夹角处各栽了一株树,她认得东窗前是一株石榴,此时石榴花开的正好,火红火红的。西窗前的树瘦伶伶的,树干也纤细,让东侧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一比,就跟个受气的小丫头似的。树冠倒是还算茂盛,却只见绿叶不见花,她也就不太敢认,只猜测可能是海棠?或者桂花?不论哪一种,好像都不错!
石榴树下放着一套石桌石凳,他们昨晚和今早吃饭都在这里。
洗完碗,小秋进屋换衣服,这一路走进去,又将屋子的格局陈设看了一下。
宋秀程说是房子陈旧,还真是没怎么改造过,墙壁仍旧是旧时的砖木结构。郑秋实接手之后,内墙粉刷过,顶棚也是新糊过得,屋子里光线略显黯淡,她也看不清是什么纸张,只觉得与墙壁的粉白不太一样,看着很光滑的样子。
门窗新刷了漆,窗子下半截的玻璃大概也是新装的,整齐明亮。上半截竟然还保留了老式的冰裂纹窗棂,糊了窗纱,外头另外加了一层玻璃窗,小秋爬到炕上去看了看,才发现,外头加的玻璃窗是支撑结构,开窗的时候要用撑杆撑着。
其他的陈设就简单了,东里间里就是一盘炕,东侧间则是书房的格局,北墙上立着两个书架,上边的书却不是太多,只摆了一架子稍多点儿。搭配的是一个书桌和一把椅子,都是新式家具。
堂屋上方,倒是放着条案八仙桌并一对圈椅,却也是最普通的款式。
第二百五十七章
她住的西里间同样是靠窗一盘炕,里侧放着一只衣橱,同样是新式家具,衣橱门上镶着一整面的大镜子。西侧间同样是书房布局,与东侧间家具是一样的,只都是空着的。
小秋转了一圈,就出去打了半盆水来,拿抹布开始擦拭家具表面的灰尘。
先擦了西屋,又去东屋里打扫擦拭了一遍,转回来,西屋的书架书桌都晾干了,她就将自己的课本和在学的医书翻出来,摆在书架上。斟酌了一下,又把自己从收购站里淘到的中外名著翻了五六本出来,摆在书架上。
弄完这些,她四下里看看,却总是觉得不太对,少了什么似的,屋里看着空荡荡的。郑秋实摆家具陈设明显上了心的……仔细一瞅,小秋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屋里家具基本都准备齐了,却没有半点儿软装饰,里屋没有门帘子,窗户上也没有窗帘,连蚊帐都没有……做晚她躺下就睡了,竟没觉得有蚊子。
她跑到镜子跟前照了照,这才发现,在她的脚踝和手臂上有三五个细小的红点——还是有蚊子的,她睡得太熟,没察觉到。
宋秀莲准备的很充分,窗帘门帘都备下了,小秋拿出来,三两下子就把自己房间的窗帘和门帘都挂上了。至于郑老头的东屋和小舅住的房间,她大瓷碗里倒是有好几匹布料,却要裁剪了再缝制了。她的针线活儿拿不出手,她决定裁剪好了,拿出去找个裁缝铺子给匝一匝去。
说起裁剪,小秋这才想起还用剪刀,在屋里找了一遍也没找到,于是,她就只能量好尺寸,把布料拿到裁缝铺子里去裁剪缝纫了。
收拾好这一摊,小秋洗把手,拿出几张白纸和笔,在书桌前开始给爹娘和姥姥姥爷写信。
落笔“爹娘”两个字写下去,她不由就想起娘送她出门的情形,鼻子一酸,差点儿又落了泪。
抬起头,吸吸鼻子,小秋压下心头的那股子酸涩,然后开始写:“与小舅一路顺利,晚上十点顺利到达。”
接着就是对小院的描述,师傅给准备的很周道啊,院子里种着一株大石榴树,开满了火红的石榴花啊……洋洋洒洒,流水账似的写下去,很快就写满了两页纸,然后她就此打住,说等到了学校,再给爹娘写信说明云云。
给姥姥姥爷的信,与给爹娘的大同小异,重点地说了说小舅一路如何任劳任怨,照顾有加,还把早餐时小舅讲的笑话写了进去,也写了两页纸打住。
家里没有信封,小秋只能把写好的信折起,装进书包。然后去厨房里找了找,没找着篮子,找着一个网兜,将就着揣在书包里,又抱起布料出了门。
小秋一开大门,就遇上两个拎着篮子的大妈,一见小秋,矮胖的那个就热情地打招呼:“你是郑教授家孙女儿吧?你爷爷给我们说过你要过来……瞧瞧这小姑娘长得,真水灵呀!”
另一个容长脸的也笑着点头:“是挺水灵的。你爷爷没回来呀,你一个人住吗?”
“奶奶们好!”小秋先问候一声,这才微笑道:“我爷爷工作忙,不经常回来。不过,有我小舅陪我呢,我也不是一个人!”
她一个小姑娘,即便真的是一个人住着,也不敢让人知道。她向来秉承的是不害人,但不妨碍她常备着警惕之心。
“这小姑娘伶俐的。”胖大妈笑呵呵地拍拍小秋的胳膊,一脸赞许道,“你一说小舅我就知道了,今早上还看见一个俊小伙儿出来买早点的……我姓秦,她姓石,就住在你们家里边儿,以后有什么事,只管言语,咱们街里街坊的,就得互相照应着才行。”
小秋笑靥如花地点点头:“那就先谢谢奶奶了!我叫小秋,以后少不了要让奶奶们多受累照应。”
长脸的石大妈探头往小秋身后的院子里看,一边随意地问:“你小舅看着倒是生的秀气,做什么工作的?”
院子里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小秋也没阻挡她的探看,只微微笑道:“我小舅去年考上大学,如今在北大读书。”
“哎哟,大学生啊……怪不得看着文质彬彬的!你小舅舅看着挺年轻,还没结婚吧?”石大妈立刻被宋秀程的大学生身份吸引,也顾不得往院子里看了,回头热络地向小秋询问起来。
秦大妈有些看不惯,咳了一声,石大妈立刻讪讪道:“那啥……哎,小秋啊,你家院子里还有井哎,我们能不能来你家打水呀?”
秦大妈暗暗鄙夷石秀荣贪便宜,不过两个人终究住着一个院子,少不得替她打圆场:“咱们胡同里都是合居,没有自家打井的,都是去胡同口儿打水……”
去胡同口打水其实也不算太远,就是人多,常常需要排队。冬天腊月里还容易冻住,又得用火烤又得找人修的……
小秋一家几口,包括郑秋实也是刚进京的,正要了解熟悉街坊邻居呢,自然不会舍不得一点井水。
于是,爽快地笑着应承道:“两位奶奶不用客气,只要家里有人,你们尽管来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