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成江脸上的笑漫过来,一直渗进眼底去。成河却看得一头雾水,摸摸头,还是走到小秋跟前,低声催促道:“小舅洗完了,你再去问问啊……”
“扑哧……”这回轮到小秋忍不住喷笑了,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根本说不出话来,只拿手指着傻愣愣的三哥,好半天才挤出两个字:“笨牛!”
等王利民和宋秀程洗把脸,一人吃了块西瓜,歇过一气儿,钟玉琴才终于问出了一家人关心的问题。
王利民看看宋秀程,后者只是一笑,他也就不客气地开口道:“都办妥了!”
小秋和成河齐齐发出一声欢呼。
然后,王利民又道:“这一次考试,成江的成绩太好啦,被地区农技来招生的老师看中了,跟教育局一说,就把前头的学生,都截留了。”
截留,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名次,是说考试会分几等,第一等是特优生,就截留到某一档里,直升中专、直升重点高中、直升大学之类的。一般,能被截留的学生去向都不错,都是让人羡慕的。
农技学校在当地,特别是农民子弟中还是很让人向往的所在,那位老师这么做,也真谈不上什么恶意。却不知道,遇上成江这么个坚持上高中的,也没想到,一个农民家庭,会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的梦想,放弃到手的稳定,坚定地支持孩子上高中,考大学。
王利民吃了几口瓜,又道:“这一次得亏了程子的老师,要不然,两三天也不定能办下来……这回,人家实心实意地给帮忙,不但找回来档案,还成功补录进了地区机关中学。成江啊,接下来,就看你自己的努力啦!”
尽管二叔和宋家小舅一进门,成江就猜到了结果,但清楚地听到二叔说他成功地被‘地区机关中学’录取,全地区最好的高中……他还是忍不住一阵心潮澎湃!
等听到二叔最后一句,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张口大声道:“二叔,放心吧!”
说完,又露出那么一点点腼腆之色来,却还是站起身,给宋家小舅给二叔鞠了一躬:“谢谢小舅,谢谢二叔!”
王利民连忙摆手,说自家人说什么外道话。
宋秀程则笑微微地看着眼前的少年,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倔强、认真、勇气满满的自己,淡淡道:“这只是很小的一个坎坷,以后,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大坑大坡都是不可避免的,摔得头破血流、断腿折胳膊都是可能的……”
被他这么一说,成江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轻轻地说:“我不怕!”
成江的事情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又如愿考入了理想的学校,宋秀程也放假回来,全家都一扫颓态,气氛格外地放松欢快起来。
大家吃着瓜,说着话,不知不觉夜就深了。众人各自洗漱一番,分头睡了。
第二天一早,成江成河就待不住了,都想着尽快回家,把好消息告诉爹娘和大哥去。
办完了事儿,王利民家里也有事儿,也带着小秋,与成江成河一起,辞别了宋家母子,回了三合村。
成河带着成江骑的飞快,王利民带着小秋则不紧不慢地走在后头。出了泰平村之后,王利民向小秋透露了一个消息:郑秋实终于抵不住,五月底接了调令,正式调入京城工作了。
宋秀程此次回来之前去见了见郑秋实,郑秋实就跟他说了一件事,让他尽量做小秋和王利民夫妻的工作,让小秋进京上学。
郑秋实说了一句话:小秋周岁十一,虚岁十二了,这个年龄再不系统地跟着学习,可就真耽误了。
中医没有捷径可走,也不是背一堆医书就能给人看病的。理论知识只是基础,然后还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学习、实践,才能一点点摸索到望闻问切的精髓,也才能逐渐地领悟深奥的中医理论,辩证施治,治病救人。
这些,学了好几年医书的小秋自然知道。所以,听王利民转述了郑秋实的话,她就沉默了,没有反对,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王利民骑着车子,小秋坐在后边。女儿长时间的沉默,表明了她的态度,让本来还想着做女儿思想工作的王利民,突然有些怅然若失。
他叹了口气,道:“我和你娘还希望看着你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走出去……”
听老爹带着些怅然地说着这样的话,小秋下意识道:“那我不去就好啦!”
听女儿这么说,王利民胸口憋得那股子酸涩突然涨上来,却也发散开去。闺女说的是孩子话,能够意气用事,他却不能真的拦住闺女,耽搁了闺女的前程啊!
“唉,说啥傻话呢!”王利民眼中的慈爱更深,他拍了拍闺女后背,似乎掸去并不存在的一抹轻尘,他的目光落在女儿挺拔却单薄的腰身肩背上,心底泛起一缕缕愧疚的苦涩,前些年孩子跟着他没有好穿没有好吃,受罪了呀!
眼看着日子过得宽裕些了,孩子又要离家……京城的花费可不比在家,看来他得再加把劲儿,寻思着多挣钱才行啦!
“你师傅跟我说了,你这个年纪,正是学医最关键的时候,不能再耽搁下去了。你跟着师傅进京上学,同时能够跟着学习医术……有郑院长照顾你,爹放心。”王利民缓缓说着,轻轻地吸着气,说着说着,眼角仍旧控制不住地沾了些湿意。
小秋默默地听他说完,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听爹的。”
成江考上高中的事儿,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只因村里考上高中的,成江并不是第一个,所以说一说就罢了,并不觉得稀奇。他们根本不知道,地区高中意味着什么。
第二百四十一章
倒是成海真心替二弟高兴,偷偷找了王利军商议,他结婚就不买什么家具了,就简单地打个柜放东西就行,省出钱来供应成江吧!
王利军连说不行,心里却在琢磨,家里的钱有限,给成海盖房子、娶媳妇,不铺张,也剩不下……他本就打算借一点儿,只是一直没拿定主意借多少。被成海这么一说,反而让他下定了决心:既然借了,那就多借点儿,借二百,也给成江做一身新衣裤,做一件新棉袄。
这两年,老二孵鸡育雏挺挣钱,等他去跟老二商议商议,今年过年,成海结了婚,成江成河离家上学,他们家的炕也能空出一盘来,看能不能也孵上鸡蛋……不指望跟老二家挣的那么多,孵上两茬,差不多把债还了就行!
王利民与小秋约好了,让小秋先别给宋秀莲说她离家的事儿,等他瞅机会慢慢告诉妻子。小秋自然没有不答应的。
却不想,没等到王利民找到合适的机会,郑秋实竟然突然造访。
许久未见,见到师傅,小秋自然欢喜。宋秀莲也很高兴,只有王利民心里有事,还不得不做出一脸高兴模样,热情地迎接郑秋实进门,又张罗着让妻子整治好菜,他与郑秋实喝两盅,又把王利军和王利群都请了来作陪。
老友许久未见,说着话喝着酒,不知不觉都喝的有点儿高了。
饭后,几人略坐着喝了几杯茶,就陆续散去,各自回去睡觉了。
小秋和小夏小冬都在王利民宋秀莲住的大炕上,看着小夏带着小冬伏在炕桌上写字,她将爹娘往一处凑了凑,将小夏上学的事儿给爹娘说了。
王利民要上工种地、养鸡、买卖,宋秀莲既要做家务、照料孩子,还要做缝纫活儿,两口子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还真没注意到小夏在学校的情况,听小秋这么一说,两人都露出些讶异之色来。
特别是王利民很生气,又喝了酒,恼怒着就说要去找王校长说道说道。
小秋伸手拉住老爹,递了杯茶给他,一面慢慢替他们分析情况,又将她的解决办法说了出来。
一听说,让小夏去县城上学,王利民下意识地先看了眼妻子,心里嘀咕,小秋进京他已经答应下来,再把二闺女也送进县城,妻子指定舍不得吧?
宋秀莲则微微皱了眉头问道:“你姥姥进了县城,小秋在公社读书咋办?岂不是没人照应了么?你姥姥恐怕也不舍不开手啊!”
一听这话,小秋自然看向王利民。
王利民有些尴尬地摸了摸下巴,吭哧半晌方道:“这事儿明天再商量,反正才刚放暑假,上学还早着呢!”
小秋咧咧嘴,招呼着小夏回房睡觉,把空间留给爹娘。既然老爹答应了,就让他去做老娘的工作吧。她忙乎一天也累了,还是早点儿洗洗睡去吧。
也不知王利民如何跟宋秀莲说的,小秋第二天一觉醒来,就看见自家老娘的眼睛明显有点儿肿,显而易见的是夜里哭了。
郑秋实没多待,吃过早饭就匆匆走了。京里的调令早就发过来了,催他进京报道呢——浩劫刚过,许多老同志的身体都糟蹋的不轻,甚至重病缠身的也不少,急需郑秋实这种国医圣手进京给调治呢。
宋秀莲心中舍不得闺女小小年纪就离开家,一听说这事儿就哭了一宿。不过,哭过之后,她却没说什么阻拦的话,只在郑秋实走后,就着手小秋准备进京的物事,
之前的衣裤都旧了,也小了,好在如今家里宽裕了不少,她这两年也存了不少布料,倒不用为了凑钱凑布票的发愁。没多琢磨,宋秀莲就做出决定,既然有布料,她自己又会缝纫,那就索性给小秋多做几身新衣裳。夏天穿的单衣单裤要做两套,秋天穿的也要做两套,等宋秀程宋秀菊放了假过来,宋秀莲正在给小秋做冬天穿的棉衣裤。
郑秋实走了,给小秋办理转学手续、迁户口,并带小秋进京的事儿,就都安排给了宋秀程。宋秀程过来见过姐姐姐夫,大概了解了姐姐姐夫的态度了,于是就道:“我八月初就回去,郑院长让我带小秋一起回去……落户口、转学,这些事情都得开学前办妥当。而一些手续是必须小秋到场的,比如落户口,人家必须得见着人。另外,我打听了,京里办理入学,小秋还得参加个考试,成绩合格了,人家才会批准入学念书。”
这话一说,小秋都愣了。她想的进京只是转学,没想到还能转户口……话说,这个时候,京城户口这么简单吗?对于了解后世京城户口‘珍贵’程度的她来说,觉得有些像做梦啊!
一说转户口,王利民和宋秀莲也有些出乎意料,仿佛户口转走了,孩子就成了人家的一样。不过,既然之前答应了郑秋实让小秋进京,他们也不会再反悔……只是,心里那滋味儿,着实难受啊。
默了好一会儿,王利民才沉重的点点头,应承下:“好!”答应下来,似乎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紧皱的眉头也略略缓了些。
略微顿了下,王利民又补充道:“有你带着她,我和你姐姐也差一惦记着!”
宋秀程了解姐姐姐夫的心情,连忙那话宽慰:“姐姐姐夫放心吧,郑院长特意要了套房子,离着我的学校和小秋学校都很近。小秋上学回家都很方便,我晚上也去那边住着……倒是郑院长忙得不行,一个月能在家里住的时候没几天。”
郑秋实那套四合院要下来,自己还一天没住过,他进京后就领了任务,只匆匆见了宋秀程一面,把房子钥匙交给他,就执行任务去了……看这样子,即便小秋进京,郑秋实回家住的时候也极少,学习也只能是小秋去找郑秋实。
第二百四十二章
这么一说,王利民和宋秀莲更是暗暗松了口气。虽然决定把闺女交给郑秋实做徒弟,但夫妻俩心里还是难免挂心。交给自家亲弟弟,孩子的小舅照看着,跟他们自己个儿照看着也没啥两样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既然说起郑秋实的房子,王利民自然就问房子有几间,格局之类,宋秀莲则问被褥、帘幕帐子之类的东西,又问厨房、水井,宋秀程也不嫌烦,很有耐心地一一交待一番,好让姐姐姐夫放心。
原本王利民准备亲自送小秋进京的,有宋秀程带她一起,他也就不跟着了。八月初,地里的活儿忙,他还要三番两次进城送鸡蛋,抽空儿实在不容易。别的不说,夏天的鸡蛋搁不住,放久了坏了,再送进城,可对不住几年交联下的老关系。
宋秀程这一来,小秋进京的日子也就定下了。宋秀莲忙忙乎乎做完衣服被褥之后,又破天荒地跟着王利民进了县城一趟,买了做蚊帐的纱布回来做蚊帐。又做门帘、窗帘。
盖了房子后,小秋小夏有了自己的房间,去爹娘房间的次数少了。偶然一天,小冬在姐姐们房间里玩的晚了,她送他回爹娘屋里,才看见宋秀莲拿着一只花绷子绣花呢。小秋很有些意外,她都不知道自家娘会绣花,而且绣工还不错!
宋秀莲见她盯着看,笑笑道:“这是给你准备的门帘子和窗帘,这块布太素,绣几针,看着不那么单调。……就是搁下时候长了,绣得不像样子了……”
“哪里,哪里,娘绣的很好看……这牡丹花,这蝴蝶,都跟真的一样……”小秋连忙表达自己的欢喜和赞叹,搜肠刮肚地称赞一番,宋秀莲被她说得笑满了脸。
“没想到你喜欢这个……那就再给你绣一对枕套……”
小秋连忙笑道:“你不是给我做了枕套了,那个小碎花的就很好看了,不用再绣了……晚上灯光暗,你绣多了,伤眼睛。”
宋秀莲笑着应了。心里却在盘算,以后多抽点儿时间,趁着眼睛还好,给小秋绣点儿东西,小秋十一了,一转眼也是大姑娘了,多绣点儿,平时不用,做嫁妆也不错。
小秋的行程定下,一家人就数着日子过了,小夏小冬懵懵懂懂的,还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爹娘突然就特别疼爱姐姐了,给姐姐做新被褥、新衣裳,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先给姐姐……
七月末,小秋先后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廖辰从G城发过来的,说他的高考成绩出来了,他已经报了京城的大学。另一封是吴戈秦戎从京城发来的,说一放暑假就被吴爷爷拎包下放到部队锻炼去了。不过,他们也说了,小秋八月初进京,他们就能从连队回来了,届时一定早早去车站等着她。后边应该是吴戈说的,等她进京,带她去吃烤鸭、吃涮肉……说了一溜儿京城美食。
小秋看着看着就笑了,笑过之后,却终于有了一抹离愁的怅惘。故意写这些,也只是想着她离家不舍,宽慰她的吧?
这些天,小秋也挺忙乎的。她在想办法把青花碗里的东西搬出来,多留些在家里。
如今虽说家里境况好一些了,但粮食仍旧不宽裕,之前是她一直添补着,家里的白面才能一年不断。大伯家在村里也算过得不错的,也只在过年和几个重要节日吃点儿白面馒头,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吃窝头。毕竟,二哥成江在小秋姥姥家吃住,他们还要送些白面过去。家里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
小秋跟宋秀莲说的是趁她在家多磨点儿,其实是找机会多给家里留点儿面粉。又托词说是吴家寄来的粮票、大米票,‘买’了两袋子大米和两袋子面粉回来。又‘买’了肉,腌成咸肉……
自从得知小秋进京,二哥没说过什么,却默默地抽空过来,帮着她磨面,帮着她收拾干活。三哥就追着她念叨‘你不去不行么’,念了几天,也没能打消小秋进京的主意,他自己也放弃了,一头跑去塘湾里泡着去了。小秋以为他生气了,结果傍晚回来,竟拎回来大半桶鱼虾:“你不是爱吃香辣鱼么?多做些带着……”
小秋愕然着,一股酸涩猛地冲上来,冲过鼻管儿,冲进眼窝里,热辣辣的,生疼……有一刹那,她甚至真的有放弃进京的冲动!
忙忙碌碌,一眨眼功夫就到了七月底。
小秋离家进京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王利民心里琢磨,小秋要进京了,怎么也得给她爷爷奶奶说一声吧。
眼瞅着要进八月份,正是一年里最热的季节,地里的庄稼长得飞快,两天没见,就高出一截子去。同样的,田地里的杂草野菜也发了疯似的,锄过一遍的地,过一夜回来,庄稼垄中间儿就又是绿茸茸的一层。
这个时候没有除草剂,种庄稼指着人工锄草。几乎每天早上一上工,就人人扛把锄头下地锄草。长长的锄杆子弯弯的锄头,一下下挥出去,挂着庄稼垄里的杂草拉回来,如此往复,直到把一片地的杂草都锄干净,同时也把下雨变硬的土壤疏松一遍。因为需要弯着腰锄草,没多会儿就腰酸背疼的了。于是,锄地的时候,一趟锄完了,走到地头上,大伙儿都会约定俗成地直直腰,站着说两句话歇会儿。
这天王利民小队干活的地片在村头,刚锄了两垄地,王利民就听得低头上二牤子招呼:“二哥,那不是你家老三吗?他个大忙人,这不年不节的,他咋回来了?”
王利民闻声抬头看过去,果然看见有两个人骑着车子从旁边的路上进了村口,前头那个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衣的人正是三弟王利社。隔着不过三五十步的距离,村里许多人在路边的地里干活,老老少少的,王利社却看都没看一眼,昂着头过去了,这一点,就让王利民黑了脸。老三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王利军锄地细致,刚刚来到地头,也看见了王利社的一个背影,就道:“我家去看看……”
王利民伸手拉了他一把,没好气道:“看啥看,不知五六的东西!”
王利军顿了一下,也就跟王利民一起转身下地,继续锄草了。
王利民只是厌烦王利社的为人,没有回家,没想到,他却找到了自家门上。
家里的麦子磨了大半,宋秀莲发现后就不让小秋磨了——夏天最是容易生虫霉变季节,麦子比面粉更容易储存。
小秋无法,就将大瓷碗里替出来的大缸里盛上麦子,不能留面粉,给家里多留些麦子也一样。当然,家里的粮食有数,她也不敢留太多。
这一天,粮食上没啥能做的了,盘算着日子也快出发了,她就动手给自己收拾行李。
稍微小一点的衣服她都理出来,留给小夏。剩下的,也没有多少,加上宋秀莲才给她做的被褥、床单、枕套……一口木箱子也填了大半。
看着足有大半立方的木箱,她在心里暗暗叹气:若是她一个人进京,这箱子就不用拎了,装在大瓷碗里,她背个书包就能出发!
当然,暂时这些只能想想,家里绝不会让她一个人出门走远路。
小夏出门找小芳玩去了。小冬和成贵一个人搬着一块石板在院子树荫下写字,成贵暑假后就要上二年级了,小秋提前教了他乘法口诀。小冬还小,小秋也不限制他,就让他在石板上画画,随意画,没想到有一天成河走过来看见了小冬的画,竟赞不绝口,说他画的小鸡、瓜果都特别像。
小秋也看过,小鸡就是一大一小两个圆,加两个黑点眼睛,还有线条脚丫,很像老祖宗留下的岩画风格。不过想一想小冬的年龄,能画成这样,还真得不错!
小冬得了夸奖,这几天正画的起劲,天天逮着啥画啥,什么鸡、鹅、茄子辣椒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