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七零小村女》-第7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忙着过年、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大多没有注意到,南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

      仿佛一转眼,就过完了年,又过了十五,小秋和两个哥哥要开学了。

      就在她开学的前一天,王家育好的雏鸡敞开售卖,结果,消息一放出去,村里人就都蜂拥而来,四百六十多只鸡雏都没到晌午,就被抢购一空了。

      有那听到消息晚的,只能空手而归,临走还拉着王利民一个劲儿叮嘱,下一批一定给留一些。甚至,还有人给王利民手里塞钱的,说是付了定钱,才放心。

      日夜忙碌了将近两个月,第一批鸡雏顺利孵化并卖完了,王利民算了一下,四百六十多只鸡雏,一共挣了二百块钱还挂零。这比养大了卖划算得多,主要是周期短。

      于是,在小秋兄妹离家的时候,家里已经做完了消毒,准备迎接第二批小鸡出壳了。

      路上,小秋还在想,什么时候,村子里能够通了电就好了。有了电,就能用上全自动孵化器,同样,制作饲料也不用人力了……

      开学后不久,刚进入三月份,小秋就接到了吴戈和秦戎共同写来的信,吴海港的去向终于确定了,他去年暑假就率队开赴南疆,此时,已经成为上前线的第一批队伍。

      小秋默然:她隐约记得,这场战争持续了十数年,但伤亡大的就是初期,后边小十年就主要是武力对峙和小规模零星冲突了。

      对于那段战争她了解的有限,但印象中那个时期出了好几部反映战争的电视剧,战争场面很激烈,甚至称得上惨烈。而且,她相信,真实的战场,远比电视剧表现的更血腥,更残酷。

      她竟然下意识地在心底念了一声佛:阿弥陀佛,希望吴叔叔和前线的战士们平安归来吧!

      尽管,她的理智很清楚,这个祈祷太不现实,太天真!

      三月末,宋家终于迎来了一件喜事——宋家在县城的旧宅,终于发还了。一同发还的还有当初宋家的老字号牌匾:兆丰园。

      当初创建铺子的曾外祖,就是想着讨一个兆丰年的好彩头。之后几十年,兆丰园铺号经历了几代人,一直传承下来,并越来越大越来越兴旺,最后开进了省城,十多家分号遍布全省。

      这块老牌匾历经了岁月风霜,牌匾背后边缘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刀痕、缺损,原来,那人就把牌匾藏在了伙房中,充当了案板的垫木。

      第二百三十二章

      小秋陪着姥姥钟玉琴一起,在窗台前擦洗匾额上的污渍,钟玉琴缓缓地擦过匾额上的一道道印痕,幽幽道:“那个人当年是个孤儿,你姥爷有一次去省城视察分号,在黄河沿上等摆渡的时候看见了他,当时他只有六七岁,都饿昏了,一头的赖疮,你姥爷心善,将他捡了回来,请医生给他治了头上的疮,然后收他在点心作坊里当了个小伙计。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那会儿他已经十来岁了,还憨憨的,只会闷头干活儿,见了人就红脸,都不太敢说话……”

      听姥姥回忆过往岁月,沐浴着和煦温暖的初春阳光,小秋一时想,若是姥姥离开了,也能像她一样回到过去的岁月……若真的那样,姥姥指定会想办法让家人避开那十多年的磋磨,那娘和爹就不会成亲,自然就没有她什么事儿了!

      暗暗笑了一回,小秋就询问姥姥,可还有过去的照片?

      姥姥却笑着摇摇头:“搬家的时候慌慌张张的,都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话语中不无遗憾,却也早就看开了,放下了。

      随即,祖孙俩又说起县城的老宅子,小秋就道:“姥姥也搬进县城去吧,也能陪着姥爷,照料照料姥爷的饮食起居呀!”

      钟玉琴看着外孙女笑了,道:“我搬进县城,你和哥哥们怎么办?我哪里放心舍下你们呀!”

      又道:“你姥爷年轻时就出外做生意也习惯了,挺会照料自己的。再说,离得也不远,星期天把脏衣服啥的带回来,也是一样。”

      小秋却还是想着,能让姥姥姥爷在一处,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几十年,老了反而因为他们小辈分居两处……哎,姥姥之所以不搬,就是因为他们在公社上学呀,若是他们都转进县城上学,问题不就解决了?

      不过,这事儿,跟姥姥说没用,她还是抽空问问爹和小舅舅吧,说不定他们有办法解决呢!

      不管南疆的战事如何残酷,远在北方小镇的生活,却没受到什么影响。

      随着政策日渐明朗,形势的好转,许多百姓的心思也渐渐活泛起来。三月的一天,小秋去上学的路上,突然发现,公社供销社屋角放了一辆独轮推车,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穿着老棉袄,揣着手蹲在一旁。让小秋惊讶的是,推车上的筐子里装了一些翠绿色的春葱!

      看到这推车上的春葱,小秋心里先想到的是,这人种的葱真好,姥姥家菜园里的葱刚冒头呢!

      随即,她猛地想到了一个可能,还楞了一下,然后才鼓起勇气,走过去,尽量用平常的语气,对那汉子道:“大叔,你这葱是卖的吗?多少钱一斤啊?”

      那大叔脸膛黝黑,抬眼露出个憨厚的笑容,眼角脸颊都是褶子:“……种的多了吃不了。那啥,我也没带秤,就按匝卖,一匝五分钱!”

      小秋这才注意到,大葱的葱白部用麦秸儿捆成了匝,约摸着一匝有六七棵,大概在一斤半不到两斤。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让小秋激动的是,终于有人敢出门卖东西了。这个人以后不一定做成什么大买卖,但他这份勇气,必将鼓舞许多人。

      这么想着,小秋笑一笑,伸手摸出一张一毛的纸币来递过去:“我拿两匝!”

      那汉子接了钱,飞快地揣进口袋里,然后拿了两匝葱递到小秋手里。

      两个人默契地没有多说话,小秋接了葱,也没回家,匆匆往学校去了。

      她本就比两个哥哥晚出门了十几分钟,再晚就要迟到了。

      走到桥头附近,小秋往四周扫了扫,确定没有人,这才收起了一匝葱,只拎着一把葱进了学校。

      袁景红看着她拎着一匝葱进教室,还奇怪:“你又不在学校里吃饭,咋带葱来了?……哎,你们家的葱可长的真好,看着就很脆嫩……”

      小秋笑嘻嘻道:“我不吃饭,不是有你么?你看看这是什么?”

      说着话,小秋变戏法一般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罐头瓶子来,瓶子里盛的就是她娘宋秀莲酿制的豆瓣酱。

      “哎呀,你连酱都带来了呀!嘿嘿,真是太好了,正好我的咸菜不多了,有这葱和这酱,可算是救了我一命啦!”袁景红笑眯了眼,一边说着,一边就想着拧开瓶子蘸点儿酱解馋。

      却被小秋一把按住,拉着她的手将酱瓶子塞进桌洞里去,同时就听得班长喊:“起立——”班里的同学刷刷刷起立“敬礼……坐下!”

      坐下之后,袁景红才松了一口气,偷偷地拍着胸口对小秋说:“多亏了你,不然我就完蛋了!”

      上课了还吃东西,被老师抓个正着的话,最起码要拎到教室外头去罚站。截至目前,他们班还没有女生罚站的历史记录呢!

      从那天遇上人卖葱之后,小秋的时不时地偶遇一次,有卖开春的嫩菠菜的;有卖蒸的糖三角的;还有卖炒花生的……这些人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有男有女,却有些共同之处:他们卖东西并不摆摊子,更不吆喝,就用独轮车推着,或者用扁担挑着,或走着或看似随意地停在路边,不细看,常常以为他们只是赶路,或者临时歇脚的。

      仔细看,就能发现他们都很小心,不停地观察着街上来往的人,一旦有什么不对的,推起车或挑起担子就走……显然,是被长期的禁锢政策给吓坏了,就怕一不小心被当做投机倒把给逮了去。

      一晃眼,春天过去,夏日来临。一年一度的麦收也到了。

      就在麦收前十来天时,大街上一个很不起眼的临街房子打开了一个小门,然后,从那扇门里传出来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

      那天放了学,小秋跟着二哥往家走,成河一下课就跟他那帮兄弟跑得没影了。三哥活泼,入学没多久就混熟了一帮兄弟,之后上学放学就不跟小秋他们走了。

      路上,成江与小秋说起中考填报志愿的事:“老师说了,能考中专,也能考农技学校……”

      第二百三十三章

      小秋不等他说完,立刻打断他道:“二哥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只管努力学习,你的成绩这么好,不上高中考大学就是浪费人才了!”

      “人才?”成河有些好笑地摇摇头,小秋总是比他自己更有信心。当然了,他也有自信,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与程家小舅舅小姨一样,成为大学生。

      “真的!”小秋看他摇头,真的有些急了,连忙道,“二哥是我见过的,学习最刻苦,脑子最聪明的学生。二哥这样的好学生,不但要考大学,以后还能上研究生,甚至还可以出国留学,去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

      成江一看她说的又快又急,连忙拍拍她的肩膀,宽慰她道:“好啦,好啦,我信你!……其实,我跟你的想法一样,没想着去考什么中专、技校,就想着努把力,争取靠进地区高中去,然后努力考上大学!”

      毋庸置疑的,地区高中比县高中的师资教学条件都好,在惠北地区算是重点高中了。

      小秋这才转忧为喜,绽开一个大大的笑脸:“嗯,二哥一定能考上!”

      成江抬手摸摸妹妹的小辫,顺手将她肩膀上的书包接过来,背在自己身上……那边一个人影风驰电掣般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喊:“二哥,小秋,你们走快点儿,前头街上开了家打铁铺子,快去看啊,那铁条烧的通红,往水里一杵,嗤地一声,腾起一团热气,可好玩儿啦……”

      成江含笑听着,小秋却有些愕然——看三哥这兴奋劲儿,一脑门儿汗不说,脸蛋儿都兴奋地通红了!这可怜孩子的童年是怎么过来的,竟然仅仅因为一个打铁铺子,就兴奋得忘乎所以了!

      也由此看出,民间的买卖贸易被禁止了许多年了,连开个打铁铺子,都成了轰动事件了!

      铁匠铺子开业引起了一时的轰动,接连好几天,都有孩子甚至大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时间长了,围观的人少了,这才有人上门,或修一修开裂的锄头,或者给镰刀加块铁,重新打一打,好为即将开始的麦秋抢收做准备……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六一儿童节之后,麦假如期而至。

      再一晃,期末考试都结束了。经过一年时间,王成河在学校里早就比二哥和大妹妹更有名了,却不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而是他的绘画天赋不知被哪个老师发掘,从那时开始,就能经常看见王成河同学给黑板报画插画的身影!

      七月初,中考和高考先后结束。

      成江在县城考完试后,就回了家。接下来的日子,小秋上学放学,基本上就是一一个人来来往往,三哥成河嫌她走路慢,太憋屈,陪着走了一趟,就再不干了。

      公布期末成绩的日子,也是放假的日子,二哥成江特意赶过来接小秋。来得早,干脆又陪着她一起去上学。成河破天荒地没有抢在前头到校,而是跟在二哥和小秋身后,磨磨蹭蹭地进了学校。

      看他这样,小秋以为他考得不理想,还担忧地向二哥示意。成江却摇摇头,表示没事儿,不用理会。

      发完成绩,打扫完卫生,大家一哄而散。

      即将迎来四十多天的假期,见不到小伙伴,袁景红很有些不舍,拉着小秋的手一个劲儿叮嘱她:“放了假你有空一定找我去玩啊……可惜我家里没有车子,又要帮着家里干活,就怕出不来……”

      小秋连忙保证有空就去找她,这才让袁景红撒手,追着她一个村的小伙伴一起回家了。

      那边,成河突然没头没脑地撞过来,一改早上的颓废,一脸的意气风发,隔着老远就朝小秋咧开嘴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雪白的牙齿晃得小秋一阵眼晕。

      一看他这模样,小秋大概也知道,考试成绩大概还不赖。

      果然,成河来到她眼前,笑嘻嘻道:“猜猜我考了多少?”

      小秋一脸无辜,微微歪着头道:“满分?”

      小学时最好的是双百,到了初中后,增加了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双百已经不再适用,转而最高目标就成了满分!

      成河脸上的笑容一滞,随即瞪着小秋道:“没你这么笑话人的……”

      小秋见他有些着急,也不再玩笑,道:“我大概知道,你考得不错,即便不是满分,也比之前进步了不少吧?老师还表扬你了吧?”

      “嗳,你还真知道!”成河惊讶一声,然后献宝一般把试卷从书包里拿出来,递给小秋。

      小秋这么一看,还真是不错,数学、地理、生物都考了八十多分,语文历史也都考了七十多,只有英语考得差一点,却也巴巴结结及格了。这个成绩,在泰平中学来说,差不多能进前十名了!

      “第几?”小秋随口问。

      “第九!嘿嘿……”成河好像早就等着小秋问了,一口就报了出来。然后,还有些忸怩害羞地抬起手挠挠头,脸颊也似乎有些发红?

      小秋没怎么注意他的傻样儿,只细细地翻了翻手里的几张试卷,大概归结了一下犯错和未掌握的内容,这才抬起头,敷衍地表扬道:“真的进步巨大呢。回去我要跟大伯大伯娘说说,让他们好好高兴高兴。也让大伯娘给你做点儿好吃的奖励奖励。”

      “嘿嘿,嘿嘿……其实我最想吃的就是你做的蚌肉!”这回,成河是真的红了脸,一边还道,“等回家,我就去南湾里去捞,多捞些,用蚌肉炒个鸡蛋,再做个河蚌汤……”

      小秋很好说话,主动补充道:“看看园子里有没有嫩韭菜,有的话,咱们还能用韭菜和蚌肉包饺子,比肉馅儿的更好吃!”

      兄妹俩说着话走到校门口,二哥成河早在门边等着他们了。

      见他们说的热闹,也笑微微地问:“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第二百三十四章

      成河就道:“小秋说回家就用河蚌肉包饺子吃!”

      小秋则笑笑道:“三哥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就想着包顿饺子,也算是给他的鼓励啦!”

      说着,将三哥的试卷递过去。成江接过去翻了翻,很快又递还给成河:“是进步了。下个学期好好学习,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吧!”

      兄妹几个说说笑笑地回到姥姥家,对姥姥一汇报成绩,钟玉琴也是禁不住满脸的欢喜。她也不看成江和小秋的试卷了,只捧了成河的试卷,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拍着成河道:“好小子,是个知道上进的,中午先别急着走,姥姥给你们包顿肉包子奖励,吃完再走。”

      成河一听顿时乐了,嘿嘿笑着,扶着钟玉琴道:“姥姥包的包子皮儿薄馅儿大,最好吃了。姥姥,我会揉面,我来帮你吧!”

      小秋看看被成河哄得满脸都是笑的姥姥,也不过去掺和,先回屋放下书包,这才转身出来,去厨房瞅了瞅,钟玉琴果然带着成河一起在和面。她目光一转,看见门口的柜子上放着两只琉紫【创建和谐家园】的大茄子,于是问了一声,确定是用茄子做馅儿,她就拿了茄子,搬出了菜板,在院子里切馅儿。

      成江也没闲着,而是拿了个铲子去院子外边的小菜园子里挖了三四棵大葱,摘洗干净。

      娘儿四个一起动手,说说笑笑的,不到十二点,圆滚滚白胖胖的大包子就出了锅。

      成河干活很积极,按着姥姥率先坐下,他往返厨房几趟,拿碟子筷子,又拿醋和大蒜,收拾齐全了,也率先拿起一个包子盛在碟子里递给钟玉琴:“姥姥,您先吃!”

      “哎,”钟玉琴欢喜地接过去,正要夸奖几句呢,就听得梆梆梆一阵敲门声,然后有人问道:“王成江是住在这里吗?”

      众人闻声看过去,就见一个穿着白色短袖衬衫,手拿一只黑色人造革包的中年男人站在大门口。

      钟玉琴迎上去:“你是?”

      那人客气地笑笑,道:“大娘,我是县里招生办公室的陈平。因为王成江同学中考成绩不错,被地区农技专业学校选中了,咱们县里就选中他们五个呀,可是大好事儿呢!我今日来呢,是因为成绩过关的学生,还要做一个政治审查,听说王成江上初二初三的两年就是住在您这里,我就过来跟你做个调查。”

      “啊?啊,啊,快请进,快请进!”钟玉琴反应过来,也不太了解孩子们报考的什么学校,先不能怠慢了人,一叠连声地请人进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09: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