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魏爱梅点头应着,又道:“找着小巧别跟她呛呛,赶紧回来报信,找她爹娘哥哥们去……”
却原来,竟是王爱巧得知考试失败,不知去了哪里。
小秋暗暗咬牙,一边叫住大伯娘和老娘:“我叫几个哥哥分头去找吧……趁着天没黑赶紧找着,天黑了更难找了!”
魏爱梅和宋秀莲对视一眼,然后点头答应了,又嘱咐小秋:“你悄没声的……”
宋秀莲则叮嘱:“顺便给你爷爷说一声……”
——这是怕奶奶李秀英知道了,再闹出什么事来。
小秋连忙答应着,脚步匆匆地往脱坯的场院里去了。
结果,不等小秋叫上成江成河吴戈秦戎几个,魏爱梅和宋秀莲出门没多久,就迎面看见二牤子拉扯着王爱巧从外头回来,二牤子还挑着一担水,两个人都是从头湿到脚的,水淋淋跟落汤鸡似的。
魏爱梅一看这两人,吓得手脚都冰凉了,还是宋秀莲强撑着迎上去:“小巧这是咋地了?滑进河里去了?”
“不用你管……”王爱巧脖子一扭,红着眼就要哭出来。
一回头却对上二牤子瞪过来的目光,吓得一哆嗦,低着头不再说话了,只是眼泪控制不住地啪嗒啪嗒落下来。
“大嫂二嫂,都是我不好,小巧帮着我打水,没想到打滑出溜落了水……你们赶紧带她回去换换衣裳吧,别感冒了。我回头再过来跟两位老人请罪!”二牤子开口,挂着一贯的嬉笑表情,只不过,这话听在魏爱梅和宋秀莲耳朵里,却隐隐觉得心底发寒。
这个二牤子看着天天笑嘻嘻的,刚刚瞪王爱巧的眼神却冷的吓人,跟冰刀子一样的。
宋秀莲刚刚碰了个钉子,这回换魏爱梅上前接着王爱巧,王爱巧还想着使性子呢,那边二牤子却开口道:“你听话跟着两个嫂子回去,我换身衣裳就过去!”
这话说的,仿佛带着命令的口气,毫不客气的,魏爱梅和宋秀莲都上一脸疑惑,不等她们细想,王爱巧竟真的乖乖跟着魏爱梅走了,二牤子也笑着跟两人打个招呼,挑着水往场院里去了。
这个谜团到晚饭后就揭开了,却原来王爱巧考试失败,跑去河边……却不是想不开寻短见,而是寻思着离家出走,只不过,没等她下定决心,就被去挑水的二牤子发现。因为知道她考试落榜,二牤子一看只当她寻短见,就上前把她从河边拉回来,王爱巧那脾气,就挣扎啊哭闹啊……也不知怎么的,两个人就都落了水,然后,王爱巧就真的呛了水,再然后被二牤子抱了上来……
当天晚上,二牤子进了王家,就直接跪在了王建国面前:“我为了救小巧,亲了她的嘴,叔,我愿意娶小巧,我以后好好干活,一定不会让小巧跟着我受苦……”
第二天,小秋知道消息的时候,王建国已经答应了二牤子把王爱巧嫁给他。只不过,前提条件是,二牤子先把倒塌了一半的屋子盖起来,其他的,什么几转几响,却是不用提了。
这剧情翻转的太快,不说其他人,就连小秋都一愣一愣的。
她比较担心的是,王爱巧嫁在本村里,离家这么近,以后会不会再闹出幺蛾子来折腾大伙儿?她还很奇怪,一向望女成凤的奶奶李秀英怎么就能同意把闺女嫁给二牤子这个孤儿?
不过,消息传出来之后,李秀英和王爱巧娘俩竟然都没闹什么事儿,王爱巧借口害羞躲在家里不出门,李秀英却只是在家里呆了一天,就又过来大儿子家帮忙了——过来帮忙,中午饭上吃两顿肉菜不说,晚上还能带些馒头、杂和菜家去,不来岂不吃了大亏!
二牤子和小巧的婚事,就像石子入水,人们只是偷偷地议论了两天,就没人关注了。
抛开这件事,小秋更多的关注在爹和哥哥们、吴戈秦戎身上。连续数天脱坯超强劳动,这些人都晒脱了一层皮,吴戈和秦戎两人脚底板儿的红肿就没退过,每天干活回来,这两个都是一瘸一拐的……即便如此,第二天一早,他们还是早早地爬起来,又跟着去了。
这让小秋略感意外,也隐隐生出些小佩服来!
脱坯干了八天,干完后,吴戈和秦戎第二天都没出门,吴戈就趴在院里树底下的木床上,哼哼唧唧地让成贵小冬给他揉腿。
小秋假装路过,就看见吴戈的一双脚底板竟没了红肿,皮肤都泛着一层灰白……竟是磨起一层硬皮了!
吴戈察觉到了小秋的‘偷窥’,连忙把脚底藏起来,一边挑着眉道:“我的不算啥,戎子的肩膀都磨脱了一层皮!”
小秋连忙上前要看,秦戎不好意思地躲了一下,没抵住小秋直接上手将他的衬衣扯开,只能红着脸扭开头,由着她看了。
这么一看,小秋不由地吸了口冷气,秦戎两个肩膀上都破了,被他用布条包裹了,那血水又从里边渗出来,红红黄黄的洇了一片。
“你这都磨破了,咋就不知道作声?还硬撑着做啥?咱们是给自家干活,又不是地主老财拿鞭子逼着,哪用得着这么遭罪的,这不是糟践自己个儿嘛!”小秋看得心惊,更心疼,更更生气,想也没想,就是一顿呵斥责备。
吴戈在旁边笑嘻嘻地看热闹,不防备小秋一回头看见他,也没被放过:“别笑,你也一样,明明是累的不行了,咋就不知道还有个‘量力而行’?你别不服,你从小干了多少活儿,旁的人从小干了多少活儿,能一样吗,非得跟人家较劲?有意思吗?你咋就不知道动动脑子,做点儿旁人做不到的事?取长补短不好么,干什么非得拿着自己的短板去跟人家擅长的死磕?一个一个看着挺聪明的,竟都是傻子!”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口气骂完,小秋还不解气,也不干别的了,拎了个斗笠转身出门,没等吴戈秦戎回过神来呢,小秋又匆匆回来了。她的手里拿着一把刚才回来的药草,她拿来石臼,将洗干净的药草捣烂,然后取了晾好的开水,给秦戎重新清理伤口、敷药、包扎。
别说,小秋学的医术还挺有用的,看着不起眼的几株药草,捣碎敷上之后,秦戎肩膀就没那么疼了,隔天换了一次药,伤口就已经收口,四五天上就结了痂。
这几天,小秋管着这两个人,就让他们在家里养伤,哪里也不能去。被困在家里的两人,闲极无聊,就开始琢磨小秋那天骂他们的话:他们的长处,别人做不到的事儿……
五天后,秦戎的伤口结痂,两人脖子脊背上晒伤也好了许多后,小秋终于松口让他们出门,两个小子就立刻申请进城走一趟。
正好,王利民忙了半个多月后,鸡蛋攒了不少,正要进城送一趟,两个小子就顺势跟着去了。
傍晚,王利民一进门就是一脸笑啊,都没顾上喝水,就带着吴戈和秦戎去了大哥家:吴戈和秦戎两个小子还真是帮了大忙,进了一趟县城,就帮着联系了一批建筑材料,不但有红砖水泥,还有一车石料,据说是县船厂准备扩建加固码头的,被他们托关系买了些出来。
王利军听了自然欢喜,只是随即就有些犯难,偷偷拉了王利民说话:“都是好东西,可我准备的钱不宽快啊!”
王利民年初倒腾了一回粮食,又一直卖着鸡蛋,手里的存款比盖房子之前都多几倍。是以,一听大哥这么说,王利民爽快地一口应下来:“钱的事儿大哥不用操心,都交给我来想办法……大哥只盘算盘算,你这边用多少,咱们也好有个数。”
他还提议,要不要直接盖成砖石结构的房子?
王利军沉默着抽了一支烟,这才缓缓抬头,道:“人得依着头买帽子,不能贪多嚼不烂。我和大嫂都没啥能耐,就是这房子的钱,大多也是成海跟着你干攒下的……”
“我给他张罗着盖起屋子娶回媳妇就成了,至于以后他再盖砖房还是起小楼,都由着他自己个儿挣去。我和你嫂子接下来还要供成江成河……成海没赶上好时候,成江成河赶上了,只要他们愿意念书,我就一直供下去,砸锅卖铁也供!”
大哥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也是大实话,王利民也不再多劝,只拍拍大哥道:“成江成河两个念书的事儿,大哥别觉得是个压力,只要他们俩有出息,我这个当叔叔的也供着数了……嘿嘿,大哥别跟弟弟虚套,我就小冬一个,不说我把成海哥仨当自己儿子,最起码指望着他们哥几个以后互相帮衬着,咱们一家人拧成一股劲儿,才都能往那好日子奔呢!”
哥俩商议一番,交了一回心,王利军最后做了个盘算,新房子就用两层石材,一层打地基,起一层,然后就用红砖做建脚,上边仍旧是土坯垒墙。用的石料和砖不多,水泥也就用不了太多,别说再追加,吴戈和秦戎联系到的材料一半都用不了。
材料难得,联系到了,王利民自然都要买回来。他于是从大哥家回来,就开始绕着自家房子转起了圈子。剩下的石料和红砖不多,但盖个大门是足够了,院墙就用土坯……
当然了,经过给大哥家脱坯的高强度劳动,他从头跟到尾,也脱了一层皮。自家再起院墙,他也不想自己出力脱坯了,一寻思,还真想起村西头的刘实诚家给儿子娶亲盖屋准备了不少土坯,只不过,刘实诚两个儿子年纪都不大,也没说上媳妇呢,一时半会儿也盖不着房子,他不如把刘家的土坯买过来,等砖石材料到了,直接就能动手砌墙……
平常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把院墙拉起来,他不论下地还是出门,也能安心许多。
王利民是个果断的,盘算一番,与宋秀莲说一声,就风风火火地拉摊子垒院墙了。
农村拉院子,也就一米半到一米八,没有把墙垒得太高的。王利民垒院墙的出发点是为了家人的安全,就垒得稍微高一点,定了个一米八的高度。刘实诚家的土坯都是爷几个抽空自己脱的,陆陆续续脱了两年多,早就干的不能再干了,质量也都是用了心的,拿来直接就能用。
王利民给的价格实在,刘实诚算了算,平添一笔钱,就不缺钱给大儿子说亲下聘了。至于自家盖房子用的土坯,反正还不等着用,再脱嘛。
结果,刘实诚人如其名,觉得王利民给的价钱好,干脆招呼两个儿子,借了队里的地排车,将土坯装了给王利民送货上门了。这么一来,土坯倒是比砖石到的还早了。
王利民也觉得刘家父子实诚厚道,也不跟他们客气,招呼几个相近的人帮忙拉坯,完了,帮忙的人一人给了两斤鸡蛋,刘家父子也一样给了,六斤鸡蛋将近七十个,直接装了一篮子。
等吴戈秦戎联系的砖石水泥运回来,刘家父子也赶过来帮忙,动工拉院墙的时候,刘家父子更是来的比其他人都早……两家子,借着买土坯的事儿,竟走动相熟起来。
刘实诚的大儿子刘正合比成海小不到一年,生的五短身材,小眼睛厚嘴唇,一脸憨厚相。二儿子刘正跃十六,与成江同岁,同样个子不高,却继承了他娘的小骨架,瘦精精的,逢人总爱笑呵呵的,比老大灵透些,却也没什么坏心思。
刘家父子几次三番过来给王家帮忙,不但大人熟悉起来,几个小子也亲昵起来。特别是刘家老大刘正合跟成海投了脾气,却没有探听养鸡的事情,只看中了鸡舍旁养的几头里岔黑猪,听成海说这几头猪都要留种的,他立刻跟成海预定了两头小猪,只说等下了小猪由着他挑两头去。
第二百三十章
而不管是王利军家脱坯,还是王利民家垒院墙,王利社都没露面。王爱花倒是在听说小巧订婚后回来了一趟,也只是吃了顿午饭就回去了。
李秀英倒是下手帮着择菜洗菜,结果,活儿没干完,魏红梅就差点儿跟王利军打起来,原因是李秀英往家里揣食材,从咸肉、到鸡蛋、到馒头,那真是逮啥揣啥。
到了王利民垒墙,王利民干脆走在前头了,直接拎了两斤肉三斤鸡蛋过去,只说人手够了,爹身体不好,娘就留在家里照料老爷子吧。完了,又诚恳地招呼老爷子过去看看材料够不够,等院墙垒起来,大门楼也盖好之后,王利民又请了老两个过去喝酒吃饭庆祝。吃完饭喝了酒,收拾剩菜,王利民又捡着没大动着的好菜让老两口带回去不少。倒是把王建国哄得欢欢喜喜的,李秀英也没再闹腾。
也因为没让王建国和李秀英过来,小秋姥姥要来,就被王利民劝住了,只有宋秀程和宋秀菊来住下,从头忙到尾。
吴戈和秦戎先跟着脱了十来天的坯,没歇几天,又跟着垒院墙,与一大群庄稼汉皮小子混在一处,笑闹吃喝在一处,小秋还暗暗留心,就怕这两个再受不住却不说的,却没想到,似乎经过一场脱坯,两个小子成长了不少,这一次再参加垒墙的活儿,竟多了几分从容的意思,小秋上心观察,也没发现他们再伤着哪里。
材料、人手齐备,垒院墙进度很快,眼瞅着墙长高封顶,大门楼也盖起来上了顶子……只因为垒墙的决定下得急,大门没找到合适的木材,只暂时空着。
院墙和大门楼完工,已经是八月中旬。不但宋秀程准备开学回京,吴戈和秦戎也接了吴奶奶的电话,收拾行李,准备回去了。
原本王利民不放心让两个小子自己回去,宋秀程就说自己学校里有事情,也正好要提前几天回去,他带两个小子一起正好。
两个小子来的时候,就一人背了个书包,这往回去,一收拾,就多了。
特别是魏红梅和宋秀莲,觉得人家两个小子来几天,竟跟着受累干活了,挺俊的孩子,晒得都成了黑炭回去,都觉得很有些过意不去,收拾起东西,自然就涨了几层。
这一收拾,魏红梅是收拾了半口袋,宋秀莲更夸张,直接装了满满一口袋!把宋秀程都给吓了一跳!
最后,还是王利民一路送他们去坐了火车,这才转回来。只要上了火车,到京里,吴家肯定有车有人接站,行李多点儿也不算啥了。
小秋一直关注着新闻广播,却再也没听到与越国相关的消息。至于战事,那就更是不得而知了。
就这样,暑假不知不觉过完了,成河正式成为一名初中生,与上初三的成江、上初二的小秋一起,都去公社里上学了。
然后,很快,成河同学就无比深刻地有了王成江弟弟王小秋哥哥的自我认知,不怪其他,只因为几乎每个任课老师都会把三年级的王成江、二年级的王小秋作为模范生、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然后,历数这两人的种种骄人成绩之后,也大都不会忘记提一提王成河同学:“……哦,咱们班的王成河同学,就是王成江的亲弟弟!(或王小秋的哥哥)(或王成江的弟弟王小秋的哥哥)”
好在成河同学不是那种心思多、爱钻牛角尖儿的孩子,最开始还过来跟二哥和小秋说,某某老师又说起二哥(小秋)了,很是与有荣焉的模样。
开学不到一个月,照例放了秋假。等秋假结束返校,各年级都进行了摸底考,目的是收回学生们放假懒散了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来。
几天后,成绩发下来,王成河同学终于深刻领会了一把,优秀学生弟弟(哥哥)的痛苦。老师们众口一词地批评他:“你可是王成江的亲弟弟(王小秋的哥哥),也该向你哥哥(妹妹)学习学习啊,这成绩跟你哥哥(妹妹)比可差的太多了啊!”
成河被打击的很是低落了几天?并没有,人家照旧嘻嘻哈哈,好吃好睡,但小秋随即发现,成河出去玩的时候少了,更多的时候是跟着二哥成江一起,看书学习、起床休息。也不知道是二哥突然严厉起来了,还是成河学习自觉了……原因不用追究,看结果就够了。
十月底,小秋终于接到了廖辰的来信。说他已经回国了,他的大伯在八月底去世了,他是参加完爷爷的丧礼回来的。
信写的语气平淡,似乎没有悲伤,小秋却读的心里揪揪着。好在,信的末尾,廖辰口气一转,“小丫头又该替【创建和谐家园】心了吧?放心吧,我不会放弃,也没有气馁。我已经整理了课本和复习资料,开始为79年的高考做准备。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够践诺,我们在京城会合,小丫头也要努力咯!”
小秋看得不知不觉翘起了嘴角,然后珍而重之地将信折起放好:廖辰记得,她也记得,他们一定会京城会合,很快!
什么事情似乎都爱扎堆儿似的,收到廖辰的信后几天,小秋就又收到了秦戎的来信。
吴戈秦戎暑假回去后写过一封信来,这是第二次给她写信,然后,秦戎在信里对她说:“我们暑假回来就没见到吴爸爸,家里只说吴爸爸部队封闭训练,可一转眼三个月了,吴爸爸还是没有回家,这在我的记忆中,还从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的封闭训练……奶奶和李妈妈也不太对,两个人都似乎有心事,总是有些寝食难安的样子……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吴爸爸并不是封闭训练,而是随队调防,最可能去的就是……南疆!”
小秋握着信,默然许久,最后也只能轻轻叹口气:往大了说,战事已起,身为军人就当以戍边报国为己任。往小了说,经历了十数年的动乱浩劫,被排挤的吴家,又何尝不是想以这场战争来为自己正名呢?!
第二百三十一章
由吴家,小秋很快想到了同在军中,并且身处南方,比吴家离战场近上几倍的廖家。廖家比吴家受排挤更严重,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恢复原职的廖凯,会不会也投身战场呢?
答案是明确的,只是,廖家出征的会是廖凯,还是已经错过了两次高考的廖辰呢?
小秋不得而知,而且,她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既不能询问廖辰,也不能安慰吴戈……她甚至没给秦戎回信。秦戎给她寄信还能避开吴戈,她寄信过去,可难说不会被吴戈看到!
纠结、忧心之中,78年接近年尾。
然后,她听收音机的时候听到一则新闻:徽省小岗村的村民,所有社员签名通过,分地到户。
小秋听着这则新闻笑了,小岗村被推出来做了典型,殊不知,早在两年前,三合村的村民早已经悄悄地走在了前头。
一进入79年,就传来一个爆炸性消息——一月份,中美正式建交。
不论城里农村,百姓们无不奔走相告,曾经的反动派代表美帝国主义,也成了可以互相往来的‘友邦’了?
秋后时,二牤子在王利军王利民兄弟们的帮助下,把塌了半间的老屋挑了顶子,修缮了一下,外墙用黄泥抹了,内墙还刷了白灰,门窗由王利军修过,又刷了一遍漆,看起来,也算是整齐了。
临进腊月时,二牤子和王爱巧结了婚。不过是把村里有头脸的人请来摆了两桌,王利军帮着妹妹打了一个衣柜、一个炕橱,宋秀莲则帮着做了两床新铺盖一身新衣裳,王利民捉了三十只自家养成下蛋的母鸡送过去。
这样的婚礼,不说比王爱巧自己想象的,就连李秀英之前要求的也基本没有……显得仓促而潦草,这娘俩却意外地没有闹腾,王爱巧更是一路沉默顺从,据说结了婚之后,也会做饭、洗衣裳、收拾屋子,像个普通农村妇人一样会过日子了。
等寒假回家,小秋惊讶地发现,自家爹娘把旧屋改造了一番,做成了专用的孵蛋暖房,两盘炕上密密麻麻摆的都是鸡蛋。年前是第一批,整整五百个鸡蛋,孵出482只小鸡。小鸡就养在暖房里,然后,小秋发现,老爹王利民喂的不再是最传统的小米,而是混合饲料,还加工成了细小的颗粒。
小秋问了问才知道,这饲料是王利民今年琢磨出来的,有小米面、玉米面、鱼虾干粉、蛤壳粉、鸡蛋皮粉,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鸡蛋。当然,还加了小秋之前研究出,泡小米的药方,同样是把药材粉碎之后添加进去的。
看着爹娘加上大哥大伯大伯母倒班加热,饲喂照料、清理,繁忙辛苦,小秋就问,为什么不年后再孵蛋,腊月里孵鸡,成本高不说,人也累的不行,关键是成活率也比年后低。
王利民却给闺女算了个账,农村里一般是出了正月,甚至二月末三月初才孵鸡,他们腊月里孵鸡,就比大多数人提前了两到三个月,这样,他们的公鸡就可以提前两到三个月出栏上市出售。母鸡也会赶在夏季来临前开始下蛋,比常规育雏的母鸡多两三个月的产蛋期,喂的好了,第一年就能回本,甚至实现盈利。
小秋为老爹的智慧深深折服——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孵蛋育雏,这个年过得都忙忙碌碌的。
忙着过年、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大多没有注意到,南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