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七零小村女》-第7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钟玉琴将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地重新装进信封,珍而重之地放在炕柜中央,回头就道:“学校通知三月底报道,这可三月头了,没几天了,我得赶紧把被子褥子做了……唉,秀菊的通知书都到了,秀程的也不知到了没有,也不知被哪个学校录取了。”

      姥姥这话撂下没多久,小秋下午放学一出校门,迎面就看见了站在路边的小舅舅。

      “小舅舅……你收到通知书了,是不是?哪个学校啊?”小秋欢喜地奔过去,拉着宋秀程的手就问。

      看着她这一连急切的模样,宋秀程失笑着摇头,脸上的笑容却比往日灿烂不少。他没让小秋着急太久,也没买什么关子,直接点头道:“嗯,北大,工学院。”

      小秋愣了一下,随即哇地一声:“小舅舅要当科学家了!”

      宋秀程扑哧笑出来,抬手摸摸神态夸张的小外甥女,笑道:“小舅舅只是个没进门的学生……不过,小秋这句话小舅记住了,一定为成为一个科学家而努力!”

      走在旁边的成江也是满心欢喜,宋家姥姥姥爷小舅小姨待他都很好,丝毫不比他的亲姥姥亲舅差。这会儿听宋秀程这么说,他也笑道:“我们也都要向小舅小姨学习……”

      他是兄弟三个学习最好的,也是最有希望考出去的一个。所以,他总是暗暗地自我约束、自我鞭策。之前,他的努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宋家小舅小姨成功考上大学,无疑给他树立了榜样,同时也指明了他奋斗的方向。他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宋秀程和宋秀菊兄妹俩一起考上大学,一家人欢喜雀跃的同时,也在小小的泰平村,乃至公社都引起了轰动。

      先是邻居们闻讯过来,接着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来了。

      钟玉琴最开始还拿出通知书,递给人看看呢,人来得太多了,她却不敢再让人拿在手里看了,只将两份通知书一起摆在炕柜上,人来了就那么看一眼——实在是人太多,大人孩子老老少少的,她怕哪个一不留神给撕破了,可就不好。就这样,不知什么时候,秀菊那个通知书的一角还被人抹了个黑乎乎的手印子呢,让老太太惋惜了半天,还是小秋拿了橡皮来,帮着擦了半天,手印子擦得没那么明显了,却终究有了块灰突突的污渍。

      宋家这些年因为身份问题,许多人走到门口都避着,登门的人也少,这几天却突然成了集市一般,早上一开门就涌进一屋子的人,吵吵嚷嚷的,最初的喜悦之后,一家人很快就有些烦不胜烦了。但也不能驱赶,更不能关门不让人进——真是一种甜蜜的烦恼啊!

      三四天后,过来看稀罕的人才渐渐少了。

      钟玉琴念叨着的给宋秀程宋秀菊带的被褥也正式开始缝制。宋秀莲得了消息,早早准备好了布料,用缝纫机跑了缝儿,又带过来与钟玉琴一起铺在炕上絮棉花。两套被褥,钟玉琴加上秀莲秀菊姐妹俩,一天时间也赶出来了。

      钟玉琴给两个孩子准备了两条床单,宋秀程是海蓝色条纹的,宋秀菊则是印花床单,印的是一簇簇盛开的菊花。宋秀菊的民办老师正式辞了,在三河村的行李铺盖也拿了回来,那一条淡绿色格子的床单洗洗干净,也被钟玉琴给她装在了行李中:“在学校换洗也方便。”宋秀程在粮站时用的旧物,清洗之后,也带在了行李中。

      一家人为宋秀程宋秀菊准备上学行李的时候,小秋却得知了另一件事,刘芳芳比小姨还好的成绩,却未能考取京城的学校——意外地上了潍城师范——在本省内也属于二等的一个师范学校,而且不是本科,是专科。

      究其原因,竟是刘芳芳的档案被人做了手脚,被塞进了地区师专提取的专科档案里,让她错失了京城学校的提档机会。等刘家发现事情不对后,再去补救,却只来得及赶上专科录取,连本科学校的提档都错过了。

      这个消息一出,小秋下意识地就想到一个应对方法:复读一年,再参加下一次高考。

      而宋秀程在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回了县城,直到天黑才带回来一个消息:刘芳芳已经决定去潍城上学。据说,她下决心在大学再升本科。

      宋秀程带回来的另一个消息就是,刘芳芳的父亲刘朝胜已接到调令,调任潍城地区副专员,即日上任。而刘芳芳档案被误投的事情追究下来,只找到了地区招生办两名办事员的责任,两人被下放到乡镇小学教书去了。

      二月初十,县里安排车辆,送考上大学的学生地区坐车。

      王利民早早套车过来送行,小秋和成江也请了一天假,陪着姥姥姥爷一并到了县城。

      政府大院门口一辆大解放卡车,车斗子两边贴着大红纸:刻苦学习,建设祖国!

      宋秀程和宋秀菊一到,就被人拉过去,一人在胸前挂了个大红花,又开了简短的欢送会,领导讲话,并给每个学生发了两个皮面笔记本一支钢笔。

      王利民进过省城,这一次就自告奋勇去省城送行。小秋连同姥姥姥爷站在送行的人群中,看着前头戴着大红花的小舅小姨,与同年考上大学的十几个人站在一起,是最年轻的两个。唯二的一个女生梳着胡兰头,穿着碎花棉袄,衣襟和膝盖上都打着补丁,脸蛋上最显眼的两团高原红,因为兴奋和喜悦越发醒目。其他人男的要么胡子拉碴一脸糙汉样,要么黑瘦佝偻,仿佛早早被生活压弯了腰……

      这些人看起来都那么接地气儿,淳朴至极,甚至称得上粗糙,可小秋还是很钦佩他们。

      第二百一十九章

      能在中断十一年后,成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是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而且,必定是勇气过人的。没有足够的勇气,不会走进高考考场,更不会成功走进大学校门。

      小秋的目光更多地关注在小舅和小姨身上,他们两个也难掩兴奋激动,却比其他人平静不少。小姨是一直弯着嘴角笑着,小舅脸上的笑意却多少有那么点儿敷衍——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大门口,在等着那个本该与他们站在一起的身影。

      欢送会开完,一辆大卡车轰隆隆开进来,那些学生和家人们立刻动起来,不等车辆停稳,就涌上去抢着往车上装行李。宋秀程和宋秀菊一起后退了两步——那么大一辆车,就二十来个人,每个人一个简单的行李卷儿,怎么也能装下了,抢在前头又有什么意思?

      车辆发出嗤地一声,停稳,车门打开,从驾驶室右侧跳下一个人来,笑眼弯弯的,自信满满的,不是刘芳芳是哪个!

      “芳芳姐姐!”小秋欢喜地喊了一声。

      “嗳,小秋丫头也来给舅舅小姨送行啦?”刘芳芳大大方方过来,先是摸了摸小秋的小辫子,然后就主动地向宋胜书和钟玉琴问好:“伯父好,伯母好,我叫刘芳芳,是秀程的高中同学。”

      宋秀程和钟玉琴早知道刘芳芳这个人了,一见之下,真是满心喜欢,钟玉琴立刻就拉住了刘芳芳的手:“你是芳芳啊,我早就听秀程跟我说过……”

      宋秀程一扫之前的忧色,微微含着笑听母亲和刘芳芳说话,当听到母亲这句话时,还是忍不住暗暗摇了摇头:母亲的说法与事实有那么一点点出入,可他还是满心喜欢。

      刘芳芳看着大方,但第一次见长辈还是多少有那么点儿羞涩,她下意识地回头寻找宋秀程,两人目光相遇,都是会意一笑。

      刘芳芳的父亲刘朝胜就是之前致辞的领导,等这边学生们开始登车,他才走到车下来,为学生们送行。

      走到宋秀程跟前的时候,很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就说了一句话:“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大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音乐,卡车轰隆隆地发动起来,轰隆隆地开出去,有的送行亲属追着车子跑,似乎有什么叮嘱没有说完的……

      钟玉琴也下意识地跟着走了几步,却只是朝着儿女挥手,叮嘱:“路上小心……”

      眼看着车开上大路,轰隆隆扬起一道灰尘,去远了,送行的人才怅然地停住了脚步。

      小秋和刘芳芳跟在钟玉琴两旁,一直目送着车子走远了,看不见了,这才开口道:“姥姥,咱们回去吧,小舅和小姨在一起呢,省城有郑院长,京城有吴戈他们,不会有什么事的。”

      刘芳芳也道:“伯母别担心他们了,秀程和秀菊都是稳妥谨慎的性子,不会有什么事儿的。”

      成江跟着宋胜书一起,落在后边几步,这时也缓缓走过来。

      宋胜书也是一脸索然,却开口劝慰老伴儿:“行啦,咱们回吧。秀程秀菊是去上学奔前程的,只会越来越好,咱们呀,就甭惦记他们了。”

      其他人渐渐散去,刘朝胜一个人走过来。

      刘芳芳略带着羞惭地叫:“爸爸。”又回头替父亲和宋家二老介绍。

      刘朝胜笑着跟宋家二老打招呼:“老哥哥,老嫂子,你们培养了两个好孩子呀!”

      宋胜书也是经过世面的,见了县老爷也不打怵,大大方方回应寒暄:“刘书记的家教才让人叹服,孩子这个年纪就能有如此心性胸怀,连我这老头子都自愧不如啊!”

      听他提及女儿的高考,却并无常见的抱怨或者劝慰,言语含蓄间,包含着对女儿真挚的赞扬和维护,让刘朝胜更添亲近之心,握着宋胜书的手也多了一份力。再说话,刘朝胜就亲近地招呼宋胜书回家用饭,被宋胜书婉拒之后,又询问车辆事宜。

      宋胜书就说自家套了骡车来的,就不劳烦刘书记费心了。

      那边,钟玉琴和小秋也在和刘芳芳说话。钟玉琴没有提及高考的糟心事,只问刘芳芳上学的情况,得知她开学较晚,还有半个月,届时她正好跟父亲一起去潍城。

      刘芳芳已经看不出错失良校的沮丧懊恼,笑得灿烂:“等我过去,伯母和小秋抽空过来寻我玩,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吃朝天锅、吃和乐呀,那边的风筝是最好的,最小的跟铜钱一般,最大的有几米长。”

      她脸上眼中的笑意盎然着,温暖明亮,没有丝毫阴霾,连小秋都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宽慰之语,开开心心地跟她约定:“好啊,我一定去!”

      说话功夫,成江将骡车套好牵了过来,宋胜书和钟玉琴向刘朝胜告辞,小秋也跟刘芳芳再见。

      刘家父女送到大院门口,看着宋家一行人上了车离开。走出来好远了,小秋回头,刘家父女还站在大门口。

      她突然有点儿不敢确定了,刘芳芳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眼看着心仪之人走向京城,走进最好的学府学习深造,她的心里也不像表现出来的那般开心和自信吧?也有对未来和感情的忧心吧?

      刘朝胜看着女儿脸上淡下去的笑容,心里有些不忍:“到了潍城,你同样能够复习参加夏季的高考。”

      刘芳芳却转眼对父亲展颜一笑:“爸爸,不用担心我。我说过,一定要凭着自己的努力,追上去。我不会辜负自己,也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放心吧。”

      与刘家父女说的话不多,却让宋胜书和钟玉琴送走儿女离别伤感淡了许多,成功将老两口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刘芳芳身上,这个姑娘可是极可能成为他们宋家媳妇儿的。

      若说之前宋胜书钟玉琴对刘芳芳这个‘高门女’还多少有那么点儿心里抵触的话,经过今天见面,二老心中的小芥蒂完全冰消云散了。

      第二百二十章

      这个姑娘是个大方得体的,高考投档那么大的意外打击,却并没有消沉,更没有怨天尤人,仍旧阳光、开朗……就这品格,就配得上他们家的儿子。

      小秋见姥姥姥爷低声说着刘家女儿,很快就说到小舅舅和刘芳芳的亲事……她不好旁听,就跑去车辕上与二哥成江一起坐了,说起那些新出炉的大学生,说起神秘而美好的大学生活……

      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不等钟玉琴说话,小秋就动手生火做饭。早上姥姥包了饺子给小舅舅小姨送行,剩了不少,小秋就做了个汤菜,把饺子热上,又热了几个馒头,那边姥爷和二哥刚把车卸了,喂上骡子,这边已经可以开饭了。

      一个星期后,小秋率先接到了小姨从省城写回来的信,信中说他们平安到达,也见过郑秋实了,她们学校与省立医院在一条街上。又说姐夫和哥哥带着她到学校报道、安顿好之后,才坐火车去了京城,估摸着,她写信的时候,他们也快到京城了……

      又说自己宿舍的八个人都不错,其中五个与她一样是农村出来的,三个是城里姑娘,她年级最小排老八,大家对她多有照顾,相处得不错,家里父母不必惦记云云。

      接到小姨来信只隔了三天,王利民就从京里回来了。

      虽说已经接了女儿的信,但见到女婿,听女婿亲口说一说女儿、儿子的学校、安置情况,宋胜书和钟玉琴老两个才算真的放了心。

      又隔了三四天,小秋接到了吴戈秦戎的来信。信中说的与王利民所说的一样,不过换了个角度,说在火车站接到王利民和宋秀程两个,又说起宋秀程去学校报道很顺利,因为高考成绩突出,人也年轻,还被辅导员注意到,看样子准备让他做班干部……也到了这会儿,小秋才意识到,小舅舅的成绩恐怕不止是县里的第一,估计在全省都能排的上号。她甚至在心里暗戳戳地想,小舅舅不会是一不小心考了个省状元吧?

      等高考入学的事情告一段落,春天也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王利民从京里回来,只住了两天,就启程进了县城。他陪宋秀程进京报道,路上说起省城的事情,也说起油厂大量收购花生豆子的事情,宋秀程就告诉他一条内幕消息,每年春天,各个粮站都会处理一批库存,至于处理什么品种,就看当地的出产品种了。泰平公社因为是老黄河故道,沙壤土分布广,有种植花生的习惯,所以每年处理的花生数量不小。而靠近黄河口那边,因为人少地多,大豆种植面积大,粮站处理的品种就主要是大豆。

      之前,宋秀程在粮站上班的时候,王利民就跟站长同事都认识了,王利民找到站长曲明勇家里,很顺利地拿到了十多吨的花生批条。意外之喜,船厂司务长郝大明替他引见了县粮食局的一位干部,由这条线,王利民又跑了几个粮站,也拿到了两个大豆的批条,总计也有二十吨。

      这时候粮站出货都是现钱的,最少也得是转账支票现金支票这些,王利民拿不出这么多资金来,不过拿到批条心里有了底气,直接给省城的油厂打了个电话,只隔了一天,油厂的业务员就带着现金支票赶了过来。王利民跑了跑腿,动了动嘴,不到十天,就多了一笔可观的进账。

      不过,这种买卖也就是临时的,再收花生豆子,真的要等到秋收之后了。

      悄没声息挣了一笔的王利民,回到家并没声张,只简单给宋秀莲说了一句,就带着成海整理鸡场、修建猪圈去了。

      他之前带回来五头里岔黑猪,村里人没养过这个品种,都不认。他也干脆,直接都自己养起来了。之前,他忙着出门,猪崽儿也小,在旧屋那边的棚屋里养着就行,如今过了半个月,猪崽儿大了一圈,在养在家里就不行了。

      是以,他一回来,就带着成海,招呼上王利军和春生、二牤子几个人去鸡场那边动手修猪圈了。

      猪圈就建在原来的鸡场旁边,依着小秋的建议,没用传统的那种坑养猪圈,而是用了棚舍加平地猪栏养殖,棚舍里就是黄土夯实的地面,没有铺砖更没抹水泥……在没有自来水的条件下,那些东西都不现实,反而不如黄土地面,脏了就能用铁锹铲一层去,重新铺上土就行。

      就这样,这猪圈一建起来,村里好些人还议论,都说比人住的房子还好呢!

      只不过是装了窗户按了门,过去村里人养猪,就是个半拉棚子,小风小雨能避一避,风大雨大了,猪就只能淋着……

      王利民带人修猪圈,宋秀莲和魏红梅妯娌俩也忙着收起了种鸡蛋,等王利民那边的猪圈建好,就开始在家里开始摸索着人工孵蛋。

      新盖的房子最西间被他盘了一圈炕,两个灶头交互贯通着,保证炕面的温度均衡。第一批孵了300个蛋,孵出了269只小鸡,孵化率达到了897。第二期孵了500个蛋,孵出了465只小鸡,孵化率提高到了93。

      孵蛋、育雏,是个辛苦活儿,因为全是人工操作,关键是需要人二十四小时盯着,控制温度,不敢有片刻懈怠。宋秀莲要照应三个孩子,还有缝纫活儿要做,精力有限,王利民一个人就有些跟不上,他替大嫂魏红梅向队里请了假,帮着一起孵蛋育雏。就这样,两拨小鸡孵化出来,几个人都熬得瘦了一圈不说,眼睛都眍?了。

      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对小秋来说不累,她之所以忙碌,不过是因为提前开始学习了高中课程,并且,廖辰晚上还要过来给她加班开小灶,学习医书本草。

      看着廖辰对高考的事情真的没放在心上,小秋也放松地跟他探讨起他高考的志愿方向:“你给我讲了这好几年医书药书,索性也学医好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

      廖辰笑眯眯地抬手敲了小秋一记,道:“你个丫头胆子大了,居然学着开销起我来了……我要想学医,早就……”

      他想学医,不说就没了小秋的事儿,但拜郑秋实为师,成为小秋的师兄并不难。只不过,他志不在医人,注定了要让郑秋实扼腕。

      小秋看他笑得敷衍,情知他心思深沉,不是她一个‘小丫头片子’能够触及的,也就不再多问。

      四月份,廖凯的【创建和谐家园】终于落实,廖家父子也终于能够回城。

      送走了郑秋实、吴家之后,不仅是小秋,其他人也早就想到了廖家的回归,故而消息传来,所有人都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意外。

      廖家父子这些年过得艰难,但自从形势缓和,特别是联络上廖家伯父之后,父子二人添了不少物件儿,自行车收音机等都有的,这一趟走,他们也都不带着了,连用了多年的毛毯、棉絮被褥、棉衣裤等等,统统交待给小秋处理。

      小秋将自己腌制的泡菜腌鱼收拾了一些,给廖家父子带着。廖辰看着已经蹿高了不少,能与他肩头齐平的小丫头,内心很是有些不舍。

      他抬手摸了摸小秋仍旧嫌黄却极柔顺的头发,含笑道:“等你再大些,能够自己出行了,就到G城来找我……”

      小秋却强装出一派没心没肺的模样,笑嘻嘻道:“廖哥哥也不用等我去G城啊,你夏天高考,可以考到京城,我也考进京城,咱们大家就又能在一起了呀。”

      她说得大家是指吴戈秦戎并宋秀程……而且,在廖家【创建和谐家园】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郑秋实也来了信,说他又要被借调进京城一段时间了。不过放暑假的时候差不多能回到省城,还叮嘱小秋放了暑假就到省城学习,别想着偷懒。而依着小秋看,郑秋实再不愿意,他调进京城只怕也是今明两年的事。到时候,家里一切步入正轨,她也可以放手进京,与他们会合了。

      廖辰被她的笑容晃的有些晕,眨眨眼,也跟着开怀而笑:“小丫头志向不小,好,那我就考虑考虑京里的学校!”

      他原本打算考广大或者厦大,若是进京的话,京大和华大自然就是首选的学校了。宋秀程就在京大,他则更倾向于华大……

      宋家那个虽说是小户出身,性情、才华、心胸却都是不错的,也是自小经历了磋磨,是个沉稳、谨慎,却不乏勇气果敢,倒是可以为友深交的一个人。

      小秋帮着廖辰收拾行李,在他寥寥不多的衣物中,看见了那条米灰色的毛线围巾——当年,小姨编织的时候她见过的,一直没见廖辰戴,没想到还被他保留着。而且,还被他归类到带走的不多的物品之一……这其中,是不是代表着,他对小姨也不是完全没有情意?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8: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