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终究比老伴儿和女儿强一些,抹抹眼角道:“哭啥,哭啥,大过年的。秀程、秀菊都考上了,可是喜事,天大的喜事,就该欢欢喜喜的,咋还哭上了……”
被老伴儿这么一说,钟玉琴也渐渐收了悲声,擦擦眼,又拍拍小闺女的肩头,吸口气道:“好啦,不哭了,我这不是欢喜的不知道咋好了嘛……呵呵,老头子,你今儿算是立了一功,要不要喝一杯?”
宋胜书有一点小意动,但当着小女儿的面终究有些不好意思,笑着摆摆手道:“大早上的喝啥酒……等晌午,利民来了,我们爷仨再好好喝两盅!”
钟玉琴这会儿满心欢喜,没什么不答应的,连忙拍手道:“成,吃过饭我就动手,好好给你们整治几个下酒菜!”
一边说着,一边转身又去了厨房。在老头子和小闺女看不见的地方,钟玉琴再次抬手抹了抹眼——儿子和小闺女这下子出头有望了,唯独坑了大闺女呀……要说起来,大闺女的性情人才,可是一点儿不比小闺女差,却嫁到了村里务农不说,前些年还被婆婆小姑子欺凌。
宋秀菊满心欢喜没注意到母亲的细小动作,宋胜书跟钟玉琴相濡以沫几十年,却最了解她。看着小女儿进了自己屋里,他就起身走进厨房。
“你个丫头,欢喜地慌了神,把勺子都扔在了粥锅里,我找半天找不到……”钟玉琴听到脚步声,只当是小女儿过来,于是絮絮地说着话,一回头却看见是老伴儿过来,“哎,你咋过来了?你去坐着歇一会儿,我马上就把饭端过去了。”
宋胜书应了一声,却没有挪步,他沉吟着道:“你也别难受了,利民那孩子不错,待秀莲好,这几年看着也算是有了点出息,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再说,眼看小秋和小夏小冬也长起来了,小的两个不说,小秋丫头笃定是个有出息的,秀莲的福气在后头呢……”
本来只是自己难受抹抹泪,被老伴儿这么一说,钟玉琴反而更止不住地眼泪滚落下来。她一边抬手抹去泪珠子,一边抽噎道:“我就是替秀莲可惜……就坑了她一个呀……”
宋胜书抬手拍拍老伴儿的肩头,眼圈儿却也红了,他不想再落泪,只能把头高高地仰起来,用力地眨着眼睛,好一会儿,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行了,行了,让秀菊看见也跟着难受……唉,各人各命,秀莲的命是享后福的,你就看着吧!”
宋秀菊进屋擦了把脸,又匆匆转回厨房,却在门口听到了爹娘的一番对话。她无声地抹了把眼,悄悄走开了。
等宋秀程接了大姐和孩子们回来,一说这个喜信儿,一家人自然是喜悦无限。
王利民连声道:“大喜的事儿啊,今天晌午,我陪大叔好好喝两杯,庆贺庆贺!”
日子过得富足起来,王利民给老丈人买的酒也好了,去年买的是西凤,今年他熟门熟路地又淘换了几瓶西凤,还顺带着买到了两瓶汾酒两瓶竹叶青。年前给老爷子送了两瓶西凤了,今儿他犹豫了一下,就把两瓶汾酒两瓶竹叶青都带了过来。这会儿倒是庆幸,亏得都带上,今天晌午这一场酒,爷几个心情好,自然要喝个尽兴!
宋秀程跟着大家欢喜了一回,也没声张,悄悄出了门去了邮电所。
他不是不相信自家老爹,万一消息有偏差,看一家人这劲儿……只怕还不如没欢喜这一场!两个老人怕也承受不住!
第二百一十二章
给刘芳芳打过电话去,刘芳芳一接电话,立刻欣喜道:“哎,你咋知道给我打电话的?我也正想着怎么给你送信儿过去呢,我们都过了,你考得最好352分,小菊307分。”
宋秀程那一点点担心消失不见,脸上也不自禁地展开一抹笑容,连说话的声音都不知不觉地温柔了几分:“你呢?你还没说你考了多少。”
突然听到心仪的男生这般温柔询问,声音低低的,仿佛在耳边低语,刘芳芳脸颊一热,顿了一瞬,才道:“我考得不太好,只有319分……”
宋秀程的成绩在县里第一,据说地区里也是第一……这个成绩,进名校已经没有悬念。而她这个成绩虽然也说得过去,去京里的几所名校却还是有些困难的。
宋秀程听出了刘芳芳的羞涩,也听出了她的顾虑,于是柔声道:“成绩很不错呀,这个成绩,咱们说的那几个学校应该都有可能。”
刘芳芳被鼓励了,心里压力似乎都小了一些,却多少有那么一点信心不足:“真的可能么?”
“当然!”宋秀程好不含糊地回答,然后轻笑道,“难道你忘了考场的情形?”
他们两个一起报名,考号相邻,考场也在一起,只不过,恰好一个分在第一排,另一个分在最后一排……即便如此,宋秀程一提,刘芳芳也想起考场上的乐子,一个考生不会做题,居然趴在考场上睡着了,还打呼……监考老师都看不下去了,干脆让他交了卷子。据坐在那个考生附近的考生出来说,老师收卷的时候他瞄了一眼,不出所料的是白卷,一个字都没有,连名字都没填!也不知道那个人报名做啥来!
一提这个,再想想走出考场后,一个个考生呼天抢地说不会、没做上……刘芳芳还真的找回来一些信心。
她重新欢喜起来,与宋秀程商议初六体检的事儿,约好碰面的地点时间,这才恋恋不舍地挂了电话。
其他人没注意,宋胜书却看到儿子出门前眉头微缩,回来后,却是春风拂面,眉头舒展,也暗暗松了口气。他猜到儿子出去做啥,不过看表情,应该是确认过了。他也更加放心了。
兄妹二人一起考上大学,特别是在被冤枉了这么些年、委屈了这么些年的宋家,又接在【创建和谐家园】恢复工作之后,可算得是天大的喜事,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一扫心中积郁。
王利民带了好酒,钟玉琴并秀莲秀菊姐俩一起,好好地整治了几个好菜下酒,等一家人围坐下来,宋胜书就示意宋秀程:“给你娘和姐姐妹妹都倒上酒,咱们一家人,今儿一起喝盅喜酒,也是秀程秀菊的庆功酒!”
钟玉琴和秀莲秀菊都沾了沾唇,就搁下了酒盅。那爷儿仨却推杯换盏的喝起来,不知不觉的两瓶汾酒喝光了,宋胜书也很是带了几分酒意,王利民皮肤黑不太显,白面皮的宋秀程的脸却已经涨红起来,连脖子耳根儿都红成一片。
“哎哟,这真是喝的不少了,行了,秀菊去把汤端上来,让他们爷仨一人喝一碗,醒醒酒,就去歇着睡一觉去!”
王利民和宋秀程还清醒着,将老爷子扶上炕,他们两个坐在炕上说话,却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这一觉,直睡到日头偏西,宋秀程才醒过来,回头看看仍旧睡得酣沉的老爹和姐夫,笑着摇摇头,下了炕。
看天色不早,宋秀莲就想去把丈夫叫起来,钟玉琴却笑着拦住她:“难得高兴一回,让他睡醒了再说,实在不行,就住一宿再走。”
宋秀莲笑笑,“不是念着回家,是明天他要送小秋去省城……郑院长年前来信了,说过了年初三让把小秋送过去,人家连火车票都给买好了!”
“去省城啊?”钟玉琴略感意外,一时感念郑秋实是真心喜欢小秋这个【创建和谐家园】,一时又觉得有些担心,小秋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一个人在省城留下……虽然有郑秋实照料,却还是有些不放心呐!
宋秀莲忙劝慰她,说王利民送了小秋过去,还要住几天,联络联络省城的工厂,看能不能要几个订单回来——村子里的鸡和鸡蛋不愁卖,县里和地区就消化了。那批鹅,还有后来又孵的小鹅,也有不少了,却一直没能找到很好的销路。
他却认定了,好好盘算盘算,鹅和鹅蛋都能挣钱,甚至不比养鸡差!
听到这么说,钟玉琴才略略放了心。然后,自然地说起新一年孵鸡的事情来。
宋秀莲就说,新一年想着多孵些鸡,自己喂不了的,大可卖出去,村子里如今养鸡成风,最少的人家也得养个三四十只,据说,大多数人家开春后,还都有扩大养殖规模的计划。更别说四邻八村看着三合村养鸡挣钱,也都想着跟风……
小秋午睡了一会儿,这时就带着弟弟妹妹在炕上玩耍,一边听着炕沿上姥姥和娘、小姨说话。
听到四围邻村的人都想着跟风养鸡,小秋心里就是一动……说实话,养殖这个生意只能做基础发展,一旦带动起村民们形成了养殖规模,那养殖的事情也就该考虑控制规模了。
其实,单纯的种植和养殖,都是又累又不挣钱的事情,挣钱快,还是中间商。若周围村子里的养殖真的形成规模,那么,可以提醒提醒老爹,把重心转移到收购销售上来,进一步,还可以把孵化提供种苗和饲料生产销售加上……种苗销售、饲料销售、加上成品的销售……何愁不挣钱!
不过,这些也只是小秋心里的想法,想一步步变成现实,还得找时机,慢慢给老爹提示。
大概晌午喝的酒没有醉的太厉害,宋秀程醒了之后,王利民也很快起来了。
怕天黑了路不好走,王利民喝了杯茶醒了醒神,小秋一家就辞别姥姥小舅小姨,赶着车回了家。小秋姥爷却是醉狠了,他们走,宋胜书都不知道。
第二百一十三章
正月初三,王利民带着小秋离家,先骑车子到县城,把车子放在宋秀程的宿舍里,然后坐了汽车去地区。从地区再换乘汽车去大店市,到了大店市,才能坐火车去省城。
这一路折腾、颠簸,小秋跟着老爹晃荡到省城的时候已经是正月初四晌午了。爷俩晃得头晕脑胀地走出火车站,就看见火车站广场上人流稀疏,偶尔有汽车从广场前头经过,没有成群的出租车,也没有如水的车辆……放眼望去,骑自行车的人不少,但更多的是步行。
这种情况,两个人想打车也没处打,于是只好拿着郑秋实写来的信,向路人询问公交车站牌,然后,倒了两次公交车,临近黄昏,王家父女俩终于来到了省中医院的大门口。
郑秋实【创建和谐家园】后,他原来的房子也落实回来了,是一套六几年的小套单元楼,两居室加一个小门厅,大概只有五十来个平房。
两间房子,一间书房,除了一张单人床外,其他空间几乎都被书籍堆满了。另一间屋子是一张双人床,郑秋实主动睡了书房,把小秋安排在大床房间。至于王利民,就在门厅里打了个地铺。
第二天一早,小秋早早醒了,看书房的门还关着,自家老爹在门厅的地铺上也睡得沉沉的,显然是长途坐车折腾,把他累坏了。
小秋也没洗脸惊动,只简单梳了个马尾,拿毛巾擦了把脸,就出了门。
昨天她坐公交车过来的时候,看见街上有不少饭店,小吃铺子也有,不过,大都写着‘国营’字样。她就想着早起去看看,除了饭店小吃店,有没有私人小贩摆摊……当然,也能顺便带点儿早点回来。
郑秋实住的这栋楼在医院后边的宿舍区,与医院的门诊病房中间有一道墙隔开,平常只开着一扇小门,供医院的职工们出入。
按照上一世的常识,医院附近一般都会伴生小吃街,于是,小秋出了宿舍楼就往医院后门走。一出门,她就看见一个五十几岁的大妈一手拎着个菜篮子,另一只手拎着一只暖壶,她微微一笑,迎了上去。
果然,她没猜错,大妈就是买早餐回来的,菜篮子里装的是油条,暖壶里装的是热豆浆。
经大妈指点,小秋绕了个小弯儿,就找到了卖油条的地方,却是个国营的饭店,兼卖早餐。走进去,店面与县城的红旗饭店大同小异,简陋的大堂摆着四五套木质桌椅,窗口打饭……旁边一个小窗口是交钱开票的地方。
她看了看,除了油条豆浆,还有豆腐脑和甜沫儿,前三样几乎各地都有,甜沫儿却是省城J市的特色小食,是一种加了各种调料的面粥,一般有花生、红豆、面筋、粉条、时蔬等,主料则是玉米面或者小米面。
小秋看了看那一大锅咕嘟着冒着泡儿的甜沫儿,色泽金黄,热气飘逸,带出浓郁的香味儿直扑鼻子,惹得她下意识地吞了口口水。
卖早餐的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大叔,看着小秋的模样很有趣,爽朗笑道:“丫头,想吃甜沫儿得先去那边那个窗口开票,开了票就能过来打甜沫儿了。”
小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讪笑着道了谢,开票拿早餐,匆匆走出了早餐店。
街上的人多了些,却都是出门上班上学的,街道两旁寥落清净,没有商店,也没有摊贩……好吧,是她想太多了,印象中,当年有一篇报道,是关于郊区农民进京卖菜的事情。农民进城卖菜都能当新闻报道,可见还是新鲜事儿……那事儿好像是81还是82年了。如今刚进78年,还有好几年呢!
想明白之后,小秋就收起种种不现实的想头,乖乖地开始跟着郑秋实学习。学习的方式与在泰平卫生院的时候差不多,仍旧是郑秋实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看诊、去看着抓药、炮药,甚至亲自看着煎药……但很快,小秋也发现了不同,即便郑秋实回到省中医院后,也不像泰平卫生院那般随便自在了。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悠闲随意,大地方有大地方的信息、科研条件优势……真是各有利弊,本就两难全啊!
王利民把小秋交给郑秋实之后,就去联络省城的工厂、单位,他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把鸡蛋卖到省城来,不过想着,能了解了解情况也好,鸡蛋没法卖过来,能卖别的也行啊!
这一联系,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新买卖。J市油厂主产花生油,常年大量收购花生,王利民算了一下,价格比往镇上的收购站送贵了不少,若是收花生送省城送,除去运费和损耗,竟然还有利润可赚。
三合村,乃至泰平公社和相邻的义和公社、柳河公社,都是老黄河故道,土壤以砂壤土质为主。沙壤土不利于水肥保持,不如红壤土肥沃,但却很适合种植地生经济作物,比如花生、地瓜、山药等等。只不过,村里的人种地的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所以种的也是麦子和玉米为主。花生地瓜都有种,却只是补充的,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有限。
若是能够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再收购了往省城送……一斤里赚两分,一万斤也能有二百。油厂敞开的收,几万斤、几十万斤……那就是许许多多个二百!
原本,油厂的花生也是需要调拨的,都是国家的供销系统收购了,再统一分派计划,然后调拨。这样一来,油厂是年年吃不饱,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机器都开不全,产量提不上去……
王利民来到时候也是巧了,刚刚有一名比较年轻的新厂长上任,准备做出一番成绩来,碰上王利民以大队的名义过来联系,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就把他叫到厂长办公室问了问。
王利民也没敢大包大揽地说一定能送多少来,他对自己村的花生产量有数,对周边村子的情况也有个大概了解。
第二百一十四章
王利民在心里合算了一下,给油厂的厂长报了个数。又连忙补充,说只是个大概产量,至于能收购多少,送过来多少,还得看具体操作。
别的不说,收购花生的本钱就大了,可不是收鸡蛋收鸡几百几千块就够的。往少了算,也得几万块才能转的开。
他说的比较保守,没有大包大揽,这个表现,反而让那位厂长对他的信任度增加了不少。这个人看着有些冒失,却不是吹牛漫天飞的那种人,收购花生的事或者可以交给他一试。
说了一回花生,那厂长又问起了大豆,说他们厂子也有豆油生产车间,豆子同样供应不足,基本是闲置状态。
王利民就说,他们那里也种豆子啊,北边和东边大片的荒地里种的都是豆子,因为豆子好养活啊,不咋用人管就长……真说起来,豆子比花生的产量可多多了。
两个人竟然聊得很投机,一聊就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这位陈玉生厂长与王利民交换了联系方式,并主动提出,只要王利民那边真的收到大量花生或者大豆,只需要负责运送到北镇就好,那边有一条货运火车线,可以直达省城,车皮由他们厂子里联系铁路解决。
要说王利民对收购花生大豆最大的担心可就是运输了,大批量的货物运输,指着他们村的骡车和拖拉机可不行,县里就一个运输队,一共四五辆货车,国营单位的活儿还忙不过来,他一个小农民根本排不上号……这要是只送到北镇,不过百十里路,用骡车、毛驴车、甚至牛车,就是人背肩扛,他也有信心把货送到!
公社的中学仍旧有夏收假和秋收假,故而,寒假和暑假也就相应的压缩了。过完十五,十七就开学,小秋在省城学习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十多天。
王利民是初七初八初九跑了三天厂子,与油厂达成初步协议后,再看时间,已经初十了,小秋要回家也没几天了,他索性就也不着急回去了,跑到省城周边的郊县转了一圈,愣是让他又找着一样好东西,那就是章县特产大葱。
说起这个大葱来,与南方的小香葱差别巨大,比一般的北方大葱也高大得多。葱白那一段最高可达两米,加上葱叶的话,总长度甚至可达三米!而且,这大葱最大的优点就是水分足,脆、甜、不辣,做菜、生吃都是极好的。
年后不是收大葱的季节,储存了一个冬天的大葱,叶子早已经干枯,葱白表皮部分也干了,但那样一捆捆的,看上去仍旧很让人心喜。
赶巧了,有一个大队储存了不少大葱,准备年后拿出来卖个高价。恰好让王利民赶上,他问了问价格,才五分钱一斤,立刻就开口包圆了。
这边放下两百块钱押金,王利民就急火火地赶回了市区,然后直奔几个比较大的卖包子的饭店——这些地方一天卖几百上千个大葱猪肉馅儿包子,用葱量非常大。
王利民如今也算练出来了,胆量和口才都不错,跑了半天,就联络了几家饭店,通过其中一个饭店,还联系上了一辆解放汽车。
等他再回到郑秋实的宿舍,已经是两天后,不但做成了几车大葱的生意,还外加好几车大白菜……最让小秋惊讶的是,王利民居然还用背篓背了五只小猪仔回来,一个个肉滚滚黑乎乎的,哼哼唧唧叫个不停。
“爹,你咋跑这里来卖猪仔儿啊?咱们那里不也有吗?”小秋忍不住问。
王利民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指着篓子里的小黑猪给小秋看:“你看这猪崽儿与咱们那里的可不一样,这脸长、额宽,骨架大,这可是有名的里岔黑猪,好喂、长膘,还不容易生病呢!”
小秋上一世隐约也听说过这个猪品种,貌似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品种延续繁育基地……
“爹,你咋认得这是里岔黑猪的?”
王利民嘿嘿一笑,略略压低了声音道:“我这是从农学院里买出来的,还能有错?”
农学院里还养猪?小秋下意识地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然后才想起来惊讶:“爹,你这几天不着家去哪里了,咋连农学院都混得这么熟了?”
王利民笑的一脸得意,却没有多说,只道:“你爹我已经把省城内外逛了个遍啦,连郊区差不多都走过来了。”
“咦!”小秋真是惊讶了,上一辈子一直郁郁,四十几岁就因病早逝的老爹,居然有这么出色的联络能力啊?若是,上一辈子娘和弟弟都好好地,爹是不是也会像如今这样,勇气满满,意气风发呢?
正月十四,王利民终于带着小秋一起坐上了回程的火车。
在火车上,王利民才与小秋道出了自己的一些打算:“秋啊,爹最多再养两年鸡,就准备不再干了!”
“哦?”小秋略感意外,但并不惊讶,只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