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小秋哪里敢承认,连忙摆手否认:“只是个小升初考试罢了,哪里值得骄傲!”换来的不过是郑秋实的一声轻哼。
小秋的这个成绩据说本县教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很快就不胫而走,甚至传到了县城里。
成绩公布只隔了一晚上,吴戈和秦戎就过来了,与他一起过来的,还有吴海港和李希。小秋被拘到镇上后,俩小子也回了县城,这回趁小秋考试成绩出来,又跟过来了。
两个小子一见小秋就笑容满面地连声恭喜,小秋都被闹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却仍旧能够保持着表面的平静,示意吴戈伸出手来,她在他手心放了一枚五分的硬币:“赏你的,拿着买糖吃吧。”
吴海港和李希落后片刻,进门正好看见这一幕,吴海港立刻毫不客气地大笑起来,就连一向矜持的李希都掩唇而笑。
吴戈手里攥着那个硬币,脸颊有些涨红着,愣了片刻,竟一言不发地把那硬币揣进兜里,扭头进去跟小秋姥姥姥爷问候说话去了。
看到吴海港和李希一同过来,小秋就隐约察觉到了一点儿不对。年前,吴奶奶已经回京了,而且如今已经是77年夏天……
果然,坐下没多久,李希就笑着道:“这回过来,也是带两个孩子过来跟小秋丫头告个别。……嗯,我已经接到了调令,买了三天后的火车票。……哦,他的工作上还需要一定时间安排,暂时不回去。这一次我先带两个孩子回去,正好趁暑假办一办转学手续,也免得开了学耽误他们的学业。”
虽然小秋了解历史的发展走向,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听到三天后吴戈和秦戎就要离开时,她还是难以抑制地觉得有些失落和难过。
本以为自己可以洒脱地说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临到头,小秋才发现,自己到底只是个俗人,纵不至于‘泪沾襟’,却大抵摆脱不了萧索和失落的离愁别绪,忧怀于心。
一说起离别,平常里淘气调皮的让人恨得牙痒的吴戈都异常沉默了,规规矩矩坐在一边。秦戎反而相对平静,嘴角仍旧挂着一抹微笑,只是这笑容着实淡了些,以至于若有似无。
吴海港和李希来一趟,拜会过小秋姥爷姥姥之后,自然还要去见一见王利民和宋秀莲,也让两个孩子跟人告个别。于是,小秋临时去跟郑秋实请了个假,跟着车一并回了家。
晌午饭就在小秋家吃的,吴海港和王利民小酌了几杯,兴致不减。几个孩子却明显打不起精神来,连成河那憨孩子,也一脸沉郁,等吃完饭,几个孩子单独来到小秋书房里说话,成河抬头看着吴戈,开口就问:“你们这一去,什么时候回来?”
小秋抿抿嘴,转开了头。成江的眼底也闪过一抹不忍。
秦戎下意识地看向吴戈,然后,吴戈扯着嘴角露出一个大大的灿烂笑容来,捶了成河一拳,笑道:“别弄得跟生离死别似的。我们俩就是奉命送我妈回去上班,并半理转学手续,等这些办妥当了,我们就回来找你们……这到开学还有一个多月呢,我们不回来,谁跟你一起下河打鱼,上树掏鸟啊?嘿嘿……”
说着,又伸手咯吱了成河一下,顿时把成河逗得转悲为喜,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李希听着屋里孩子们的笑声,暗暗松了口气。这几年,两个孩子跟王家兄妹玩的投契,感情深厚,这突然一走,她还怕孩子们割舍不下,心中抑郁了。看情况,是她担心得太多了。
小秋默默地走出来,去仓屋和灶房里收拾东西,准备给吴戈和秦戎带上。
咸鱼秦戎爱吃,带上;香辣鱼两个人都喜欢,带上一坛;鸡蛋干是吴戈喜欢,带上……土豆干、地瓜干都带上……
“你这是在干嘛?”
收拾了一样又一样,等听到吴戈的声音,小秋抬起头看过去,才赫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收拾了十几二十种东西,一样一样摆满了灶台、桌子……甚至连灶房的地面上都被她放了好几样东西,摆的几乎无处下脚了。
“你这是……都是给我带上的?”吴戈诧异地点着一样一样东西询问,脸上的表情莫名地有些奇怪,要笑不笑的,好像想笑却拼命忍着的样子。
小秋茫然地四顾了一下,待看清身边摆布的东西后,脸颊缓缓地烧了起来,她果然是把吴戈和秦戎当孩子养活的吧?要不然,这情景怎么看怎么像是有子远游,母亲收拾行囊的场景?!一样一样,恨不能把整个家都给孩子带上……囧!
她都做好准备,被吴戈笑话、嫌弃,甚至挖苦讥讽了,可没想到,吴戈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半点儿不耐、嫌弃,似乎那句问话,也只是走过场地确认了一句,并不等小秋回答,他就自己乐颠颠地开始拎着一样一样东西往车上装。
平常干活,他总不忘拉上几个兄弟陪着,这一回,他却一个人都没叫,一个人默默地顶着七月中午的大太阳,一趟一趟往返着,不多时,就已经汗流浃背。
小秋刚刚还在因自己的举止囧囧有神,一转眼,她就释然了,这也是个不正常的……大家都不正常,阿大不必笑阿二,都差不离。于是,她就平衡了。
再回到屋里去,王利民正跟吴海港商量,要不要他找几个人过去帮着收拾收拾,搬搬东西什么的。
吴海港笑着摇摇头,大咧咧道:“你这份心意老哥领了,不过,这边也没什么东西,家具什么都是公家配的,并不用带走……”
一转眼看见妻子李希示意,吴海港才后知后觉道:“对了,你再进城送鸡蛋的时候去我那边一趟吧,你嫂子和孩子们离开,家里有些东西到底带不走,你过去看看,挑捡着有用的拉回来吧。都是用过的旧物,你可别嫌弃。”
第二百章
这个年代,可没几个人在乎旧物,有时候能有旧东西用着旧衣服穿着,也是极好的了。
王利民虽说这几年日子过得宽裕些了,但也远未到万事不缺的地步。再说,他也知道,虽说是旧物,但吴家用的东西,再旧也不至于破败的不像样子。要不然,人家也不会让他去取。
王利民连忙说不嫌弃,哥俩就继续喝酒了。
吃饱喝足,又坐下说了一阵子话,大人们也罢了,主要是几个孩子聚在小秋的书房里嘀嘀咕咕说着话,一副恋恋不舍的,大人们也只能耐着性子多等了一些时间。
等终于上了车,坐在前排副驾驶的李希,看着脚下多出来的东西,奇怪道:“这是啥?”
吴海港也一脸茫然,看了一眼摇摇头,随即就从倒车镜里看了看后排的俩小子,他虽然喝了点儿酒,但并没有醉,心思清明着呢。
李希顺着他的动作干脆回头看了一眼,就见秦戎半垂着头,没什么异样。倒是他们家儿子,向来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的,这会儿却依着车窗闭着眼睛,一副我睡熟了,别吵我的样子。天生好动的孩子突然安静了,肯定有问题呀!
李希和吴海港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眼睛中看到了一抹忧心:看来,他们对两个孩子与小伙伴们的感情还是低估了。
吴戈、秦戎走了,小秋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又去了公社——郑秋实就准了她一天假。
郑秋实超负荷地学习任务压下来,小秋从睁开眼睛,一直不停歇地忙到上床睡觉,实在分不开精力去想什么离愁别绪,倒是从另一方面缓解了朋友离开的失落。
八月十几号,郑秋实递给小秋一封信。是秦戎的字,口气却像是吴戈的,大概是吴戈口述,秦戎执笔的。
信中说,他们已经回到京里,因爸妈那边没分房子,就住在奶奶家。他们的学校也安排妥当了,原打算回来的,却因为被爷爷抓了壮丁,塞到连队里锻炼,暑假没法回来了。不过,他们会找机会再回来。
小秋立刻给他们回了信,在信中就说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请吴戈秦戎在京里尽量找一找高考复习资料,抓紧时间寄过来。
这也是在吴戈和秦戎走了之后,小秋才后知后觉想起来的。已经是77年八月,很快就会下通知恢复高考了。恢复之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不是夏天,而是安排在了年底,各地考试时间并不统一,大概在十一月中到十二月底。小秋记得很清楚,S省的77年高考是12月10号。
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恢复,让无望了太久的人突然看到了希望,于是大量的人,工人农民知青,结了婚的生了孩子的,各式各样,一起涌进了这一年的高考考场。小秋曾经看过后来的统计数据,这一年全国报考人数是570万,各大专院校录取的总人数却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只有291!单看数据,简直令人绝望!
不过,这个录取比例看起来很吓人,但仔细分析一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其实这一届高考说容易,也是真容易。
十一年高考的中断,不仅仅是高校停课,有一段时间,中学甚至小学也停了课。又因为高考无望,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严重缺乏,别说系统学习了,就是自己看书的机会都不多。所以,这一届参加高考的考生水平普遍不高,事后据说各个考场都不乏交白卷的学生。甚至,还有人因为考题不会,直接在考场上睡着了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小舅舅和小姨一直没放下学习不说,自从小秋重生回来,就一直没停止变着法子地督促两个人学习。就小秋对小舅舅和小姨的了解,他们两个如今的水平去参加这一届高考,绝对能被录取。
即便如此相信小舅和小姨,在没参加高考,没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小秋还是不敢又丝毫的大意。她在信中再三地叮嘱了吴戈秦戎一番,一定一定多找高考复习资料,参考书、习题集,统统都要。
为了让这封信尽快到吴戈和秦戎手里,避免意外的信件丢失,小秋还特意跑了一趟邮电所,花两毛钱给信挂了个号。
这封信寄出去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十二号,自从信寄出去,小秋就日日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算着那封信该到了京里了,吴戈和秦戎改看到了,再给他们一个搜罗复习材料高考资料的时间,再加上材料邮寄过来的时间,怎么也得九月份了。
各大专院校是在八月到九月陆续作出决定恢复招生的。那么,即便是小秋所在的偏远小县,到九月份,也该有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了……到时候,小秋拿着高考资料给小舅小姨也就不会招人怀疑了。当然,吴戈秦戎的关系、和京里来的,这两个前提,也是这些资料来路的最好注释。
而在辅导资料到来之前,小秋也没干等着。宋秀菊和宋秀程发现,他们的外甥女小秋突然进步神速起来,廖辰走之前,小秋就开始学习初中课程了,但还只是刚学到初二的课程。可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她每天要完成郑秋实那么大量的学习任务,之后还飞快地学完了初二初三课程,然后开始学习高中课程了。
宋秀菊当初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也搁下几年了。要给小秋授课,自然要自己先复习起来。宋秀程的学习成绩更好一些,特别是数理化很好,相对的,宋秀菊稍稍有点儿偏文科。于是,宋秀程就拿了小秋不知从哪里淘换来的高中课本,复习加备课,每个周六下午回家,利用周六晚上和周日一天给小秋讲课。
而就在这时候,宋秀程带了个消息回来,魏大勇和刘俊红判了刑,魏大勇判了无期,刘俊红则判了二十年。
这个消息来得多少有那么点儿突然,然后就是小秋暗暗感叹了一声,这个时候量刑还是比较重的,然后就把这两个人连同这件事,一起丢到脑后去了。
第二百零一章
8月27号,公社中学开学,也是初一新生报道的日子。
提前两天,小秋回了一趟家,在家里陪了陪爹娘弟妹,把自己用惯的枕巾床单之类洗了洗,然后又跟着王利民送鸡蛋的骡车回了公社。与她一起的还有开学的二哥成江。
小秋姥爷姥姥早就跟她说好了,开了学小秋仍旧住在姥姥家,不用住校。之前,成江刚考上初中的时候,小秋姥姥钟玉琴也提过让成江住在自家,可大伯娘魏红梅考虑自家半大小子吃得太多,即便送粮食过去,还有菜啊什么的,太耗费了,就把成江安排在了卫生院郑秋实的宿舍里住,吃的则是自己从家里带的干粮咸菜。
这回,两兄妹都要去公社中学读书了,钟玉琴就又说这件事:“成江考虑考虑,还是住到姥姥家吧,课程会越来越重,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好可不成啊!”
说起来,成江自觉与宋家毕竟不是自己姥姥家,住过去有些生分。但有了小秋一起,好像就没有那么不好意思了。加之,这几年王利军和王利民两兄弟家走得越来越亲近,经常在一起吃饭什么的,两家有点儿什么东西,也必定会想着另一家……
小秋姥姥又一再地诚心邀请,成江终于决定不再执拗,答应了钟玉琴的提议:“……那以后,就要让姥姥姥爷为我受累操心了。”
“嗳,这可好了,你们兄妹一起,上学来回的也有个伴儿!”钟玉琴满心欢喜,立刻就去收拾了自己的铺盖搬到西屋里与小秋一铺炕,然后让成江把行李卷儿搬来,铺在东屋的炕上,与宋胜书一起睡。
“你们学习呀都在西屋,就晚上过来睡个觉!不用担心啊,你姥爷睡觉规矩,不打呼不咬牙的。”钟玉琴高兴了,还小小地夸奖了老伴儿一句,惹得小秋和成江都呵呵笑起来。
第二天,小秋背着书包跟着二哥成江一起走进了公社中学。
她对这个学校并不陌生,不仅仅是因为她不久前来考过试,还因为上一辈子,她的初中三年时光也是在这里度过的。是以,她直接拒绝了二哥陪着报道的建议,坚持自己可以,一进校门就撵着二哥上课去了。
因为是新生报道的日子,走进大门第一排,也就是老师的办公室门口,竖着一个移动黑板,上边贴着四张醒目的大红纸,上边是学生分班的名单。一般的学校都是第一名第二名分别对应着一班二班,循环分配,如此这般。
成江在班里是学习委员,前一天就去老师办公室看过底子了,也早就告诉了小秋她分在一班。但小秋还是走过去看了一眼,不出所料的,她的名字写在一班名单的左上角,也是第一名的位置。
她刚站到黑板下,就听到旁边有个梳着两把小刷子的女学生指点着名单小声说:“看到那个王小秋不?今年的第一名,据说也是全县第一,双百分呢!”
另一个留着短麻花辫的女生发出低低的一声惊呼,然后又有些夸张地拂拂胸口,道:“幸好,我不跟她一个班……我就是天天熬夜不睡觉,也考不了双百啊!”
当事人小秋表示很尴尬啊,她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的存在会给人这么大的压力啊!她表示很无辜,她真的无意如此啊!
小秋悄悄转身,准备趁着没人认识她悄悄溜走。可一回头,她就看见了考试时给她监考的那个戴眼镜的女老师。
因为时间久远,小秋对这个学校的环境布局记得比较清晰,老师和同学们却几乎都不记得了。上一辈子这个老师没有教过她,她就更不记得这位老师了。
眼镜老师一看见小秋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就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来:“王小秋同学!”
这一声喊出来,小秋就觉得背后周围无数道目光堪比X光一般,刷刷刷地扫过来,汇聚到她身上,她很有些认熊地微微缩了缩脖子,然后才撑起笑脸来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好!”
这位女老师是个爽利性子,丝毫不掩饰对小秋的喜欢,笑容满满地直接上前来,接过小秋手里捏着的准考证:“走,我带你去教室!”
看小秋迟疑着想拒绝,她立刻又补充道:“哦,忘了跟你说了,我是今年初一一班的班主任,我姓裘,裘历,不是美丽的丽,是历史的历!”
小秋其实很有些受宠若惊,但也无法拒绝新班主任的热情,听老师自我介绍,她连忙笑笑:“裘老师好!”那啥,‘多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她直接省略了。看裘历老师这样,她大概已经想象到之后的三年初中,这关照怕是少不了的了。
“别拘束!”看出了小秋的拘谨,裘历笑着宽慰了一声,接着道,“你的成绩优异,值得全校学生学习,这样,校领导决定下午的开学典礼上,由你代表新生做个发言,你提前准备准备,写一写发言稿,不用太长,也不能太短,五百字左右就行。哈哈,以你的作文水平,写个发言稿不为难吧?”
作为有过十多二十年职业生涯的小秋来说,总结、计划之类的写得不要太多,自然不会为难。但当着新老师,她却不好表现的太‘自满’,只谦逊地表态:“我写写试试,写完拿给您看看,您再帮我修正修正吧。”
“好,没问题,写完尽管拿过来找我。我就在刚刚那排房子的第一间,语文办公室。”
于是,小秋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在超高成绩和班主任老师亲自护送的双重加持下,迅速被全校师生所认识。当然,这其中,她年纪小个子瘦小的外形特点,辨识度高也是她令人瞩目的重要原因。
裘历老师还打算让小秋当班长的,也被小秋拒绝了。她当了那么多年老师,对于当班长完全没兴趣。
不过也就是开学最初,大家多关注了些,等正式开课,学生们渐渐熟悉了,关注在小秋身上的目光也就渐渐少了。
也在这个时候,小秋终于接到了吴戈和秦戎从京里寄来的包裹。
第二百零二章
包裹单和信件都是送到办公室的,学生的再由各班班主任转交。
当裘历老师将包裹单交给小秋的时候还问了一句:“你们家在京里还有亲戚呀?”
这个时候,人们对‘隐私’没什么概念,互相询问家里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是老师询问学生,还是关心的表现呢。
小秋笑笑道:“是我父亲的朋友!”
“哦!”裘历了然。能够大老远寄包裹的朋友,那也是不逊于亲戚的关系吧!
这个时候取包裹要去邮电所,因为还没有身份证,所以取包裹需要带介绍信。
正好在老师这里,小秋顺便问了一声,裘历直接让她回去上课:“你先回去上课吧,我去校长办公室给你开介绍信!”
等小秋见到吴戈秦戎寄来的包裹后,忍不住就咧了嘴:包裹好大,她能背动么?
邮电所那个中年男职工抱着包裹从后边的仓库里走出来时,都忍不住说了一句:“寄的什么东西啊,这么沉!”
果真应了她的要求,那两个人也不知从哪里搜罗的,光复习题就有三套,还有参考资料、知识点总结,总之,真的‘很全’‘够多’!林林总总一大堆,估计得有二十多斤!
小秋两手搬着这一大摞资料往家挪,一边后悔,早知道就不拒绝二哥的陪同了。
好在,邮电所就在卫生院对面,小秋一步一挪地走到卫生院,郑秋实又去县城看病了,她问药房的李姨借了辆自行车,将复习资料绑在自行车上,这才把资料运回家。
第二天就是周六,宋秀程比往常早了一个小时到家,一进门,小秋就看出他脸上掩不住的兴奋了。
“小舅遇上什么好事了?我看你红光满面,印堂发亮,这是好事将成……喜事临门的面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