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七零小村女》-第5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收花生,王利民在前头挥镐头把花生挖出来,小秋跟在后边摔土、码堆,宋秀莲则穿了旧衣裳,负责把码好的花生搬运到地头上去。小夏则肩负起照料弟弟小冬的责任,宋秀莲给小姐弟俩的腰上都系了一个围包,小夏领着弟弟跟在大人们后边捡拾脱落的花生,收完一块地后,小夏捡获了半包花生,小冬竟然也捡了一大捧,足有半斤的花生。小东西脸上沾满了泥土灰尘,混合了汗水抹的一道一划的,跟个花脸猫儿似的,他却浑不在意这些,还乐滋滋地跟着二姐去队里场院交花生。

      队长和队里的民兵盯着一个个从地里收工的社员,眼睛堪比X光机,严防死守哪一个偷偷藏了队里的粮食。可等到看见一个不足两岁的娃娃摇摇摆摆,吃力地用兜兜送上一捧花生时,几个大人都是一愣,随即就笑开了。

      负责记录的倪顺难免想起自己被送走的儿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语气酸酸地道:“王老二他娘哒倒是好命,生了个好儿子!”

      小队长郑授田却已经拦住小冬上交的花生,伸手摸摸小冬的大脑门,道:“哎呀,小冬也会捡花生啦!太厉害了,是个好小子。行啦,今儿伯伯做主,把这些花生奖励给你了!不用交了!”

      得了奖励的小冬还理解不了队长伯伯的一片慈爱之心,他只当是自己捡的花生不好,人家都不要……他很累很累,很委屈很委屈!

      小冬睁着大眼睛看看不收他花生的队长,再看看周边一群围着他笑的大人们,回头想找自家二姐呢,小夏却在跟倪小芳说话,没注意到弟弟的求救……然后,无助又伤心的小冬同学终于忍无可忍地哭了:“哇……娘啊……”

      中秋节前一天,豆子花生都收完了,队里宣布放秋。王利民则趁机将收好的四百只鸡,并五百斤鸡蛋送进县城里去。

      小秋家里不差那一点花生、豆粒儿,也就没跟着下地,而是与大哥成海一起,跟着王利民去了县城。

      临近过节,各种肉菜、粮油都特别紧俏,许多人家把攒了大半年的油票拿出来,拎着油瓶子去粮站排队买油,好在过节时沾沾油星儿。也有人拿了粮本去粮站买细粮白面的,准备过节吃顿白面饺子或者多蒸几个馒头……

      小秋借口买文具和书,让王利民把她放在百货公司门口,成海却要跟着去工厂送鸡和鸡蛋。小秋下车,成海还不放心地叮嘱:“秋啊,你就在百货里买本子铅笔,买完就在这等等,我和二叔送完东西就回来接你。你想再去旁处,等我们回来,陪你一起去哈。”

      尽管不是真的小孩子,对于哥哥的关心还是很感动的,小秋很乖巧地背着手点头应着:“大哥放心吧,我就在这里等着,哪里也不去!”

      目送着王利民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走远了,小秋没有进百货公司,而是转身往不远处的住宅区走去。

      她不太敢去县委家属院了,怕遇上熟人,而是去了另一片县直单位的居民区,这里的人有各个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些工厂的工人,消费能力不及家属院那边,却也比村里人好一些。

      小秋走了两条胡同,遇上两个挎着菜篮子的大妈,她在拐角处拿出一瓶豆油,走过去询问。两位大妈一脸惊喜地答应了下来。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举报,其中一位大妈告诉了小秋住址,然后就一起回去等着了。

      小秋假装回家拿了两桶油回来,用的是她之前准备好的塑料桶,十斤一桶,一共二十斤。这时候物价平平,上等豆油的供应价不过九毛二,当然了,小秋不要油票,价格自然也高一些,按照一块一算账,二十斤豆油不过卖了二十二块钱。

      收了钱告辞要走,小秋却突然看见那位大妈的小院子角落里,放着几个破旧的瓷罐瓷瓶子,很旧,甚至大都有了破损,卖相着实不好,但小秋却暗暗激动的难以自已——其中那个小碗儿,白底粉彩,画着一只大公鸡的,真的太像传说中的斗彩鸡缸杯了!

      小秋用五斤大米换了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瓷罐瓷碗。这里边有两个瓷罐是那种腌咸菜的粗瓷坛子,另外几个看着瓷质还不错,却都有破损,最严重的一个青花宽口方瓶破的最严重,本来应该有的喇叭状瓶口已经不见了,小秋也一并收了。

      那位胖胖的大妈是个厚道人,只觉得自己占了这孩子的便宜,到底不忍心,从屋里拿出一个大大的红香蕉苹果来,塞进小秋的怀里。

      另一个大妈回家放油拿钱回来,见此情况,心中羡慕,连忙拉着小秋说她们家也有些破旧瓷器,问小秋要不要。

      小秋心里暗暗高兴,嘴上却说要去看看,还有些为难地说,她喜欢这些瓶瓶罐罐,她家里却不让,她也是偷偷换回去玩云云。

      一个小孩子拿了豆油、大米出来换,说大人不知道没人相信,更没人会想到,这些东西都是孩子自己的东西,与家人并没有关系。听小秋这么说,那位大妈将心里那一点点占便宜的心思丢掉大半,只祈求者自家的那几个破瓶子烂罐子能让小姑娘看中,好歹换两斤大米——都是些没用的破东西,能换一斤大米,也比扔了强啊!

      第一百六十一章

      到了那位大妈家里,小秋看着院子角落里的几个破旧咸菜坛子、破瓷碗,真是哭笑不得。她就这么像个收破烂的?这位大妈怎么想的,居然以为自家这些破旧的粗瓷片子能换大米?

      “阿姨,你这些瓷器不行……”小秋一句话没说完,目光随意扫过院子的角落,却发现一堆木柴旁边竟堆着几块雕花的旧木头……看那形制,应该是什么旧家具、旧门窗之类的木器,虽然已经拆散了,木质看着却是极好的。

      她话头一顿,对那位表情悻悻的大妈笑笑,指着那堆木柴道:“阿姨,你这些木头的花纹不错,倒是换大米……”

      一听说木器能换大米,那位大妈立刻来了精神,很豪爽地让小秋任意挑选,之后又想起家里的旧家具……眼看着儿子要结婚,那些旧家具堆在屋子里也占地方,儿媳妇要的大衣柜、高低柜也没处安放,若是能换些大米,不算白丢了不说,还能找补点儿钱,添补添补。儿子结婚最少要五六百块钱,可还差着不少呢!

      最后,小秋花二十斤大米、五斤豆油,换得了一架雕花桌柜、一架雕花炕琴、一个大八仙桌并两把太师椅,还有一个两米长半米宽,用料极扎实的大木卷轴式条案大几。那条案沉的很,小秋双手托着一个角用力往上抬……好吧,大案纹丝儿没动!

      她们家其实还有一件大衣橱,两米高,一米六宽,近一米深,用料也极好,小秋看那木料漆色,应该是与条几大案同样的木料,一批制作,也是极好的东西。但这件大衣橱人家一直用着的,不肯变卖,小秋问了一句,也没再多说。

      她买东西也也讲究个随缘,不想强求什么。若不然,真给大妈一百块,她还真能卖。

      收购了几个大件,小秋也不敢当着人收起来,还是那位大妈帮忙寻了辆地排车和两个装卸工人来,帮着小秋运到百货公司后边的小街上。等那两个装卸工人卸了车,小秋一人付了一块钱将人打发走了,然后左右瞅瞅没人,就赶紧把东西收了,匆匆往百货公司正门去了。

      这么一耽搁,王利民和成海送下鸡和鸡蛋转回来时,小秋还没从百货公司里出来。

      成海在门口没看见小秋,还吓了一跳,等在百货公司里找见还在买蜡笔的小秋,这才松了口气,然后小秋就拿了自己刚刚趴在柜台上画的简笔画给成海看,小小的蜡笔,简单的篱笆农舍,乡间小径……成海却看得极欢喜,看小秋的眼神跟发现了什么天才儿童似的,看得小秋只能干笑着转移话题。

      “我买了两盒,给小夏小冬一盒,给三哥一盒。我前几天在三哥屋里的本子上看见他画的鱼,可像了呢!”

      嗯嗯,农村人不懂什么抽象派写实派,他们评价画画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像不像。画的越像越生动,自然就是最好的!

      成海却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憨憨一笑道:“哪里是他,是我之前上学的时候不懂事,不好好学习,画着玩儿的。”

      小秋其实知道,那简单几笔勾勒的小鱼小虾是大哥的杰作。听大哥这么说却装着一脸的惊讶,眨着眼睛看着大哥,仿佛重新认识了一样:“哎呀,原来是大哥画的……画得太好了,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活灵活现的……原来大哥画画那么厉害的!”

      被她这么一说,成海更不好意思了,黝黑的脸庞都看得出有些泛红了:“就是小时候看爹打家具打花样子跟着学的,你大伯画的样子最好看了,而且雕工也是咱们四邻八乡最好的……可惜,现在没人打那些雕花的家具了,你大伯空有一身好手艺,却用不上了。”

      “原来大伯还会雕花手艺啊!”小秋感叹着,她就知道大伯会木匠,还真不知道会雕花手艺。

      正说着话,王利民停好车也找了进来,也忍不住叹息:“你大伯可是正经拜过师傅学的手艺,那一手木工活儿可没得说,不说那些花活儿,就是做个凳子,也比别人做的稳当结实,坐个二十年,榫卯都不带松动的。”

      小秋听得一愣一愣的。

      上一世,大伯王利军忠厚老实的近乎木讷,三个儿子负担也重,长年累月繁重的农活,早早地就把身体累坏了,地还没分,就在去镇上抬电线杆时伤了腰,从那以后,但凡重一点的活计都不能干,自然也不能干需要长时间弯腰低头的木匠活,她还真不知道大伯有那么好的木匠手艺。

      这一世,大哥跟着老爹养鸡卖鸡,收入不低,大伯娘也养了不少鸡,卖鸡卖鸡蛋又是一份收入。关键是,母亲和小弟没出事,自家老爹没有像上一世那样颓废下去,而是精神抖擞着,什么事都能跟大伯商量着、互相帮扶着……想来,大伯也不至于为了贪图多记一点工分再去抬电线杆子,自然也不会再伤了腰。

      提起电线杆,小秋倒是想起扯线通电的事。因为大伯受伤她记得比较清楚,77年冬,镇上第一次扩展送电,泰平村和周边的村子都可以申请扯线通电,上一世别看大伯和另一个村民受了伤,却因为村里人太穷,根本交不起‘电线杆子钱’,没能把电扯过来。这一耽搁,就是五年,直到83年底,才终于通了电。

      还有路,村里前后各一条通往外边的路,都是泥巴路,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土。好像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县里搞村村通的时候,才通上柏油路。

      通电、修路,这可都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呀!

      小秋暗暗琢磨着,给自家老爹科普科普,也好让他去给利群大伯吹吹风,鼓鼓劲儿。路且不说,77年扩展电网的机会却不能错过。相信,村里人养上两三年的鸡之后,没有哪家拿不出几十块钱的‘电线杆子钱’。

      通了电,就能买粉碎机制作复合饲料,又能买孵化机,实现规模化孵鸡育雏……反正好处多多啦。

      第一百六十二章

      心里打了盘算,小秋路上就开始给老爹和大哥科普:“听说,县里有人买了能出人影的戏匣子,跟真人一样,能说话能唱戏,还能跳舞嘞……”

      成海还不信,笑着道:“照你这么说,那不成了神仙啊!”

      王利民跑县城跑得多,倒是听说有一个叫‘电视’的机器,就像小秋说的一样,能看见人跳舞唱戏,比戏匣子好多了。

      “我倒是也听说过,是个好东西,不光唱戏跳舞,还能看电影呢!”

      成海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道:“那样的好东西,很贵吧?”

      “倒也不是多贵,听说二三百块钱就能买一台。”王利民还真问过价格,只不过,随即就叹了口气道,“不说那东西紧俏的很,一票难求。就是有票咱也不能买,那东西可是用电的,咱们村还点煤油灯呐,买回来也只能是个摆设,白瞎!”

      “用电啊……唉!”成海一脸的悻悻,好一会儿又感叹道,“咱们村里能通上电就好了!”

      “连泰平村都没通电呢,咱们村?等着吧,还不知猴年马月呢!”王利民并不乐观。

      小秋却不赞同老爹这个态度,撇撇嘴道:“也难说啊,两年前,能想到咱们开车拖拉机往县城送鸡送鸡蛋吗?一趟就是几百块嘞!”

      “啊?哈哈哈,这倒是,这倒是。”王利民对自家闺女那是佩服得很,闺女说啥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对的。

      小秋微微一仰小脸,笑嘻嘻道:“咱们日子过得好了,有了钱,可以自己去联系变电所埋电线杆通电嘛,比泰平村早通电算什么。”

      这一番‘豪言壮语’一出,王利民和成海叔侄愣了一下,面面相觑了片刻,方才齐齐笑起来。

      成海道:“小秋这话没错,日子过好了,咱们村还真说不定就能走到前头!”

      王利民也笑着附和:“嗯嗯,小秋这话大气。为了挣钱过上好日子,咱们爷俩也得卖力干活啊!”

      成海嘿嘿笑着点头:“这是自然的。”

      这一趟去县城,爷几个又熟门熟路地去红旗饭店买了些羊肉羊杂。家里养的有鸡,鸡蛋也不缺,又有从百货公司买回来的月饼、点心,这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过得丰盛而富足。

      吃了月饼,过了八月十五,人们还继续忙碌着秋收。

      大豆花生玉米都收获了,接下来的活计就是耕地整平,准备冬播了。这些活计只需要劳力带着牲口下地干就够了,老人和孩子们不用再跟着下地劳作,能够留在家里歇一歇了。

      小秋带着小夏一大早打了两篮子野菜回来喂鸡,吃过早饭之后,又去地里割黄青菜、谷莠子,这些植物经过晾晒后,种子脱下来,能够做冬天的饲料。据老人们讲,当年闹饥荒的时候,人也用这些野菜野草种子充饥,这会儿喂鸡还放把麦麸、谷糠呢,那会儿人吃的可连鸡食猪食都不如啊,说起来都是泪。

      黄青菜和谷莠子都生在盐碱荒地上,那些地方大多开阔荒凉,杂草灌木横生的,小秋小夏两个小丫头不敢自己去,就早早约好了成江成河两个哥哥一起。

      荒地里老远看不见个人,兄妹几个一边割草一边走动,也说说话,开开玩笑……小夏活泼,跟着小姨学了几首歌,就咿咿呀呀地唱,虽然难免荒腔走板,却给辛苦的劳动增添了一份快乐。

      小秋和小夏找了一片茂盛的黄青菜正卖力地割呢,成江突然悄无声息地走过来,一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一边招呼着两个丫头往不远处的河沟边儿走去。

      “二哥……”小夏耐不住,开口追问。

      成河回头对她笑笑,低声道:“跟我来就知道了。”

      等小秋小夏跟着成河爬上河渠的矮堤,往下一看,成河的鞋脱在岸沿儿上,裤腿儿挽到大腿根,站在沟内的浅水里,正用挖菜的铲子挖土筑底,将河沟里的浅水分割成一段一段的。

      而小秋的目光却落在了浅浅的河水里,瞳孔不受抑制地一缩——那略显浑浊的水里,隐约能看到一条条青黑色的影子,因为受了惊吓,在水里乱窜着,激起一道道水花儿。

      “好多鱼!”小夏惊喜地叫出声,却被成江眼明手快地捂住了嘴。

      “嘘,别出声,小心让人听见!”成江压低声音,凑到小夏的耳边解释。

      这沟里的鱼是天生天长的,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若是吵吵的让别人听见了,难免过来分一杯羹。这个道理小秋懂,只有七岁的小夏也懂的。于是,她立刻自己捂了嘴,满眼警惕地连连点着答应着,然后拔高了脖子,像只小土拨鼠一样,四下里睃了一遍,这才放了心,回头乐滋滋地小声道:“没人……”

      成江笑着摸摸小夏的脑袋,又回头叮嘱小秋:“秋啊,你看你三哥用小铲子筑堤太慢了,你回去一趟,悄悄地拿个铁锹来……哦,别忘了带根口袋来,咱们好把逮的鱼背回去。”

      口袋一般用来装粮食,但这里用口袋装鱼,显然是考虑到了口袋的隐秘性。即使被人看见,不到跟前仔细看,也大概只会以为是孩子们割的野菜种子,而不会想到是一口袋活鱼。

      小秋和想说,不管多少鱼,她都能带回去,而且绝对不会走露半点儿风声……呃,这个话也就在心里过过,她还是乖乖地听二哥安排,挽了一篮子野菜,脚步匆匆地回家拿铁锹去了。

      当然,她没傻乎乎的真扛着铁锹走那么远,而是甩着手快走到逮鱼的河沟处,才将铁锹和口袋取出来,拎在手里。

      爬上矮堤,河沟里兄妹仨已经忙乎开了。

      成河仍旧筑堤打坝子,把浅浅的水截开。成江则选取一段,双手合十把水清出去。水本来就很少,泼一会儿,鱼就渐渐露出脊梁来,而且,因为水少,鱼儿开始不安地躁动起来,甩着尾巴打起一朵朵水花来,哗啦哗啦直响。

      第一百六十三章

      然后,成江就将一条条鱼从浅浅的水里捡起来,随手一甩丢在岸边的草丛里。小夏则守在岸边,动作利落地把一条条鱼从草窝里捡起来,放进身边的篮子里。

      “逮了这么多了!”小秋看着半篮子活蹦乱跳的鲜鱼,活蹦乱跳的,格外喜人。

      小夏专心逮鱼,听到声音才发现姐姐回来了,立刻眼睛亮亮地道:“嘿嘿,姐姐,咱们晌午就吃鱼,我要吃鱼锅贴饼子!”

      小秋自然没有不答应的,连声答应着,将口袋拿出来,拎起篮子将鱼装进口袋里。然后,她将铁锹给三哥送过去,又把篮子送给二哥,让他逮了鱼直接装在篮子里,攒一些再拎上来装口袋。

      之后,她自己也脱了鞋,挽了裤脚,下到水里去摸鱼。

      水深了鱼看不见,也不好捉。水浅浅的,鱼露出一条脊背来,也游不快了,人只要张开双手看准了鱼捉下去,就能把鱼捉住。小秋最开始失手了两次,很快就找到了窍门儿,捉了一条又一条。

      他们带了篮子下水,不把鱼往岸上扔了,小夏守在岸上也没了事儿,很快就无聊起来,嘟着嘴低声嚷嚷:“我也要下去!”

      不等小秋搭话,二哥成江就笑着上岸,帮着小夏脱了鞋、挽了裤子,带下了水:“这河底是沙壤土,没有淤泥,也没大有水草,不怕扎脚,来,二哥教你怎么逮鱼……”

      成江成河他们发现的这个河沟,是一道几乎荒废的小河沟,并不用于放水,每年夏季的雨水大了,这里的水就会多起来,也能够与主干渠和河塘连通了,到了秋天,水渐渐少了,一些地势高的河段就断了流,从河塘、主干渠里过来的鱼,就被困在这一小段河沟里。

      兄妹四人捉的起劲,太阳爬上头顶的时候,也不过捉了四段。成河打坝子筑堤的,可是一共截出了八段水面呢。

      长时间弯着腰低着头,捉鱼的时候不觉得累,等清出一段,再直起腰的时候,却觉得整个后背都僵硬了,又酸又疼的。

      小秋揉揉腰背,看看天色,招呼二哥三哥:“咱们先回去吃晌午饭吧,吃了饭,再回来!”

      成江成河也累了,看看天色确实不早了,也就答应着,陆续上岸,收拾收拾逮获的鱼,将口袋挽住,兄弟俩抬了往家走。小秋则拎了早上割的一些野菜野草,领着小夏跟在后边。

      兄妹几个很谨慎,走到临近村子的时候,成江就将口袋自己扛着了,只让成河接了小秋手中的篮子,再帮他在后边扶着口袋些。

      还真是亏得兄妹们小心,进村后碰到好几个人都问,咋还用上口袋了。

      成江稳重深沉,笑嘻嘻地应付着:“我们带着俩妹妹,人小力气少,就不费劲往家捣鼓那些草棵子了,只撸了草籽菜种子回来。”

      草籽菜籽都是细碎之物,用篮子容易漏,确实该用口袋装。只有,为啥孩子们腿脚衣服上有泥巴点子……嗬,半大小子们们下坡,几个不偷偷玩水的?太干净才不正常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17: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