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话不知情的听了,并不觉得特别,小秋自己却觉得有些心虚。
不过,她也想过了,她实实在在地就是王小秋,一个十岁的农村丫头而已。别说她没说什么,就是说几句不着调的话,也是孩子‘童言无忌’,信口胡扯罢了。还能把她当成妖孽,拉了去切片研究不成?
一进门,小夏就猴上来扯了她的衣袖,低声请求:“姐姐,我也想去……”
吴海港是什么人,已经将小夏的小动作看在了眼里,立刻哈哈大笑起来:“小夏也去,小夏也去!”
坐在炕上的小冬姐姐姐姐地叫了两声,见没人理,哇地一声哭起来——你们欺负我小啊!
吴爷爷和吴奶奶住在地区的干休所,与这个时代的许多单位没什么差别,砖瓦围墙、砖瓦房子。若硬找出些许不同,那就是院子大,人少树多,蓊郁苍翠,清凉幽静。
第一百五十四章
吴爷爷吴奶奶就住在院子比较靠里面的一个小院子里。三间正房,左右各两间厢房,还有两间半倒座,自带小厨房、卫生间。……厨房还罢了,能自带卫生间和冲水卫生间,在惠北地区已经是一等一的待遇了!
小秋他们的车刚在小院门口停下,就从院子里走出一个头发苍白却打理地整整齐齐的老太太。
吴戈隔着窗户就喊:“奶奶,我们把小秋小夏接来了!”
吴奶奶面容慈祥柔和,笑容温暖,是个亲切慈爱的老人。
吴戈一下车就上前挽住老太太的胳膊,笑着替小秋小夏介绍:“小秋小夏,这是我奶奶。奶奶,这就是我给你说过的王小秋和她妹妹小夏。”
小秋牵着小夏下了车,乖乖地问好:“吴奶奶好。”
“哎唷,好漂亮的两个小姑娘!”吴奶奶笑眯眯地上前,一手拉了一个,转身往小院里走,自然地把亲孙子吴戈丢在了一旁。
秦戎默默下了车,吴戈向他撇撇嘴,嘀咕道:“奶奶就稀罕小姑娘,一见小姑娘连孙子们都不要了……你说,我们是不是不该把俩丫头片子带来啊?”
吴海港停下车走过来,恰好听到吴戈的嘀咕,失笑着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斥道:“好男儿自当光明磊落,嘀嘀咕咕的像什么样子!”
吴奶奶领着小秋小夏进了屋,就立刻从桌上拿了糖果给她们吃。
吴戈进门却不理会盒子里的糖,只把目光盯在一盘子水蜜桃上,惊喜道:“奶奶,有桃子吃呀!”
说着,伸手拿了一个水蜜桃……却没有自己吃,而是率先递给了小秋,又拿了一颗递给小夏,一边热情地推荐道:“这是上海过来的水蜜桃,一咬一包蜜水儿,又甜又好吃!快吃!”
小秋的目光习惯地在吴奶奶和吴海港脸上转了一下,吴奶奶也笑着道:“话都让这个臭小子说了!不过,他说的没错,这桃子柔软多汁的,好吃,快吃吧!”
小秋笑着谢了,将自己手里的那只放下,接过小夏手中的桃子来,递给吴戈道:“你帮我们切开吧,这么大桃子,我们两个合吃一个就好了!”
对于经历过水果大爆炸的小秋来说,一只桃子并不稀罕,但她知道这桃子真的是汁水特别丰富,若是捧着一只啃,弄得汁水淋漓太脏了,也不好看,索性切成两片,比较容易吃,也不会弄得脏兮兮的。
吴戈切完桃子分给小秋小夏的时候,秦戎才落后片刻走进来,一进门吴奶奶就招呼他洗手吃东西。
秦戎也很配合地洗了手,又道:“奶奶,小秋家的王叔和宋阿姨给拿上的鸡蛋、甜瓜、西瓜什么的,我都给您搁进厨房里了。”
吴奶奶立刻对小秋道:“你们来就来嘛,青菜、瓜果我就不说了,怎么还拿鸡蛋来?家里养鸡下几个蛋,卖了也能添补添补。”
小秋笑眯眯道:“奶奶不用客气,我们家今年多养了几只鸡,每天都能捡鸡蛋,我们家自己也天天吃呢。”
吴海港也笑着道:“妈,您不知道,小秋家养鸡喂的是活饵,鸡蛋营养足,蛋黄打出来都是红彤彤的,比买来的香。再说,利民兄弟不是旁人,跟我亲兄弟您亲儿子也没啥差别,给您那是孝敬,您就别推辞了!”
吴奶奶失笑着摇摇头:“你个当叔叔的脸皮也太厚了!”
说完,就给几个人招呼,起身去厨房准备午饭了。
小秋也吃完了桃子,随即起身跟了过去:“奶奶,我给你打打下手吧!”
吴奶奶也不推辞,握了小秋的手往外走,一边道:“你吴叔叔和吴戈小子都回来说,你在家里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的,难得的是学习也极好,还是班里的班长?”
小秋也没什么不好意思,嘻嘻一笑道:“平常没觉得,被奶奶你这么一夸,我都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如此不循常理的回答明显有些出乎吴奶奶的预料,她微微愣了一下,随即畅快地笑起来:“他们都说你乖巧、懂事、知礼,我看啊,还得添一个,还是个鬼精灵的小调皮!哈哈……”
走到厨房,吴奶奶看着满满一篮子鸡蛋,还有一堆西瓜甜瓜并茄子辣椒等物,难免又客气了几句。之后,就拿出早就买回来的猪肉动手做饭。
小秋就帮着择菜、洗菜,又帮着烧火……
吴奶奶做的是红烧肉,放酱油放糖,浓油赤酱的,小秋一看那放糖的量,就知道吴奶奶大概是江浙、或者上海人,只有那边的人,做菜喜欢多放糖、偏甜口。
北方人做红烧肉也会放糖,却只是少量调味提鲜,不会弄得甜兮兮的。
等红烧肉细火慢炖上,吴奶奶又拿了一只搪瓷铁盆过来,在锅里架了箅子,隔水蒸饭……小秋就不意外了,南方人习惯吃米饭,这个时候的S省人却极少吃白米饭,弄点儿大米不容易,更习惯熬粥。
吴奶奶蒸上米饭,盖上锅盖,回头看见小秋有些愣怔的样子,笑笑道:“奶奶是南方人,一直习惯吃米。你们大概吃不惯,不怕,一会儿就让吴戈去食堂买几个馒头……你不用不好意思,那俩小子也不咋爱吃米饭,都说吃米饭不顶饿呢!”
炖上五花肉,吴奶奶又点了一只柴油炉子,开始炒青菜。
小秋将带来的嫩茄子和小土豆收拾一番,跟吴奶奶打个招呼,一并放在锅里蒸上。又将几只熟透的甜瓜洗干净,端进屋里去……
等吃饭的时候,吴奶奶的红烧肉自然得到了两个小子并小夏的喜爱,而小秋蒸的土豆和蒜泥茄子,却让吴奶奶吃得赞不绝口:“这么吃着,又清淡又开胃,我都多吃了半碗饭呢!”
小秋大大方方一笑道:“自己种的菜,也就吃这个鲜嫩了。”
吴奶奶叹息道:“你们爷爷在的时候,每年也在院子里拾掇菜园子,我却是怎么也学不会……”
第一百五十五章
吴海港笑着道:“您也别遗憾了,老爷子指定闲不住,回京这些日子,估计菜园子早种起来了,您回去就有的吃了。”
“他这会儿可顾不上种菜了……”吴奶奶下意识地说了半句,才意识到今天家里有客人,打住话头,回头看着小秋笑道,“你们爷爷回去之后,有许多工作要做,忙得很,估计没工夫种菜。”
小夏这时候抬眼说道:“奶奶别急,我们家种了好些菜,让我爹给您送过来。”
吴奶奶和吴海港都笑得不行,吴奶奶摸摸小夏的豆角小辫儿,笑道:“小夏真乖……奶奶要走了,没法子吃你爹送的菜了。”
小夏又问:“奶奶去哪里呀?很远么……”
一顿饭说着话吃完了,吴奶奶很温柔很慈祥,一直笑微微地跟孩子们说着话,没有什么‘食不言’的规矩,小夏完全放松下来,半点儿不拘束的,就连小秋都有些放松,没了来前的忐忑和忧心。
吃过饭,又说了会儿话,吴海港就带着孩子们告辞了。
临行前,吴奶奶把一个比砖头大一点的匣子交给小夏手里,“这东西我们用了几年,要回去了,也不往回带了,你们拿回去用吧。”
又指着旁边的两个箱子交待秦戎吴戈也搬到车上去:“这些是床单被子啥的,拿回去让你娘拆洗拆洗,盖着可能没新棉花舒服了,做个褥子啥的铺着还行,旧的,跟你爹娘说,别嫌弃。”
二十一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旧衣服旧被褥捐助贫困地区还要挑选无破损残缺的呢,这会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都在温饱线以下,绝大多数农民还穿着补丁衣裳的时候,整齐干净完好无损的旧衣服旧被褥也都是好东西啊。
小秋也不矫情,欢欢喜喜道了谢,又让吴奶奶替她给吴爷爷带个好,这才告辞,带着妹妹上了车。因为吴奶奶准备回京,吴戈和秦戎就暂时留下来,陪一陪吴奶奶,并帮着吴奶奶收拾收拾东西。
与吴奶奶的会面,温馨、愉快,也比小秋想象的轻松。
坐在车上,隔着车窗看着站在小院门口的吴奶奶,还含着一脸慈爱和不舍,抬着手向他们招手……小秋默然之中,也释然了。
对于这些历经世事风霜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事是他们看不透、想不明白的?这样不追问,却又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和感激来,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吧。
见过吴奶奶之后,小秋心里一直存在的忧虑终于彻底放下,就像丢掉了背负的一块巨石,连走路都觉得轻快起来。
回到家里,收音机自然成了稀罕物儿,三个哥哥不说,连大伯王利军也过来看稀罕。
宋秀莲却喜欢那满满两箱子的被子衣物,而且,打开箱子后才发现,箱子里表面放的是半旧的被子衣服,下边放的却有不少新布,又有好几斤毛线,并许多纸张、文具等物,着着实实是些好东西。
小秋家这两年跟大伯家越发亲近起来,新布毛线什么的,宋秀莲不好冒然拿出来,旧衣服却没什么顾虑。她捡了两套比较整齐有六七分新的男式军装,并三顶军帽,一并给了成河带回去。
这会儿,百货供销社里能买到军用书包,但军装和军帽却没处买去。而且,七十年代,军装军帽无疑是最时髦的东西,村里有谁能戴一顶军帽,都能招来一村人的瞩目。更不用说,成海三兄弟一人一顶军帽戴出去,那简直是轰动事件了。
没多会儿,大伯娘魏红梅就端了半盆子鲫鱼送过来,满脸是笑地跟宋秀莲道:“前几天有人给成海介绍了个闺女,要见面了,我正为成海那孩子没件像样的衣裳犯愁呢,你就让小秋送了衣裳来……哎哟哟,可真是及时雨呀,救了我的大难了!”
宋秀莲笑着摆摆手,转而问道:“说得哪里的闺女啊?”
“隔壁联合村的姓江的,那闺女她爹在村里干会计的,据说生的不错,在家里是老大,从十来岁上就替她娘里里外外操持家务了,是个利落能干的。”
小秋在旁边听了一回八卦,终究没忍住,开口问道:“那个姐姐没上过学吗?”
大哥成海虽说没有考上高中辍了学,却是个爱看书的,她从收购站淘回来的那些书,大哥喜欢得很,看了好几本了……若是找个文盲,夫妻俩的差距爱好难免差距太大,以后的生活中,难免生出不和谐来。
大伯娘却完全不在乎这个,一挥手道:“上过,据说只上了两年学,就下了学带兄弟了……上了两年学,该认得字也认得了,不算文盲就行啊。找媳妇儿,要紧的是懂事、孝顺,利落能干。”
小秋张张嘴,见大伯娘和自家老娘谁也不在意的样子,到底没再说什么,默默地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鱼去杀鱼了。
算了,她这个年龄,又是妹妹,大哥的婚事上也着实没啥发言权……
关键是,上一世大哥要二十岁才说亲,那位大堂嫂干脆不识字——大堂哥成海自然是忠厚老实的,但上一世那位大堂嫂却是个剽悍的,还泼赖不讲理贪便宜,那日子过的……不说也罢。
倒是一起听收音机的二哥成江看出了小秋的异样,跟出来笑着问道:“咋了,不爱吃鱼啊?”
小秋看了二哥一眼,叹口气道:“二哥明知道不是鱼的问题……大伯娘刚刚说给大哥找媳妇儿……”
“对啊,大哥都十八了,找媳妇也不稀罕了吧?”成江明显没明白小秋发愁的真正原因,还觉得小秋有些好笑。
平常看二哥挺聪明啊,今儿咋就这么二呢?
小秋很不客气地白了二哥一眼,斟酌着道:“大伯娘说那个姑娘只上了两年学……”
成江呆了呆才回过神来,然后嗤笑道:“傻丫头,没怎么上学很严重……可,你不觉得,只要人好,肯上进,给大哥一个当老师的机会,也不错吗?”
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秋回头看着笑得小狡猾的二哥,默了片刻,终于还是觉得自己不能昧着良心不赞同……相亲本就是陌生男女被凑成堆的事儿,老师学生什么的,还真是……一个增进交流加深了解的契机呀!越想,竟越觉得,二哥的主意极好呀!
看着眉头舒展开来,脸上也展开笑容的妹妹,成江笑着摇摇头,大堂妹勤劳懂事的跟个大人似的,让他这几个当哥哥的压力巨大,这么小迷糊的模样,还是很可爱的!
成江二堂哥表示,他欢迎妹妹多犯几次小糊涂,也好让他多找找当哥哥的成就感!
既然丢开那一点小小的纠结,小秋就继续洗鱼。成江就帮着小秋把盆端到院子角落的阳沟旁,又替她打了一桶干净的水过来,这才重新回屋听收音机去了——农村的生活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太封闭了。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外边的世界,而这个小小的收音机,无疑给他们单调的人生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他们能够根据收音机中听来的东西,想象一下外边世界的精彩和美好,为他们走出去指引了方向,增加了无限勇气。
立了秋,尽管中午还会炎热,但早晚却一天比一天凉爽起来。
宋秀菊回家住了半个月,就又回到三合村,教小秋小夏读书,也帮着宋秀莲做家务,拆洗一家人的被褥、棉衣——这时候没有什么特效洁净洗涤剂,也没有洗衣机,大件的床单被褥都要人用搓板一点点搓洗,辛苦费力不说,若是寒冷季节,河水冰冷刺骨,就太遭罪了。
小秋刚刚满十岁,人小力微,小件衣裳还行,大件的床单被褥之类的,她真的就是心有余力不足了。
弯着腰搓洗衣服,洗的时间久了,不但手疼胳膊酸,连腰背都是僵直酸疼的厉害。看着娘和小姨擦把汗,回手捶捶腰背,复又弯腰搓洗的镜头,小秋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等家里扯了电,一定先买一台洗衣机!
放了暑假后,廖辰只回镇上探望了父亲一趟,住了一晚就回来了。一直给小秋开小灶上课。宋秀菊过来的第二天,小秋再去上课的时候,宋秀菊叫住小秋:“秋啊,你们廖老师也一个人在学校,跟他说,晌午饭就别自己烧了,过来一起吃吧!我昨天带了些咸肉来,刚刚发了面,晌午咱们蒸咸肉茄子包子吃呀。”
宋秀菊自觉说得大方得体,眼尖的小秋却发现了她耳廓有些发红,眼睛也不太敢直视,装作忙碌,瞥到一边……
想想相对冷淡的廖辰,再看小姨如此,小秋暗暗叹口气,却仍旧应着。年少慕艾的情思太过美好,让她不忍拒绝和破坏。
等到了学校,不等小秋发请帖,廖辰却通知她,准备准备,去镇上卫生院里实习。当然他也会跟着回镇上,继续给小秋上课。
小秋看着廖辰磨得起了毛的袖口,一边答应着,一边在心里暗暗琢磨:小姨织的那条围巾,并没有见廖辰戴过,织成之后,也没再见小姨拿出来过,如今,小姨一来,他就紧赶着离开……看来,小姨怕是一片心意付流水了呀!
心里想着,小秋下意识地叹了口气,就招来廖辰一个爆栗!
“小丫头有什么愁事儿啊,唉声叹气的成什么样子!”
小秋抬眼瞅了瞅仍旧俊美,却明显多了些沉静,少了些忧愤的青年,扁着嘴摇摇头:美色误人啊!
在廖辰又要抬手的时候,小秋连忙捂着头跳到一旁,然后道:“我娘今天包包子,让我请廖老师一起去吃。”
廖辰下意识地瞥了瞥眼,然后笑着摇摇头:“我就不过去了,既然要回去,就要收拾收拾行李……再说,早上我已经蒸了菜,不吃就坏了。”
看他语气温和,态度却坚决,小秋知道勉强不得,于是有些悻悻地告辞回家。
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小秋自觉有些对不起小姨,更不愿意看到小姨失望伤心的样子。
她踢踢踏踏往家里走着,尽管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挪,路却终究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