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钟玉琴还不肯要呢,小秋却已经手脚麻利地装到篮子里,拎着篮子挽了姥姥的手往外走:“姥姥啊,这大米是武装部吴叔叔给的,我留了一大半呢,够给我娘吃的了。我姥爷爱吃白米饭,你带回去给我姥爷做碗白米饭吃……”
听她说起武装部的吴叔叔,钟玉琴又一次红了眼,攥着小秋的手,却将声音压得低低地问道:“听说你给吴家的孩子输血了?你这么个小人儿……唉,我知道,你都是为了你娘,可姥娘还是要说你,以后再遇上事儿,别死心眼儿一个人硬抗,你爷爷奶奶不管事,还有你爹,你爹不在跟前,还有我和你姥爷你舅舅你姨……”
小秋笑嘻嘻地答应着:“姥娘教育的对,我记下啦,再不犯傻了……还有这一小袋黄豆,在家里也是搁着,我记得您打的豆腐最好吃了,您就受累打成豆腐,我也跟着解解馋。”
被她这么一说,钟玉琴也只能笑着接了篮子过去,摸摸小秋毛茸茸的辫子:“行啦,姥娘回去就动手打豆腐,明儿你舅舅回来,就让他给你送来。”
小秋送姥姥往大门走,钟玉琴又低声问道:“怎么你那大姑突然转了性子,那么好心把你妹妹接了去?”
小秋心里一颤,却努力撑着一张笑脸:“姥姥放心,我大姑就是接妹妹去住几天,我爹回来,我就让他接妹妹回来。”
钟玉琴心下狐疑,但看小秋脸色平静,笑容灿烂,看不出什么异样,这才将怀疑压下去,点点头,匆匆去了。
目送着姥姥的身影走远,小秋脸上的笑也散了去,垂在身侧的手紧紧握成拳头,暗暗道:姥姥放心,我一定不会让奶奶和大姑得逞,一定会把妹妹接回来的。
一回身功夫,就见一直没露面的三婶子胡卫红抱着她家的两岁的小子成贵,站在奶奶家门口,笑眯眯地看着这边呢。
怎么评价这位三婶呢?说起来,小秋只能给一句评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并不想理会,只碍于身份礼数叫了一声:“三婶。”
却不想,一向话不算多,与小秋家也没甚往来的胡卫红竟顺势搭了话:“小秋啊,我回成贵姥娘家住了几天,昨儿天黑了才回来,听说你娘给你添了个小弟弟啊?”
“是的。”小秋停住脚步应了一声,“三婶没别的事,我就先回家了。”
胡卫红却有些异常地赶上来,塞了一块蓝色的布在小秋手里,笑着道:“你娘日子浅,我带着成贵就不进去闹腾了,这是一块布头,你拿回去,让你娘给你小兄弟做双鞋子穿吧。”
说着,竟转身回去了,倒是让小秋站在大门口愣了一回。
要说亲婶子给新出生的小侄子送点儿啥礼物也正常,可一来胡卫红之前与小秋家并不亲近,几乎没什么往来的,一块布的礼有些‘重’了;再来,胡卫红的态度表情都有些不自然,让小秋觉得不太对劲,却又实在想不出缘由,只能暂时撇开,以后再说。
小秋转回来,小姨宋秀菊已经把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正在灶台前洗夜里小兄弟换下来的尿片子。
“小姨,锅里热着水呢,你别用冷水啊!”小秋一看小姨发红的手,就连忙掀了锅盖给小姨加热水。她没有阻拦小姨做活,一来是跟小姨亲近,不用客气,二来,临近过年了,家里真是有好些活计要做,小姨能够做这些,她就能做些别的,比如:蒸馍馍、枣糕、年糕,比如糊墙纸,清理房间……
第十二章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蒸馍馍,昨儿是大娘送来的干粮,今儿有小姨帮忙了,怎么也不能再指着大娘送干粮了。再说这个时候,过完年到元宵是不兴蒸干粮的,年前就要把年后半个月的馍馍都蒸下,储存在瓮里,一直吃过正月十五去。这可是个巨大的任务。
走到储存白面的瓮子跟前,小秋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咋就忘了给家里添点儿白面呢!相对于大米,属于华北平原的S省主食还是面食呀!
不过,这会儿发现还不晚,小秋瞅着小姨没抬头的空档,就把盛芝麻的桶拿出来,把桶里的芝麻换成了小半桶白面,又重新收了起来。
因为时间短,半斤芝麻也就翻了一倍,变成了一斤多点的样子,小秋仍旧装在小口袋里放着。然后,她就拿出家里发面的黑瓷缸盆来,挖了半盆白面,足有四五斤的样子,然后端到炕上去。
宋秀莲看着女儿瘦瘦小小的人儿搬着偌大一个面盆,因为用力憋得小脸通红的样子,真是心疼的不行,连忙出声道:“小秋哇,先将就两天,我很快就能下地了,到时候我来蒸干粮就行了。”
小秋用手背撩一下垂下的头发,仰脸笑道:“娘,你是怕我不会蒸,给你祸害了这白面吧?嘿嘿,我就在炕上和面,你给我说着点,我就不会糟践面粉了!”
宋秀菊也洗完了尿片子,洗干净了手进来:“姐别担心了,我和小秋一起干,今年咱家的馍馍也是我发面蒸的呢,放心吧,糟践不了你的白面。”
被她们俩这么一说,宋秀莲即便心疼孩子,也忍不住笑了。
接下来,小秋和小姨分工合作,小秋用小盆子兑了温水,将发面用的面引子在温水中化开,小姨就已经脱了棉袄,系了围裙,挽好袖子,跪坐在炕上,开始和面。和好面,还不能立刻蒸,拿干净的盖帘盖住面盆,又拿一床干净褥子把面盆盖住,放在炕头的角落里,静静等候面发起来。
弄完这些,宋秀菊就询问小秋:“墙纸买了么?”
小秋就嘿嘿笑起来:“我就想着发上面糊墙,结果小姨就跟我想一块去了!”
见她两个嘿嘿地笑,宋秀莲都不由地跟着笑起来。
因为宋秀莲坐月子,还有小兄弟不能惊动,小秋也没打算大动干戈,就打了一点点浆糊,和宋秀菊配合着,把炕围子糊了糊,用的是堂大伯王利群给的报纸——大队里订的报纸,也没人看,都被大伯锁着,年底大队部成员分一分糊墙。小秋家因为与王利群家走的比较近,每年也能沾沾光得一点儿。
糊完墙还不到晌午,小秋就去放杂粮的地方,收拾了好几种杂粮出来:红豆、趴豆、红枣。红豆趴豆用来蒸豆包,需要泡一泡煮熟用。红枣用来蒸枣糕和年糕,需要挑一挑,再过一遍热水,去去苦味儿。
见小秋收拾这些,宋秀菊就提醒道:“你姥娘准备了年糕,你先不用蒸了,等你姥娘蒸好了就送来了。”
小秋也就笑嘻嘻应了,把刚刚正要拿出来的黍子面,解开口袋,一翻手收了起来。黍子面儿蒸出来的年糕是黄色的,不如糯米面粘度大,却自有一股特有的清香气,小秋就喜欢这个味儿,只不过黍子产量低,老百姓种的都不多,只是习惯地种一点儿,过年应景罢了。小秋如今有了条件,自然要给自己谋点儿福利。
泡上豆子红枣,小秋就毫不犹豫地抓了一只母鸡出来,在一只瓷碗里放了一撮盐,然后,一手捏着鸡头,一手抓着菜刀……手起刀落,那母鸡只略略挣扎了一两下子,就交待了。
一个八岁的孩子,如此冷静、如此利落地杀鸡……实在是……诡异!
连站在屋门里的宋秀菊,都捂着嘴发不出声音来。她心里隐隐有些怪异感,院子里杀鸡的这个人,真的是那个懂事却娇弱的小外甥女么?她怎么觉得自己看见一个历经世事、万事不慌张的成年人呢?真的,小秋那份淡定、冷静、不慌不忙,简直让她一度怀疑,是不是看见了自己母亲,宋家老太太钟玉琴!
小秋专注杀鸡,宋秀菊则专注在对小外甥女的惊叹、崇拜上,谁也没注意到,篱笆门被人从外头推开了,王爱巧横冲直撞地走进来,踏进院子,就开口呼喝道:“小秋个死妮子出来,你把我做鞋的布藏到哪里了?……啊……你……”
小秋闻声起身,一手握着菜刀垂在身侧,刀刃上尚有一线腥红的血缓缓淌下来,啪嗒一声落在地上!
她的目光那么冷,那么黑,就像无底的深渊、寒潭,没有半点儿温度,也没有半点儿波澜,那么定定地对上你……瞬间夺去你的心魄!
王爱巧就是那种浮躁飘忽的心性,半点儿根没有的,一对上这么一双眸子,瞬间忘了恼火愤怒,只觉得仿佛一盆冰水兜头浇下来,让她浑身冰冷,牙关发紧,不可控制地打起了寒颤!
“你……你别,别过来啊……”王爱巧气冲冲跑过来,竟没进屋门,就被吓得失了颜色,转眼,就落荒而去,仿佛身后有鬼在追!
“咦?就这么跑了?”小秋不明所以地愣怔了一瞬,回头看向宋秀菊,摊摊手心,没心没肺地笑笑:“小姨,你说这人是不是有病啊?……不但有病,还是病的不轻!”
小秋自问自答一番,就将突然跑来又跑走的王爱巧丢到一边去了。她心里盘算着,一定要弄点儿鸡肉收起来试试,要是能够【创建和谐家园】鸡肉就好了……哪怕一天【创建和谐家园】一根鸡腿儿呢,也够给娘熬鸡汤喝了。
兴冲冲地打着小算盘,小秋端起鸡血碗,拎了母鸡,往屋门口走过来。
一进屋门,就听到宋秀莲埋怨道:“你个孩子,咋就一声不吭地把鸡给杀了呢?那么好的母鸡,留着下蛋不好么?”
第十三章
小秋又不是真的八岁孩子,脸皮早就磨得刀枪不入了,将鸡放在门口的脸盆里,脚步轻快地走到里屋门口,挑起门帘子,探进头去,嘻嘻笑道:“娘啊,就知道我吭声你得拦着,我才直接下手的!你就别心疼一只鸡了,你就只想想,喝了鸡汤,你的奶水好了,弟弟才能尽快壮实起来呢!等我弟弟长成健壮高大的大小伙子,别说一只鸡,多少只鸡也能孝顺你哈。”
说着话,还对宋秀莲做了个鬼脸,逗得宋秀莲扑哧一声就笑了。她才撤身出来,舀了开水去门口的脸盆里烫鸡拔毛……
刚刚小秋杀鸡的利落劲儿着实【创建和谐家园】到了宋秀菊,她下意识地走到炕沿边,靠在那里,没有立刻跟着小秋出去。
因是背对着宋秀莲的,宋秀莲也没看见妹妹的神色不对,还在那边笑着念叨呢:“你说说这孩子,都不知跟谁学的,小时候还说别随了我这笨嘴拙舌的,哪成想,一不留神就学了一张油嘴……”说着说着,又难免感叹,“也是我太没用了,护不住孩子,反而让孩子来护着我这当娘的……唉,秀菊啊,你不知道廿四晚上,我在马路沟里早产了,天寒地冻,又黑了天,连个人影子都没有,我当时都以为我们娘俩就交待在那个沟里了,没寻思小秋找了来……哎,我那会儿一定很吓人,也不知是不是被我吓狠了,小秋从那天开始,就跟一下子长大了似的……这几天我看过来,这孩子一行一动啊,比一般大人都细致周到……”
本来心里还有些怪异感的宋秀菊,在听了大姐这一番话后,就觉得一下子明白了、想通了。是呢,小秋虽然年纪小,可经历得却比很多大人都多……她老娘钟玉琴不是常说么‘不经历事儿不成A人’嘛!
小秋经历了差点儿失去母亲弟弟这么大的事之后,一下子成长了、成熟了……只是,这个成熟的过程,怎么想怎么让人觉得心疼、心酸呐!
姥姥送来的是散养三年的母鸡,恰好是肥瘦合宜,最适合炖汤的。
洗剥干净了,小秋拿着菜刀在屋门口的一块青石上歘歘歘蹭了几下,用手指试了试刀刃,满意地回身拿了菜板子出来,离开屋门和窗户,在院子当中间摆开架势,准备剁鸡块。
宋秀菊刚才想通了小秋的一夜长大后,越看小秋越觉得心疼,看着她瘦瘦小小的一个人握着菜刀准备剁鸡肉,实在不忍,强迫着自己壮着胆子上前:“小秋啊,我来剁吧!我,怎么说也比你有劲儿!”
小秋回头看着小姨那气短心虚的模样,好不容易忍住笑,摇摇头,将她推进屋里去:“小姨你生火熬粥熥馍馍吧!”
给她安排个活儿干着,小姨就不用那么纠结了。让她剁鸡,那她怎么做手脚?她还想着试试鸡肉能不能‘【创建和谐家园】’呢!
嗯,她给重生带来的奇葩技能起了个名字——【创建和谐家园】!意思就是只能单纯的数量增加,就像后来最常用的电脑基本功能一样。
把宋秀菊直接按在灶台前,小秋转身出门,顺手把屋门也给关了,大步流星来到院子中间,手起刀落,几乎是无声地,一只整鸡就被她顺着关节分割成几大块,然后,才是咔咔咔几声脆响,大块的鸡肉变成了均匀的鸡块!
小秋将鸡块收进一个搪瓷盆子里,眯着眼睛露出一个得意的笑容来:她顺利地收起了一根鸡腿和一半鸡胸,若是能够【创建和谐家园】出一堆鸡胸肉、一堆鸡大腿……哈哈,她不会想一手一个,吃一个扔一个的!
中午的药罐子空置着,正好被小秋拿来充当一回炖汤的瓦罐。她将洗净抄过水的鸡块,装进药罐子里,加葱姜清水,直接送到灶坑里去煨着。
煨上鸡汤,她就到院子里去,按照记忆找到自家的菜窖,掀开上边盖的麻袋和木头盖子,将棚屋里放着的老旧木梯子顺着地窖口放下去,摇晃了一下试试,这才拎了只篮子,反身踩着梯子,一步一步走下去。
地窖里留的口很小,下边光线很暗,小秋走到踩到底之后站了一小会儿,眼睛是适应了下边的光线,模模糊糊能够看到最外边堆着些白菜,不太多的葱蒜,再往里则是一个干燥的沙土堆——沙土中埋藏的是秋天收的土豆、青萝卜、胡萝卜、地瓜。
眼看到了春节,储存的冬菜陆陆续续吃了大半个冬天,已经吃掉一大半了。小秋在土堆里扒拉了好一会儿,才扒出一颗青萝卜、三四个土豆来,这个时候,种土豆的还不多,即便种出来,个头也小小的,大多还不及鸡蛋大。不过,这个东西好吃管饱,小秋很顺手地收了一颗土豆。然后把其他的土豆萝卜装进篮子里,顺手把扒开的土填回去,又回身拿了三四棵大葱,两头蒜,这才转身准备出来。
一抬头功夫,小秋乐了,地窖的一侧墙上装了个简易的木板子放东西,上边居然放着一颗大冬瓜和一大一小两个南瓜。
冬瓜是个好东西啊,清炖清炒炖肉炖排骨,荤素皆宜啊。只不过,冬瓜不太好保存,能存到春节的极少。小秋一伸手,那颗大冬瓜就被她收了起来。
顺着梯子爬出地窖,她还在琢磨呢:第一次收冬瓜这么大体积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创建和谐家园】呢?
她自己也没发现,这会儿她其实跟个得了新玩具的孩子差不多,憋着一股子劲儿地研究琢磨,各种新玩法呢!
小秋家只有两间房,一里一外,因而,也就只盘了一个灶台、一口锅。
等她回到屋里,宋秀菊已经熬好了小米粥,熥好了馍馍,小秋打了水洗萝卜和土豆,宋秀菊就将馍馍捡出来,装在麦草编的馍馍囤子里,稀饭则盛在一个厚瓷盆里,同样盖了,都放到炕上去,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温。
宋秀菊刷干净锅,小秋也把青萝卜和土豆洗干净了,简简单单地切成一公分多的厚片,又切了点儿葱花,小秋开始炒菜。
她早就看过了,家里约摸有半斤豆油,还有半罐子,约摸一斤多猪油。
小秋直接挖了一勺子猪油下锅,猪油化开后,下葱花爆香,然后下土豆片略炒,最后才放青萝卜片儿,一起大力翻炒……最后只需加盐调味,一道萝卜土豆就能出锅了。
鸡汤还不到火候,小秋也没刷锅,借着锅底的残油,再放一把切的细碎的葱花略炒,添一碗水,待水烧开后,打进去一个鸡蛋的蛋花儿,转眼,一碗葱花鸡蛋汤就做好了。
第十四章
宋秀菊先盛了一碗小米粥给大姐喝着,这会儿小秋又端进来一碗鸡蛋汤,宋秀莲就道:“熬了稀饭,怎么又做了汤?”
小秋嘿嘿一笑:“我这不是想着让娘多喝点儿汤水,奶水好一些,弟弟也好多吃几口嘛!”
宋秀莲和宋秀菊姐妹俩对视了一眼,同时欣慰又带一点无奈地笑了。
在小秋看来,简略到寒碜的土豆箩卜片,居然得到了宋秀菊的盛赞,直夸奖小秋炒菜水平快超过钟玉琴去了。宋秀莲吃了几顿清淡饭食,看着妹妹吃的香,也夹了一片土豆吃了,竟然也觉得意外之喜——小秋是帮她烧过火,也做过简单的粥啊,热个馒头啥的,没想到,第一回炒菜居然有模有样,滋味还不错!
小秋有些心虚,只垂着头吃饭不说话:她炒这一个菜放的油,估计能够别人炒十个八个菜的,油水足了,自然就香嘛!
吃过午饭,面也发起来了。
小秋去洗碗刷锅,宋秀菊则开始搋面揉馍馍了。蒸馍馍的面要揉起劲儿,蒸出来的馍馍才会光洁漂亮白腻,口感也才会劲道好吃,实实在在是个力气活儿。
小秋尽管手艺不错,但到了这会儿,就看出身体弱力气小的劣势来了。
还好,二堂哥王成江和三堂哥王成河正好过来,送大娘魏红梅蒸的松糕,正好赶上,被小秋捉着胳膊抓了壮丁,洗洗手按在面板上开始搋面。
炒菜时小秋偷偷多放了油,蒸馍馍却没有独断专行,而是跟宋秀莲商量着,蒸一锅白面馍馍,过年亲戚们走动用。剩下的,都加上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二合面馍馍,这样加了一半的粗粮,二十一世纪是很多人追求的所谓健康饮食,这会儿,却还是物资匮乏、家境贫穷做出来的无奈选择。
王成河之所以耐着性子帮小秋搋面,就是因为小秋许给他一个白面馍馍。这小子一边搋着面一边感叹:“啥时候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馍馍就好啦!”
宋秀莲宋秀菊和王成江听得都善意地哄笑,小秋却有些心酸地笑不出来。这个时代辛辛苦苦一年一年,却连孩子们吃顿白面馒头的愿望都无法满足……实在令人伤感啊!
说说笑笑中间,偶尔夹杂一两声还有些细弱的婴儿啼哭声,热热闹闹,很快又到了傍晚。
王成江毕竟大几岁,帮着搋完面就先走了。王成河却厚着脸皮赖着给小秋帮忙打水、烧火,小秋也不亏待他,蒸出馒头来依言给了他一个暄腾腾的白面大馍馍不说,还从给宋秀莲炖的鸡汤里,捡了三四块鸡肉盛在一只小碗里端给他解馋,把个王成河欢喜的,笑的眼都看不见了。
连着蒸了三锅馒头,才停了火。小秋给宋秀莲盛了一碗鸡汤,加一个刚出锅的松软的白面馍馍。她和宋秀菊也分了一个白馍馍,菜还是晌午炒的土豆萝卜片,一盘菜两个人吃,竟然还剩了半盘……又吃了一顿,还是小秋分派着,才吃完。
至于鸡汤,小秋没给宋秀菊盛,她自己也一块没尝。宋秀莲倒是要给两个人夹鸡肉来,却被两个人毫不留情地避开了。
吃过饭,小秋刷锅洗碗,顺便给宋秀莲倒药,宋秀菊则借着留出来的老面,又添了新面发了一盆面,这回没放在炕头,而是放在炕尾去了——实在是连着蒸馒头烧地炕头太热,面盆子放在上面过夜会发过了的,面发过了就酸了。
这一天忙忙碌碌的,宋秀菊和小秋都累狠了,看着宋秀莲喝了药,简略洗了洗,就都上炕睡下了。
好像刚睡着,正睡得酣沉香甜时,小秋就被村里的狗吠声给吵醒——都怪这个时候夜里太静,而村子里的狗吠声她也不太适应了,每有狗吠都能被吵醒。
听得狗吠声挺远,她翻个身继续睡,刚刚迷糊着,房门被拍响了:啪,啪,啪!
小秋忽地睁开眼,然后就起身爬到窗户跟前,压低声音问:“谁啊?”
“小秋快开门,我是你爹!”门外的人听到问话,立刻回答道。
这一问一答间,宋秀菊、宋秀莲和小弟也都醒了,宋秀莲一边抱了儿子哄着,一边出声叮嘱小秋:“穿好衣裳!”
宋秀菊则直接摸索着,点起了炕柜上的煤油灯,转手拿起棉袄棉裤穿起来。
小秋答应着,揉揉眼,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动作利落地穿上棉袄棉裤,跳下炕穿了棉鞋,按住要下炕的宋秀菊,自己端了煤油灯出来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