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其实,王利民之前已经把菜园子翻过土,也整平过了。如今有了菜秧子,只需要挖个坑栽上,再浇点儿水就好了,并不困难,小秋拿着瓜铲挖坑,小夏就拿一棵茄子苗放进坑里,小秋再把土填回去、拍实。
王利军家的菜园子在屋西,跟小秋家的菜园子隔着枣园子,遥遥地,他就看见俩小丫头蹲在地里,有模有样地种菜……那情形,真是让人欣慰,更让人心酸!
他家的菜也种得差不多了,他也只是在菜园子里拔拔草,整理整理南瓜秧儿,并无紧要的活计,于是,干脆撂下自己手中的锄头,穿过枣林子来到小秋家菜园子里:“你们俩丫头歇歇,剩下的交给大伯种吧!”
小秋对大伯也不客气,拉着妹妹笑嘻嘻地道了谢,带着妹妹去端了水来,用瓢舀着水,开始浇灌刚刚种上的菜秧子。
尽管小秋小夏种的也没出错,但比起王利军这个种田的老把式来,还是差得很多。王利军蹲下,也不用起身,一手瓜铲一手菜秧子,很快就栽好了一垄。到地头站起来才看见,身后小秋带着小夏已经把种好的菜秧子浇了大半,忍不住又笑着夸奖了一阵。
小夏被夸奖的小脸儿通红,胳膊腿的酸疼都忘了,舀水浇水的动作都利落了许多。小秋倒是平静,只笑嘻嘻地跟大伯说话:“大伯,我从县上淘换了一些葵花和茭瓜种子,已经种出了苗儿,你要不要移几棵过去?那瓜是白茭瓜,包饺子比咱们的南瓜好吃!”
王利军对这俩侄女是真的喜欢,侄女儿推荐的东西,他即便之前兴趣不大,也不会拒绝,欣然同意。小秋就带着小夏去挖葵花苗和茭瓜苗……之前她种的比较密,隔一棵挖一棵,正好当是间苗了(注)。
爷儿仨齐心协力,很快就把菜秧子栽好了。小秋也把葵花苗和茭瓜苗挖了一篮子,交给王利军。
王利军一看,篮子里的苗儿整整齐齐,没有歪倒的不说,每一棵苗儿还都带了一团护根土,有了这个,苗儿栽下去,几乎不用缓苗的……这俩孩子,做这活儿真是用了心啦!
心中欢喜,王利军看着小秋小夏,道:“俩丫头也忒实在,给我挖这么些!你们自己家留的还够么?”
小夏看了看姐姐,见姐姐一脸笑地看着她,也就壮了胆子,道:“大伯,种的时候,我和姐姐特意多种了的……嘿嘿,其实,早就跟我三哥说好了。”
王利军哈哈笑起来,伸手摸摸小夏毛茸茸的头发,收拾瓜铲水瓢递给小秋小夏,拎了葵花、茭瓜苗儿,回自家去了。
小秋让小夏去树底下找老鸹虫,她拎着个水桶做幌子,沿着菜园子转一圈,不但浇了刚刚栽下去的菜秧子,连其他菜畦子也浇了一遍。
忙忙乎乎的,天色暗下来,宋秀莲做好饭走到屋后叫小秋小夏吃饭,一看满地的菜苗,不由惊讶道:“你们俩把菜秧子都种完了?这么快啊?”
第一百三十九章
小秋拎着水桶直起腰来,抬起手背抹把汗,笑着道:“指着我俩啊,非得干到半宿不行。是我大伯看见我俩种菜了,过来帮忙栽的……我大伯可麻利了,再加两个我也不跟趟儿。”
宋秀莲笑笑,低头看了看小夏捉的老鸹虫儿,然后就带了两个闺女去前院吃饭,一边笑道:“刚才你大伯忘了拿鸡蛋干,你给你大伯娘送去吧,再晚,就耽误他们晚饭吃了。”
回来洗了洗手,小秋带着小夏去大伯家送鸡蛋干。正好大伯娘刚刚蒸了一锅二合面馒头,刚从锅里捡出来,热气腾腾地摆了一盖帘。
看着小秋小夏送过来的鸡蛋干,魏红梅立刻动手把盖帘上几个靠锅帮的馒头饹馇掰了下来,满满堆了一碗,塞进小秋怀里:“你们不是爱吃饹馇吗?拿去吃吧!”
小秋也不客气,笑嘻嘻地接过碗来,直接拿了一块馒头饹馇递给小夏,然后牵了小夏,告辞大伯娘回了家。
这个时候,孩子们没啥零嘴儿,贴着锅的馒头饹馇,刚出锅时焦黄喷香,就成了许多孩子抢着吃的好东西。
等到吃饭,成河还去盖帘上找饹馇呢,一看,都被掰掉了,不由恼怒地回头找两个哥哥质问:“你们俩也太不仗义了,吃就吃吧,也给我留一个啊!”
王利军抬手就给了小儿子一巴掌,呵斥道:“吵吵啥,那些饹馇让你娘给你妹妹们了……你妹妹送的鸡蛋干不好吃哈?还堵不住你小子的嘴!”
一听说饹馇给了小秋小夏,成河立刻不吵吵了,抬手抓抓被打地发麻的肩膀,嘿嘿笑道:“我不知道啊……鸡蛋干?啥东西,我尝尝……小秋做饭最好吃了……”
话未说完,魏红梅正端了一盆菜过来,抬手又是一巴掌拍在成河背上,恼怒道:“你个臭小子,这还没长翅儿呢,就嫌弃起你娘啦?”
“娘……”成河可怜兮兮地叫一声,转身跑到大哥身后,这才壮着胆子道,“娘,不是我嫌弃你,你也吃过小秋做的饭,她做饭真是好吃啊……娘,你做菜的时候,也放点儿油嘛,白水煮菜,没滋没味儿的,好吃才怪啊!”
这一番话,可真是惹恼了魏红梅,她放下菜盆,回头抄起灶坑里的烧火棍就朝着成河劈头盖脸打过来。
成河一见真把老娘惹恼了,也不肯乖乖等着挨打,如泥鳅一般钻出门来,撒丫子跑出去不见影儿啦。
跑到二婶门口,成河才停住脚,回头看看自家门口,仍旧能听到魏红梅站在院子里的喝骂声,却没有追出来……他眨眨眼,叹口气,这一顿饭又没了,不到老娘睡觉,他今晚是不敢回家啦!
叹息着,成河抬头看了看近在咫尺的二婶家,真想走进去吃饭啊……可是农村的孩子都知道,谁家粮食也不宽裕,他一个半大小子饭量又大,进去吃一顿,赶小秋小夏姐俩吃一天的……
正徘徊着犹豫着,黑影里走来一个人,隔着几步就喝了一声:“谁?在我家门口做啥了?”
成河一个激灵,缓缓回头,期期艾艾地叫人:“二叔!”
“成河啊,你小子在门口转啥磨磨啊?”王利民大步走到近前询问着,再看成河垂着头,一脸羞惭的模样,哪里还有不明白的,立刻笑道:“你小子,又惹你娘生气了吧?行啦,行啦,你小子还没吃饭吧?先进家里吃饭,吃饱了,我送你家去!”
“嗳!”成河只觉得一颗心瞬间胀满了,无比欣喜地答应下,跟着二叔进了门。
隔了一天,打发走了下地的王利民和上学的小秋,宋秀莲一边嘱咐小夏看着小冬,一边进屋去打开缝纫机,准备做活儿。
刚刚铺排好,就听得小夏在门口叫人:“娘,三婶和成贵来啦!”
宋秀莲心下疑惑,胡卫红极少与他们来往,今儿一大早的过来做啥?
“她三婶过来啦!”宋秀莲迎到门口,一边笑着招呼胡卫红,一边叮嘱小夏,“夏啊,你好好看着成贵和小冬玩儿啊,别往外跑哈!”
胡卫红刚嫁过来时也挺爱美的,后来生了孩子,就有些收拾不上了,渐渐邋遢下来。特别是从去年王利社回家少了之后,她就更是蓬头垢面,有时候出门上工连脸都不洗,加上下地劳动,晒得皮肤黝黑……那模样,明明是二十几岁的小媳妇儿,却楞给她埋汰成了邋遢的老婆子。
不过今儿,胡卫红却明显收拾过了,齐肩短发梳成两个短麻花辫靠在耳后,脸也洗了,衣裳明显也是洗过的……
“二嫂,看你忙忙的,我还得来打扰你……”胡卫红开口也特别客气,竟先寒暄上了。
看她如此,宋秀莲倒是解了些疑惑,胡卫红这么客气,指定是有事儿求着她……能求到她这里来的,也不用费力猜,她会的也就一个缝纫罢了。
于是,宋秀莲笑笑道:“她三婶子别跟我客套了,有啥事就说,我看能帮上的,指定不会干看着。”
这话,她还是留了余地,若胡卫红只是让她帮忙做些缝纫活儿,妯娌一场,做也就做了,顶多晚上多熬一会儿夜,耽误不了什么事儿,也不违背她的本心。
还真应了她所想的,胡卫红紧接着就从背着的书包里拿出一个报纸包来,看胡卫红拿在手中的柔软度,宋秀莲已经能肯定,她拿的是布料了。
胡卫红打开纸包,露出里边的布料,是一块红底白梅花的棉布衣料,她将布料抖开来,给宋秀莲看,得了宋秀莲的夸赞,方才将布料放在宋秀莲手中,笑道:“这块布料还是我结婚时的陪送,搁了两年,今年才翻出来……前两年怀孕加带孩子,做衣裳也穿不出好来,自然懒得拾掇。今年成贵大点儿了,立正多了,不咋让我抱着了,我就想着,用它做件褂子穿……哦,这块布料做一件褂子,还能多少剩点儿,二嫂也别给我客气,就给小夏小秋随便哪个做双鞋吧!”
胡卫红说是搁了两年的布料,别说宋秀莲学了缝纫见多了布匹,自然鉴别的出新旧。就是不学缝纫,她也认得字,那包布料的报纸上,出版日期明明是76年4月——两年前……呵呵!
第一百四十章
“她们都有鞋穿着。”宋秀莲笑笑,也不多说,只拿了量衣尺出来,当着胡卫红的面儿,把布料量了一遍,又给胡卫红量了尺寸……
这个年代,胖人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偏瘦的。胡卫红也瘦,却高,足足一米六八的个子,这个年代,就算是大高个了。
宋秀莲将她做衣裳要用的尺寸合算一下,然后说给胡卫红听:“……今年不兴短褂子了,都做的稍微大一线,你这布料是散花,没有倒正的,可以拼缝裁剪,节省着些,做一件长袖褂子将将够……你不着急吧?你不急就等一下,我这就画线,你看着裁剪完了再走吧,哪个小地方需要处理的,也好商量商量。”
宋秀莲说着,就把布料铺在炕席上,拿了尺子和粉笔,开始在布料上划线,准备裁剪。尺子放下去,粉笔要落下去的时候,宋秀莲突然想起一件事,回头问胡卫红:“棉布缩水,你洗过了吗?”
胡卫红愣住了片刻,然后才尴尬道:“我不知道,还得洗……”
宋秀莲摇摇头,将布料卷起来,对胡卫红道:“你拿回去洗一洗吧,也不用使劲洗,泡透了,揉一揉,晾干就行。哦,晾晒的时候,得抻平了。”
胡卫红臊眉耷眼地把布料接回去,陪着笑连连道:“你看我也不知道……我回去就洗,明天就能拿回来哈!”
宋秀莲笑着宽慰一句,从炕柜里拿出几块点心和糖块,用个盘子盛了,走到门口招呼小夏小冬和成贵来吃。胡卫红略坐了片刻,就带着孩子匆匆回去了——她是请了一个小时的假,把孩子送回去让李秀英带着,她还得赶去地里上工呢。
第二天,胡卫红果然又拿了洗过晾干的布料回来,宋秀莲当着她的面裁剪了。也亏得是宋秀莲费心思,衣领子、袖口、前襟衬布等暗处一番斟酌拼缝裁剪,布料才将将够用,裁下来的就是些细细的小布条儿,做袼褙都不好用了。宋秀莲又拿了些碎步料出来,连裁下来的布条一并包了,一并交到胡卫红手上,胡卫红也连忙接了。
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葶苈,五月六月艾叶、车前……许多地产药材按照时令节气,逐渐采收。
因为自留地多了,种的杂粮多了,小秋小夏挖野菜充饲料的任务也没那么重了。她就挑拣着应季的药材采回来,整理晾晒。渐渐竟积攒了许多。
因为限制人员流动,吴戈和秦戎好几个星期天没过来了。倒是王利民,按照与工厂的合同,还会定期去县里送鸡蛋。
这一天王利民又去县城送鸡蛋,又恰逢周末,小秋也就带着她采的药材跟上。公社的收购站不收药材,卖药材需要到县里的药材公司才行。
进了县城,照旧父女俩分头行动,王利民把小秋送到药材公司门口,就赶着车去送鸡蛋了。
小秋卖药材倒是顺利的很,因为小秋挖的药材时令把握好,晾晒的时候也做了净化,几乎没什么泥巴杂草的,收药的老师傅高看了一眼,都给按照一等品,不起眼的几种药材,也卖了七八块钱。
忙完正事,小秋自然要去吴家看看吴戈和秦戎,把她自己做的鸡蛋干和蛋黄饼送了些过去。当然,也打问了一下魏大勇的案子进程,吴戈只是语焉不详地说案子遇到了阻力,至于阻力来自何方何人,他没细说,小秋也没问。
两天之后,胡卫红的褂子就做好了,是略尖的小圆领衬衣,衣襟两侧镶了两条窄窄的荷叶花边儿,腰身做了腰线,略收腰,把胡卫红的腰线显出了几分婀娜。胡卫红试穿之后很满意,对宋秀莲谢了又谢的。
胡卫红的布料没剩余,自然也没能给小秋小夏做鞋面子,倒是宋秀莲,自己拿出布料给成贵做了件半袖衬衣,做了条西式短裤……因为有小秋给她买的服装裁剪书,宋秀莲做的衣裳相对来说都很‘洋气’,白色的衬衣领半袖加青色的西式短裤穿起来,衬着成贵漂亮的小脸蛋,简直跟城里孩子一样了。
几天后,胡卫红穿着新褂子,带着洋气小正太成贵从娘家回来,给宋秀莲送了一大碗杂和菜,并两对做喜事儿的面荷包来,却原来,胡卫红做新衣裳,是为了参加娘家堂弟的婚礼去了。
小秋正好又做了鸡蛋干,宋秀莲捡了大半碗给她,让她拿给成贵吃去。
隔了几天,王利群又去公社开了动员大会。
原定是开完会,就由各大队领着工作组回去,却没想到,大会开到一半,就冲进来一群人,占了讲台,个个佩戴黑袖章,胸前戴着白花,举着花圈,喊着口号,悼念逝去的周先生。紧接着又有人冲上去制止,却遭遇到第一批人的激烈反抗,最后差点儿演化成【创建和谐家园】。
被他们一闹,会议也没开成就散了,驻村工作组的入住自然也拖延下来。
之后一个多月,王利群差不多每天都要去公社甚至县里开会,纠正错误,学习文件……
到了五月下旬,王利群才得了解脱,被责令回村组织夏粮抢收。
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伤亡两千多人,消息传到三合村已经进了六月。
进了六月,连村小学都放了麦收假,村子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抢收麦子呢,谁也没顾上在意地震不地震的事儿。
麦熟一晌。麦收时节正式进入了夏季,天气变化无常,常常上午还是大晴天,吃过晌饭就来一场大雨。而成熟的麦子最怕淋雨,一淋雨麦子的品质就会下降,再一耽误,甚至能在麦穗上就发芽、生霉。
抢收的一个抢字,生动地描述了麦收的紧张氛围。
一进麦收季,那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汗珠子摔八瓣,盯着如火的大太阳,将一穗穗麦子收割回来,打场,扬场……筋疲力尽了,还得咬牙硬撑,终于将每一粒麦子收进了粮仓,又黑瘦了几分的男女老少们,一个个露出畅快而自豪的笑容!
第一百四十一章
麦收后是夏播。麦茬用犁头翻起后,用耙子拖到地头,送到打完麦子的场院里晾晒。麦根儿晒干了,也是烧火的好柴禾,不会浪费。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烧柴火灶,秸秆都是上好的柴禾,没谁焚烧秸秆,自然没有几十年后收获季的‘狼烟四起’。
收完麦子,夏播的活儿相对轻快了许多,老人孩子们不用再下地,宋秀莲也恢复了在家缝纫的生活。
小秋的麦收假只剩两天了,正好王利民要去县城送鸡蛋,她就又跟车进城,带着些自己积攒的药材去一趟药材公司。
一路上,小秋在心里盘算,马上就六月下旬了,进了七月,另一位老前辈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也将走完光辉的人生,二十天后,就是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地震之后,肯定会全民动员支援灾区。九月初,伟人逝世,举国悲恸……
也就是说,只要接下来半个月里,工作组无法入驻,他们村分自留地,各家各户养鸡的事情,就不会被发现。只要过去这十几天,接下来大事频发,人心惶惶,想来也没人顾得上再去他们村里追究这些小事儿了!
在药材公司的中药柜台前,负责抓药的老药师询问小秋购买芒硝做啥,小秋就说自己父亲是赤脚医生,买芒硝是为了配制一种治疮疡的偏方,外敷用的,说着,还举了举手中备好的小瓷坛。
一听说外敷用药,又见着青花老瓷坛子真是个老物件儿,老药师也不再怀疑,按小秋的要求给她包了一两芒硝和一斤石膏,被小秋一转手放进备好的瓷坛子里,收起来了。
称完芒硝和石膏,小秋又问起人参、牛黄、虫草、麝香等贵重药品的价格来。
小秋生的秀气漂亮,收拾的也干净,又讲礼貌,老药师也就不嫌烦,一味一味地报出价格来,又道:“这些都是细贵药,贵得很,可不是你个小丫头能买得起的。”
老药师是好心提醒,小秋却被他刚刚的报价给震惊了——无他,实在是报价太低,她满脑子就剩下两个字——便宜!
她装作有点儿为难道:“伯伯,我买不起太多,少买点儿可以吗?”
完了,还略显忸怩地小声道:“我爷爷教我认药,可家里没这些……我想买一点点……”
小姑娘能买一点,也足够老药师惊讶了,不过一听小秋补充的解释,他却突然有点释然了……他之前还想着,一个十来岁小丫头怎么能把药材品种、时令把握那么好的,这一听,人家是家学渊源啊,不但父亲是赤脚医生,爷爷也是懂医药,说不定,还是不出世之人呢……这么一想,他心里多少生出些惺惺之意来。
唉,这年头,有本事的都藏着,谁肯出头,都被动不动就戴帽子游街整怕了!
他缓了缓,方道:“你想买哪种?”
小秋略带些不好意思道:“我能每样都买一点么?”
本来各自忙碌的几个工作人员闻声围拢过来,然后,看着老药师和负责人一人拿出一把钥匙,打开柜子,把几种细贵药材一一取出来。
刚才只是觉得价格低,等小秋见到药材后,那就是‘太便宜’啦!
老药师拿出来的个顶个都是好东西呀。一包颗粒状的是天然牛黄,用细布里三层外三层裹着;麝香几乎全部是‘当门子’,用茶色玻璃药瓶装着,外头还封着蜡。人参尽管个头不大,但肥短的主根和细密繁多的须根、众多的芦碗、细长的雁脖、密集的珍珠疙瘩……无不显示,这是一棵正宗的‘野山参’!后世动辄几十上百万元,还有价无市的野山参,这会儿的价格还只是以百元计!
她强忍住全部买下来的冲动,只是把整棵的‘野山参’买了,其他,诸如牛黄、熊胆、麝香、虫草、鹿茸等,她就真的是每一种少少的买了一点……一边付款,小秋一边在心里宽慰自己:有了母本,她就不愁【创建和谐家园】不出来。
顶着一遭诧异探询的目光,小秋从药材公司出来,就去了趟百货公司。在烟酒柜台,买了一条红牡丹,又买了两瓶景芝酒,这才心满意足地出了百货公司,转而去了县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