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来到大门口,站在篱笆门的暗影里,小秋假装从口袋里摸出那张自行车票来,交给宋秀程:“小舅,你看这张票是真的么?我看着像家里的布票,可是上头画了辆洋车子……”
一听这话,宋秀程也吓了一跳,连忙把车撑子打下,一手紧紧捏着那张自行车票,一手拉着小秋来到屋门口,借着月光一看,暗暗吸了口气——还真是一张自行车票!
舅舅外甥俩又回到大门口,宋秀程才低声问道:“秋啊,你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这年头,自行车可是紧俏货,县供销社一年也不过二三十辆的指标,乡供销社一年能有个五辆六辆就了不起了。哪家得了不是珍而重之的,怎么会让小丫头得到?
小秋装作一副懵懂无辜模样:“我前几天去卫生院上课时,在桥头那块的路边捡的……刚看见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糖纸呢,结果不是……舅舅,这上面写着自行车票,不会是买自行车的票吧?”
一兴奋,小秋还自然地提高了声音。
宋秀程连忙捂住小丫头的嘴,点点头道:“这就是张自行车票。”
小秋眨眨眼,表示自己不再出声了,然后乖巧地眨巴着眼睛,等着看宋秀程如何处理这张难得的‘自行车票’。在她的印象中,小舅舅虽然正直善良,却并不迂腐。
果然,宋秀程很快就弯腰对小秋道:“小秋啊,你爹娘不正好用钱么?这张票可能能起点儿作用……我也没啥把握,你先别给你爹娘说,等我处理了,再告诉他们。”
小秋之所以背着王利民,把自行车票拿给宋秀程,就是这个目的。看小舅舅很上道,自己的目的达到,小秋自然乐呵呵地装乖巧当好孩子。
送走宋秀程,小秋转回来直接洗漱睡觉。伺候娘和小兄弟的事儿,她是甩手不管了。
王利民本还想给闺女说几句话呢,一抬头,闺女把帘子拉上了。他愣了愣,苦笑着也回屋了。
上午闺女还提醒他,结果他回头就出了事,让一家人跟着着急上火受累……难怪闺女给他脸色看了!
当然,小孩气短,第二天一早,小秋看着一锅热乎乎的饭,心就软了。
吃过早饭,看着打扫完院子,收拾完屋子的王利民,多少有些手足无措的模样,还是没忍住,问道:“爹,你昨天去哪里卖兔子被人举报了?”
被抓毕竟不是啥光彩事,被闺女问起这个,王利民难免尴尬:“老街磨坊那边儿……原来爹也偷着卖过两回,都是在那……”
小秋一听差点儿当即怼个白眼过去,你说偷偷摸摸卖东西,你还老在一个地方,一次没逮着,两次没逮着,三次四次……早晚不得掉坑里去?亏得还是个下扣抓兔子的高手呢,咋还自己挖坑往里跳呢?
小秋、小夏、小冬的粉丝们来我家里耍呀:粑粑起舞领一俩期,接头暗号是小姐弟的名字哦!
第六十章
好在,她及时提醒自己,眼前这个年轻的过分的男人是自家老爹,这才把不逊之词吞下去,换成相对婉转的话,说道:“爹,您也换个地儿啊,老在那一处准是让人上眼啦!”
“准是吧。”王利民也点头应和着,又叹气道,“我也是寻思着,有个固定的地儿,买主也好有处寻我,谁成想,倒遭了小人,唉。”
看着有些颓丧的老爹,小秋寻思了一下,趁机道:“爹,前几天我去卫生院时,路上听一个人说,县船厂的食堂买肉买不着,说是不拘什么肉,猪肉、羊肉、鸡肉都行……”
“真的?”王利民听到这话,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却也不是真的怀疑自家闺女,于是,也不等小秋回答,就自己沉吟道,“县船厂好几百号人吃饭,食堂用的东西自然多,而且,船厂待遇高,也吃得起这些,听说,船厂食堂顿顿有肉菜、肉包子……猪肉、羊肉……可惜咱们没有猪也没有羊啊!”
看着感叹完就想走的老爹,小秋费半天事哪能容他逃脱,连忙伸手扯住他,假装懵懂道:“可是咱们村子里有鸡啊,好多人家过完年没粮食喂鸡,都打算卖上一两只呢!”
王利民先是一愣,随即眼睛一亮,露出一抹喜色来:“还真是这样……”
自言自语说到这里,王利民猛地抬头看向自家闺女,有些不敢置信道:“秋啊,你咋想起这事儿的?”
小秋眨眨眼,再眨眨眼,然后低头对手指,磨蹭一会儿,才粉扑扑着小脸道:“爹啊,我看你和娘着急用钱,你为了找钱都被人抓了,我就想啊,想啊,然后想起了那天听到的话,又想到了咱村的鸡……哎,爹,说不定鸡蛋也要呢!”
见王利民还是一脸兴奋又犹豫的纠结表情,小秋一狠心,决定再推一把:“爹啊,那天那人还说,卖给厂里食堂不算投机……嗯,不算投机倒把,说是支持……对了,说是老大哥支持兄弟!”
“农民老大哥支援工人兄弟!”王利民很主动地替自家闺女把话说圆乎了。
小秋一拍巴掌,笑道:“对,就是这个,农民老大哥支持工人兄弟!”
王利民也不再费力纠正闺女用词错误,心中兴奋涌动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
他就地转了几个圈,还没做出决定,小秋又忍不住给他提了个醒儿:“爹,你不去找我利群大伯吗?我听那人说,好像用村里开什么信……”
“对,爹这就去找你利群大伯!给你娘说一声。”王利民直觉心中豁然开朗,兴奋地片刻也等不得,起身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纠正闺女,“是介绍信,出门坐车、办事儿,都要介绍信。”
说着话,人已经出了大门,走远了。
王利民一时兴奋也没看时辰,走到王利群家里,恰好王利群舅舅家的两个表弟过来了,见王利民过来,王利群直接留他陪客人。
下午两三点钟,王利群才红着脸回来,一进大门就喊了一声:“小秋!”
他中午在外留饭小秋是得了消息的,是以午饭也没等他,早和娘一起吃过了。
这会儿听到王利民的喊声里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小秋就知道,事儿成了!于是迎出去的时候,小脸也透着一股子欣喜,红扑扑的,特别喜人。
王利群欢喜无限地快步走上来,竟然伸手将大闺女抱起来转了个圈儿!
多少年没享受这个待遇了,小秋颇有些不适应,下意识抓紧了老爹的手臂,带双脚旋转飞起,这才放松了身心,忍不住笑起来!
笑声中,泪水又不受控制地夺眶溢出——这一刻,她无比真实地感觉到,自己重生了,重生成了九岁的孩子!
她的母亲、小弟、小妹都好端端的,父亲也开朗、上进、干劲儿十足……真好!
“这丫头,怎么还哭了?是不是爹吓着你了?”王利民注意到闺女的红眼睛,连忙关切道。
小秋咧着嘴笑得傻兮兮的,连连摇头:“没,就是有些意外……前几天,小夏还和我说,有了弟弟,爹会不会不疼我和小夏了呢!”
“啊?怎么会!”王利民得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先是一愣,随即满口否认。“放心吧丫头,那小子身体好起来,就要打小磕打着养才成。你们两个闺女,才是爹的小棉袄,爹还是最疼你们两个哒!”
儿子磕打着养,也是为了早早地锻炼男孩子的性格和意志,将来承继家业、顶门立户!这是望子成龙的具体表现,以为她不懂啊!
虽说在心里腹诽着,小秋脸上却仍旧笑呵呵地:“嗯,嗯,爹记得今天说的话……利群大伯答应了么?”
“当然!”王利群很骄傲地拍拍胸脯,“你老爹出马,自然是马到成功,哈哈……”
看王利民无意细说,小秋也不再追问,随着自家老爹进屋,给他倒杯温水喝下去,就撵着王利民睡觉休息去了。
晚上,小秋就知道了王利民和王利群商量的结果,却不是王利民独自收鸡去卖,而是与王利群合伙,王利群出面组织村民到大队出售,王利民则作为大队外派业务员去联络销售……
能去县城啊……小秋向往已久,这回能有机会去,干脆舍了脸皮好一阵撒娇卖痴,成功地让王利民答应带着她一起去。
于是,第二天一早,小秋将自己一件清洗过的半旧的高粱红的条绒罩衣套在棉袄外头,羊角小辫也梳好了之后,也终于看到了老爹王利民出门的打扮:青色的中山服套在棉袄外头稍微有些紧,显得有些局促,裤子旧了些,两个膝盖洗的有些发白,倒是没有补丁。这一身衣裳也还罢了,就是那本就极短的小平头,居然被沾了水,梳得湿哒哒的,一侧鬓角还有一条不明显的缝儿!
小秋连咬舌头带吸气,好不容易才忍下喷笑的冲动,却终究忍不住汹涌的笑意,眼中和脸上的笑被王利民看在眼中,终究是有些恼羞成怒起来,冲过来朝着小秋【创建和谐家园】上轻拍了一巴掌:“你个臭丫头,还笑话起自家老爹来啦啊!”
第六十一章
“没,没,没……真没有!”离得近了,一股不太明显的香皂味儿传过来,又给了小秋一个笑点。不过,眼看着老爹面子快挂不住了,小秋也连忙用力咬了嘴唇一下,忍住笑,小小地拍一记马屁来补救:“今儿,您收拾的真是特别精神,看着年轻了好几岁!”
“你爹我本来就不老!”千穿万穿马屁【创建和谐家园】,果然,这话一出,王利民转怒为喜,还沾沾自喜了一句,抖擞精神,带着小秋出门,骑着从王利群家里借来的自行车,爷儿俩匆匆地往县城赶去。
早上,王利民又收了三只野兔两只野鸡。既然要进县城,他就直接装了麻袋封在后架上,带往县城,心里盘算着,顺路试乎试乎县城的收购站的收购价。
进了县城,王利民直奔县收购公司,把兔子和野鸡卖了。没想到收购价格还真有差别,每斤比镇子上贵了五分钱,三只野兔两只野鸡多卖了一块多钱,高兴的王利民直说没有白跑一趟。
从收购站出来,第一家企业就是棉纺织厂。县棉纺厂有五百多纺织工人,加上后勤怎么也有六七百人,按人数算,是县里最大的企业了。只不过,纺织厂是县属企业,工资就比省直属的船厂低两三级,后勤待遇上也低,纺织女工们也多节俭,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带饭,所以食堂平时大多就烧烧热水,热热馒头,顶多再做两个不怎么见油星儿的大锅菜。
尽管了解棉纺厂的情况,走到棉纺厂门前,小秋还是怂恿着老爹进去问问,问问行情价格,心里也好有个数。卖不卖得掉鸡不说,至少让老爹进去磨磨脸皮,熟悉熟悉进厂联系的路径,省得到了他们真正的目的船厂里局促紧张。
不过,王利民比小秋想象的强不少,没怎么犹豫就决定进去问问,然后推着车子,领着小秋就进了棉纺厂。
传达室登记进门,按照传达室指的方向,爷俩直接找到食堂,又从食堂找到行政办公室的总务处,这才找到负责食堂采购的司务长。
棉纺织厂的司务长姓邓,邓大鹏。是个三十七八岁的中年人,穿一身深灰色咔叽中山服,红脸膛微胖。
大冷天,小秋和王利民敲开门进去时,这位司务长正拿着两个馒头在办公室的煤炉子上烤馒头呢,见进来个人还领个孩子不由愣了一下,然后问:“你们找谁啊?”
王利民下意识地吞了口唾沫,手在裤子上擦了一把,这才挤出一脸的笑走上去:“你就是邓司务长吧?我是泰平镇三合村的,我叫……”
小秋站在门口没有进去,看着说话有些磕巴,也有些啰嗦的老爹,终于轻轻吁出一口气来。万事开头难,老爹这就算开了头了!上门推销上门推销,只要能上的去门,能张开嘴,事情已经成了一半了!
邓大鹏不怎么热情,却也算是客气。听王利民磕磕巴巴说半天,终于明白了这一对父女的目的,于是把自己厂子的情况说了说,他们厂虽说条件待遇一般,但也有上千口子人,每个星期都能消化二三十斤猪肉和鸡蛋。只是,不要鸡,那东西精细,很少有纺织女工舍得吃,厂子里也是逢年过节买些来,给大家伙儿过节改善一回。要是能弄来肉和鸡蛋,他倒是真的能省不少事儿……
听说不要鸡,王利民有些扫兴,也没拒绝这位司务长,只说回去向村里汇报情况再回信,客客气气辞了出来。
眼看着王利民从纺织厂出来反而有些颓丧,小秋却不后悔怂恿老爹进去,这一趟虽说没能联系成生意,却也让王利民见了人,初步熟悉了进厂子推销农副产品的基本途径。而且,小秋相信自家正当年的老爹不会这么这么容易就被击败!
坐在老爹的自行车后座上,小秋开口劝慰道:“爹,刚才那个伯伯也说了,要鸡蛋和猪肉呢,若是能收点儿鸡蛋也行啊,一个鸡蛋咱们也不用挣多了,能挣一分就行,十个鸡蛋就是一毛,一百个鸡蛋就是一块……”
听着闺女的小算盘,王利民哭笑不得:“不是我不想卖啊,实在是这会儿的小母鸡没开裆,收不起鸡蛋来啊!你个小财迷啊,你爹再能,也做不了母鸡的主啊!”
这时候因为饲养条件有限,冬天天气严寒,饲料有限,母鸡大多会停止产蛋,第二年开春天气暖了,才会重新‘开裆’下蛋。
听王利民说的有趣,小秋有点儿特别捧场地笑起来,咯咯咯地笑声,驱散了王利民心头的颓丧和紧张,重新鼓起劲儿来:为了孩他娘,为了孩子们,怎么也得想法挣钱,棉纺厂不行,还有船厂,还有水产厂呐,那么些厂子,他就不信,还成不了一家了!
等他们爷俩来到船厂,看着船厂高大的青灰色石材大门,还有门内迎面一堵高高的语录墙的时候,王利民脸上的丧气散去,只剩下满满的赞叹和羡慕!——能走进这样的厂子里上班,该是多么骄傲自豪啊!
爷俩站了不多会儿,就有个四十多岁,脚下略有点跛的男人走出来询问:“同志,你是找人还是办事儿啊?”
从这个人出来,小秋就看见了,却没有出声,她只拉了王利民一把,轻轻地叫一声:“爹,那人问你呢!”
有了棉纺织厂的经历,王利民对厂子里的人少了些敬畏,醒过神来,很快就扬起一脸笑来,扯扯衣襟的同时迈开腿,迎着那个微跛的男人走过去:“同志啊,我是咱们县泰平镇三合村的,来联……系,联系,看咱们厂子食堂里要不要鸡和鸡蛋啊……”
“哎呀,送鸡的!有鸡肉吃啦!”年纪大些的一听王利民的话顿时喜笑颜开起来,回头直接吩咐旁边的小伙子,“小程,去叫一下司务长,赶紧的!”
一听说是村里来联系送鸡送鸡蛋的,两个保卫人员顿时热情高涨啊,拉着王利民的手就不撒……好嘛,这一来,王利民的四五分底气底气,一下子高涨起来,直接飙到十成去了。
“嗳,嗳,这位同志,是不是就不劳动司务长往这里跑了,让这位小同志带我过去行不行?”王利民赶紧拦住人,笑着提出自己的建议。
‘开档’,华北农村方言,意思是母鸡开始下蛋。
第六十二章
在他心里还是认为,进城卖东西,都要看人脸色的,哪好让人家跑腿受累的,却不知道,他这习惯的低姿态给即将见面的郝大明留了第一个好印象。
等见了船厂的司务长郝大明,就连小秋也不得不感叹,这会儿船厂的气势是真足啊,一开口就是猪肉羊肉鸡肉鸡蛋,来者不拒!有多少人家要多少!
看过王利民拿的介绍信后,郝大明抓起电话给三合村大队打了个电话,确认确实有王利民这么个人后,来联系的事情也属实后,郝大明立刻就给王利民开了个条子,第一批收购活鸡一百只,见鸡付款!而且,收购价比收购站县收购站高了五分,比镇收购站高了一毛!
当时郝大明还想要鸡蛋来着,结果王利民没敢应,还是那个理由:他不是不想卖,只是没本事做母鸡的主啊!
拿到这个条子,当下就相当于签了购销合同,板上钉钉了。
从船厂出来,王利民照应着小秋在后座坐稳,他用力一蹬自行车,高兴道:“走,带我闺女吃饭去!吃了饭,咱们去看看你小舅,就回家!你爹我这回要做大买卖啦!哈哈……”
看着兴奋得像个孩子的父亲,小秋也是满心欢喜。只不过,她还是不得不扯扯衣角提醒:“爹,咱还是别声张啦,闷头发财吧!”
“嘿嘿……闷头发财,还是我闺女伶俐啊!嘿嘿……”
看自家老爹一脸傻笑实在招摇,小秋连忙岔开话题分散他的注意力:“爹,这会儿还挺早的,咱们爷俩乘胜前进,再去水产厂和其他厂子问问,若是也能联系上点儿,也能一趟送过来。”
不是小秋贪多,实在是这利润太薄了。一百只鸡,算下来,自家能挣到手的最多也就二三十块钱,离着买缝纫机的一百五十块差太多了。更何况,自家老娘要来县里学缝纫要交学费,还要生活费……都要钱呐!
成功接到了一个订单的王利民信心倍增,闺女一提议他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带着小秋往水产厂去了。
不过,这一次小秋没再跟着进去,而是主动提出来她在大门口看车子,王利民想了想,也觉得带个孩子上门联系事儿不太严肃,于是叮嘱了小秋一番,急匆匆去了。
小秋看着自家老爹进了水产厂大门看不见了,就麻利地推起车子,遛了几下,踩着踏板右腿翩然上了车子……咳咳,当然不是,她这会儿明显发育迟缓,又瘦又矮还不到一米三呢,上了车子也根本够不着车镫子。她的腿从自行车大粱下伸过去,够着另一边的车镫子……这姿势,挺可笑的,可身高所限,小秋只能厚着脸皮这么做,完全无视了一路上居高不下的回头率!
小秋很想回瞪那些人一眼,少见多怪哒,进了八十年代,自行车不再是奢侈品之后,有的是刚学车的淘小子这么骑呢,有啥好看的!
她这么急匆匆跑出来不是为了别的,就是直奔最近的供销社门市部买了四盒烟,两盒不带过滤嘴的大前门牌香烟,单价三毛五,两盒带过滤嘴的牡丹,单价五毛,都凭票!
小秋这烟不是给老爹买的,王利民和这个时代大多数农民一样,不抽卷烟,而是用纸自己卷旱烟,去谁家端上来的都是烟笸箩,里边搁着一沓长方形的小纸片用来卷烟……说起这个纸片,那是五花八门,作业本纸、报纸、书纸……那个时候,没人知道油墨对人体有害!
这还是进了棉纺厂和船厂两家,小秋才想起这件事来,这个时候上门联系事儿最好的媒介就是烟,烟卷儿一递,打着火抽一口,很快就能称兄道弟……王利民没有抽卷烟的习惯,也就忽略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交道具:香烟!
她匆匆买了香烟转回来,前后也就十来分钟功夫,赶回水产厂王利民还没出来,小秋停好车子,靠着门气喘吁吁地喘气。
她的气儿还没喘匀乎呢,王利民脚步生风地从里头出来,一看见小秋老远就笑道:“闺女冻坏了吧?走,爹带你找个暖和地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