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启飞扬年代》-第1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花婶不由懵了。

      不仅她懵了,连吴炳华和张惠兰也齐齐地懵了。

      今天这顿饭的标准,虽说抵不上过年,但至少也抵得上过节了。以后天天这样吃,哪吃得起?

      “涛,你可别瞎说大话,让人笑话!”

      吴炳华愈发迷惑了,儿子今天葫芦里又卖的是什么药?

      倒是老爷子看得明白,起身招呼道:“小花,干脆别走了,坐下来边吃边谈。听听这回小涛,又给我们带来什么鬼主意!”

      还是老爷子英明!

      长辈发话了,花婶不好意再做推辞,加上她被吴涛的说法勾起了好奇心,于是半推半就地坐了下来。

      俩孩子无忧无虑地大快朵颐。大人却一个个满腹疑虑,没有动筷。张惠兰直截了当地道:“涛,你刚才说宣布一个大计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妈,大计划咱先不谈,你和我爸不是正愁挣钱的事吗?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三个月挣它三万块钱!怎么样?”

      第19章 农家乐庄园计划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孩子,说什么傻话呢?”听到这话,张惠兰第一个感觉就是不信。

      她和丈夫拼死拼活地辛苦一年,能存个三千块已经算是年景好了。大多时候,连一千块都存不了。

      倒是吴炳华经过上次改填志愿的事情,对大儿子的观感,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至少这次听他说出这么荒谬的目标,他没有气得拍桌子瞪眼,而是左右思忖了一会,才决定摆事实讲道理。

      这种姿态的转变,可见吴涛上次的一片苦心没有白费。

      “小涛,你知道这季蚕桑,我和你妈前后忙了一个多月,拢共卖了多少钱吗?”

      在吴炳华看来,儿子提出三万元的目标,肯定是对挣钱没概念,以为那钱是路上捡来的,大风刮来的,容易着哩。

      吴炳华以为,这一问,一定能让儿子哑口无言。然后再抛出那令人绝望的答案,让他傻眼闭嘴,好好吃饭。

      不料吴涛回答得毫不犹豫。

      “这次咱家养了三张蚕,按照现在蚕茧的行情,我估计差不多能卖一千八到两千之间。”

      吴炳华一听,和张惠兰对视一眼,很是意外。

      然而吴涛还没说完。

      “刨去桑树地的提留款、肥料、农药;还有养蚕的蚕种成本、药水、石灰粉,估摸着能剩一千三四。这是你们一个月来没日没夜、辛苦挣下来的,人均不足七百块。”

      话说到这里,吴炳华和张惠兰已经愕然以对了。看样子,吴涛算出来的结果就算不中,也不远矣。

      “所以说,种桑养蚕这门子生计,不干也罢!”

      这样的结论,让吴炳华无言以对。

      倒是张惠兰忍不住反驳道:“一个月能挣七百块,还嫌不够?这可比种地、种葡萄强多了!要不是一年只能养四季蚕,我恨不得每个月都能这样辛苦。”

      这年头,农民种地收粮食,那是铁定亏本的买卖。一年两季粮食,除去必须上缴的公粮,余下的再留点口粮,把多出来的卖掉,连农药钱都换不回来。

      更别提还有一堆统筹费、水利费、计划生育费等杂七杂八的税费,时不时再来个修路摊派费、修葺学校均摊费

      可以说,要是没有四季蚕桑挣点钱,村里恐怕能带征收队把家里房顶都拆了。

      但吴涛说养蚕没有奔头,也是有他的理由的。

      一来他知道种桑养蚕的行情好不了几年了。前世大约在2000年左右,宾湖区开始陆续退桑还田。听说是国际市场对丝绸需求量锐减的缘故。

      二来种桑养蚕这项活计,短时间内劳动强度极大,尤其是蚕在4龄以后,可以说没日没夜。前世张惠兰就是因为多年的高强度劳作,落下了腰椎方面的老毛病。

      然而这些理由,都不能直说。

      于是吴涛沉默了。

      而在花婶看来,她以前很是羡慕别人家的蚕桑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比起她在城里干的这份工作多挣不少呢。只是她一个女人家,承受不了这么高的劳动强度。

      如今听吴涛这么说,很是不理解。

      到底还是个半大小子,想法不是很成熟。

      下一刻,吴涛终于切入了正题。

      “妈,我刚才提到的小目标,是三个月挣三万,靠种桑养蚕肯定是完不成的。”

      “不管啥活计,也达不到你这个目标。”张惠兰不由咕哝道。

      事实上,不仅她想不到,就连其他人也都想不到。当然,小江和黑蛋这俩孩子根本就没想,光顾着吃呢。

      花婶眼睛一亮,她开始跟上吴涛的思路了。

      “这个小目标,难道和你的大计划有关?”

      “没错!”吴涛点头,续道:“我的大计划,是依托家里现有的生计而定的。”

      “首先,种桑养蚕已经排除了。其次,种地收粮食,也不合适。”

      众人随之点头。

      “那么剩下的只有种葡萄了。刚才妈说种葡萄的收益还不如养蚕,我觉得那是因为咱经营不当。”

      吴炳华顿时困惑了,种葡萄不就是平日里好好打理,成熟后上市去卖吗?还要什么经营?

      “你们想想,咱家十多亩的巨峰葡萄,每年产量三万斤不难吧?如果每斤卖1块钱,那是三万块;如果每斤卖2块钱呢,那是多少?”吴涛循循善诱。

      “你就是上天王老子那里,也卖不到每斤2块钱的价!”吴炳华急得冒火了,要是有能卖2块钱一斤的地,自己不早就去了?

      吴涛却是气定神闲,不紧不慢。

      花婶看在眼里,暗自欣赏,看来给黑蛋找的这个学习榜样,没错!

      “爸,咱为什么卖不到每斤2块钱的价?是因为北方来的葡萄压低了本地市场的价格,对不对?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贩子市场上和他们拼价格呢?为什么不考虑其他的销路或渠道?”

      吴炳华不由愣住了,看来上次说把几万斤葡萄交给儿子去卖,他确实动脑筋了。

      吴涛继续侃侃而谈:“直接拿到市场去卖,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既然大家都想到了,这条销路就没有价值!一点价值也没有!”

      “所以想挣钱,就得多动脑筋,想别人所不能想、不敢想或者想不到的,这样的结果才有价值!”

      老爷子一拍桌子,“是这个理,小涛讲得很好很透彻!”

      “那你想到什么办法了?”吴炳华已经急不可耐了。那十多亩葡萄园是他多年的心血,现在终于能产生价值,发家致富了。他比谁都更期待这事!

      “我的办法是,建一个以葡萄园为主题的农家乐!集餐饮,旅游、采摘和销售为一条龙的农家乐园。把那些喜欢葡萄园的顾客、喜欢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客户,吸引过来,让他们消费掉这批葡萄。”

      “至于价格嘛,因为有旅游、亲身体验的因素在里面,加之又是精品葡萄,自然要比市场上单纯售卖高一些喽。”

      吴涛说的口干舌燥,踢了小江一脚道:“别光顾着吃,去给我倒杯水去。”

      吴江一看大人们全都一脸严肃地思考的样子,默默地哦了一声去了。

      第20章 头一回当这个家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抛出了农家乐计划这块砖,吴涛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如临大敌,等着各位长辈的反应。

      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指望,这计划一抛出,就能获得他们的强烈认同。

      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想法、做法、考虑的方方面面,差得太多了。

      得给他们时间,去适应,去消化。

      于是接过弟弟端来的水,一口气干了半碗,然后该吃吃,该喝喝。

      有问题,提出来商量着解决;有困难,说出来想办法克服呗。

      万事开头难,发家致富这种事,总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才能长久。

      闷头吃了几块鱼片,倍解馋。正准备再尝几块牛肉,张惠兰第一个说话了。

      “这事看着有点谱,你忘了,他小姑家方媛那孩子,每年暑假就奔咱家来。还不是喜欢上这葡萄园,有吃有玩的吗?”

      她这话是对丈夫说的。

      吴炳华明显没想好,点了下头没吭声。

      “嫂子你说的对!”花婶接话了,“大哥把葡萄园打理的这么漂亮,城里的孩子肯定喜欢。我觉得,小涛这计划有谱。”

      吴炳华不得不表态了,否则等到其他人都达成统一意见,他再说反对的话,肯定要多费周折。

      “可是吧,这主意听着太新鲜,没见人弄过。城里人会不去大饭店吃饭,而选择来咱这乡下下馆子吗?这不合常理,是不是?”

      见没人说话,吴涛扔下筷子,扳手指头道:“第一,咱这农家乐,卖点不在于吃,而在于玩!论吃的,城里的小孩什么没吃过?但葡萄园他们未必见过,更没玩过呀。再加上,这些城里的80后,从小娇生惯养的,也能做得了父母的主。”

      “第二,对于家长来说,带着孩子从城里到咱这来,首先路程不远,方便;其次不是长途旅游,花费不会太多,毫无压力。最后还能让孩子涨涨见识,何乐而不为?”

      “至于说这农家乐没人弄过?咱要的就是做第一家这出其不意的效果,不然家里这么多葡萄,怎么卖出好价?”

      说完,抬眼扫了一下众人,吴涛看得出来,老娘张惠兰已经意动了,而花婶那笑意吟吟的,也没有反对的意思。

      只有父亲吴炳华还是那个保守的性子,两道浓眉紧紧锁在一起,似要拧出水来。

      至于老爷子,压根没参与讨论,正和俩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吃吃喝喝。

      “这能行吗?”憋了半天,吴炳华没憋出什么明确的反对意见,说了这么句话来。

      吴涛知道,这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又把手指头一扳道:“我再来给你们算笔账!”

      “咱这农家乐搞好之后,就打日均客流量20人来算,每个人吃饭,按照人均10块钱的标准。然后就是摘葡萄,每人5斤葡萄不算多吧?这又是10块钱。这人均20块消费里,刨去吃饭成本5块钱,能剩15块的毛利。”

      “这样下来,一天就是300块,一个月就是9000!如果每天客流量达到40人,80人呢?这笔帐一目了然。”

      话音刚落,张惠兰和花婶齐齐倒抽一口冷气,吴炳华有点焦躁地拍着口袋,到处摸烟盒。

      就连老爷子都惊愕地放下筷子,摸了一把灰白胡子道:“能挣这么多?”

      花婶点点头,“以我在招待所上班的经验来看,餐饮这一块利润对半开,是没错的。”

      “我滴个乖乖,怪不得小涛刚刚说,天天能吃上大鱼大肉。倒也不假!”老爷子恍然大悟。

      “就没半点风险?”吴炳华点了支烟,顿时平静下来道。

      听了这话,吴涛一点也不奇怪,更没有丝毫着急。父亲就是这个性子,凡事未虑胜,先虑败,保守得有点过头。

      刚才那一通账算的,张惠兰已经掠起袖子要开干了。一听到说风险,眼巴巴地看着自家老大,生怕他说有字。

      但吴涛和他们商量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引上路,脱离从土里刨食的苦日子。而不是为了把他们忽悠上船,然后如履薄冰地挣钱。

      所以他坚持有一说一。

      “风险肯定是有!”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9: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