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逆袭成男神》-第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考虑到高考毕竟中断了整整十年,考生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不管是自主命题还是上面讨论拟定的,考题都出得不难。而考试时间,各省市基本都定在了十二月十号以后。季言之所在省份的高考时间,就定在了十二月十日。

        此次高考共考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四门,共两天时间。

        考题十分的简单,对于季言之这种全能大佬来说,不很快做完不提前交卷简直对不起并且侮辱了自己优秀的智商,因此季言之很快就交了卷,算是整个考场第一位出来的考生。

        正在考场外也就是操场上来回走动的班主任一见季言之出来,那是连白眼也懒得翻了。

        “不是让你多检查几遍,不许提前交卷吗。怎么还提前出来了,”就不怕给其他,特别是和他同年级应届毕业生太多的心理压力吗。

        班主任到底将后面的吐槽咽了回去,据季言之出来之后,同一个考场又有其他的考生出来。从出来的考生那颓废无比的样子来看,多半是水平不够自觉放弃的差生。

        要给人留面子,不要让得意门生更加的骄傲自满。

        念叨着这样的话语,班主任转移了话题。

        “对了,最近你没和张院长联系吗?他都特意写信来我这儿问了。”

        季言之敷衍的‘哦’了一声:“赵院长问了啥?”

        班主任纯粹是找话题聊,季言之一开口问,就赶紧回答:“自然是问你的学业,说已经和首都大学那边打过招呼,只要你到达录取线,就能入读首都大学。”

        那位格外看重季言之,说他是国家未来科研新星的赵院长还说了如果高考失利的话,就直接来首都科研院报道。当然了,季言之要是凭着自己的水平考上了首都大学,平日里也是可以去往首都科研院【创建和谐家园】的。

        正是由于赵院长的这份看重,才让季言之无所畏惧,甚至期待季知西为了儿子占用他的身份。只是仔细想想,他都打算当个全科学霸了,又在上面挂了名。季知西那个老东西能像祈愿人那世,有那份胆子那才奇了怪了。

        哎,有点儿可惜!

        和着班主任打过招呼,听他聊了一会儿关于他未来的畅想,时间就过去了大半。考生陆陆续续的从各个考场出来,有生产大队插队当知青的,看到季言之后很亲热的冲他打起了招呼。

        “季言同志,没想到你这么早就出考场。”

        季言之:“考题太简单了,我不想待在考场里磨洋工。”

        主动打招呼的知青也就是王建国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虽说大部分的考点,他都幸运的复习到了,有把握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要说像季言之这样因为自身能力而自信自傲,王建国就做不到了。

        王建国:“…这样啊,我们准备去国营饭店吃饭,顺便对考题,季言同志要不一起去。”

        季言之本想说家里多半做好了饭等他,但想想不能太过孤傲脱离群众,也就同意了王建国的邀请,随着王建国和着几个知青有说有笑的去了国营饭店。

        别看季言之外表穿得朴素,有的地方甚至打了几个不太明显的补丁,但他放在空间里的钱票不计其数,每个特殊年代,在要结束票据使用的时候,季言之都会有意思的收集一些,以便以后再到特殊年代的话,能够前期改善生活条件。

        这一世,最开始季言之也是这么干的。

        季言之以采集草药、打猎拿去黑市或供销社换些米面为借口,时不时的拿些有时间限制,快要过期的票据出来,让日子过得精细极了特别对自己很抠的阿婆做主买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所以季言之自身可以称得上能拿政府补贴的知青们之中最富裕的。

        这一餐由于知青们准备得十分的充足,因此十分的丰盛。

        王建国为了感谢季言之不光卖给他们很全面的高考复习资料,还在他们找上门求指教的时候,不厌烦的帮他们归纳重点,以至于他们出来对答案后很多都是相同的这点,说这顿他们请客,不用季言之分摊钱票。

        季言之婉言拒绝,回答说这样才有来有往,能够长久交往下去。

        “听说季言同志的父亲,季知南同志是老三届的下乡知识青年。”一位年龄看起来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在下乡待了七八年,年龄应该在二十三四左右的女知青突然开口道。

        季言之:“是老三届的下乡知识青年。”

        王建国‘咦’了一声:“我记得我们生产大队没剩多少老三届的知青啊。”

        “死的死疯的疯,可不是没剩多少吗。”

        季言之冷不丁的一句话,引发在座知青们的缄默。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他们知道的而言,每年都会有知青承受不了从高大上的城里人变成农村人,并且在回城机会渺茫的情况下,疯了或者为了生活认命妥协从而嫁(娶)当地人。

        高考一经恢复,回城希望已见曙光,不管是单身还是已经成家立业的知青们全都疯狂了。

        一直坚持保持单身的王建国几乎可以预料,高考最终落下尾声,一切尘埃落定时刻,定会上演一出出抛夫(妻)弃子(女)的人伦悲剧。

        远的不说,就说他所认识知道的附近村落,娶了或者嫁了当地人的男女知青中,就一定有想抛夫(妻)弃子(女)的。毕竟他不止一次听那些个只会怨天尤人的知青们说,农村的日子就如同一个噩梦,急于摆脱的噩梦。

        王建国叹了一口气,果断的转移话题道。“等考完试,季言同志打算报考哪儿的学校。我打算报考首都的大学。”

        “首都大学。”季言之语气淡淡的道:“生父是首都人士,我打算带着阿婆到生父生活过的城市走走看看。”

        先前问季言之生父季知南情况的女知青又道:“确定高中大学后,季言同志真的打算带着阿婆一起走啊。”

        季言之笑了笑:“我目前就阿婆一个亲人,阿婆辛辛苦苦将我养大,真要考中了首都大学,我远走上学不带着阿婆,还算人吗。”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不是人之常情吗,这有什么好质疑反驳的?

        女知青讪讪的道:“季言同志说得是。”

        季言之可不知道自己耿直发言戳到了女知青的心窝子。

        女知青叫胡秀娟,家里条件说好不好说差不差,之所以会下乡当个插队知青,最主要的缘故是因为家里头重男轻女。胡大哥谈婚论嫁在即,又找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而胡小弟又太小,自然由家里头排行老二的胡秀娟下乡插队。

        是重男轻女,也是现实的无奈。

        不过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胡秀娟长得白白净净,看起来年龄倒比实际年轻一两岁。而且因为吃不了太多的苦头,为了生活轻松,胡秀娟在下乡插队的第三个年头,就嫁给了当地一位退伍回来的军人。

        这回高考恢复,她参加高考,整个家里可以说闹得不可开交。本身就对农村生活忍着一口气的胡秀娟自然起了逃离不支持她的落后家庭,奔向自由光明未来的念头。

        反正别管理由多冠冕堂皇,胡秀娟反正是起了抛夫弃子的心思。

        季言之虽说没有读心术,但通过胡秀娟的一些行为举止,还是很轻易的判断出了她的本质。别的不说,只是可怜了那刚刚出生不久的男娃子和满了三岁,还在要妈妈阶段的女娃子。

        不过再可怜,也没祈愿人可怜,毕竟人家没了亲娘还有亲爸亲爷奶在呢。

        祈愿人是父母双亡,从小被当做克父克母的灾星,长大以后好不容易凭借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大学,却被占用了身份,末了还遭到了某些【创建和谐家园】的打压,以至于连阿婆生病了也没钱医治,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阿婆离世。

        季言之笑笑:“不管怎么说,我在这儿祝福大家都能高中。王哥,期待我们在首都碰面。”

        王建国也笑了起来:“蒙你吉言。”

      第13章 知青的遗腹子(13)

        在国营饭店跟着好几位知青一起吃过午饭,季言之抽空回了出租屋一趟,稍作休息之后,下午的时候几乎是踩着点儿到达的考场。

        上午考的数学,下午考的则是语文。

        题目也很简单,几乎是填空题。至于作文,作文题目是展望祖国的未来。

        对此,彩虹屁各式鼓吹是必不可少的。

        季言之动笔,洋洋洒洒就写了数千字,而且字迹工整,就好像印刷出来的正楷字体一样。

        这一回季言之依然是第一个走出考场的。班主任老师依然守在考场外,等着学生们。季言之出来后,班主任老师依然旧话重提,说季言之这样很打击其他考生的士气。

        季言之直接回以呵呵,自己辣鸡心理承受能力低难道还怪我心理素质杠杠的不成。

        没过一会儿,在其他考场的王建国交了试卷出来。出来以后,王建国依然一眼看到了和着班主任老师说话的季言之。

        王建国朝着季言之所在方向走了过来,走近之时冲着二人打招呼,并礼貌的邀请季言之参与他们的聚餐。

        这一回,季言之婉拒了王建国的好意。

        他分别和班主任、王建国道了一句晚安,便踩着那辆自己组装而成的自行车,穿过县城并不宽阔的大街小巷,回到了出租屋。

        李幺妹早就将大骨头砸破,提前炖好了。

        季言之一回来,就闻到了来自于大骨汤的香味儿,配合着青葱末,简直勾得人垂涎三尺。

        “回来啊!”

        阿婆放下手中的活计,乐呵呵的问季言之考得怎么样。

        季言之笑着回答:“我感觉还可以。”

        “那就好。希望祖宗保佑,咱们言娃子金榜题名。这样阿婆到了地下,也算有脸见言娃子的爹妈了。”

        “阿婆说什么呢。阿婆定会长命百岁的。”李幺妹端着炖好的骨头汤进来,顺嘴就说道:“我和阿言都会好好孝顺阿婆的。”

        阿婆:“好好好,你们都是好娃子。”

        阿婆笑眯眯的接过季言之递来的大饼。

        那是李幺妹炖骨头汤的时候做的,类似于锅盔,里面有肉有菜,配着骨头汤吃,味道别提多好了。季言之一顿就可以吃很多,李幺妹和阿婆两个人的食量加起来还没有季言之的一半。

        吃了晚饭,季言之就着昏黄的灯光看了一会儿的书,并归纳一下明天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便就此歇下。

        一夜无梦,清晨起来的时候,李幺妹已经将早餐准备好了。

        豆浆油条配皮薄馅多的素菜包子,素菜包子是李幺妹起了一大早,擀面皮自己包的。豆浆油条则是阿婆出门去集市上买的,到季言之起来的时候还是热乎的。

        李幺妹用开水烫了几个昨天就煮好的鸡蛋,全都推到了季言之的碗里。

        “阿言赶紧吃,今天还要考试呢。”

        季言之也没有跟李幺妹客气。一口油条一口鸡蛋,再一口素菜包子配上豆浆,吃得别提有多惬意了。

        阿婆也在吃,不过和季言之每一样早点吃常了一遍不同,阿婆只是吃了半个素菜包子,喝了半碗豆浆,就端了一张小板凳,坐到一旁糊起了纸盒子。她家言娃子那么聪明,一定能金榜题名考上大学。真那样,她存的那些钱可不够。她得多糊些纸盒子,多存点钱。

        吃了早饭,季言之骑着自行车前往镇高中继续进行高考后,李幺妹洗完碗也加入了糊纸盒子的行列中。和阿婆想的一样,李幺妹也是想多挣点钱来补贴家用。即便季言之给李幺妹的钱票很多,但习惯勤俭持家的李幺妹还是在阿婆的指导下,将大部分的钱票存了下来。

      ¡¡¡¡ºÃÔÚÀîçÛÃñÈʲô¶¼¿Ù£¬ÌرðÊǶÔ×Ô¼º¸ü¿ÙµÄ°¢ÆÅºÃµã£¬ÔÚ³Ôʳ·½Ãæ²¢²»¾«´òϸË㣬²»È»¼¾ÑÔÖ®»¹µÃ³é³öʱ¼äÀ´¸öÌáǰ½ÌÆÞ¡£

        李幺妹和着阿婆糊纸盒子,一糊就是一整天。中午的时候,季言之是回来吃饭的,并告诉家里的两人晚饭他在班主任家吃,顺便帮生产对上参加高考的知青们问问全国都有哪些大学。

        就这样,对于季言之来说简单至极的高考结束后,第二天他便带着阿婆、李幺妹回了生产大队。县城里的出租屋已经退了,季言之就打量着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让生产队的人都跟着高兴的同时,顺便再狠狠的收拾一下老杜家那一窝子又毒又蠢的东西。

        由于回来生产大队住的消息,高考结束的那一天,季言之就告诉了生产队上的知青们,所以知青们特意起了一个大早,天还没有大亮就等在了家门口。黑压压的,让和李幺妹商量着开春要在自留地里种什么菜的阿婆也忍不住错愕了一下。

        “阿婆,他们是来找我的。”

        季言之将院门打开,趁着李幺妹和阿婆进屋给久不住人、空气中散发着一股稻草腐朽味儿的房子除尘散味儿的功夫,和着知青们一起谈论全国有哪些大学自主招生,以及各高校招生的大概录取线是什么。

        他们这个生产队报名高考的人连同知青在内,一共有七人。其中除了季言之和另外一位高中毕业有两年,大队长家的小闺女外,知青全部参考。不过水平参差不齐,除了王建国外,几乎都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没有多少信心。就连那嫁人以后,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胡秀娟,也是忐忑不安,和着知青同志们一起跑来找季言之。

        知青们想打听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可满的,所以季言之就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末了还说:“填自愿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点,我的班主任老师已经说了,此次高考刚刚恢复,考题出的的确不难,但录取比例却不高。班主任老师估了一个数,觉得大概只会录取二十万次的人数。”

        “你们想想全国参加此次高考的人数有多少,据统计不下五百万人次。”

        “五百万参与高考的考生之中只录取二十万人,也就是说,即便你的分数过了录取线,也不敢打包票一定能考上。”

        听到这里,胡秀娟的脸色一下子难看起来。

        她的水平她自己清楚,走运的话刚刚擦过高考录取线,这不就是说即便自己走运,考试成绩过了高考录取线,也不一定有机会上大学吗。

        “那该怎么办。”

        胡秀娟双手绞着衣袖,隐隐有些不安的问。

        “不管填志愿的时候,填写报名哪个学校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录取。”王建国开口道:“不是有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填写吗。我在想,如果录取不到第一志愿,那也有可能会被调剂到别的学校。”

        “今年上不了大学,不是还有明年吗。”大队长家的小闺女突然插话道:“国家恢复高考,不可能只恢复一届的。就算没考中,明年也是有机会的。”

        “杜春红同志说得对。”

        王建国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杜春红,突然问道:“杜春红同志,你打算报考哪儿的学校。”

        “我以后想当老师,所以打算报考师范学校。”杜春红落落大方的回答道:“首都A市是祖国的心脏枢纽,那里的师范大学一定比其他省份的要好。”

        “杜春红同志的这说法我赞同。”一位平日里看起来沉默寡言,但是这一刻却很活跃的知青充满了【创建和谐家园】昂扬的道:“我的志愿也是首都师大。王建国同志、杜春红同志以及大家,都一起努力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04: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