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隔天,车子在一个大站停车,换火车头,加水,停车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乘客们都下车放风,这里的车站内部就像一条小街。
江澈带着褚涟漪也下了车,遇见同行的几个支教教师,落落大方互相关心了一下,说:“昨晚没事吧?”
还好,除了有一个丢了一袋衣服,大部分人的东西都没丢。
买了水煮的花生,点芝麻粒的麻球,当地的瓜果,吃一路,走一路,江澈拿相机给褚涟漪拍照,两个人像在度一个惊险、颠簸和平静美好、心无旁骛杂糅一起的短暂蜜月。
还有卖风筝的,江澈玩兴起来了,买了一个送给褚涟漪,学电视小说里说:“你拽着线,我……”
褚涟漪不要,她说:“拽着线就会怕丢,我不想患得患失。”
当天晚上分床睡,两个人在黑漆漆的车厢里,各自手抱着自己的胸口,听着火车的声响,随着浅浅摇晃。
“小澈。”
“嗯。”
“你要对我好一点,但是也不用太好……我其实觉得自己就像是在本来已经空荡荡的,荒芜了的人生里突然贪心了一回。你也不用给我江河湖海,如果可以,像泉水就好。”
果然家学渊源……这表达,江澈除非抄首歌,不然还真接不了。
接下来的两天除了讨论宜家的问题的时候依然是女强人,其余时间,褚涟漪放开了很多,从单纯的宠溺变成也会娇会闹,会恶作剧。
最后一夜抵死缠绵到南关,她主动而热情,什么都由他。
南关省会庆州城,江澈说:“姐,就送到这里吧,这有飞机可以回去,不然我不放心。”
褚涟漪没反对。
当天下午,她就乘飞机飞回临州。
没有依依惜别,没有眼泪鼻涕,褚涟漪表现得那么成熟,就像是合伙人遇上不靠谱的大老板,无奈地,不得不扛起责任,去把生意做好。
飞机滑行升空,江澈看了看手上的分配名单,还好,没有变化。
µÚ¶þ¾í ÆÅæ¶Ê±¹âÀï
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子能把你们忽悠瘸咯
曲澜市,峡元县……在这个贫困县满天飞的时代,它依然是最货真价实的那种小山城。
这个年头如果有哪个地方没有一个路名叫十字街,只能是因为这个地方根本不叫城。
峡元县没有十字街,倒是有个十字坡,坡上也没有母夜叉孙二娘,有个车站。
当破旧的客车一路掉铁皮咣咣摇晃着进站,江澈知道,从现在开始,很多曾经他那么熟悉的人和事,惦念着的,想忘记的,都会再来一遍。
比如现在,土坯房的县教育局里,正在给他做信息登记的这位柳姑娘。
姑娘几乎是每写几个字,就抬头看江澈一遍,再低头自个儿乐一会儿。
“哎哟你可别乐了”,江澈身体稍稍往后缩,心说,“我知道我好看,可是没用的,要是前世,过三年我还得和你相一回亲呢……你可吓死我了。”
前世在茶寮村的第三年,江澈莫名被县教育局的领导热切关心,硬拉着他给安排了一场相亲,相亲的对象就是面前这位柳姑娘。
都瞒着,见面才知道是她——柳姑娘的身板差不多是能把江澈提起来抡一圈再扔出去二十米的那种。
当时相亲不成,柳姑娘还说:“你三年前刚来,我就看上你了,就等着看你是不是两年就走来着……我为你耽搁了三年,你得负责任。”
江澈其实跟她蛮熟的,就说:“柳将军你这是要讹我啊!怎么负责?反正咱俩真的不合适。”
柳姑娘说:“咱俩弄一次,怀上了你就娶我,给你生大胖小子。我家在县城有房子有店铺,你要回去老家我也跟你去……没怀上,就算了。”
当时说着话她手就抓过来。
也就幸亏江澈从学校出来又老在山里爬,跑步技能没落下,才险险快一步逃出生天,一路跑回茶寮村,自那起半年没敢进县城。
“你咋毕业了反而往我们这穷山沟里跑嘞?不怕耽搁两年,娶不着媳妇儿?”
江澈的四个行李包,柳姑娘一人拎了仨,轻松不费力,一边往拖拉机上放,一边像是随口问道。
原来故事是这么开始的,我当时一定答错了。不记得当初答案,江澈想了想说:“已经娶了的,办了喜酒才过来。”
“……哦。”柳姑娘把一个行李包就那么平举着,怔了怔,撒手,砰,包掉在手扶拖拉机车斗里。
江澈赶紧爬上去,拍肩膀招呼一声:“老马,走了嘞。”
拖拉机开出来了,四十岁的马东强两手扶着车把,颠着颠着,拿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欸,你咋知道我姓马?”
江澈心说【创建和谐家园】我还知道你给人干活,偷人家媳妇儿,跑的时候光【创建和谐家园】搁那摇拖拉机结果没摇起来,给光溜溜绑树上呢……拖拉机摇把子拿绳栓了挂你丁丁上。
“教育局那姑娘说的。”江澈说着话递过去一根烟,帮着点上。
烟有过滤嘴,在下弯乡,有拖拉机的马东强就是有钱人,但也不常抽带过滤嘴的烟,摘下来眯眼瞧了瞧过滤嘴上的字,发现图样认不到……
那就了不得了,他想把抽了两口的烟灭掉,带回去显摆。
江澈又掏了两根塞他口袋里,说:“抽吧。”
于是本来只是顺路把江澈带回乡里的老马就一路把江澈送到了茶寮村山下,沿路一路都是顺着南关江走,路窄,下边就是滔滔江水,看着惊险无比。
偏偏老马个【创建和谐家园】还一直回头找江澈聊天,好几次,前车轮子都轧到了路边上他才给掰回来,好几次,江澈都想说,我还是下来用走的吧,我你娘的百万富翁嘞,你们县长知道了都得请我吃饭知道么。
一路就这么命悬一线的过来了,下车,跟老马告别,江澈站在路边,远远地看着江对面荒芜的“小型冲击平原”。
这地方早年间没人敢住,怕江水淹上来,现在没人重视,堤坝也修得一般。
过一年不到,南关江内河航运开始计划往上游拓展,港商早一步得到消息,以仅仅几万块的价格将它拿下,省里拨款加固堤坝。这块地不管办厂还是修个过路小码头,都会变得价值千金,但是港商懒得烦,叠了几块砖就一直捏着等卖地,所以硬是没为当地人带来什么好处。
“这地方迟早是我的……不对,是我们茶寮村的。”
正想着,一老一少拎着扁担从远处跑来,跑近,抹汗说:“你,你是不是新来的老师?”
跟前世略有差别的场景,但是一样的两个人,老谷爷,麻弟,前世几乎相处成了一家人的老村长家祖孙就站在面前……
江澈怔了怔。
“类个,我们以为你在那头下来嘞,跑那边等去了,遇着马东强拖拉机回头才知道你搁这边,让你多等了。”
麻地的普通话还没老谷爷好,因为老人家当年讨饭出过门,麻弟就一直在山里。
“没事,我也才刚下来。”本来想说方言的,脑子里一个恶趣味,江澈假装不会,用普通话接了。
爷孙俩点点头,不多话,一人一条扁担把江澈四袋行李挑起来,说:“那咱走,路远,得爬山嘞,老师你要是走累了就说一声,咱们就歇。”
“欸,好。”
一路跟着走,江澈没矫情去抢老谷爷的扁担,年轻人农活做得少,肩膀不硬,论挑论扛真不行,反而是老人家身体健朗,挑着如履平地。
一个半小时到村里,差不多半个村子的人远远近近地等着看新老师。
90年代初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这个出来见人,那个就得在床上窝着,这情况茶寮村大概没有,至少江澈没看到,只是衣服差不多都有些破旧打了补丁倒是真的。
每个人都笑,但是没几个人出声打招呼,这里很多人都不会普通话,正偷偷拿方言议论着:
“娘的,咋长得比姑娘还好看啊。这下村里的小媳妇儿、大姑娘可要看好了。”
¡¡¡¡¡°¸Ò£¬ÎÒÄÃËûµ±Ò°Öíһ梁äÁË¡£¡±
“滚滚滚,少他娘的担心,人能呆几天都还不知道呢,上回那个一个月都呆不下。对了你家上回那野猪肉还有剩的不?有的话,一会儿切一块给送去。”
“野猪鞭行不?学生仔吃不吃?”
¡¡¡¡¡°Äã¶ç°É¶ç°É¶çËéµãÔÙËÍÈ¥£¬ËûÖªµÀ¸öÂѰ¡¡£¡±
“也是。”
“管那些呢,反正我娃上不起那学,补贴我我还不如买瓶酒喝。女娃子上什么学你们说对不对?回头估计又要来家里动员啥的,我可不给他开门。”
“你不开,你家杏花会开啊,指不定还想跟人借个种呢,反正你也生不出儿子,让杏花去借一个,好看还会读书的。”
原来这帮王八蛋聊的是这些啊,江澈前世来时也是这么一帮子人迎他,私下议论,当时一句听不懂。
这回句句都在耳朵里,说话那几个他也都再熟悉不过……
等着吧,看我不把你们忽悠瘸咯。
第一百二十六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
茶寮村口是个坡,从坡底到坡上都是人,老老小小,连正在奶孩子的妇女都来,落落大方抱娃在怀吃奶,站在人前指着江澈议论……
江澈的一脸茫然和窘迫无措看得村民们很安心。
¡¡¡¡¡°Éú¹Ï×У¬Ë˵½Á¬¸öÄÌÍÞµÄÆÅÄï¶¼²»¸Ò¿´£¬ÄÛ×ÅàÏ¡£¡±
男人们笑逐颜开地议论着,心里已经放松了,这几年下来村民们的策略一直没变化,补助要骗,学不要上。
眼前这个一看就很好骗。
“那就抓紧时间开始互相伤害吧,完了还有好多事等着咱们去做呢。”同一时间,江澈在心里默默想着。
先一波“互相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江澈对于茶寮村这拨人有很清楚的认识,他们不是坏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会回归最淳朴的一面——若不然前世泥石流,他们也不会冒死回头救江澈,一点犹豫都没有,而后多年的相处,接受他,把他当做家人。
但是放在小事小利上,他们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应该划归刁民,爱贪个小便宜,藏个小心计,耍个小手段,经济上的困难和认知、眼界的狭隘让一些道德细节变得缺乏存在感。
总的来说大概情况就像你的某个朋友,人本质不坏,值得交,但还是有些时候你会忍不住想骂他一句你个【创建和谐家园】。
……
没做太多停留,村长老谷爷和麻弟扁担不下肩,一路穿过村口人群把江澈带到学校。
说学校其实就是一间民房,但是盖瓦的,带院的,说高大上点除了主屋还有东西厢房,搁几十年前可以纳两房小的土地主水准。
对比村里不少还盖着茅草的房子,这绝对足以表达茶寮村的诚意。
祖孙俩小心观察江澈的表情,见他没有丝毫嫌弃,稍稍宽心。
小黄竹扎篱笆,爬着吊瓜,院子干净不见杂草,只留了几颗果树,连粗石磨和青石门槛都清洗过。
进屋也是亮亮堂堂,老谷爷和麻弟守着分寸怕见了财物,搁下东西后拄着扁担说:“那小江老师你先收拾,晚些我们再来。”
“诶。”江澈把人送到门口。
往外走了几步,老谷爷犹豫一下,回头,有些艰涩说:
“动员娃儿们上学的事,小江老师你先缓两天,到时候我陪你去。那个,村里有些糊涂蛋,万一有点什么事,江老师别和他们太计较。”
江澈笑着回应:“放心,在县里听说了,我这心里有数的,老谷爷。”
这些情况他前世都经历过一次,哪里会不清楚,茶寮村真正重视教育的没几家,若不是老谷爷早年出过门知道读书的好处,威望也大,只怕这村小早废了。
“都是穷闹的。”麻弟憨厚地在旁接了一句。
江澈点头。
90年代初,学费超级“贵”,扣除通货膨胀,以学费支出在家庭收支中的占比而言,简直贵到难以想象。
小学一年学费加上书费、杂费,大几十块,不少地方乱收费情况严重。
而此时我国单纯在农村种地的农民,现金来源主要两条门路:1、交公粮,扣掉各种税费后发的钱;2、杀猪卖肉为主的家庭养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