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追求永生路迢迢》-第5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闻人异香脸都气的白里透红的,气愤地说:“就该把她们沉猪笼!你们电视台不是一贯给人正人君子的形象吗?这样的人还不赶紧赶跑?”

      闻人异馨叹了口气:“不行啊,每个人背后都有上亿广告费呢。”

      百里良骝插话道:“这些乱象就不要提它了,说一年也说不完!我还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要问通今老弟,你说孔夫子杀了先祖少正卯,把世界领到一条确定的错误路上去,那么我想知道,如果少正卯和孔夫子的结局对调,而且以后就是少正卯的主张大行其道,是不是世界就会完全两样?”

      闻人通今向左面歪了歪脑袋,想了一会儿;然后又向右边歪了歪脑地,想的时间更长一些,最后脑袋摆在正中位置,说道:“良骝大哥的问题真好,但是也真的把我难住了!我估计,即使是先祖杀了孔夫子,他自己或者他的继承人,依然会被赵夫子、刘夫子什么的干掉,世界依然会变成今天这一个模样!我个人认为,先祖就是一个只说不干的书生,而孔夫子是政治家!什么时候只要政治家认真了而且认为你书生的脑袋没有和他保持一致,书生只能是一败涂地、掉脑袋的结局!”

      第89章 五罪何罪?

      “五罪何罪?五罪非罪!因此,闻人家族的先祖绝不该杀,这个是你的核心观点,是吧?如果贵先祖确实没有罪,那么整个孔孟之道的基石都轰然坍塌,那可是非同小可!要不你花点时间为你的观点辩护一番?”

      百里良骝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闻人姊妹不置可否,估计不是那么太上心。

      闻人博古点头,这个对他尤其重要。

      别人反对孔夫子对先祖的处罚,他可以不在意,自己的兄弟,同为先祖的后裔反对,就非要弄清楚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尤其是他反对的还如此旗帜鲜明。

      闻人通今一看大家都要自己为自己辩护,也不造作,直接就上干货。

      “孔夫子给先祖罗织的五项罪名,分别是: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这个大家都懂吧?”

      闻人通今充满期待地看向大家。

      他没有经过正式的公共教育,因此不知道大家的中文水平,因而不太清楚,对许多学生来说,古汉语比外语还难。

      最难的地方,就是它比外语在生活中用的还少。

      因此,即使有一点填鸭式的教育,也早就忘光了。

      “都不懂!”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

      百里良骝一看,原来是百媚。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的。

      旁边站着一个小子,不是那个华升是谁?

      这二人怎么过来了?他们都在东郊民巷那边帮忙。

      华升自然跟着李铁嘴当徒弟;百媚给那个钟常伟当端盆丫鬟,难道那些圆球已经吃光了?

      “那边完事了?”

      百里良骝问道。

      “完事了!但是校长催我们回去汇报,因此,我和百媚来找你们,打扰了你们的正事,对不起!我代百媚赔礼了,她就是好奇,不要理她,你们该干啥干啥。”

      百里良骝还没有答复,闻人异香抢道:“什么不要理她呀?那也正是我的问题,我也是都不懂!除了那个一曰、二曰什么的;来来,百媚妹妹到姐姐这里来,我们一起听他们的胡扯。”

      闻人通今一阵无语。

      都定性了是胡扯,还听什么?

      百里良骝向华升招手,让他过来,先不要理那个无良校长。

      “好,既然有人都不懂,那么我就先翻译一下,孔夫子一共给先祖少正卯定了五条大罪,其严重程度,按孔夫子本人的说法,都是比盗贼更严重的罪行,有一条就该杀,何况五条,那是非杀不可的,不杀的话,天就会塌下来。

      “第一条,心逆而险,就是心思意念与正统相反,与众不同,剑走偏锋,铤而走险,要去的都是没有人经历过的险境。

      “第二条,行僻而坚,就是他不但思路极端,而且还这道了他的行为,导致他行为邪僻,如果偶然为之还可以宽容待之,偏偏他还顽固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第三条,言伪而辩,就是他说的话,没有一句是真的,都是为他的的思想和行为狡辩,把一个与正统背道而驰的思想,以及按照那个思想指导的所作所为,愣说成是真理;言外之意就是,你的都是真理,我的正统反而被你说成是谬误了。

      “第四条,记丑而博,就是把与正统观念和行为不同的事情念念不忘,完全违背了应该为尊者讳的这个严格训条,最可气的是他还把这应该讳言闭口不谈的东西全部搜集起来,在那个圈子里谈论不休,一点也不给我们留面子,岂能容你!你就是造谣惑众的大本营,灭了你,天下才能太平。

      “第五条,顺非而泽,就是说这人不走正统光明正大之路,而是跟着那个反正统的邪僻思路和行动走,并且从中得到好处,受到那些追随着的泽被,也就是被他们拥戴和供养一类的事情。

      “各位,现在懂不懂?”

      闻人通今笑着说,不过很清楚,他是压着一股悲愤。

      如果就是学术讨论,正义的学者也就是对此不公表达一下义愤而已,可是少正卯是他的先祖!

      此案一定,按照孔夫子的标准,不但少正卯当时被处死,暴尸三日,而且整个少正卯的后代,都被历世历代孔夫子的门徒还有他们的支持者皇帝和大臣所压制和迫害,那种痛苦真是难以尽数!

      这几位听众,虽然年龄有大有小,对这些古汉语古代历史知识有多有少,但是听了这个解释以后,都清楚了两条,一个就是以思想定罪,第二个就是这个定罪的人对被定罪的人那种仇恨达到刻骨深度,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思想更深一点的,就会看到,这不但是以思想入罪,而且是以定罪人想象的思想强加给被定罪人的思想定罪。

      这就是典型的罗织罪名,置对手于死地的做法。

      要说古人不落后于现代人,孔老夫子在这方面绝对是拔了一个头筹。

      他老人家如果活在现代的话,什么著名政客,成功【创建和谐家园】,在他老人家面前也得甘拜下风。

      这些思绪都飘过百里良骝的脑海,他从来没有想过政治可以如此玩法,可以如此残酷无情,他一个擅长管理的世家,看来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

      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原来这五罪是这个样子!我是对这个所谓罪状都清楚了,那么,通今老弟是不是能概括的说一下,孔夫子为什么这样做,而且还成功了,而且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主流都支持他?”

      “好!我就概括一下!这里的关键一点就是正统!就是这个正统观念、正统官府、正统行为,是我开始说的,古今一样,都是错误的!而孔夫子就是以这个正统为标准,定罪先祖的,这是第一;第二,所有的统治者都是以正统自居,他们当然支持孔夫子,声讨先祖;第三,孔孟之道变成正统思想,被历代统治者钦定为唯一的思想模式;第四,后代的孔孟之徒,连子贡提出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也没有那种风气了,只有遵从;如此种种,都形成了一个模式,孔夫子所做就是天然合理,就是绝对正确,因此,就这样一直下来,孔子杀少正卯杀得好!就成了一条不可质疑的绝对真理,也成了后世援引的一个标准,一个完美的案例!如此一来,哪里还会有反对的声音。”

      第90章 正统不正

      “正统不正,却是孔夫子坚持的,也是历代孔孟之徒,历代统治者遵行的;而贵先祖才是正确的,这是你的结论是吧?我这个人比较性急,所以帮助你概括一下,通今老弟不介意吧?”

      看到闻人通今的话题有些散,百里良骝收拢了一下,他还是受到那个不良校长叫他们回去汇报成果的影响。

      “对!孔夫子主张和维护的正统不正,这一点我可以肯定;先祖坚持的是否正确,我觉得只是一种可能;孔夫子的肯定错误,对先祖的可能正确,我从客观的角度来判断,肯定支持我先祖,虽然他的所有作为,只是限于他的一些想法,关于我这个立场,我想占用大家几分钟时间,把我的总结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为什么说孔子的正统不正?我们先看看这个所谓正统的来援——它的来源就是那个统治者!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维护统治者的一切,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那么统治者的一切说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君王的意志,他的统治,他的利益,他的目的,他的喜好;孔夫子的主张就是围绕这样的一个人转,对他绝对服从!因此孔老夫子的核心观念是上没有天,下没有民,只是中间一个君王,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一个至高无上的核心权威,主管一切。

      “正确的秩序应该是第一天意,第二民意,第三才是在中间作代表作中介的君王的意见,而孔夫子把第三位的君王绝对化,就把整个政治现实和历史带入了一个错误方向,君王的旨意会越来越集中在他的个人喜好和利益,而根本不顾天意和民情,所以我说孔夫子的所谓正统,从开始到最后贯彻始终的过程,就不是正统,而是错误的道路、错误的方向,所以才造成道德败坏以及各种问题,其中一个经常被人误解和忽略的现象就是农民造反。”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高深。几位女士没有昏昏欲睡就是给说话的人面子了,让她们给予热烈回响看来没有指望。

      不过,闻人博古、百里良骝绝对非常感兴趣。

      甚至华升都很投入。

      他华家一直以来可是非常关注民生的。

      百里良骝道:“看来被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正统真的很成问题!但是你说的农民造反和这个关系如何?听你的意思那也是一个被误解的方面,与那个所谓正统同病相怜?”

      “正是密不可分!农民造反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已经走投无路,眼看就饿死,不得不反?如果那些统治者有正确的正统观念,是不是应该以民为重,根本不应该让民众困苦到要饿死的境地?他们自己花天酒地,民众都要饿死了,他们还要横征暴敛,满足他们的花天酒地,以至于那些农民不造反立刻就饿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们把自己和民众对立起来,为了自己的享受,置民众于死地!这样的统治能是正统吗?和民对立,是什么人?实际是民的敌人!民的本质是什么?是国家的主体!和民对立,是民的敌人,实际是这个国家的敌人!一个国家的敌人,怎么就成了这个国家的正统?也就孔夫子这样甘当那些君王的吹鼓手才弄出这样一套理论,实际就是强盗理论!道德败坏、名不聊生、积贫积弱、国将不国,都是孔孟之道推行的后果!”

      这个东西果然气人!

      看看把闻人通今给气的!

      他不过是说说而已,在那个所谓正统之下生活的人,受那个所谓正统打压了两千多年,该有多么气愤,就可想而知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现在我也明白了孔孟之道是一个根本性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理论!他那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实质就是与民众对立,这个要说清楚!他们如此草菅人命,自然也是和生命之道背道而驰了!既然如此,贵先祖反对他,他就应该是正确的了,这个你不妨也说说?”

      “好!既然良骝兄想听,我就简单说说。”

      闻人通今有了些笑容。

      “第一条,孔夫子说先祖的心思意念与正统相反,与众不同,剑走偏锋,铤而走险,要去的都是没有人经历过的险境,这证明了先祖没有和他们同流合污。

      “第二条,孔夫子说先祖不但思路极端,而且还指导了他的行为,导致他行为邪僻,如果偶然为之还可以宽容待之,偏偏他还顽固坚持,一条路走到黑;这也说明了先祖意志坚定,就是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第三条,孔夫子说先祖的话,没有一句是真的,都是为他的的思想和行为狡辩,把一个与正统背道而驰的思想,以及按照那个思想指导的所作所为,愣说成是真理;言外之意就是,先祖说孔夫子所谓的正统是谬误;这应该是最早对孔夫子的正统揭发和驳斥的系统理论,先祖具有远见卓识。

      “第四条,孔夫子说先祖把与正统观念和行为不同的事情念念不忘,完全违背了应该为尊者讳的这个严格训条,最可气的是他还把这应该讳言闭口不谈的东西全部搜集起来,在那个圈子里谈论不休,一点也不给孔夫子等头面人物留面子,一味造谣惑众,只有灭了他,天下才能太平;这显然是说,先祖的存在和思想,已经严重威胁他们所谓的正统。

      “第五条,孔夫子说先祖不走正统光明正大之路,而是跟着那个反正统的邪僻思路和行动走,并且从中得到好处,受到那些追随着的泽被,也就是被他们拥戴和供养一类的事情;这一条证明了先祖被人拥戴,这是孔夫子最害怕的事情,因此非杀不可。

      “由此可见,先祖所为,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坚决不同所谓正统同流合污;然后有一些自己的主张,而且非常坚持,并且得到民众的拥戴,这样就被孔夫子这个伪正统所不容,必欲杀之而后快!然后孔夫子就在统治者的配合下,成功地杀了先祖,从而也使得他主张的错误正统横行了两千年,哈哈,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嘲弄。”

      第91章 天道人情

      “天道人情,是矫正正统不正问题的唯一标准!”

      闻人通今斩钉截铁地回答。

      刚才闻人通今的一席话,让大家统一了认识,现在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所谓正统,不但不是正统,而且是害人不浅的邪路。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所谓的正统不但违背了天意,而且与民意作对!

      几位女士到此为止,对得出这个结论,达到这个认识已经心满意足了。

      但是,百里良骝和闻人博古可不会善罢甘休,他们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人同时问道:“如何解决问题?”

      闻人通今毫不犹豫,就对以“天道人情”。

      根据闻人通今的理解,天道是终极标准,人情是天道的表现。

      这个人情是所有人的需要、感觉、知识、理解等情感和智慧的综合,不是少数人的高人一等的独断专行。

      当然更不是孔夫子的那种君王专制。

      这也不是说任何时候这个人情就绝对符合天意,而是说人情总是最靠近天意。

      这是一种自然过程,天道和人情的自然关系,如果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人情就会自我调整,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闻人通今对这个问题显然通过深思熟虑,所以顺口答出,可是其他人并没有下过这个功夫。

      即使最应该懂得的闻人博古和百里良骝也是懵懵懂懂。

      所以,百里良骝接着问:“天道人情,都很飘渺,他们如何当标准?”

      闻人通今对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心中有数,但是需要点儿时间措辞。

      闻人博古突然灵机一动,脱口说道:“我知道了!天道和人情的关系应该是“天有好生之德”对吧?

      “对对!就是这个!这个说法似乎是孔孟之道的一个说法吗?如果是他说的,说明他也不是完全与天道对立,估计就是为了打压政敌,才极力拉那些君王支持自己吧?”

      闻人通今迷惑道。

      “这还真不是孔夫子的孔孟之道!如果我记得不错,这应该出自《尚书-大禹谟》一章,原文这样记载,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通篇说的是刑罚有罪之人,皋陶的观点是,宁肯冒不按常规刑法以至于惩罚过轻,也不要杀了本来无罪的人,因为重视生命这样的德行,是得民众的欢心的;虽然皋陶在好生之德的前面没有加上主语,但是既然是徳,只要重视生命者,都可以用在这里,而上天是最高的一个好生的主体,因而上天被人们最常使用,因此就有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看来闻人通今对大哥的说辞完全赞同,他一边听,就一边喜笑颜开了。

      “大哥果然不愧博古!你能找到孔孟之道之前的依据,简直就太好了,我还担心孔夫子的寺中君王的正统也有改变呢!我个人的理解啊,这个皋陶虽然在讨论刑罚的时候提出了这个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主张,但是却足以证明,他们对生命的十分重视!以至于到了必须要把人处死的时候,都要坚守这个原则,好生之德!”

      听了二人的讨论,百里良骝豁然开朗。

      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皋陶的话中,我们似乎可以推论,当时的人都生命都特别重视;而这一点恰恰就是他们是按照天理人情的原则办事的!生命是从天上而来的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物,自然的要求就把这个生命保持下去!好生之德,岂不是正好和这个生命长期延续的要求一致!同时,有了好生之德,也受到这些生命的主人的民众欢迎和支持,这正是皋陶说的‘洽于民心’,与民心融洽一致,描述得形象无比!”

      闻人通今鼓掌:“说得好!孔孟之道就是悖天道、逆人情的邪僻之道!他们推行那一套的后果就是置民众于死地!人间正道应该是

      ‘好生之德’,让人得到永远的生命!也就是先祖所向往的那种状态,这也是他宁死不屈,坚决不与孔老夫子以死忠君王的孔孟之道同流合污的根本原因!”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21: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