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迷失在一六二九》-第1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瀑布的上游开挖一条宽三米,深一米五的引水渠。将水流通过引水渠引向蓄水池,在旁边还设置了溢水槽和引水道。正常情况下这条支流的水将通过一条倾斜度极高的引水道冲往瀑布下游,发电机就设置在水渠底部。经过垫高加深之后这里的水头落差将达到十米,足够水轮机正常工作了。

      截流后这条河道就基本断流成小溪了,只有当上游水量过多时,多余的水将通过溢水槽流往原先河道,这时候这条小瀑布将重新出现。

      发电站基座用的砖头是从城门口拆来的老城砖——那城砖的质量比较好。而水泥则用了轮船上装载的几包现代产品,因为城外砖窑烧出来的灰泥在水中还无法保证凝固强度,只好用现代货,但这也是船上仅有的几包水泥,用完就没存货了。

      此外,经过特别申请,在某些关键部位还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加固。先前在船上货舱里找到了十几吨建材钢筋,但军事组早就确定把这些优质钢材留着做武器用,庞雨说了很多好话才调出来一些。

      水轮机、发电机、调速器、自动稳压稳频装置……以及配套的水管、阀门等等东西都是船上载运的成品,林汉龙他们携带的备件数量比较充足,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再获得补充的。

      “我们没有材料再来做第二次,所以安装设备的时候千万小心,别把基座和设备搞废了!”

      林汉龙小心翼翼关注着每一个步骤,很多关键性地方都坚持要他亲自来干,导致工期颇有延误,不过这种小心谨慎是完全值得的,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所有设备安装正常。

      [牛文无广告小说奉献]

      二二 “短毛”

      只是在开通从水渠到瀑布的进水口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本来这个进水口在计划中是最后做的。但没想到万事俱备之后,却发现该处岩石极为坚硬,都是整块的玄武岩,一锹头下去只能砸一个小坑,用手敲还不知道要敲到什么时候。

      经过商量以后决定用【创建和谐家园】,化学组拿出他们现阶段的所有存货供老林挑选,最后是选择了新制作的氯酸盐【创建和谐家园】——理论上这种【创建和谐家园】的爆炸力应该和硝酸盐制品等同,但化学组拿出来的试验品质量不好,在同等数量下其威力只有普通黑火yao的二分之一,很不适合作为军事用途。

      不过在工程上使用倒没啥问题,爆炸力不足就增加【创建和谐家园】数量好了。

      经过计算后整整十公斤的氯酸盐【创建和谐家园】被安置在炸点,一根长约三十米的导火索从【创建和谐家园】包里面拖出来,林汉龙点燃火线后一头钻进事先挖好的坑道。理论上这根导火索的燃烧时间是两分钟,然而大家趴在坑道里等了将近三分钟还是啥都没听见。

      “我靠,又是劣质产品!你们化学组就不能拿点好货过来?”

      林汉龙骂骂咧咧直起身子,刚想走过去看看,炸点那边猛然一声巨响,无数碎石四处迸飞。前包工头哼都没哼一声,又直挺挺栽回坑道中。

      “救护!医生!这里有重伤员!”

      坑道里几个小伙子扯开嗓子一通乱喊,那边庞雨等人急匆匆扛着担架往这边冲,然而这时候林汉龙却又慢悠悠坐起来,只是脸上神色有些迷茫,显然还处在眩晕状态。

      杰克与老石同时冲上来把他按到担架上,全身上下彻底摸了一遍,最后总算确认没少啥零件,只是脸上有点小擦伤。简单包扎以后林总工程师重新进入工地,带着一群棒小伙子轮流挥舞八磅大锤敲打了三十分钟,总算把引水渠清理完毕。

      之后修建辅助机房,安装电机和变配电设备,以及给搬过来的机床等设备造房子等等……就不用全体参与了,工程组成员加上俘虏劳工队足以胜任这项工作。

      等到工程组稍微能够闲下来松口气的时候,整个一月份已经差不多要过去了。当第一台水轮机终于开始嗡嗡作响的时候。所有能抽出空的穿越者们全都集中到水电站旁边,望着电机旁边那一排闪亮的小灯泡纵声欢呼。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在等待水泥养护期间,大伙儿还抽空在海边搞了个盐场,歪打正着的解决了最近颇令穿越众头痛的与当地人交易问题。有了盐作为润滑剂,穿越者和当地人的关系比先前缓和了许多。盐场产量足够大,使用起来再不必象对待白米那样精打细算。在海南岛这种荒僻之地,盐和米明显要比铜钱银两更适合作为一般等价物。

      当公元1630年的第二个月份快要到来的时候,穿越者们发现他们的食盐销量一下子增大了许多。集市上除了本地居民,甚至还有许多城外山上寨子里的黎族人也背着山货来换盐。不过直到有人拿鞭炮来换盐的时候大家才想起——快要过年了。

      根据万年历显示,公元1630年的农历春节应该二月十二日,不过在一月末的时候当地已经很有一种过年的气氛了。平时空荡荡的街道上行人一下子多起来,也不知道这些人平时藏在哪儿。

      现在本地人看见穿越者已经不躲了,有些小孩子甚至还跟在自行车【创建和谐家园】后面一边跑一边笑闹。县城里的道路经过平整已经基本可以全程骑行,而不必像先前那样骑一段扛一段。

      最夸张的一次是胡雯骑车办事,出来以后发现她的自行车竟然被几个半大小子骑跑了——当地人以前从来不敢靠近的,大家已经习惯随手把自行车靠在门口墙壁上了。当然那几个小兔崽子还没聪明到光用看就能学会骑车的地步,其中一个小孩子学穿越者的样子坐在车座上却怎么也把不住龙头,其他几个小伙伴则在两侧帮扶着,傻乎乎推着车子在原地转圈。

      一看主人出来这帮胆大小子立马作鸟兽散,只有骑在车上的那小家伙不会下车,直挺挺随着自行车一起侧翻倒地,然后便开始号啕大哭,也不知是摔的还是吓的。

      周围民众立刻都把目光投了过来,很多成年人脸上都显出紧张之色,他们显然不象小孩子那么健忘,这些“短毛”前些日子手持火枪大开杀戒的火爆场面也不是那么容易忘记的。不过好在胡雯毕竟是做党务工作的,穿越以前跟着领导上山下乡搞扶贫也算经验丰富。立即摆出笑脸温言抚慰,再加上一块高档巧克力糖,很快便让这小家伙破涕为笑,举着巧克力去向同伴炫耀去了。

      事后大家一致夸赞胡雯处事妥当,解席甚至建议是不是趁着过年拿些物资出来在城里发放一下,也好收买人心。不过凌宁等人统计了存货数量后发现实在没什么好拿出手,现代物资肯定是不能拿来做人情的,穿越众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创建和谐家园】和电力上,除了食盐以外其它生活物资都依然紧张。

      而一位搞经济的林峰同志则坚决反对用盐去做人情,说什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货币投放量不可过多之类,扯了半天理论还不如庞雨一句话说得清楚:

      “眼下当地人都觉得我们的盐非常高级,所以舍得拿好东西和我们换盐。但如果我们随随便便把盐白送,就说明这东西不值钱,他们以后恐怕就不肯接受盐作为货币了。”

      于是这项提议只好作罢,不过解席依然念念不忘要尽量跟当地人拉关系,毕竟他们以后可是要在这一地区长期生活的,必须要能扎下根来。

      到目前为止和当地人的关系一直是在逐步缓和,但似乎没出现什么“突破性进展”,穿越者和本地人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即使有那些俘虏劳工在中间作桥梁,大多数现代人也很难直接和当地人交流。

      不过凡事终归有例外,交易组的女生们似乎就很擅长此道。凌宁的老婆卓瑗甚至已经能用本地土话和渔民讨价还价,每次跟她一起出去交易时就能看到她操着一口稀奇古怪的闽南腔和村里渔民大伯谈笑风生,然后总能多换到几筐鱼。而身为本地土著的黄晓东,王若彬等人却始终瞠目结舌听不懂他们在说啥,为此遭到大伙儿的一致鄙视。

      自尊心严重受损的小黄等人最后合伙请凌宁夫妇吃了一顿海鲜,然后向卓瑗打听秘诀,结果卓瑗笑眯眯告诉他们——她其实也听不太懂渔民们在说啥,但只要脸上挂着笑容,交涉就总能取得好结果。

      原以为卓瑗已经算是比较厉害的了,结果某一天,李明远老教授在闲聊中无意中提及:说他跟本地那个知县官已经有过好几次比较愉快的交谈了!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自从穿越以来这个团体中绝大多数人都被分配了任务,每天相当的忙碌,不过李明远老教授夫妇却是例外——他们一对六十多岁老人当然不会被安排干活儿。老太太倒是很客气,虽然她本人也是位大学教授,却每天都主动去厨房那边帮着李【创建和谐家园】傅一起做饭。而老先生身上就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傲气来,没事的时候宁肯到处闲逛。

      老教授是搞历史的,如今亲身处在这个历史环境中,当然不会放过大好机会。这一两个月来老头儿已经把临高县城内外都研究了个通彻,研究笔记都写了两大本。不过吸取上次的教训,他基本不会离开其他年轻人的视线,出入都告诉别人行踪,很自觉不给大家添麻烦。

      一来二去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和那位姓程的县太爷搭上话了——好像是老头儿研究完了仓库,文庙,接下来就把目标盯上了县衙门。不过县衙毕竟不同于其它地方,那里面还有明朝官员在办公呢,他又不象小伙子们那么肆无忌惮,在门口转悠几次都没好意思跨进去。

      然而那位县太爷却也关注这群外来人许久了,毕竟这伙人干的事情每一件都可以说是惊世骇俗。最让他感到纳闷的是这群人抢了仓库之后不跑,反而大模大样在城里住了下来,却又居然并不干涉原来官府的统治——不象流寇,却也从没见过这样造反的。

      可如果说他们是良民,这些人对付大明卫所官兵的时候却又丝毫不见手软,先前临高上下都管这批人叫“短毛倭”,后来发现他们不抢东西不放火,言谈举止间也不象倭人,便把那个“倭”字给去掉了。

      所以现在,临高城内外老百姓都称呼这些古怪外乡人一个通俗而亲切的名号——“短毛”。

      程县令好几次都主动想要去跟这些人接触一下,探探他们究竟是什么意图。不过每次只要想起穿越众那强大无比的火力就感到心惊胆战,总是跨不出那一步去。直到门口衙役来报说“短毛”中那个最老的老头儿最近总在门口转悠,似乎是想要进来看看。

      那些年轻力壮的短毛不好惹,一个老头儿似乎没什么可怕。而且程县令记得当初还抓住过这个老头儿,文质彬彬的一看就是个读书人。读书人总是好说话些,当初抓到时就打算好好询问下的,现在似乎也是个机会。

      于是程县令客客气气但却偷偷摸摸的把老教授请进了门,请到书房里送上一杯浓茶,双方开始了初步接触……

      [牛文无广告小说奉献]

      二三 大学教授VS明朝县令

      “那县令能听懂我们的普通话?”

      庞雨对此感到很不可思议,对此李教授只是点头微笑:

      “我们运气不错,那位程县令恰好是北方人,祖籍东北辽宁一带,他们那儿的语言恰好跟后世北京话有点相像。大家说慢点,也基本能互相听懂——实在搞不清楚还能写字么。”

      “难怪了,京片子不就是八旗子弟带进关的么。”

      解席作恍然大悟状,而旁边唐健的脸色却不好看:

      “嘿,这家伙狡猾。先前我审问过他的,他却作出一副语言不通的样子,蒙混过去了。”

      “那时候当然害怕啦,换了我们能装肯定也装的。”

      李老教授居然为他辩护几句,看来对这县令印象不错。实际情况也差不多,程叶高县令今年五十多了,古代人老得快,从外表模样看他比六十二岁的李明远教授还要苍老许多。海南这地方读书人少,整个临高县城里识字的人大概两只手就能数得出来,这县令平时窝在衙门里与之打交道的都是些粗人,估计也挺郁闷的。

      难得遇到李教授这样的看上去年龄差不多却又能识文断字的老学究,双方都感到颇有共同语言。李教授想要通过程县令这个活生生的古代读书人探寻明朝文化习俗,而程县令又何尝不想通过老李了解有关“短毛”的详细情况。双方各有所需,彼此之间都对对方的经历极感兴趣,于是双方几次谈话都感到非常愉快。

      程叶高在谈话中自是拐弯抹角想要打听穿越众的来历,以及他们究竟想干什么。不过老李虽然是大学教授却绝非书呆子,北大历史系老教授的人生阅历用来应付一个明朝县太爷可是绰绰有余,程县令明里暗里打听了几次却只能知道这些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华夏子民,来自海上,具体何国何地仍然毫无概念。

      “诶,教授您还是说多了,为什么要承认我们是华人呢,说是外国人多好,没准儿还能享受点特殊待遇呢。”

      小屁孩叶孟言不知天高地厚的插嘴,结果反被包括解席庞雨凌宁等一大批成年人用看【创建和谐家园】的眼光盯了半天。这小子最近经过军事组的操练总算不象原来那么蠢,却还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怎么?我讲错啦?”

      一直负责教育新兵的王海阳毫不客气,一巴掌扇过小叶头皮。

      “【创建和谐家园】的再说一句不想做中国人,老子抽死你!”

      “【创建和谐家园】言论,你以为明朝人像清朝末年一样崇洋【创建和谐家园】?这时候洋鬼子在他们眼里才是二等公民!”

      庞雨也很不客气的训了小家伙一通,然后回头跟杰克打招呼:

      “sorry,杰克,刚才没在意,我们完全把你当自己人的。”

      老美医生哈哈一笑,摆摆手示意无妨。大家耐下性子继续听老教授介绍他从程知县那里得来的收获。

      每次程叶高想要追根问底的时候,却往往被李明远教授随口提起一两个新奇无比的政治,文化,又或者是学术问题就把话题给扯开了。李教授在北大历史系就是专门研究中国古文化的,还出版过好几本相关著作,特别是关于儒家学术的研究。

      他随口举出几个后世观点就能让程县令大起知己之感,又或者谈谈对东林党的历史批判——出身于东北那犄角旮旯的程叶高当然跟东林党扯不上关系,否则也不会一把年纪还被发配到海南来做县令。于是常常几句话就能让老程为之唏嘘,进而感情激荡不能自已,结果反倒被老李从他口中套出不少信息。

      而对于这位大明朝知县官来说,和老教授的几次谈话反而更增添了无数疑惑。其中最令他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百多人居然个个都能识文断字,就连女人都能轻松阅读官府文告——李教授并没有专门向他炫耀这一点,但通过多日观察,这伙“短毛”文化程度极高乃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此外诸如这群短毛中的女人从不裹脚,反倒是男人们经常用布条把小腿裹得严严实实之类反倒是小事——程县令当然不能理解打绑腿的重要性,不过这些外表上的差异却是最引人注意。

      “什么?他就关心这些?”

      听李教授这么一说,大家都颇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

      “我们收集硝土,树立电机风扇,修建盐场……还有最近在白燕滩那边大动土木,这边本地人都是什么反应?”

      解席似乎很在意穿越者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李教授却始终很悠闲的微笑:

      “他们不在乎这些,只要不是干涉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做什么他们不管的。哦,咱们收集硝土的时候他们觉得我们脑子有毛病,街巷有神棍传言说咱们这些‘短毛’天生五行缺土,经常要吃点粪土才能有生气……”

      “靠!”

      解席又好笑又好气的发出一声叹息,旁边庞雨却笑着点头:

      “我们来自海上,果然缺土……这里神棍逻辑学挺好的。”

      “盐场消息最近传播的比较厉害,说我们手里有一块仙布,只要放在海水里抖抖就能滤出大批雪盐来,传得很邪乎。”

      “啊,这消息是我让俘虏劳工去传开的,说的神秘一点,免得那些明朝人盗版咱们的晒盐方法。”

      阿德在旁边笑眯眯举手承认,引得大家开怀一笑。

      “您在他面前写字了么?对于我们用的简体字他有什么反应?”

      凌宁突然开口询问,李教授似乎早就预料到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淡然一笑:

      “没什么反应,简体繁体都写过,他理解简体字丝毫不困难,只是觉得我们的字缺笔多了点。说我们的避讳一定很多。”

      “他没觉得我们的简体字离经叛道?”

      看到凌宁显出很惊诧的样子,李教授反而呵呵笑了:

      “你要知道,在古代写字有很多忌讳的,比方说你父母名讳中有的字,当你需要写这个字的时候就必须要故意少一两笔,算是孝道。古人写文章又喜欢用典,一有机会就故意找些生僻文字来替代本字,以显示自己的文章另有涵义……这样多少年下来,大多数古人在书籍中看到错别字的第一反应,不是觉得对方写错了,而是觉得自己还不够渊博,不知道这个错字的出处典范,之后反把它又当作一个典范来用……最后到永乐大典,康熙字典之类一古脑儿收录……‘回’字的四种写法就是这么冒出来的。”

      “所以说,在古代除了写给皇帝或者上司的奏章公文不能写错字,很多时候写错别字未必是坏事,甚至会被视作风雅……我们的简体字很多是从古代草书中化来,古人本身用的也很多的。”

      …………

      “关于明朝政府对我们这批人的态度,他们会不会派兵来攻打,您有没有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唐健在旁边已经忍了很久了,却只听到这批人净在扯一些废话,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一条没得,终于忍不住站出来直接询问。

      老李教授一愣,凝神想了片刻之后终于点点头:

      “哦,也问过一些。”

      所有人立即安静下来,仔细听李教授通过聊天得来的重要情报。

      明朝官员似乎没什么保密意识,在和老李谈的比较投机之后,就连那些关联到穿越众本身的军事情报也拿出来作为笑话谈资了——不过这些消息本身就在琼州府城四下流传,好像也谈不上机密。

      一开始琼州府得到的消息确实是倭寇破城,这消息还是程知县亲自派家人送出去的,那天晚上在看到那辆鬼车冲破城门后,程县令确实是做好为大明朝尽忠的准备了。只不过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这位县太爷不知道该怎么向上面写报告。

      而且这位县太爷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大明朝的官僚系统中还算不算正式员工了——按照明朝规矩,地方官有守土之责,若某地失陷贼手,官员纵使逃出来也会被追究责任,至少官帽子是保不住的。

      可临高县眼下这种状况到底算不算失陷于敌?城门是被撞破了,仓库也被抢走了,城里本来不多的几个守军也死的七七八八,就连县太爷自己花钱雇的一个内宅保镖都丢了性命——亏他还自吹精于弓箭。

      但要是就此判断说这个县已经“沦于贼手”,程县令又感到很不甘心,毕竟他堂堂临高正堂还在衙门里坐着呢!而且也不是摆样子,平时民政上的事务照常处理,一应税收杂役也照常收取……这地方明明还在大明朝治下啊!

      “有没有可能和那位县令商量一下,让他给上司发消息,就说先前有海盗试图劫掠县城,但是被一批海上客商驱逐,眼下县城里一切平安之类?”

      庞雨立刻敏锐意识到这位程县令的尴尬之处值得利用,确实对这位临高县令来说,他也需要尽量把事情淡化下去,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天高皇帝远”“瞒上不瞒下”——这些著名谚语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14: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