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最终成品是一个长方形建筑。三米高,单面斜坡屋顶,屋面仍然用茅草遮盖——在这个问题上,庞雨遭遇到好几位女同志的强烈【创建和谐家园】。但他却表示无可奈何:在斜屋面上均匀,牢固的铺设瓦片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据说古代工匠师傅做这活儿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徒弟支开。在现代大概只有园林工程队的师傅们还掌握着这门手艺,但对于庞雨这个以前只习惯于在电脑前面画图的办公室动物来说,这门手艺他并不了解。
他只能向女同志们保证:厕所屋面倾斜的一面是正对着整个院子的,如果有人爬在上面试图偷窥全院子的人都能看见。另外,以后等穿越众跟当地人关系和缓些了,还可以雇佣本地工匠来完成这件工作——如果本地有人会做的话。
公厕后面的污水坑挖得很深,可以储存大量绿色优质有机肥。农业组吴南海和化学组李靖诚两位同志已经提前预订了这里的肥料,为此他们还很是争夺了一番。
最后,用多余的砖头和石块在院子里砌了一堵墙,把工作区和大家的睡觉区域(生活区)划分开了。本来城里住的人不多还不需专门划分功能区,但随着绿区建设的逐渐完善化,越来越多的船上人员选择搬到城里来居住,再加上七十多个俘虏劳工,最多时有一百五十多号人住在绿区,把整个县仓大院塞了个满满当当。
这批本地劳工的加入还促进了另一方面发展——与当地人的交流互动变得愈发顺畅起来。在确定这些人不会逃跑之后,穿越众给了他们一定的自由,允许他们在城里活动。
曾有人问起说倘若真有人逃跑将会怎么办……阿德则笑眯眯指了指墙壁上一张图表,那里记录着全部七十八名劳工的姓名,籍贯,家庭成员状况及其住址!这家伙在看守所里练就的追查本领果然不是吹的。通过若干次和颜悦色的单独谈心,或者是热烈坦诚的集体聊天活动,那些纯朴天真的明朝乡巴佬已经把他们所能掌握的全部事项全都老老实实交待了个干净。来自儋州的那些朝廷官兵固然是本乡本土,就连海盗们也把他们的老窝状况给介绍得清清楚楚,还唯恐管教了解得不够详细。
为此阿德还很自傲的吹嘘说:倘若大明朝政府官员中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一半本事,刘香这个大海盗头子早被连根拔起,连渣儿都不剩了。
这些资料被彻底掌握,那些劳工就是想逃跑也要靠考虑下后果。穿越众已经给了他们一个承诺:在这里干三年活儿顶罪,然后就将被释放回家。但作为一个集体,如果有人提前逃跑了,所有劳工都将一起受到惩罚。
连坐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管用的,劳工们自动彼此监视起来,即使有人当真生出逃跑念头,旁边朝夕相处的同伴也会立即将其阻止。群众力量总是巨大的,阿德压根儿不用操心去看守谁,他只需要订好规则,笼络好几个劳工头目,剩下的事儿那个团体内部自会解决。
随着这几十个本地人能够自由出入“绿区”大门,他们很自然成为穿越者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物品采购变得方便起来,现在穿越者餐桌上已经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海中鱼类和或是山中野味,都是从附近渔民或者猎户手中买来的。
和当地人交易多了,当然不能再像解席那样用现代硬币去哄骗别人,但也不能再干诸如五十两白银买一口猪之类的蠢事。穿越众在日常交易中最常用的货币是大米——用脱粒机加工出来的精白米,稍微掺一点增白剂,看上去雪白透亮,品相极好,在当地市面上极受欢迎。每次赶集时只要推一车米出去,基本就能换到足够的肉类和副食品。到海边去找渔民也不错,一斤这样的精白米可以换两斤鱼,还是最新鲜的。
不过这样一来粮食消耗量就大大增加了,再这样浪费粮食储备,恐怕都支持不到下一次收获期,而吴南海的农场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到什么效益……庞雨解席等人开了几次大小会,希望大伙儿能够克制一点,不要三天两头跑仓库去偷米。特别点了几个女生的名字——王娇娇,朱月月,苏暮雪,还有卓瑗……等等,最近居然都在拿鱼片干当零食吃,显然在她们所负责的物资交易过程中有重大黑幕嫌疑。
当然这些女孩子死不承认,一口咬定是渔民伯伯看她们可爱自愿白送的。
但如果不去交易,要大家吃惯了嘴之后再去面对那干巴巴的咸菜拌萝卜条,这脾气当然也不会好。厨房李【创建和谐家园】傅就被人罗嗦过好几次,气的老李几次扔勺子大喊不干了。
这种左右为难的生活很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吴南海同学申请在海边搞了一座盐场。
搞盐场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穿越众自己的需求——他们船上携带的食盐快要用完了,而化学组那些变态们因为始终找不到硝石矿,最近又开始折腾什么氯酸盐【创建和谐家园】,这些都需要大量氯化钠——食盐。
在海边建个盐场实在没啥难度,庞雨以前曾经参观过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对于现代制盐工序和场地要求还有点印象。再找几个懂行的同志商量下,很快就把盐场图纸给画出来了。
蒸发池、调节板、结晶板、结晶池……名词听起来挺复杂,实际无非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泥池子。不过建设时的位置稍微要挑选一下,保证涨潮时能有足够海水灌入水库,而晒盐滩本身不能受到潮汐或风暴影响。
海边没电源,抽水机用不上,于是只好造了若干架脚踏式水车,把水库里的海水提升到蒸发池去,然后再一级一级抽入调节板(又称调节格)和结晶板(又称结晶格),最后进入到卤池。盐卤经卤池澄清后灌入结晶池,晴天时只要十二小时,结晶池内的卤就能凝结成粗盐了。
在现代盐场这整个过程都是用机械操作的,穿越众这边没条件,只能全部用人力来干。好在他们需要的量也不是太大,盐场不需要每天开工,开工一两次制备的食盐应该就能满足这个团体很长时间使用了——庞雨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是这么考虑的,但很快,他发现自己错了。
而且是大错特错。
那些明朝土著在加入到穿越众这个团体之后,想必神经都已经变得非常坚韧了。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将面临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奇迹”。除了电影之外,电灯,对讲机,各种现代机械……甚至随随便便挂在食堂墙壁上的那两面大玻璃镜子都是他们这辈子连想都没想过的珍奇物品。
不过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都没有盐场第一次出盐时给他们造成的冲击大,这却是在场所有现代人都没想到的。当那些白花花的盐土被木扒子聚拢起来一箩筐一箩筐拎出结晶池时,很多土著劳工居然热泪盈眶。有些甚至不顾危险的跳下盐池捧一把粗盐块就往嘴里塞,要不是阿德及时操起棍子冲上去把人打散,这群乡巴佬恐怕不得不因为盐中毒而被拖去洗胃。
“他妈的这又是怎么啦,说了多少次要淡定!淡定!不要见到什么都大惊小怪!”
当着大部分穿越者,包括所有女同志的面,这些土著劳工的失态让负责管理他们的阿德觉得很丢面子。阿德这个“人力资源组”组长除了负责劳工的日常管理,当然也要负责教导他们一些日常知识,可从今天的反应看,他的教导似乎不太成功。
[牛文无广告小说奉献]
二十 新年期望
“真的是盐啊,这么多……”
一个积年老海贼扑在盐堆上又哭又嚎,却让阿德愈发地感到丢脸。这些土著虽然见识少点可绝不笨,作为和他们接触最多的阿德经常会领略到他们的一些小聪明,还往往都能得逞。可今天这帮家伙是疯了还是傻了?用海水晒出来的不是盐是什么,难道明朝人从没见过晒盐?
“用滩晒法制盐是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流传,到咸丰时才大规模推广开来,在此之间民间最常用的一直是煎熬法,这些本地人可能真没见过象我们这样大规模晒盐的。”
李明远老教授及时出现,阻止了抓狂的阿德继续用棍棒教训那些失控劳工。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尽管典籍上记载北宋时就有用日晒法获取食盐的例子,但奇怪的是长期以来日晒法仅仅被作用于内陆湖盐井盐,而对于规模最大的海边盐场,古人却一直习惯于“煮海为盐”的落后方式。最多也只是用太阳晒出比较浓的盐卤,然后还是要用柴火煎熬获取固体盐——因此古代的盐场工人被称为“灶户”。
那群海盗中间有不少人就曾经是大明王朝的灶户,明朝做啥都是世袭制,灶户们一连几代都是煮盐的。海陆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这些人小时候想必吃过不少苦头。对于制盐的艰难困苦印象深刻,而如今却见这批“短毛”不声不响弄了几个池子,放点海水等晾干就能得到这大批干净雪白的海盐,对他们大概是很大的【创建和谐家园】……以前那么多苦头全是白吃的,几辈子人干的都是傻活儿……这样想的话确实很不值得,换了谁都会抓狂。
阿德,庞雨等人是在后面的恳谈会上了解到这些情况的,要时刻把握劳工思想,集体恳谈会是个很好的方式。基本上总能把情况摸清楚,然后可以采取相应对策。不过这次好像没什么对策可用,除了适当开导开导,也就是给他们几包精盐做个纪念罢了。
然而事实证明那些狡猾的老海盗再度把穿越众小伙儿给涮了——那些精盐转手就被他们拿到市场上去卖掉,而且卖得比白米都要贵多了。当然小聪明终究只是小聪明,在阿德精心设计的现代管理制度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有政府军派成员跑来告密。穿越众们这才发现:他们先前认为在海边地区,食盐没什么价值的想法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盐铁专卖,这是从汉朝时就流传下来的规矩。当然自古以来海边居民偷偷摸摸制私盐也一直都有,可即使住在海边,要搞私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煮盐法需要大量燃料,卤水要用铁锅或者铁盘子煎熬加热,用石灰帮助结晶取得小籽盐,而铁器在明代却很不容易得到,熬盐对铁器腐蚀损害太大,几次下来铁锅很快报废,大多数普通人家是舍不得用家里仅有的铁锅去干这种事的。
即使有实力做私盐的,销售和运输渠道也都控制在官府或帮会手里,在海南岛这边就是海贼和卫所官兵,一般人还是拿不到这份利益。阿德手下那两伙子人——海盗和卫所官兵都干过贩私盐的勾当,彼此之间还是竞争对手,曾经狠狠干过几场。
不过当穿越众们决定也加入到这个市场之后,无论海盗还是卫所官兵的盐场都只有关门大吉的份儿了。用传统煮盐法获取的小籽盐含有多种杂质,味道苦涩,颜色发黑,在质量上根本不能同现代工艺结晶法做出来的结晶盐相比。更不用说穿越众小资们对于食用盐的要求更高——取得粗盐以后还要重新溶解一回,用工业级滤网过滤后再结晶来制取食用盐。
最终拿到明朝市场上的琼海牌自制食盐除了没专门加碘以外,和现代商店中卖的普通食盐毫无二致:颜色雪白,晶体颗粒细小,基本不会受潮,味道也是最纯正的鲜咸味。而同一时期海南岛官方销售的食盐依然在按照传统往盐袋里掺沙子,两相比较之下消费者们当然做出正确选择,一段时间之后临高县乃至于整个海南岛的食盐市场都被琼海牌彻底垄断。
当然这已经是第二年的事情了,在最初时穿越众只是用自制食盐代替大米去换物资,或者干脆再直接换稻米回来。
在一片忙忙碌碌中,公元1630年的元旦静静到来了。对于这个节日,大多数穿越者并没有什么感觉,五天前,也就是圣诞节那天,他们刚刚把第一批战俘劳工投入野外工作,这时候大家主要精力都放在对那批劳工的监督上。
事实上若不是某位兄弟携带的手提电脑中恰好有一个万年历软件程序,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知道当前的准确日期了。可怜的老杰克就稀里糊涂错过了圣诞节,那几天他和军事组兄弟们一同在矿场看守劳工,直到好几天后才想起要为自己砍一棵圣诞树。
“入乡随俗吧,到时候咱们一起庆祝春节。”
解席等人如此安慰他,可怜的老外也只有笑笑表示接受。说起来他也够倒霉的,大伙儿一起流落到这年代,中国人多少还能有个历史代入感,见识下历史书中的大明王朝是啥模样。可一个美国人跑到1629年却连祖国都找不见——《独立宣言》要到1776年才签署呢,这时候的美洲大陆上只有英国和法国的早期殖民者,以及大批印第安土著。
元旦新年这天厨房李【创建和谐家园】傅给所有人多加了几个菜,包括那些俘虏。当然俘虏们不知道什么西洋历法,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和穿越众一样体会到新年的欢乐。特别是每人还给发了一块肥皂——不是现代产品,而是穿越众来到明朝以后自己制造的。跟力士或雕牌当然不能比,但用来洗衣服洗绷带也足够了。
化学组那帮变态研究【创建和谐家园】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正儿八经的成果没弄出来,倒搞出来不少副产品。比方说肥皂和蜡烛。前者是用碱化法制造甘油时的副产品,后者也是顺手而为。化学组这些人搞技术不咋样倒很清楚经济学——他们目前是占据了穿越众劳动力和资源的大头,如果迟迟拿不出产品来难免会受到大家抱怨,于是便时不时弄出些小东西安抚人心……前段时间据说还搞出了人造奶油,但没人敢去吃。
在当天的新年晚会上,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互相说了些祝福的话,不过随后,庞雨就站起来,代表工程组全体同仁向穿越众集体大会提出了一项非常大胆的建议:
在临高县旁边的文澜江上,建立一座水力发电站!
“天!要建水电站?”
包括解席在内,大多数人听到这一建议之后的反应就是庞雨疯了,工程组刚刚盖成了几个小房子就想着要大跃进?水电站……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马上是三峡大坝。
不过接下来庞雨详细介绍了一番最近他们所遇到的能源危机——兵工厂王若彬已经多次抱怨他的机器很多天没能再开工,因为风力发电机的蓄电池里总是没电。当初就他一台小机床独占发电机,可最近轮船上许多机器都被搬下来投入使用,包括每天早晨的抽水机,后勤部门的脱粒机,人力资源组的【创建和谐家园】……再加上绿区院子里还新拉了几盏电灯。电力供应极端吃紧。
而接下来用电的口子则更大:化学组搞氯酸钾【创建和谐家园】需要电解食盐,兵工厂徐慧用氧气瓶改造迫击炮需要用电焊切割,肖朗要借助船上的工业机床才能对炮身进行加工……所有这一切显然不是区区一台只有1千瓦功率,电压48伏的民用风力发电机所能负担。
“我们的船上有全套水力发电设备,现在是把它们利用起来的时候了。”
之后庞雨起身把位置让给旁边一位同志,由他来做具体的解释工作。
林汉龙,男,三十二岁,他在名片上的头衔是海南省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公司的现场经理,实际上是挂靠在该公司名下的小包工头,一向独立工作。
他的主要业务就是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山区为偏远乡村搞建设,承包的工程包括道路、桥梁、小水电、小供水等项目。因为国家有针对不发达地区的专项建设资金,所以一直以来也有工程做。又因为是国家项目总是能及时拿到工程款,因此也没欠过工人工资,在广大民工中还算是声誉不错的。自称是个有良心的包工头。
和大多数为了旅游才登上这班船的倒霉鬼不同,林汉龙和他手下那三四个兄弟此次出的是公差,他们带了一整套小型水电站的主体设备,原计划是到广东某县某村去施工的,结果连人带机器一起穿越了。
时代变了,位置变了,但这项工程却没黄——到临高之后不久林汉龙就开始考虑在文澜江上兴建水电站的可能性。这并不是他头脑发热,事实上就在原来的位置……或者说在三百多年之后的那个位置上,确实是有一座中型水力发电站:白燕滩水电站。
[牛文无广告小说奉献]
二一 水电站
为了感谢章鱼同学在龙空的推荐,特别加更一节。
明天更新照旧
_
---------------------------------------------------
“零三年的时候白燕滩电站搞技改,我曾亲自参加过新增水轮机的安装和施工。所以对现场比较熟悉。前些日子专门去考察过了,虽然周边自然环境有所改变,但大的水文条件和地质状况却同以前……哦,是‘以后’……没什么变化。当然,还没有水坝。”
“我知道那条大坝,很庞大的,凭我们现在的人力物力恐怕建不起来吧?”
本地人黄晓东举手发言,林汉龙点头表示同意:
“没错,文澜江上那条水坝是六十年代……一九六几年全国大修水利的时候集中全县之力,花了两年时间才修起来的,长度为94米,高度达到了6.5米,坝顶宽度有1.2米,我们现在当然做不了这么大工程,但我们也不需要这么大的水坝。”
林汉龙和一群兄弟们搬出早就准备好的图板,上面是一些说明性的图样,看来他经常作这类介绍。
“这次我们原计划建设的水电站是4X100KW的容量,由四台100KW涡壳轴流水轮发电机组成,这种发电机属于低水头电机,只要有六米左右的高差就能正常工作。文澜江在百仞崖那段位置天然就有一处险滩,5.3米的自然落差,我们只需要再把落差提高一米就能确保发电机工作了。”
“而且我们开始也不需要四台一起上,只要先让一台发电机能工作起来电力就很充裕了。100KW功率,最高可以达到330V的工业电压,完全可以满足我们船上任何电器的工作要求。之后随着人力资源的丰富我们再慢慢扩充电站好了。”
最后林汉龙很乐观的说道。而大家则用探询的目光互相注视,工程组内部是知道这项计划的,这次主要是要说服那些外行同伴——因为这项工程毫无疑问是要占据整个集体绝大多数人力物力的。一旦决定,化学,炼铁,甚至军事训练恐怕都得暂停。
“那个水电站离县城多远?变配电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船上有多少电线,能一直把电拉到县城吗?”
稍后凌宁提出一连串疑问,这位兄弟显然对技术有所了解,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正在点子上。
“白燕滩水电站距离咱们现在所处的临高县城大约四公里左右,变配电设备也是一起安装的。这次我们带的备用电缆还算充裕……不过按照庞工的规划,我们不打算把电缆拉到县城来。”
“是的,把电力拉到临高县城来没什么意义。我们又不想给这边的居民通电灯。”
林汉龙把皮球踢回到庞雨这边,而早有准备的建筑师也站起来,在一块图板上向大家展示他这些天所绘制的临高县工业布局规划。
“文澜江的水力资源不仅仅能用来发电,本身也可以直接被利用——我们打算在江边修造一些简单的水轮冲压设备。今后整个白燕滩地区将被建设成我们的工业区,所有的重工业,冶金,化工……统统在这个区域解决。将来临高城里仅保留必要的生活与商业基地。”
“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海边码头之外又要在外头开一处分基地?”
唐健有些不太满意的问道,作为军人他肯定要考虑防御问题,而防御作战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尽量不要把力量分散。
但庞雨的回答也很直接:
“没办法的,我们要发展就不可能窝在城里——海边盐场马上就要开工,南海的农场也相好土地了……这个区域正好在临高县城的下风向,文澜江的下游,将来如果有工业污染的话也不会影响到县城和农场区。另外,它离码头比较近,将来从海边运输原材料与能源都方便。事实上我估计那里将成为我们未来主要的生活区域,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的用电才不受限制。”
“需要多少人力?整个工期需要多久?”
解席开口询问,同时掏出纸笔计算分配人力。
“开头修筑堤坝和挖掘蓄水池阶段需要尽量多的人力,等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安装阶段就只要我们几个工人就可以了,本来我们这些人就是去广东安装机器的。”
林汉龙很自信的回应道,这时候庞雨再次举手:
“不过就是筑坝结束后,我也依然需要足够人力来兴建电站房屋和其它工业用房,占用资源还是挺多的。”
…………
此后又有不少人问了些杂七杂八的问题,给庞雨的感觉就像在参加招标会。好在最后大伙儿还是集体通过了这项营建计划——到目前为止,各项计划好像还没通不过的。
当公元1630年的第一缕阳光从海平面上升起时,聚集在海边看新年日出的穿越众们同声发出一阵欢呼,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公元1630年的整个一月份,大家都在忙碌中度过。兴建水电站项目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穿越众的“重点工程”,享受所有需求统统被最优先满足的待遇。就和上一次轮船重新下水工程的待遇一样。
不过除了林汉龙和他身边那三四个弟兄,这里大多数人对于兴建水电站并没有什么直观概念,庞雨为此颇感担忧,毕竟这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让一群菜鸟去干很容易犯错误,而一旦犯了错误……比方说万一接错电路烧坏了电机,他们这里可没替换装备。
对此林汉龙倒是颇有准备,在开工以前为了提升士气他先请大家看电影。大家一开始还挺开心,毕竟来到明朝两个月,个人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船上那十几副扑克牌早被打烂掉,最近连给本地劳工放的教育片旁边都能围一圈现代人跟着看。
而且林汉龙还表示:这次放给大家看的片子是以前从没人看过的新片!
电影开演前两小时,银幕前后已经聚积了无数人头。当音乐响起时,嘈杂的人声顿时消失,大家都屏声静气地等着。终于,银幕上显现出一行大字:
“农村小水电站的建设”
…………
一小时二十分钟后,工程组全体成员终于哈欠连天的看完了这部教育片,他们是职责在身没办法逃跑,否则早象其他无关人员一样溜号了。
不过正当大家纷纷起身准备离开时,林汉龙这狡猾的家伙突然又跳出来不慌不忙表示——都别走!先前放映的只是教学片,下面将要播映比较轻松一点的娱乐片子。
没人欢呼,因为所有人都被要求别出声,免得把已经返回女生宿舍睡觉的胡雯大妈和其他女生给招来……基本上,这一晚上还是挺欢乐的。尤其是那十几个因为表现特别出色而被允许加入到工程组参与这项重点工程的本地劳工们——他们回去时腿都是软的,好多人还流了鼻血。
这一招果然让士气大振,此后十几天大家面对艰苦的筑坝挖塘工作也没什么怨言。文澜江水流量巨大,即使在冬季枯水期,想要模仿现代的白燕滩水电站在江面上建一条拦江大坝也很不现实。不过好在这个小电站要求的蓄水池规模不大,林汉龙和庞雨事先早就商议好:在旁边支流上打打主意,其中一条支流上有天然落差五米多的小瀑布,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在瀑布的上游开挖一条宽三米,深一米五的引水渠。将水流通过引水渠引向蓄水池,在旁边还设置了溢水槽和引水道。正常情况下这条支流的水将通过一条倾斜度极高的引水道冲往瀑布下游,发电机就设置在水渠底部。经过垫高加深之后这里的水头落差将达到十米,足够水轮机正常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