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边戎》-第4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萧铁奴道:“是。可我肯来和你说这一席话,却不是为了他!甚至不是为了汉部!不是为了折老大!而是为了你,为了我!”

        这句话说得欧阳适心头一震,手掌猛地拍在船舷上,说道:“你说的没错!我这些天眼睛蒙了!竟然计较起那些小事来!”

        萧铁奴道:“契丹必亡,大宋政局又坏!眼看天下便要大乱!乱世之中,谁知道明天谁是王,谁是霸!”他指了指风浪中大海道:“至少在这里,我看不到有谁能是你的对手!”

        以大宋的纪年来算,纷纷扰扰的政和六年就在一场飘雪中过去了。

        这年年底,折彦冲和完颜虎带着杨应麒准备的一大堆贡品到会宁朝拜。阿骨打见了二人呵呵而笑,连问在南边的生活过得惯不惯。

        折彦冲回答说他本是南种,辽南气候正适合他,只是却苦了生长在北边的妻子。

        两代皇后大唐括氏和小唐括氏摸着完颜虎粗糙了许多的手,眼中都是心疼。完颜虎却反过来安慰母亲和姨妈,说自己这几个月虽然辛苦,却很开心。又对阿骨打道:“叔叔,我在复州开了许多好田。明年庄稼收成要是好些,除了汉部自己吃饱,还能往东京运些。彦冲说要在东京设置个‘南仓’,把汉部用不了的粮食都往那里运,储积起来等叔叔你将来西征契丹的时候可以用。”

        阿骨打听了甚是高兴,小唐括氏道:“孩子!开荒种粮不容易。开仓储粮的事情缓两年也没什么。最重要你别累坏了。”

        折彦冲道:“她是个劳碌命!我让她好好在家呆着,她却总希望跑出来忙活!”

        阿骨打的妻子小唐括氏责骂道:“哪有你这么说你老婆的!娶了阿虎,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折彦冲不敢强嘴,低下了头。

        几日后,谙班勃极烈吴乞买等重臣上表请阿骨打称“大圣皇帝”,定明年为天辅元年。

        天辅元年的春节对汉部来说也并不难熬。辛苦的劳作只是锻炼了他们的筋骨——只要劳作过后得到符合期望、甚至超出期望的报酬,那这番劳苦只会让人感到更加幸福。这一年最后两三个月里,他们收起了番薯,种下了小麦,虽然屋子简陋,但身上有新衣,屋内有煤炕,口里有热食,手中有分红——望着窗外的瑞雪,新的一年似乎都充满了希望。

      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远来(上)

        手中有了余钱之后,杨应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兴建管宁学舍。他在津门城郊择一处好山水划下一大片土地,将那处丘山命名为朱虚山,作为管宁学舍的所在。由于工兵正承办津门、辽口方面的建设走不开,他便另花重金聘请了高丽一个良匠,募集境内的旷夫、流民、逃奴、乞丐,按自己的预想来规划建设。

        卢克忠看了那草图,但见房屋鳞比,错落于山水之间,规模非同小可,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真要把这个管宁学舍给建起来,津门的财政非给榨干不可。忙劝道:“津门各方面都方兴未艾,在在都要花钱。兴学虽然是好事,可却不是急事。能否暂缓一二?”

        杨应麒道:“不行!什么都迟得,就是这事迟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土地一战而胜可得,粮草几年丰收可得,钱财巧取生息可得,唯教书育人见效最慢,但这却是我汉部兴旺的根本,我就是借钱也要马上动手的。不过你放心,这副草图上的建筑也不是一下子要建起来的,现在先打下个坯子,建几排简单的房子就好。其它的以后再说。”卢克忠这才放心。

        管宁学舍动工以后,杨应麒三天两头地便往朱虚山跑。汉部的工兵起身行伍,一切工程都以简单耐用见称。高丽受汉文化熏陶已久,瓦木楼台之建制要比汉部工兵优雅得多,但相对的进度也较慢。杨应麒看得有些不耐烦,却仍是忍住了不去指手划脚。

        这日进城,蓦地望见城西有楼台耸立,非工非商,也不在津门公营建设规划之内,心中奇怪,驱车往观,却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寺院,他围着那寺院转了一圈,便回政厅问卢克忠是否知道此事。

        卢克忠道:“是一个渡海而来的和尚,法号慧观。他去年秋风起之前便已到此,带了几个【创建和谐家园】施医布药,颂经讲佛,募得许多钱物,便要建一座寺庙。我想这是有益的事情,便答允了。”

      ¡¡¡¡ÑîÓ¦÷èµÀ£º¡°Ôõô´ÓûÌýÄãÌáÆð£¿¡±

        卢克忠道:“这也不算大事。七将军你连庶政的常务也不理会,我还以为你不会关心呢。”

        “胡说八道!这怎么不是大事!”杨应麒道:“看来这慧观和尚面子比我还大!才到了没几个月便有钱建造寺院!我要兴建管宁学舍,还得从自己腰包里掏钱补贴!”

        卢克忠问道:“七将军是觉得这老和尚有不对头的地方么?”

        杨应麒冷笑道:“当然不对头!嘿嘿!嘿嘿!”卢克忠再问有什么不对头,杨应麒却再不肯说。他离开后,留下卢克忠一个人在那里独自懑闷,怕自己做错了什么大事,命人重新去打探那老和尚的来历。

        第二日那才建了一半的寺院便停工了。杨应麒望见心中冷笑,也不过去看问,径自往管宁学舍的工盘附近来巡视了一会,中午便在朱虚山另一面的竹屋中点校《三国志》。

        时交午未,忽听外头一个苍劲的声音道:“阿弥陀佛,贫僧慧观,求见七将军。”

        杨应麒心道:“老和尚来得好快!”应声道:“和尚哪里贫了?你来这里不到半年便有钱修建寺院,这还算贫,天下便没有富人了。”走出门来看那和尚:双眉半白,脸上却一丝皱纹也没有,看不出多大年纪。

      ¡¡¡¡ÑîÓ¦÷è×÷Ò¾µÀ£º¡°ºÍÉÐÄÄÀïÀ´£¿ÈçºÎÀ´£¿À´×÷ʲô£¿¡±

        慧观还了僧家礼道:“贫僧从江南渡海而来,来传佛祖真言。”

      ¡¡¡¡ÑîÓ¦÷èµÀ£º¡°ºÍÉÐÀÏʵ°¡£¬È´²»ºÍÎÒ´òìø·æ¡£¡±

        慧观微笑道:“打什么禅锋!是真佛就说平常话。打禅锋是他们禅家末流干的事情,非真佛子所愿为。”

        “他们?”杨应麒问道:“然则和尚不是禅宗了?却不知和尚是何宗派师承?来这边讲什么经?”

        慧观道:“贫僧天台外派,承先师祖孤山智圆余绪,来讲大学中庸。”

      ¡¡¡¡ÑîÓ¦÷èÒ»Ìý·ÅÉù´óЦ£¬ËµµÀ£º¡°·ð×ÓÒ²½²´óѧÖÐÓ¹£¿ÀϺÍÉнÆ÷ïÁË£¡ÄãÒªÀ´·î³ÐÎÒ£¬Ò²²»ÓÃ×Ô¸ÄÃÅÍ¥ÒÔÖÁÓÚ´Ë£¡¡±

        慧观微笑道:“治天下,安国家,一日不可无孔氏。若天下震荡,家国危亡,我佛家安能自存?所以大学中庸,佛子也要讲的。”

      ¡¡¡¡ÑîÓ¦÷èò¥Ê×µÀ£º¡°ÀϺÍÉÐÓеãÒâ˼£¬½øÀ´×ø×ø°É¡£¡±

        进了门,童子安座。慧观道:“贫僧从江南来,身无长物,只带得雨前龙井二两,见这朱虚山好山泉,不如就泉烹茶、对山讲道如何?”

        杨应麒心道:“这慧观和尚功夫做得足!知道我好这个!”便让童子取茶具,慧观则命随他而来的两个徒弟去寻取泉水。

        一个少年,一个老僧,便在这竹屋中对坐,讲些长白故事,说些苏杭人物。

        杨应麒听慧观夸耀江南人物,便问道:“老和尚,江南这般好,你却万里迢迢跑到辽东来干什么?”

        慧观叹道:“自当今大宋天子继位以来,宠信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崇道抑佛,把我释家真言都作异物观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宰相,州县官员,也个个趋老奉道,因怕遭了天子的忌,竟都对我佛门避之唯恐不及。如今虽未明旨灭佛,却也是我佛门百年不遇之厄。”

        杨应麒笑道:“原来老和尚你是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可如何想得到要来辽东?”

        慧观也不隐瞒,说道:“老衲本不是要到辽东,而是要去扶桑。因船只遇风,竟漂到此地。船家本打算修好船只就走,但我见此处市集井然,民丰淳朴,说的又都是汉家言语,在此立寺传经,却不胜于远去异邦他国了?因此改了主意,决意留在津门。”

        杨应麒哦了一声,问道:“和尚你带了多少【创建和谐家园】门人?多少经书?多少财物?”

        慧观道:“及门【创建和谐家园】八个,徒孙两个,行者二人,经书八十箱,释门常用衣物器皿若干,钱财却无多了。”

      ¡¡¡¡ÑîÓ¦÷èµÀ£º¡°Ç®²ÆÎ޶࣬ÔõôÄܽ¨ËÂÃí£¿¡±

        慧观道:“建寺之费,都是津门的施主们大发善心。”

        杨应麒问都有哪些大施主,慧观一一说来,却把在津门做生意的几大家族都包囊进去了。连卢克忠也捐了不少钱。杨应麒还没听完便指这津门方向破口大骂:“津门的公家事务,也不见你们如此热心!”

      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远来(下)

        杨应麒将捐钱给慧观建寺的商人、士人都骂了一顿,等他停下,慧观才微笑道:“助公家赞佛门,都是积德行善。”

        杨应麒冷笑道:“钱是落在你老和尚手里,你自然这样说。”

        慧观也不生气,说道:“贫僧来津门也有两月了,暗中看七将军建制理政,虽古之管仲、商鞅亦不能及……”

        杨应麒没等他说完便摆手道:“少来!这两人我是不敢比的!”

        慧观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今日一席话,更见七将军是通情达理之贤人,却不知为何对我佛家有如此深之偏见。”

        杨应麒笑道:“老和尚,我看你也不是迂腐之徒,既然如此,我便跟你敞开了说。自来为政者只要不太昏庸,无不对佛家又爱又恨,你可知道为什么?”

        慧观道:“我佛家导人向善,劝人积德,朝廷自然要爱我。至于说为何憎恨,贫僧却不解了。”

        杨应麒骂道:“老和尚自己卖瓜自己夸!好,我便把历代朝廷恨你们的事情一一说来。第一件,就是想做和尚的人太多。做和尚虽然不能娶妻生子,喝酒吃肉,却有诸般好处:既不用纳税,又不用服役,且有四方施主供奉,乃是天下间第一清闲潇洒的归宿。所以崇佛风气一开,剃度落发的人便如蜂趋蜜!对朝廷而言,和尚多了,种田行商、交粮纳税的人便少了!对世俗而言,人人都去做和尚,传宗接代的事情怎么办?所以一到了僧多为患时节,如何叫朝廷不恨你们,如何叫儒生士子喜欢你们?”顿了顿又道:“其实剃度的人过多,对佛门本身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那么多和尚,真心向佛的有几个?大多还不都是身上披着袈裟,心里想着酒肉,胯下挺着淫棍?难道多了一大堆滥竽充数的光头,佛祖便会高兴不成?只怕不见得吧。此是第一弊。”

        慧观点头道:“七将军说的是。”

        杨应麒继续道:“朝廷恨佛门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和尚们占着太多俗产。和尚本该四大皆空,戒贪戒痴。但和尚也是人,也要吃饭穿衣,所以我佛在世时也要去乞食,否则何以维持这副臭皮囊?只是你们佛门中的那些假和尚,却常常干出贪占田产财货的俗事!口里阿弥陀佛,兜里富可敌国!天下财货本有定数,这边多了,那边就少了。且有钱的和尚必好敛财,好敛财的人生性必吝!性吝之人拿到钱财便到死不肯吐出来用!世间财货如人身上血脉,流动则康健,滞塞则病死。财货死在你们和尚庙里不肯流出来,则民生必因之而病,你们小贪则民生小病,你们大贪则民生大病,民生大病则天下危乱,社稷震荡。此弊若和第一弊交相发生,为祸更大!如你方才所言,家国危亡,佛门焉能独存?大家一起倒霉,你们和尚也别想躲得过去!到了那个时候,只要是个明智点的皇帝宰相都要灭佛的!结果是假和尚连累了真和尚,坏和尚连累的好和尚!此是第二弊。”

        慧观口宣佛号道:“好一句假和尚连累了真和尚,坏和尚连累的好和尚!”

        杨应麒道:“第三,便要说到更具体的事情了。你们佛家喜欢兴建寺院,这也就罢了,偏生又喜欢造偶像。金佛像也罢,铜佛像也罢,这金铜都是我神州大地颇为缺乏的物产,偏偏又是国家必备之物。小佛成百上千斤,大佛万斤十万斤,一座大寺十尊佛,便要耗费十万数十万斤铜。老和尚,你可知十万斤铜能造多少钱?我辽东又能有多少金、铜来供你佛门挥霍?所以只要是我主政,便万万容不得这等事情!其实参佛当以了悟为主,渡世当以济民为德,修那么多大佛像有何作用?若这些佛像既误了民生国事,又害了百姓黎民,则佛像修得越多越大,你们和尚造的孽便越深越重!当日梁武帝饭僧百万,建寺逾千,达摩却说他未曾立什么功德,便是这个道理!此是第三弊。此外种种,尚有不少,我也不多说了。但就算佛门只有这三弊,我也绝不允你建寺传经。”

        慧观闻言道:“七将军所言三弊,是真和尚亦深恶之。却不知七将军有善法疗之否?”

        杨应麒笑道:“除弊之法,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假和尚们苦不能行而已。”

        慧观微也笑道:“若真和尚呢?”

      ¡¡¡¡ÑîÓ¦÷èµÀ£º¡°ÕæºÍÉÐ×ÔÈ»Ðеᣡ±

        慧观道:“愿闻其详。”

        杨应麒道:“除第一弊,便是选真去伪。但凡剃度,不得私下行之,须仿科举,察其品行端正否,考其佛经通熟否,问其佛理明晰否。若三者皆备,则为有心向佛者,许其为居士。命之行于僻野之乡,行善积德,或三年,或五年,或十年,期满再考,若中,则可为和尚。如此,则能存真和尚,去假和尚。世间有一万个真和尚,胜过一万万个无心向佛的秃头。老和尚你说是么?”

        慧观微微一笑道:“七将军所言甚是。大宋对佛子也有考核之法,只是不甚严格尔。”

        杨应麒心道:“我当面骂秃头,他居然半点不怒,这慧观好涵养。看来这事可借他来办。”便继续说道:“除第二弊,要点就在端正佛门子弟用钱的态度!”

        慧观问道:“如何端正?”

        杨应麒道:“佛家募钱财何用?一是自养,一是济世。自养需设制度,方丈月钱几何,长老月钱几何,知客月钱几何,沙弥月钱几何。若所取过其所需,这和尚便是贪!便是六根不尽!至于募钱而来的钱财,若自养有余则当用于行善济世,而不是去满足和尚们的私欲。济世亦需立制度,依我看,佛门济世以如下五事为先:一是义葬,平时收敛鳏寡孤独老病无能自葬者,瘟疫灾荒则收无主野尸,火化入塔,颂经超生;一是义医,募名医,或自习医术而为医僧,给贫者施医赠药;三是义食,常开粥厂以待贫者;四是义学,收三教经书供寒士研读,设学僧教贫家小儿识字;五是义仓,丰熟之时则收购稻麦,以待灾年助农赈贫。”

        这五件事情杨应麒说一件,慧观念一句善哉。五事说完,慧观道:“只是一个小庙,未必能有这许多钱财。”

        杨应麒微笑道:“这些善事,其实都是为政府之助。如义仓一项,并不是要佛寺独立解决灾厄,政府自然另有备荒之仓,佛门义仓只是补充而已。而若佛门【创建和谐家园】能本着良心办这等好事,当寺院财竭之时,公家岂会袖手?”

      第五十五章 打到你求和(上)

        慧观听了杨应麒的话赞叹不已,杨应麒又道:“只是如此一来,你僧门不但有私人之捐献,且有公家之资助,若太平岁月一久,到时候入胜于出,只怕便富比帝皇,却如何能保其间不生蠹虫?嘿!说实在的,我对你们和尚的操守,可怀疑得很那!”

        慧观沉吟道:“唯有请公家派人严加监督了。”

        杨应麒摇头道:“那还不够。最好,是将所有钱财的来龙去脉一一公开,让捐献者知道自己捐的钱去了何处,同时也可告诉世人:佛门无私弊。”

        慧观颔首道:“此法甚好。至于第三弊则更容易,易金菩萨、铜菩萨为石菩萨、泥菩萨、丹青菩萨便可。”

        杨应麒一听大喜,心道:“这慧观和尚大不简单!这样改革意味着什么想来他心知肚明!”

        两人言语投机,越说越起兴,杨应麒对佛法知之不多,然而一法通,万法通,慧观说出一些佛门规条来,他却能逐一评驳。一席话下来,杨应麒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蓝图,知道如果能帮助慧观完成他宗门的变革,那慧观领导下的宗派将转化为州县政厅的极佳补充。有许多社会事务政府直接介入实不如其它民间力量自觉介入来得好。两人一直谈到黄昏,慧观这才带着两个【创建和谐家园】告辞而去。

        走出一段山路,其中一个【创建和谐家园】道:“这七将军可真是难缠,竟然开出这么多的条件来。”

        慧观一听斥责道:“痴儿!竟然未悟!”

        那个【创建和谐家园】愣愣不知当如何回答,另一个【创建和谐家园】接口道:“师兄糊涂!若依了这位七将军,则我宗不仅能立寺传经而已。将来我宗大兴,也许便在这几条变革上来!”

        慧观指着他的这个【创建和谐家园】道:“证因,你且说说看。”

        证因道:“这五大济世之方,前辈高僧或也曾为,只是未作明文定制,又无人在起始时大力支持,因此行之而不能及远。若我宗能将之定成规条,则佛家必成为政者不可或缺之臂膀。义食是养生,义葬是送死,义学结儒士之心,义仓收农氓之信,义医更是造福于民的大功德!若能募私富之财借公家之力成此五事,则我道之昌必可垂之千古!”

        慧观颔首道:“不错!天下大变在即,我观辽东有非常之气,这七将军有逾常之能。我宗若能从而助之,岂止远来求存而已?将来泽及天下,也未可知!”顿了顿道:“若得便,我当相一相那位折大将军,看看他运数如何。”

        慧观走后,辽西方面送来一份谍报。杨应麒善于利用民间力量,几年间已经建立起一个颇具架势的情报系统。东京平定之前,帮他做事的赵履民、刘介等人还显得畏畏缩缩,只是收集一些市井上能打听到的普通消息。东京被大金攻破以后,北国局势大变,赵、刘等人看清了形势,做事也大胆起来,大把花钱收买大辽的官员、太监,唯恐被竞争对手抢了功劳。

        杨应麒眼前这份谍报,说的是辽主在众议之下,立皇叔耶律淳为都元帅,募粮集兵,准备再次伐金。杨应麒接到情报后立即打道回津门,命人请找欧阳适来商议。

        自萧铁奴和欧阳适聊过之后,欧阳适言行大有改变,不但没了津门建港后的骄气,甚至比建港前也沉稳得多。杨应麒看得暗暗称奇,不知萧铁奴是怎么跟他说的。他和欧阳适间的关系,似乎也回复到在会宁时的模样。

        欧阳适来到后在灯下看了谍报,问道:“你怕耶律淳会来打辽南?”

        杨应麒道:“应该不会。大辽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可以同时发动几路大军了。如今来攻,必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辽南在大多数人眼里又还不是很重要的地方。因此这里不会是耶律淳的目标。就是他们真来也不怕。二哥三哥都在辽口,他们俩手下是汉部——甚至可以说是大金最擅守的部队,那里的城防也已经颇具规模,契丹人没三五个月攻不下来的。”

        欧阳适点头道:“不错。如果我是耶律淳也会去打辽阳府!那里是军政重地,攻下的话影响会大得多。大哥现在还在会宁吧?斡鲁好像也不在东京,如今驻防辽阳府是什么人?”

      ¡¡¡¡ÑîÓ¦÷èµÀ£º¡°´ó¸çºÍÎÓ³¶¼²»ÔÚ£¬ÏÖÔÚÖ÷¹ÜÁÉÑô¸®¾üÎñµÄÓ¦¸ÃÊÇÎÓ³¹Å£¬±øÁ¦´ó¸ÅÓÐÒ»Íò×óÓÒ¡£´ËÍ⣬ÎÓ³ÁÙ×ßǰÓְѰ°ÆÂ½»¸øÁ˵ÒÊåÊ壬ÀÏÁùÒ²ÔÚÄÇÀïÖú·À£¬±øÁ¦´ó¸ÅÓÐһǧÎå°ÙÈË¡£¡±

        欧阳适道:“斡鲁古这人我知道,虽然生性贪婪了些,不过打仗是把好手。再加上我们汉部在鞍坡的人马,就是大辽倾国来攻也能抵挡一阵子了。嘿!其实我真怀疑大辽还能有多少兵力!”

        杨应麒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辽立国两百余年,没那么容易吞掉的。”他敲了一下手中的谍报后道:“这谍报一共有三份,一份来津门,一份留辽口,另外一份去鞍坡。想来二哥和狄叔叔看到谍报后都会各自准备,鞍坡的谍报应该还会寄往会宁给大哥。老四,你说大哥看到谍报会怎么办?”

        欧阳适沉吟道:“我猜老大一定会主张主动出击。”

      ¡¡¡¡ÑîÓ¦÷èµÀ£º¡°ÄǹúÖ÷»áÔÞ³Éô£¿¡±

        欧阳适笑道:“当然会赞成!自起兵以来这么久,他什么时候被动过?嘿,看来我们汉部又有仗打了。”

        杨应麒微笑道:“打仗是凶险事,真不知道你干嘛这么高兴。”取出一幅地图来,说道:“这里是辽口,这里是东京。据这份谍报,耶律淳的军马就驻扎在显州附近。这里是大辽在东京道最后一条防线。这条防线一失,大辽不但整个东京道全军覆没,连临潢府、中京道甚至南京道都不得安宁!”

        欧阳适皱眉道:“可惜可惜,显州离海太远,我的水师去不到那里。”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1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