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超陆权强国》-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汉倒是没想到他玩笑的一句话换来对方肯定的回答,心中有些诧异,他索性暂时停下了手上并不熟悉的政务,询问道:“你就这么肯定?”

        “早在武昌陷落之夜,梅廷便知道自己断然不会有事了,并且也猜出了大帅必不是革命党出身、也跟反正清将没有关系,否则某之下场不是当场掉了脑袋便是被捆缚了扭送去讨好那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人。只是梅廷这几日想破了脑袋,也未想到大帅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李汉像是没听到他话里的询问一般,反倒对他对于革命党之看法来了兴趣:“你这狂生倒是有些意思,你可知这些时日来你口中成事不足之革命党已拿下武昌周边数城,并且天下英雄豪杰之士莫不瞩目此地,此番虽有清军南下,但城中多有百练新军,倒是鹿死谁手尚且不知,哪里来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那张梅生显然还不知道革命之进展,不过他却依旧傲然一笑,“大帅手下管教倒是严谨,这几日梅廷没能得到外界一点消息。不过方才经那位长官之口,才知道了原来我等已到了鄂中,之前倒是梅廷小看了天下英雄,大帅有如此之谋到叫梅廷佩服异常。至于武昌那群人们,某还是那句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跟在总督瑞澄身边这么久,梅廷早就对革命党人研究了一番,虽说却也佩服其理想,不过对于其政治之幼稚、手段之低劣(指暗杀)、方才由闻之这革命之军政府所选之都督竟是黎宋卿,此人乃是瑞澄之心腹,我也多与他有些走动,对他之了解远在那帮人之上,只能对其说道一句,早晚不过便宜了他罢了!”

        “……”

        嘴角笑意浓了几分,李汉当然知道他所说之话早晚都要成了现实,但是因为所处地位之不同,有很多事情是他看不到的,当然,他也没有指出的意思。

        “倒是大帅,离开了武昌虽然看似弱化了大帅之实力,实则此举堪比刘备之得荆州,日后生机自当无限。武昌三镇不过丹丸之地,虽有地理之势,然则三镇北临安徽、东有江西,海军可自江水之上进攻,朝廷若真要拿下此地,只需遣一员善用兵之将,帅数万虎贲之士,一路强攻汉口,另一路牵制武昌之兵,海军围堵三镇码头,停两淮入楚之盐,倒是不许调回入川之兵,便可在半月内重新夺回三镇,彻底镇压军变之乱!”

        他话说的倒是在理,李汉也是听得连连点头,朝廷若真要依他而来的确能够半月之内夺回三镇,可惜萌昌并不是善用兵之将,加上他与袁世凯交情不浅,南下之前拜访此人之时谁也不知两人说了些什么,只知道袁世凯掌兵之前,他与军政府连连战败,洋人虽然对南方革命不安,却也因为军政府威胁要拿下租界加上西方诸国国内注意力均被吸引在了巴尔干地区而不得不恪守中立未允许朝廷通过租界运兵、腹背夹击革命军之计,来自朝廷的官禁虽说的确令湖北过了两个月的清淡日子,不过,那些脑袋里都是油脂的家伙们哪里知道徽商跟洞庭商帮之胆大,敢在两月之间偷运十数万担盐巴入楚,为了银子他们可真是豁出去了!

        种种的种种,决定了满清朝廷之失败,保证了三镇之成功!加上朝廷大军被牵制在了湖北,关内诸省革命者哪里还会放过如此合适之时机,纷纷四起响应,断送了【创建和谐家园】两百多年之河山!

        “不知大帅所谋到底乃是何物?”

        他见李汉停下突然不语了,便开口突然问道!

        李汉看了看天却没有回话,不过那张梅生却好似读懂了什么一般突然变得兴奋了起来,眼神之中也多了几分神采,“既如此,梅廷提醒大帅三点,已全大帅不杀之恩!”

        “这第一,乱世当掌兵权!大帅切记此点,我料大帅手下之兵最多不过数千,武昌若败之后就属鄂中、所以征兵当时眼前最重要之工作。河南先是捻子又遭拳乱,省内贫瘠铁路不通。除非大帅闹的声势太大了,否则朝廷若出兵则必经安徽,力主要先解决武昌那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感慨了一句,“不过大帅离开了武昌虽说避开了朝廷兵锋,但是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这枪械补给……还有这影响也都较之武昌那边差了不止一筹……”

        似乎有些顾虑,他说话总是点到为止,又像是想要吊起他的胃口一般。略微顿了顿,他又继续说道:“大帅若要成事,人是少不了的,还请大帅多多邀请省内名流齐聚,一则可为大帅。这鄂中之地看似广阔实则乃是贫瘠之地,虽因经济利于征兵却不利于发展,望大帅三思,早日拿下鄂北、长江沿岸繁华地区才是正理。一则立于交通运输,二则此处商业繁荣,便于成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要彻底站稳根脚,大帅还需解决一处心腹大患——襄阳刘温玉!省内之兵多于武昌,然还有一协驻扎鄂北重镇—襄阳。那刘温玉虽说能力不佳,不过能从巡防营统制跃至一些统帅,凭的就是寻常剿匪特别积极,手下士兵虽以巡防营为干,却不乏百战之兵,不过其人性格颇为偏颇,加上又有些自负,想必以大帅之手段他必不是对手。”

        “如此,梅廷该说的也全说了,不知大帅打算如何处置梅廷?”

        李汉扬了扬手上的文件,“会处理政务吗?”

        张梅生一愣,显然没想到他突然会问出这么一句,只能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会。

        “有兴趣留下来在我军政府中先担任个闲职吗……”

      第一百零二章 鄂中革命军分政府

        李汉不得不承认,比起处理政务跟招揽人心的手段,他差上张梅生这样混迹官场多年的老人精太多了,说服了暂时没有去处的张梅生留下之后,只用了半天的时间,他就将德安府内积攒了政务处理了八【创建和谐家园】九,然后又主动请缨帮他招揽了几位应城县内颇有些公望的乡绅之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县内的安生。

        虽说李汉暂时仍不敢过分相信与他,不过还是对他放了权。脱离了政务的繁琐之后,这几日来的整军扩军速度无疑快了许多。因为社会上得闲散劳动力过多,仅两天的时间,第一标,不,现在应该称之为第一镇才对,第一镇自德安府内超额征召了22000名符合条件的新兵,甚至标准也比他之前所定下的要高出了许多,倒是令他心中欢喜。

        召回了驻守安陆跟孝感的三营四营之后,李汉用了一天的时间将手下三营来了个大调整,几乎涉及到了三营60%以上的士兵及军官,炮一营因为特殊性暂时未作调整。为了不至于其余三营的战斗力,他也仅仅只是为每一营编入了一千不等的新兵,组建了第2标、第3标以及第4标,新兵老兵比例降到了1:2,并彻底打算了新老兵编制,采取后世共和国陆军最常用的老兵带新兵的经验,虽说一定程度上略微影响到了一部分的战斗力,不过也没有下降的太过厉害!

        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李汉分三班集中了手下新【创建和谐家园】200多位军官,为他们详细的上了一堂士官课程,【创建和谐家园】后世共和国陆军的训练之法,以及一些现代陆军的军官职能跟指挥手段,他毕竟曾经在部队服役一段时间,所以也曾上过几次这样的课程,因此却也驾轻就熟。

        五天,五天的时间在不经意之间就溜走了,李汉渡过了他来到这个年代后最轻松却又紧张的一段时间,朝廷对于湖北的食盐封锁已经展开,四川总督端方已经下令盐都自贡所产之盐不得入楚,两淮盐井就更不用说了。初时几日,省内百姓还能凭借着存盐熬上一段时间,不过谁也不敢确定战事要到何时才能结束。

        因此,就在他攻陷了应城县的第三天,雇佣了更多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加上原本隶属官服的苦工之后,县内的各盐井重新开始练起了盐来,由于他下了死命令将所有膏矿封存蓄水改为练盐,加上以每天100文钱的待遇招募了大量的工人,结果复工之后的第一天就出产了200多担盐(约10吨),其后几天更是一度突破350担的产量,最后稳定在了日产300担上下,加上县内其余各处的产量,几日县内便生产了近百吨食盐之多,运抵鄂中各县之后纷纷遭遇百姓抢购,令之前从他手中购买去了一些矿井的盐商大赚了一笔,受此【创建和谐家园】之后,又有不少德安府内的商贾涌至应城,即便他稍微提高了一些价格之后,短短三日之内还是又有四十多处矿井被卖了出去,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县内的产盐量还能再提一些。

        因为出卖矿井还引起了张梅生等人的不理解,不过李汉倒是没多与他们解释,这事也解释不清楚,他总不能去告诉他们,这应城真正的宝贝并不是这些贫盐矿井而是县内他命人圈下之后归入自己名下的数块荒凉之地,便是他真告诉了他们这地下几百米处埋藏了数百亿吨的优质岩盐,以后世十几亿的人口一年七八百万吨的食盐消耗也可支撑四千年之久,所以对于手上的这些膏矿、盐井他都不甚看重,还不如尽快出手卖去,借洋人之手购入西方的先进钻机等机械、尽快开采他所占去的富盐矿来的更好一些。

        不过,因为这一番动作太大,结果不仅旁边因为他的‘不听话’而变得不耐的‘副都督’注意到了他,武昌甚至专门发出了一封电报询问其事,然后一天之内连下四道命令命其尽快运盐南下自鄂东地区,可见鄂东地区对盐之需,不过这些都被他暂时压了下来。

        鄂中军政府组建迫在眉睫,不提他并不相熟的刘英这段时间都对他指手画脚,甚至武昌军政府最近对待他的口气也越发的强硬了起来。

        因为前期准备充足,这几日革命军竟将来袭之军阻于三镇之外,甚至几度击溃北洋精锐,也难怪底气充足了许多的军政府会如此做派,李汉心中明白,以军政府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一旦解除了清军之围,下一步恐怕就要轮到他这个冒然误入又不甚听从管教的半路出家的革命者遭殃了!

        这几日李东来多番打探之后,倒是搞到了那京山刘英的详细情报,原来这位富庶人家出身的革命者还真不是个一般人物,他不但家中富庶、更是筹备组建了共进会的元老重臣,并与京山县内的大多数乡绅人士交好,手下不但人才济济、还在举义之前就掌握了一支千人武装,武昌起义之前乃是城内的革命党最强势力,更有相传他与同盟会巨头—黄兴相交莫逆,也难怪早在武昌起义之前就被‘湖北副都督兼第二镇统制’负责节制整个汉水流域,若是没有李汉的话,想必最多十日他必能掌握了鄂中地区,难怪人家如此自傲。

        军政府的大旗李汉暂时还不想放弃了,虽说对于与他相邻的刘英不甚在意,不过他还是命方才刚刚完成了整编的第二标立刻出兵占领了武备早就形同虚构的天门、仙桃、潜江等地,又命刚刚回师安陆的第三镇强攻下了随州、广水之后就地布防,兵锋止停在了武胜关前50里外,不但吞下了鄂中大部,还将触手伸向了鄂西、鄂北,更是打通了眼下急需的水运通道。借此良机,经过张梅生的指点之后,第一镇正式打出了‘鄂中革命军分政府’之名,由他本人担任军政府总指挥并兼任第一镇统制,随着卡尔承诺的第二批约一个师的装备的货船到来,李汉委托其回航之时为武昌那边捎带走了一百担的食盐,又派上几名善辩之人跟随,想必能够暂时稳住了武昌那边。

        忙活完了成立‘鄂中革命军分政府’之后,李汉终于能够腾出神来,关心外面的情况了!

      第一百零三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上)

        这段时间……鄂中那边,李汉正在小心经营着自己刚拿下的一亩三分地。

        而外面的世界也开始变的逐渐精彩了起来。

        自革命党用都督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全国,宣告武昌光复。同时致电上海,催促居正、黄兴、宋教仁到鄂,并请孙中山速回国主持大计。

        不得不说,张振武等(孙武此时还没就任军务部长)的这一步棋走得十分高明,通电一处,省内震惊,国内轰动。武昌三镇到处传言:“原来黎协统都是革命党!”。

        残敌纷纷投降或逃窜。

        但黎元洪本人却不情愿,面对既成事实,他真的做起了“黎菩萨”,任你怎么相逼就是不张口,甚至闹过几天的绝食,好似真要为朝廷尽忠一般。

        他乃是老成谋国之人,否则也不能这几年来一边依靠着瑞澄与第八镇的张彪争起了省内掌兵之权,而另一边却又能与他张彪相交莫逆,甚至连他的对手都对他佩服不已。

        因此别看他表面上如此做派,心里早就盘算妥当:革命的声势是越来越大,看样子似乎有成功的可能,但现在才刚开了个头,最适合自己的莫过于安心做他的傀儡、不发表发表意见,革命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私下却暗中联络二十一混成协残部,万一将来清军成功夺回武昌他也好自称乃是遭到党人幽禁,其余一切不知。

        当然若是革命党侥幸得了天下,以他天下第一军政府都督的威望,日后说不得会飞黄腾达成个什么光景(历史上的确如此)。

        立宪派汤化龙原本是谘议局议长,现在也像模像样地参加了临时政府,还担任了政事部部长,年初口口声声要求立宪的人现在摇身一变,唱起革命高调来居然也不落于人后,也成了标准的革命党了,真是变得比谁都快。

        在他的榜样作用下,一大批旧官僚、立宪派进入了革命政府,对于这些省内素有公望之人,共进会的一帮人虽然不舍,但是却也不能像对待熊秉坤、李汉等或给个参谋的闲职、或者干脆就不去理会了,因此李汉离开的数日后,这军政府内的形式有开始变了味道,至15日谭人凤、居正等同盟会大佬到来之时,临时军政府内混入的乡绅、旧官僚、立宪派之流已占去了军政府近三、四成的位子,虽说大多都是闲职,不过还是有不少像汤化龙这样的精明之人跻身高层。

        加上同盟会的发力、原本几乎成了共进会一言堂的军政府反而只剩下孙武一人仍担任军务部长这般重职,不过业已逐渐失去了临时军政府的指挥大权。

        武昌起义成功地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上海望平街报馆门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民众争相打探湖北革命胜利发展的消息。大家都认为满清必败、革命必胜,一次报上登了汉口革命军败退的消息。居然遭到一千多人的围攻,认为是造谣,破坏民心。

        坐镇京师的载沣明白大事不妙,急忙召集内阁商议派兵镇压。此时全国已编练成地新军共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并非连续番号),分布在全国各地。议来议去,认为南方各省新军大都不太可靠,只有寄希望于北洋六镇。根据商议结果,载沣命令在永平参加新军秋操的第四镇统制王遇甲率领第四镇、第三、第十一混成协编为第一军,星夜赴湖北增援。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湖北,节制所有湖北军队及增援部队;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昌,协同作战,主要军舰有甲午战争后新购买的“海容”、“海琛”和“海筹”等;以第五镇、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协编为第二军。由冯国璋率领。迅速筹备,听候调遣;将京城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编为第三军。由贝勒载涛督率,驻守京畿。

        应该说,这个调度还是很合理的,水路并进、两军依次开拔,梯度配置、形成钳形攻势,又有第三军保卫大本营,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执行起来只有一个结果——难!

        起码,有一人可一直都在惦记着朝廷呢!

      ¡¡¡¡ºÓÄÏÕõ¸®°²ÑôÏØ£¬ÓÐÒ»´å×Ó£¬ÒòÁÙä¡Ë®£¬¾Í½Ðä¡Éϴ壬²»µ«·ç¾°ÐãÀö£¬¶øÇÒ½»Í¨·½±ã¡£

        却说那一日朝议之后,便有一骑快马星夜兼程,至12日夜,便赶到了这洹上村。而这时整个村子十分热闹,几乎每过片刻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来访。原来,这一天,是隐居此间的一位大人物,正在庆祝他的五十二岁寿辰。

        全村百姓感叹,这位大人物面子好大,连彰德知府也亲自来给他祝寿,让整个村子都觉得与有荣焉。

        这位大人物的人气亦是大得不可思议,也被朝廷忌惮不敢忘,原来此人就是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又转任军机大臣兼外交部尚书,且兼会办练兵大臣、兼督办邮电大臣、兼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兼津镇铁路大臣、兼京汉铁路大臣等等头衔,一时权势熏天,炙手可热,却又在三年前被摄政王载沣,一封谕旨罢免,勒令“回籍养疴”的袁宫保袁世凯。

        说起来这位出身世家,十三岁赋诗“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以潜龙自诩以逐鹿自励,弱冠就要“杀气直上干云霄,一口吞尽胡天骄”,二十七岁就做上了朝鲜监国的袁大人,罢官回籍之前的人生可谓多姿多彩。

        自1895年领衔在天津小站练兵,到1908年慈禧死去之时,以“北洋六镇”为班底,袁世凯已经经营出了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其手下人才济济,心腹布满朝廷,几乎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慈禧咽气之后,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

        载沣对袁世凯嫌隙甚深,上任伊始,就想除之而后快。于是找来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商量办法。

        然而立马遭到反对。

        当时有庆亲王摇头道:“杀袁世凯容易,可是,杀他,罪名不彰,死不以罪。如果人杀了,北洋军起来造反怎么办?”

        更有尚且健在的军机大臣张之洞更是劝载沣打消这个主意:“主少国疑,此时万不可轻易诛戮大臣!”

        载沣本来就性子软弱,被那诸多汉臣、袁氏党羽一驳顿时没辙了,因为按照当时成例,所有谕旨,须有军机大臣副署才能生效,有这两人带头,其他军机大臣都不会附和载沣。载沣自然可以不循成例下旨,但是他并无此决断的能力。

        最终,载沣只好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艰难”为由,打发他“回籍养疴”。

        于是,1909年1月6日,冷风料峭之中,袁世凯从北京凄然回到老家。

        袁世凯回老家后,先是居于辉县,后又隐居洹上村。为了消除朝廷对他的疑忌,在洹上村,他斥巨资修建了一处总面积达200多亩的大别墅,一副在此终老,颐养天年的样子。

      第一百零四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下)

        在这里,袁世凯终日和那些文人墨客往来,吟风弄月,诗酒唱和,很是享受了一段闲暇文雅的日子。

        他在与朝廷大员的书札中更是一再说自己“甫逾五十,精力已衰,遗大投艰,断难胜任”。差不多就是恳请朝廷放过自己,自己再不会,也没有精力出去折腾了。

        然而,袁世凯隐居洹上村的这几年,也是外面风云变幻的几年,各地抢米风潮迭起,起义迭兴。立宪派风头正健,鼓动京畿。到了1911年6月又闹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眼见时局纷乱,袁世凯早走出了三年前刚被赶回老家时,以保全首领为幸的时期,开始盼着能够复出有所作为。加上国事艰难,内又有他之党羽煽动,多年的苦心经营,其中不乏满清宗贵大臣,自四川保路之乱以来,朝野上下,要求袁世凯出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然而,老袁何须人也,自然知道朝廷,尤其是以摄政王载沣、小恭王傅伟为首的年轻宗贵们一直惦记着他,于是命人给自己拍了几幅披蓑钓鱼图,并配了两手诗,发在《东方杂志》上,向朝廷表白自己的高蹈出世之心。

        私下里,他却不动声色间已经在暗暗布置一切。不但与旧部的联系加强了,而且与朝廷大员、封疆大吏的函电往来也更加密切。

        前不久,袁世凯听说汲县有个算卦的瞎子,卦算得极准,便请来给自己算了一卦,得到的卦象是:“辛亥八月官象动”,意思是说辛亥年农历八月(也就是阳历1911年10月)之后,他的官会越做越大。

        袁世凯是非常迷信星相卜筮和堪舆的,当下很高兴,赏了汲县盲人十个银元,并允诺:“若算得准,将来必有厚报。”

        这一天,袁世凯早早起来,穿戴一新,精神抖擞。为何,因为今天是阴历八月二十(阳历10月11日),正好是他的五十二岁寿辰。

        中午时分,客人纷纷到来,一时间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然而就在这时,突然匆匆闯进来一个人,乃是老袁心腹,与他耳边道了几句之后他的脸上突然一变,连忙命下人,撤去酒席,挥退戏子,与客共商国事。

        袁世凯下台后,原本与其关系一般或者只是趋炎附势的人物多半不再前来,能够接到他邀请的都是他的铁杆心腹,因此倒也不怕走漏了消息。

        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革命军不过区区数千人马,而且孙中山、黄兴都不在,缺乏领袖,必定难以持久。

        老袁只静静地听着,一语不发,脸上出常人难以觉察地笑容,议了半天,有人问袁宫保的看法,孰料袁世凯诡异地一笑:“局势难料,谁知道有这么一出呢?”

        众人心领神会,纷纷附和道:“局势非袁公不能收拾!!”

        袁世凯但笑而不答。

        湖北革命的局势就象沾了水的纸一般,因为太薄且水的渗透性良好,慢慢地扩散开来。自11日,汉川率先响应,成立汉川军政分区;12日,武昌一部趁黄冈巡防营军变,拿下黄冈。又一日,再夺鄂州。各地动荡此起彼伏。载沣吃不消了,不得不接受内阁建议,重新起用袁世凯。他本不愿将这个对头请出来,但已别无他法,同时眼见端方入川日久却一直不能解决四川之乱,加上他又是老袁的铁杆盟友,便下令启用岑春煊为四川总督,督促其尽快入川平息川乱,并下令‘战事未平息之前、无论川盐、淮盐,一律不得入楚’!

        13日,朝廷下令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是却不愿给他兵权。袁世凯何当人物,几年都能忍了又怎么会耐不住这一时,心中打定主意,还要待价而沽。

        于是他就上报朝廷言道:“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但老袁狡猾就狡猾在这里。后面还留个尾巴“一等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借答高厚鸿慈于万一。”袁世凯作势不出,北洋军自然也不肯卖力作战,与那革命党人稍一接触便是‘溃败’,连连失去渝口等地控制,一手养寇自重用的出神入化,不但令那革命党军功部上又多了几番功绩,也获得了宝贵的修整机会。至18日经过扩军,武昌军政府麾下已有近三万五千人马。

        16日,荫昌的先头部队到了皖鄂交界处,但是却不得不暂时停在了这里。原因、原因还是在袁世凯那里,冯国璋带领军队开拔前抽空去了老袁那里一趟,得到了“慢慢走、等等看”的锦囊妙计,顿时心领神会,然后就出现了行军不过十里就有士兵个个叫苦连天、赶也不动的局面。

        荫昌那个急啊。就差直跺脚啦,连连发电报给京师,载沣知道是袁世凯在捣鬼,他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地下了一道谕旨:“汉口事情紧迫,迅速调治,力疾就道。”

        老袁接到电报大乐,心道不怕你心急,就怕你不急!

        既然已经肯定了朝廷彻底落了跟脚之后,剩下的就好办了,老袁稳坐【创建和谐家园】跟摄政王提起了条件。先是试探一番提到:“鄂省兵叛库失。凯赤手空拳,无从筹措,请俯允就地招募12000名防军,拨银400万两。”

        第二天又电,请求调已经开缺或革职的王士珍、倪嗣冲、段芝贵等北洋旧部开往前线听候差遣;调北洋系另一员大将、署理江北提督的段祺瑞以及第四镇统制吴凤岭带得力将官赶赴湖北。

      ¡¡¡¡ÔØããÅúʾ¡°È«²¿ÕÕ×¼£¡¡±£¬µ±ÄêΪÁËÏ÷Èõ±±ÑóÊÆÁ¦£¬ÔØããæºõÁË¿ìÈýÄê²Å½«ÕâЩÈËÈ«²¿ÇåÀí³öÈ¥£¬ÏÖÔÚ²»µ½ÈýÌìÈ«²¿¹éλ£¬ÔØããÍÂѪ¶¼Ã»µØ·½¿ÞËß¡£

        不提北边袁世凯跟摄政王斗【创建和谐家园】酣,难免也有人逐渐来了心思!

        黎元洪也是聪明人,眼看革命形势越来越好,他决定为自己这个名义上的大都督转正了。

        17日,在阅马场的中央搭起了一座高耸的帅台,四周军队林立。黎元洪全身军服(早上才刚刚剪了辫子),腰悬军刀,到台前下马,威武地被簇拥登台。台上放着黄帝牌位,剑、旗分立两侧。由谭人凤授旗、授剑,居正宣讲革命意义,黎元洪宣誓,并且以大都督地身份宣读了《祭告天地文》。黎元洪一边慷慨激昂地读,一边悄悄地注意着下面的反应,他早就安排了能够联系上的心腹插混在人群中,只听下面欢声雷动,“黎都督万岁”都喊出来了,他这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庄看来是坐稳了。

        同日。驻汉的英、俄、法、德、日各国公使照会军政府。声称“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军互起战争,各领事等严守中立。”

        正式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

        接到这个通告,黎元洪的胆子又大了一些,不过眼见随着同盟会巨头的到来,原本声音还算一致的军政府逐渐多了许多异声,混迹官场多年的他哪里还瞧不出来这以孙武为首的共进会跟同盟会之间的龌龊,他与同盟会并无相熟之人,便私下里摆出支持孙武的样子,逐渐的摆脱了自己傀儡的身份,在那军政府内多了些发言权。

        在他的活动下,17日下午六时,新扩建第二协第三标统带姚金镛等率领步队一标、炮队一队自汉口出发,会同另一标标统林翼支的部队沿铁路线向渝口进攻,先将一军。

        因为李汉的原因,汉口早三日起义成功,这几日又经革命军反复清剿,已是将它彻底掌握在了手中!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6: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