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资源帝国_校对版by:蒹葭苍苍》-第5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所以,到最后,刘东只有选择苏联的设备。虽然日本人的设备也能用,但他们不但要价坑爹,而且这些设备也只允许在日本本土使用,想要挪到大陆去,根本不可能。

        好在刘东现在在苏联的关系还算是不错,列夫捷特对于又有新的买卖表示很欢迎,再加上最近这几年,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钢铁企业剩下的生产设备封存的不少。于是,在富兰克林开路的情况下,刘东很容易的就弄到了一批足以让中型企业焕然一新的钢铁生产设备,而且还有很多富余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由于刘东出手大方,列夫捷特的胆子也很肥,这批设备全是苏联最先进的东西。甚至刘东弄到手的这批设备,还是原装货。这样的好东西,弄到手了,那就是给新的环亚特钢弄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一月底,吴一平打电话给刘东,说公司第一炉钢要出来了,叫刘东去剪彩。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刘东就急急忙忙的跑去了铁都。

        之前上面给刘东弄的十个钢铁厂,基本上都是在铁都,就算最远的两个小型厂,也都是在铁都范围之内,呈V字型。十个钢铁厂,只有三个钢铁厂是中型的,其余的都是小型。当初弄到这么十个钢铁厂的名额,刘东不过是想要把这些钢铁厂整合到一起,凑成一个大型的钢铁厂。

        至于为什么不弄个大型钢铁厂的指标给刘东,那是因为迄今为止,大型钢铁厂依旧是个雷区,一个私人想要直接拿到这样的指标,就是老爷子的顶不住。所以,干脆就给了十个工厂,到时候真整合到一起,也就有了大型钢铁企业的资格,这也算是这个年月的曲线救国。

        由于不是一个厂,要一下子就整合起来,那根本就办不到,于是刘东就指示吴一平,工程分为四期,第一期工程就是要把最中间的那个中型钢铁厂给弄活起来。给其他厂子做个标杆,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而第二期工程,就是要把三个中型钢铁厂整合到一起,弄成个中型钢铁厂当中最强的厂子出来。第三期工程就是把剩下的七个厂子弄起来,让十个厂子同时开动。

        最后一期就是把这十个厂子精细化作业,每个厂子都有自己的专长。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刘东估计,等苏联解体都还不一定能够完成,起码得十年的时间,而这样的速度,在钢铁企业发展当中,都无异于坐上了火箭。

        等刘东赶到铁都的时候,吴一平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包括邀请本地领导,还有那些关联企业等等一切场面上的活动,他都弄好了,只要刘东到了,其他的事情都好办。

        听到吴一平的汇报,刘东最关心的就是第一炉钢会不会出现问题。因为现在这个厂子里面的设备,都是苏联人的,而且还是现如今苏联人最高的科技结晶。对比起其他任何钢铁厂,这些设备都要好很多。即便是得到了新日铁技术的宝钢,也不可能有他的设备好。

        而设备太好了,就会造成那些技术员不会使用,即便是列夫捷特为了让刘东这边早日能够操作好这些机械,而拐带了这个机械使用的团队到华夏来,刘东依旧有担心。因为开工的时候,不可能全是由苏联人上场,还是要搭配国内的技术工人,这样就有危险性。

        虽然现在不讲封建迷信这一套,但第一炉钢要是搞砸了,出了废铁,依旧不是一个好兆头。那样对于环亚特钢想要在国内钢铁企业当中打响名气,打击太大了。

        对于刘东的担忧,吴一平心态却非常好:“老板,其实这些设备操作真不是什么难事儿。本来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用的就是老毛子的技术设备,后面虽然研发出自己的东西,但传承的都是那一套,那些骨干都是玩了一辈子机械的老手,就算是其他国家的设备,只要给他们熟悉的时间,一样能玩得顺溜,就别说还有些渊源的苏联设备了,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听到吴一平的保证,刘东稍微的安了一点心,就等着明天出结果了。对于这个钢铁厂,刘东可以算得上是非常费心的,钢铁厂生产技术是他弄的,钢铁厂设备也是他亲自找列夫捷特弄来的,这些设备可不便宜,整整花了刘东八十万美元。虽然依旧是白菜价,但也不算是小投资。更何况,就连那些技术骨干,大部分也是他上回化缘过来的。

        刘东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在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中型的钢铁企业,资本有他雄厚,技术有他雄厚,设备比他先进,人员比他齐备。这样可以说是站在全国中型钢铁企业至高点的公司,要还不出个像样的成绩,那绝对会让国内所有的钢铁企业笑话。甚至连特钢联盟的位置都坐不稳。

        第二天一大早,刘东就起床了。看到窗外忙碌的人群,他也跟了出去。

        对于这个原名奋进钢铁厂的职工来说,今天是个大好的日子,因为钢铁厂又要开炉了。对于一个钢铁厂的员工来说,没有什么比开炉更重要的东西。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大量的军工下马,他们这些钢铁厂也因为没有活做,过着半死不活的日子。

        能耐的人都走了,剩下老弱病残,哪里还能开炉?只有靠着一些零敲碎打,赚点生活费。这都还是前几年的事情了,那时候上面好歹会给点活来做,不至于饿肚子。但越到后面,上面给的钱也越少,别说开炉,整个钢铁厂除了机械设备,连零碎的那些铁块,都被人顺走了。

        但就在去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上面居然把钢铁厂弄给了私人。当时一批厂里的老同志,那是坚决不愿意,还联名【创建和谐家园】,但都让上面的人压了下来。

        后面,厂子的新老板来了,然后往回召回工人,以前上面欠下的那些钱,也由新老板发下来了。这才算是把大伙儿的嘴给堵住,但依旧没多少人看好这个私人老板。

        可后面的一系列事情,算是把大伙儿的热情给提起来了。新老板不但把厂里的那些房子给从新弄了一遍,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崭新的设备,还有苏联的技术员。

        安装设备,平整工厂,翻修厂房,一件件的事情做下来,让厂里的人知道,这个老板看来是要大干一场。随着更多的技术骨干,还有一般职工的到来。原本的奋进厂,现在的环亚特钢也渐渐的恢复了元气。不但恢复了元气,还有超越以往的架势。

        到这个时候,那些厂里的老人们,才开始认同了这个私企老板,而今年月初的时候,又从各大钢铁企业来了一批骨干,才算是彻底的把原来奋进厂的老职工镇住了。来自宝钢、首钢这些特大型钢铁厂的技术骨干,直接就把原本就小得可怜的厂里老人给吓趴下了。这些原本仰望的人物,现在都能来环亚特钢,他们那些家伙,哪里还有什么优越感?

        所以,原本还有些闹别扭的人们,现在却是昂首挺胸起来。只要钢铁厂能够开炉,能够给他们发工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别人大厂的人都不敢挑挑拣拣,他们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

      第145章 成功出炉

        而经过了这么久的适应,那些本地的职工,现在也渐渐的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而且还很乐于接受。这很现实的事情告诉了吴一平,比铁都其他国营钢铁厂高百分之二十的工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即便是这百分之二十的工资,一个月仅仅会多不到十元钱,但耐不住工资都是准时发放,比起那些有了上顿没下顿的企业,实在是好太多了。

        这不,今天要开炉,厂子里的人都起了个大早,就盼着能早日开工,赚个安稳钱。毕竟,如果工厂没有产出,即便是工资给得再高,那也不是长久之计。但只要开炉了,就表示公司走向了正轨。

        当刘东找到吴一平的时候,他正和一群人在那说着什么。吴一平看到刘东过来,赶紧的对着那几个人说道:“这是我们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等会儿剪彩的时候,是要站在最前面的。”

        听到吴一平的介绍,那些人赶紧跑来和刘东握手,然后恭维了一阵后,就都走开了。被这些人弄得摸不着头脑的刘东,对着吴一平问到:“这些家伙是干嘛的?”

        “过来帮忙的,还有看一下我们厂产品质量的。”吴一平说道。

        “帮忙?还看产品质量?你不要告诉我这些人都是国企的厂长,他们也不至于混得这么惨吧?”刘东诧异的问到。

        “不是,这些都是那些乡镇企业的人,本来我们开炉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可耐不住他们天天守在这,忙前忙后的,不让他们帮忙还不乐意。正好现在我们的事情的确比较多,他们帮忙也就帮吧,大不了等我们开工了以后,匀点钢材给他们。”吴一平说道。

        又听到乡镇企业这个名词,刘东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要不是他自己的路子够硬,他现在头上肯定也是戴着乡镇企业的帽子。但他可没有听说过,乡镇企业也有搞钢铁厂的,而且是特种钢,他们拿这玩意来也就只有卖,难道是想做代理商?这理念还真够先进的。

        刘东把自己的想法对着吴一平说了之后,吴一【创建和谐家园】而笑道:“要他们真是拿去倒卖,您觉得我会把东西给他们么?现在国内有几家钢铁厂能做特种钢的?这玩意根本就不愁卖。哪里用得着找代理商?他们是拿来机械加工的,我看他们挺不容易,所以就打算给点。”

        “机械加工?他们有能力加工我们的钢材么?你不会没和他们讲明白,我们现在主要出的钢材,是拿来供应汽车的。虽然其他方面也有用,但毕竟他主要的作用是拿来做汽车,那些家伙不会想拿我们的钢板来做汽车吧?”刘东说到这里,自己都笑了。

        环亚特钢最初的一批钢铁产出,刘东把他定位到他第一桶金的耐磨钢板技术。虽然过去了差不多三四个年头,但这个耐磨钢板的技术仍旧没有过时,当初从自己这里拿到技术授权的那几家公司,这些年来卖出的高档轿车,底盘很多都是用刘东的技术,市场反应相当良好。

        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市场,刘东也不用再出新的东西,反正国内除了一两家他授权过的钢铁企业,这个技术并没有泛滥出去。他要弄这个东西,销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市场已经考验过了这种耐磨钢板的实力,比起再弄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这个钢材更适用于刘东打响自己钢铁厂的第一炮。

        毕竟,国内现在发展也在加快,今年都是八七年的一月份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已经开始慢慢体现出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了较大的提高,街上的汽车也开始多了起来。

        大众现在在华夏大地上,也是响当当的品牌了,桑塔纳谁人不知?有了大众的桑塔纳,弄得苏联的伏尔加现在都很少有人开出来了。

        虽然车多了,但是国内能造车的企业依旧只有那么几家。至于后世出名的那些民营车厂,现在还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刘东那个拿钢板来做汽车,纯粹就是一个笑话。

        但没想到吴一平听到刘东的话后,很认真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几个人,还真有这样的打算。对于他们来说,造车其实挺简单的。只要能够把发动机,底盘还有外壳这些东西弄到手,那敲敲打打就能弄出来一辆汽车来。只不过这个汽车到底符合要求没有,就不知道了。我是看他们有【创建和谐家园】,所以给他们提供一点帮助,反正这样的车也上不了路,不怕出事儿。”

        吴一平的话把刘东雷得是外焦里嫩,这可是一九八七年啊,而且还是在铁都这个地方,怎么可能就有人想到要造车啊?这实在是太过先进的想法了吧?

        “那他们主事的人叫做什么?”刘东很感兴趣的问到。对于这么个意料之外的角色,他还是相当好奇的。能在这个年月就想到造汽车,可不是一般的魄力。一汽不都还在和大众合作么?他们都还要学习经验,更何况是这样的手工作坊?

        “仰承,他们的领头人叫仰承。我是听他们这样说的,反正大概就是叫这么个名字。”吴一平想了一会儿说道。

        仰承?这个名字好生熟悉啊!刘东听到这个名字后,就觉得这个家伙在前世绝对不是小人物,应该很有名气。要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熟悉的感觉。

        仰承,汽车。汽车,仰承?这两个词语关联在一起后,刘东一下就想起这主是谁了。第一个在美帝上市的华夏国企概念股,后面又引进宝马生产线。可谓是改革开放后,资产操作的行家,以后华夏十大风云人物。

        这么一个人物,居然现在就开始想要造汽车了。刘东吃惊不小,他还以为仰承这个家伙,是九十年代和汽车厂合作后才想弄汽车,没想到现在他就有这样的想法了。

        对于这个人,刘东说不上欣赏,也说不上反对。他的确有个汽车梦,也的确是在为自己的汽车事业做贡献。但他却把实业和金融概念搞混淆了,一味的追求金融性,而忽略了实业是如何做的。所以,他最后还是悲剧了。

        这么一个后世的风云人物求到自己的头上来,刘东一时间也想不到该如何处理。虽然他现在只是个小人物,但不安份的小人物注定会有自己的舞台。本来和自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现在和环亚特钢搭上关系,也不知道是好是坏。最后,刘东还是决定,顺其自然。他要是有钱买自己的钢材,那就卖。单纯的买卖关系,想必也没有什么牵连。

        于是,刘东对着吴一平说道:“他想要弄汽车就等他去弄,反正我们就卖钢材,其他的与我们无关。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么?”

        “准备好了。”吴一平说道。

        “那我们就准备开炉,希望能够一炮而红。做出最好的钢材来,别浪费了我们的期望。”刘东道。

        说完,刘东就顺着吴一平的指引,走向了准备好的高台。他等会儿就得在高台上,等着第一炉钢出炉。

        上午九点整,由吴一平这个环亚特钢的总经理下令,开始炼钢。

        随着吴一平的一声命令,早以准备好的工人们,开始有条不紊的做起了自己的工作。由于用的是苏联人的技术,所以新的设备采用的是转炉炼钢,而不是日本人的电炉炼钢。虽然电炉炼钢有着各种各样的好处,但产量小,用电大,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华夏这样一向比较缺电的国家来说,用转炉比起用电炉来,更为划算。

        最重要的是,由于采用的是苏联的先进技术,即便是用转炉,依旧比日本人卖到华夏的二流技术要好很多,而且产量大。有这样好的条件,刘东又怎么会去用电炉。

        由于之前就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现在这第一炉钢表演性质就很浓烈。所以,不但速度快,而且产量不小,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第一炉钢就新鲜出炉了。

        看到火红的钢板炼了出来,在岗位上的师傅们一阵欢呼。尤其是那些奋进厂的老人们,看着那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做出来的钢,都激动得自言自语:“出炉了,奋进厂又开始炼钢了!”

        而在高台上的刘东看到第一炉钢顺利出炉后,算是松了一口大气。接下来,只要经过检验,证明这出炉的钢达到标准。那么,环亚特钢就算是正式开始生产了。想着这钢材在国内的紧缺,只要证明这批钢合格,那一炮而红就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就在刘东焦急的等待中,环亚特钢的特聘总工程师,吴亚明老先生,出现在刘东的面前,他拿着一叠资料,看起来比刘东还要激动。

        等走到刘东面前的时候,吴亚明激动的握住了刘东的双手,说道:“成功了,成功了。我们的产品经过检验,完全符合原定标准,并且还有少许提高。这个水平,那两个国内的厂是绝对比不了的。我们的产品是好样的!”

      第146章 一炮而红

        刘东明白吴老先生那话里的意思,比那两家厂生产出来的钢板好,那就说明了这炉钢是非常的完美。国内这项技术,他只授权了两个钢铁厂,而这两个钢铁厂拿到这份授权后,已经生产了三四年。

        就这样娴熟的技艺,却被他现在轻松超越。难怪吴老那么激动,这样的荣誉要说出去,厂里的钢材绝对剩不了,他们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而且还是大家抢着要。

        对于这样的结果,刘东并没有感到有多么的意外。首先,自己的设备,就不是国内那两家企业所能比拟的。他们的设备再好,能比自己这苏联原装设备还好。能让列夫捷特开价八十万美元,这些装备的实际价值根本就不用说。

        其次,这个耐磨钢的技术,可是刘东给出去的。虽然当时刘东并没有想过自己会做钢铁这一行,但是有些东西依旧保留了。就比如生产的技巧问题,这些东西并不属于技术范畴之内,没有这些技巧并不会让这耐磨钢生产不出来。

        所以,当初刘东压根就没有想过把这些小技巧也交出去。但现在既然自家的钢铁厂要炼这种耐磨钢,自然不能小气。所以,早在设备调试的时候,刘东就给吴老说过炼钢需要注意的一些小技巧。才生产三四年的技巧,能比刘东二十多年的技巧更高明?显然,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刘东的钢铁厂弄出来的钢铁,比那两家钢铁厂的钢铁更为良好,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第一炉钢,明显是有表演性质。什么东西都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而且炼钢的前期工作是早就做好了的。这样的条件要是到了量产,肯定是达不到。所以,三个方面来看,那两家钢铁厂输得不冤枉。要是环亚特钢在以后的生产过程当中,有现在百分之九十五的稳定率,那这样的钢材,就算是放到国际上,也有很多人抢着要。

        刘东明白,但吴老的心情他也需要理解,所以刘东说道:“吴老,这可全都是你的功劳啊。所以,您来我们这,算是来对地方了。以后啊,我们还要炼更多的特种钢出来。而且种类也不能单一,而这些,就要靠吴老你了。”

        对于吴老,刘东是相当的尊敬。这位老人家,可不是冲着刘东的高薪来的,虽然刘东给他的薪水相当不低,但能把吴老请来,绝对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别看吴一平和吴老同姓,但就吴一平,隔着吴老的成就,那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吴亚明吴老,现在也有六十七岁高龄了。作为以前铁都钢铁的总工程师,吴老在华夏钢铁界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他的几本书,作为高级教材,在大学当中供人学习。

        虽然人退休了,但他在铁都钢铁的地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来刘东的环亚特钢,不过是他对环亚特钢好奇。因为刘东打出的口号就是,只炼特钢,不炼粗钢。

        这样的口号,在现在,可是没有多少人敢喊出来,而实际做的,仅仅就刘东这家才开张的环亚特钢。不是大家不想全炼特种钢铁,实在是你不炼粗钢,那多余的人员如何安置?再说了,全炼特钢,你也得有那个技术实力才行。这个东西,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达到标准的。

        所以,最开始吴老是本着好奇心来到环亚特钢的。他是真想见识一下,一家全炼特种钢的中型钢铁企业,是如何生产的。他们有那么多技术储备么?他们的设备可靠么?他们的技术人员能够达到要求么?

        但到了环亚特钢后,吴老就再也离不开了。看到那先进的苏联货,他对设备这一关没有丝毫的疑问了。有了这么多好设备,硬件条件足够过关。而听到这家私人企业的真正老板就是才成立不久的特种钢特技术联盟的发起人后,他对于技术储备的疑问也消失了。再后面,看到刘东从各大钢铁厂里面挖来那么多年富力强的骨干技工后,最后一个疑问也没有了。

        不但如此,看到要技术有技术,要硬件有硬件,要人才也有人才的环亚特钢后,吴老是自告奋勇,要当环亚特钢的总工程师。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刘东哪里会反对。正好吴老现在也退休了,算不上是挖铁都钢铁的墙角,所以,一份任命书下来,吴老就被刘东任命为环亚特钢的总工程师,年薪十万。

        要知道,吴老在铁都钢铁的时候,什么福利都加上,他一个月的工资一千多块钱。一年下来,加上所有奖金,吴老的收入大概能有一万五人民币左右。这样的工资,在这个年月绝对是非常高的,别人还在为了一个万元户的名头报道的时候,吴老一年的工资就能让他成为万元户,而且还有很大富余。

        即便是退休了,吴老的退休工资依旧不低,再加上稿费什么的,生活绝对很滋润。而现在刘东为了聘请吴老,直接就开价十万人民币。而之前他想的却是,十万美元的年薪。这样的条件对于吴老来说,那也是很低的。要到了国外,以吴老的资历,年薪百万美元那绝对非常轻松。

        但吴老知道刘东要支付他美元的时候,并没有答应,甚至十万的年薪,吴老都想不答应的。他来刘东工厂,只是为了发挥余热,看看国内的钢铁厂是如何走向摆脱低端产品困扰的。要不是刘东软磨硬泡,十万的年薪吴老根本就不会答应。

        所以,从这点就能看出,吴老绝对是那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物,值得所有人膜拜。

        听到刘东的赞美,吴老却不答应:“你小子就知道给我灌迷魂汤,这个耐磨钢我以前都没做过,哪里能对这炉钢指手画脚?这耐磨钢成功了,只能是你们的事情。弄出这个东西,也算是给我出了一口气,我还没退休的时候,去那两个钢铁厂,学习学习,他们把这钢的技术宝贝得什么一样,只给我看现成的成品,就怕我偷学了一样。现在好了,咱们厂也能做这个,而且比他们做得还好,下次遇到那几个老家伙,非要好好的和他们说道说道。”

        说完,也不待刘东答话,拿着手里的资料就往回走。他刚才出来就是为了给刘东报喜的,现在正事儿也说完了,当然得回到厂房里面去,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他的指挥。总工程师的头衔,不是白给的。

        吴老的报告,坐在高台上面的其他人也都听到了,有高兴祝贺的,也有酸溜溜嫉妒的,还有羡慕得流口水的。能来参加环亚特钢开炉典礼的,除了本地的官员之外,基本上都是和钢铁行业有关的人。

        高兴祝贺的那类人,很显然是想要从刘东的手里买产品的。毕竟,这玩意现在还是稀缺资源,尤其是环亚特钢做出来的这种耐磨钢,现如今能在国内生产的,除了两家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之外,就只有刘东这个中型的环亚特钢。和刘东打好关系,那以后提货也有个由头。

        至于酸溜溜嫉妒的,那肯定是本地钢铁行业的人。铁都能叫铁都,那是因为本地的铁矿石资源丰富。资源丰富了,做这一行生意的人肯定也就多了,原本规划到这里的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就不少,而且头上还有一个巨无霸顶着。虽然是国企,但也要讲究效益,现在是经济挂帅,你的厂要是没有单子,厂里的人饿肚子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本来大家都不好过,也没有个攀比的对象,就连铁都钢铁效益都不好,大家都是苦哈哈,也就不攀比。哪里想到刘东这个突然窜出来的家伙,手笔不是一般的大,十个钢铁厂都给他吞了,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刘东厂子里面做出来的东西肯定能赚钱,但他们却沾不上光,别人吃肉,他们连汤都喝不着,哪里会不羡慕嫉妒恨?没直接用眼光把刘东杀死,都算是刘东皮厚,顶住了压力。

        至于羡慕的,那就纯粹是过来看热闹的人,特种钢可是紧俏货,而且环亚特钢的特种钢,还是紧俏货当中的紧俏货,全国那么大,之前仅仅只有两家企业能生产,现在虽然多了刘东一家,但一个中型的钢铁厂,一年能有多少产量?哪里能满足早已饥渴很久的市场?眼看着那钞票就要源源不断的进入刘东的口袋,哪里能不羡慕?

        可以说,当吴老说出第一炉钢指标合格,并且还小小的比其他两家生产的钢铁质量好后,刘东的环亚特钢,算是真正的一炮而红了。

        相信等会儿散场后,那些人肯定会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广而告之,而且由于钢铁领域的特殊性,这样的消息,用不了多久,就会流传得很广。到时候,有需要的人肯定会来找刘东,挥舞着钞票在厂门口提货。这样的紧俏物资,那一向都是手快有、手慢无。

        而那些前来观礼的领导们,也在和刘东一起剪彩后,急急忙忙的走了。虽然他们和这特种钢没有什么瓜葛,但人总得有朋友吧?万一这个消息对于朋友有用,那也得赶快。紧俏的物资,总是会有他的价值的。

      第147章 细节问题

        第一炉特种钢的出炉,意味着刘东的环亚特钢开始走向征程。对于一心想要在实业立足的刘东来说,无疑是踏上了一大步。虽然他早在几年前就有了一家刀具厂,而且销路还不错,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上千万人民币。

        但是,刀具厂的原料并不是刘东自家货,而是委托首钢代为炼制的,为此,刘东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刀具厂在刘东的心中,仅仅是一个来料加工的地方,虽然这个来料加工到目前为止,国内仅仅只有刘东的刀具厂能生产,显示出了极强的科技实力,但依旧不能让刘东满意。

        而钢铁厂,才是刘东最为看重的东西。有了自己的钢铁厂,之前不方便弄出来的配方现在就可以完全放手做,而不用怕其他麻烦。而且,钢铁厂作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可以支持的东西有很多。

        就比如说刘东的机械厂,以后那些钢铁的原料,就完全可以靠自主生产,而不用再和其他的钢铁厂签订一些条约。这样,不论是成本上,还是保密上,都对刘东的公司有着巨大的好处。要不然,刘东干嘛非要那么折腾,又是去各大钢铁企业挖墙角,又是去苏联捞设备,还要接下十家饿得半死,就等着倒闭的钢铁厂。他又不是慈善家,没有足以让他心动的利益,又怎么能够做出这些事情来。

        第二天,刘东又开了一个小型的会议,能出席这次会议的人,仅仅只有他、吴一平、吴亚明、还有陈洁。现在陈洁作为刘东的专职秘书,刘东到哪里,陈洁就必定到哪里。

        看到就这么四个人,刘东开始询问起钢铁厂真正的实力来。在外界,对于自己的钢铁厂,肯定是能怎么夸耀就怎么夸耀。但自己人坐在一起,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他们是必定要知道钢铁厂实际存在的一些困难,要不然,画出再宏伟的蓝图,也根本实现不了。

        刘东第一个问的就是吴老,虽然吴老来公司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在钢铁这个行业当中打拼了一辈子的吴老,想要很快的摸清情况,那根本就是没有一点困难。

        “吴老,我想请问一下,现在我们的钢铁厂实际上还有什么问题。这个事情是必须要搞清楚的,要不然,我们就算计划再好,也会出现问题。”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2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