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林家兄弟在金融方面那是人才,但是要说到集团的管理,那就不行了。为了让香港这边能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一个管理型的人才。虽然香港这类人才比比皆是,但要让刘东放心的,好像除了陈志豪,别人也不行。
除了陈志豪和林家兄弟必须要在香港呆着,陈洁也不能回去。虽然她现在十分想念家人,但香港这边金融方面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更何况现在金融行业正在激烈的战斗着,这么好的机会要是错过了,那绝对是巨大的损失。所以,陈洁也不能回去。
作为刘东情报方面的专用人才,黄三水在香港能接触到的信息,远远不是大陆可以比拟的,他也不能回去。所以,刘东数来数去,居然发现,能回去的人除了他之外,好像没有别人了。要知道,吴一平现在都还在日本呆着呢,香港的人都不能动,日本那边的人就更加不能动了。为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吴一平还得在那坐镇。
这个时候刘东才发现,公司快速发展虽然是好事儿,但太快的发展,人才方面的进度就有些跟不上了。就犹如后世电影里面说的那样,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刘东现在就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困局,原本觉得差不多刚刚好的人才,现在却是一点都不够用。
别说香港这边,就是日本方面,吴一平最近的工作量也是大大的增加了,但因为那边公司现在仅仅只有他一个能够拍板的人,所以,即便是再累,他也没办法把某些工作交给别人。
美国那边,刘东倒是知道陈志豪用猎头公司弄到了一个人才,叫什么迈克的。但那边也是刚刚脱贫。还远远达不到能够把人才输送出来的地步,现在,要回国了,扳着手指头的刘东才发现,回国后居然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这还真是一件要命的事情。
刘东不是没打过国内那些人才的主意,但想想还是只有算了。这年月,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像是熊猫宝宝一样稀有,别说国企这些单位抢着,就是部委、地方,这些大学生也是香饽饽,实力差点的单位和机关,都弄不到一个名额。他刘东还是个私企老板,凭什么能弄到这些熊猫宝宝?
别说国家同意不同意,就是那些大学生们,估计也看不上刘二哥这私人企业。所以,在国内弄人才的事情,还是只有先放下,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那样,本科不如狗,博士遍地走的年月。再说了,就算那些大学生愿意到刘东的公司来,刘东还未必能看得上这些宝宝,要工作经验没经验,要能力也不一定有能力。非得培养个好几年,才能说是刚刚合用。
刘东现在不缺钱,但最缺的却是时间。他哪里有空来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所以,国内的人才也就只有先放下这个念头,必须要放眼国际。
美国欧洲什么的,那个离刘东还是太远,他的手也没那么长。所以,最实际的还是要在香港本地取材。香港地虽少,但高素质的人才却不少,在香港的大学当中,每年都会培养出很多人才,虽然刘东对于应届大学生无爱,但在香港,想要找些能撑得起场面的人才,也不是那么困难。
刘二哥现在,啥都缺,但就是不缺钱。既然不缺钱,在香港这个金钱社会,想要找到令自己满意的人才,也不是那么费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刘东就不信,他开出大价钱,就没有人肯上他这条船。
为了之后能在国内马上就把架子搭起来,刘东这段时间也在忙活。底层的和中间结构的那些人才在香港的确是非常容易找到,但是,要想找一个合适的,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在香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好的人才都被那些企业用着呢,刘东虽然有钱,但充其量仅仅算是个暴发户,虽然他这个暴发户的确是很有钱,但是在香港却没有多少底蕴,想要从那些大公司把这样的人才挖过来,困难还是蛮大的。
但好在刘东这一年来,在香港也算是有些关系,和渣打银行,太古商行这些高层都有着良好的关系,刘东需要找一个总经理的事情,也在他们的照顾下,在一些圈子里流传。
尤其是太古商行,横跨好几个业务范畴,他们的实力很强劲。但他们手头也没有刘东需要的工业人才,所以,他们也只有帮刘东宣传一下。
忙活了半个多月,刘东才在猎头那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才。
这个人叫樊以君,之前在香港一家设备制造厂做总经理。对于工厂的管理经验很丰富,而且了解国际市场变化,对于公司的发展思路也是很明确的。这样的人才,刚好就是刘东需要的,所以,刘东毫不犹豫的就签下了他。
终于,在八五年的元旦,刘东把工厂的管理人员都弄好了一个框架,剩下的,就是下面的员工。这些人,回国招聘才是最合算的。
人员弄好了,设备也需要准备。刘东最开始的打算,是准备制造工业刀具,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削切工具。要说到削切工具,可以算是华夏现在工业的一个盲点。虽然现在华夏能够制造出工业刀具,但是那个质量,却是不怎么样。
国内出产的刀具,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却极为不耐用。不仅如此,有些设备还完全削切不了。这样的工具,就算再便宜,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每年华夏宝贵的外汇资源,都有一部分要用到购买国外刀具,虽然总量不多,但要知道,这个刀具是消耗性产品。不是说你买一件刀具,就可以用很久。
这玩意,就是一个消耗用品,用不了多久,就必须要换,便宜的进口刀具,一般都要几百美元,就更别说那些昂贵的进口刀具,价格成千上万,现在的华夏根本就用不起。但就算是便宜的进口刀具,也是需要外汇来购买的。这就使得,那些没有外汇支配权的国内工厂,根本就不能生产某些设备,照成了产品低端集中化,竞争激烈,最后一大片工业厂家,不得不倒闭。
要说起这个工业刀具,虽然行业规模不大,但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刘东现在即有技术,也有能力弄出这么一个华夏极缺的工业工厂,那为什么不下手这一行?
尤其是在国内根本就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他也不会触动到别的利益集团,还会在高层留个好印象,钱也能赚到,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刘东第一个选择进入的行业就是工业刀具。这点,从他第一个挖的人是佐藤金一就可以看出。
设备这东西,美国那边自己的公司就能搞定,刘东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很理所当然的购买了美国公司的产品,用不了两个月,这些设备就能漂洋过海,到达华夏。
弄好了一切的,刘东,现在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他带着团队回国后,就马上可以开始工作。在半年后,就可以把工厂建设起来。相信只要产品出产,那绝对会供不应求。
因为刘东根本就没有打算像那些国外公司一样,只能用外汇结算帐目,可以收人民币。这样一来,那些国内的设备企业,哪里还会不到刘东的公司去买东西。相对于外汇的难搞,人民币他们是绝对不会缺乏的。
八五年的一月十号,刘东带着自己新的团队,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国内。这次,刘东比起走之前,资本雄厚了好几倍,而且,团队的规模也扩大了许多,而且,团队人员的结构,也复杂了很多倍。
跟他回国的,不仅仅有华夏人,还有日本人,美国那边的公司,也派过来了一个经理级别的人物。所以,在首都机场,刘东一行刚下包机,就受到了首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欢迎。
不但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派来了工作人员,就是市委也派出了秘书长迎接,市政府方面,更是派出了一位副市长,也就是刘东的四姑丈,王卫红,可谓是相当隆重。
第58章 老爷子的吃惊
要说刘东的面子再大,那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市委秘书长的到来,当然不是为了迎接刘东,他们是为了迎接刘东带来的那些外国投资者。
要知道,这次回国,刘东可没打算把自己给抬到阳光下。所以,他给国内传递的消息是,他从国外拉回来一笔投资。有个美国公司看上了华夏的发展前景,准备在华夏开办一家现代化的刀具生产企业。
对于刀具的意义,是个工业人都知道他的重要意义。现在有外商在国内开办这样的工厂,而且产品还是销往国内的,更重要的是,外商还透露出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样的好事,怎么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本来拉来外资就是一笔很大的政绩,现在这企业更是对工业机械有着巨大的作用,政府派出这种阵容,也是理所应当。
由于刘东并没有透露他就是这所谓的外企真正的老板,所以,那些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和他握握手就搞定了,轮到刘东四姑丈王卫红的时候。
王卫红才笑眯眯的对着刘东说道:“小东,不错嘛,还知道拉外资回来,没有忘本。在香港待了那么长时间,黑了好多,还瘦了些,看来你的日子也不是那么潇洒嘛。”
听到四姑丈的打趣,刘东忙说道:“姑丈,我哪里敢忘本啊。要是我敢忘本,第一个得收拾我的不就是小姑么,我可从小就被她收拾,这心里都有阴影了。”
“你小姑?现在还在上班呢,抽个时间,我们聚聚,也问问你在香港怎么样,这一年了,你在那边的具体情况我们都还不知道呢,前两天你小姑还说起你呢。”王卫红说道。
“行,你们什么时候有时间就叫我,随叫随到。只要我还在京城。”刘东拍着胸脯打着包票说道。
两人又说了两句后,一行人就上了汽车。由于之前有安排,所以,刘东他们到了京城,也不再像以前,去借别人的伏尔加开,现在,一排的奔驰,五六辆,全都是刘东从国外弄回来的。比起市委安排的车,还要气派。
等到了在首都的办公室后,刘东安排了一下,示意晚上樊以君带队后,他就先回家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没回家,刘东也有些想念父母了。
晚上,刘东和刘胜利来到老爷子那里,向老爷子汇报工作。
老爷子这一年来,不但工作顺利,由于确定了以后刘家的发展路线,坚定不移的跟着南巡首长的路子,这段时间过得非常不错,老大现在也是升了一格,下面的三代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出了机工部,开始走向其他部门,工作稳定。所以,别看老爷子年长了一岁,但精神却比一年前要好很多。
看到刘东回来,老爷子也难得的推掉其他工作,专程听刘东汇报。
对于自家老爷子,刘东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隐瞒,把这一年时间自己所做的事情,原原本本的都告诉了老爷子。当老爷子听到刘东在金融行业里面圈了四个多亿美元后,非常的震惊。
“我说小东,你可别开玩笑。这金融行业就有那么赚钱?你挥挥手的工夫,就弄来了四个多亿美元?这简直就象天方夜谭一样。要知道今年我们整个国家,招商引资的数目也比这多不了多少,你一个人就弄了那么多,怎么可能?”
做了一辈子工业的老爷子,虽然年轻那会儿也知道金融行业资金数目是非常大的,现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的了解了一些国际上的事情,那些动辄百亿资金的动作,也不是没有。
但是,那都是别人的事情,离老爷子太远了。现在可好,自己的孙子刘东不声不响的却弄了这么多钱,难怪老爷子不信。刘东才多大?二十岁左右,毛都还没长齐,动作却大得离谱,三代的那些人,老爷子还没见过比刘东更能赚钱的。
看到老爷子不信,刘东马上就开始爆内幕:“爷爷,你知道这次我拉回来的那个公司,和我是什么关系么?”
听到刘东这话,老爷子摇摇头,他哪里知道这事儿?每天大事儿都还忙不完,这样的事情,还不到他们考虑的层面。
“这个公司,明面上的确是美国公司,管理人员也都是美国人。但是,实际上,这家企业却是我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他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是替我打工的。说白了,这次投资,就是我自己的主意。包括那些技术人员,都是我派人从日本挖来的。单单就是为了挖这些人,我就用了一百多万美元。要是我没赚钱,我哪儿来的底气挖人?哪儿来的底气投资建厂?”刘东开口说道。
老爷子听到刘东这话,先是一愣,然后就骂了刘东一句:“败家子,你挖人就用了一百多万美元?真当这些钱不是钱啊,要你真的钱多得没地方花,我来教你怎么用。没看到现在国家外汇那么紧张么?还在这些地方浪费,你挖日本人都能用那么多钱,那你干嘛不在国内找人,不但节省外汇,还为那些人安排了工作,一举多得的好事儿,你却偏偏去挖外国人,难道外国人就比我们自己人多两个胳膊?”
听到老爷子这喝骂,刘东纠结了。他要不挖人,在国内哪里去找这些人才?难道最后还和机工部抢生意?那老爷子不更骂得欢了。再说了,这些日本人人,的确对得起他开的工资,这些人刘东都是准备拿来做种子的,培养自己的人才。要不多花点钱,那些日本人能跟着到国内来么?
但老爷子的心理刘东也明白。现在的国内,把外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就是那些能创汇的企业,想要申请外汇购买机械,那都必须得精打细算,能少一分是一分。这样的前提下,刘东却大手大脚的花一百多万美元来挖人墙角,对于老爷子来说,哪里还会不生气。
这其实就是两种观念上的区别。刘东开源,但不节流,花钱不是那么节省,看的是以后的效益。但老爷子这辈人,穷怕了,一分钱掰成两份花,那是常有的事情。像刘东这样大手大脚,老爷子自然不乐意。
所以,刘东也就只有老老实实接受着,等老爷子发泄完。
老爷子骂了一会儿刘东,也就乏了,又对刘东说道:“既然你赚了那么多钱,想来你这准备在国内开的工厂,规模怕是不小,准备投资多少?在哪里投资?做什么东西?都说道说道,让我也来看看。在外闯荡了一年,你的本事有没有长进。”
听到老爷子提起自己的工厂,刘东马上就来了精神,开口说道:“这次回来,开这个工厂,规模可能不会太大,但是投资却不少,初步估计,应该五百万美元左右。”
听到投资不少,老爷子眼前一亮,但后面听到刘东说五百万美元,当时就发飙了:“五百万美元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这也要看人来。你这小家伙,手里攒着上亿的美元,回来投资却只有五百万美元。就这,你还说投资大,你真当你爷爷我老糊涂了?”
“哪儿敢啊?爷爷,我说的可是实话,这的确是个大投资。五百万美元的投资,可没包括机械,人工这些钱。我说这五百万,可单单就是地皮,工厂建筑的投资,难道这还不够大?”刘东问到。
“地皮和工厂,你就准备花五百万美元。你到底准备建什么工厂啊?你可说了规模会很小,哪里能用这么多钱?”老爷子有些纳闷的问到。
“爷爷,五百万美元对于国内来说,是挺多,但是,在国外,这点钱可不算多啊。我可是打算做工业刀具的,没有高的标准,哪里来的好产品?再说了,我可还打算弄个培养基地,专门培养工业方面的人才,这五百万,不算多。等日本那边的资金抽回来后,我还要继续投资,争取在五年之内,投资能达到一个亿美元,这样,也好有个交代。”刘东道。
“做刀具?这是不错,你手上有技术么?如果有技术,生产出来的东西好,那可就太好了,下面老是有人抱怨,说我们自己弄出来的刀具不行,弄得很多机械都加工不出来。要是你公司的技术好,能弄出好东西,到时候爷爷给你去推广。”听到刘东是要弄刀具,老爷子也高兴了起来。
刀具的问题可是一直都困扰着华夏的工业。没改革开放那会儿,国外搞技术封锁,不但技术弄不到,就是买也没地方买。那个时候,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那要是提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
老爷子当年可是这么过来的,那个时候,他可是华夏工业界的几个巨头之一,对于这小玩意,可是费尽了心思。但当时国内的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几乎就是空白,虽然有老一辈人在研究材料科学,但需要材料科学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那些科学家们,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来研究这小玩意?所以,这东西一直都困扰着大家。
第59章 选定地址
后面下大力气来弄这小玩意,虽然弄出来了,但是那个技术依旧不过关,虽然也能加工,但是打滑、断裂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是困扰着华夏的工业人。
再后面虽然可以在国外进口刀具了,但那是要花外汇的,而且刀具还是消耗性产品,用完了又要用外汇买。外汇本就不富裕,哪里还能多买这些东西?
所以,除了一部分必须要用外国刀具的机器加工,其他的还是用国产的,那个弄得是相当狼狈。如果刘东有新的技术,对于国内的机械局面,必定有所改观。所以,老爷子也忍不住对刘东打包票,包推销。
“技术那是肯定有的,爷爷,你可别忘了我的老本行是做什么的?材料科学这块,我好歹也算是人才,刀具需要的材料,我还是有些把握的。不但如此,我在日本挖的那些人里面,就有一个团队是专程做涂层的。这样一来,我相信只要工厂开工,那弄出来的刀具质量是绝对没有问题。比起国外的那些刀具,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刘东自信满满的说道。
听到刘东的保证,老爷子笑了。虽然他现在是在中顾委,但他好歹是国内的老工业了,看到工业方面能有好发展,当然高兴了。
“那你准备把这工厂弄到哪里去?东北?还是华北?”老爷子开口问到。
东北作为华夏的工业基地,基础相当扎实。很多大型工业企业,都落户到这里,可以算是华夏的工业心脏。弄到东北去,刘东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就近销售,而且扩大工厂规模的时候,那里也有很好的条件。
至于老爷子为什么又说到华北,那是因为工厂如果在华北,因为海运方便,铁路顺畅,对于刘东产品推广到全国,有着很大的好处。两个地方的条件都好,所以老爷子也不知道刘东准备把工厂弄到哪里。
对于老爷子的考量,刘东当然明白。但他早已经拿定主意,这两个地方他都不会去,就准备在首都扎根。东北虽好,但现在还不是他进入的时机。等到过几年,国企被推向市场,那个时候,才是他进入的好机会,不但有现成的厂房,还有现成的机械,最重要的,就是有现成的工人。
那些在工业上做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才是最大的财富。现在去东北,国企的日子还红火,刘东就算眼馋也挖不到手。还不如等到那些国企快要倒闭的时候,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那样利益才能最大化,才会有震撼的效果。不但会为自己弄到足够的人才,还会为国家减轻负担,赚了钱还有政治资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东北那地方,刘东暂时不会去。至于华北,那地方刘东也没有打算去。华北虽然是个好地方,但是对于刘东来说,没有什么必须去的理由。他现在要做的产品,本来就是小件,用不着海运。华北的便利条件,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诱惑力。
之所以选在首都,刘东是想招聘人才。首都人杰地灵,高校遍地,虽然现在这些大学生还很难被自己留用,但是,刘东却看上了那些大学里面的教授。
这年月的教授,那是真的教授,而不是后世的叫兽。能在华清和这些高校任教的老师,都是有着真本事。就连中科院的那些人,也有在这些名校教书的。所以,这丰厚的师资力量,足够让刘东眼馋。
搞工业,搞科学,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刘东虽然有着后世的经验,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懂,就是材料科学这一块,他不懂的东西都还很多。
刘东前世虽然也是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但他的领域也仅仅限于金属材料。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还有复合材料这些领域,他也是搞不懂。所以,别看刘东在材料科学方面有着多出这个时代二十多年的经验,但是,他也不是全能的。
为了以后公司快速的发展,和掌握必要的科技技术,刘东就必须要有无数个研究团队。机械工业设计、材料科学、精密工程等等关系到工业发展的学科项目,他都必须要人才,大量的研究员和科学家,来从事科技革新的事业。
而这些人,刘东也不可能全都招揽得到。所以,他就必须要找到能和他合作的单位,或者个人。而学校,就是这么一个卧虎藏龙的地域。后世所说的产学研为一体,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和这些学校进行联合。
企业出资金,学校出劳力,不仅让学校有了充足的经费支持,那些学校的老师们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有着一个良好的掌控。这样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学习到的都是过时的技术。而那些合作的企业,也因为有了新的科研成果,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可谓是多赢的局面。
现在国内还没有谁提出这项建议,刘东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要是把公司设立在首都,不但以后会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从学校走出来,还会和那些学校打好关系,进而形成新的合作联盟。
有了那些教授们的新型技术,刘东公司的产品就不会出现断层,这样一来,只要有着充分的资金,那刘东的公司就会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产品,在市场上,会有更加强劲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刘东一开始就打算在首都扎根。
现在还没有谁想到打那些学校老师们,教授们的主意,刘东要是捷足先登,绝对会得到巨大的回报。要知道,这年月虽然这些教授老师们的学识那是响当当的,但是他们的收入和自己的知识绝对不成正比,生活比较富裕的老师很少见。
要刘东提出合作的事宜,绝对会得到那些学校的鼎力支持。毕竟,那些专家教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生活。刘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只要不是傻子,他们都会接受。而且,他们也不是白白的享受刘东给予的资源,他们也需要为刘东服务,一些课题的研究,就需要他们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在首都扎根的好处刘东是早就想到了,现在既然老爷子问起,刘东就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老爷子毕竟见多识广,有些刘东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老爷子肯定会想得到。
听到刘东说要在首都开厂,然后还想要和那些学校建立起合作的关系,老爷子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小东啊,你说的这事儿,还是有点问题啊。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人开这样的先例。要是你这么搞了,以后出现问题,打板子可就会打到你的身上。而且你要开的这个公司,明面上来讲,还是个外资独资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和学校的那些老师们关联在一起,可能有些同志们会有意见的。”
老爷子说有些同志会有意见,这是必然的。因为现在大学里面的那些教授老师,不少人还参与了国家机密的那些工程建设。要这些人和外国人搅和在一起,难保不会泄露些什么机密。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有着很大的隐患。只要某些同志认为这事儿需要防范,那刘东的意思根本就行不通。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谁敢马虎?
听到老爷子这么一说,刘东才想起来,这年月远远不像后世那样开放。在后世,别说这样的合作简直就是小儿科,就是学校那些教授主动找外企,希望出售专利的事情,都是屡见不鲜。那个时候,可没有人揪着国家安全问题说事儿。
但老爷子的担心,刘东也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马上就想到了一个更加合适的提议。
“爷爷,既然对于外资那么敏感,那如果是国内独资的研究所呢?那就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反正我有钱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那我就单独出资一千万美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物理研究所,然后我再用这个研究所,来和那些学校进行合作,这下,其他人应该就不会有意见了。”
刘东这样做,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因为刘东这个研究所,本质上来说,他仅仅是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非盈利兴致的。这样的单位,不会碰触到现行私企的雷区,就算刘东招收再多的人,别人也不会有意见。我这研究所是搞科学研究的,可不是搞盈利的,这样就能堵住那些想要攻击刘东的人的手段。
这样的科学研究机构,再和学校进行合作,那是强强联合的事情。学校有人力,也有能力做研究开发,但就是缺钱。而刘东没有人力,也暂时没有能力做研究开发,但就是钱多,相互综合一下,那就是好事儿。要知道,国家对于高科技研究成果,那都是相当重视的,每一次的重大突破,相关人员都会受到嘉奖。
这样的情况下,就不怕某些人不满意。到时候研究成果出来后,如何进行分配,那就是再商量的问题。反正刘东绝对不会吃亏就是了。
有了这样的好处,刘东当然要把公司建立在首都。所以,工厂选址的问题也就搞定了。
第60章 陪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