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自秦焚书坑儒之后,许多学问就失传了,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更加凋零殆尽,便是残存流传下来了一些,也都不能被世人所知道。若不趁着贞观年间还算开化,让这些学问有重见天日的机会的话,难道还等到后世里面人们的思想都被禁锢了,变得固步自封,僵化落后么?!
百家【创建和谐家园】才有利于发展,刊印天下的三国就是夏鸿升抛出去的砖。
当然,另一方面,夏鸿升也试图通过刊印三国来提高自己的名望。有了名望,就会有人支持,就能吸引人来学习他的东西。有了足够高的名望,他讲出来的东西才有人听,才有人信。
早在鸾州的时候,颜师古就对夏鸿升说过,夏鸿升想要传开他格物的道理,要学会借势。没有势,是不会有人听信的。如今夏鸿升已经是颇具名气的文士了,又得李世民信重,身份地位上已经足够,名气声望上却仍旧欠缺。所以,夏鸿升才想到刊印三国来提升自己的名头,增强自己在学子之中的号召力,为之后的打算做准备。
“静石,这几日但见你在都在书写,却是写的什么?”李承乾恭恭敬敬的送走了李纲之后,就转头对一同恭送李纲的夏鸿升问道。
“写小说。”夏鸿升搓了搓手:“就是话本。”
“话本?”李承乾一愣,继而面露好奇:“快让我看看!早就听说你在洛阳城里帮一个风尘女子写了一出话本,让其将话本演绎出来,一举夺魁的事情,我还特意找人讲给我听了。这回又是甚子故事?”
两人回去屋里,夏鸿升就拿了写好的那些交给了李承乾。李承乾接过来那一沓纸张,低头一看:“三国演义?”
夏鸿升点了点头:“不错,正是那汉末三分天下之时。不过却只是以此为背景编纂的故事,并不合史实,故曰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李承乾低头读了起来:“咦!静石好才情!”
刚开始李承乾还是不是的惊呼几句,感到一下好文采什么的,看着看着,就没有声音了。一头扎进了那些纸张里面,目不转睛的看了起来。一如当初的幽姬。
夏鸿升中间跟他说话,李承乾也只是哼哼恩恩的附和着,明显的心不在焉。见此情景,夏鸿升笑了笑,果然三国一出谁与争锋,看这架势要不要把其他三本也给默出来呢?不过其他三本完全背不出来一点儿,都是只知道个故事,凭自己的文笔不行啊。
见李承乾看的入迷,夏鸿升也就没有再等下去了,只是对旁边的内侍交代了一声,自己便径自出了东宫离开了。
回家里吃过了午饭,正准备要犯一会儿春困,却就见一个小厮带着一个兵卒进来了,到了夏鸿升跟前,就抱拳行了礼,然后说道:“启禀都尉,段都尉命小的前来找都尉过去,说是人回来了!”
这说的是当初在朔方的时候,夏鸿升派去到突厥的那些特战队员和间谍了。他们扮作行商在突厥留了下来,趁机暗中搜集突厥的情况。
夏鸿升也顾不得睡午觉了,匆忙带了齐勇和几个亲兵就随了那个兵卒出了城,往营地去了。
间谍营与大唐刀锋的营地同在一处,夏鸿升骑马过去,没用多长时间就到了。径直进去了大帐,就见几个人正站在那里同段瓒说话,见夏鸿升进去,立刻就过来见了礼。
“怎么,你们暴露了?其他人呢?”夏鸿升让几人起来,然后问道。因为当初命令他们扮作商人潜入突厥的时候,说过让他们就留在草原,通过飞鸽传书传回消息。因为夏鸿升知道,朔方一旦收复,李老二的目光就要越过草原,凝聚在突厥的身上了。所以夏鸿升就让他们在突厥各部之中搜集情报,暗中挑拨突厥各部之间的关系,没有暴露不要回来。
“启禀将军,属下等并未暴露。”为首的那个间谍向夏鸿升说道:“其他人仍旧遵照将军的命令,潜入在突厥附属各部之中,表面上从中原往西域倒卖货物,暗中搜集一切情报,同时散步流言挑拨诸部之间的关系。属下几个此番回来,是事情太过重要,无法以飞鸽传书,故而属下等亲自回来了一趟。”
夏鸿升点了点头:“到底是何事?”
“自从属下等遵照将军的命令潜入突厥之后,就一直在暗中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厥次汗突利可汗之间的关系。其二人本就不和,再加上咱们的人的运作,如今突厥二汗之间的矛盾已然更加剧烈,甚至发生过几次刺杀的事情,却并非是咱们的人做的。突利可汗长期受颉利可汗的压制排挤,深感不安,明白他自己的势力不如颉利,所以主动联系了朔方……”那个间谍向夏鸿升解释道:“朔方的人收到消息之后立刻转给了属下等,商议之后,由属下现身去见了突利可汗,突利可汗表示愿意愿意归附大唐,希望得到大唐的帮助。属下还带回来了一封突利可汗的书信!”
说完,那名间谍脱下了外衫,拿出一把小刀将自己的贴身里衣一下挑开,从里面拽出了一封火泥密封的书信来,呈给了夏鸿升。(未完待续。)
第236章 趁他病,要他命
夏鸿升连忙接过书信打开,却不认得里面的突厥语言,旁边那个间谍立刻向夏鸿升解释了起来:“将军,突利可汗在信中说颉利狼子野心,培植党羽,暗中欲图再次整备兵力攻打大唐。突利可汗称其被颉利所压制排挤,愿意归附大唐,除掉颉利,并称他若为汗,则对大唐以臣子礼奉之,请求陛下能帮助他反击颉利。”
听了那个间谍的话,夏鸿升点了点头。是了,历史上便是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不合,最终二人的矛盾导致了突厥的分化,李世民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明里装作中立,充耳不闻,暗中却两相扶持,促使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相互对持,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相互排挤相互敌对,大大消耗了突厥的国力。同时又借机离间归附突厥的其他部族,更是令突厥实力大减。
“很好,你稍事休息,然后便随我去面见陛下。”夏鸿升将那封信重又交给了那名间谍,然后又问道:“如今突厥情况如何?”
那名间谍答道:“渭水之盟以后,突厥内部连年征战,虽然得到了周围其他部族的归附,但是却极大的消耗了突厥民力。加之今年一来,突厥草原同样干旱,今冬又霜冻十分严重,导致民疲畜瘦,许很多羊、马都被冻死、饿死。因为突厥内乱有愈演愈烈的架势,故而原先迫于突厥兵威而依附于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而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同颉利可汗分庭抗礼。大人,属下以为,如今突厥那边一片混乱,是时候一雪渭盟之耻了!”
“是不是对突厥用兵的时候,这个得由陛下说的算。你且先去休息一下,稍后咱们便去面见陛下。若是突利可汗这颗棋子用的好,于大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夏鸿升对那个兵卒说道。
“启禀将军,属下不需要休息!”那名间谍向夏鸿升抱拳说道。
夏鸿升与段瓒对视一眼,然后点了点头:“那好,咱们这便去面见陛下!”
三人稍作整理,安排了其他几名间谍和特战队员休息,然后便离开了营地,打马往皇城去了。
到了朱雀门,监门的禁军见了夏鸿升,于是抱了抱拳:“末将见过夏侯!”
夏鸿升对这个称呼很是不爽,夏侯这俩字儿的如鲠在喉,总觉得不是在叫自己的。可是也没有办法,如今就是这么叫人的,他也无可奈何。
三人入了宫门,匆匆的向直奔太极殿过去,到了外面等黄门通报了一下,黄门出来交代三人稍等一会儿,约莫过去了一炷香的功夫,这才又有人出来叫三人进去了。
进了太极殿中,行礼之后抬起头来,夏鸿升就见上面的李老二一脸春光,面带潮红的样子,马上就知道丫为什么会让他们在外面等那么久了。
“卿等何事?”李老二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夏鸿升在心里腹诽,叫你白日宣淫,自古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啊!
脸上也不敢有所表露,躬身行了礼,说道:“启禀陛下,臣当初离开朔方的时候,留下了几队特战队员和间谍人员扮作边商留在了突厥,暗中搜集情报,并挑拨突厥内部,以及突厥同其他部族之间的关系。这回,他们给陛下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所以臣等第一时间就特来禀报于陛下了。”
“突厥的好消息?”一听见是突厥的消息,李世民就立刻上心了起来,立刻问道。
夏鸿升转头看了那个间谍一眼,示意让他上前说来。那间谍报以夏鸿升一个感激的神色来,然后整理衣衫走上了前来,掏出了那封书信来,说道:“微臣拜见陛下!臣奉夏都尉命令,率一干间谍以边商身份潜入突厥,暗中搜集突厥情报,并伺机挑拨突厥二汗之间的关系,使其双方互相排挤,增加突厥内耗。颉利可汗势力胜过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极受挤压。于是突利可汗暗中遣使朔方,臣等于是暗中同突利可汗接上了头,突利可汗上表一封,奏于陛下,臣亲自带人护送回来,呈与陛下!”
说着,躬身双手奉上了那封书信来。
王德立刻下去,接过了书信交于了李世民。
“臣与段都尉已经看过了书信,可惜里面是突厥文字,臣等看不懂,还是听他转述一下更好。”夏鸿升插了一句话,说道。
李世民抽出书信来看了看,又抬起了头来,看向了那个间谍。
“启禀陛下,突利可汗在信中称颉利可汗正整顿兵马,准备伺机南下,再犯大唐疆界。突利可汗表示他愿意归附大唐,以臣子之礼侍奉大唐,恳求陛下可以帮助他反击颉利可汗。”那名间谍向李世民躬身说道。
“臣子礼……”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玩味的笑容来,看了看那个间谍,又问道:“突厥近况若何?详细道来。”
“回禀陛下,突厥如今境况很不好。”那个间谍答道:“原本突厥内部就连年征战,薛延陀、回纥等部族先后被突厥攻破,成为了突厥的附属。突厥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极大的消耗了突厥民力。这些部族虽然归附,但是却并不与突厥一心。颉利可汗又因为信任赵德言,使专其威福,多变更旧俗,政令烦苛,突厥百姓也颇有怨言,其心疏离。且,颉利又舍本逐末,好信任诸胡,而疏突厥。殊不知胡人贪冒,多反覆,兵革岁动。更有天公作美,今冬突厥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加之颉利用度不给,于是重敛诸部,导致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兵浸弱。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人相互争斗攻讦,突厥内乱有愈演愈烈的架势,故而原先迫于突厥兵威而依附于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而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同颉利可汗分庭抗礼。陛下,如今,正是对突厥用兵的好时候啊!”
“哦?突厥如今竟然内忧外患如斯?”李世民眉头一挑:“此言可当真?”
“微臣哪里敢欺瞒陛下!”那名间谍说道:“陛下可向夏州讯问。”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问道:“方才你说颉利信任赵德言?听此名是个【创建和谐家园】,却是何人?”
“回禀陛下,此人的确是一名【创建和谐家园】,只是听闻其在武德年间便已经北投突厥。此人深得颉利可汗信任,颉利可汗听从赵德言的建议,加强突厥可汗的权力,加深对其他部落的统御,而且在突厥制定了极其严苛的法令,使突厥各部首领纷纷不满。关于此人其他的信息,臣等就不太清楚了。陛下若是想知道,此番返回之后臣便加紧搜集。”间谍说道。
“呵呵,此人倒是帮了朕的大忙。”李世民淡笑了一下,又说道:“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倒也是一件可以从中操作的事情……爱卿所传回的消息极为有用,尔等深入突厥王庭,搜集信息,极为危险。爱卿放心,朕荡灭突厥之时,便是卿等加官进爵之日。朕相信,这一天不远了。”
“微臣谢陛下隆恩!”那名间谍很是激动的向李世民见了礼。
“好了,爱卿且回去休息休息吧。”李世民对那名间谍说道:“夏卿且留下,朕有事要问。”
段瓒与那名间谍告退一声,便离开太极殿了,等两人走出去,李世民看看夏鸿升,问道:“以夏卿来看,此事该如何应对?”
“依臣来看,还是该召长孙大人、杜大人、房大人及李靖、李勣几位将军,前来一同商议才是。”夏鸿升躬身说道。
李世民顿时一脸黑线:“莫要给朕耍滑头,说!”
“呃,那臣觉得可以打。”夏鸿升说道:“陛下不知道听说过一句话没有——趁他病,要他命!突厥现下内忧外患,正是攻伐的好时机。”
李世民默然不语,沉默片刻,抬头对王德说道:“速去召无忌、房、杜、萧瑀等人来见。”
王德见礼一下,便速速出去找人传唤了。
没有等上多久,几人就到了太极殿中。众人向李世民行了礼,就各自分列了开来。
“夏侯,今日你可是又搞出了什么事端来?”魏征站在夏鸿升的身侧,悄声向夏鸿升问道。
“呃,魏伯伯,这话说的……什么叫我搞出来事端呢……”夏鸿升悄声的回到:“是关于突厥的消息,好消息。”
魏征了然的点了点头,心里有了个大概,就不再说话了。
很快,人就到齐了,李世民令夏鸿升将方才的情况又说了一遍,然后问道:“诸卿,颉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如今有内忧外患,正可谓是洗刷我大唐渭盟之耻的大好时机。不过,朕尚有顾虑,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依诸卿看来,该如何而可?”(未完待续。)
第237章 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听了李世民的问题,一众大臣相视一眼,继而就听房玄龄出列说道:“此事乃是夏侯所奏,臣想先听听夏侯是何看法。”
“回房大人的话,我认为可以进行攻伐。突厥先前连番征战,不仅屡次南下犯我疆界,又先后攻破薛延陀、回纥等部族,这些举动耗费了突厥的国立,却并没有真正得到薛延陀诸部的归心,相当于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反而却给自己带来了暗伤。因为薛延陀诸部定然会一有机会就脱离突厥的控制。如今依附于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突厥内部不合,争斗严重,又遭受天灾,丧失民心的时候群起而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同颉利可汗分庭抗礼,就能够说明这一点。这是突厥外部所面临的问题。至于突厥内部,遭受天灾,颉利却不赈灾不利,反而征收重税,导致突厥百姓离心,突厥贵族之间也不再同颉利可汗一心,突利可汗更是向陛下上书愿为臣属,以求陛下帮其反击颉利的压制。反观我大唐,兵强马壮,百姓归心,又收复朔方,可做征伐突厥之后方,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尽。”夏鸿升向这一众大佬款款而谈,说道:“故而,我的意见是可以发兵攻伐之。”
“不错,老夫与夏侯所想一致。陛下,如今突厥外有薛延陀诸部分崩离析,虎视眈眈,内有天灾降临,民心离异。加之牛马羊群大量冻死,突厥军队实力大减,合该是咱们趁机攻伐的时候!”萧瑀笑了笑,捋须向李世民说道:“是故,臣请击之。”
萧瑀的话音刚落,魏征却先一步走了出来,施了一礼,然后说道:“萧老大人之言,征不敢苟同。臣闻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如今我大唐既与之盟,彼又并未无礼于我,大唐岂能利其灾,而邀险以取之?陛下仁圣之君,岂可行无名之师,恐被诟病。”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长叹一声,说道:“魏卿所言,不无道理。朕与颉利杀白马为盟,是为盟友,如今其未曾无礼,若是朕举兵攻伐,是为无名之师。然,朕却又与突利有昆弟之约,不可不救。奈何?”
这时候,时任兵部尚书的杜如晦上前一步走了出来,躬身行礼之后说道:“陛下,夷狄无信,屡屡叩关劫掠,我虽如约,彼常负之。今乱而击之,侮亡之道也,乃是突厥自取灭亡。陛下,臣附萧老大人、夏侯之议,请击之。”
“我有一言,还请诸位听之。”长孙无忌总算是开了口,深吸了一口气对李世民和殿内众人说道:“陛下,突厥虽内忧外患,而我朝亦是天灾未退,关内各地饥荒,饿殍遍野,此何谓之天时?前隋天下混战,民生凋敝,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今我朝初定,理当休养生息,安抚百姓,若立即用兵,难免令百姓恐慌,担惊受怕,此何谓之人和?且夫突厥如今并未有犯塞之举,若是陛下先行攻伐,则背信弃义的却是陛下了。弃信而劳民,非王者之师也。师出而无名,将士不力,百姓不喜,空耗民力,百姓离心。故而,臣以为如今之大唐,务在戢兵养民,不在再起狼烟。陛下可安抚百姓,恢复民生,积聚其力,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如今便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也!”
李世民默然不语,微微低着头,指节却在跟前的案几上面轻轻的一下一下轻叩着,声音在针落可闻的太极殿中分外明显。
众臣都已经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是该李世民自己分析决断,拿主意的时候了。
良久,李世民方才又抬起了头来,说道:“无忌说的对,如今实非用兵之时。天下初定,朕若无故征伐,再起战祸,百姓定然会以朕比之炀帝,天下离心。须其无礼于我,乃伐之。”
众人没有言语,连方才主张趁机攻打突厥的萧瑀和杜如晦也没有再出来反驳。夏鸿升也觉得长孙无忌说的有理,现在关内还闹着天灾呢,百姓本来就已经苦不堪言,若是这个时候再行起兵,势必会加重百姓的不满情绪,而且师出无名,更是让百姓心中诽然,觉得无缘无故自己就又要受到战乱的苦害,更加排斥用兵。
攻打突厥,时机绝对已经成熟了。关键在于两个问题。
一个是师出无名。毕竟虽然突厥多有不礼之举,却并未有撕破脸皮,发兵叩关。所以若是这时候由大唐先行发兵了,那就会令大唐站在道义的低点,在注重道义的古代,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会被一些有心之人利用,来攻讦皇帝。第二个问题是民心所向。百姓经历了前隋末年的战火纷飞,已经对战乱有了很深的阴影,打心底里的对战争痛恨和抗拒。此时民心不可用,作战起来就会少了许多支持,甚至受到蛊惑利用,激起民变。
看的出来,李老二对于不能趁着这个时机去攻伐突厥,其实心里面很是遗憾。毕竟李老二雄才大略,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君王。前有太上皇李渊向突厥称臣纳贡,后有颉利可汗攻至长安城下渭盟之耻,若是不能洗刷掉突厥带给大唐的耻辱,那李老二绝对整天如鲠在喉,不得安宁。而要想洗刷突厥带来的耻辱,在李世民的心中,就唯有以铁血之姿,荡灭突厥才行了。
想到这里,夏鸿升走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如今不能攻伐突厥,说到底,其因有二。一曰师出无名,二曰民心不许。此二者若要解决,说来也易也难。”
“哦?”李世民抬起了头来,看向了夏鸿升:“如何个也易也难?”
夏鸿升躬身施了一礼,然后又答道:“所谓易者,无非使其师出有名,民心所向而已。若是让突厥先行叩关,边疆告急,则是突厥背信弃义在前,届时陛下大军便可倾巢而动,师出有名。而民心……呵呵,陛下,民心亦是人心,而人心,却是最容易动摇的东西了。”
“夏候可有甚子办法?就不要再卖关子了,且速速道来,让陛下与老夫等也听听夏侯的奇策。”听了夏鸿升的话,房玄龄捋须而笑,说道。
夏鸿升笑道:“师出有名还是师出无名,说白了就是个谁先动手的问题。战争需要理由,和平时期的战争更是如此。毕竟战乱纷飞是任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战争就需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告诉大家,不是我愿意战斗,而是我有不得不动手的原因。臣以前从一本孤本上看到过,在东方海外之地有一弹丸小国,此国民生性残虐,曾想要发动战争,攻伐邻国,苦于没有借口。于是暗中使人着邻国兵卒衣物,趁夜焚毁边城良田数顷,掘断管官道。翌日前去质问,又借口有一名兵卒失踪,要入城寻找。邻国将领自不答应,其人便以此为借口,向邻国用兵。如今陛下要师出有名,便要引突厥先行动手。突厥如今内忧外患,百姓离心,此时最是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其百姓之注意。陛下可暗中沟通薛延陀等部,许其承诺,增其底气,使其肆扰突厥。又暗中与突利互通曲款,迫使颉利挑起事端,攻伐大唐。如此一来,我大唐便有了对突厥动手的理由。具体如何操持,如何迫使突厥来攻,陛下及诸位大人比微臣更有谋略的多,自不需要微臣多说。”
夏鸿升躬身一下,又继续说道:“至于民心所向……陛下,有句话虽不中听,微臣却觉得十分有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却道义之外,世间最能操控人心的,就是一个利字了。百姓不愿意战乱,是因为战乱会毁掉田地,会危及性命,这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不愿意发生战乱。四海升平,安居乐业,百姓不必担心朝不保夕,不必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这是百姓所获之利,故而百姓都愿意过这种生活。如今,若是能够让百姓因为攻打突厥而获得利益,取得好处,那百姓就不会再反对攻打突厥,就会转而支持陛下攻打突厥了。”
“夏侯此言差矣!”魏征走了出来,对夏鸿升说道:“自古以来,穷兵黩武,耗损民力,百信离心,天下大乱之事常有。前朝繁盛无匹,而炀帝举天下之兵三征高丽,除了落得个民变四起,国灭朝亡之外,又获了什么益?前汉武帝杀灭匈奴,征伐半生,除了致使百姓不堪重负之外,又有何利之有?圣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夏侯以利而驱天下之民,岂是君子所为?!”
呃,咱们讨论的该怎么让百姓欣然支持朝廷动兵,攻伐突厥,怎么又跑到君子小人的辩论上面了!夏鸿升看了看魏征,战争就是诡道,就是要胜利,讲什么君子。讲君子的那叫友谊交流赛,不叫战争!(未完待续。)
第238章 战争之益
战争不是比赛,讲究公平公正公开,战争就是为了胜利,想法设法的为自己谋取胜利,谋取利益。
于是夏鸿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魏大人,您读过圣人之书,听过先贤之言,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知道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反是。可那些百姓呢?他们大多数连字都不认识,不晓得什么君子之言小人之行的,不晓得什么圣人先贤的。他们只知道种田可以获得粮食,粮食又能果腹,于是他们便辛勤劳作,种植庄稼。若是没有这饱腹之利,谁又会去事话农桑?——怎么就没见过有人去种植狗尾巴草呢?!利是恒久存在的,是驱使人们做出某些事情某些行为之根本动力。而道义则是对自我的约束。正因为我们深受圣贤教导,懂的君子与小人的道理,所以我们才知道不能见利而忘义。小到百姓辛苦农桑,是因为饱暖之利,大到荡灭突厥,是因为安国之利,这怎的不是一个利字?如今能灭突厥而利百姓,又有何不可?”
“即便如你所言,所利者且先不谈,可战乱纷争又有何利可获?你可知道,一旦朝廷作战,军府男丁召而入伍,青壮劳力充入军中,田地无人耕种,百姓却仍需缴粮纳税,负担更甚,得到了什么好处?反而是战祸越多,百姓越苦,朝廷越穷,天下越乱,又何利之有?!”魏征据理反驳,那副较真的样子一点儿也没有平日里对待夏鸿升时的亲切劲儿了。
夏鸿升也不愿意在这时候妥协,于是又说道:“的确,魏大人说的很对,不良的战争会让国家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苦,一如当年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事。可要知道,战争不仅仅只会消耗财富,还同样能够带来无数的财富。咱们就拿突厥人来说吧,突厥人为何会屡屡南下犯我疆界,生杀掠夺?是突厥人闲着没事所以活动身体的么?还不是因为通过南下叩关,突厥人可以得到不少的财富?!劫掠了男丁,回去可以充当奴隶,替他们耕种干活;劫掠了女人,回去可以被他们肆意蹂躏,增加他们的人口;缴获了兵器,回去可以分发给战士,让他们再去劫掠更多的东西回来。突厥南下,战胜了固然可以侵占更多的土地、良田、马匹、人口……就算是战败了,中原之国也会为了彰显圣人恩德,不仅不予以惩罚,反而送其金银牛马,这又获得了一大笔的财富。正是因为南下叩关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好处,所以突厥人才屡教而不改,草原上人人都愿意作战,愿意去攻打、劫掠大唐,不仅不害怕,还以此为荣,谁能劫掠的多,谁就是勇士。这就是战争给突厥人带来的财富,魏大人何以说战争不能带来利益好处呢?!”
“讲下去,朕想要听听,夏卿如何使我大唐百姓,从攻伐突厥之中获得好处。”这一次没有等魏征开口,李世民便接下了话头,问道。
夏鸿升躬身行了一礼:“是,陛下。突厥人能够掠夺,咱们的军队也能掠夺。战败了突厥,可以掠夺回来大量的牛羊。这些牛羊完全可以分给出征的军户,以其功劳大小,分于不同的数量。等战争完毕,军户们卸甲归田,便可牵回去牛羊数头,牛可以耕田,羊可以果腹,皮可以制作衣物,马可以再上战场。战败了,突厥的土地就也是咱们大唐的了。完全可以迁民过去,只要愿意迁过去,就给他几十头牛,几十头羊,给他几十亩地的,不愁没人愿意去。如此一来,突厥之地全都为我汉民所用,俨然大唐又一道耳,几代人之后,谁还知道这片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突厥?根本就没有突厥啦!有的只是大唐的一个道,哪里还会有犯边叩关的事情?”
夏鸿升向太极殿中的一干大臣们朗声继续说道:“那您可能要问我了,那那些突厥人哪里去了?陛下,突厥人屡屡犯关,烧杀抢掠,罪大恶极,且不思悔改,是断然不能放了他们的,不然就是放虎归山。所以这些突厥人咱们不放,百姓不是要服徭役么?开山、修路、采矿、做工、建筑……这些都是需要百姓劳力的地方。突厥人身体强壮,力气大的多,咱们为什么不能用这些突厥俘虏去代替了百姓了徭役?繁重、劳累的徭役交给俘虏去做,百姓只需要做一些不太重的徭役。如此一来,百姓的负担就极大的减轻了啊。百姓富裕了,有田有地有耕牛,还不用服徭役,那就真的安居乐业了,就心满意足了,还会有所怨言么?有了这么些好处,还会反对朝廷的战争么?不会了,百姓从战争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尝到了甜头,就不会再反对,再抱怨,说不定还会盼望着朝廷再同谁赶紧开战,通力支持朝廷胜利,然后获得了土地分给他们,获得了战俘替他们服徭役。这样的战争,岂不是越打百姓越轻松,越富裕。百姓富裕了,国家也就富裕了,百姓也同国家更加一心了,这样的国家还会有敌手么?所以就更加容易取得胜利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的战争才是有意义的战争,才是一个国家应该做到的战争!陛下,内圣外王,圣人教导我们的道德良善与仁义礼智信,是针对咱们自己人的,可对方若是敌人,那便要行那王霸之道啊!”
太极殿里面鸦雀无声,众人都惊愕的看着夏鸿升,他说出来的话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过,战乱居然还能够有如此般往好处的作用。可一时间又觉得夏鸿升说的很有道理,突厥人——不止是突厥人,还有曾经的匈奴人,曾经的铁勒人,曾经在那片草原上称霸的所有人,他们为什么都那么喜欢劫掠【创建和谐家园】城镇?以至于不管被打的多狼狈,被杀的多惨绝,甚至于不管是谁在这片草原上当了家,就都改不了劫掠中原的毛病!今日听了夏鸿升之言,方才惊觉恍然,果然如此,每劫掠一次,每战争一次,就能够让他们获得许多的好处,正是这些好处,驱使着草原上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去劫掠,去叩关!
说完之后,夏鸿升自己也是心潮汹涌,激动澎湃,微微的喘着粗气。自古以来,中国所有的战争全都是为了报仇、为了地位、为了雪耻、为了赶走侵略者……太多太多的理由,里面却唯独全然没有一个理由是为了财富,为了好处,为了利益!这样的战争,不越打越穷才怪!
反观后世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降临,西方的枪火随着航船,在从东方传过去的指南针的指领下,开始对全世界所有他们的航船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殖民战争,如同关内道的蝗群一般,所过之处,无不成为他们利益瓜分后的残渣!而这些殖民帝国,却全都成为了富裕而先进的列强!
强权即是真理,内圣而外王!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是大唐今后对待其他敌对国家的时候,应该有的教条!
李世民大约是心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随后也没有再同那些大臣再行商议,只是说自己仍需好好考虑一下该如此处置此事,便叫众人退下了。
夏鸿升知道,自己今日的一番话,会让李世民对于战争有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而这,必将在李世民这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心中开辟出一个关于战争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