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众人一时间也不说话,都拿着夏鸿升根据后世里的规章制度结合大唐的具体情况改良出来的制度看了起来。
“这些制度,到时新奇的紧。”看完之后,李恪抬起了头来,说道:“能把规矩想到这种程度,鸿升你这脑子也真是神了。”
夏鸿升笑了笑,不要崇拜哥,哥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啊!(未完待续。)
第122章 间谍
又是朝会,夏鸿升最痛苦的时刻,照旧靠在柱子上打盹儿,朝堂上并没有因为屈突通的病逝而停摆,在一众大臣到屈突通家中祭拜了屈突通之后,这件事情也就慢慢的不再被提起了。人走茶凉,屈突通的名字在朝堂上最后一次出现,也只是在宣读李世民对他的追封和赐赠谥号的时候了。一切仍旧如平时一般运转着,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和消失而改变它的步伐。
李世民在朝堂上宣布了将要派出使节前往岭南安抚慰问耿国公冯盎,下面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李世民只是摆摆手压下了,却没有告诉他们在江、岭等数州已然开始有兵马正做好了进攻岭南的准备,更没有告诉他们,会有几十个人深入南越之地,对谭殿一部进行斩首行动,从而对冯盎形成威慑,震慑冯盎以及他手下的人,不要有什么歪心思。
迷迷糊糊的打盹儿到听见王德那有悖于太监身份的雄浑一嗓子退朝,夏鸿升总算是陡然一下清醒了过来,随着一众大臣走到了太极殿外,然后故意放慢了脚步,落到了最后面。等一众大臣们都走的差不多了,夏鸿升便又折返了回去,回到了太极殿外面,向外面的禁卫说道:“劳烦这位禁卫,还请通告一声,夏鸿升求见陛下。”
那禁卫点点头,便转身进去了,没过一会儿,那禁卫就又出来了,将夏鸿升带了进去。
“何事?”李世民一手拿着奏疏,一手拿着朱笔,见夏鸿升过去拜见了,就问道。
“臣是来向陛下汇报工作的。”夏鸿升恭恭敬敬的躬身说道:“陛下让臣负责对梁师都展开心理战,现如今臣已经培训出来了头一批细作,不过人数有些少,臣准备先行派去一批细作,详细看看朔方的情况,然后再根据朔方的具体情况制造舆论。”
“怎么,朕转交给你军报难道还不能让你知道梁师都的情况?”李世民眉头一挑,一双眼睛鹰眼一般的就看向了夏鸿升。
夏鸿升不急不忙,拱手躬身答道:“陛下,臣想要知道的,不是梁师都的军营怎么布置,不是梁师都又招募的多少兵卒。臣需要的是那些街坊里间的传闻,那些小道消息。朔方的百姓吃什么,嘴里说了什么,梁师都的部下又祸害了那家的良家子,这些才是臣需要的。而且,不是微臣口出狂言大不敬,陛下派去的细作虽然传回来了不少的军报,但是其发挥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此了,而这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合格的间谍能够发挥的作用。”
“间谍?”李世民脸上露出了饶有趣味的笑容来,放下了手中的奏疏和朱笔,挑着眉头对夏鸿升问道:“何谓间谍?朕的细作又怎么局限,不合格了?今天不给朕说出个所以然来,朕就下旨把你送去朔方做细作。”
“呃,陛下请听臣解释。”夏鸿升顿时一脸黑线,纸上谈兵咱擅长,要真是给派去了,那估计就回不来了:“间谍其实就是细作,只是臣不愿意叫他们细作,因为细作这个词带有不好的意味,把他们所做的事情定义为了偷偷摸摸,卑微的事情。其实,细作,也就是见间谍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极其重大。比起细作,臣更愿意称呼他们为间谍,所谓间谍,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的人,从敌对方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间谍的人身及心理方面的风险程度极高,他们必须取得对方的信任方可实现目标,刺探机密,必要时,为了达成目标,他们要牺牲自己的亲情,友情,甚至同伴的生命,乃至于自己的生命。他们需要去深入敌对势力,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途径窃取情报,并将收集来的情报进行融合和分析,以方便给朝廷提供对策。同时,也负责进行颠覆、暗杀、绑架、舆论传播、心战、破坏等隐蔽行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间谍的任务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做到‘知彼’,从而掌握敌人的详细情况。”
“这个朕自然知道,朕的细作也做到了这些。”李世民盯着夏鸿升,说道:“他们如何不合格了?”
“陛下,一名合格的间谍,一个称职的情报人员,他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敌对势力的语言,做到让对方觉察不出他是一个外来人——这只是基础,并且还要能够能说会道,他要有极好的口才,能够凭借着一张嘴来获得众多人的好感和信任,他要有高超的演技来伪装自己,他能够时而是商人,时而是农夫,时而是【创建和谐家园】勋贵,一转眼有变成了贩夫走卒。他穿上道袍就能是游走四方的道士,背上医箱就可以给人看病开药,成为一个医匠,戴上斗笠拿一把长剑,就又变成了行侠仗义的游侠。他要能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摆脱掉危险,他要有堪比精锐士卒的身体素质,搏击技术和刀枪棍棒都要精湛。同时,他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周围事物能做到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敏锐的觉察到敌人的变化。还要有非凡的记忆力,几乎要做到过目不忘,还要能够记住所有见过的人的面孔和名字。”夏鸿升站在那里款款而谈:“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身为一名间谍,他必须要有对陛下绝对的忠诚,要有对国家的正义感,以及坚毅的品质和坚持到底,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做到这种地步,才是一名合格的间谍。而一名合格的间谍,他小则可以源源不断的传回敌人的各种机密,大则,甚至可以误导敌人的重大决策,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李世民的眼睛瞪大了,夏鸿升对于细作的定义超过了他的想象,他还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细作竟然可以做到这种地步的。
“陛下,在遥远的极西之地,曾经有过三个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三国的魏蜀吴一般。其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向另外一个国家派出了一名间谍人员,那名间谍凭借着一己之力,获得了那个国家的国王和群臣的信任,最终成功挑起了那名国王同另外一个国家的战争,而原本派去了间谍的国家,却得以趁机坐大,坐收渔翁之利,最终灭掉了另外两个国家。陛下,这就是间谍的作用!”
李老二的瞳孔有扩大的迹象,目光有些愣愣的,看样子是被夏鸿升所说的间谍的本事给震惊了。
看到李老二的反应,夏鸿升决定再给李老二下一挤猛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陛下,间谍所能发挥的作用还不止如此,还可以与其他的手段相互配合,获得更大的效果。陛下,难道不曾听闻‘买鹿之谋’与‘疲秦之计’?”
“哦?”李老二眼中精光一闪,抬起了头来。
“当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齐国成为霸主,只剩下楚国不听号令,有好几位大将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挂帅攻打楚国,但却遭到了管仲的反对,管仲认为军事征讨劳民伤财,不如另辟蹊径。于是管仲派人到楚国扮作商人购鹿,并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购买。鹿是较为普通的动物,楚国盛产鹿,人们把鹿作为肉用动物,两枚铜币就可以买到一头。齐国商人开始贩卖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后加价到五枚铜币一头。一个月后,鹿价涨到了四十枚铜币一头,这个价钱在当时可以换来千斤粮食了。高昂的利润使楚国上下变得疯狂起来,农民不再种田,改行做了猎人;士兵不再练兵,背起弓箭偷偷上了山。天长日久鹿资源日益短缺,陷入了恶性循环。一年之后,楚国国内铜币堆积如山,但却田地荒芜,粮食断绝。管仲又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禁止与楚国交易,楚国人拿着大把的铜币却买不到粮食。全国闹起了饥荒,人们四处逃难,楚军人黄马瘦,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创建和谐家园】八路诸侯人马,开往楚国边境。楚成王内外交困,只得向齐国求和,表示臣服。陛下,这就是一场间谍人员、舆论、经济战相互配合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而疲秦之计,则是在买鹿之谋的四百多年后,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日益强大起来,传到秦始皇的时候,终于具备了吞并六国统一中国的实力,首先受到威胁的就是与秦国接壤的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韩国国君派遣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人员赴秦,游说秦王政,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当然由于一些原因,秦国反而将计就计,借郑国渠灌溉田亩,实力大涨。可这也说明了,一个间谍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之大。”
李世民眼中精光不断,看得出来他的大脑正在飞速的思考。继而,就见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来,说道:“好了,朕晓得了。不过,夏卿来朕这里说了这么一堆,到底是为了什么?”
夏鸿升讪讪的笑笑:“陛下英明,臣就是因为能找到的细作太少了,培训出来的间谍不够用,所以厚颜来向陛下讨些细作来,以作训练为间谍之用!”(未完待续。)
第123章 来自公主的崇拜
夏鸿升虽然被李老二鄙视了,但是好歹最终的目的达到了。李老二答应再给夏鸿升拨过去五十名细作,让夏鸿升以他所说的间谍之法进行训练。夏鸿升很是高兴,李世民手下的细作,那肯定是经验丰富的人了,这让他省却了许多功夫。要知道,军伍上的人气质不一样,站在普通的百姓中间是很明显的,越是精锐的士兵,这种差别就越是明显,越是难以融入到普通老百姓之中去,所以夏鸿升将段瓒的那两个细作进行了培训之后,就来问李老二要了人,然后再有自己和那两个培训出来的细作一起加以训练,要比直接从军伍中挑人省事的多。
如此一来,特战队员出发去南越之地的这段时间里面,正好可以腾出手来训练间谍人员,等特战队员归来,就可以正式开始实施对梁师都控制下的朔方进行渗透,舆论传播和颠覆了。舆论引导心理,心理决定行为,合适的舆论和恰到好处的煽动,很容易让那些处于战争压力下的人们动摇。要知道,朔方的人,不管是底下的老百姓,还是梁师都手下的将士,都是大唐出兵攻打是必然,也清楚自身与大唐军队的势力差距,在这种战争压力之下,舆论和煽动的能量会被放大,取得更好的效果。
问李世民要来了人,而且还是经验丰富的细作,训练起来事半功倍,这令夏鸿升很是高兴。
口里轻轻的哼着欢快的小调儿,夏鸿升步履轻盈的往皇城外走去。刚出了太极宫范围,往朱雀门去呢,远远的看见了几个身影走了过来,李承乾,李恪,还有另外一个小胖墩儿。
“静石。”李承乾给夏鸿升打招呼了:“朝会不是早已经散了么?”
“我去给陛下汇报工作。”夏鸿升耸了耸肩膀:“承乾,你不在东宫学习,怎么跑到这里了?”
“我们去赏花!”李恪替李承乾回答了:“御花园里面的秋菊开了不少时间了,今天总算有空,一同去看一看。走,一起去!”
夏鸿升摇了摇头:“我就不便去了,这便告辞,来日再聚。”
“无妨,今日也没有旁人,唯有我,三弟,四弟,还有长乐和几个妹妹而已。”李承乾也出言说道:“到时候难免会吟诗作对一番,有静石在,我们也好过被妹妹们比下去啊!”
四弟?夏鸿升转眼看看那个约莫有【创建和谐家园】十来岁样子的小胖墩儿,这就是李泰了啊!
正想着呢,李恪已经过来抓住了他了:“走走走,磨蹭甚子!”
说着,就拉着夏鸿升又往里面回去。
被李恪和李承乾两人拉着,夏鸿升无奈的又进入了宫中,到了御花园里,远远就听见一群女子嬉耍的声音传来,夏鸿升有点儿担心,都是李老二的闺女们,这怕是不好吧?
转眼过去,就见了一群莺莺燕燕,正在相互追逐嬉闹,见了李承乾几人过来,就停下了玩耍,朝这边走了过来。
“妹妹拜见太子哥哥!”看上去年纪大一些的那个女子领着其他那几个人一起走过来盈盈一拜,李承乾顿时露出来一脸牙疼的神色来。
“都是一家人,何必……”李承乾摇了摇头,一脸的兴味索然:“早知道你们这样,为兄就不来了!”
却见为首的那个公主眼中带着狡黠,却是故意做出了一副委屈的神色出来,说道:“礼制不可废,便是寻常人家,妹妹见到兄长也要问安的,小妹又没有做错!兄长何故要责怪小妹……”
˵Í꣬ÑÛ¾¦Ò»ÉÁ¾ÍÊÇÒ»¸±ãùÈ»ÓûÆüµÄÑù×ÓÀ´¡£
“好好,是为兄错了还不成?哎呀,我说襄城,莫要如此……”李承乾一看自己妹妹一副要哭出来的表情,顿时就慌了,赶紧道歉。
夏鸿升咧咧嘴,到底还是年纪都小,现在的李承乾看起来也很不错嘛。一边想着,一边上前了一步:“臣夏鸿升,拜见诸位公主殿下!”
刚才那个襄城公主倒是说得对,立志不可废,他身为朝臣,见了公主不拜,会落人口实的。
“大人不必多礼。”襄城公主看起来颇为沉稳慈和,笑着向夏鸿升说道:“整日里听长乐那丫头说起夏鸿升的名号,襄城也是好奇已久,今日终于得见大人了。”
“姐姐!”一声满含嗔意的呼喊从后面传来,就见李丽质站在后面面带绯色,娇嗔的冲着襄城公主抱怨道:“我哪里有整日里提起……我……我也就提过一两次而已……”
“是么?”另外一位公主露出了一副大吃一惊的神情来:“那昨日是谁告诉我说想要看看夏鸿升在洛阳留下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呢?”
“对呀,前日里不知道谁一直在嚷嚷着嫌弃宫里的饭食不如夏府的好吃?”又一个公主嬉笑着冲李丽质眨了眨眼睛。
李丽质脸上顿时一片通红,连耳朵和脖子都是一片绯色,惊慌的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一般,都快要哭出来了,嘴一垮:“你们,你们都欺负我!……我,我不理你们了!”
说完,一跺脚就要往后跑去,不在这里待下去了。
那几位公主赶紧过去拉住了她,好说歹说一番哄,这才重又将其哄了回来,脸色的绯色却是退不下去了。
众人在御花园中游览起来,御花园夏鸿升来过两次,不过都是被内侍直接带到了亭子里面,其他的地方却是没有见过,四下瞅瞅,也瞅不见李老二见他的那个亭子,不由的感叹御花园之大。
夏鸿升后世里也常去赏菊,没有文人的风骨和才华,可是那些附庸风雅却学了个全,读过几本古书,会写几句酸文,便自以为是文人了,秋日霜花,便也总喜欢寻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看看菊花。白菊洁白如丝,轻柔如絮;绿菊浅绿漫抹,轻翠薄施;金菊浮金焕彩,黄金披甲;紫菊嫣然娇贵,凌然出众。御花园中的秋菊逸品仙种,含香凝芬,一茎茎,一丛丛,似锦繁花,含情凝睇,撩痛眼眸,牵曳心弦,叫夏鸿升心中也不禁泛起了一丝文人气息来,觉得总该写出点儿什么,方才对得起这努力绽放的菊花。
“菊之缤纷,避万花而独放,不争不骄,是为贵矣。”李承乾看着眼前的一大片菊花从,感叹道。
“光是有花,终究有些寡淡了,不知兄长可有关于菊花之传闻佳话,道来听听,锦上添花。”襄城公主接过了李承乾的话头,说道。
李承乾一愣,继而摇了摇头:“为兄却是不知了。”
“静石,你素来博闻广识,可有关于菊花之传闻佳话?”李恪转头向夏鸿升问道。
关于菊花的故事?这……夏鸿升脸色诡异,他们哪里知道,后世里菊花已经有多了另外一层特殊的含义了……
想了想,夏鸿升开口道:“几位可知那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是中国文人在长久的历史行文中达成的一个不约而同的情感共识,有感于几种植物的高洁品质,所以赋予了哪几种植物以君子的属性。但是在这个时候,虽然也有文人感叹这几种植物的高洁,却是还没有“花中四君子”这个称呼形成的。是以听到夏鸿升这么说,众人全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来,转头过来看着夏鸿升,等待他细细说明。
“这百花之中,独有四种,以其品性高洁,而被誉为君子。几位可以猜猜,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种。”夏鸿升向他们笑笑,说道。
“夏大人既然这么说,那其中定然有一味菊花了?”南平公主说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不错,公主殿下可知道,这菊花为何被称之为君子?”
“莫不是它避开百花,而不与群芳争艳?”襄城公主略一思索,问道。
夏鸿升笑道:“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原来如此,那其他三样呢?”遂安公主又问道。
夏鸿升精神一振,立刻开启背书模式:“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至于菊,方才臣已然说过了。”
这篇《四君子赋》,被夏鸿升洋洋洒洒的朗声背诵了出来,听的周围一干人都是眼睛里面明晃晃的,特别是那几个小萝莉,看向了夏鸿升的眼神儿就跟后世里那些妹子们看明星似的,看的夏鸿升心里一阵得瑟,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来自公主的崇拜啊,爽!(未完待续。)
第124章 小正太,你很有思想
“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也。方才那花中四君子之论,真是教本宫大开眼界。坊间盛传鸾州夏鸿升才情冠绝天下,倒也不算是谬言了。”
夏鸿升正得瑟着,接受着一群公主小萝莉的崇拜呢,背后就突然传出来了一个声音来,听到“本宫”这个自称,夏鸿升登时就后背一凉,一股寒意直冲后脑,当即腿一哆嗦就想要头也不回的往外跑。扑街啦,李世民的老婆跑出来了,我一个外人看到李老二的老婆会不会被李老二杀掉挂城门楼子上风干?!
“拜见母亲(皇后娘娘)!”一众人朝着来人行了礼。
夏鸿升也赶紧行礼:“微臣夏鸿升,拜见皇后娘娘!”
“夏卿不必多礼。”皇后的声音听起来很是柔和,乍一听那种温和的方式跟李丽质的声音有些相似,不过却要成熟的多。
夏鸿升抬起头来,阳光正照射下来,闪耀的令夏鸿升不经意间恍惚愣了一下,随即便赶紧低下了头去。怪不得李世民能够如此挚爱长孙皇后,在她去世之后再也没有立后了。本就是一个头脑极其聪慧的贤内助,深知李世民的内心世界,被李世民引为知己,又生得如此美貌,想来便是月仙来了,恐怕在容貌上也略逊一筹。都占全了,这样的女人,也的确是能够让李世民永记不忘。不只是李世民,便是世间的任何一名男子,能够得到如此眷侣,又夫复何求?只是李世民,成了最幸运的那一个。
夏鸿升匆匆的惊鸿一眼便收回了目光,可长孙皇后却还在打量着他。眼前的这个人看上去年纪不大,只是眉宇间的一抹幽锁,和眼中的淡然,都流露着一种极其成熟的感觉来。就好似,站在这里的人,只是空有一副十三岁的皮囊,内里却是一个历尽世事沧桑的成年人的魂灵。
“听说你也是个从小苦命的人,家中无父兄照料,怕是受了不少的苦吧。”长孙皇后开了口,说出话却有些出乎夏鸿升的预料。
“前隋大业十年,臣将近出生,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父兄皆被强征入伍,殉国辽东。家母难产而死,家中唯余嫂嫂与微臣二人。长嫂如母,抚养微臣一十三年。”夏鸿升口气淡淡的,似乎说的不是自己一样,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来,说道:“不过,微臣以为,有时命运的际会往往以残酷的面孔,绝望的姿态存在于生命——它的名字叫做苦难,充满了种种挫折。孟子不是说过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被荆棘划伤过,再次见到荆棘的时候就会绕开它。臣这十三年中是受了不少的苦,走了不少的弯路。可微臣以为,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无论如何,感谢经历。”
听到夏鸿升的话,在场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李恪和李丽质等人,头一次知道了夏鸿升的过往,他们不敢想象夏鸿升这十三年来受过的苦,夏鸿升说的如此轻描淡写,可是这轻描淡写的后面又掩藏了多少的艰难困苦!长孙皇后也愣了愣,不过她想的却是,这个人要有何等的心智和经历,才能够将自身的苦难说的如此轻描淡写,甚至对那些苦难的经历心怀感恩。无论如何,感谢经历。所以的经历都会成为以后的人生中重要的回忆,带给人不同的经验和体悟。这八个字说出来简单,可要真的做到又何其之难!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和豁达!
长孙皇后这时候有些担心了,她发现自己看不透眼前的这个人。而人对于自己看不透的人,天生就会带上一层防备。
更何况皇家。
“那你的大任是什么?”长孙皇后身上的气势突然陡然一变,方才温和瞬间化作了咄咄逼人。
ÏĺèÉýÐÄÖп©àâһϣ¬²»ºÃ£¬¸Õ²Å×°µÄ±ÈÓÐЩ¹ýÁË£¡
眼睛闭上,深吸一口气,夏鸿升心念电转,脑中突然有一道灵光划破天际。夏鸿升幽幽一声长叹,摇了摇头,声音低沉的诵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嫂小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拂泪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小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沉默,无声无息的沉默。不拘是李承乾,李恪,还是襄城公主和李丽质,亦或是长孙皇后,又或是长孙皇后的身后的心腹宫女,俱都愕然呆愣了,定定的看着夏鸿升。夏鸿升闭着双眼,眼角还隐约挤出了一丝水迹来。
良久,长孙皇后的身后,突然出现了一丝压抑的抽泣。
长孙回头看去,就见自己的心腹宫女眼睛红红的,赶紧跪拜了下去哭道:“娘娘恕罪,奴婢……奴婢听夏大人的诗句,想起入秦王府伺候娘娘之前,家中阿爷与幼弟皆活活冻死草庐之中,身体都冻在了一起,分都分不开,最后只能烧热水烫开……若不是娘娘开恩,救了奴婢一命,奴婢也早已经冻死了……奴婢一时难以自制,求娘娘恕罪!”
宫女的话让周围的人无不动容,长孙幽幽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一抹悲戚来,说道:“起来吧,本宫怎么会怪罪于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唉!”
“秋冬已至,民生疾苦,我等却在这里赏花贪玩,弃天下万民于不顾,承乾羞愧万分!”李承乾面露愧色,向夏鸿升躬身施了一礼,自愧道。
夏鸿升赶紧躲开,长躬身体回了一礼,说道:“微臣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心中戚然,一时间难以自控,口出狂言,却是扫了皇后娘娘和众位殿下、公主的兴致,臣有罪!”
“夏都尉心系民生,又何罪之有?”长孙皇后摇了摇头,然后又转向了那一众王子公主们,说道:“今日听闻夏都尉之言,本宫感慨良多。尔等自小生长宫中,不通四时五谷,不知民间疾苦。尔等既与夏都尉年纪相仿,往后可多多与夏都尉交往,体会民生百味,增广见闻。尤其是你,承乾,身为储君,更当体察民情,切不可蜗居深宫,不见百姓。”
“孩儿谨遵母亲教诲!”李承乾深深一拜,其余的王子和公主们也都随之拜向了长孙皇后,以示自己遵从。
长孙皇后似乎有些意兴阑珊,又说了几句诫勉的话就带人离开了。众人也没有了赏花的兴致,回去了亭中坐下。
“对不住,今天我没有收住,害得大家没了兴致。改天寻个好天气去我那里秋游,我做东西给你们吃,算是赔罪。”回去亭子里面之后,夏鸿升向李承乾和李恪众人说道。
“夏公子……都尉,你方才所诵之句,可有名字?”长乐公主李丽质在襄城公主的身后,有些怯生生的问道。平日里在学馆以同窗之礼相待,所以李丽质称呼夏公子贯了,一时间没有改过口来。
“哎,随口所念,若要名字,便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吧!”夏鸿升挠了挠头,心道:杜哥,对不起了,你来打我吧!
公主小萝莉点了点头,很是善良的同情道:“长乐还不知道,夏都尉以前竟然如此艰辛,一定很受苦……”
“哈哈,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下苦尽甘来,我已经很是幸运了。过去的都已过去,该来的都在路上。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境地,都要坚信,明天会更好啊!”夏鸿升很是灿烂的笑了起来,握了握拳头来,说道。
众人相视而笑,李恪正要开口说话,却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