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贞观大闲人》-第11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直回到长安东市后开始忙碌起来,李素的每一句交代,成了他贯彻不二的信条。

        一个末等爵的县子,一个长安城的混混头子,再加一群无所事事的闲汉,一股微不足道的力量,却正做着一件试图撬起朝堂刑部的大事。

        紧锣密鼓的部署,却终究先输了一阵。

      ¡¡¡¡ÈýÌìºó£¬ãþÑôÏØ±±Â¢×¯·¢ÉúÁËÒ»¼þº§ÈËÌýÎŵÄÊ¡£

        冯家的家主半夜自缢而亡,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得清楚明白,天道不公,儿子残死,公主闹丧,县子欺凌,官府不为,以命相谏,求刑部和大唐皇帝陛下主持公道,否则死不瞑目。

        泾阳周县令急白了脸,关中道内向来民风纯朴,鲜有命案,而他泾阳治内数日之间便接连发生命案,更令他胆战心惊的是,冯家家主的死,将这桩案子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周县令急坏了,他很清楚这桩案子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刑部的插手,幕后若隐若现的某个大人物,以及冯家家主的自缢,一步一步将案子推向不可测的深渊。

        民众舆论已群情激愤,不明真相的人眼里,冯家是受害者,儿子惨死,老子自缢,一家上下绝了户,而凶手,却仍稳稳当当蹲在大牢里,不知何年何月才伏法,这是最不公平的地方。

        百姓们坐不住了,北垄庄的宿德元老们更坐不住了,冯家上下一片哭嚎之时,元老们纠集了上百人浩浩荡荡来到泾阳县衙,一群人堵住衙门愤怒呼告,求周县令主持公道。

        周县令吓坏了,哪怕对李素稍有一丝偏袒,此时的他也顾不上李素了,原原本本将冯家家主自缢以及留下的遗书派人报向长安城刑部。

        一件普通的命案,终于在长安城内炸了锅。

        看在外人眼里,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愤慨的事,无辜的冯家为此绝了户,凶手却好好活在大牢里,果如冯家家主遗书所言,这是天道不公。

        然而看在少数几个知情人的眼里,此事却颇觉玩味。

        郑小楼已被关进刑部大牢,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会被判斩监候,只等明年秋决之时,郑小楼人头落地已是板上钉钉的结果了,也就是说,冯家的丧子之仇很快就能报了,冯家主只需安【创建和谐家园】在家中等候便是。

        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冯家主却莫名其妙自缢死了,还留下遗书说什么“天道不公”,明明刑部已在为他主持公道,而且马上就能见到结果,天道何来不公?说来说去却是矛盾之极,而且冯家主死得也颇为蹊跷,没有任何预兆,无缘无故便上吊了,若他真是刚烈性子,为报丧子之仇而宁愿玉石俱焚,当初李素上门时为何却又肯妥协而签了撤状书?

        ……

        太平村。

        王直气得哇哇大叫:“阴谋!这是阴谋!冯家老头一定是被人害死的!”

        李素没搭理他,垂着头,手里捏根树枝不知划拉着什么,很专心的样子。

        王直没得到回应,不满地瞪着他:“你咋不急咧?冯老头被人害死,留了那劳什子遗书,分明是冲着你来的,有人要害你!”

        “我知道……”李素懒洋洋地道:“祸水东引嘛,冯家老头一死,民间议论纷纷,刑部便顺水推舟彻查此案,查来查去发现我这个县子曾经登过冯家的门,自然我便脱不了干系,说不定会被当成逼死冯老头的凶手,然后上奏陛下,陛下纵是袒护我,怕也不得不忍痛治我之罪,削爵罢官是轻的,也许会被流放千里……”

        王直一呆,道:“你都知道咧?知道咋还不急?我都快急死了!”

        “流放千里其实不错啊,关中的风景早看腻了,也该去外地转转了,你看啊,大唐天下何其之大,风景何其优美……”李素说着,居然很认真地掰着手指历数各地的风景:“……北方的姑娘,江南的姑娘,陇右的姑娘,岭南的姑娘,以及……各种姑娘,啧!”

        王直:“……”

        “好了好了,着急有用吗?”李素白了他一眼,仍旧懒洋洋的样子,嘴角却浮起一丝冷笑:“下手真快,郑小楼只是个幌子,真正要对付的人却是我,我还在琢磨他拿什么借口从郑小楼攀扯到我身上,原来用的这一招,够毒辣。”

        王直正色道:“李素,对手太厉害,咱们还没动,火已经烧到你身上了,后果很严重,郑小楼救不得了,再往前走一步,你会惹来【创建和谐家园】烦的……其实现在你已有【创建和谐家园】烦了。”

        “不,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这事不能停……”李素语气平淡却坚决:“按我前几日交代你的去做,一步都不能少,现在不是救人,而是我和那个幕后之人的暗中交锋了,他已出了手,我若再无表示,恐怕这次真会栽进去,救郑小楼也等于是救我。”

        王直似懂非懂地点头。

        李素笑道:“别那么没出息,虽然让人先走了一步,可我们还没输,只要这滩水搅浑了,我和郑小楼便无碍。”

        王直急急忙忙回长安东市了。

        李素独自坐在槐树下,萧瑟的秋风吹拂而过,树枝上最后一片黄叶终于依依不舍地被秋风吹向空中,不甘地摇曳飘舞过后,消失在天际。

        李素掏出怀里的镜子,开始欣赏自己的容貌,越看越痴,越看越喜……

        “哎呀,美滴很……”李素对着镜子勾起一抹坏坏的笑,然后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喜道:“啊!笑起来更有韵味呢,潘安宋玉之貌怕也只是如此这般了吧?”

        欣赏了不知多久,李素恋恋不舍地将镜子塞回怀里,仰头望天,喃喃自语:“像我这么英俊白净的绝世美男子,那些人怎会忍心害我呢?真是个丧心病狂的世界……”

        ……

        冯家家主死后,刑部的动作很快,拿到冯家主的遗书后,刑部官员首先将泾阳周县令请进了刑部大堂。

        这次相请不是述职,而是问讯。

        所谓“问讯”,其实实质跟审讯差不多,说法上更客气一点而已。

        因为遗书里有一句“官府不为”的话,作为判决命案的周县令,自是第一个要被问讯的官员。

        周县令在刑部大堂待了整整两天一夜,才被允许回去,紧接着,泾阳县子兼火器局监正李素被刑部差役请进了刑部大堂,同样也是问讯。

        ……

      ¡¡¡¡±íÃæ·çƽÀ˾²µÄ³¤°²³Ç£¬°µµØÀï·ç¹îÔÆÚÜ¡£

        长安城东市。

        清晨,坊官打开坊门,武侯们列队巡梭,整个东市片刻间冒出许多人,开始忙碌奔走的新的一天。

        刑部发生的事情对东市毫无影响,店家伙计每日仍旧站在门前热情地招揽着客人,各地的胡商们仍旧牵着骆驼和马匹,穿行在东市的大街小巷,小贩货郎们推着小车,力竭声嘶地叫卖着货品……

        日上三竿之时,吴八斤伸着懒腰,走出东市某条巷内鸽笼一般的矮房子,打了个长长的呵欠后,慢吞吞地朝巷外一家露天的酒肆走去。

        吴八斤是个好记又好懂的名字,顾名思义,他的母亲很争气,不但生下个儿子,而且是个大胖儿子,足足八斤重,这是了不起的荣耀,于是索性给他取名叫八斤,用儿子的一生来炫耀他那位英雄母亲。

        可惜的是,儿子却实在不太争气,至今为止,吴八斤还只是东市的一个闲汉混混,从小到大没学会别的本事,偷鸡摸狗倒是有一套,随着业务能力的逐渐提高,吴八斤渐渐不满足于偷鸡摸狗,于是有一天狗胆包天,去乡下地主家偷了一头牛,而且艺高人胆大,把牛大摇大摆牵进了长安东市的骡马市,卖了三贯钱……

        这大概是他一生做过的最有出息的事了,失主后来报了官,官府很快找到了吴八斤,二话不说把他拿进大牢,蹲了足足一年才出来。

        出来后别无所长,只好继续混迹于东市,过着挣扎温饱,三餐难继的穷苦日子,直到几个月前,长安东市莫名其妙冒出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一副人傻钱多速来宰我的嘴脸,吴八斤自然不会跟这种人客气,恬着一张阿谀奉承的脸便凑了过去。

        富翁很仗义,像吴八斤这种闲汉养了足足上百个,每日里啥都不用干,只要大家凑在一起说说闲话,嚼嚼舌根,哪位大臣最近新养了个小妾,哪位大臣被家里婆姨挠花了脸,哪个大户人家的闺女跟某个国子监的书生眉来眼去,暗结珠胎等等,各种隐私被翻出来,活脱一个狗仔队大本营。

        平日大家当成玩玩乐乐的话题,富翁却听得很用心,到了饭时便大手一挥,一群人吆五喝六杀向面摊子,胡饼辣汤管饱,碰到富翁心情好,说不准便会邀大家进酒肆,每人赏两碗浑浊得跟泥水一般的劣酒,一群人喝得面红耳赤后才各自散去。

        所以吴八斤最近的日子过得很滋润,每天什么都不必做,他只需要有事没事四处探听一下隐私,回去当成笑话说给富翁听,说得越多越隐秘,富翁便越高兴,一高兴就撒钱发福利,吴八斤乐坏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渐渐看到了光亮,也渐渐发现,原来闲汉竟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前提是自己能够随时探听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隐私趣闻。

        对闲汉来说,打听隐私趣未实在太容易了,大户人家出来采买的下人必须要进东市,进了东市便免不了和这些闲汉产生交集,上前几句话一寒暄,各种光彩的不光彩的话题全被勾了出来……

        吴八斤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与富翁厮混这几个月后,渐渐地,他成为了这个富翁的心腹亲信。

        今日吴八斤和往常一样坐进巷外那家简陋的露天酒肆里,和一帮同样穷困的苦哈哈汉子们熟稔地招呼了一遍后,吴八斤叫了一碗浊酒,与大家围坐在桌前,竹箸挑起桌上一片蔫得快碎掉的莲菜茎送进嘴里,慢吞吞地嚼了几下后,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气跟酒客们说起了酝酿已久的传闻。

        “哎,你们知道不?泾阳县北垄庄有户姓冯的人家老子儿子全死了……自缢?呸!就你那狗脑子,别人说啥你就信啥,怎么可能是自缢?”

        吴八斤左右环视一圈,故意压低了声音,道:“我在刑部有个体面的杂役兄弟,我可听说了啊,这事不简单,冯家儿子确实是被人杀死的,但冯家老头却是被人害死的,这件事啊……跟东宫有关。”

      第二百二十五章 流言四起

        吴八斤一句话顿时吸引了酒客们的注意,众人懒洋洋的神情立马变得很有精神,不自觉地挺起腰,身子朝吴八斤的方向倾斜过来,正式开启标准的洗耳恭听模式。

        “八斤兄,区区一户地主的事,咋跟东宫有关了咧?快说说!”

        酒客们七嘴八舌地催促,能和吴八斤坐在一起喝酒的,自然不是什么高端成功人士,大家都是混迹东市的闲汉,每日除了吃喝,最好的乐趣莫过于一群人凑在一起说点趣闻秘辛,特别是官宦或朝堂的秘闻,更是喜闻乐见,大家虽不是朝中重臣,却为大唐朝堂操碎了心。

      ¡¡¡¡Îâ°Ë½ï¼û³É¹¦ÎüÒýÁËÖÚÈ˵Ä×¢Ò⣬²»ÓɵÃÒâµØÐ¦ÁËЦ£¬È´²»ÔÙ˵»°£¬ÂýÍÌÍÌµØ¶ËÆð×ǾÆÒ»¿ÚÒû¾¡£¬ÒâÓÌδ¾¡µØßÆÃþ߯Ãþ×ì¡£

        这副欠抽的样子顿时引来众酒客一阵笑骂,有手头稍微活泛的拍了桌子,豪爽地为吴八斤再叫了一碗酒。

        有人请客,吴八斤自然不能再拿捏了,于是清了清嗓子,压低了声音道:“冯家父子之死没那么简单,知道冯家儿子怎么死的吗?对家里一个十二岁的小丫鬟用强,结果丫鬟不从跑了出去,因为害怕被官府拿了当逃奴,大清晨又回来了,结果冯家儿子把那丫鬟先奸后杀,不仅杀了,还杀得不留全尸,手脚全被砍断,最后一刀才割了脖子,一个十二岁水灵灵的小姑娘啊,真下得去手……”

      ¡¡¡¡¾ÆËÁÄÚ¶Ùʱ¾²Ú×ÎÞÉù£¬ÖÚÈËÁ³É϶³ö·ßºÞ²»ÈÌ֮ɫ¡£

      ¡¡¡¡¡°Õâ²»³ÉÈËåéÁËô£¿ÃHÄïµÄ¹·ÔÓË飡ÐÕ·ëµÄËÀµÃºÃ£¡¡±¾Æ¿ÍÃÇȺÇ鼤·ß¡£

        也有酒客摇头叹息,黯然道:“该死是该死,可官府不会管,贱籍丫鬟,连头牛都不如,这些年大户人家杀个把丫鬟跟杀狗似的,咱们混迹长安都清楚,朱雀街那边的权贵,每隔几月总会抬出一具尸首,大清早城门一开,不声不响便抬出去城找个野地埋了,再遣下人拿着契书去官府报备一声,官府收了几百文罚钱后问都不问……”

        众酒客皆摇头不语。

        吴八斤见众人神情低落,亦叹道:“天不报,自有人报。有一位侠士见此不平事,终于出手了,半夜潜入冯家,将冯家儿子同样砍断手脚,最后一刀割了脖子,这位侠士为丫鬟报了仇后很快被官府拿住,当时便痛快认了罪。”

        酒客们纷纷发出快意的叫好声,然后又是惋惜的叹息。

        一名酒客不解地道:“八斤兄,说了半天都只是冯家的事,跟东宫有何干系?”

        吴八斤笑道:“适才说的是前面的事,冯家后面的事便跟东宫有干系了,那位为丫鬟报仇的侠士是泾阳县子李素家的护卫,李素是何人,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众人回忆片刻,纷纷点头:“数月前就在这东市里,那位李县子废了东宫属官的手脚,被拿进大理寺关了好些日子才放出来,竟是他家的护卫……”

        有几个聪明的酒客忽然露出恍然之色:“原来如此,那李素因东市之事将东宫太子殿下得罪狠了,如今他府上护卫犯了命案,太子焉有放过他之理?这回不仅是那位侠士,怕是连李县子都难逃干系了……”

        吴八斤叹道:“不错,命案发生后,刑部竟遣人去泾阳县大牢,将那位侠士拿入长安刑部大牢,各位,刑部很少直接插手地方命案的,这可是不合规矩。冯家命案事发才几日,刑部便迫不及待接了手,这里面若说没有文章,你们谁信?”

        众人纷纷摇头。

        “侠士被关进刑部大牢,不出意外便会被刑部判为斩监候……”吴八斤带着冷冷的笑,道:“眼看杀子之仇得报,谁知昨日冯家老子却自缢而死,死前留下遗书说什么天道不公,官府不为……”

        有聪明的酒客想了一阵,恍然道:“冯家老子之死怕不是自缢而死的!难道是东宫想把案子闹大,逼刑部攀扯到李县子……”

        话没说完,酒客忽然住了嘴,讪讪端起酒碗喝了一口,却不再说话了。

        虽然言有未尽,但酒客们都懂了,人人露出一副“我已知道真相”的莫测表情。

        吴八斤也端起酒碗喝了一口,淡淡地道:“我可什么都没说,你们自己猜到的。”

        ……

        ……

        长安东市一家简陋的酒肆里发生的事情很寻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朝野轶闻而已。

        然而,若东市处处酒肆都在议论同一件轶闻,事情便很不寻常了。

        这一日,像吴八斤这样从东市某条不知名的小巷钻出来,散落到东市的各个酒肆里,身边聚起一群闲汉说着同一件事的,一共有十来人。

        像迅速蔓延的病毒一般,一传十,十传百,短短两日内,长安东市的流言如同当初的天花瘟疫一般飞快扩散开来。

        无辜丫鬟惨死,仗义侠士报仇,地主离奇自缢,太子公报私仇……

        整个东市都在流传着太子的传闻,从东市再传到整个长安城。

        传闻这东西,可信可不信,长安的百姓们只当听了个乐儿,听过便算了,直到有一天,长安城的百姓们无意中发现泾阳县子李素穿着浅绯色官服,一脸委屈地从刑部大堂都出来,神情沮丧地往城外走。

        有好事者四处一打听,原来竟是刑部官员召李素问讯,据说要追究冯家家主自缢之案,泾阳县子已被卷入案中逃不了干系。

        再跟这两日的传闻一验证,百姓们顿时全然相信了东市传出来的流言,原来流言竟是真的,东宫太子果然公报私仇……

        不能不信,事实与流言实在太契合了,这年头连油锅里捞个铜钱都能被当成神仙下凡,更何况是众目睽睽之下的事实。

        酝酿短短数日后,流言终于爆发出了巨大的影响力,整个长安城都在四处流传,无论酒楼,客栈,商铺甚至是官衙,都在说着同一件事。

        沸沸扬扬的流言终于引起了朝臣的注意。

        长安城东市,一名老者带着两名随从,慢悠悠走进一家酒楼。

        热情的店伙计端上酒菜,老者端杯浅啜了一口,身后便传来窃窃私语声。

        老者神情微动,不自觉地倾过身子听。

        “哎,你听说了吗?泾阳县冯家啊……儿子虐杀丫鬟啊……老子死得不明不白,却说是自缢……都是东宫太子殿下……造孽呀,大唐有这么一位太子,将来承继大统后,唉……”

        “真的假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7 23: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