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奈何当初王维自己也有攀附之心,一个王爷的招揽,也由不得王维拒绝。何况这位王爷还是嫡长子,万一这位王爷真成了皇帝,这个曾经拒绝过皇帝之人,天下之大,哪里还有容身之地?
吴王夏翰已然起身而走,往大门直出,口中还道:“徐杰徐文远,也当死!速办此事。”
这个名字,不久之前夏翰刚刚听到,也见了一面,便是那欧阳正的【创建和谐家园】。此时让他死,对于夏翰而言,不过就是迁怒而已。
王维虽然不知道那个徐杰与吴王殿下有什么仇怨,却也连连答道:“遵命!”
王维自然是要徐杰死的,还有那六百七十口,说出去的事情,必然要做到,如此才能为安慰王元定在天之灵。
吴王夏翰,已然走出门去,王维在后相送。夏翰身边,已然跟上了几个等候多时的高手,这些高手便是来自金殿卫,每个皇子身边都有,也不乏个别先天之人。兴许这些人是皇帝监视儿子的眼线,也许这些人也成了皇子王爷的心腹,便看各自手段了。夏翰能带着这些人出门行那隐秘之事,显然这些人就成了心腹。
人心也是如此,趋利避害,常人看来,夏翰当皇帝,似乎真的比别的皇子更多了几分胜算。为夏翰效力,便也是为将来的皇帝效力,也是从龙之功。
出得穹窿山,徐杰便也直奔杭州而去,正事暂时忙完,便该是徐杰自己的消遣了,等那大潮起,还远着。
却是血手王维随后也下了山,直入苏州城。
苏州去杭州,有运河,可一船而达。却是这一回徐杰再未坐船,船只再大,不过也是方寸之地,坐久了实在无趣。
陆路而行,沿着太湖走走,欣赏太湖山水色,也见识一番江南风土人情,才是乐趣。
为何江南织造发达,便与这养蚕有关,蚕对于温度湿度要求极高,要大规模养蚕,江南之地最为合适,春季便是养蚕的季节,刚刚长出来的桑叶,极为鲜嫩,水分足够,营养丰富。
采桑的女子,沿着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春蚕幼虫孵出,到结蛹,不过月余即可。便是月余,就有生丝而出,纺织与染色,便是绸缎,加绣图案,那便是富贵的象征,也就是这锦绣。
这个时候,便也开始有商人下乡,开始收生丝入城。随着商人而来的,还有税丁,倒是这些税丁并非收的是商人的税,而是收这些农户的税,也是知道各家各户出了生丝,手头有了一些小钱,也到要交税的时候了。
税丁倒也不是要挨家挨户亲手去收税,只需要找到村落乡绅,便可完成差事。
衙门里的税丁,下乡来收税,自然神气十足,五六个人负责几个村落,一番差事,便是这些税丁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徐杰看着身边偶遇同行的税丁,一个个肥头大耳,穿着红青相间的差役服装,带着毡帽,腰间别着腰刀,不禁也想起了每年到得秋季上徐家镇收税的税丁,想起了往青山县城了运去的一车一车的田赋粮食。
“天色都黑下来的,还要往胡家村走一趟,每年就是这胡家村穷得叮当响,三杆子打不出个枣来,当真都懒得去。”一人说道。
另外一人也答:“可不是,霍家镇子丁口多,又富庶,霍家老太公还极为大方,今年霍家的差事却给那韩捕头抢去了,朱捕头,是不是你给县太爷的拜年礼少了啊?”
最头前那人大概就是朱捕头了,闻言叹了口气,答道:“弟兄们今年跟着我,吃亏了。老韩那厮今年当真是舍得,拜个年就送出了三百两,这叫老子如何想得到,老爷岂能不把好差事都给他?”
便听人答:“此番回去,当寻个由头补个礼,街面的差事也该分一分了,别到时候好差事都给韩捕头抢去了。”
朱捕头点了点头,心中却也肉疼,但是又知道这礼还是得补,面色微微有了些狠厉,只道:“今夜就宿在胡家村了,非把那胡老头好好整治一下,多打他几杆子,让他多落几个枣出来。”
就在一旁的徐杰,边走边听,便也听得真切,抬头看了看天色,便也是宿夜的时候,加快了些步伐,走到了这些税丁的头前去。
第七十七章 读书的胡精忠
徐杰一行人的脚步超过了那几个税丁,便也先到了头前那个村落。
村落姓胡,比徐杰想象的要小许多,几十户人家,不靠水道,却靠官道。看着村子里的建筑,也看不到那般比较气派的建筑。看来这江南富庶地,也还是有比较穷的地方。
一个村落是否能富裕,其实往往也取决于这个村落里最近这几十年能不能出现读书人,比如一个村镇出现一个举人,那么这个村镇两三代人都会比较富庶,包括人口都会增加不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有举人功名的,便不需要纳税了,同族之中,只要把家家户户的土地所有权都交到这个举人名下,整个村镇便也不需要纳税。至于是名义上托在举人名下,还是直接卖给举人再来租种田地,都能节约很大一笔赋税。
这也就是土地兼并的开始,人口的增加,不仅来自口粮增加后的多生多养,也来自邻近同姓之人的投靠,一个家族势力的增强,必然也会吸引附近同姓之人的投靠,也是为了抱团取暖,不受人欺负。
当然,这也会给国家税收带来损失,即便这个举人去世了,这个村镇势力也会增加,成为一方不大不小的豪强,即便没有了功名庇护,后人需要继续交税,有钱有势力的家族,也能想尽办法逃税避税,比如瞒报田亩数量,比如贿赂税丁或者衙门里的主要官吏,少交赋税。
农业社会,田地赋税的压力其实极大,也是朝廷主要的收入来源。那税丁口中的霍家镇,显然就是有钱有势力的镇子,这小小的胡家村,自然就是那出不得功名庇护的地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就是其现实意义最根本的体现,一个举人功名,就能给一个小地方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一定都要进士及第。
徐杰带着几人,往那胡家村里看起来最为气派的房屋走去,说是最为气派,不过也就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两三间厢房加上一个小厅,还有一个篱笆围起来的小院落。
院落柴门未关,徐杰便在门口停步,口中微微大声:“主人可在家吗?”
小厅里走出一个老汉,带着农家特有的淳朴微笑,见得一个儒生少年在门口,连忙快步迎出,作揖有礼,口中说道:“老朽有礼了,小老爷有何贵干?”
却是当这老头走出几步到门口,便也看到了刀剑之物,微微愣了愣之后,又见这些挎着刀剑之人,并非那等凶神恶煞,少年人俊朗漂亮,两个老头也看起来普普通通,倒是也稍稍放心了些,只觉得头前这个儒衫少年大概是身份不凡。
徐杰也是有礼一番,说道:“老人家,路过贵地,天色不早,想寻个地方投宿,也寻一些吃食,在下也带了银两,还请老人家行个方便。”
老头倒是没有不愿意,只是面色有些为难,只答:“老朽家中房屋不大,吃食倒是有一些,就怕陋室怠慢了贵人。”
徐杰笑道:“无妨无妨,出门在外,有片瓦遮身,已然足够了,没有那么多讲究。”
老头闻言方才少了为难,连忙作请,出门在外投宿乡间本也是正常,一般投宿之人,贩夫走卒居多,老头招待得不少,只是这徐杰一行人,看起来有些身份,老头倒是少有招待过。其实招待过路人,也能给这农家带来一点点小小的家用贴补,虽然不指望这事情赚钱,但也还是有些小小的好处的,至少过路人在吃饭的花费上不会让主家人吃亏。
“老人家可是读过书?”徐杰一边往里进,一边问道。问这话语的缘由,便是这老头用了一个平常农家汉少用的词汇,“陋室”这种词汇,当真是读书人用的,一般人说“寒舍”二字,已然就是雅词了。
老头面色稍红,答道:“祖上倒是出过读书人,到得老朽这一辈,便也谈不上读书了,家中还留有几本圣人言语,奈何老朽儿子们皆不上进,只得田地里刨食,倒是老朽有个孙儿,读书有些灵气,将来兴许能有个出人头地。”
徐杰闻言点了点头,随着老头一直进到小厅之内,小厅里果真有个七八岁的少年正在摇头晃脑,口念“子曰”。
这家庭里的场景,也让徐杰莫名有些亲切,似也让徐杰想起了自己在徐家镇的那些年月。
老头为徐杰作请落座,又倒上了几碗清水,口中方才说道:“老朽且去准备些饭食,不知小老爷晚间可要吃酒?”
徐杰闻言笑着说道:“有酒最好,老人家且去准备,好酒好菜都上来,定然不会让你吃亏。”
老头闻言微微一笑,又道:“老朽姓胡,家中老妇病故,儿子媳妇还在田里干活,所以这做饭的便是老朽动手,手艺差了些,还请小老爷多担待。”
这老头当真是个淳朴人,招待客人当真也是热情,便是这口味上的事情,也还先行告罪。
“胡太公太客气,出门在外,有一口饭食就不错了。”微笑而语的徐杰,显然也不是那般讲究之人。
“小老爷客气,太公之称不敢当不敢当。”老头受了尊称,还有些不好意思。
徐杰笑着点头,便也不答话语。老头方才往门外而去。
徐杰注意力已然移到了那正在读书的孩童身上,那孩童也早已不再摇头晃脑,而是转身在打量着徐杰,一双小眼睛极为灵动,却也怯生生模样。
徐杰似乎从这农家孩童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抬手招了招,说道:“过来,到我这里来坐。”
孩童看着徐杰,便也看着徐杰脸上的微笑,又看了看徐杰身边之人,一个俊秀的少年,一个貌美的女子。犹豫了几番,还是起身走到了徐杰身前。
徐杰抬手摸了摸孩童的脑袋,转身到云书桓放下的小包袱里翻了翻,翻出几个苏州城里买的小点心,然后塞到孩童手中,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孩童看着手中的点心,下意识想还回去,却是又有些舍不得,手便悬在身前,口中却答:“我叫胡精忠。”
名字倒是不错,虽然不是如何雅致,却也有另外一种味道,便再道:“精忠报国,不错。刚才可是在读《论语》?”
胡精忠点了点头,嗯了一下。
“爷爷教你的?”徐杰又问。
胡精忠又是点了点头,看了看手中的点心,又看了看徐杰。
徐杰便也看出了小孩子的犹豫,伸手推了一下胡精忠的手,说道:“桂花糕,里面有蜜糖,又香又甜,你尝尝。”
真正的甜味,在没有砂糖的年代,想尝到可不容易,对于这小孩来说,吸引力实在不小,犹豫之间,胡精忠还是把这点心往口中塞去,小小咬了一口。
“把《论语》背来我听听。”徐杰倒是有些考教的意思,便也是想知道这个已然是农户的家庭,到底还有没有点所谓传承。
胡精忠又咬了一口桂花糕,舔着嘴唇,口中开始背诵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徐杰听得连连点头,要说这少年背起来,当真极为熟练,熟练背诵的味道,如同和尚念经一般,呜呜囔囔的。
背得片刻,徐杰出言打断:“可知道《论语》说的是些什么内容?”
¡¡¡¡ºú¾«ÖÒÍ£ÁËÄÇÎØÎØàìàìµÄ±³ËУ¬µãÁ˵ãÍ·£¬È´ÓÖÁ¬Ã¦Ò¡ÁËÒ¡Í·£¬¿ÚÖдðµÀ£º¡°Ò¯Ò¯½ÌÎÒ¶ÁÁËÐí¶à£¬Ò²½Ì¹ý¼¸¾äÒâ˼¡£¡±
徐杰便也听懂了,孩子能读能背,却是大多并不知道其中含义,想来那胡太公大概也不敢胡乱解释,也就挑着会解释的说了一些,那些稍微有些延伸的语句,胡太公便也不敢私自多教,却又上不起学堂,倒是有些尴尬。
第七十八章 《三字经》的缺陷
徐杰其实也知道,许多已经没有门第的读书家庭,大多是这般的情况,真要拜师上学堂,当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这胡家还能留下一些书籍,已然就是不错的了。
孩童读书,启蒙为重。却是这个时代并未有真正的启蒙读物,论语已然就是启蒙的基础了,其实也无形之中提高了读书的门槛。
书,便是文化传承。一个文化最早的传承,其实就来自于故事,一个民族流传的故事,就代表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就代表了这个民族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如何的道德观念体系。
启蒙之物,徐杰脑中有一个《三字经》,其中主要就是以故事为文化之榜样,兼以许多常识为辅助。孝义的道理,谦让友爱的美德,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南宋开始成文,历朝历代都以发生过的事情进行补充。大华朝起,宋已然没有了。
三字经之所以能成为蒙学之物,就是因为三字经道理简单,字面之意,并不需要再进行发散。比《论语》之类好学太多,也并不存在论语之中比较深的逻辑思维与辩证的哲学道理。
只是在徐杰看来,《三字经》其实有一个缺陷,《三字经》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唯独却少了一个东西,那便是勇武。《三字经》里既没有那些将帅打仗的故事,封狼居胥、马踏燕山,也没有士卒奋战的事故。常识里,没有健马战车,也没有铁盔【创建和谐家园】,更没有刀兵血腥。
唯有简单说了一句“古六艺,今不具”。却也从来没有劝人勇武的话语。这在徐杰看来,便是极大的缺陷,一个民族,怎么能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勇武呢?从春秋战国之下,到秦汉隋唐,君子佩剑行,再也不复,这是一种潜在的悲哀。
徐杰看着这个名叫胡精忠的小孩童,忽然想编写那蒙学《三字经》,还要在其中加一些语句,徐杰脑中已然在编,要加一些比如:三千甲,能吞吴。孙膑腕,运筹胜。武灵王,骑射胡。少卫青,逐匈奴。霍去病,狼居胥……
又比如:马能驰,骑士威。弓能射,百步穿。铁甲厚,将军勇。刀枪利,胡不侵……
这些故事,这些常识,如何能不讲给小孩子去听,小孩子最是好教化,自小听着这些故事,如何能不在脑中浮现出那些勇武英雄事,如何能不产生勇武之心?勇武自少年,若是年少没有勇武之心,长大之后便更不可能有勇武之心。
编着编着,徐杰越发觉得这《三字经》的启蒙读物,一定要写出来,还要写得不同。不仅要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孝义与友爱。还要有卫青霍去病那般少年英雄事。不仅要有道德教化、历史更迭、常识见解,还要有英雄事,勇武心。
¡¡¡¡ºöÈ»£¬ÌüÍâµÄÔº×Ó²ñÃÅ£¬±»ÈËÌßµÃàØàØ×÷Ï죬¼¸¸ö˰¶¡´óÒ¡´ó°Ú×ßÁ˽øÀ´£¬Ò²ÌýµÃÓÐÈ˺°½Ð£º¡°ºúÀÏÍ·£¬¿ì³öÀ´£¡¡±
徐杰听得眉头一皱,便也知道是收税的来了,抬头往外看了看,又示意身边的小孩童坐回去。
胡精忠似乎有些害怕,却是没有坐回去,而是直接到得一边的墙角处站定。
胡太公连忙从院子侧面的小厨房奔了出来,腰弯成九十度不止,连连作揖行礼,赔笑道:“几位官人今年来得早啊,快里面请。”
头前那个朱捕头脚步不停,直往厅内而来,口中笑道:“今年春早,听闻你村里已经出了生丝,合该把赋税交一交了,县太爷哪里我也好交代。”
“这是应该,这是应该。”胡太公连连点头,也在把这几人往厅内引。
朱捕头进了厅内,见得厅内坐了几人,却也觉得有些眼熟,左右看了看,眉头微微一皱,回头与胡太公问道:“胡老头家中有客?”
其实这问话显然也有其他意思,小厅不大,坐了六人之后,哪里还有多少地方再去招待这五六个官差?
胡太公此时当真有些为难,看了看徐杰,又看了看着朱捕头,口中答道:“不凑巧来了些客人,朱捕头今夜可是要留宿?老朽屋小,但是挤一挤也住得下。”
朱捕头又是打量了一番徐杰几人,看着几人身上挎着的刀剑,面色虽然不好看,却也知道这些人轻易还是不招惹为好,便也无法,只道:“胡老头,再去搬些条凳桌子来。”
“老朽这就去再借张桌子与些条凳来,朱捕头稍待见谅。”说完胡太公连忙出门而去,便是去隔壁左右借那招待人的东西,不仅是座椅之类,也还要借一些碗筷,甚至还要多走几家人,看看能不能再借一点酒菜。
如此,朱捕头几人便站在了厅内,抬眼看着徐杰,见得徐杰丝毫没有让出几个位子的客气之意,朱捕头不免也有些不快,微微有些怒意再看徐杰一眼,气呼呼走到了厅外去。
若是平常过路人,这朱捕头只怕早已开口赶人,却是徐杰一行人,衣装不差,还有刀剑在身,朱捕头便也忍了忍。倒是也并不代表朱捕头就怕了徐杰,官府捕头,一县之地,缉拿一些强梁盗匪的差事,不论愿不愿意,也是做过的。能当捕头的,手底下总有几下把式。所以刀剑并不能真的吓到这朱捕头,倒是徐杰一身儒生打扮比较起作用。读书人,能不为难,也就尽量不为难,其中也是有几分道理。
待得条凳桌子借来,胡太公搬了几番,然后又端上了水,赔笑不止。
朱捕头落座喝了水之后,再开口:“胡老头,这赋税你可准备好了?是用粮来抵,还是用钱来付,亦或是拿生丝来抵?”
丝农田地,多种桑,想要出产大量的生丝,便要养殖大量的蚕,蚕胃口惊人,桑叶本身并不高产,百十只蚕就能吃完一颗不大的桑树叶,所以靠着自然界里的桑是养不活巨量的蚕的,还需要人工栽种桑叶树。栽种桑树,与种植粮食,其实是有互相影响的,其中也还要有权衡。
胡太公闻言,面色皆是为难,又是作揖几番,口中答道:“朱捕头,我们胡家村不比其他地方,相比别的村镇向来都要贫瘠一些,田地也少,口粮之外,余粮实在不多,每年都靠生丝贴补生计。所以还请朱捕头您通融通融。”
胡太公显然也知道套路,通融之下,其实办法倒是简单,那就是要孝敬,孝敬的作用就是让这朱捕头能帮忙少算交税的田亩,如此便可少交税。通融的办法也是简单,那就是给点好处,至于这好处给多少,就如谈生意般,也有一个讨价还价。
只是这讨价还价的主动权都在那捕头身上,胡太公自然是希望朱捕头不要那般狮子大开口。
第七十九章 路见不平
徐杰与二瘦三胖对视一眼,几人都盯着那捕头去看,也是他们之前都在路边无意听到了这朱捕头的话语,也知道这捕头大概是要狮子大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