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当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光绪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在这一点上,光绪也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欲“留京以镇人心之意”,却终于被慈禧挟其逃往西安,这点也让李国勇颇为欣赏。
作为一个年轻的,想要有所作为君主,光绪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长久封闭的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
他的失败在于,他虽然有雄心壮志,却没有一个王者应有的智慧,一个掌权者应有的魄力和能力,加上头上还有一个最擅于玩弄阴谋权势的女人,光绪可以说是典型的生不逢时。
想到这里,李国勇说道:“我说的这些,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我可以给你时间,多在新生的帝国里看看,多转转,用不了多少时候,你就会发现,现在中国的走势正是当初你梦寐以求,却没有做到的。”
光绪想的却是心中的另外一个疑问:“这些时间都会证明一切的,我问你个问题,我想知道真实的答案。”
“问吧,我尽量把我知道的告诉你。”李国勇说道。
光绪直视着可以操纵他生死的李国勇:“告诉我,当时为什么要出卖我,抓捕维新党人?你以后的举动,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是按照维新的道路走的。”
李国勇笑了,想了想说道:“那时候的情况,维新变法已经注定要失败了,就算我不出卖你,不抓那些人,也一样有人会去做的;我要不那么做,也许我的结局会和你一样。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为了中华的强大,我不在乎名誉,不在乎别人怎么骂我,我不在乎一切,阻碍中国进步的人和事,我都可以毫不犹豫的一脚踢开!”
象是有点懂了,又象是没有听明白,光绪仔细品味着李国勇话里的意思。
“其实我不杀你,不是为了什么笼络人心,而是因为你做的事,说的话。”李国勇站起来说道:“‘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就凭这句话我就永远不会杀你,维护国家【创建和谐家园】领土完整的人,都值得我尊敬。好好的在南京看看吧,看看中国的变化,看看中国和你的大清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看着中国怎么走向强大的道路吧。”
第148章 北洋军的命运(一)
最后一战的气息已经很浓厚了,山东战场上到处都是忙碌的士兵,大声叫喝的军官;一门门大炮被推到了前线,一挺挺重机枪张开了黑洞洞的枪口。也许就在短短的几天之后,几万,十几万的士兵将在这里展开殊死的搏杀,决定中国前途的命运,山东的大地将再一次被血和火染红。
没有人怀疑帝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然双方在山东战场上的兵力相差得并不是很悬殊,但帝国军队先进的武器,高昂的士气,以及充裕的后勤保障,都在向阵地对面的北洋军宣扬着必胜的决心。
谈判的大门,已被李国勇彻底地关上,当年的“盟弟”李国勇让焦头烂额的袁世凯只剩下了两个路可以走:要么投降,要么抵抗到底。辛苦多少年才建立起来的北洋军,袁世凯绝不愿意把它交给任何人,何况还是敌人,毕竟这凝聚了自己几乎是毕生的心血。有的时候袁世凯也有些怨恨段祺瑞,当年都打到南京了,那么好的机会竟然平白放过,没有能够干掉李国勇,否则哪里有今天窘迫的局面?
还有那个吴佩孚,一点骨气也没有,为人臣,为人部下当以“忠诚”二字为先,被抓了为什么不【创建和谐家园】,为什么不学学敌人的2师那样杀身成仁?
外国人也是靠不住的,不要说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德国人,和李国勇打得火热,一下子就撤了走了北洋军中的全部德国军官,断绝了一切军事援助;就连美意法这三个本来和自己挺友好的国家,现在也象避瘟神一样躲着自己。这些永远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洋鬼子,分不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终有一天李国勇会和你们翻脸的,等到那一天,你们才会想起我袁世凯的好处!
为了激励士气,做最后的挣扎,袁世凯下令北洋军全体为慈禧带孝,还像模像样地赶制了一面面白色的大旗,上面写满了什么“为太后复仇”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有没有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部下们的忠诚袁世凯还是相信的,也一定会为自己卖命到底,毕竟自己这条船沉了,船上的人也好不到哪去。或者凭借着这个,也许能在山东战场上创造一个奇迹吧。
在他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部下个个脸上都有种大祸临头的表情,昔日风光八面的北洋军官们都没有往日的神采,整个大清都没有了,几万人的北洋军被围困在山东的几个城市,又能有什么作为,又能够坚持多少时候?
“局势的确是很恶劣,但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袁世凯清了清嗓子,给部下打气道:“虽然现在李国勇势头很猛,但他打败的都是抽着【创建和谐家园】,只知道吃花酒嫖女人的杂牌军,我北洋数万精锐,大半是老兵,不管是在训练上,还是素质上,都不是李国勇那些新兵蛋子可以比拟的,何况我还有你们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对面那些娃娃军官,根本就无法和你们相提并论。只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象当年在台儿庄那样歼灭敌人的一到两个师,李国勇就必定撑不住了,一定会主动谈判,那时候主动权就在我们这边了!”
军官们相互看了一眼,露出了苦笑,现在的叛军,可不是那时候的2师了,那些看起来嘴上毛还没有长齐的叛军高级军官,一个比一个精滑,一个比一个能打。
尤其是在山东的蔡锷,打起仗来坚持沉稳,从来不会急于求成,只是一点一点蚕食着北洋的力量,这才是最可怕的。本来士气高昂的北洋军,在一次次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损失和失败面前,士气慢慢的就这么低弱了下去。蔡锷在山东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力量上的此消彼长,谁知道对北洋致命的一击什么哪一天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诸位,诸位!”见部下一个个无精打采,袁世凯有些着急:“目前我们不要想得太多,多考虑考虑怎么固守好现有的防线,无论如何不能再丢了,否则我们将无路可退,只有死路一条!”
冯国璋站了起来:“大帅,您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可北洋现在难处太大。一边是叛军不停地调兵遣将,没日没夜的往前线运送大炮;还有一点就是蔡锷推进得太凶狠,咱们各个城市的武器弹药和给养根本没有时间运出,现在有的标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总不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赤手空拳的和敌人拼命吧?”
此言一出,下面立刻议论纷纷,冯国璋算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建军以来从来没有为军饷发过愁的北洋军,终于实实在在的遇到了吃饭的难题。
袁世凯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来回走了几步,从怀里摸出了一张银票,放在了桌上:“这是我历年为官的积蓄四百万两,拿去给部队,要是还不够,袁某人还有几处房产,全部变卖了,宁可我袁世凯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也不能让士兵们饿着。”
这一手耍得漂亮之极,立刻让场上安静了,冯国璋拿起银票,动容地说道:“大帅,您为了兄弟们甘愿舍尽家产,国璋感激钦佩,您放心,我们就是死也不会再让叛军前进一步!”
其实袁世凯这么做也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北洋军的困难他是知道的,再不想办法解决,稳住军心,只怕会加速失败的命运,一旦最后的地盘也丢了,有再多的银子也只是一枕黄粱。
见部下被自己的举动折服,袁世凯笑了下,也看不出是得意的笑,还是穷途末路的苦笑:“华莆,告诉官兵们,只要能够再坚持三个月,局势必有变化,我已经联系到了日本人,他们将会出面联络各国公使进行调停,老官员不会不给外国人面子的。”
银子加上大帅的承诺,让冯国璋士气大振,他指着地图说道:“目前我们控制着济南、德州、淄博三城,根据判断,蔡锷有可能先对德州发起攻击。因此我们在德州集中了北洋一、镇和三镇的全部主力,以原有的工事和城镇为依托,节节抵抗,按照我的估计,坚守三个月是没有问题的,蔡锷想要一口吃掉我北洋,只怕还没有那么容易!”
冯国璋的话,让袁世凯心中升起了莫大的希望,他的确联系过日本人,日本人也答应了他的要求。虽然他们也提出了诸多苛刻的条件,但急于摆脱眼前困境的袁世凯,没有任何犹豫就全盘应承了日本人提出来的各种条件。
第149章 北洋军的命运(二)
袁世凯心中甚至有一丝幻想,只要能够保得住北洋军这个他最大的本钱,他就一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当年李国勇初到江苏,不也一样从一无所有直到发展出这样大的局面?
军事上虽然李国勇节节胜利,北洋军朝不保夕,但论起权谋的运用,大局的掌控,这个毛孩子比起自己来还差得很远。
“大帅,真的没有一点和平谈判的可能了?”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显然没有冯国璋那么高涨的信心,抱着最后一丝期盼问了句。
袁世凯看着他,慢慢说道:“死了这条心吧,眼前的状况是李国勇绝对不愿意谈判的,他一定要想办法灭了我们,北洋军自救的办法就是打败他们,实在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山东战场上,帝国的2师和5师士兵正在进行着最后决战的准备,军官们心情激动而且兴奋,这可能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最后一战了,再不抓住战争的尾巴建立功勋,那以后恐怕可就没什么机会了。士兵们的心情同样也充满了期望,等打完了这仗,只要自己还能够活着,那就可以回家看望老婆和孩子了。部队里吃饭不要钱,打仗更加不会有什么开销的地方,薪饷都送回了家,自己盘算着怎么也能盖间稍微像样点的房子吧。
听长官说,以后帝国当兵都会有个期限,不会一辈子穿军装穿到老了,只要干满了几年,就可以脱下军装回家,而且还由地方政府安排工作,这新鲜的事情叫啥名字来着,自己怎么老记不住?要说还是在帝国好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美事?
一队队特殊的士兵从阵地后面走过,看样子是从江苏那边增援上来的,按说每天都有援兵开拔上来,也没啥好稀奇的,但这支部队看着透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象其他士兵那样穿着藏青色的军服,而是穿着黑色的军服,左臂和胸口都佩带着雄师标记,身上背着的武器有很多让人根本没有看到过。
这些人一个个左边腰间佩带着刺刀,右边腰间挂着几个圆溜溜的东西,有见多识广的士兵告诉同伴,那叫手雷,和手榴弹差不多,不过体积小了很多的手雷,威力怎么样可就不知道了。
这支部队凭着先进的武器,漂亮的军服让士兵们羡慕不已,可就是不知道他是从哪冒出来的。
山东战场总指挥蔡锷和副总指挥张孝淮也显得对这部队很重视,竟然亲自出来迎接。
这支部队边上开过一辆汽车,车子很快停稳,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威武的军官,同样穿着黑色军服,带着黑色大盖帽的他,小跑到蔡锷和张孝淮的面前,行了一个军礼:“报告总指挥,副总指挥,党卫军军刀旅旅长蔡勇奉命赶到!”
所谓的党卫军军刀旅是李国勇亲自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完全是按照特种部队的要求来编制训练的。军刀旅人数并不多,全旅官兵四千七百人,尚不到天字号师下属各旅的一半,但他们全部由老兵组成,其骨干力量就是台儿庄血战中随柳波成突围出来的士兵精挑细选而成。全旅官兵体格健壮,聪明勇敢,文化程度比较高,具有高度的献身精神和一定的作战经验。
他们装备轻便、先进、高效,以【创建和谐家园】、匕首、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为主,他们成员虽然不多,但花费在他们身上的军费,却是任何一支同级的部队所无法比拟的。
军刀旅训练的严格残酷是有名的,当初初组建时从各部队挑选了一万二千名士兵,但没过多少时候,大半士兵都被淘汰,宁精不要多是他们的原则。而这支由帝国元首亲自掌握的部队,在日后也被称为“精锐中的精锐,王牌里的王牌”。
趁着山东决战的机会,李国勇把他的宝贝派了上去,一来帮助蔡锷一举解决山东问题,二来也想检验一下军刀旅的训练成果。
二十八岁的军刀旅旅长蔡勇,是当年2师幸存下来不多的军官之一,铁血军官团团员,中华进步党党员,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坚定的元首拥护者。他信奉战争解决一切,对全旅官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有刺刀和铁血才能够让敌人屈服!”
对于神秘的军刀旅和他们狂热的旅长,蔡锷是久闻大名的,而军刀旅的到来,也让蔡锷更加清晰地看出元首急于解决山东问题的决心。有迹象表明,在日本的暗中策划下,英法两国有插手中国内政的企图,而这一点,历来都是元首最不能容忍的。但现在立刻就要拒绝英法的要求,马上翻脸,就目前的情况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必须在英法日的企图暴露前解决掉北洋军。
蔡锷笑着和蔡勇握了下手,对张孝淮说道:“元首这次是下足本钱了,把他的心肝宝贝都派出来了,看来咱们是该动手了。”
张孝淮说道:“山东问题地解决刻不容缓,军刀旅的到来,或许可以让战争提前结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看了看周围,蔡勇压低了声音说道:“领袖让我转告两位总指挥,山东战场上要打得狠而迅速,趁着这个机会一举把北洋军从中国的历史上抹去。另外一点,领袖再三说他不想让袁世凯被列强所利用,将来站在帝国政府的对立面,所以领袖给了我另外一样特殊的任务,请两位总指挥能够配合。”
¡¡¡¡»áÒâµÄµãÁ˵ãÍ·£¬²ÌïÉ˵µÀ£º¡°ÎÒÃǽøÈ¥Ëµ¡£¡±
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蔡锷指点着说道:“目前在山东战场,我军各线部队接近十万,北洋军六万,无论在兵力还是火炮数量上,我军的优势都是巨大的。本来我的计划是稳扎稳打,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彻底打败北洋,光复山东,但现在既然情况有变,我的部署是定于后天,即2月27日发动总攻,5师与各预备役师攻击济南和淄博之敌,1师全力猛攻德州。”
张孝淮接口道:“虽然北洋也意识到了我们将重点打击德州,因此将北洋主力1镇和3镇全部布置在了那里,这次我们准备来个硬碰硬,从战术和心理上彻底打垮北洋军!”
蔡勇点点头:“那么我的任务是什么?”
“穿【创建和谐家园】去,我将给你最大限度的作战自由。”蔡锷严肃地道:“你用什么办法我都不管,但有一条,要让敌人的【创建和谐家园】后面着火,让他们在前线打仗也打不安宁!”
“是,保证不辜负总指挥的期望!”蔡勇兴奋地道。自从2师在台儿庄全军覆没后,他连做梦都想为2师死难的兄弟们报此大仇。
第150章 北洋军的命运(三)
1906年2月27日凌晨,中国内战爆发以来最大规模,也是最后一场正规军之间的战争,在中国两支最有实力的军队间展开。山东大地被枪炮声震动,山东的天空又一次被血火染红。
伴随着大炮的轰鸣,成千上万的帝国士兵对着北洋的阵地发起了反复冲锋。
整个北洋阵地上空,炮火横飞,杀声动地,帝国优势的炮火让北洋军的死伤越来越大,而铁了心的北洋士兵,也在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半步也不退让。
这场被称为“南北决战”的大会战,之所以被后世的军史学家反复研究,是因为帝国军队首次在战场上投入了特种兵军刀旅。
蔡勇将军刀旅分成了无数个小队,渗透到北洋军的后方,一时间,北洋军的后方到处都成为了战场,到处都有敌人,爆炸声无处不在,枪声在哪都能听到。暗杀,爆破几乎每分钟、每秒钟都会发生,就连各标各营的指挥部也时常遭到袭击。
仅战争开始的前三天,军刀旅就炸毁北洋各地军火库九处,摧毁各级指挥部二十五处。而军刀旅最经典的行动发生在3月3日,该旅的22小队和37小队同时摸到了第一镇统制王英楷的指挥部,在突如其来地袭击下,猝不及防的王英楷被击毙。
王英楷之死,让失去指挥的北洋第一镇阵脚大乱,加上蔡锷正面的猛烈冲击和后方军刀旅神出鬼没造成的心理阴影,原本心硬如铁,一心想为袁世凯效命到死的北洋士兵终于崩溃,大批士兵开始逃亡或者投降。3月4日,北洋第一镇第一协统领曹锟向帝国1师投降,也开创了北洋军战场投降的先例,有了这个开头,各协、标、营统领纷纷放下了武器。
第一镇的迅速溃败,让第三镇统制段祺瑞独木难支,深感大势已去的他,派人与蔡锷开始了接触,3月8日,段祺瑞下令第三镇全体官兵放弃抵抗,走出了德州城。
德州的快速收复,并没有让蔡锷放慢脚步,反而迅速集中兵力扑向被张孝淮攻得正紧的淄博,14日,吴长纯之北洋第二镇,张怀芝之第五镇,在帝国两个师的重点打击下全线崩溃,而赶来增援的北洋第四镇也悲惨的落入了蔡锷的伏击圈,坚持了两天之后,在蔡锷集中起来的大炮轰击下被迫投降。
至此,山东战场上唯一还没有光复的城市仅仅剩下了一个袁世凯的大本营济南,而驻扎在济南的,是冯国璋领军的第六镇,第六镇是由巡警营扩大改编的,其中将领多是袁世凯的亲信骨干,因此虽然北洋军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但冯国璋仍然摆出了一副死守到底的架势。
3月22日,这将是一个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的上午,蔡锷的先头部队炮击济南,冯国璋指挥着部队殊死抵抗,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心系命运的袁世凯亲自到了城头督战。
一直打到下午,蔡锷的部队才放缓了攻击,暂时放了下一颗心的袁世凯,勉励了冯国璋几句,精疲力竭的回到了自己府上。
才刚坐定,还没有来得及喝上口茶,外面忽然枪声大做,还夹杂着大量的爆炸声,袁世凯惊得杯子掉到了地上,没一会,管家连滚带爬地进来大叫道:“大帅,大帅,造反了,造反了。”
还没有时间问究竟怎么回事,大门被踢开,一队穿着北洋军服的士兵冲了进来,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袁世凯。
这时的袁世凯,所有的卫队都被拉到了冯国璋手下参与济南保卫战,身边根本无兵可用,他强做镇静的对带队的军官说道:“我袁世凯哪一点对不起兄弟们了,你们要我项上人头邀功请赏,我也无话可说,只可惜辜负了还在血战的冯将军。”
带队的军官鄙夷地道:“老子可不是你的部下,老子是【创建和谐家园】党卫军军刀旅旅长蔡勇,袁世凯,我今天是来为台儿庄死难的2师官兵雪恨来的!”
袁世凯惊得面如土色,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蔡勇是怎么进济南的,什么时候进来的已经无足轻重,也没有人会去关心,重要的是袁世凯被抓了,这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就这样落到了帝国的手中。
袁世凯努力保持着尊严,说道:“既然这样,我也无话可说,我这就命令济南放弃抵抗,交出武器,我要求带我见李国勇。”
摇了摇头,蔡勇说道:“不必了,元首说明了不想见你,死了这条心吧。元首让我转告你,你的家人他不会碰的,你大可以放心,有什么话,留着下辈子和他说吧。”
袁世凯跌坐到了椅子上,嘴唇不断地哆嗦说不出一句话。
蔡勇拔出了一把枪,放在了袁世凯面前,注视着他道:“你自便吧。”
……
帝国军队进城,袁世凯【创建和谐家园】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冯国璋的耳朵里,他呆若木鸡,当年那个威震中国,连八国联军侵入京、津、直隶地区,当到了山东边境,正习惯性地要烧杀抢掠时,冷不丁地看到那些砖墙土壁上用白灰大大地写了许多各国文字:“此山东境”时,不禁面面相觑,掉头就走的北洋军,就这么完了?
北洋三杰中最杰出的将领,被袁世凯评价为“主将”的冯国璋,在沉思了很久,性格温柔敦厚的他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事去矣,统一之势已不可挡,诸君好好自为之。”
一时间,周围哭声一片。
22日傍晚,济南城门打开,在蔡锷面前,冯国璋交出了自己的指挥刀。
从2月27日至3月22日,历时23天的山东战役结束,帝国军队以最微弱的代价全歼北洋六镇,叱咤中国大地很多年的北洋军,就这么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而它们的覆灭,也成就了蔡锷的赫赫威名。
当捷报传到南京,元首府里欢声一片的时候,李国勇却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他并不怎么兴奋,胜利本就是意料中的事,内战打了三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站在中国政治舞台巅峰的自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所有权利,那么,下一步,就该实现胸中的抱负,让一条巨龙在东方高高腾起,让世界在它的脚底颤抖吧!
东北、台湾、……被割让出去的土地不会永远让列强无止境地占领,一定要收回来,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让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的最好机会,中国在自己的带领下,会走向哪一步呢?
……
第三卷 铁血中华
第151章 特殊飞行
天气已经不冷了,穿着单衣的人显得精神了很多。天上几朵云彩懒洋洋地飘过,偶尔向地上投去一两眼。小草在经历了一个严寒的冬天后,正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一片片绿色的草地,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
一架长着翅膀的庞然大物傲慢地停在那里,周围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着什么,他们小心翼翼地侍侯着这个帝国航空部长冯如的心肝宝贝,生怕有一丝一毫的怠慢。
两个长得颇为相似的外国人和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在不远处低声交谈着什么,从他们的神情来看,颇为紧张兴奋。
“冯,你说帝国元首今天会来?”长得略显老成点的外国人操着生硬别扭的中国话问道。
帝国各部门中最年轻的部长冯如笑道:“威尔伯,不用急,元首历来对飞机高度重视,他说来就一定会来,何况今天不仅仅是飞行表演那么简单,我们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如果今天能够成功,那么将改变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
威尔伯·莱特羡慕地说道:“在中国做飞行研究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政府大量充裕资金地拨入,无条件地支持,在我们美国,那是不敢想像的,至今绝大部分的欧洲权威科学家,依然固执地认为靠比空气重的飞行器飞行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纠正道:“亲爱的哥哥,我想您说错了,我们已经脱离了美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我爱这个国家,辽阔美丽的国家,勤劳智慧的人民,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上帝,和我们在美国时所知道的中国根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