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血火河山》-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杨度早有准备:“这事我江苏上中下三策,上策起兵自立,但如大帅所说,时机尚不成熟,下策,奉朝廷命,对各国宣战,不过我看这点就算了;至于中策,救驾却不开战!”

        救驾却不开战?众人开始琢磨这里面的意思了。

        谁知道李国勇忽然大笑:“好个皙子,这也能被你想到!”

        李国勇如此开心,因为他从杨度的话中突地就想到了一个历史名人:那个甘为一条恶犬的清末三屠之一,岑春煊!

        这小子要不是首先率部勤王,获得慈禧的好感,怎么可能从一个小小的甘肃按察使一跃升为陕西巡抚?想到这李国勇心里有计较了,岑春煊啊,今天可就对不起了,属于你的功劳兄弟我领了。

        (蜘蛛对义和团向来没有好感,六月,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暴露无疑。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他们称‘所烧皆奉教之家,并未延及良民。’(《庚子记事》第13页)在义和团的逻辑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国人全都该杀。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三天后陈泽霖又带2500名新军加入;到20日,义和团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杀死了所有做最后抵抗的修女,然后对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烧,只有五十人从窗口逃出;加上被陈泽霖带回北京的、被义和团卖为奴隶的、夜间逃出的,只有五百人幸存。)

        第031章 中国的耻辱

        打定主意的李国勇,再次向各国驻上海领事表达了对大清宣战的遗憾,同时重申了江苏将严守《江苏自保协议》的约定,保持中立。说句实话,李国勇是真想和八国联军好好打上一仗的,可是不行啊,自己的底子实在薄弱啊。

        和历史上的走向一样,从六月份开始,进入北京,声势浩大的义和团,经常随便找一家大户人家,指其“里通外国”,然后冲入家中洗劫一空。有的人甚至因为家中放了一枚火柴,而被指责使用洋货,全家八口惨遭杀害。事态发展到了后来,他们竟然胆子大到冲进了紫禁城,要捉拿光绪这个“头号卖国贼”,结果被慈禧骂了出去。北京的情势已经完全失控。

        6月10日,八国联军在英国人西摩尔中将的指挥下,沿津京铁路开赴北京。那些所谓“刀枪不入”的数十万义和团们,杀自己人是很有一套的,但在区区18000名联军面前,不堪一击。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5日,西太后慈禧眼看大势已去,挟持光绪帝出德胜门西逃出京。16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8月19日,联军总司令德国人瓦德西离德赴任,10月中旬抵达北京,设管理北京委员会,至此,清政府的战争彻底失败。整个北京城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双重祸害下,满目苍荑。

        最后就连联军统帅瓦德西对此也惊骇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所有此次中国所受破坏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也许永远难以为人所知,但其为数必定极大无疑。”

        如同以往历次战争一样,中国再一次败了,但这次不是败在军事上,不是败在士兵的勇敢或者怯懦上,而是完完全全地败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上!18000人,就征服了诺大的中国,对于这个曾经强盛的文明古国来说,是个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和伤疤!

        给中国带来这个耻辱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首先是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主义思想。当年随军采访的一名德国记者这样写道:“我们德国人从事了我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殖民战争。我们进行这场战争并不是为了【创建和谐家园】教,也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贸易和我们在世界上的强权地位。”

        而时任德皇威廉二世顾问之一的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长莫尔特克上将在其回忆录中写得更为坦白:“我们自然无需对这整个远征行动的动机所在进行讨论。因为,凭心而论,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金钱的贪婪是促使我们下手去切中国这块大蛋糕的动机。”

        除了这些外,中国的自身内部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并不能全部怪罪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守旧贵族强烈排外,甚至连基本国际关系准则都不顾,要把洋人全部赶出去,断绝与外国的所有关系。这是激起当时重大变故的一个导火线。

        义和团运动是一种非常落后的,用封建迷信、反动的会道门式组织形式的运动。它的口号、思想和理念都与当时的时代完全不合。当时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他们还相信神鬼附身、刀枪不入,完全象【创建和谐家园】一样。可悲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的执政者还相信这些东西。这彻底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西安,保国寺。

        一行神色慌张,打扮古怪的人拥挤在了这。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来看,他们起码过去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人。有很多人,走起路来的姿势非常奇怪,说起话来也尖声尖气,摆明了就是一群太监。这群人正是逃难于此的慈禧和光绪。

        昔日风光无限的大太监李莲英,最近可真正是愁得头发大把大把的往下掉,出逃北京实在太匆忙了,基本什么都没带出来,这一大帮子人要吃要喝,可吃的,银子从哪来啊,就连老佛爷,两天了,就吃了两个山芋。看着穿着布装,日益消瘦的老佛爷,李莲英眼泪都要下来了。

        没吃没喝的倒也算了,可问题他们这些人,除了太监就是宫女,剩下的就是主子们了,要真是遇上那些天杀的洋人或者土匪,可怎么办啊。

        好在慈禧也明白难处,倒并没怎么责怪李莲英。

        忙乎到了夜里,好不容易凑合着张罗了点吃的,李莲英急忙下令关闭了庙门。平时在紫禁城里也没觉得什么,可一旦落到了这步田地,竟然觉得夜晚是这样的恐怖。

        躺在柴草上的慈禧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叫了句:“小李子啊。”

        “奴才在。”

        慈禧哀叹道:“你说咱们都出来这么多天了,怎么也不见有勤王的?莫非咱大清就没有忠臣了吗?”

        李莲英支支吾吾了半晌:“老佛爷,您别担心,或许,或许,他们已经在路上了吧。”

        慈禧也知道这是在宽慰自己,长长地叹息了声。

        “砰砰砰”,庙门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顿时,庙里不管睡着没睡着的全都坐了起来,用一种大祸临头的眼光看向慈禧。慈禧也慌得没了主张,这荒山野岭的,怕十有【创建和谐家园】不是乱民就是土匪。最后还是李莲英大了胆子,颤抖着声音问道:“大清太后,皇上在此,谁人惊驾!”

        “臣,大清轻车都尉,江苏巡抚李国勇护驾!”门外大声地传来了个声音。

        这一声,可真象晴空响雷,霎那间,庙里众人的眼泪刷刷就下来了。

        李莲英颤声道:“太后,是李大人,是李大人啊!”

        慈禧可再也忍不住了,手不住哆嗦着指向庙门:“开门,开门!”

        庙门一打开,李国勇带着一百名警卫营卫兵齐刷刷地跪成一片:“李国勇护驾来迟,累皇上太后受惊,罪该万死!”

        被李莲英搀扶着过来的慈禧,激动地道:“李明逸,忠臣啊,你是我大清的第一忠臣啊!打你爷爷李中堂开始,现今个到了你,都是我爱新觉罗的股肱之臣!”

        李国勇费了半天劲挤出了两滴眼泪:“臣万死,自打知道太后皇上蒙难,心忧如焚,恨不得能立刻飞到太后皇上身边,总算苍天有眼,让我见到了老佛爷!臣带来了一百忠勇死士,老佛爷放心,就算我等粉身碎骨,也必保太后无恙!”

        边上李莲英说道:“李大人,别伤感了,有吃的没有,老佛爷可几天没好好吃过东西了。”

        进献上了食物,李国勇让方慕良带着警卫营将庙的四周牢牢警卫起来,接着就被慈禧单独召见。

        “明逸啊,要不是那些该死的主战派,我大清何至于如此。”进了食物的慈禧精神好了很多,第一个就不忘记把责任推托得干干净净。

        李国勇心里很明镜似的,嘴上说道:“太后圣明,那些主战派祸国殃民,该杀!”

        心情好了很多的慈禧问道:“明逸,你说,咱下一步该怎么走?咱这么多人又该去哪里,要不就先去你的江苏?”

        心里叫声妈哎,老太太你可千万别来江苏祸害我们,李国勇嘴上缺道:“太后,臣认为,首先应该查办那些主战派,其次派员得力大臣与列强谈判,那些洋人无非就是要点银子,要点地什么的,我天朝泱泱大国,少些也不觉得什么。至于去江苏,臣认为不可,江苏路途遥远,臣带的兵不多,恐路上出时,则臣万死不能辞其咎了。臣以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忠心为国,山东离这又不远,他那倒可以考虑。”

        慈禧的眼中突然闪过了一丝阴冷。

        第032章 辛丑条约

        来自于后世的李国勇,凭借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上百年的知识,对未来的历史走向了如指掌,这也是他在这个时代游刃有余的最大资本。但政治,却不是你了解得多少就行的,在政治上,李国勇几乎就是个低能儿。

        江苏的新政弄得轰轰烈烈,就算朝廷大臣为他百般掩饰,但总还会传到慈禧耳朵中的。本来亲眼见到李国勇捕杀维新派的慈禧对这些传言也是将信将疑,加上亲信的李莲英不断游说,也没把这当回事。可今天这一问,李国勇可就露馅了。

        要是李国勇爽气地答应,那慈禧还真未必去了,对李国勇自然也就没了疑心,但偏偏咱们李大帅就会傻得露了圈套,把慈禧推给了袁世凯,这摆明了是怕慈禧去江苏啊。

        正值用人之机的慈禧当然不会象李国勇一样【创建和谐家园】:“明逸此言大有道理,你就护送着我们去袁慰亭那吧。”

        自认为骗过了慈禧的李国勇得意洋洋。

        事后,得知了这一情况的李鸿章和杨度,是气得直跺脚,尤其是杨度,简直恨不得把这傻子一样的李大帅活活掐死,直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一起跟去。

        这一夜,也为日后李国勇政治生涯的波动埋下了祸根。

        随着李国勇的到来,心神大定的慈禧开始收拾残局了。先是任命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连续电催李鸿章北上与列强谈判。接着又在李国勇的护送下往袁世凯的地盘进发。

        可到了磁州地界,慈禧一行就和段祺瑞带领的北洋军闹得不痛快了。原来,北洋兵是按德国的练兵办法练出来的,见了皇帝太后不下跪,只行军礼。这让总管王爷载沣很恼火,当场就和段祺瑞吵闹起来,申斥段祺瑞皇上太后不敬,两和人还差点动了手。

        李国勇对段祺瑞的做法是很欣赏的,自己的江苏新军也是如此,就算见了天王老子也只行军礼,呀现在很想看看慈禧怎么处理此事。

        看见下了马车的慈禧,段祺瑞急忙说道:“回太后话,德国军人即便迎接本国的皇帝,也将不下马,兵不离枪,更无下跪之举,只行军礼,这非是臣等不知礼数。”

        慈禧点点头,说:“好,好。只要能打仗,跪不跪都不要紧。”

        一旁的贝子溥仑不乐意了:“太后,见驾不跪,再能打仗也是大逆不道之兵,这袁世凯如此练兵,应该下诏申斥。”

        慈禧大怒:“胡说,那些八旗兵绿营兵大烟抽得多了,枪也扛不动,两腿发软,倒是极能下跪,可这些废物如能打仗,我们还用到西安去逃难吗!”

        溥仑吓得不敢再说,后边一众官员心情复杂,觉得慈禧说得倒也很有些道理,于是忙说:“太后圣明,练兵首先为的是御侮,软腿的兵再能下跪也是没用。”

        慈禧接着传话说道:“袁世凯练兵有方,着即加太子太保衔,以示嘉奖。”

        这下李国勇可是彻底叹服了。比起慈禧,自己真的是个政治低能儿啊,看人家做的,再看看自己,李国勇忽然对自己不让慈禧去江苏的做法有些后悔了。

        李国勇这一来,就足足陪了西太后将近两年。

        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原则上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哀叹“老来失计亲豺虎”,的李鸿章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死后被追溢为“文忠公”,由李国勇袭一等侯爵。(历史上是由嫡子经述袭一等侯爵。)

        慈禧于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创建和谐家园】政策。9月7日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为:

        “(1)中国赔款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3)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至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所属境内发生的‘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刻镇压,否则立即革职,永不叙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并改善北河及黄浦两水道。(6)清政府承认‘纵信’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各国‘道歉’,惩罚擅敢得罪外国的官员,提升为帝国主义效劳的官员。(7)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902年,慈禧回到了久别的北京。

        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显得破败不堪的太和殿里,慈禧召见了群臣。

        “诸位爱卿,”慈禧慢慢发话了:“我记得和皇上蒙难,一路上凄凄惨惨,当真儿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等到了西安地面,我和皇上那,就住在一破庙里,到了晚上,突然听到庙门外有个人大叫臣护驾。这一声,可把我心里叫得暖洋洋的,你们知道他是谁不?”

        下面可没人敢回话。

        慈禧自顾自地道:“这人那,就是咱大清的第一忠臣,江苏巡抚李国勇!”

        群臣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李国勇,李国勇汗可就下来了。

        高高在上的李国勇一脸的和蔼:“明逸啊,那儿个晚上,你就是我和咱皇上的救星啊,你说吧,你要什么赏赐,不管什么,今儿个我都应了你!”

        李国勇慌忙跪下,脑袋里回忆着自己那时代放过的电视《走向共和》里岑春煊的词:“臣什么也不要,臣只愿做太后门前的一条恶犬,谁对太后不敬,臣就咬谁!”

        地下群臣可就一般心思了:大清国第一马屁精诞生了!

        慈禧也不知是真没听出来,还是假没听出来李国勇话里的谄媚:“好一条恶犬,我大清若能多些你这样的恶犬,又焉能受洋人到欺负!李国勇,我就升你为忠孝侯,两江总督,即刻上任!”说着眼光凑向了一边无精打采的光绪:“皇上认为这样可好啊?”

        对李国勇依旧怀恨在心的光绪懒洋洋地说了句:“亲爸爸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国勇大喜过望:“臣李国勇叩谢太后皇上隆恩,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033章 老虎和老鼠

        二十来岁的李国勇升任两江总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近年来李国勇上升势头之猛令人咋舌,江苏不消说自然是欢欣鼓舞,而北方已升任署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最是不忿:“大人,为了迎驾咱们用了多少心思,扔进去多少银子,可到头来最大的好处却让南方的那小子拿了。”

        袁世凯看起来倒不以为然,问起身边的冯国璋:“华甫,你的看法呢?”

        冯国璋沉吟了会,说道:“卑职也为大人不值,这些年来南方那小崽子升得是快了点,说实话,卑职认为此人是无法与大人相提并论的,他有什么,若不是有李鸿章这么个大后台,给咱们提鞋都不配,现在李李鸿章已死,我倒想看看他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袁世凯没说什么,站起来在屋内来回踱了几步,目光扫视了众人一遍后才说道:“所以啊,你们只能个合格的军人,永远不懂得政治啊。我问你们个问题,假如你们去打猎,遇到了一只老虎和一只老鼠,你们先打哪个?”

        “那还用说,”段祺瑞不假思索地道:“当然是先打老虎了,一只小小的老鼠要了有什么用。”他是怎么说,可冯国璋却好像隐隐领悟到了什么。

        袁世凯又坐了下来:“是啊,当然是先打老虎。咱大清本来只有一只老虎,那就是咱们北洋常备军,那是众矢之的的,每个人的眼光都在看着咱们,背地里给咱们下绊子,使刀子;现在好了,有一只比咱们更大,更招摇的老虎出现了。你们当太后真就那么相信李国勇?江苏,尤其是龙卫军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已经就快要超出朝廷的忍耐范围。还记得平长毛那会儿的曾国藩吗,大破长毛那是多大的功劳,可就因为他是【创建和谐家园】,手握兵权过重,结果闹了什么好下场?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朝廷就是那把【创建和谐家园】,李国勇就是那只老虎;至于咱们嘛,不妨做会老鼠。老鼠虽小,可它天天钻洞,天天啃咬,也能让整座大厦崩塌!”

        他这么详细地说完,不光冯国璋,连段祺瑞,王士珍也懂了:“大人的意思,是让李国勇当出头鸟,转移朝廷对咱们的注意力?”

        袁世凯却有些答非所问:“转移注意力是必须的,不过咱们也不能让李国勇跌得太快,不然朝廷收拾完了他,下一个就该轮到咱们了。”

        回到阔别两年多的江苏,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李国勇可就有点惊叹了,自己不在,杨度和他政务院真是经营有方啊。

        他现在升任了两江总督,可就不能再在苏州的巡抚衙门办公了,而是搬迁到了南京的总督府。不过除了情报局,其它诸如工商局等等,依然留在了苏州。龙卫军第一师也从苏州拉到了南京,以保卫江苏重镇南京和他李大帅的安全。

        接受了各国上海领事,大小官员的祝贺,还没兴奋完的李国勇去遭到了杨度劈头劈脸地责骂:“明逸,你怎么如此糊涂,太后要来江苏,你为什么不答应?这几日从德亲王处传来了消息,太后可注意上咱们江苏了。”

        早接到李鸿章,杨度书信的李国勇已经明白自己做了件自以为聪明的蠢事,苦笑了下:“我的好皙子,你就消消气吧,本大帅还是知错就改的嘛。”

        看着一别两年,还是一副惫懒样子的李大帅,杨度无可奈何地摇着头:“算了,事已至此,也不必多说了,还是想想怎么补救吧。”

        哪想到李国勇却突然站起,对着杨度深深鞠了一躬,满脸得嬉皮笑脸:“先生救我!”

        这样子让杨度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自己当初怎么就瞎了眼跟了这么个主子。这些年来他杨度呕心沥血,每日里吃不好睡不好帮李国勇治理江苏,尤其是李国勇不在的这两年,江苏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物哪一样不要自己亲历亲为?最近严重的睡眠不足,让才二十多岁的自己,已经开始大把大把的掉头发了。可这已当上两江总督的李大帅,却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无赖样。

        杨度边叹自己命苦边说道:“事情还没有糟糕到你说的这样,老中堂虽然过世了,还好朝廷里还有德亲王为咱们说话;再说现在朝廷风雨飘摇,明逸你统辖二省,手握重兵,朝廷一时不会对咱们下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扩充实力,江苏新军已扩编到十二万人,但要应付将来可能发生的大事还是不够。可如果规模再弄大了,一来势必加重地方财政负担,二来容易造成军队龙蛇混杂,反而降低了战斗力,这个问题得尽快解决!”

        一道灵光闪过,李国勇脱口而出:“预备役!”

        “预备役?”

        “是的,预备役!”兴奋起来的李国勇解释道:“把两江境内的青壮年组织起来,每年由正规的军官进行一段时候地军事训练,让他们努力提高军事素质,不断增强快速动员和作战能力;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这些人平时为民,一旦发生战胜,则可以迅速得补充到军队中!”

        这种介乎于现代意义的预备役和民兵之间的想法,得到了杨度地赞赏:“这办法好,既可以应付未来可能到来的战争,也能解决财政问题。”

        得到杨度地赞赏,李国勇又有些得意了。

        这时一向爽朗的杨度忽然有些吞吞吐吐起来:“这个,明逸,还有个麻烦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9: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