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中午工地下工,几位泥瓦匠,加上留下帮忙的村里人,一共十五六个,就在门外摆了两张四方桌,胡秀英烧了一锅大杂烩,就是鱼啊肉啊加上蔬菜一锅乱炖,有点东北菜的意思,用搪瓷盆盛着,一桌一盆,看是不好看的,但滋味其实不错。
李亚东又从屋里提出两瓶酒,县里酒厂生产的高粱酒,48度。一桌一瓶,不敢多给,喝一点暖暖身子就行,毕竟是干工地,安全第一。
下午又打了一块粑,不过不是糍粑,材料用的是大米,准备制作“个儿粑”,工序也稍稍复杂一些,米粑从石臼中移出来后,要像包包子一样揉成一条长长的面团,然后依照经验撕成一个个小团,再用手捏成巴掌大小的圆饼状。
这就是南方中部地区农村的特产——个儿粑。
一般是吃面条的时候里面加两块,口感迥异于糍粑,不粘口,还特别顶饿。
第九十四章 小年
南方地区有一种习俗,统称为“辞”,逢年过节都要辞,中秋要辞秋,过年要辞年。
大抵的意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或是不住在一起的儿子,甚至包括更小的晚辈,都要备好礼物,每逢过节去给直系长辈辞礼。
可别理解错了,这个跟拜年不一样,拜年还得拜,那是年后的事情,而辞年是发生在年前。
腊月二十四,小年,在李亚东他们这边就是辞年的最佳日子。
冬日的太阳就是上天的恩赐,在这个缺衣少布的年代尤为如此,早上刚吃【创建和谐家园】,太阳能照得到的人家门口就聚满了人,可惜这个年代桥牌还是上流人士的专属,不然倒是可以趁机凑两桌,反正腊月寒冬闲来也无事。
老李家的宅子就有这样的优势,又正值家里盖新房,总是不缺话题,门外的小坪上人头攒动。
李亚东的阿诗玛彻底发完了,原本以为可以撑到大年三十,倒是忽略了给家里盖房子的师傅们,每顿饭起码要发一圈,两条烟盒很快就空了,好在去乡里的时候买了几条游泳牌香烟带回来,没过滤嘴的那种,跟阿诗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可农村们的糙爷儿们也不在乎,对他们来说有烟抽已经是顶美的事情,人太多,两包烟拿出来一下就发完了。
大家有说有笑的,也不知道谁突然吼了一嗓子,“看,春兰回来了。”
然后大家齐刷刷的扭头望向村口,李亚东踮脚一望,可不是,二姐李春兰,二姐夫赵大成,还有毛头小子赵志强,三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结伴向村里走来。
“春兰前几天没回,估计还没得到消息,你们说她要是知道家里在盖大楼房,是不是得高兴坏了?”大田叔嘴里叼着一根游泳烟,笑呵呵的问道。
“那可不,八成还得蹦起来!”
“我说……待会儿来了大家都先别吱声,等她问起来再说。”
“哈哈……要得,要得……”
这帮人也忒坏了。
李亚东白眼一翻,一个个都是闲不下来的主,真要放下锄头,变着法子都要找点乐子。
李春兰三人很快进了村,隔着老远就看到后山的高地上在建房子。
“诶,老赵,这谁家建房子建到山上去了……哎呀!好像还是楼房呢,堆这么多砖,这是要建几层啊!”
赵大成耸了耸肩,“你都不知道我哪知道,这可是你娘家。”
李春兰倒也没回嘴,知道问他也是白问,自顾自的说道:“八成是张会计家了,村里有钱盖这么大的新楼房的,怕也只有他们家。”
“是啊。”这句话赵大成倒是点头附和道:“听说赵家小儿子铺子都开到县里去了,赚钱就跟捡钱一样,能耐大的很!”
“哼,那有什么……”李春兰的性子向来直率,也挺护犊子,见不得别人说村里其他孩子好,“春喜那孩子的手艺,还不是我家小东教的。”
“那你说他咋就不教给我?”
赵大成其实也就随口说一问,但李春兰听罢却是半晌无语,回娘家的好心情顿时受到影响,因为她也想不通啊,哪有发财的好事让别人去做,留自家亲姐姐望着米缸过日子的道理?
三人来到老李家门口,李亚东第一时间迎了上去。
“姐,姐夫。”
刚才的事情还没忘,李春兰虽然心里有些不太得劲,但看到半年未见的弟弟,也是真的欣喜。
“看来大学里的伙食不错嘛,都壮了一大圈。”
赵大成也在一旁附和着,说不了太漂亮的话,就说小舅子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志强,你这孩子,在家里怎么跟你说的,看到人了就要叫人!”
赵志强倒也不怕生,一过来就被旁边几个跳房子的小孩给吸引,背过身去看得津津有味,他妈喊了半天也不见反应。
李亚东笑着眯眼,望着这臭小子说道:“不叫,也行,那礼物可就没有了。”
“小舅!”
声音宏亮且利索,连半分犹豫都没有。
什么德行?也不知道跟谁学的,李亚东一阵无语,愈发觉得将来得好好【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
“姐,姐夫,你们先坐坐,娘跟我四姐去菜园了,东西给我拿好了。”
李亚东从二人手上接过辞年的东西,一袋子糯米,两包红糖,还有一块猪肉,半斤左右,两条鲢鱼,一条能有两斤半的样子。算是比较厚的辞年礼了,寻常人家的女儿一般没有这么大气,毕竟自家也不富裕。
这大概跟老赵家现在由他二姐当家有些关系。
原本不至于这么快晋升地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亚东考上了大学,妥妥的国家干部,那他二姐在老赵家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李亚东提着东西进门时,后面紧紧地吊着一个跟屁虫。
舅都叫了,东西可不得兑现?
“少不了你的。”李亚东没好气的揉了揉他的青皮脑袋瓜,进房把电子表拿了出来。
赵志强一看眼睛都亮了,赶紧伸手抓过就要带上,可费了老大劲硬是不知道怎么带。
“我来。”
李亚东帮他带好后,这小子顿时像离弦之箭一样射了出去,老远还能听到声音传来,“妈,妈,小舅给我买了一块表。”
告诉他妈是假,跑过去给他妈瞅了一眼后,就跑到一帮跳房子的小孩子那里去了,连走路都端着个手,好一阵炫耀。
果然,村里的几个孩子房子也不跳来,全都围过来看新鲜。
“看看可以,但不准摸。”赵志强趾高气扬,谁要敢摸他心爱的表,一准能直接干一架。
李春兰在外面跟乡亲们聊得正起劲,她平常最短也得过把月回一次娘家,总少不了话题,七七八八的扯了一堆后,忽然想到什么,不由问道:“老张家这楼房要盖几层啊,我瞅着红砖都码了好几堆,起码得有两层吧?”
乡亲们笑而不语,大田叔最坏,呵呵一笑,“什么两层,三层,一层三大间。”
“这么气派?”李春兰瞠目结舌,脑子里大约在寻思盖这么一幢大楼房得花多少钱,平常她也就是做梦的时候想想,自家啥时候能攥够钱盖间红砖小平房。
“那可不?气派得很呐!”乡亲们笑得更欢了。
总有人演技不过关,李春兰很快看出端倪,指着一个同龄的妇女问道:“大胖,你笑得这么乐干吗,还捧着肚子笑?”
“没……没,我肚子痛,肚子痛。”叫大胖的女人差点没笑岔气。
李春兰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赵大成垫着脚尖望着后山那边的工地,指着一个穿绿褂子的身影问道:“诶,春兰,那不是亚军吗?”
“啊?”李春兰从乡亲们让出来的凳子上起身一看,可不就是她三弟李亚军嘛。
“他在那儿干嘛?”
“帮忙吧。”赵大成随口回道。
“不对,亚军家离张会计家八丈远,又不是泥工,要帮忙也轮不到他呀。”
李春兰终究不傻,结合在场乡亲们的笑声一联想,眼珠子越瞪越大,嘴中喃喃,“该不会是亚军家盖房子吧?”
离得近的大田叔嘿嘿一笑,总算被这丫头给猜到了,顺着话说:“错,不是亚军家盖房子,是你家盖。”
“我家?”李春兰瞬间傻眼,“我娘盖的?她哪儿来的这么多钱,要当地主婆啊?”
第九十五章 给家人的商业计划
家里要盖大楼房,确实把李春兰两口子惊到不行,得知出钱的是李亚东后,起先有些诧异,不过很快就释然了。
李春兰想啊,她小弟可是有大本事的人,暑假空闲都能一天赚个好几十,跑到首都那样的大地方,自然财路更多。
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心里藏不住话,正值午饭过后,师傅们继续上工去了,串门的乡亲们还没来,家里也没外人,就闷闷不乐的说道:“小东,你心里没姐。”
“啊?”李亚东正蹲在门口帮他娘钳鸡毛,养了三年的老母鸡,终于给宰了,晚上吃大餐,冷不丁的听到这么一句,不由一阵错愕,弱弱的问道:“姐,啥意思?”
“你说呢?”李春兰幽怨的看了他一眼,“你现在是出息了,将来能当大官,现在又能赚钱,家里也起了大楼房,给两个哥哥一人盖了一层,但你就压根没想过你还有两个姐姐对吧,怎的,嫁出去的姐就不是姐了?”
“大姑子,话也不能这样讲……”旁边的刘金菊一听就急了,赶紧开口,可话还没入正题就被打断了。
“没你说话的份儿!”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整个老李家,刘金菊最怵不是老娘胡秀英,也不是大哥李亚民,而是眼前这位一言不合就敢上手的大姑子。若是丈夫在场,她或许还敢顶两句,但现在丈夫去了工地,没人撑腰,借她个胆子也不敢,想当初她可是真真切切的挨过耳刮子,到现在都感觉脸上【创建和谐家园】辣的。
“姐,就为这啊?”李亚东笑了,放下手中的老母鸡,走过来从背后揽住他二姐的脖子,就像小时候一样,他二姐经常这样背着他去地里或山上玩,只是那会儿脚沾不了地罢了。
李春兰没好气的侧头瞥了他一眼,“志强马上就要上初中,你姐家的灶头上都揭不开锅了!”
“那不能够。”李亚东嘿嘿一笑,“姐,我就算给你盖了房子,你八成也在这里住不了,放心吧,忘记谁也不能忘记你啊。”
“真的?”李春兰拍开他搭在肩膀上的两只手,激动的转过身来,一副静待下文的模样。
“姐,其实这件事情我考虑了蛮久,我给你出个选择题吧,你自己选。”
“你说……”
“第一,我给你一笔钱,大概也就一层楼房的钱,这样你就跟大哥三哥一样了,到时你要盖房子完全可以回你们村盖,家里老人和田地都能照料。”
“这个好啊!”李春兰眼前一亮,说实在的,要真给她在娘家盖楼房,就像刚才弟弟说的,她八成也住不成,这么远的路,这边村里也指定不能给她分田地,住在新楼房里等着饿死啊?
“老赵,你说呢?”
赵大成感觉不好意思,摊上这么一号小舅子,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啊,讪讪一笑,“你说好就好呗。”
“姐,姐夫,你们先别急,听我说完。”李亚东笑了笑,继续说道:“第二,我给你们指条财路,你们按我说的去做,保管将来能发大财。”
“大财?”李春兰下意识的和丈夫对视一眼,心惊不已,有些摸不准这个“大”的概念,也没什么对比,就问道:“能跟春喜卖烤鸭一样赚钱?”
“烤鸭?”李亚东笑着摇头,“不,那个只是小打小闹罢了。”
“还要好赚?”李春兰吓了一跳,有点不敢想,她旁边的赵大成也是一样。
胡秀英和李冬梅正在屋里拾掇着,倒是没听到这话,而现场唯一的旁观者刘金菊,虽然不敢吱声,但耳朵都竖了起来。
“那具体是干嘛?”
“第一年啥都不干,就养鸭。”
李春兰一听,露出一副恍然神情,“哦,我知道了,养鸭子供给春喜对吧,我听说他让人四处收鸭子,你要跟他打个招呼,他肯定先收我们的。”
可李亚东却摆手道:“不,就养鸭子,不卖,鸭蛋可以卖。”
养鸭子卖给张春喜?这件事情李亚东压根就没考虑过,不为别的,他不能去砸二狗子的饭碗。那天二狗子也说了,一直在扩大规模,而张春喜那边的货源总有一天会饱和,这种从小伙伴嘴里抢食的事情他能干?
“啊?”李春兰彻底就懵了,这养鸭子光卖蛋能赚几个钱,也不能单靠水里的草食,时不时的还得喂点粮食,别亏本就好了。
李亚东笑而不语,说得太多他二姐和二姐夫也指定领悟不了,都是小学没毕业的文化,哪懂什么商业运作的大道道。
至于为什么要他们养鸭子,而且不卖,李亚东当然有着自己的思量。
烤鸭说白了还是外来物,小打小闹可以,想发大财,难。而提起卾省,日后人们肯定会想到几个鲜明标签,譬如“长江大桥”,“黄鹤楼”、“黄冈中学”,以及……“精武鸭脖”、“周黑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