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草莽年代》-第4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第八十八章 杀手锏

      吃过晚饭后,李亚东打开包裹,开始挨个送礼。

      别的地方什么风俗他不清楚,但他们这边家里如果有人出远门,比较亲近的人都要带礼物。

      这时,大家才知道他所说的“不差钱”,是个什么意思,那是真的不差钱。

      波司登羽绒服,今年最新的款式,家里女人一人一件。

      蛤蜊油、百雀羚、雅霜、硫磺皂、雪花膏……各种化妆品买了一大堆,甚至连口红都误买了几只。

      另外还给他娘特地买了一堆补品,什么麦乳精、鱼肝油之类的。

      至于家里的男性,纯手工的头层牛皮鞋一人一双,外加一块魔都牌手表。

      两个小辈,侄女李婷婷一部微型录音机,给她学外语用,还有一只永生牌钢笔。

      外甥赵志强年纪还太小,就在公司里给他拿了块电子表,估计也够他嘚瑟好一阵了。

      “这……”望着床上摆满的一大堆新奇东西,一家人眼睛都看直了。

      “这得花多少钱啊?”

      “你这个败家孩子,该不会把那些钱都买了东西吧。”胡秀英急得直跺脚,当初偷偷给儿子塞了一笔钱,主要担心他在外面受苦,反正家里也用不到钱,可不是让他这样挥霍的。

      “娘,你放心好了,你给的钱只多不少。”

      这时李亚军接过话,蹙着眉头问道:“你不是去读书了吗,哪儿来的这么多钱?”

      既然决定将事情挑明,李亚东也就不含糊,将自己在京城那边开了家公司的事情,说了出来。

      胡秀英听罢气得伸手就要打,“哎呀,你个不上进的孩子,多少人想上大学没机会,你这孩子去了大学咋不用功呢,尽弄这些旁门左道的事情!”

      母亲的反应完全在李亚东的预料之中,赶紧拿出早就想好的杀手锏,“娘,这不是旁门左道,我是学经济的,什么叫经济,经济说白了就是钱啊,要学会怎样赚钱,怎样让国家变得富强,这就是我将来要干的事情,再说了……我开公司的事情老师是准许的。”

      “啊?”一听这话,别说胡秀英,屋里的另外三人也是微微一怔。

      “这事老师能同意,明显不务正业嘛?”李亚军好歹也上过高中,总感觉他的话不太靠谱。

      “哥,我的学习又没落下,把这个当成一种实践,你要真不信,还是那句话,抽空去趟首都,当面问问我的班主任!”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李亚军也犯了迷糊,心想难不成还真是这样,大学比较开放?

      “哎呀,你这个死人,小叔子多有文化的人,怎么会不务正业?”刘金菊没好气的瞪了丈夫一眼,手里捧着几瓶面油爱不释手。

      哪个女人不爱美?农村女人平时没什么好装扮的,但也知道辫子要编利索,用红绳扎好后,还得挽个花。

      “我看小叔子说的在理,人家大学老师也有本事,光死读书有什么用,学再多的东西也要使出来啊。”

      李亚东淡淡一笑,对于三嫂的秉性一清二楚,但这句话还真说到他心坎里了。

      “小东啊,你跟娘说实话,真是老师同意的?”胡秀英望着儿子的眼睛,很认真的问道。她不懂这里面的道道,就知道如果是老师同意的事情,那一准不会是坏事。

      “娘,真的!”

      李亚东同样很认真的回道:“我那家公司有人在管理,我平时也就把把关,不耽误学习,老师还让我每个季度交一篇论文,内容就是开公司的实践经验,要拿去做研究。”

      胡秀英看儿子的表情不像说假,也就放下心来,既然是老师准许的事情,还要做什么研究,那她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

      “学习可不能落下。”末了,还是补充了一句。

      李亚东就知道搬出老师的名头这事肯定能成,笑着回道:“娘,你放一百个心,这个不用你说我也知道。”

      好容易搞定了母亲,李亚东也不禁长出口气,虽然真正的难题是大哥那边,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攻克了一关,那么接下来有些事情就好办多了。

      夜已深,大家各自拿着礼物回去睡了,李冬梅无疑是最开心的,因为她懒得去想太多,只要弟弟一切都好就行。

      如今在她看来弟弟就很好啊,在京城里上着大学,还能赚钱,又给她买礼物,多好啊,她有时候脑子开窍的时候甚至在想,到底谁才是聪明人啊,明明考上大学的是弟弟,为什么家里人一个个的搞得比他还懂大道理,你们咋就知道他做错了?他不比你们聪明?

      瞎操心!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李亚东起得比较晚,当然,说晚也不晚,早上六点多,跟他娘那种四点钟天还没亮就爬起来的比不了。

      本来他还能多睡一会儿,舟车劳顿确实有点累,主要窗外不时有声音传进来,吵得实在睡不着。

      起床站在窗边向外瞅了一眼,好家伙,半个村头的人都来了,脸都顾不上洗,从袋子里摸出两包阿诗玛,这烟他买了两条,估计够撑到过年,另外还提了一袋瓜子,一包糖果。

      小孩子们贼精,知道李老幺回来了,早上一起来就扎堆的往过凑,其实胡秀英之前已经发过一遍糖。

      “哟……咱们的大学生起来了,看看……看看这模样,大城市的水土就养人啊,肉都白净不少。”

      “可不是?没发现身板都结实了吗?”

      “你们说这么好的模样,咋就没拐个城里媳妇回来呢?”

      乡亲们其实昨晚就知道他回了,只是大晚上的不好打搅,所以才赶在早上过来看看,刚好眼下又正值腊月,田地里该收的也都收了,没什么好忙活的。一大帮人聚在老李家门外的小坪子上,长辈们坐着,晚辈就站着,实在是家里的椅子不够用。

      李亚东任他们打趣,也不还嘴,只是笑着发烟发糖发瓜子。

      “你个老娘们,又不抽烟接过来干吗,来,给我给我……”

      “死一边去,老娘不抽闻闻味也高兴,人家亚东给的,管得着嘛你?”

      带滤嘴的阿诗玛,农村的糙汉子见都没见过,一个个的舍不得抽,小心翼翼的放进口袋里,生怕给折断了。

      李亚东发完东西后,进屋洗了把脸,再出来就成了说书先生,如同昨晚他四姐和二哥一样,这个年代偏僻山村里的农民们,对于大城市充满了向往,就算没机会去,听别人讲一讲,脑子里憧憬一下也是好的。

      说得口干舌燥,一直到老李家要开饭时,众人才识趣的散去,早上胡秀英特地蒸了大肉包子,配上白米粥和巧手腌制的辣萝卜丝,简直人间美味。

      巴掌大的包子,李亚东硬是吃了四个,粥也喝了两碗,差点没撑死。

      主要好久没尝到这个味了,他虽然是个厨子,但母亲的手艺,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无法替代。

      “小东……”

      饭刚吃完不久,李亚东正坐在椅子上剔牙,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声音,不用看都知道是谁来了。

      第八十九章 盖房子

      张春喜骑着崭新的二八大杠杀到,二狗子每天一大早过去给他送鸭子,早上一听说李亚东回来了,直接就撂摊子跑了回来。

      倒也不至于断了生意,他小姨还在,姨夫也辞了工作帮忙,另外亲哥亲嫂都在,半年下来大家也都不是生手,少他一个顶多也就少卖几只鸭子。

      “春喜来了,赶快进来,吃了没?”胡秀英看到张春喜是真的热情,人心是肉长的,这孩子半年来对她们娘俩是真的照顾,虽然知道他发财是沾了儿子的光,但心里说不感激也是假的。

      “婶儿,你还别说,真没吃……哟,有大包子呢!”这小子倒也不客气,笑嘻嘻的跟李亚东击了个掌后,顺势就坐在了旁边。

      胡秀英笑了笑,“行,你先吃着,我去给你盛碗粥。”

      张春喜嘿嘿一笑,已经抓起一个包子开啃了,可【创建和谐家园】还没坐热,就被人一脚踹了起来。

      “自己盛去,什么毛病?”

      开玩笑,要自己老娘给你盛粥,你是二大爷呀你?这事李亚东不能答应。

      张春喜幽怨的看了他一眼,放下包子,灰溜溜的跑进了厨房,“诶,婶儿,你放着让我来……”

      俗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然有人不给吃啊。

      张春喜跟半年之前没有太大变化,除了腰间漫出来的肥膘。

      日后大家总是想方设法的保持身材,但这个年代的人们不同,就跟唐代一样,视肥为美,走到大街上一看,面黄肌瘦的一大片,偶尔有个顶着大肚腩的路过,总能引起一片仰视,因为那八成是位领导。

      等他吃完饭后,李亚东跟他唠了唠,把烤鸭铺从镇上搬到县里果然不是他的主意,而是他老子给出谋划策的,说是在镇上一没店面二没执照,恐怕将来出问题,索性确实见到了收益,干脆就弄得正规点,当成事业来做,手续什么的都是他老子亲自帮忙跑的。

      不得不说张会计的确也有几分精明,别拿村官不当人物。

      “小东,啥时候去店里看看,你教我的本事全使上了,现在一天……啧啧,说出来吓你一跳!”

      “应该能赚这个数吧?”说着,李亚东伸出两根手指。

      “那可不?”张春喜洋洋得意,道:“有时候还不止。”

      “挺好的。”看到两世的好兄弟脱贫致富,李亚东心里总归有些成就感。

      一天两百块,就算是店里五个人均分,一个人一天也是三四十的收入,能顶人家国企职工一个月,这样的收入别说放在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县城里,就是在首都,那也是绝对的高收入人群。

      可这时李亚东就在想啊,发小倒是帮衬着富裕了起来,但家里人还苦着呢。

      大哥依旧在那个最终会抛弃他的棉花公司里满怀期待,二姐三哥还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至于四姐,回来之前他没想到,昨晚听三嫂提了一句,说是要许人了,这让李亚东不自觉的想起了前世那个【创建和谐家园】东西。

      那厮家境是不错,住在镇上,自己也是商品粮户口,在乡里粮站上班,老李家的人一心想给他四姐觅个好人家,这样的条件在农村自然没得挑,但谁曾想那王八蛋居然酗酒家暴!

      生孩子之前还好,生完孩子之后就暴露了本性,四姐每次回来脸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李亚东不止一次想要提刀去砍人,可惜最后都终结在四姐的泪水之中。

      能怎么办呢,毕竟孩子在一天一天的长大。

      这辈子不可能了,那孙子连他老李家的家门都进不了!

      张春喜之所以这么大早跑过来,无非两点意思,一是好久不见甚是想念,二是邀功。就想告诉李亚东,自己没丢了他教的手艺,也算混得人模人样。

      坐了半上午也就走了,生意人就是这样,根本停不下来,耗费的时间都是钱,心疼。

      因为是回家后的第一天,依旧有乡亲陆续过来串门,李亚东殷勤的招呼,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之后,让他对某些看似平淡的情感异常珍惜,因为这些情感虽然淡,却不掺杂任何功利,所以即便来的是如同李八哥这样的傻子,他也绝没有任何瞧不起的心态,糖果阿诗玛一样招呼。

      俩人说来还沾点亲戚,李八哥的爷爷和李亚东的爷爷是堂兄弟,李亚东喊他父亲“六爷”,不是爷爷的意思,就是地方上的一种称呼,喊他母亲“红儿姨”。

      其实按理说应该叫“六娘”,奈何在二人还没结婚前就已经叫习惯了。

      八哥是一种鸟名,以聪明著称,训练得好可以像鹦鹉一样说话,农村有句老话叫“缺啥补啥”,因为爹娘没出五服,生下来脑子就不好使,亲近联姻的悲剧。

      这种事情在这个年代的农村并不少见,一是因为穷,娶媳妇要花钱,嫁女儿多半也要有点嫁妆,拿不出来怎么办,干脆隔着远点的亲戚,双方长辈坐在一起打个商量,凑一对得了。二是因为科学知识淡薄,没有将这方面的事情真正放在心上。

      “八哥,这里还要半包烟你拿着,没事就坐这玩会儿,我去找我三哥有点事情,等下就回来。”

      李八哥今年三十有余,李亚东是真得叫他哥,给他搬了张椅子硬是不坐,非得坐在门槛上,全身油不拉几的,也不知道多久没洗澡,隔着几米都能嗅到身上有股酸臭味,他坐在门槛牙子上美滋滋的抽着烟,吸到嘴里就吐出来的那种,接过半包阿诗玛后,笑得很灿烂,就跟孩子一样。

      来到三哥李亚军家时,他正在泡糯米,这不是马上要过年了吗,总得置办点年货,不然亲戚上门拜年可没东西招呼,南方农村有打糍粑的风俗,哪怕三十年后依然保留着。

      “哥,跟你商量点事……”

      回了农村就要一个农村人的思想觉悟,没那么多顾忌,李亚军在屋外的空地上忙活,李亚东就在旁边随便找了块石头坐下。

      “盖房子?”

      李亚军听完他的话后,不由微微一怔,放下手里的活,诧异道:“还盖红砖房,那要花不少钱呀!”

      “哥,不是跟你说了吗,不差钱。”李亚东呵呵一笑,他买回来的那堆年货三哥估摸没去估算过,否则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就那堆东西,在农村盖个小平房楼绰绰有余。

      李亚军思忖了片刻,问道:“不得跟大哥商量一下?”

      “先不说,反正我主要盖给娘住,没几天就是小年了,他肯定要回来,到时不就知道了,咱们先把砖拉回来。”

      李亚东虽然说得轻巧,但明显有点先斩后奏的意思。

      李亚军皱着眉头打量了他一番,发觉弟弟这次回来后完全不一样了,过去这么大的事情,他可从不敢擅作主张。

      “哥,土房子的毛病你又不是不知道,阴嗖嗖的,还潮湿,娘的年纪又大了,能享几年福?大哥要怪我读书三心二意我认了,让他打让他骂,但我觉得孝敬咱娘这事没错。”

      李亚东一番话说得真诚,李亚军听罢心里也有些惭愧,本来赡养父母这种事情应该做哥哥的出力更多些,但他其实除了平时出点力气外,真没什么好孝敬他娘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2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