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我……”冯大明一阵语塞。
“按我的意思你还是先把那罐子抵一阵儿吧,反正我又不拿走,就放在你吴叔这里,等你什么时候攒够了钱提一整批货时,再赎回去也不迟,这样对大家都好。”
就李亚东而言,这个下线既然已经发展好了,而且事实证明确实可行,他也不想再去折腾。
“那……那好吧。”冯大明想了一会儿,心里明白,大概也只有这个办法。
第一笔货款到手后,李亚东直接就把吴瘸子的加工费给付了,一天一结,利落的很。
随后就前往了东升服装厂,这回他一次性提了两百四十件货,周长兴嘴巴都快笑歪了。
“小李同志,这个进度才算正常嘛!看吧,上次让你筹点货款,现在顶事了吧,想赚大钱,哪有不投资的?”
李亚东呵呵一笑,懒得搭理。
这孙子要是知道他一件裤子七块三毛买回去,倒手一卖十七块,估计得气升天。
回到裁缝铺后,李亚东让吴瘸子卯足力气干,冯大明那边的分销渠道肯定没有饱和,而现在唯一制约销量的就是加工速度。
只要那个“老子骑牛罐”还在,冯大明要多少货他都敢给。
下午回到宿舍时,时间尚早,令人意外的是,早上还有些隔阂的孙卫国和徐泽政俩人,此时倒是打得一片火热,李亚东真想问孙卫国一句:老兄,你的傲娇呢?
“东哥,你可算回来了,这两杆老烟枪一个比一个狠,差点没熏死我。”对于郭琦而言,李亚东大概才是宿舍的老大。
“东哥,你放心,以后只要你在宿舍,我肯定不抽烟。”徐泽政拍着胸口保证。
“行了,没这么多讲究,我在宿舍里大概也待不了几天。”
李亚东已经想好了,等开学碰到班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一下,他简单的打听过,北大倡导的是开放性办学,管理制度向来宽泛,估摸着问题应该不大。
“啥情况?”三人面面相觑,孙卫国甚至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别紧张,不是烟的问题,实话跟你们说吧,其实我在校外有点小买卖,还是住在外面比较方便。”
“买卖?”孙卫国大叫一声,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你咋能干这个?”
郭琦张了张口,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倒是徐泽政仿佛遇到了人生知己,赶紧凑过来,“东哥,原来你也做买卖啊,我爸就倒腾买卖的,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原来也是位倒爷,李亚东心里亮堂,笑着回话:“好。”
晚饭是徐泽政请的客,学一食堂,因为比较起来还是这里的菜品更多一些,适合会餐。
饭桌上孙卫国一个劲儿的劝说,显得十分痛心疾首,誓要将李亚东从资本的泥沼里拉扯出来。
“老孙,有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你说。”
“你如果真的这么痛恨资本,那这个经济专业就选错了。”
“啥意思?”孙卫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李亚东也不解释,有些东西不是你解释一下,别人就能懂了,佛说:要悟。唯有悟了,那才是你的。
否则就算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
第三十七章 与班主任的第一次接触
喇叭裤的生意已经无需李亚东太多关注,也就每天裁缝铺和服装厂那边各跑一趟,算不上有多费事。
几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开学的这天到来了。
八十年代的北大校园和中国各地的高校一样,酝酿着时机,隐藏着骚动,撩拨着不安,按捺着希望。
虽然各类心态有着不同的起因,但每位新生都奔向似乎平坦却是布满荆棘的旅途,眼中蕴藏着似乎明朗但又迷惑的目标。
此时的新生入学远没有日后那么隆重,一些诸如开学典礼之类的活动大抵也都省略了,各个班级自行举办一个班会,分班的过程同样草率,李亚东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稀里糊涂的就被分配到了经济系102班。
或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班主任是位美女。
皮肤白皙,骨架纤细,身材高挑,口音软糯,带有吴侬软语的独特韵味。看模样也就三十上下,五官算不上有多精致,但拼凑在一起后,搭配上那张如同仕女图中临摹出来的鹅蛋脸,竟出奇的耐看,让人如沐春风。
“好了,闲话不多说,班会正式开始。按照惯例大家还是要相互认识一下,就从我先开始好了。我叫赵无衣……”
她说着,用青葱般的手指捻起一颗粉笔头,用漂亮的楷书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大家不要笑,并非没钱买衣服,而是因为我父亲是一位军人,‘无衣’取自诗经《无衣》,意为军装。”
“好了,下面到你们了,也不用排序,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底下同学们互相打量了几眼,一群陌生的人围坐在一起,多少有些拘谨。学生人数不算多,一共26人,以寝室为单位,分成几个小团体。
李亚东四人相视一望,孙卫国跃跃欲试。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叫庞凯,京城本地人,大家刚到学校,要是出行方面有什么麻烦,尽管来找我……”
一个长着国字脸的同学抢了孙卫国的风头。
随后站起来两名同学,也是京城本地人,相较于外地学生而言,他们显然更放得开一些。
“小徐同志,该你了。”孙卫国撇撇嘴道。
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也在等待,似乎有意让东道主们先行一步。
“你上。”但徐泽政却半点没有出风头的打算,“没规矩说一定要本地人先来啊。”
“真不上?”
“你是老大你先上。”
孙卫国递给他一个“孺子可教”的眼神,深吸一口气后,站起身来,“那啥……俺来自东北,名字叫孙卫国……”
这家伙或许太激动了,满嘴的东北大碴子味,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之后的同学可谓就来自天南地北了,听着他们掺杂着各地口音的蹩脚普通话,仿佛一下子被带入了偌大的世界。
千里冰封的东北平原,壮观的西北沙漠,峻秀的西南高山大川,充满秀灵之气的江南沿海,世界在一夜之间拓开。
意念中原本遥不可及的人事和景象,忽地被拉近,全国各地似乎就在身边。从未离开过家学生们,一下子觉得自己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既自卑又好强,既紧张又好奇。
纯净的目光中充满新奇和得意,更有勃勃的雄心和难抑的激动。
郭琦的表现有些出乎意料,平时像个小姑娘一样十分腼腆的他,到了大场合居然毫不怯场,心理素质出奇的好。
这类人李亚东以前也见过几个,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天生的场面人。
徐泽政站起来的那会儿,教室里窃窃私语,显然前几天的那台桑塔纳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也为他贴上一张“出身资本家庭”的标签。
26名学生,25人已经介绍完毕,只剩下一个。
“大家好,我叫李亚东,来自卾省。”
短小而无力的一段话,说完就坐下。
“没了?”别说同学们面面相觑,就连赵无衣都诧异打量了两眼这个过于低调的学生。
一场“见面会”在平淡的交流中结束,对于这群新生而言,他们的大学生涯就这样在波澜不惊中开始。
新的学习生活不再像往常一样需要天天按时上课、每日作业。虽然寝室不约而同在十点半熄灯,但是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准时作息,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受拘于耳旁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咛。
一切都仿佛回归到了自由。
让赵无衣没有想到的是,班里26名学生,最先找到自己的,反而是最低调的那个。
“李同学,坐吧。”略显逼仄的办公室里,赵无衣提起铁丝暖水瓶,给他倒了一杯水。
李亚东表示感谢后,也适时地说明了来意。
“搬到校外?租房子住?”赵无衣显得有些诧异,她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清瘦的小伙子。如果她的记忆没出错,这位李同学应该是来自卾省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也就是说,家境并不好。
“我能问问原因吗?”大概是第一次会面的缘故,她说话的尺寸拿捏得刚刚好。
“因为我自己做了一些小买卖,所以住在校外相对比较方便。”
作为李亚东而言,他其实可以杜撰一百种借口糊弄这位陌生的班主任,但他还是选择了实话实说。
赵无衣楞了一下,大概也没想到是这种理由,她脑子里思忖片刻,只想到一种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表示理解。
“是家庭比较困难?”
赵无衣虽然生长在城市中,但她对农村生活其实并不陌生,小时候父亲每年都会带她去乡下住两个月,说是忆苦思甜。这些经历成为了她日后宝贵的人生经验,她见识过最无助的贫穷,一个劳动力在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能想象有些农村孩子即便考上大学,甚至无需学费,但依然无法做到对家庭的贫苦视若无睹。
“倒也不全是,主要还是不想浪费时间。”
可惜这位李同学的回答与她所想差距甚大。
她显得有些生气的说道:“李亚东同学,我希望你清楚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大学生,读书才是你当前的首要责任。你刚才说的那句话,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在你心中读书是浪费时间,做买卖才是正事?”
李亚东很想说“是”,但这话却不敢说,于情于理他都不该驳斥知识的重要性,有些情况只适用于他个人。
“赵老师,也不全是你说的那样,我个人认为,作为经济系学生,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中国目前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分岔口,我相信这点你比我更清楚,一边是计划经济,一边是市场经济,到底是停滞不前,还是勇敢迈出去,这些在课堂上是很难讨论出结果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但那样必然耗费不少时间,与其等待,我私以为不如自行尝试一番,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我坚信学校所学与我社会实践所得,必能产生互补,对我来说将大有裨益。”
“你……”赵无衣呆了,这些话如果是从一位大四学生嘴里说出来,她或许还能接受,但从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嘴里说出,或许只能用“惊为天人”这四个字来形容。
她甚至很恐怖的发现,这位李同学对于中国经济的了解,居然不在她之下。
“那你说说,中国经济到底该跨过去,还是维持原有的计划经济?”她在心里默默地补充了一句:李同学,你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
李亚东呵呵一笑,道:“老师,其实这个问题无需我来回答,南方猛然拔起的高楼大厦就很能说明问题,我大概能想象到经济领域应该有很多非议,但我是小平同志的忠实拥护者。”
“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对外开放全面展开,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赵无衣说出了这个年代许多经济学者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
李亚东摇了摇头,“只要党的基本原则不变,就不会。清朝的闭关自守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对外开放乃是大势所趋,主席同志曾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写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我觉得当年的那场战争既然无法动摇我们,那么当以后资本的浪潮扑来时,亦然。”
“你……你……”赵无衣支支吾吾的老半天,终于吐出一个话来,“你高中是怎么读的?”
“多看多读。”李亚东莞尔一笑。
赵无衣深深地看他一眼后,很认真的说道:“我同意了,但我有个条件。”
“老师请讲。”
“我需要你每个季度交给我一篇论文,内容就是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剖析,或是你的心得体会。”
“好。”
第三十八章 再见邱虹
赵无衣那边虽然口头同意了,但李亚东还是递交了一份申请书,这是必要之举。于是接下来除了照常上课、打理喇叭裤的生意外,他还多出了另一件事——找房子。
这年头想找一个合适的出租房可不容易,主要房屋租赁这种业务还没兴起,而且燕园周边实在有些荒芜。
在附近晃悠了两天,有意向的房东倒也遇到几个,不过都是自家民房匀出一间给他住的那种。李亚东实在没有和别人一家老小共处一室的想法,因此只能作罢。
这天,费了半天力气依旧毫无收获的李亚东返回燕园时,倒是在宿舍楼底碰上一位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