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草莽年代》-第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同时她不假思索的信心也令刚刚回房的李亚东不由一阵汗颜,赶紧抓起手边的一本高中生物第三册,一头扎了进去。

      胡秀英无奈的叹了口气,转身继续拾掇老母鸡去了,这毛都钳了一半,救是救不活了。

      按理说李亚东明天高考,二姐李春兰应该回来看看,可这个点还没见着人,八成是回不来了。她婆家距离这里有些脚程,眼下又正值“双抢”,能不能抽出时间还真不好说。

      晚饭是老母鸡烩手擀面,滋味自不用提,就是放在三十年后都是挺俏皮的东西。

      一只三斤的老母鸡只吃了一小半,另一半就着一钵面条被李冬梅送到李亚军家,灶台上的瓦罐里还余下一些,随后被胡秀英放在木桶中吊进了屋后的水井里。

      第三章 一九八四,你好

      凌晨四点的时候,李亚东被胡秀英从床上拖了起来。

      一碗鸡汤面下肚后,瞬间活力满满。

      不大会儿功夫,门外蒙蒙的夜色中有了动静,他的专职司机到了。

      “小东,都收拾好了没?”伴随着声音,在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下,勉强能看清是一个身材敦实的小伙子走了进来。

      这是李亚东的发小,村里会计家的二儿子,张春喜。

      俩人一般年纪,小时候一起树上掏鸟、河里摸鱼,长大后结伴上学,从小学到高中。很不幸的是,张春喜在一月前的预考中落榜了。

      寒窗十载,还未走进高考的考场就被刷了下来,也是够郁闷的。

      这个年代由于大学还没扩招的缘故,录取名额十分有限,在高考前的一个月还有一次预考,预考的难度丝毫不亚于高考,近乎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在这场考试中败北,出师未捷身先死。

      也并非每一个学生都有复读的机会,在这个遍地文盲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家长没有这个决心,他们大约了解到自家孩子不是那根葱后,就会选择放弃,不愿再供,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减轻家里的负担。

      毕竟供孩子读书实在太苦了,有些人家里养了好多年的猪,可一到开学就得让食品公司的人牵走,连猪肉是个什么味道都不知道。

      因此许多这个年代的高中生,其实根本没有机会体验高考的滋味。

      “春喜来了呀,赶紧就着吃几口吧。”胡秀英看清来人后,从灶台上端过来一碗面条,里面还有几块鸡肉。

      她虽然很会过日子,但不是小气的人,人家孩子放着觉不睡,大老远的送她儿子去县里考试,她没有舍不得几块肉的道理。

      “婶儿,不”

      张春喜其实已经吃过,刚想说句“不用了”,可看清碗口的东西后,嘴巴里就开始冒水了。他爹虽然是村里的会计,但这年头谁家也不比谁家好过多少,肉这种东西也就逢年过节打打牙祭,能不馋吗?

      “熊样儿,赶快吃吧,吃完好上路。”这货【创建和谐家园】一翘李亚东就知道是什么味儿的,一巴掌将他拍在长条板凳上。

      “嘿嘿”张春喜一阵狼吞虎咽,吃得满嘴流油,好半晌后才悠悠的回过神儿来,“你刚才咒我。”

      “哪有?”李亚东略一回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不过嘴上却不承认。

      “明明有!”

      “”

      “哎呀,我的两个小祖宗嘞,就别拌嘴了,再耽误下去天都亮了。”胡秀英把一捆用茅草绳系好的衣物和被单什么的,塞到李亚东手里后,就开始赶人了。

      张春喜的交通工具是一辆二八大杠,他爹的宝贝疙瘩,虽然不是“永久”牌的,但一样贼拉风,飞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比日后的奔驰宝马档次差。

      从村里到县城很有些距离,这也是俩人早起的原因,巴士倒也有,只是不太方便,要走老半天的路到乡里才能坐得到,而且还要钱,有那功夫张春喜颠着车已经把人送到了。

      他也挺愿意干这活的,主要这辆车他平时眼馋得紧。一辆自行车骑了快两年还跟新的一样,如此也能看出他爹张会计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张春喜一边悠哉悠哉的蹬着车,一边扯着嗓子狼嚎着这首春节晚会后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自我感觉良好。

      李亚东默默地注视着两旁不停倒退的景象,这条路他已经走过不下千万遍,如今再走一遭,竟有种走进了黑白电影里的感觉,令人唏嘘不已。

      也不知什么时候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浮云从最开始的灰白色变成雪白色,然后又被朝阳染成了一片火红,旭日开始东升,新的一天到来了。

      俩人赶到县里的时候已经是早上六点多,这个属于中国六七线的小县城,也渐渐从微凉的晨曦中捕获到了一丝生气。

      这年头的高考远没有日后那么备受关注,什么张灯结彩、交通管制之类的一概没有,街道上的人们各自忙碌着,与以往的每一天并没有任何不同。

      马路上也不拥堵,小轿车是完全不存在的,偶尔一辆“大东风”驶过时,总能引起一片关注。更多的还是人力拉动的板车,以及最常见的牛车。

      赶车的老汉会在牛尾巴后面绑好麻布袋,或是随车携带一个竹篓子,那是收纳牛粪的工具,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大粪都是好东西,能当柴火能当肥,作用大了去。当然,最主要还是担心警察叔叔会找麻烦。

      大家对于制服的敬畏远胜后世,敢怼警察的会被人民群众集火,被批评教育一番都是丢人丢到姥姥家的事情。

      当街抛粪的行为就很恶劣了,明显是给社会主义抹黑,逐渐可以上升到搞资本主义做派的程度,反正这年头大概不受欢迎的事情都能归纳为这一类。

      万恶的资本主义,没毛病。

      “嘿!两位小同志,赶紧停车!”

      怕什么来什么,张春喜自认为观察得已经足够仔细,可还是在一个拐角处被神出鬼没的警察叔叔逮了个正着。

      自行车违章搭人这在日后看来简直无理取闹,可在这年头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警察叔叔,我们知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俩人赶紧原地站好,稍息立正,等待警察叔叔的检阅,同时主动承认错误。我党向来提倡“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冥顽不灵那是自讨苦吃。

      “我说两位小同志,知道不知道刚才的行为有多危险?车速还那么快,这完全是置人民群众的生死于不顾嘛”

      “对对,警察叔叔您说得很对,我们太过自私了,缺乏社会主义精神,我们深刻反省,一定好好改正!”俩人频频点头,如同小鸡啄米般。

      正义感爆棚的警察叔叔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了十来分钟,约莫是看他们态度还不错,倒没有较真罚款的事情,这让俩人不禁长出口气。钱虽然没罚,但检讨书和保证书是少不了的,认认真真的写完后,火急火燎的逃离现场。

      “我的个妈呀!”张春喜推着自行车一路狂奔,甚至都没敢骑,模样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之前蹬了快两个小时的自行车都没见他出汗,这会儿身上的海魂衫却汗湿一片,可见遭了多大罪。

      李亚东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渍后,心里默默地给刚才那位警察叔叔点了个赞。

      要是日后的交警都能像他这样,不以扣分罚钱为目的,逮着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先在耳边法教半个小时,然后再200字的检讨书和保证书各来一封,估摸着再不差钱的主儿以后也得服服贴贴的。

      “你小子慢点,不着急,时间够。”

      李亚东望着他浸湿的后背倒是有些过意不去,拿着省下来的一毛钱罚款买了两根绿豆冰棍,算是给自己和春喜兄弟压压惊。

      冰棍的材料极为简单,绿豆加红糖,李亚东却意外的吃出了幸福的味道,一口甜蜜中裹满了儿时的记忆,待到一阵冰凉沁入心脾后,说了句让旁边的张春喜摸不着头脑的话。

      “一九八四,你好!”

      第四章 青春祭

      李亚东就读的是县城第一高中,这次分配的考场是在第二高中,而且是固定的,这是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一些大城市里的考生通常要转场好几次,就像打游击战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才叫真累。三天时间一半在考场中,一半在去往考场的路上。

      主要他们县里总共就没有几所学校,而且考生也相对较少,倒是省去了不少麻烦,也就每天两点一线。

      原本他是可以直接前往第二高中参考的,准考证早就拿到手了,因为一些生活用品不方便带进考场,所以只好先回了一趟自己的学校。

      事情办完赶到第二高中时,距离考试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俩人站在并不雄伟的校门外面,望着来来往往的考生与送考的家长们,李亚东能明显感觉到张春喜眼中止不住的艳羡。

      “跟你爹说说,他好歹是个读书人,应该能说得通,复读一年就是了。”李亚东幽幽的叹了口气,不觉得自己这句话能改变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张春喜最后没有复读,而是弃学做了木匠。

      “算了,我自己什么模子自己清楚,再读一年估计也通不过预考,更别提高考。”张春喜苦涩一笑,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加油考吧,争取做个国家干部,到时可别假装不认识我。”

      “那不能够。”

      “哈哈……量你小子也不敢。行了,你进吧,我也要回了。”

      “嗯。”

      李亚东一直目视着春喜落寞的背影消失在马路尽头,才重新整理了一下心情,大步迈进校园。

      现阶段的他确实无力改变谁的命运,但不代表以后也不能,而在那之前,他首先得改变自己的命运。

      八十年代的考生是单纯的,几乎不会去考虑作弊取巧的事情,距离开考还有十分钟,大家正襟危坐在贴有准考证号码的课桌前,没有人交头接耳,脸上充斥着兴奋与担忧,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

      李亚东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右侧的多余课桌已经被清理,码在楼下的操场上,再往右大约1.5米的距离,是一个胡须拉渣的大叔,这让他不禁多看了两眼。

      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年代现象,毕竟恢复高考也才七年时间,几年没有考上的也大有人在。这类人大多年龄不小,有妻室,有孩子,平时放下锄头就是课本。也有与自己的老师同堂参考的学生,照面之后见怪不怪。

      比较可悲的是这类人一旦考上大学,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见识到农村以外更广阔的天地后,很多都会做出抛家弃子的事情,如同早两年返城的部分知情一样。

      监考老师步入教室,手里捧着一沓试卷,考生们赶紧深吸口气,默默地抓紧手中的钢笔。

      钢笔在这年头是很昂贵的东西,墨水也一样,所谓的“南英雄,北金星”农村孩子大多不必指望,一只廉价的新华牌钢笔都是从全家人牙缝里挤出来的,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位考生都有钢笔。使用圆珠笔或铅笔作答,多少会对考试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第一门考试是语文,待到门外传来一阵“铛铛”声,老师开始分发试卷,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

      李亚东拿到试卷的第一时间先翻到最后的作文,这是很多人面对语文考试时的一个习惯,有利于提前构思——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然后他就笑了,脑子里尘封的记忆像一张刮奖券样慢慢被刮开涂层,许多零碎的片段渐渐拼凑完整。

      大多参加过考试的人都有事后与他人讨论正确答案的经历,这个年代的学生更是如此,于是李亚东瞬间犹如神助,再将试卷从头到尾扫了一遍,总感觉每一道题都是那么眼熟。

      笔尖与试卷摩擦间发出“沙沙”声响,剩下就是挥汗如雨。天气实在太热,也不知道日后将高考从七月调整到六月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考试有两个小时,随着外面的太阳逐渐升高,教室里简直就是一个火炉,豆大的汗珠从每一位考生额头上浮现,大家根本无暇顾及,语文考试的时间向来紧张。这时监考老师从讲台下方端起一个早就准备好的搪瓷盆,里面盛有清水和毛巾,穿梭于考场中给考生们送去清凉的慰籍。

      不然怎么说社会主义好呢,这个年代的老师是大公无私的,根本不存在日后需要请客送礼才会对某个学生更加关照的现象,有些老师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去贴补那些有望考上本科院校但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只差没有打开脑壳将里面的东西拱手相送了。

      文史类的科目大多与阅历息息相关,更别提李亚东还回想起来很多东西,因此这张语文试卷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困扰,倒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提前交卷,重头检查了一遍,等到铃响后,安静地离开了考场。

      中午李亚东没有返回一中,而是在二中的食堂里简单解决了一顿,随后跑到操场上的一颗大樟树下纳凉,像他这样的考生还有很多,比起来回跑,大家更愿意抓紧时间养精蓄锐。

      期间也遇到了几名班上的同学,大家互相攀谈了几句,分析了一下刚刚考完的语文试卷,末了李亚东不经意地提了一句:“不管怎样大家都要坚持住,信心不能丢。”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这句万金油并没有太过重视,李亚东也不好多说什么。

      下午的数学考试无疑就是一场灾难,天气依然炎热,但监考老师已经无需【创建和谐家园】生们擦汗,因为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是一片哇凉,考场里也听不见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更清晰的反而是抓耳挠腮的声响。

      题目难出一个天际,莫非是天要亡我?——这大概是所有考生的共同心声。

      李亚东无疑是最淡定的一个,因为他事先就将这张试卷比作天书,放在一个很恐怖的高度,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现实与想象差距不大,甚至更容易一些。

      过往三天里投入精力最多的那套数学试卷,对他产生了巨大帮助,虽然总感觉脑仁疼,但好歹没有超脱掌控。

      一场煎熬就此过去,许多考生久久不愿离场,盯着整洁的卷面嚎啕大哭。

      然后第二天,历史的悲剧重新上演,考场中突然空出不少座位,很多考生自以为考砸了,主动选择了放弃。

      几乎可以预见的是,待到试卷分数出来后,当他们得知全国平均分数只有26分时,只怕又是一场撕心裂肺的痛哭。

      时也,命也。

      第二天的前两场考试没有太多波澜,高中的物理和化学在他看来还算简单,基本都是围绕着几大物理定律与元素周期表展开,只要牢记相关知识点,问题就不大。

      但是到了第三场,李亚东就相当不淡定了——生物。如果是三天前你问他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印象,他会带着腔调的说一句:“细胞分裂也得像真实的我倾斜。”

      饶是这三天他榨压着时间将课本从前到后撸了一遍,也勾起了很多回忆,但依然信心不足。

      不出所料的是,这门考试他发挥不佳,没能跟上细胞进化的进程,高分不用想了,能不能及格都得两说。这也令他晚上躺在木板床上久久不能入眠,灰心倒谈不上,只是有些惋惜。

      紧接着第三天的英语,带给了他意外之喜,他惊奇的发现整张试卷居然完全看得懂。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1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