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草莽年代》-第1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还是你厉害……”

      俩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田磊几次想要插话,都被邱虹用眼神给瞪了回去。李亚东也是有苦说不出,他其实不太愿意聊,这样下去会出问题的,可耐不住人家姑娘兴致高昂,总不能被问到头上都不吱声吧?

      “这位兄弟也是江城人?”索性李亚东开始把话题往田磊身上引,也好让他参入进来。挖人墙角这种事情,他是半点兴趣都没有的。

      “对,我俩是邻居。”田磊赶紧接话,将“邻居”两个字加了重音。

      懂了懂了,意思就是说青梅竹马咯。李亚东呵呵一笑,只差没给他来一句“兄弟别激动嘛,我不是你想的那种人。”

      在旅途中的狭小空间里总容易迅速建立起一段友谊,这与人的猎奇心理和群居意识是息息相关的,大多数人还会刻意表现自己,以此在陌生的朋友心中留下一个完美印象,即便大家日后很难再相见。

      经过两天两夜的短暂相处,李亚东与邱虹和田磊二人的关系,几乎已经到了一种无话不谈的程度,不知道的还以为三人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呢。

      旅行的意义似乎就在于此。

      八四年的首都火车站只能用“寒酸”二字来形容。当然,这是李亚东这个未来人的看法,而刚下火车的邱虹和田磊,却仿佛【创建和谐家园】进城般,东瞧瞧西瞧瞧,总感觉所有东西都那么新鲜。

      正值入校季,各大院校都在火车站外设立了迎接点,新生们会在这里得到来自首都的第一个微笑,会很自然而然的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李亚东是一个异端,他之所以毫不犹豫的走过去,纯属是因为有免费的巴士可以坐。

      “李亚东,我找到我们学校的巴士了,先走了,改天去北大找你玩。”

      邱虹蹦蹦跳跳的寻了一大圈,找到目标后回来与李亚东热情道别,弄得旁边手里拎着大包小包、脖子上还挂了一个红色编织袋的田磊,一脸幽怨。

      李亚东倒是省了不少力气,因为北大的新生迎接点一出站门就是,“要来可以,但别空手。”

      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只希望这丫头片子能消停一些,否则日后田磊估计得找他干架。

      大巴车轰隆隆的行驶在畅通无阻的马路上,望着两旁不停倒退的苏式建筑,李亚东发现晨曦中的旧京城也别具一番风情,少了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却多了点胡同巷子的人情味。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将驻足在这座城市里。

      此刻沐浴在透过车窗的暖色骄阳中,他寻思着先问候一句,“京城,早安!”

      第二十七章 新生入学

      李亚东他们这辆巴士的向导,是一个名叫张洁的学姐,算不上有多漂亮,但为人很热络,脸上总是带着笑意,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

      一个有魅力的人有时并不在于精致的外表,说纯洁的心灵显得有些矫情,但往往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笑,看似随意的一声嘘寒问暖,最能体现这种魅力。

      李亚东喜欢爱笑的女生,就像喜欢毛茸茸的蒲公英一样没有道理。

      新生们无疑对此行的目的地充满了向往,张洁对这些学弟学妹们也是知无不言,巴士上欢声笑语一片,差不多所有同学都抢着想从师姐这里获取一些信息,唯有一个人例外。

      “这位同学,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期待?”张洁走到车尾,好奇的打量了一眼独自坐在后排的清秀少年。

      “有啊,但这不是马上就到了吗?”

      瞧瞧,多无趣的一个人啊,巴士上的同学们不由撇撇嘴。

      李亚东对此浑不在意,继续扭头望向车外,其实心里还有句潜台词没说:学姐,北大,我比你熟。

      那座京师大学堂他参观过不止一次两次了,作为一个酷爱中国历史的人,他能从米万钟的勺园讲到二o一八年。

      巴士临近燕园的时候,路过了中关村,此时这个起源于一片宦官墓地的小村落还不是日后的中国硅谷,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旁边的四环路现在也不见踪影,偶尔能看到一两幢平房上悬挂着崭新的门头牌。

      李亚东仔细的找了找,没有看到“联想”,也不知道躲在哪个角落。话说这一年老柳同志已经下海了,离得这么近,有时间可得去看看。

      八四年对于中关村来说同样是意义重大的一年,除了联想外,日后著名的“两通两海”差不多也该陆续进驻了。

      能亲眼见证中关村的崛起,这是李亚东之前未曾想到过的,互联网这块蛋糕有多大,他心知肚明,如今中关村就在学校隔壁,天时地利人和,他寻思着将来势必要参一脚,不然好像有点对不起人。

      进入燕园之后,从巴士上下来的新生们背着大包小包,不停四处张望着,总觉得眼睛不够用,唯有轻装简行的李亚东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张洁着重的打量了他几眼,然后苦笑着摇了摇头,大概已经将他当成那种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虽然有本事考上北大,但生活自理能力几乎等于零,情商亦是如此。

      入学报道的步骤简单到草率,确认过身份后,给了张临时学生证,也无需交学费,老师发放了第一个月的三十三斤粮票后,分配好宿舍,这就完了。

      李亚东不知道运气好还是不好,在33楼里分配到一间“小宿舍”,据分宿舍的老师说,以前是个储藏间,因为今年的新生有所增加,床位紧张,才特地开辟了出来。

      里面只有两张铁架床,四个床位,这是好处。不好的地方就在于这间宿舍很小,只有其他寝室一半那么大,目测不到十平方米。

      “行了,兄弟,你要看过老师们的宿舍,就知道咱们住得已经不错了。”一位好心将李亚东带过来认门的学长,约莫看出点什么,拍着他的肩膀说道:“有些老教授已经在学校呆了几十年,一家人住的宿舍也就你们这间大小,平时烧饭还得在过道里解决,那才是真的艰苦。”

      李亚东还能说什么呢。

      “谢了,学长,我感觉挺好。”

      “那就好,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走了,我叫常斌,住在307,以后可以过来串串门。”

      “好。”

      告别了常斌学长后,李亚东走进略显杂乱的宿舍,早到的好处就是可以任意挑选床位,他选了一个窗口右边的下铺。

      由于没带凉席被褥什么的,连个下【创建和谐家园】的地方都没有,李亚东将尼龙编织袋放在脏兮兮的床板上后,锁好门,就直接下了楼。

      在偌大的校园里晃悠了老半天,日后的物美超市现在还没有,好容易在学一食堂旁边找到一家门市部,总算解决了后顾之忧。等他抱着一堆东西回到宿舍时,已经是两个小时之后的事情。

      让李亚东略感诧异的是,房门是开着的,走进一看,才发现他的第一位室友到了。而且宿舍与他离开之前有了明显变化,地上已经不再杂乱,垃圾都被清理了出去,连床板也被拭擦过,没了原先的灰尘,包括他的那张。

      室友是一个带铁框眼镜的瘦弱少年,要比李亚东矮半个头,约莫也就一米六八的样子,他看起来十分腼腆,看到有人走进后,拿着一块脏兮兮的破毛巾转过身来,笑着打招呼,“您好。”

      “你好,你好,这怎么好意思……”

      李亚东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明明他是第一个到的,结果宿舍卫生让人家打扫了不说,连自己的床铺都被清理干净了,好人呐。

      一番交流之后,李亚东对他也有些了解,名字叫郭琦,魔都人,年龄很小,只有十七岁,算是个小弟弟了。

      郭琦大概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发现这位室友人很随和、也没什么架子后,不禁长出口气。

      “小琦,你应该也是早上刚下的火车吧,这会儿肯定饿了,差不多到了饭点,咱们去食堂里搓一顿,我请客。”

      毕竟是要相处好几年的室友,李亚东觉得搞好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还是我请吧,你比我大,以后……”郭琦虽然不善言语,但人却很聪明,显然也有相同的想法。

      李亚东刚想再说点什么,这时门外传来一个大大咧咧的声音,“什么情况,吃饭居然不等我?”

      显然,又有人到了,而且这位室友看样子性格还挺张扬。

      “认识一下,孙卫国,东北那旮旯来的。”一个大高马大的年轻人从门口走进,背上背着一个绿色的大网兜,里面裹着印有“红双喜”的搪瓷盆,以及淡黄色的牡丹花床单等东西,看起来很喜庆。

      “李亚东,卾省人。”

      “天上九头鸟的那个……”孙卫国嘿嘿一笑,露出一副了然的神情。

      “郭琦,魔都人。”

      “哟,大城市来的,幸会幸会……”

      这家伙显然是个自来熟,唠了没两句后,就从包里摸出一瓶老干白,说是初次见面,一定要走一个。于是把三人的搪瓷缸找了过来,一瓶至少50度的老白干瓶底朝天,“咕噜咕噜”的就去了一半。

      三人碰了一下后,一口闷,李亚东倒是没啥感觉,他的酒量就算大不如以前,怼个四五两问题也不大。郭琦可就惨了,不喝好像也不合适,硬着头皮喝完后,整张脸顿时成了关公,连走路都踩不准直线。

      “小琦同志,你这样可不行啊,放心,不出半年,我保管让你腊月回家的时候,把家里的亲戚全部放倒!”

      第二十八章 论一个倒爷的诞生史

      北大这年头有几个食堂李亚东还没摸准,离他们最近的是学一食堂,菜品种类不算多。因为是与室友第一次吃饭,倒也不含糊,将带来三个饭盒外加两个搪瓷缸全给打满了,三荤两素。

      晕菜选的是最贵的,四毛钱一份,素菜倒是便宜许多,一毛钱一份。

      郭琦脑子已经不怎么清楚,抢着要付钱,李亚东示意孙卫国将他给抱住。至于孙卫国,估摸着确实囊中羞涩,也没提付钱的事情。

      毕竟一顿饭要吃掉一块四毛钱,还不包括主食所需要的粮票,在这个年代可谓相当奢侈的一件事情,寻常学生哪里消费得起?

      “咦?这两个肉烧得还是可以嘛。”李亚东捧着新买来的铝饭盒,多少感觉有些诧异。

      五个菜中素菜就不提了,都是水熬的,也就是抱着荤素搭配的想法才点的。至于晕菜中,一道烧鸡块没做好,鸡肉很柴,而另外的两道扒肘条和干烧肉,倒是让他意外的吃出了惊喜。

      扒肘条用的是上好的肘子肉,切成长条形,肥瘦相间,香糯可口。与梅菜扣肉的做法类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底下垫的是素熬白菜。

      干烧肉用的则是纯瘦肉,一般来说这样烧出来的肉很容易柴,但这道菜并没有,口感细嫩,厨师对火候的掌控很有水准。亮点是汤汁,约莫有些传承,属于秘法,浇在肉块上呈现出一种金黄之色,浑不似日后京城红烧菜的浓油赤酱。

      能让李亚东都觉得味道还行的菜,那在这年头肯定是顶稀罕的美食了。郭琦反正已经晕了,两眼无神的坐在那里扒饭,也没个反应,而孙卫国舌头都差点没吃掉。

      “奶奶个熊,吃是好吃啊,就是太贵了,四毛钱一份,几个人能吃得起啊!”这家伙一边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一边骂骂咧咧的说道。

      “其实不贵。”这是李亚东的真心话,抛开厨师的手艺不提,鉴于这年头猪肉的价格,两道菜也算是诚意满满。

      “小东同志,敢情你还是个乡绅老财啊,得,以后吃肉的话隔三差五带我一次,也照顾照顾咱们来自北大荒的农民兄弟嘛。”孙卫国嘿嘿一笑。

      “说了你不信,我家三代都是贫下中农……”

      孙卫国饶有兴致的望着他,眼睛时不时的眨一下,那模样似乎在说:来,接着忽悠。

      这家伙确实不信,李亚东也懒得解释。

      三人吃完饭后回到宿舍,郭琦往床上一倒就没了动静,吐又吐不出来,估计得好长时间才能缓过神儿来。

      “咱俩去逛逛?”孙卫国精力十足,全然不像坐了一天一夜火车的人。

      “你自己去吧,我上午已经逛过。”而李亚东则显得兴致缺缺。

      “哦,感觉咋样?”

      “其实也没什么,一塔湖图而已。”

      “一塌糊涂?不是吧,听说以前是皇帝的御花园呢,不至于这么惨吧?”孙卫国诧异道。

      李亚东不确定这个年代有没有这样的说法,也不作太多解释,让他自己溜达去了。

      等到孙卫国走了后,李亚东开始整理行李,倒是翻出一大叠钞票,数了数,一千两百五十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距离开学还有几天时间,李亚东自然没有闲着的道理,他盼望这一天已经有些时日,如今躁动难耐,恨不得立马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包里的钱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按他之前的想法,是准备到了京城后从零开始,但现在手上有了钱,一些回报率太低的事情,也就可以直接跳过了。

      至于第一桶金从何而来,李亚东其实从未仔细考虑过,为啥?因为根本无需考虑。

      这年头有句话叫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大概没有比倒卖商品更加便捷、更为暴利的行当了。

      隔壁的老柳现在同样在倒卖家电,联想汉卡应该要到明年才出来,底下十几张嘴巴要吃饭,不倒怎么办?

      南边的王石就很机灵,倒卖玉米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在都开始包船干了,只怕身家已经不菲。

      赚小钱得靠能力,赚大钱就要靠政策了。

      倒爷的由来源自于国家前两年提出的“价格双轨制”,针对的对象是国营企业。简单点来说就是国家为了拉动生产力,允许国营企业在完成额定的计划内任务之后,拥有对超产的商品自行处理的权利。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部分商品厂家大概想卖给谁都行,已经不属于计划物资的范畴。在这个纯粹的卖方市场年代,一批甚至不需要票据的商品,流通到市场上该有多火,大概用【创建和谐家园】想都能知道。

      谁能拿到商品,也就意味着能赚到钱。

      商品自然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所以李亚东决定出去找。至于入手那一行当,其实都无所谓,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任何商品都是脱销的。

      海淀这边校区成堆,李亚东本就没抱太大希望,一下午坐公交漫无目的的绕了好大一圈,果然没有看到几家工厂,具【创建和谐家园】置已经被他记录下来,打算明天逐一拜访一下,实在不行的话就往旁边的东城和朝阳方向拓展。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踩点。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22: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