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草莽年代》-第1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就是这个味儿。”李亚东舔着沾有芝麻酱的嘴唇,一脸回味,不知为何,他后来很多年都尝不到如此正宗的热干面了,他自己也做不出来,不管用料如何考究。

      “你以前吃过热干面?”李亚民感觉有点扫兴,原以为带小弟来尝了个鲜呢。

      “县里二中旁边不是有一家吗?”

      “那不能比,味道差远了。”李亚民不屑道。

      “哦……我吃着差不多。”李亚东讪讪一笑,寻思着还得时刻保持警惕啊,不然万一说漏了嘴,就必须用谎话圆回来,实非他所愿。

      吃饭和买票都是大哥花的钱,李亚东兜里还剩下百来块,很想掏出来,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如果他真的只有十九岁,肯定会这样做,但他不是。

      在某些时候我们不能越俎代庖,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大哥就得让他去干大哥该干的事情,虽然苦,但他必定乐在其中。反之,就容易心生间隙。

      很多家庭不和的因素,往往就是如此积累起来的,继而爆发。

      夜幕降临,火车缓缓启动,大哥站在月台上久久不愿离去,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此刻居然学起旁边的人挥着手温情告别,这让李亚东刚酝酿而出的那点小悲伤,瞬间土崩瓦解……

      第二十五章 姓资还是姓社

      火车上并没有李亚东想象中的那么拥挤,他原本视这个年代的火车为洪水猛兽,这也是他为什么坚决不肯多带行礼的原因,此刻感觉有点被老电影里的场景给忽悠了。

      想想也是,这年头又不流行暑期旅游,外出打工的人都寥寥无几,不到春运,哪来的那么多人?

      反正是比九十年代的乘车坏境舒服不少,旅客的素质也普遍较高,多是一些外出公干的企业职工,或是体制内人士。如同李亚东一样的年轻人倒也有些,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出行,八成也是外出求学的。

      李亚东的旁边坐着一位老学究,头发花白,带黑色的圆框眼镜,不苟言笑,身着一套笔挺的中山装,左边胸袋里插着一只造价不菲的“永生牌”钢笔。

      一副标准的社会精英人士打扮,李亚东推测应该是个退休干部,在国企供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坐在对面的则是一对同龄人,一男一女,男的面相刚毅,有着健康的古铜色皮肤,单论帅气的话,李亚东自愧不如。他的肤色要更白皙一些,五官也无出彩之处,顶多属于比较耐看的类型。

      旁边的女生大概只能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唇红齿白、黛眉青颦,乌黑的发丝在脑后扎起一个马尾,皮肤光洁细嫩,估计平时没少用雪花膏。

      在这个素面朝天的年代,这样的天生丽质确实当得起惊艳。

      从衣着打扮上可以看出,两人家境应该都还不错。当然,女生可能要更好一些。俩人似乎认识,一路上窃窃私语,倒是显得有点男才女貌的意味。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止李亚东一个,车厢里的旅客门总会不经意间打量他们两眼。与他们相比,穿着老土、长相平平的李亚东,完全就是一个路人。

      绿皮火车“库器库器”的向前行驶,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总是不差睡觉的时间,因此窗外虽然夜色如魅,但朦胧的车厢里刚上车的旅客们依然精神抖擞。

      “邱虹,你饿不?要不我给你剥个鸡蛋?”

      想不到面相刚毅的男生还位暖男,这样的男人放日后简直就是少女收割机,又帅又暖,哪个女人能不心动?

      偏偏叫邱虹的女生撇了撇嘴,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

      男生尴尬一笑,道:“你别误会,我真不是为了特地送你,我是去看我二叔的,他部队转业后留在首都工作,我有些时日没见了。”

      千里送美人?李亚东不禁有些乐了,嘿嘿一笑。

      小男生的那点心思他如何不懂?这个蹩脚的理由实在占不住脚。看你二叔不会早点或晚点,偏偏这么巧,还赶上一趟车了?

      “田磊,反正我不管,到了首都你就不准再跟着我了!”

      显然是在抱怨没有私人空间嘛。李亚东又乐了,不曾想这个叫田磊的男生还挺粘人。

      “你笑什么?!”

      邱虹终于忍不住了,对别人笑一次,那是善意的微笑。但时不时的笑一下,无疑就有些嘲笑的嫌疑。

      “哦,没什么,你们继续。”李亚东很识趣的阖上眼睛。

      “诶,你这人……”邱虹气结。

      一夜无话,翌日清晨。

      正值早饭的时间,长得胖乎乎的餐车阿姨适时地来到车厢,推着一辆热气腾腾的长条餐车。

      “来来,借过……瓜子汽水、饼干蚕豆、报纸杂志,还有刚出炉的馒头,有需要的同志赶紧了。”

      走到第八节车厢餐车上的东西还是满满当当的,说明胖阿姨的生意并不好,不过也总有几个人并不在乎一顿早餐钱,譬如李亚当。

      只有真正面对过死亡的人,才能体会到生命的难能可贵,这辈子是不可能亏待这副身体的,钱没了可以再赚,冷鸡蛋终究抵不上热馒头。

      “阿姨,来俩馒头。”

      “好嘞!”胖阿姨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火车上不存在广撒网,逮着一个是一个,东西卖得贼贵。大家并不是吃不起几个馒头,只是现实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没人愿意当冤大头。李亚东无疑出了一次风头,使得车厢里的好多人都注意到他。

      “我要一份报纸。”

      这是李亚东第一次听到旁边的老学究开口讲话,声音果然如同外表一样,低沉而严肃。

      “邱虹,你吃馒头不?”

      “不吃!”

      胖阿姨悻悻而去,没好气的刮了邱虹一眼。

      唉,女人何必为难女人?李亚东叹了口气,开始享受自己的早餐。

      两个馒头还没啃完的时候,旁边突然响起一声怒斥,吓了他一跳。

      “这种问题还用讨论?明明白白的资本主义嘛,雇工数量都达到了103人,加上他儿子开的店,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140多人,这不是剥削又是什么!”

      正好吃罢早饭的旅客们也挺无聊的,有几个自持有些见识的人,被老学究这一嗓子给吸引了过来,凑到旁边看了看报纸上的那篇惹他大动肝火的文章。

      李亚东不用看都知道,上面讨论的八成又是年傻子那个招黑货。

      “可不是?这家伙胆子可真肥,雇这么多工人,简直比过去的地主老财还黑暗啊!”

      “我觉得上面的态度不够坚决,这种行为明显就是撬社会主义的墙角,哪用得着讨论来讨论去,直接抓起来不就完事了?”

      “……”

      几位大叔各抒己见,观点明确,被老学究引以为援,他开始作最后总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当雇工数量在八个以下、且雇主自身参入劳动生产时,这样的身份才属于‘介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也就是我国所承认的小业主、个体户。你们再看看这个年广久,140多位雇工啊,得被他剥削成什么样?”

      “就是!”

      “对呀,老先生说的在理。”

      “……”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纷纷附和,几乎全都认同老学究的观点。

      旁边的李亚东很想对老学究说一句“你怕是对马克思有什么误解”,人家老马只是以“八”这个数字举例说明一下,你还较真了,再说那是什么年代?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嗯?”可他万万没想到,因为坐得太近的关系,这个动作刚好被老学究给捕捉到。

      “小伙子,难道你有什么不同的见地?”

      “没有。”李亚东回答得异常干脆,丝毫没有帮助人民群众摆脱思想误区的想法。

      “没有你又是苦笑又是摇头的干嘛?我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不爱关心国家大事,可不管怎样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要有的吧,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绝对不能让它渗入到社会主义中来,不然好好的国家就被它玷污了!”

      老学究一番话说得义正言辞,完了后还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打量了李亚东、包括对面的田磊和邱虹几眼,显然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多好的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呐,要是思想再开阔一点就好了,李亚东不禁想着。

      心有所感,嘴巴终究没能管住,“老先生,其实姓资姓社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多年,难道你就没有想过,如果里面的道理真的这么容易捋清楚,为什么陈志雄和年广久的问题,还会在报纸上一再讨论?”

      第二十六章 黑白电影里的旧京城

      老学究微微一怔,似乎没料到旁边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能提出这么深刻的一个问题。

      不止是他,周围所有人都哑火了,没有一个人能搭得上话。

      “难不成你还知道原因?”老学究蹙眉反问道。

      “其实很简单……”李亚东压低声音说道:“因为上面的某些人自己都没捋清楚。”

      “你!”老学究勃然大怒。

      这句话不似利刃,却更胜利刃,狠狠地插在他的胸口上!

      好了,人家上面领导还没捋清楚的东西,你们底下的平头老百姓就一个个的已经开始盖棺定论了,这属于什么行为?说是井底之蛙,自视甚高,鼠目寸光,那都是轻的。

      “难道我说错了?”李亚东寻思着反正话也说开了,干脆一步到位,如果能成功【创建和谐家园】几个,总归是件好事。

      也不怕太招摇,下了火车谁能认识谁啊。

      “你这也是猜测罢了。”老学究心里其实隐隐觉得这个自己从未深究的问题,约莫还真是这样,毕竟人民日报代表的是官方舆论,但不知为何,总感觉不太得劲。

      “不错,我是猜测,但我猜测的无疑很符合逻辑……”

      李亚东眼神扫视过周边一遭人,表情严肃的说道:“我之所以说这些话,其实只是想阐述一个道理,成日去讨论姓资姓社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不能一味的沉浸在从苏联引入的社会主义理念之中。小平同志前几年不是说过嘛,中国应该走自己的路,走最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金玉良言,也是中华复兴之曙光。”

      这个说法是八二年党的十二次大会上,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的,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才下定决心放弃高度集中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全面的体制改革。

      只是这一理念过于超前,没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人其实很难理解,以至于许多人都是左耳听右耳出,难以产生共鸣。

      周围众人一脸懵逼,只觉得这个小伙子好有学问,满口都是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

      唯有老学究若有所思,一本正经的问道:“那么……到底什么路,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很简单,跟着党走就对了,多点信任,少点非议。”李亚东呵呵一笑,回答得模棱两可,某些问题点到即止就行,再多说就过于妖孽了。

      “嗯?”老学究先是一愣,不过很快就回过神儿来,一阵汗颜道:“你说的对,倒是我唐突了,国家下一代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家国不兴啊。”

      “老人家抬爱,我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也就平时喜欢看些报纸和书籍,刚才所说的仅为一家之言,大家如果觉得有道理就听听,觉得没道理不听也罢。”李亚东笑着摆手。

      “敢问……小友,就读于哪所高校?”老学究想了想,最终决定摒弃年龄落差,平辈论交,无疑是真被他的一番言论给折服了。

      “不敢不敢……这不正准备赶去北大报道嘛。”

      “北大?不错,能讲出这番道理的,肯定不是庸人。”老学究露出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其他乘客也纷纷附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把李亚东都夸得不好意思了。

      一场因为报纸引发的争论就此结束,正当李亚东准备眯一会儿的时候,忽然感觉有人在戳他的手臂,抬头一看,发现邱虹一脸小星星的望着自己。

      “你是北大今年的新生?”

      “啊。”李亚东看了看她,不明所以。

      “认识一下,我叫邱虹,江城人,以后咱俩可就是邻居了。”邱虹笑着伸出【创建和谐家园】的小手。

      人家女生都这么大方了,李亚东自然不能掉链子,可右手刚从裤兜里掏出来,就感觉空气中弥漫一股醋坛子打翻的味道,侧头一看,一道不太友好的目光正紧张的盯着他。

      “咳,那啥,我最近感冒了,握手就算了,怕传染给你。你也是去报道的?清华?”

      邱虹悻悻然的收回手后,有些尴尬的回道:“我倒是想呢,没那么近,首师大。”

      “那也不错了,师范类院校,吃香的很,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学校。”

      “还是你厉害……”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8: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