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草莽年代》-第1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就是啊小东,这么些吃的,得花多少钱啊?”陈月娥蹙着个眉头,表情显得有些埋怨。

      “大嫂,不是买的,都是人家送的,天天都有人往家里跑,屋里还有一大堆了,尽是一些零嘴,谁吃啊?这不就给婷婷拿了一些来。”李亚东讪讪一笑,这句话半真半假,有些东西是从家里拿的,有些是他来时特地去镇上买的。

      这些年大哥大嫂对他关怀备至,比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要照顾,他现在有钱了,不得要反哺一下?就像婷婷说的,如果能拿得过来,他还真不介意把供销社搬空。

      不过这话陈月娥母女倒没听出什么毛病,想想也是,全县唯一一个北大学生,再多的人上门祝贺都不足为奇。

      “婷婷,再往底下翻翻,还有最好吃的东西你没找到。”

      “真的?”李婷婷一脸希冀,在一堆美食里翻找了老半天,终于摸出一个用牛皮纸包裹着的不明物体。

      “小叔叔,啥呀?”

      “烤鸭。”李亚东呵呵一笑,自己就靠这个赚钱,没理由不带给家人尝尝,上次他二姐李春兰回娘家,同样弄了一只给她带回去。

      “哇!没热气了还这么香啊!”李婷婷拆开牛皮纸后,将烤得金黄的烤鸭凑到鼻尖嗅了一下,哈喇子差点没掉出来。在美食面前,长得再水灵都没用,毕竟也就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中午吃饭的时候,李亚民总算是回来了,看他脸上的表情,显然会议开得并不愉快。

      “哦,小东来了。原本还打算这两天回去一趟,实在是那几个老家伙太难缠了,气死个人……”

      第二十三章 家事了,离期近

      李亚民大概真是憋坏了,他一个小生产队长在公司大会上肯定没有太多发言权,所以一边吃饭,嘴里还不停念叨着。

      李亚东听了一会儿,总算有些眉目,诧异道:“哥,你上次是去的海盐?”

      “对呀。”李亚民尝了一口重新加热过的烤鸭肉,眼前不由一亮,不过也没说什么。眼下虽然他娘同意了这件事情,但他还是坚持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干这个,“公司说话顶事的那几个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要是不想改革,就别派我们出去学习嘛,学了经验回来又不实施,这不是等于脱裤子放屁吗?”

      “步鑫生?”

      “哟,你也知道啊?”李亚民略显诧异,不过也仅限于此。

      在八十年代的中间几年时间里,中国最耀眼的明星绝对不是刚拍完《少林寺》的李连杰,而是海盐衬衫总厂的厂长,步鑫生。

      他是中国最早施行体制改革的国企厂长,制定了一套很新颖的员工激励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人不怎么喜欢按套路出牌,总爱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在这个年代就敢跑到魔都最繁华的淮海路八仙桥,在嵩山电影院的门头上竖起一块巨型广告牌。

      要知道这会儿整个魔都只有三块大型广告牌,除了他这块,另外的就是日国三洋,以及中华牙膏。

      李亚东也多少有些了然他大哥这样一个在别人眼里很古板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推崇步鑫生的改革。步鑫生有一个外号,叫作“夏伯阳”,这是来自苏联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位作战勇猛、但对下属十分严厉的红军将领夏伯阳的故事。

      “我就觉得他们的生产模式很好嘛,多做多得,绩效考核,这样才能让每一名职工都充满干劲嘛,哪像现在……”李亚民欲言又止,不由叹了口气。

      他身在国营企业的第一线,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自然清楚的很,这年头流行一句话,叫作“党是妈,厂是家,没钱找妈要,缺啥从家拿”,企业职工完全由国家养着,也甭管干的活多活少,大家都一样,真遇到刺头还挺麻烦,只要不做出太出格的事,想开除掉都不容易。

      “哥,我觉得这事不着急,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总有一天会到来,那啥……你也别太得……”

      “你真的这样觉得?”李亚民眼珠子一瞪,小小的激动了一把,好歹家里终于有个支持他的人了。

      他又哪里知道李亚东还有一句话没说完,他原想说“你也别太得罪人了”,在体制里待着,跟大领导唱反调,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行为。

      李亚东深知他大哥的毕生心血都倾入了这家公司,可哪又如何?等到九十年代末,厂里一纸公告,他照样还是下岗了。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大多数人就像一粒沙子,被风浪裹挟着,漂来漂去,想要挣脱,又无可奈何。

      改革意味着新生,同样也意味着牺牲,中国这艘东方航母崛起的势头势不可挡,改革开放在摸索中前行,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再爬起来,期间难免要牺牲一部分人,九十年代末的那股下岗潮,那一代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牺牲的人。

      “哥,你忘记了,我马上要到北大经济系报道,怎么能不提前关注一下社会时事和民生经济呢?”李亚东想了想,有些话还是不太适合现在说出来,因为时机未到,太过前瞻性的话语只能耸人听闻,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

      他大哥这辈子或许依旧会以悲剧收场,但没关系,还有他。

      “对嘞!”李亚民笑了笑,脑子里总算腾出空来,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好小子,真有的你,居然考上了北大,不错,这回算是给老李家争了光。”

      话题回到这上面,饭桌上的气氛明显缓和了不少,陈月娥给李亚东夹一撮汉菜后,笑着问道:“小东,算算时间也快了,打算啥时候动身啊?”

      “九月初开学,报名会提前几天,所以打算月底走。”

      “那没几天了,到时让你大哥请个假,送你去省城。”陈月娥点头道。

      这个年代他们县里还没有火车站,出远门只能到省城乘坐绿皮火车。

      下午从大哥家出来以后,李亚东一直心事重重,越发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他很难通过言语上的沟通,去改变家里人的命运轨迹,一是不能说,二是说了大概也无用。

      就比如他大哥,如果按照李亚东的想法,他会劝大哥尽早离职,趁着现在政策刚放开,做个个体户,将来不说富得不能动,一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这话他敢说吗?

      他说了他大哥就会听吗?

      答案显而易见。

      “白给”大概也是行不通的,不说他大哥这种心怀信仰的人,就算他三哥也不会坦然接受他的馈赠之物。

      那能怎么办呢?

      他除了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外,也得替家人谋取一条后路。

      “算了,还是一样样的来吧。”

      寻思着这两件事情大概是个递进关系,李亚东暂时也就懒得去考虑了,他现在倒是迫不及待的想飞往京城,只有到了那里,他才算真正的赶上了时代的浪潮。

      八月份的中下旬,自从乡长上他家里来了一趟后,李亚东就不怎么着家了,倒不是对当官的有什么歧视,只是单纯的不太想接触,他自认说不了太官僚的话,绕来绕去的兜圈子心累,所以懒得应付。

      烤鸭店的生意现在触底反弹,每天要烤两炉,赚钱倒是其次,主要还是为了将张春喜和蔡小惠俩人彻底教会。李亚东可不想等自己走了后,俩人砸了自己的招牌,做餐饮他可是很认真的,向来注重口碑,这也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点偏执。

      “小东,有啥独门绝活全使出来,你放心,等你走了后,胡婶儿那边我一定照顾好,别的不敢说,三天一条鱼,五天一斤肉,妥妥的!”

      “算你小子有点良心。”

      李亚东倒真没藏着掖着,对张春喜可谓倾囊相授,连自己制作烤鸭时省去的一些诸如“淋油、上蜜、填料”的步骤,都一一给他讲解,不要求他一步到位,以后有了时间慢慢改进就是。

      这份买卖要真的沉下心来闷头去做,有多赚钱李亚东是心知肚明的,至少在这个年代,很快就能积累到一份不错的家底,只怕一年得出两个万元户,说不出都没人敢信。

      而作为创业人的他,是没有索要过一分钱的,放日后怎么的不得弄个技术入股?因为张春喜答应帮忙照顾他娘,这对李亚东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时间就这样匆匆流逝,转眼间,月底到了,李亚东也要启程离家了。

      第二十四章 不悲伤的离别

      李亚东不算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有时候还是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尤其是他在乎的人。

      离别的这天终究还是来了,胡秀英原本已经打定主意,要高高兴兴的送儿子去上大学,毕竟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可事到临头,仍然止不住眼泪。

      “小东啊,到了大学要照顾好自己,记得按时吃饭,家里现在也不缺钱,别像你大哥一样嫌麻烦,吃了上顿不顾下顿,再饿出个胃病来。到了地方记得给家里来个信……”

      老李家的堂屋里,胡秀英坐在长条板凳上抓着儿子的手,眼泪婆娑的不停念叨着,像是总有说不完的话。李亚东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好了,娘,小东就是去上个大学,又不是不回来了,这离过年也没几个月了。”

      李亚民是昨晚回来的,今天特地请了一天假,送小弟去省城。在他看来小弟长这么大还没出过县,路上肯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可不得让他这个大哥帮衬着送上车?

      “不说了,不说了……”胡秀英明白大儿子说的在理,摆摆手后,破涕为笑。

      “小东,姐给你煮了几个鸡蛋,就不放包里了,你自己提着路上吃,听说要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呢,咋就这么远?”

      李春兰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带着丈夫和儿子一起回来了,家里也拿不出来什么好东西,就把攒了有一阵儿的十来个鸡蛋全煮了。

      “哥,真不要我去?”李亚军踌躇着问道。

      “你去干嘛,难不成我还能把人弄丢了不成,浪费车钱。”李亚民摆了摆手,从家里往返省城一趟可不便宜,一个人得花好几块,攥着以后都够给孩子交半年学费了。

      李冬梅人多了就不怎么爱说话,只是红着眼睛对着弟弟一个劲儿的傻笑。

      “好了好了,就这样吧。小东,东西拿好,咱们早点走,还要转好几趟车呢。”李亚民看天色已经不早,赶紧催促起来。

      李亚东并没有带太多行礼,原本他娘给他收拾了整整两大包,一包是换洗的衣裳,一包是家里的土特产什么的,另外还有两床被子,一床薄的,一床厚的。他一看头都大了,最后只带了那一包衣裳。他娘纠缠了老半天,实在说不过,也只好作罢。

      当然,李亚东此时并不知道,他昨晚亲手交给他娘的两千块钱,除去数量太多的零碎外,其余的大票子,全在这只尼龙编织袋里。

      “小东啊,袋子可得提好咯,听他们说火车上乱的很,最好放在怀里抱着。”一家人一起走出门外,胡秀还是有些担心的提醒了一句。

      “娘,知道了,我又不是小孩子,你都念叨好几回了。”李亚东很想微笑,但望着娘和两个姐姐红着眼睛的模样,却又笑得很尴尬。

      村里人结伴过来送行,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没有空手的,这家两个鸡蛋,那家两捧花生,李亚东拿都拿不下,最后只能一一谢绝了。算不上什么贵重东西,却代表着乡亲们真真切切的心意。

      李亚东这时就在想啊,能生在这个小山村里是他的荣幸,老天爷最好别让他太有钱,否则改天回来把村里的破墙烂瓦全给推了,一家一幢楼房,贴瓷砖的那种。

      “娘,哥,姐。各位大爷大婶,大哥大嫂们,那我就先走了,等腊月过年再回来看你们!”

      李亚东没有矫情的给他们鞠躬行礼什么的,只是简单的笑着挥了挥手,然后将尼龙编织袋甩到肩头上,跟着大哥大步流星的往村口走去。

      “小东,好好读啊,争取以后留在首都当个大官!”

      “是啊,别让大城市的人把咱们农村孩子给瞧扁了。”

      “对,混出个人样来让他们瞧瞧!”

      “那啥……小东啊,听说大学里是可以处对象的,最好能拐个首都的漂亮媳妇回来。”

      “哈哈……”

      身后传来乡亲们直白却淳朴的祝福,李亚东深吸一口气后,抬头望向天空,努力不让眼泪掉下……

      待我衣锦还乡时,定叫这笑声更开颜。

      原本俩人是打算直接走到乡里坐大巴的,毕竟是出远门,借个自行车来也不方便,可刚出村口没多久,却发现前面的土路被一架牛车给挡住了。

      一个带着大草帽的家伙嘴里叼着根茅草,正优哉游哉的躺在车板上抖着二郎腿。

      “买卖不做了?”李亚东笑着问道。

      “做个甚呢,那才几个钱,能比得上巴结好你这个未来的大官?”张春喜掀开头上的大草帽,一本正经的说道:“我家小黑的第一次就给你了,别嫌慢就行。”

      这年头的牛可是宝贝,除了农忙的时候,平时都得当祖宗伺候着,所以好多人家舍不得给牛按车架子。李亚东打量了一眼崭新的车架子,就知道是新做的,显然这小子为了这一天暗地里下了不少功夫。

      还能说啥呢,两世好兄弟,这辈子有我李亚东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张春喜一口汤喝。

      牛车慢悠悠的走着,张春喜这个初哥技术贼差,颠得李亚东和李亚民俩人叫苦连天,【创建和谐家园】都不敢坐下去,最后干脆蹲在车板上。

      “小东,有屎吗?有屎现在就赶紧拉,听他们说火车上厕所都有人占着,到时可别脏了裤子,哈哈……”张春喜自己倒是全然不在意,就跟晕车的人不怕开车一个道理,瞅着他的模样乐得哈哈大笑。

      “滚蛋!”李亚东恼羞成怒,主要被他这么一说后,还真有点便意盎然的感觉,这就比较尴尬了。

      随后来到乡里,临上大巴车前,李亚东果真找个厕所轻松了一把。

      张春喜终于还是嗅着巴士尾气把他们给送走了,俩人到了县里后,简易的长途汽车站外面,陈月娥和李婷婷已经等候多时。

      “票买了吗?”李亚民望向妻子问道。

      “早买了,看你们还没来,都快急死了,马上就要发车了。”陈月娥长出口气,从碎花裤的口袋里掏出两张车票来。

      这年头买票是很方便的,只要给钱就行,八四年居民身份证还没有出来,也就坐飞机比较麻烦,需要户口本和单位开具的证明信。

      与大嫂和婷婷寒嘘了一小会儿后,李亚东就被大哥拉上了车,长途巴士轰隆隆的向前行去,这副十九岁的身体,终于第一次离开了这座县城。

      到了省城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饿得前胸贴后背的俩人先找到一家小餐馆,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下肚后,瞬间起死回生。

      “就是这个味儿。”李亚东舔着沾有芝麻酱的嘴唇,一脸回味,不知为何,他后来很多年都尝不到如此正宗的热干面了,他自己也做不出来,不管用料如何考究。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7: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