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荆楚帝国》-第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大盾之前造了一百块,尺寸是熊荆与工尹刀合计的:长一点一米,宽零点六五米,厚一厘米。这比现有的楚国大盾长了十七厘米,宽了十厘米。也更重,楚国大盾不过七公斤,这面带弧形的大盾重达十公斤,对一般士兵来说确实是重了。

      “造小?”士兵们举矛扛盾,熊荆手中也有一把小剑。这是欧丑用造五尺王剑剩余钢料打造的,剑长不过三十厘米,拿着照样觉得重。“造小的话,能否结阵?”

      龟甲阵确是一绝,前日环卫在熊荆的指导下结出此阵,邓遂也好、蔡豹也好,士卒也好,全都吓了一跳。众人第一个反应是此阵不畏箭矢,再见缩成一团的军阵可以前后左右自如移动,又觉此阵最适合山地步战。可惜环卫善使殳而不善使剑,要成阵还须花费一些时日磨砺。

      邓遂知道龟甲阵的好处,自然算过结阵盾牌的尺寸,闻言道:“殿下,大盾造小三四寸也可结阵,不过结阵时彼此间隙有些小。然我楚国兵卒高多在七尺上下,盾大无益,士卒举不起。”

      环卫和宫甲是遴选过的,身高多在一米七,普通士卒身高不过一米六出头,不少在一米六以下。楚国一般人家的饮食比三晋穷人要好一些,但一年也难吃几次肉。不吃肉能打仗?攻城的时候蚁附消耗敌人箭矢滚木还差不多。

      “盾可造小,但庶民要多吃肉。”想到此熊荆莫名答了一句。他最先想到的是养猪,但猪吃粮食,没红薯玉米不好养;第二想的是捕鱼,最好是鲸鱼,但需要海船,还需冰块。

      “殿下仁德。”邓遂赞道。大王出征,熊荆俨然已是楚王。

      “此阵如何?”熊荆瞬间想到很多东西,可眼下他不得不收回思路。

      “此阵绝妙。”邓遂又赞。“唯士卒不善使剑,剑也过短,臣闻造府可造五尺钜剑……”

      “过短?”熊荆不同意他的观点,“剑是可以造长,然长剑阵斗时挥舞不便,三尺足够了。你不是已知如何阵斗吗?”

      “臣,”邓遂汗颜,“臣等尚不能领会此阵之精妙。”

      “没什么精妙的。”亚历山大方阵熊荆不过是看过一部电影,罗马军阵看的可不仅仅是电影了。“不过是三线作战,阵斗时彼此轮换罢了,不佞上次已经画了草图啊。”

      “殿下,士卒多不识字。”邓遂不仅仅汗颜,背上也流汗了:“臣亦不识字。”

      “你也不识字?!”熊荆仰看他好是一会,他记得上次演习后邓遂提了不少建议,还有两册书简奉上,说得头头是道,没想到竟是个不识字的。

      “臣……惭愧。”邓遂老脸通红,他是卿族,不是没条件识字,是自己不喜,学过也忘了。

      “好吧。我知道了。”熊荆无可奈何的点头,喃喃道:“看来不单需要吃肉,还需识字。”

      “杀!杀!杀……”空地上士卒们还在操练,刀盾手扛盾挥剑,夷矛手奋力前刺,汗水已湿透他们的衣裳皮甲,可这时候熊荆看他们的眼神已完全不一样了。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体弱而愚蠢,这恐怕就是楚军的现状了,要不是那日送父王出征时切身感受到民众对父王、对楚国的热忱,熊荆怕是要撒手不干了。

      “请问老师,我楚国有多少人识字?”下午是黄歇的课,课后熊荆便躬身请教。

      “识字?”黄歇打量自己这个学生,他已经不把熊荆当孩子看了。“子荆欲何为?”

      “不欲何为,不过是想知道识字者有多少。”熊荆答道。

      “子荆可知朝臣多不识字?”黄歇反问,“官吏也多不识字,尤以世袭之贵人为重。倒是无官职的士人、有官职的皂吏……”他又看见东宫里的寺人宫女,补充道:“哦。还有宫中的寺人、宫女,女市的伶人这些人大多识字。”

      “再请问老师,国人如何才能天天吃到肉?”熊荆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第七十一章 裁决

      熊荆的问题真把黄歇问糊涂了。这个时代要问的本该是‘如何才能天天吃饱’而非‘如何才能天天吃到肉’。豪爽大方如孟尝君,他的门客最低一等也叫‘食无鱼’。齐国河流不少,又三临大海,想来鱼贵不到那里去,可怜门客都要食无鱼,何况城外乡野间的庶民?

      东宫里,黄歇想着该如何回答自己的学生。淮水上游,往城阳而去王卒中的一辆安车,大司命淖狡正向熊元禀报项燕之事。通过飞讯,数日前项燕便没了消息,留守城阳的陈师司马陈丐也不知项燕带着一万余兵马去向何处。

      安车为国君专车,其外错金镶银、雕龙绘凤,其内则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御者室,后为主人室。高逾一米,长宽皆在两米以上。旅途劳累、心疾愈重的熊元半躺在车上,皮冠却是戴着的,他听罢淖狡所言说道:“子歇曾言,项燕乃我楚国之良将,其不守反攻,必有道理…咳咳……大司马不必太……”

      话没两句熊元又咳上了,一车伺候的长姜连忙抚胸擦背,一边示意淖狡告退。

      “臣知矣。臣请告退。”淖狡欲言又止,不得不退下。王卒每日三十里行向城阳,这需要二十多日。因为动员令下达的迟,调兵的王命传龙节即便到达县公手里,县卒也多处于动员中。这等于说二十日内城阳将孤立无援,那里只有万余守军,能守得住吗?

      “大司马,”淖狡的话完了,熊元的话还未完,“唐且先生去魏国否?”

      唐且是魏国人,曾为魏臣。流传后世的‘天子之怒,伏尸,项燕所部已到稷邑。

      项燕率领的轻装部队确实到稷邑外围,只是秦境管束严密,他不敢贸然让斥候深入秦境,更不敢潜入稷邑。他只能派轻锐之士四周警戒,遇见生人一概掳掠随军,不放过一人。可时间久了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最少,家人彻夜不归,以秦律之连坐,家主必定是要报官的。

      小山上,不甚清晰的单目陆离镜里,稷邑是一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城。十万秦军出征,粮草辎重城里放不下,只能堆在城外。除了这堆积如山的军资,城邑不远处还有一大片穿着五颜六色、人货混杂的车马,他们应该是秦军军市里的商贾。集结于此,估计是在等秦军包围城阳后开设军市,军市一可变现秦军私掠来的财货,二可以满足士兵作战所需。

      山林中潜行六七日,稷邑终于出现在眼前,几个有陆离镜的裨将看的仔细,下面的军率没有陆离镜,便只能眼巴巴望着。

      “将军,末将请战,一战而下稷邑。”潘无命忍不住了,陆离镜一扔便向项燕请战。

      “末将也请战,请将军下令拿下稷邑。”成通紧随其后。

      “不急不急。”彭宗见项燕不答话还在细看数里外的稷邑,当即笑了笑。“秦军夜里戒备必严,攻城拔邑自是明日晨明最佳。”

      “晨明?”现在不过是高春方过,刚入下春,晨明是明天早上天亮,还有十几个时辰。

      “兵卒连夜赶路极为劳累,自该歇息一夕……”彭宗还在说,项燕放下了陆离镜,此战怎么打他心里已有数。

      “诸将听令!”项燕看了一眼西斜的太阳,时间紧急,他不想回军帐发令。

      “唯唯!”诸将大喊唯唯,全都躬身受命。

      “一曰:悬车时分,项稚部急行至稷邑之西,断秦军之归路,谨防秦军骑兵至传讯复邑。本军骑兵全由由项稚调遣。稷邑若下,你部当西出三十里至复邑城下,连夜拔下复邑。”

      “末将敬受命!”连日行军,士卒疲惫,项燕不得不将拿下复邑的任务交给项师。

      “一曰:黄昏时分,成通部遴选精壮之卒两千人出稷邑大道,不张旗鼓,伴作秦军往稷邑行进,秦人若觉,当弃一切辎重急行攻之。余者留驻大营。”

      “敬受命!”成通也受命。息师只有半师,人数最少,不过四千。

      “一曰:悬车时分,潘无命部以全师精锐沿林潜行,至无林处当疾行。切记不可浪战,当以攻入稷邑为要。你部余者亦留于大营。各师将卒不可贪恋秦人财物酒肉,违者,斩!”

      军令很快就下完了。除了留守士卒,一万六千人的军队分成三路,一路断后,一路正攻,一路偷袭。选择黄昏时分正是因为暮色渐重,目不及远,于大道堂而皇之逼进稷邑的这路楚军或许不会被秦军察觉有异。

      “末将敬受命!”潘无命扯着嗓子喊了一声。之后揖礼而出,马上安排去了。

      一日十六时辰,每时辰不过九十分钟。项稚和潘无命两部最急,两人一入本部所在的树林便急招军官与会,安排任务,下达命令。

      军官在开会,有经验的士卒自知战斗在即,他们或整理行滕、兵刃,或就水吃些军粮。这是糗(qiu),与后世朝战的烧面类似;但更多的士卒是脱下皮甲、上衣,将一片锦帛夹于前胸,其上写‘莫敢我乡(向)’、或写‘百兵莫敢我’、‘弓矢莫敢来’。

      各县各邑皆有巫觋,这是家人求来的保命符,虽说生死由天,可谁又不眷恋生命呢?

      “大司命庇佑!”一切收拾停当,众人朝东而拜,默默等待神明的裁决。

      第七十二章 来袭

      各师将卒在准备,大帐里军司马彭宗则在火堆前悄声祈祷——楚军惯例,遇战须卜,司马行之。太阳一点点偏西,临近悬车时祈祷终于结束,占卜结果不出所望,是吉。

      “善!”项燕重重点头,将重新汇于帐内的各师将率全数看了一遍,这才抽剑大喝:“杀!”

      “杀!”将率们跟着抽剑狂喝,声音传至帐外,外面的士卒也挥戈大喊:“杀!杀!杀……”

      孤军潜行出这句话后脸色便大变。秦楚边境,不是秦军便只有楚军了。想到来的是楚军,他大骇道:“我等应速报城尉,不报,死罪。”

      没等喜反应过来,随从便奔向城门,一边跑一边大喊‘楚军来矣!’可惜情急间他说的是楚语,除了城旦、小吏能听懂外,城上城下的甲士、军官全然不懂这个皂吏在喊什么。

      “楚军来矣!楚军来矣!”被城门口的卫兵拦下后,随从终于说了一句半生不熟的秦语,而后指向身后那列越来越近的军队。

      “荆人来袭!”报警的呼喊终于传到了城头,不带任何迟疑,东城门上的警锣最先敲响,紧接着是全城锣声大作,军营里的甲士操戈出营,城外的商旅蜂拥入城,稷邑城尉也在第一时间登上城头,分辨敌军来的数量和方向。

      锣声是秦军的信号,同样也是楚军的信号,楚秦大道上,刚刚斩杀数名秦骑的成通心中一紧,不及下令便亲自带着两千轻锐之士狂奔,在旬月不雨、干燥无比的大道上拉出一道尘土。

      “荆人袭我,不过两千,擂鼓,列阵!列阵!”大道上疾奔的楚军实在显眼,见敌人仅仅两千,又无兵车,四周更无敌军,城尉自持兵力倍于敌军,慌乱于瞬间转变成愤怒,大喊着列阵。

      城头上锣声歇了下去,催战的鼓声接着响了起来。其他方向城门紧闭的同时,稷邑城内的秦军和战车从东门快速出城,于壕沟前列阵。四千对两千、有车对无车,在城尉眼里,来的不是两千敌人,而是两千颗加官升爵的人头。

      “止!列阵。”跑了一段,离稷邑东门不过两里的成通下令士兵止步列阵。受命之时,他便已然明白自己这支‘正师’的任务,现在见自持胜算在握的秦军果然出城列阵,他自然要慢慢地列阵,以吸引他们的注意。

      “列——阵!”卒长、偏长、两长止步大喊,指挥麾下的士兵列阵。士兵不解全军攻击之策,以为只有自己这两千人拔城,而对面的秦军越排越密、越来越多,心中很是惊惧,有些人甚至想逃,可裨将成通就立于阵前,大家方找回些胆气,在军官的指挥下急忙列阵。

      十数年没有打仗、县卒训练自然不如王卒和秦军,这阵列了许久,直到城下秦军甲士徐徐逼近时才马马虎虎列好。秦军的军阵越来越近,其两侧戎车战马的响鼻越来越清晰,却因为背着阳光,他们的面容楚军全然看不真切,有的,只是一片耀眼的霞光。

      对背西面东的秦军来说就不一样了,顺着霞光,这支远行百余里冲到城下的楚军面有疲色、狼狈不堪,他们不但是甲胄不全、衣裳破烂,连队列也不甚齐整。按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军阵只需一个冲击便可击穿,接下来就是单方面屠杀了。

      秦军徐进,楚军再历经一次整队后也挪步往前迎敌。五百步、四百步、三百步、两百步……,一百五十步时,两军【创建和谐家园】手冲到阵前,准备在敌人进入一百步后开始放箭,然而,此时城头锣声又起,一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楚军正快速逼进稷邑北门。

      “止。退。退!”领军的城尉并不慌乱,他鸣金挥旗,指挥秦军缓缓后退回城。

      秦军退的纹丝不乱,但成通决不能让他们安然退回城邑。这次是楚军全力击鼓,震耳欲聋的鼓声燃起士兵身上最后一丝力气和蛮勇,他们挥动戈矛大声吆喝起来,快步追向要退回城内的秦军。

      “止!”两军实在太近,自己离城池又实在太远,无可选择的城尉不得不再次下令擂鼓,待疾行而来的楚军行至五十步时,他方大喝:“放箭!”

      一鼓而作气,再鼓而气衰,数千支箭矢飞向疾步奔来的楚军,中箭者无数。可箭矢根本不能打消楚军的士气,反而激起他们的凶性。不管中箭与否,他们都高举着兵刃,狠狠撞向秦军的军阵。一时间,戈戟交击一片、喊杀狂喝一片、鲜血尸体一片……

      如成通战前所愿,两军终于缠在了一起,哪怕秦军的战车正冲入自己单薄的两翼他也不再担心——他看到潘无命率领的蔡师已在两里之外。

      “杀!”并没有等待太久,身先士卒的潘无命便带着毫无队列的蔡师冲过长满黍稻的田陌,扑入难分难解的战团,于秦军左翼侧后死命猛击。秦军左翼腹背受敌,瞬间全崩。左翼崩溃是灾难,但更大的灾难是越来越多的楚军出现在整个军阵背后,开始时秦军还能结阵为守,并在逐步逐步的退却中慢慢靠向城池,但看到自己马上就要被楚军全面包围,尚未围死的右翼居然擅自离阵而去。

      “逃了!秦人逃了!!”楚军将卒见状大喝,士气更盛;秦军士卒虽然不知道敌人在喊什么,可回头见有人脱离军阵逃向城池,勉强维持的战线终于崩塌。

      两军对垒时死不了多少人,军阵崩溃的结果却是全军尽墨。冷静时谁都明白的道理,友军溃逃、城池近在咫尺之下每个人都懵了。眼见吊桥正在拉起,每个士兵都争着抢着想逃回城内,他们抛弃兵器、蜂拥挤向吊桥,涌向城门。

      “放箭!”城墙上箭如雨下。稷邑城令在不忍中下令,想驱使败军远离城池。可这已经晚了。瘟疫般的秦军跳下了城池,有些被水中竹箭刺穿,有些则踏着同袍的尸体,挤到了城门口。

      “放箭!”城令已手足无措,除了喊放箭再无其他命令。可他越是放箭,城下秦军死的就越多,尸体垒的就越高,而城池之外,于暮色里跨过塞满秦军尸体的护城池,楚军正举戈而来。

      第七十三章 来袭2

      “我军大胜啊!”此前隐隐反对立刻出击的军司马彭宗放下陆离镜后叹了一句。他反对出击不是没缘由的:连日行军,士卒已非常疲惫;又无攻城云梯,只能靠人命蚁附攻城;且暮色将至,夜间攻城极为不便。他没想到秦军守将居然会主动出城迎击成通那两千人,掉入项燕事先的算计。

      “秦人仍是未变。”东门外秦军尸体堆积如山,最后一缕霞光落下去时,楚军士卒已踩着尸体冲上了城墙,与城上秦军厮杀在一起。项燕也放下了陆离镜,小心的放好,他开始觉得这陆离镜要比之前想的重要,它对了解判断敌情、指挥作战大有助益。

      “未变?”彭宗笑看着他,有些不解。

      “秦人死战,仅为封爵。如若战死,要爵何用?”项燕心悦之余多说了两句。

      “将军的意思是说秦人也会怕死?!”彭宗很是诧异,他为城阳军司马不久,以前只听说秦军作战如何勇猛,‘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特别是破阵的锐士,根本就悍不畏死。

      “谁人不怕死?”项燕肃然反问,他还想说什么时传讯的骑手忽然来了。

      “报将军:我军大胜,秦人西门大开,弃城而逃。”骑士是项稚派来的,西逃的秦人正好落入山那边项稚的包围,稷邑拿下已毫无悬念。

      “急令项稚速速进兵复邑,能拔则拔,不能则围之,当以扼守山道为要。”项燕嘱咐道。

      “唯!”骑兵受令后跃身上马,奔行十几步便融入夜幕不见了。而不远处,稷邑城内的火光越燃越大,大大小小的呼喊也越来越凄厉。

      同一片夜幕下,稷邑东面直线八十里的谢邑也被秦军拿下。与楚军又是潜行、又是诱敌不同,谢邑虽有淮水之险,蒙武却集中军中所有奇伎者于前一天自上游架桥——游泳在后世原本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在这个时代被兵家称为奇伎,称其可‘越深水渡江河’。秋季淮水很浅,当数。他见陈丐脸色更沉,又道:“然十日内平舆、新蔡、繁阳(今黄县西北)、寝丘(今临泉县)、江邑(今正阳县之南)之师将至沂邑;期思、蓼邑、弋阳(今潢川县西北)、雩娄(今固始县南)之师将至息县。两地不在十万人之下,退敌不敢言,自报尚可。”

      司马陈不可的话虽有宽慰之意,不过说的也是实情。城阳乃要地,大司马府虽然动员的慢,但各县各邑的县公司马心中自有分寸,也有近似预案的东西:

      秦军若伐楚,楚军一是淮水以北、汝水以西的县师集结,渡汝水至沂邑(今正阳县);二是淮水沿线、淮水以南的县师集结于息县,由水陆两路援助城阳。但是集结日期要看动员速度,十日本是个估算数字,实际因为东迁后从未演习、实战过,真正要多久只有天知道。

      第七十四章 军务

      正如十二时制直到东汉才于民间逐渐实行一样,反应月亮圆缺,朔、望、晦的太初历也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的。在此之前,每月第一日并非朔日,每月纪日也不是后世农历惯用的初一……十五,而是天干地支。西周时期,每月朔日由周朝史官年初推算,然后分发诸国,到了东周,则有本国的史官或者天官推算。

      楚军攻占稷邑的这一天,是九月庚申日。楚国历法为了有别于中原诸国,纪年并非以国君登基为起始计算,如‘隐公元年’、‘庄公十年’之类;而是以大事件为起始计算,比如‘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即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秦客公孙鞅问王于戚郢二年’(即楚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53年)。

      今年的纪年,郢都史官一改之前的‘五国合纵伐秦四年’,定为‘大子荆作水车之岁’。因此,这一天在息县史官的笔下便是:大子荆作水车之岁九月庚申;其大事,便是西阳(今光山县西南)邑师至息。

      庚申不是望日(农历十五),但离望日只有五天,所以这一日的月亮虽不圆也皎洁明媚。月光之下,刚刚抵达的西阳邑师和前三天抵达的弋阳邑师在息县对面淮水南岸宿营,两军军帐连绵一片,站在息县南城城头,似乎能看见两师甲士戈矛的暗影。

      “西阳邑师全到了?”息县县尹成介正站在城头看对岸的西阳邑师。因为离的近,他们是最早赶到息县的援军。

      “回县公:正是。西阳邑师有二十乘。”息县的县丞也氏成,叫成墨。父母并未取错名字,他人确实长的黑,月色下,他脸就像是涂了墨,毫无光泽,漆黑一片。

      “西阳邑师只有二十乘?!西阳傅籍者逾万,弋阳傅籍者不及万便有四十乘。”一乘完舂米,成介又想早就不够的仓库,“我料于我县之兵卒、之役夫不下二十万众,月需粮秣不下四十万石,若全是小米便只有二十七万石。仓禀可存十五万石,宗庙、县衙、东皇太一祠、大司命祠、少司命祠……本公府邸,或可存五万石,尚余七万石……”

      想了半天,成介拍脑袋道:“城内城郭有千余户,每户或可存七十石?”

      “县公,若庶民……若庶民偷食军粮,当如何?”县公拍脑袋想出存军粮于民房的办法,成墨有些发怔。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1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