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九月的阳光细碎的播洒在山林间,或许已是午后,它再无七八月的热意,晒在人身上只觉得温暖。鸟鸣山幽,渐渐树叶转黄的阔叶林里有棵树长得极为奇怪,其他树清风徐来,肢体摇摆,树叶哗哗一片,这棵树却是有风也摇摆,无风也摇摆,还摆出各种姿势,仿佛已经成精。
此时,树精又在摇摆,宛如手臂的枝桠忽上忽下,摆出一个个让人看不懂的姿势。十多里外的山顶上,一双眼睛从陆离镜紧盯着这些姿势,念出一个个数字。待毕,便有人鹞子般蹿下山顶,往林中更深处去了。
“报将军,城阳来讯。”密林之中,大军雌伏。项燕的大帐立于树林的空地处,虽然宽大,可显得有些昏暗。隔着帐外驻巡的甲士,信使伏拜于地,大声报告。
“言。”帐内项燕免胄而坐,剑横在膝上,正在擦剑。除他以外,左下首坐的是蔡县县师之将潘无命、息县县师之将成通;右手则是军司马彭宗,项县县师军率项雉。四人之下,还有三县县师数名军率,而随行的军正军吏、肱骨羽翼或在本帐侯者,或在他帐忙碌——此时大军已连夜离开城阳,进入楚秦交界的山林,林中行军,所行甚秘。
“大王有命:以将军为将,授斧钺,拜大将军……”郢都传来的消息让众人鼓舞,但好消息不止这一个,“王卒即日开拔赴城阳,归于大将军麾下。”
“尚有命否?”项燕还在擦剑,并没有什么喜意。谁都知道,王卒即日开拔也要二十多日后才能赶赴城阳,那时候秦军已经把城阳淹了。
“无。”信使把解密的讯报交给军帐里专门负责情报归档的谋士,等候项燕回信。
“回告大王、大司马:燕已出城阳与秦为战,大将军不可受。”项燕把信使打发了。
“将军,末将以为……”信使走后,息县县师的成通揖礼,他有话说。
“子通以为秦军将从比阳伐我?我军应转至天目山待敌?”项燕不可置否的笑了笑,注意力回到剑上。他所说的天目山是楚秦比阳交界峡谷东侧之山,秦军从比阳犯境,必经此山下。
“正是。”成通乃若敖氏之后,楚庄王时若敖氏虽然失势,但树大根深,作为楚国立国初期的公族,其子嗣已深入楚国各处。“我军斥候已见秦军前师阵与谷外,令尹又告魏国准秦人假道运粮于道邑,秦军走的必是马谷道无疑。”
飞讯的存在有利有弊:利的是传递消息极为迅速,即使离开城邑,只要离的不是太远,也可让人竖立传讯杆收发讯息;坏处就是消息接受多了,让人有些应接不暇。
“将军之虑:稷邑为秦之熟地,商旅常行之道,秦军由此入境乃轻车熟路。”主将的判断和当下形势不和,军司马彭宗不得不开口和稀泥。
“若秦军自比阳犯我,”彭宗拿起三根筹算,“其一,此路无轨,戎车重车难行。”他放下第一根筹算;“其二,秦军犯我,必下城阳。然比阳距城阳两百余里,由此不可速至城阳城下。”他又放下第二根筹算;“其三,城阳不下,于战无益。吕不韦既要挑起战事,当速使秦军拔城;不拔,秦国内乱尚在,嫪毐未诛,秦王或命秦军返国。”
彭宗说完,最后一根筹算落案。他笑道:“如此,秦军必从稷邑而来,我军当赴稷邑而去。”
“若秦军非从稷邑而来,奈何?”成通被彭宗说的无言以对,最后只冒出这么一句。
“我必伏剑谢罪。”项燕答话了,军帐内气氛一紧,下首项稚急道:“兄长不可!”
“若秦军非从稷邑而来,我必伏剑谢罪。”项燕没理项稚,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把自己的性命作为赌注。“子通、无命,如此可否?”
“大将军多虑了,末将只要能杀秦人,无有不可!”潘无命是员猛将,主将说打哪就打哪,没有成通这么有心思,也没有陈丐那么多计较。
“……”成通叹了口气,道:“城阳若失,息县当其冲也。末将亦不知可否,只愿将军对了。”
战国末期的楚国,随大军征战的私卒基本看不见了,有的,是各县各邑的县师、邑师。兵出于本县、粮出于本县、车马兵器也出于本县……,这样的军队与其说是楚军,不如说是楚国的县师联军。它的战意和士气完全不能与秦赵之师相提并论,以致被黄歇当宝贝挖过来的廉颇为楚将后扬天大叹:‘我思用赵人。’
主将有命,诸将不听,即便主将以性命为赌注,把自己押了上去,部下依然心有顾虑。项燕对此却毫不介怀,覆军杀将的传统在楚国由来已久,他很清楚里面的潜在逻辑:把国人的儿子、国人的丈夫匆匆带走,回来的时候寸功不见、尸骨无存,为将者自然有罪。
秦军攻来,不守城阳而击稷邑,对了还好,错了不但城阳丢失,全军也可能覆灭。自己必然要伏剑【创建和谐家园】,可率领息县县师的成通一样有罪:九千息县子弟损尽,秦军拿下城阳后兵临息县,他这个县司马怎可偷生?
“信我者胜!”项燕对成通浅笑,笑后又是一副戎容,威不可犯。然而此时信使又来,只听他在帐外大叫:“报!将军,秦军以蒙毅为将,攻入马谷,”
第六十八章 不朽
成列成列的秦军士兵行进于马谷之内,他们身着长襦、足蹬浅履、手持利刃、外披战甲,行止甚是有度,队列也极为严整。与春秋时不同的是:士兵穿着打扮不是一致的黑色,其长襦、下裳、行滕多为鲜艳的绿色、紫色、或者红色;身上的甲衣也不是楚国那种髤了漆的黑色,而是皮革的原褐色,编纂甲片的丝带倒是一样,皆为红色。
士兵鲜衣怒甲,位于其后轻车上的屯长衣着更艳,他们单板长冠,八字短须,腰悬长剑。谷地本是兵家险地,他们却视险地于无物,眼睛只望着前方,傲然而立。
道路无轨,即便有轨,也被楚军蓄意破坏。十多厘米宽的车轨内,塞满了碎石和泥土,但在役夫的清理修缮下,轻车、革车、重车已能行驶自如,直奔楚地。
“将军,此水尽处便是荆国,明日我等便可出谷,与荆人一战。”介者不拜,兵车不轼。谷内五里河畔,爵位已是五大夫的白林于革车上对主将辛梧揖礼。他虽是白起远亲,然白起不服王命赐死,因而在军中并不得意。好在一直归在三川郡辛梧麾下,攻伐魏国时斩首颇多,已是一曲之长。都尉、将军虽远,也非遥不可及。
“荆人?”辛梧鶡冠鳞甲,按剑而立。他是此次伐楚主将之一,在他看来,楚国和韩魏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软柿子,问题不在怎么打,而在要不要打。“斥候已报,山谷外并无荆人。”
“并无荆人?!”白林还想和楚军大战一场,捞些功劳,没想到谷外没有楚军。
“荆人也会打仗?我军攻来,荆人怕是吓破了胆,城阳指日可下。”辛梧嘿嘿直笑,说罢他又看了看头顶悬着的旌旗,上面是个‘蒙’字。“也不知蒙将军是如何想的,要本将挂他的将旗。也罢,既已议定,便按当日议的办。然则今日我等须早日扎营,后日出谷。”
“唯。”山谷乃两山夹持,本应迅速通过,辛梧却要大军后日出谷。虽是不解,但军令如山,白林不得不揖礼唯唯,喊道:“末将敬受命。”
白林郑重揖礼,辛梧看也不看就远去了,待他的车驾行远,麾下的两个二五百主问道:“军侯,我等就此扎营否?”
“恩,传令扎营。”白林若有所思,应付了一句,他还在想为何要后日出谷。莫不是要等荆师集结,然后一举击溃,减少在拔城阳时的麻烦?又或者是声东击西,还有另一路秦军?
白林究竟是白起之后,熟知兵者乃诡道,而战争中人命即草芥,为将者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人都可牺牲。若真还有另一路秦军,那本路就是诱荆人出击的诱饵。想到此他心中一震,只喊道:“来人!……传令下去,本日起本曲节省粮秣,每餐只可半饱。”
秦军伐楚了。秦军前军一进山谷,便被配有陆离镜的楚军斥候发现,斥候快马疾奔,消息很快传至飞讯站、传至城阳、传至郢都。郢都终于有些乱了——与秦军伐楚同时传来的还有魏国假粮道助秦,众人都担心秦魏连横攻楚,真要那样,东面的齐国说不定也会趁机出兵。楚国危矣!六十多年前的垂沙之役,不也是韩魏齐楚四国合兵伐楚吗?
那一战,楚军兵败比阳境内泚水之畔的垂沙,方城地区被韩魏秦瓜分。此次若是四国伐楚,东西夹攻,失去的必是淮北诸县。楚国人口多在淮北,真失去了淮上诸县,楚国还是楚国吗?
众人惴惴,难得开一次的正朝上,早已不安的群臣却再添三分恐慌——不为其他,而是心疾未愈的大王率军亲御秦师。
“臣请大王三思啊……”七百余朝臣跪倒一片,有些还哭出了声。
“勿再言语,寡人心意已决,明日便领军离都!”熊元穿的不是平常视朝时的皮弁服,而是国有兵事的韦弁服,一袭赤裳红的扎眼。“寡人去后,由大子监国,诸事决于令尹。”
“大王、大王……”熊元的打算是出征后不管输赢都不再回来了。他如此想,群臣如何不知?是以朝堂上哭声更大。
“退朝!”朝堂内除了哭声还是哭声,熊元听得厌烦,直接宣布退朝,丢下一群哭哭啼啼的臣子。待入路门回到正寝,他又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这才斥开旁人,按着胸口半趴在矮几上喘息。天气渐冷、心疾愈重,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王禄将尽。既是要死,何不死于战场?昔年先君武王心疾将发,亦是将发大命,出兵伐随。
心脏突突突的跳,每跳一下胸口就痛一次。想到自己一生隐忍,临死却要效先君武王之壮举,熊元难得笑了。他笑自己为何没能早日醒悟:对秦国再怎么忍让退缩,秦国也不会放过楚国;他笑自己临死才敢振作,宛如沽名钓誉的游士,口上勇烈铿锵,股间却惴惴兢兢;
“酒来!”越想胸口越痛,可熊元已经不在乎了,既然已经不怕死,那喝点酒又何不可。
酒来了,奉酒上来的却是王后赵妃。她来前盛装打扮过,云发丰颜,黛眉雪肌,一身束腰的素色楚服,交领而曲裾,芳菲而满堂。“臣妾拜见大王。”
“给寡人斟酒。”熊元眼里,今日王后似乎比艳绝三宫的李妃还要美几分。他召她坐于自己重席,要她给自己斟酒。一爵饮罢,又道:“爱妃尚歌,为寡人歌一曲吧。”
一干重臣立于后宫路门之外,正寝却传出些许歌声,大家不由面面相觑。黄歇倒是懂得熊元的选择,他返身对众臣道:“王卒明日离都,且让大王欢愉一日吧。”
“黄歇,你欲何为!大王心疾未愈,怎可随师出征?”诸臣之中,昭黍是最反对熊元出征的,大王一旦走了,朝政便是令尹说了算,他要极力杜绝这种情况。
“大王出征乃大王之意,我也是今日得知。”黄歇看着昭黍有些可笑,这帮腐朽的权贵什么事都能赖到自己身上。
¡°ºß£¡ÄãÖ®ËùÏ룬¹úÈ˽ÔÖª¡£¡±ÕÑÊòÓûÂî¶øÎÞ´Ç£¬Ö»ÄܶԻÆÐª·÷Ðä¡£ËûÔÙ´ÎÉÏǰ¸æãÔÕßµÀ£º¡°ÎÒÄË×óͽÕÑÊò£¬Óм±ÊÂÇ󏿴óÍõ¡£¡±
“大王有令,今日不朝议,左徒请回吧。”路门阍者自然认得左徒,可就是不放行。
¡°ÎÒµÈËù¸æÕßÄ˾ü¹ú´óÊ£¬Èô³Ù£¬´óÍõ¶¨ÖØÔðÓÚÄã¡£¡±ÕÑÊò²»ÐУ¬×ÓĪÉÏǰ£¬Ëû±ÈÕÑÊòÉÆÓÚÑÔ´Ç£¬¶ÔãÔÕß³ýÁ˺áüÊúÄ¿£¬»¹ÒÔ´óÍõÖØÔðÏàÆÈ¡£
¡°´óÍõÒÑÁÖî³¼²»µÃÈëÄÚ£¬ÇëóðÒüÇÐÎðΪÄÑСÈË¡£¡±ãÔÕßÒ²ÈϵÃ×ÓĪ£¬²¢²»Éϵ±¡£
“你!”正寝近在眼前,可就是不能进去。子莫越看越觉得眼前的阍者不顺眼,怎奈王宫就是王宫,阍者又得王令,他除了跳脚也没办法。
路门之外,群臣不得见而着急,东宫里,得知父亲要御驾亲征的熊荆毫无阻碍的赶到了正寝。刚刚入室,他便听见了母亲的歌声: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就是花椒,歌里赞美它果实满院,繁茂丰盛,结的子可易装满一升。诗之所言,常用‘赋、比、兴’,赞美花椒树实为赞美男子,言其高大健壮。父亲不过五短身材,身高不过一米七,出征前母亲歌赞硕大无朋,像极了情人间的甜言蜜语。
正寝的寺人宫女已然屏退,想到此熊荆不由心生踌躇——即便要拜见父亲请他不可亲征,也要等母亲把歌唱完吧。
“荆儿。”一歌唱毕,有些醉意的熊元喊了一声。刚刚,赵妃看见了儿子。
“孩儿拜见父王。”熊荆趋步入中廷而拜。
“为何避在东堂不陪父王饮酒?”熊元看向儿子,语带责怪。
“孩儿适才见父王与母后两情相悦,不敢相扰。”熊荆看了看母亲,她正微笑。
¡°¶÷¡£¡±ÐÜÔª´òÁ˸ö¾Æà㬿´×Ŷù×Óò¥Ê׺óЦµÀ£¬¡°°®åú´Í¾Æ¡£¡±
寝疾至今,父亲恨就没这样高兴,本想劝父亲不要亲征的熊元欲言又止,话根本就说不出口。他一爵饮罢,身子被酒一激,刚想开口熊元又道:“再饮。”
再饮又是一爵,赵妃心疼儿子酒越倒越少,可熊荆饮罢还是全身发烫,腹如火烧。
“荆儿几尺?”熊元莫名的问儿子有多高,一侧的赵妃听手一颤,叹息一声。
“孩儿已有五尺。”究竟是王家,熊荆身高已超过极端情况下的征兵身高,算是半大人了。
“善!”儿子越来越像个大人,熊元脸上笑意更盛,道:“他日你克复郢都,毋忘祭告为父。”
“父王……”很不争气的,熊荆莫名流泪了,眼泪滴在端着的酒爵里,浑然不觉。“孩儿请父王收回成命,不要亲征。”
“身为大子,勿作女子之状。”熊元双目也是盈盈,可他看向了天。“君王死国,死且不朽,憾何有哉?”
说罢他又痛饮一爵,自顾自低吟起来。那不是诗经,而是楚歌:“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第六十九章 应对
以楚例,祭必夕。当晚熊元便祭告太庙以亲征御秦,次日一早便去国离都,由熊荆和令尹黄歇携:吴国是大野猪、吴国是大长蛇,他吃了敝国便会侵犯贵国。不若大王趁吴之未定,也分一份敝国之地;又若大王能抚平吴乱,敝国世世代代都将侍奉大王。”军帐之外,还差一岁满二十二加冠的蒙恬对弟弟蒙毅说起一段秦楚往事。
“荆人狡诈,已合纵伐我数次,又救我秦国大地敌赵国数次,何来世世代代侍奉?”蒙毅很小,少年人的心性,容不得尔虞我诈。
“荆人狡诈难驯,此次出征不发南郡兵便是担心他们心怀故国,临阵叛反。”蒙恬道。“那次大王虽允申包胥发兵,领军的子蒲将军却对荆人说:我不知吴之道,请先战。荆人战后,方与其会军于稷,后破吴王弟夫概于沂。便如我军今日行止,先破城阳,再战沂邑。”
第七十章 问题
派出去的骑兵斥候一个也没有回来,但消息却回来了。若不是秦国大军兵出稷邑,又怎会如此?斥候虽然损失了,项燕心里是喜悦的,他判断对了,大胜或许可期。
从已有的情报看,北路秦军大张旗鼓的进入马谷是要引自己率军前去大战的,届时城阳城兵力空虚,稷邑这路潜行的秦军正好切断自己后路,而后对城阳围而攻之。
若自己不出城迎击北路秦军,他们也可吸引自己的注意,放松对淮水渡口谢邑(今平昌关)的警惕。稷邑至城阳,一路丘陵,唯一险要的地方就是淮水东岸的谢邑了。南路秦军若抢得谢邑渡口,北路秦军出谷后不南下而是东进,占领城阳正北五十里的小邑(今明港),就可以从魏国的道邑从容运粮了。
简而言之:自己上当出城,北路为诱,南路为钩;自己不上当不出城,北路为虚,南路为实。计策并不高明,但很有效。而以北路秦军探明的两万人计,南路秦军估计不下十万。
十万!项燕倒抽口凉气——军队正处于楚秦交界的丘陵地带,这片长方形的地区被曲折的淮水和桐柏山包夹成一个矩形。身后(东方)、身前(西方)、右侧(正北)为淮水,左侧是桐柏山。东西长有六十余里,南北宽约三十里,两支迎面相向的军队一不小心就会撞在一起。
“传令,即可拔营北行。”项燕坐不住了,他不仅担心撞上秦军,还担心秦军的斥候。秦境养马之地众多,楚军军马不如秦军军马是无可忽视的事实。
“将军,天色将暮,此时拔营……”军司马彭宗还带发现秦军的喜意,不知项燕为何要移营。
“天色将暮也要拔营。”项燕已然起身,“秦军与我不及二十里,不拔营若何?不但拔营,还须以野草盖住帐脚之柱孔,以防秦军斥候侦之。”
“二十里?!”彭宗醒悟过来,却道:“我军何不当头击之?”
“不可。”这点项燕早想过了。“秦军已入我境,戒备必然森严,侦骑亦是四出。我未至其已阵,他有重甲兵车我不过是无甲步卒,如何击之?”
荀子与庞暖议兵于赵孝成王前,曾言楚军的特点是‘轻利僄遬(su),卒如飘风’。飘风不是没有代价的。项燕现在率领的这支楚军便是无车少甲,猝不及防的攻击秦军后勤重地稷邑是可以的,如果和秦军堂堂对阵,简直是找死。
彭宗被项燕问的结舌,可他还是不死心,又道:“若半渡而击,可否?”
“不可。”项燕仍旧摇头,“秦军或有十万,我军仅一万六千,即便半渡而击,秦人亦不过折损两三千人。其一旦渡河,我只得撤回城阳。若能避其锋而击其后,杀敌不计,可焚其粮、毁其器。攻城不比阵战,缺粮而少器,空有大军亦不得拔。”
胜利在望的项燕不免多言,可他一会便恢复常态,道:“速速拔营,掩藏踪迹趁夜北行。”
“杀!杀!杀!!”郢都王宫,甲士或举夷矛、或扛大盾,排着队列熟悉武器、练习军阵。
先前夷矛兵无法携带盾牌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办法和马其顿人相仿:盾一边挂在脖子上一边套在左臂上,如此士兵可双手持矛。这个问题解决,5x10的夷矛方阵才有些样子。只是,这并不代表熊荆日后就要让楚军使用这种方阵,这仅仅是为了演习
——要整训一支军队必然是建立军校,以培养足够的军官,军官才是军队的核心。然而在开设军校之前,还需研究军制战术。近代中国北洋军也好、北伐军也好,都是沿用欧洲现成的军事制度、战术体系,请一些洋毛教官,操典再翻翻译译、删删减减军校就办了起来。
熊荆可捡不到这样的便宜。他必须试验出一套有效、适合楚军的战术,然后再大办军校或者教导师。期间除了不断演习,更要真刀实枪的练手,不然,一切终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
亚历山大方阵、罗马龟甲阵、戚继光鸳鸯阵、英格兰长弓(可怜他仅听说过英长,不知土耳其飞弓)、蒙古骑射、魔戒重骑兵,以及弩炮、投石机……凡是他看过觉得不错的,或是历史上有名头的军阵和武器全要组建千人左右的小型部队试一试、战一战,然后再做选择。
本来这段试验演习的时间熊荆定为两年,然而现在他一刻也不想等。回宫那日他就把工尹刀和邓遂叫来:工尹刀这边要他加快夷矛、大盾、短钝剑、标枪、以及长弓的生产,邓遂是王宫环卫之将,楚王出征,环卫听命于监国的熊荆,所以熊荆要他麾下的千人加入试训。
现在的分配是东宫甲士练长矛;王宫环卫练剑盾;鸳鸯阵不知具体兵器暂时搁置;英格兰长弓因为弓箭手都随军出征了,东宫和环卫里会射箭的不过百人,且找来的紫衫木并不比桑木好多少,造府又对一米八的大弓使用存疑(楚弓不过一米六,弓箭需另制),所以未能成军;骑兵最惨,全都出征了,剩下会骑马的不过十数人;弩炮也出征了,投石机还在造。
“殿下,此盾委实沉重,士卒行止不便。”邓遂扛着一张罗马大盾,脸上有些吃力。“可否让造府造小些?”
大盾之前造了一百块,尺寸是熊荆与工尹刀合计的:长一点一米,宽零点六五米,厚一厘米。这比现有的楚国大盾长了十七厘米,宽了十厘米。也更重,楚国大盾不过七公斤,这面带弧形的大盾重达十公斤,对一般士兵来说确实是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