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苏厨》-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八娘抿嘴笑道:“小幺叔就是能人所不能,喜欢给自己设置难度,其实以你三家铺子的股份分红,外加石家供奉的贴补,养活他们已经足够了。”

      苏油瞪大了眼睛:“那怎么行!就这样他们都欠我十贯了!我都还没收利息呢!要按眉山城中印子铺的章程,五分的短息,还利滚利,穷不死他们!”

      八娘笑得都不行了:“哎哟喂,小幺叔这幅嘴脸可赶紧收起来吧,别把埙儿吓着,坏了玉面仁心苏小郎的名头!”

      苏油手扶脑门:“你说的那是月饼!这都什么鬼外号?我的名号怎么都这么难听?”

      八娘笑道:“不过小幺叔的小字挺好的,母亲拟了明润二字,父亲来信,已经同意了。”

      苏油美滋滋的念了两遍:“我求嫂嫂就没求错,苏油苏明润,哈哈哈,这总算有一个好听的了。”

      八娘也跟着笑:“就是这名头要用起来,还得等到母亲公布才行。”

      苏油坐不住了:“那我现在就去求她!”

      次日清晨,苏油起来正陪着程文应吃早饭,门口管家来报,有几位小孩在门口,说是小少爷召来的。

      苏油说道:“对对,是孩童里边陶煤组的。”

      程文应一口粥差点没喷出来:“倒霉组的?这得背成什么样子?”

      苏油哭笑不得:“陶煤组的,负责制作陶器和煤球的。”

      程文应这才明白了过来,笑道:“那肯定还有个铁沙组了,别的呢?”

      苏油笑道:“目前诸般草创,产业不丰,暂时就是铁沙组,商务组,渔业组,陶煤组,基建组,内务组,各有勾管组长。侄儿我自领一个杂务组。”

      程文应笑得很开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贤侄倒是措置得甚有章法。”

      苏油笑道:“这也是从姻伯这书坊偷学到的章程。”

      两人说笑着出来,见到小七领着三个娃子站在门口,小七赶紧过来见礼:“见过程太老爷,见过小少爷。”

      程文应看着几个孩子,又看了张麒:“嗯,干净多了,跟着小油好好干吧。”

      苏油赶紧说道:“姻伯,叫明润,嫂嫂昨天答应了我的。”

      程文应哈哈大笑:“好好好,那就跟着明润好好干吧。”

      ÕÅ÷èÏÈÊÇ´ðÓ¦ÁË£¬È»ºóÎʵÀ£º¡°Ð¡ÉÙÒ¯£¬Ã÷ÈóÊÇʲô£¿¡±

      苏油气不打一处来:“明润就是你小少爷的字!以后我就多了一个名字,苏油苏明润!”

      ÕÅ÷è¾Í¾À½áÁË£º¡°¿ÉÎÒ»¹ÊǾõµÃ½ÐСÉÙÒ¯Ç×ÇУ¬»¹ÏÔ×ðÖØ¡£¡±

      几个小孩子也跟着应和点头。

      ³ÌÎÄÓ¦¹þ¹þ´óЦ£¬ÀÁµÃÌý¼¸¸öСµÄêþ³¶£¬ÉÏÂâ×ÓÆô³Ì¡£

      苏油赶紧跟上,没好气地回头说道:“随你们了,只要别人喊明润的时候,你们知道是在叫少爷我就行!昨天的数字表都会背没有?”

      张麒这才喜笑颜开:“那哪儿能不会,不但梵文数字会了,连小写都会了,我还给编了数字小写新歌诀。”

      ËÕÓÍÑÈÒìµØ´óÁ¿ÕâÕÅ÷裺¡°¿´²»³öÀ´£¬Æß¸çÄãÈç´ËÓвš£¡±

      张麒得意洋洋:“小少爷您指正:一是一根柴,二是两根柴,三是三根柴,四是四方块;五是小蓬船,六是挑扁担,七是坐划桨,八是撇脚汉;九是杵棍儿跪要饭,零是特娘的穷光蛋!”

      苏油笑得都快摔倒了:“哈哈哈哈哈,七哥这歌诀实在太妙了!比我编的好出三条大街!”

      见到一个卖包子的,苏油停下来给几个人买了包子:“都没吃饭吧?那就边走边吃。”

      包子是酸菜馅的,几个娃子吃得津津有味,苏油则看得一脸的鄙夷。

      等改天少爷有空了,让你们知道什么叫香葱猪肉馅大包子!

      城门口遇到了史洞修,于是一路来到瓷坊,书坊老于和他两个儿子,庄子上史大领着一帮子陶工,都已经先期在这里候着了。

      瓷坊前还摆了香案,供着猪羊鸡,香烛纸钱,铜炉火盆。

      磁窑已经被改造过一番,泥码被方形的陶匣封闭起来,避免灰尘沾污,一层一层码放在窑内。

      窑内扰流板也经过重新改造,向下的斜面更加圆润,让气流流动更加顺畅,同时又不失让炉温均匀的效果。

      燃烧室分成很多区格,有通风的,有塞柴草助燃控氧的,有填焦炭得到高温的,科学而有序,也使燃烧更加充分高效。

      苏油佩服得五体投地,史大一帮劳动者还真是智慧无穷,只要指出一条路子,他们自然会在实践中改造和提高,让设计更加合理。

      窑神就是老子,太上老君炼丹炉,那是一等一的好窑口,仙丹都能炼出来!因此老君也是煤窑,炭窑,陶窑,磁窑,砖瓦行的共同保护神。

      不过画像上作为窑神的老君忒喜庆,身穿的是文官服饰不说,脸还是黑的,估计是烧窑烧太久的缘故,手里还拿着一串铜钱,意味着火光一起,进宝招财。

      苏油看得津津有味,别人叫跪就跪,别人叫拜就拜,肚子里一肚皮小九九,脸上却一脸的虔诚。

      第五十七章 瓷码

      第五十七章瓷码

      礼拜完毕,史大点火烧窑。

      很快炉火便燃了起来。

      焦炭燃烧非常稳定,这对瓷码的烧成是非常有利的。

      这一批瓷码用的大窑,大小两套,一共七万多枚。

      史大专心致志地照顾火候,苏油跟张麒几个小的交代了规矩,认真看,有问题先记下来,开窑后再提问。

      除了自己在边上小声的解释,任何人不得开口说话。

      经过改造的磁窑,其实已经和后世馒头窑没有区别,甚至在燃料和结构上,比绝大多数后世柴窑更加先进,加上现在史大远超后世的柴窑经验和高超技艺,苏油对他完全有信心。

      这还只是相对的低温,难度不大,直到傍晚,这一窑便烧制冷却完毕。

      一匣匣瓷码被陶工们送了出来,陶匣打开,里边整齐排布着一枚枚精美洁白的瓷制印码。

      同料,同工,同炉,这是苏油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烧制时的公差。

      老于带着两个儿子扑了上来,拿着百分尺开始测量瓷码的大小。

      误差在厘级,最大零点三毫米。

      这样的字码很少,但是按照苏油的要求,超过零点二毫米,也就是两小厘的,都属于淘汰产品。

      ÀÏÓÚ¶¼¼±ÁË£¬à§à§à§ÅÅÁËÒ»Ò³´óС×ÖÌå½»´íµÄÌÆÊ«Èý°ÙÊ׳öÀ´£º¡°Ð¡ÉÙÒ¯ÄãÒª½²µÀÀí°¡£¡µñ°æ¶¼²»¹ýÈç´Ë£¡¡±

      苏油断然拒绝:“我们的活字码,就是要做到比雕版还要精良!”

      老于顿时老泪纵横:“那老头【创建和谐家园】了几十年的手艺,这就废了?”

      苏油赶紧拉着老于的胳膊:“于工,这话从何说起?有了活字,对您的工艺要求只会更高。”

      “活字码,只是解决了印刷的效率问题。你要努力做出更细腻,更秀美,更小巧的来。现在只是开创了一个印刷的新时代,不过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已。离完全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程文应也过来说道:“老于,小油说得没错,这批字体,和雕版大小一致,我们接下来,还要搞出更加挺括的纸张,更加细小的字码,更加精美的装帧。我大宋文教,只会更加昌繁。这其中,少不了你的功劳!走,回去试版去!”

      老于这才醒悟过来,擦着眼泪赧笑道:“老夫这才是猪油蒙了心了,这么大好事,怎么就哭上了?”

      的确是大好事,如此高精度的瓷码,安放起来只需要薄薄一层底胶,几乎没有错乱摇落的可能性,字与字的间距行列精度与雕版丝毫无差,但是效率那就是天差地远了。

      苏油还对程文应提出建议,给审版工房配上几面铜镜,将排好的雕版通过铜镜来审稿,那便与正常百~万\小!说无异。

      这便不再需要专门看反字的专用人才,随便招一些识字的童生都能完成这部分工作,那批人则可以腾出来,投入到治码的工作当中来。

      程文应对苏油的智慧,又有了更高的评价,这贤侄,简直多智近乎妖了!

      于工对烧废的数百枚瓷码还是心疼得不行,准备带回去,说是打磨打磨也能合用。

      这下就连有瓷公鸡之称的史洞修都看不下去了,老余你逗我,什么锉刀能吃得动玉瓷?小油说的,这叫废品率,是必然的,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重做一批补上不行?有打磨瓷码的功夫,我都又烧出几千枚来了,这叫效率!效率懂不懂?!

      史洞修的工作做完,便轮到程文应心急如焚,再三挽留不住,便只好任由他带着老于等人离开。

      至于苏油,则留在了史家庄子,带着几个小孩参观,从淘泥到烧窑,全套流程看了个饱。

      这些对苏油来说,都不是秘密,随口指点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史洞修便乐得不行了。

      苏油见史洞修很上道,便留下了又一张图纸,这又是提高效率的好东西球磨机。

      球磨机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大圆滚筒,放一些瓷球进去,在不断的滚动中,瓷球将添加到球磨机中的原料矿石碎料碾磨成粉料。

      其中的工艺关键:滚筒内壁,轴承,还有就是动力。

      内壁可以烧制玉瓷圆弧板,拼合成圆筒,然后用铁架加固,轴承则需要用到滚珠装置,这个方向,又和石家折刀的轴承研究方向重合了,只不过一大一小。

      于是苏油建议,两家联合攻关。

      史洞修看着图纸,听苏油讲解了原理,然后看着自家那个粗糙的没法看的试验品球磨机,又是口水直流又是眉头紧皱,跺着脚说道:“贤侄啊贤侄,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可是你这总是给我们出难题啊!”

      苏油笑道:“世伯,想想程家的活字印刷术,这东西虽然有些难度,但是绝对值得投入,观音土的矿石粉碎,入池沉淀工作,刻不容缓啊。”

      史洞修一狠心一咬牙:“关我屁事!反正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大不了每套瓷器,再高估它两贯!”

      这老头,压根都没想过玉瓷卖不出去的情况!

      苏油不由得好笑:“世伯,悠着点吧,这地税可也不轻!”

      说起封建时代的商税也是蛋疼,你如果只看正史,坐地商户,那就要交地税,大宋这里是百分之二,可谓相当轻松。

      如果是行商,那就是百分之三,也不繁重。

      然而

      世事就怕这个然而。

      然而打开宋人笔记,奏章

      ×øµØÉú²úÉÏ£¬ÀûÈó·áºñµÄ£¬¶à±»³¯Í¢ÄÃ×ߣ¬¸ãȶÂôרӪ¡£

      然后各州县各路,均设有税卡,这个百分之三,是你走大路每过一次税卡,便要上交一次的税务。

      也就是说,史洞修的瓷器,要运去东京汴梁,一路下来,三百貫的东西就升成了四百贯!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那是常态!

      而且要打理好沿途各处税监,满足他们的吃拿卡要,否则便以各种理由拖延你的行程,管理费这东西,可是按天缴纳的!

      只有一种人他们惹不起,官员,因此依托官员夹带私货,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也在想方设法,钞引制度,应运而生。

      如果你是买卖的官傕货物,先要交引钱,就是花钱买售卖许可证,也是仓票提货单。

      西夏战争频繁,朝廷鼓励商人运粮草去延边诸州,为了保证大家的积极性,除了粮草利润给得丰厚之外,为了保证商人们不空手回来,便发明了盐引这个东西。

      盐引,既是售卖许可证,也是仓票,提货单。

      粮草运到边州,边州官府不给现钱,给的是解州盐池的盐引,一张价值六贯,可以去领两百斤盐。

      领盐的时候还要交一贯的费用,一半是盐税。还有一半朝廷不讲理,说是搬运费。

      领了盐,到达允许卖盐的地方,还没完,要去当地税监交行脚税。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19: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