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苏厨》-第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时炸毛豆腐端了上来,苏油笑道:“姻伯赶紧就着这永春露尝尝,这可是下酒好菜,滋味那是一绝。”

      程文应夹起毛豆腐看了看,皱着眉咬了一口,又抿了一口酒,顿时眉飞色舞:“果然是好酒好菜!”

      一老一小吃得开心,八娘和老婶在一边直皱鼻子,坚决不碰一下。

      吃过饭,叫上老于和他俩儿子,一行人带上石膏模,雕版,前往陶瓷坊。

      路过一家金铁铺子,苏油进去,交给掌柜的一堆图纸,让他将东西打造出来。

      掌柜饶有兴趣地看着他,笑眯眯地答应了。

      来到陶瓷坊,史洞修看样子也是一夜没睡,见着苏油就招手:“贤侄来看,这器皿如何?”

      这是一个粉青釉的葵瓣口盘,釉料还有些偏厚,底圈可见些微的流淌纹。

      史家的瓷匠看来是知道自己施釉水平较差,因此故意做成这个样式。

      既然躲不了积釉,干脆便让它们在盘子六瓣葵瓣的边缘勾勒出较深的颜色,于是反而形成色彩浓淡变化,属于独具匠心的巧思了。

      这件瓷器,明显是如苏油提醒过的那样,先低温烧制出瓷胎,再施釉高温烧制成型的。

      不过苏油很快便发现了这件瓷器的问题,窑温不够。

      做试片的时候没问题,试片所需匣钵很小,史洞修能用瓷片击碎越窑杯子而本身无损,就很能说明试片是完全达到了硬质瓷标准的。

      可这件单烧的盘子,从底部圈足来看,离试片还有些差距。

      史洞修本来是抱着显摆的心思来的,结果苏油第一时间便是翻过盘子看圈足,第二时间便是寻找试片用尖端准备刮划,这是直奔缺陷而去啊。赶紧伸手阻拦:“贤侄,贤侄给老夫一个面子”

      程文应接过瓷盘翻来覆去的观看:“怎么?这盘子有毛病?”

      史洞修瞪着眼睛辩解:“什么毛病?没毛病!你见过这么白的圈足?这么漂亮的釉色?”

      苏油在一边幽幽地吐槽:“史世伯,骨瓷不光要求白,还要如玉石一般能吃光,还要坚硬,弹出悠扬的清音”

      程文应伸出手指在瓷盘上一弹,瓷盘发出叮的一声:“可以的,比我的越窑盘子清扬多了。”

      史洞修没好气的说道:“程老你没明白,贤侄根本就不是在和越窑比,是在和昨天烧出来的瓷片比。”

      程文应立刻笑呵呵地说道:“哦,就是说你烧的没有贤侄烧得好。”

      苏油赶忙制止自家姻伯打趣,说道:“不是这个原因,是瓷片很小而盘子够大造成的,要我来指导,还不如世伯烧的呢。”

      说完又道:“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这样,今天正好要烧制瓷板,这个不用太高温度,更不用上釉,正好可以利用火力制备一样东西,再用那东西烧窑,可以让这个小馒头窑得到较高的炉温。”

      史洞修大喜过望:“我就知道贤侄定有办法!”

      没有多久的功夫,俩老头拿着里边的焦炭,面面相觑。

      和之前的煤块对比,能发现两者物性,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煤炭油润油润的,而焦炭,现在看起来更像上等的银霜木炭。

      等这边焦炭烧好,那边瓷板也同样烧制出来了。

      洁白,但不晶莹。

      老于史大,以及于大于二,正忙着用新尺子测量烧制成型后的误差。

      同料,同工,同炉,加上苏油小小一个改革措施,烧出的陶板收缩比非常一致。

      这个小改革措施,就是在陶窑内壁加上一圈圈扰流板。

      这是后世非遗传承人的智慧,馒头窑的热流走势,就是燃烧,上升,然后沿着半球状的窑璧向下回流。

      这个小措施,就是让热流向下走的时候,会被分层导入窑体中央,从大环流变成无数个小环流,让窑温更加均匀。

      仅此一项小小的改进,整个瓷窑的出瓷品质,便提升了一个档次。

      史大一边和老于忙活,一边赞叹连声,这么简单的办法,怎么自己以前就想不到呢?

      瓷版质量上乘,程文应开心无比,大笑着拍给史洞修三贯交钞,带着老于匆匆走了,只留下八娘,史大和史二监督泥印的制造工作。

      第二十八章 玉瓷

      第二十八章玉瓷

      另一边,史大开始组织工人,将新器入窑。

      然后用干草和焦煤,逐层码放,点火开烧。

      干草的作用是帮助焦煤燃烧更加充分,然后可以用抹泥的长木杆透出孔洞,控制进氧量,调整火焰结构。

      这一点尤其重要,比如氧化铜配制的色釉,在氧化焰时呈现绿色,但在还原焰时则呈现红色,区别相当巨大。

      钧窑的釉色变化丰富,就是窑工在烧制的过程中变化火焰成分,逼出窑变,烧制出色彩绚丽丰富的釉色。

      不过这是下一步的事情,现在是先利用焦煤的高温度,烧出真正的骨瓷瓷胚。

      ËÕÓͲ»ÈçÊ·¶´ÐÞºÃ¸ßæðÔ¶£¬Ñ¡ÔñµÄ¶¼ÊÇÆ«ÖÐС¼þµÄÄàÅß¡£

      史大和工头通过窑眼观看窑内的情况,不由得有些心惊,这火色和流布,均匀而稳定,温度极高,简直如同传说中的老君炉一般。

      真正的行家,关心的是这些东西。

      等到烧制完毕打开匣钵,一件件晶莹雪白的物件,晃得史洞修睁不开眼。

      这品质,比刚刚程文应带走的瓷版,又上了一个巨大的档次。

      功用不同,烧法就不同,瓷版要的是各版误差控制到最小,要照现在这种新烧法,让瓷土内部出现相当程度的玻璃化,肯定会造成瓷版收缩比大增,进而导致巨大的误差。

      不过现在,瓷土内烧结的细微玻璃体结构,给新瓷器带来了一种莹润的现象。

      史洞修捧着一个杯子,如同稀世珍宝:“什么骨瓷,太难听了!玉瓷!这是玉瓷!以后都叫玉瓷了!”

      史大又开始暗暗腹诽,冠名权你也好意思抢,这该是小先生的权利。

      苏油倒是不以为意:“好!史世伯取得好,玉瓷,比什么骨瓷骨灰瓷雅称多了。”

      Ê·¶´Ð޺ǺÇôöЦµÀ£º¡°ÏÍÖ¶£¬ÀÏ·òһʱµÃÒâÍüÐÎÁË£¬ÍüÁË¹æ¾Ø¡±

      苏油不在意道:“这名字本来就取得好,不过要真正当得上玉瓷这称呼,还得等施釉重烧之后。”

      史大拍着胸脯:“没问题,有了小少爷这番指点,烧炼薄薄一层釉,比烧结胎体难度低了太多,史大保证搞好。”

      苏油说道:“史大,今天我们就解决施釉过厚的问题。这样,瓶子之类的东西,你先荡内釉,那工艺要求不高。至于外层薄釉,还有盆碗之类,我出城时,在城门边那家铁匠铺定制了几样东西,你派人去取来,有了那东西,才能真正解决施釉的问题。”

      这时候八娘和二十七娘过来招呼大家吃饭。

      宋人一般市民一日两顿,富人才一日三顿,有时还加夜宵。

      苏油打在可龙里就是一日三顿,即使每顿吃得不多,但都很精致,每一顿都是不能少的。

      这也是老伯爷经常骂他的理由,穷命富身子,吃死老头子!

      到得眉山风气转换,似乎这里人人都觉得不每日三顿就对不起他似的。

      连带着作坊工匠们都跟着沾光了。

      吃过午饭,东西送来了。

      这东西在宋人眼里非常的奇怪,是一根T字型的铜管。

      仔细看,其实是两根,一根弯曲,弯曲部位开有孔,另一根从孔洞穿进去,两根管子套在一起。

      直管的后边,连接的是一个唧筒。

      苏油将管子接过来,检查接头和连接处的缝隙。

      铜管是烧红的铜皮在铁条上斜裹敲击出来的,当年黄崖洞兵工厂曾经用这个办法加工出钢质枪管,看来宋代工匠的智慧也不容小觑。

      然后铜管间相互连接部位直接用胶进行密封,唧筒和铜管之间则是錾卯工艺。

      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手艺,一般的铜匠铁匠做不出来。

      将一个软木塞打孔,穿入底部的铜管,将一个瓷瓶装上油料,塞上木塞,就得到一支喷枪。

      木塞上还要有个进气孔,保证瓶子里不会出现低压。

      喷枪的原理就是伯努利原理,内管高速的气流会导致内外管壁压强减小,因而形成与壶内的压力差,导致壶里液体被吸出,然后被高速气流撕成细小的雾状水滴。

      铜管很细,唧筒推动很慢,单位时间能喷出来的釉料不多,但是持续时间很长。

      将已经被史大荡好内釉的瓷胎放在转盘上,很快便喷好了均匀细薄的釉层。

      这种施釉方式,绝对是现在大宋的独门。

      等待釉料干燥之后,送入匣钵,用稻草和焦炭再次填充燃烧室,临近傍晚的时候,新的一窑瓷器重新烧造了出来。

      匣钵内的瓷器,晶润莹泽,洁白无瑕,坚实无比。称之为“玉瓷”毫不为过。

      小型窑口,能一次烧制的东西不多,十六个小碗,八个盘子,两个花瓶,还有八个小酒杯,一个下方是圆锥型上头带敞口的小酒角。

      这套白玉质感的瓷器第一次来到世间,让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史洞修双手颤抖伸向陶钵中一个盘子,可愣是鼓不起勇气将它从匣钵中取出来。

      抖着手挣扎了几次,急得跺脚对二十七娘喊道:“倒是赶紧取出来给爹爹看看啊!这女儿!一点眼色都没有!”

      二十七娘自己还感觉有些腿发软呢:“史大!史大!”

      史大正在给这窑瓷器估价,大宋人特喜欢搜奇,一块极细的磨刀石,都能卖到好几贯一块。

      嗯,物以稀为贵,这天底下第一次出现的东西,小碗一个三贯,盘子一个五贯,俩花瓶一共二十贯,酒具十贯我滴个乖乖,这小小一窑,就是百贯的底数!

      瓷公鸡,这把捞大发了!

      听到二十七娘叫自己,史大这才赶紧将瓷器从窑钵里取出洗净,摆在了桌子上。

      史洞修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小心的拿起盘子来用指头轻轻叩一叩,又拿起盘子对着阳光照了起来。

      苏油恍惚地觉得,他夕阳下的眼神中,闪现的都是真实的金光。

      看不下去了!苏油找来一个盒子,将小酒杯小酒角放进去:“八娘,我们回家,答应给姻伯弄一套好酒器的,总算没有食言。”

      回到家应正坐在椅子上傻笑,对面挂着一副观音大士图。

      黑色的细线犹如工笔描成,套版非常准确,地面岩石的石青色,和之前的墨版底面石头的黑色一起,构成了皴法效果,观音的皮肤是肉色,竹叶,荷叶是翠绿。

      红色的金鱼和荷花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拉线和大片镂空营造出尾巴和花瓣红白过度的效果,咋一看还真跟工笔差不多。

      苏油一看:“了不得了!于工的手艺,当真叫人服气啊”

      程文应回头见是苏油:“贤侄,老史那边可成了?”

      苏油笑道:“好叫姻伯得知,八娘去厨房准备去了,一会保准给您老一个惊喜。”

      没一会,八娘端着一个食盘上来,里边有一碟卤味拼盘,一个白玉般的酒角,一套仅容四钱的杯子。

      八娘将酒食布上:“阿爷,这就是小幺叔今天烧出来的瓷器。这盘卤味,虽然也是小幺叔的方子,却是八娘亲手料理出来的。八娘这些时间,让阿爷操心担忧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5: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