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而若秋认为唐知县短期内不能给咱们带来利益,就不值得投资,其实你那不叫投资,反而叫做投机了,两个词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投机虽然也算是一种投资行为中的一种,但却是短期行为,目前我们本钱不多,不敢冒险。”
柳若秋仔细的听着庞煌的长篇大论,消化着一些自己现在也不懂的词汇,反正这些新奇的词汇,也不止一次的从庞煌嘴里说出来,他已经见怪不怪,只能慢慢吸收,当时理解不了的,说不定到了一定的时间,他就会豁然开朗。[]臣权13
“但唐知县总是徐大将军的麾下,早晚要随军而走,再换了一方父母,岂不是还要从头来过,而那时,再见唐知县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来的收益呢?既然收益渺不可及,我们何不抓住眼前的利益呢?毕竟,八套房屋,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柳若秋吸收的很快,但是却仍然有些不明白,于是问道。
“放心吧,最近你一直在幕后,有很多事情不清楚,你可知道,唐知县要这八套民宅做什么?”
“反正不会是向外界所传的要养小妾,知县大人的正妻还在安徽定远,听说唐大人人虽粗犷,却是极为疼爱自己的妻小,想必不会这么肤浅。”
“高典史偷着给我说了一个事情,那天去庆裕楼找唐知县的,是唐知县昔日的一个军伍中的兄弟,原来都在一个总旗下面效力。”
典史虽然不入品阶,但却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全县的衙役、白员、帮闲基本上都在其掌握中,消息自然灵通一些。
庞煌继续说道:“此次征伐残元,徐大将军误入埋伏,损兵折将近万人,其中唐知县原来所属总旗,五十六人,现在只剩下十一人还在活着,其中九人都残了,彻底断绝了以后从军的路,而唐知县顾念旧情,要收留这些残疾了的昔日战友,所以才买了房子,准备安排他们在怀柔居住。”
“哦,这也难怪,庞兄不收唐大人的钱,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面对着这么一个重情义的汉子,柳若秋还是保留着几分敬意。庞煌却是摇摇头,反对道:“钱,是要收的,但是要收的有用处,我不让入账,肯定是留着有用,回头你就明白了。”
“以后,我可能很少管晋商会馆的事务,这个晋商会馆若秋你一定用心看着,特别是清华义学,这两样才是咱们生存之根本,千万不能出了纰漏。”
“庞兄要去哪里?需要多久?”
此时一直在沉默的柳苏突然抬起头看了庞煌一眼,虽然没有任何波动,但是也显示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心。
“我要去北平走上一趟,不过七八天的功夫就会回来,主要有几件事要去办?”
“第一件事,就是我要为咱们的清华义学找些老师来,靠着怀柔县目前的先生,恐怕不够,想要发展,就必须扩大义学的规模,只有扩大规模了,我们的地产才会做的越好,而晋商会馆才会更有影响力。”
“还有第二件事,就是我想私下找唐知县一次,你知道高典史为什么会把这些事情告诉我吗?”
“为什么?”
“因为他想杨青山不在县丞的位置上了!!”
柳若秋这才大吃一惊,而庞煌也是透『露』着无奈的苦笑,没有想到就算是穿越回大明,也免不了陷入到勾心斗角的纷争中来,不过这次换成他算计别人。
继续说道:“我也不想这个杨青山继续在这个县丞位置上继续坐下去了。”[]臣权13
其中原因柳若秋自然明白,最近这个杨青山好像吃顺了嘴,他们晋商会馆免去了他购买房子分期付款所有费用,几乎就是用了一个订金的价格,卖给了杨青山三套房子。
但是这个杨青山还是不知足,在别人购买房子后,需要去县衙内办一定的手续,杨青山就百般刁难,回扣吃了不少,而让买房子的人颇有怨言。但是柳若秋也有些奇怪,为什么高典史会选中庞煌呢?
没有等他问出来,庞煌就说出了其中的原因。
县丞杨青山和杨老太爷的关系不错,认了同族,办事还是很尽力的,而最近杨老太爷也不安分,一直窥视者晋商会馆会长的位置,让庞煌很不放心,他们虽然在卖房子中赚了不少钱,但是比起老牌的家族来说,还是不够看。
而高典史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才找庞煌他们做同盟,他明白只要扳倒了县丞,杨老太爷失去了后援,自然会安分一点。
“而且,我这次去北平,会多招一些老兵回来,剩下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了,就算是高典史,只是利益关系,毕竟不是自己人。”
庞煌长叹着,飞速发展的事业可以投机取巧,但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和经营,以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他们现在可用之人已经是捉襟见肘,就连刘安这种小孩子都开始参与进来了,也是他们储备人才供应不上的缘故。
而清华义学的学生,虽然也有启蒙后来入学,如今十六七岁的少年,但是距离大用还有一段距离。
时间、人才、时间、自己的人才,这几个相关的词语,在庞煌心里转了多少圈了,但是一直得不到要领,如今大明建国刚刚五年,人才都在江南,且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所用,不能用的,也被朱元璋杀了。
在北方,被蒙古人盘踞的时间最长,但也是文化受到摧残最严重的地方,自己想了几百圈,也没有想到过这个时期,北平有什么比较牛掰的人物。
无处借鉴,无处借力,只有靠自己了。
随着晋商会馆和清华义学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所以只能靠自己了,这是他去北平最大的原因之一。
“我会带柳苏一起去!”庞煌定下了这个基调。
柳若秋没有出声,心里已经暗自打定主意帮助庞煌做一些事情,他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总是能感觉到这个只比他年长一岁的兄长,懂得比他这个过耳不忘的人还要多,可能柳家的振兴就要着落在庞煌身上了。
侧耳听了听弟弟柳苏稍显粗重的气息,不由叹了口气,向庞煌告个别,刘安引路,领着他回去休息去了。
————————————————
求推荐,求收藏,谢谢亲们支持!!
014 北平所获(上)
七天后,庞煌从北平,也就是昔日的元大都的回归怀柔。
去时是坐着双轮马车,车夫加上庞煌、柳苏一共才三个人,但是回来的,却是一个车队,足足近二百人的队伍。
门板一样的唐门知县,已经提前了三天回来,他要处理关于县丞杨大人的事情,对于这个落第的蒙元秀才,他早就有点看不上眼,一副腐儒的酸模样,却暗地的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既然撞在了枪口上,那么唐门就不会有丝毫客气。
如放在半年前,唐门还需要这个穷书生帮助自己处理县里的事务,舍不得动他,但是现在怀柔县已经有了新的县丞人选,还是有大大来历的人,连都督大人都要礼敬三分的一个年轻人,听说胸有大才,早晚要上朝堂的人物,居然会来小小的怀柔当县丞,唐门觉得天地果然是变了模样。
那个大人物,可是他心目中神仙一般的所在,如今那老神仙的儿子要来做县丞,别说做县丞,就算是把知县让给他做,那唐门也是心甘情愿的。[]臣权14
所以事情一旦决定,唐门很断然的先走一步,回怀柔县,先把那个杨青山撵出去再说,他要提前做好准备,为新县丞打扫好房屋,修饰一下院中的风景,千万不能怠慢了。
想着唐门急匆匆的模样,坐在马车里的庞煌不由就嘴角含笑,而柳苏则依旧是一脸的木然,甚至连望他一眼的欲望都没有,让庞煌少了许多分享心中快乐的机会。
他没有想到这次的北平之心,竟然给了他一个这么大的惊喜。
来到大明已经半年多了,他总算见到了大明英烈榜中的一号人物,而且是他最欣赏的人物之一,现在刚刚三十出头的大将蓝玉。
蓝玉现在应该还算不上一个重要人物吧!
听唐门兴冲冲地说,这位蓝玉大将军现在乃是武德卫指挥使佥事,正四品的大官,这次随徐大将军出征,曾经立过大功,要不是最后的中了蒙元【创建和谐家园】的『奸』计,败了一场,恐怕这次回来就直接做指挥使了,现在只能在这里呆着。
蓝玉是唐门的老乡,都是临濠定远人,据说两个人住的村子还离的不远,而且,唐门似乎还能在蓝玉面前说上话的样子。
至于两个同乡,为什么一个只是小旗,一个却是正四品的指挥使佥事,庞煌很识趣的没有去问,但是看着蓝玉对待唐门颇为客气的模样,心里想着里面也许有故事,但是不足于外人道而已。
徐大将军的确回京师述职,这次失利的过错虽然不用他承担多少,可是面对朝廷中皇上刚刚聚拢好的那班文臣们的口水,他还是有必要回去解释一下。
其实没有事情,这次征伐残元,充其量是无功无过,功过相抵,再加上皇上恩宠有加,魏国公必定没有什么大碍,最多是罚几个月的俸禄也就是了。
蓝玉大大咧咧的说着,丝毫不顾及有外人在场,很多人以为蓝玉粗犷,但是庞煌却是知道,蓝玉这是帮助徐达稳固威望,安抚人心。
心下的好感,加上六百四十年后的崇拜,使庞煌对蓝玉十分尊重,这种表现,让现在尚未出头,才三十来岁的蓝玉感到十分受用。
几个人攀谈起来,唐门不知道怎么回事,对于庞煌似乎特别推崇的样子,而且将青铜火铳和火器制造图谱,也拿出来交给了蓝玉,让他代呈给徐大将军。
并讲明了,这乃是庞煌所献,这个人情,源于来见蓝玉之前的头天的一个承诺。
庞煌对于唐门的重情义,也是十分看重的,特别是知道唐门为了安顿昔日的伙伴,而耗尽了自己的每一文钱的积蓄,而且这次来北平,除了来京师接自己昔日的伙伴之外,还有一个目的,他还要借钱买房子,他想让昔日的伙伴过得安稳一点。
这不是责任,而是本着一个做兄弟的良心。那班兄弟,大都是从安徽老家一起出来跟着皇上打天下的老人,几十年的兄弟,没有想到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大明朝建立之后,在他们的老乡当了皇帝之后,葬送在茫茫的大漠之中。
唐门恨不得自己就在他们中间,可悲的是,在大明开国之初,缺少基层官员的时候,他被作为一个署理知县留在了后方,而不是随着他的兄弟们战死沙场,那样的话,他会好过一些。
那一夜,门板一样的唐门知县,喝醉了之后,竟然像一个孩子般的在桌案上趴着哭了起来。
庞煌心里很不是滋味,唐门重情义固然是他最看重的,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很冷静的盘算自己的积蓄,也不愿意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得到一丝好处,坚决的拒绝了庞煌免费提供哪些伤残战士们住所的提议。[]臣权14
没有任何理由的拒绝,但是庞煌知道,唐门害怕亵渎昔日伙伴的清白,不想他们身上沾上一点儿污点。
唐门是个很纯粹的军人,庞煌就从他酒醉的那一刻,就更加打心眼里佩服这个看似粗豪的汉子。
于是等到酒醒的第二天,他向唐门提了一个建议,由于自己在怀柔的房产事业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庞煌还会在顺义、密云、昌平等周边各地,甚至是北平府,继续他的房产大业。
但是事业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总是依靠官府的力量,因为官府的力量是属于朝廷的,属于皇上的。
不能总是为这些商贾上的事情『操』心,所以庞煌想组建自己的保安团队,而唯一的要求,就是想让这些老兵作为教官,在怀柔专门帮他负责保安团的训练。
首先可以协助县里治安,保护房产所有人的安全,还有一个目的,怀柔地处边境,万一有小股马贼或者的蒙元残部偷偷潜入,保安团至少可以快速反应过来,保护怀柔,卫戍大明。
毕竟大明边境的卫所现在还太少,还要分出一定的屯兵修筑居庸关和山海关等关隘,人数明显不够用,而且主要驻扎在北平周边的诸卫,反应速度明显有些慢,从发现敌人突袭,到报信给北平诸卫,到【创建和谐家园】人马前来剿匪,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这一段时间内,足够马贼和蒙元残部逍遥出关,逃之夭夭了。
唐门很赞成这个计划,而且又可以安置他昔日战友伙伴今后的去向,让他们离开战场后不至于孤单,于是就想极力促成此事。
要不是因为要帮庞煌一把这件事情,恐怕他这次北平之行,不会来找蓝玉,唐门虽然嘴里没有说,但是庞煌能感觉到。
015 北平所获(下)
洪武五年,大明也建国了五年了。
这五年的时间,草根皇帝朱元璋基本算是稳固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偏偏最尴尬的是,他对北方的控制还是比较薄弱,不是军事上的薄弱,而是行政上的薄弱。
比如基层官员,本来异地做官,成了历朝历代的惯例,但是蒙元却是打破了这一个惯例,大汉子民当官,很少有人能做到主官的,最多就是副手,或者就是只有虚职没有实权的摆设。
而人分四等,江南的【创建和谐家园】更是金字塔地基下面的碎石块。所以百余年来,江南人能做到主官的人,基本上是屈指可数,再往前追溯,北南两宋自唐之后,就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可能是由于面子问题,北方更是被江南的读书人形容成虎狼之地,苦寒之所。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真的。[]臣权15
所以,如此情况之下,江南愿意来北方做官的,更是寥寥无几,甚至有的人为了避免来北方做官,不惜使出百般手段,就比如湖南那个被推出来准备接替唐门职务的书生,就不惜以摔断腿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仕途,也不愿意被发配到北平怀柔来做个下县的知县。
的确很尴尬,而大明王朝几乎所有的大佬们又不愿意破坏异地做官的传统,首先是的确不放心北方人治理北方人,蒙元的残余还是很肆虐,万一有个勾结,那就会给一州一县甚至更大的范围带来灾难。
其次,由于大明刚刚开国不过五年的时间,科举也只是在洪武三年举行过一次,那时打『乱』方平,人心不稳,自然也没有多少可用之才,而科举三年一次,下次要等到明年才开始举行,首次科举所取距离空闲的职位还有很多,哪里还顾得上北方这些苦寒之地。
去年底,也就是洪武四年十二月,据吏部统计奏报天下府州县及官员数额:府一百四十一,官八百八十;州一百九十二,官五百七十二;县一千零一十三,官三千零四十一。通计府州县一千三百四十六,官四千四百九十三。
偌大的大明王朝,只有不到五千人的官员,而且还处处缺口,也是南京暂时忽略北方的原因之一。
如今北平府的官员倒是一个不缺,毕竟是一府之地,但是属于北平下面的州县,官员是七零八落,总是有若干缺口在那里面。
这些话,都是坐在他后面那辆马车上的年轻人,间接或者直接对庞煌说的。
说的是那么的漫不经心,很随意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方正的气味,就像庞煌中学的政治老师一样,永远的不拘言笑,永远的一本正经。
这个年轻人叫做刘孟藻,看上去是大有来头的人物,但是打破脑袋,庞煌也想不出自己所熟知的历史中,有过这么一号人物。
费劲心思之后,只好把他看成是民间里的奇人了。
不过这个才二十多岁,比蓝玉还要年轻的人,却获得了蓝玉、唐门等人打心里的尊重,刘孟藻是庞煌在蓝玉府上见到的。
当唐门说个开头,而接下来由庞煌描述细节的时候,那个叫刘孟藻的年轻人,就开始注意庞煌的言行。
还有对整个保安团的行为分析,他提了很多种问题,火器制造,他关注的也很多,最后,用庞煌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刘孟藻竟然根基他的描述,提出了很多极为符合大明当时国情的问题。
一时间,庞煌差点没有措手不及,但毕竟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人,面对刘孟藻的提问,他也算是笼统的做了回答。
庞煌心惊胆战的回答问题,但是别人却是以为他留了一手,总是让人觉得是那么的高深莫测。
比如刘孟藻问,所谓团的编制,是沿袭隋制,还是沿袭唐制?
庞煌可不知道,朱元璋为了区分和蒙元的关系,一般律法、军制、官职、中央的三省六部等,都是参考宋制,有相当一部分参考汉制和唐制,以显示自己的大汉正统。
而刘孟藻所问的隋制和唐制所谓“团”的编制,其实早就存在,隋朝军队出征时,以100人为队,步兵20队为团,骑兵10队为团。唐朝府兵每团300人。
而庞煌这个半吊子的历史『迷』,居然以为“团”这个编制来自于前世由外国引进的编制称谓。就被问的措手不及,他哪里知道什么沿袭隋制,还是沿袭唐制?[]臣权15
在众人面前,又不好多做犹豫,不然会打击众人支持的信心,于是心一横,就把他所理解的编制说了一遍。
十人成班、三班一排、三排一连、三连一营、三营一团的这种编制说了出来,三三之说,彻底镇住了当时的人。也幸亏庞煌没有继续说三团一师、三师一军等等,否则真的有人以为他要造反了。
至于好处,庞煌真的是不知道了,只有谦虚的说,保安团毕竟要区别于正规的大明军队,不敢逾越,而且三三进制,有利于火器更大的施展威力等等来遮掩过去,但是却引起了刘孟藻的深思,看他那个表情,仿佛对于军事真的很有研究一般。
半瓶子醋遇到了专业人士,这种事情,庞煌在前世做业务的时候遇到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要镇静,在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和点头的频率,那样就会少了许多『露』出马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