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臣权》-第4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新旧交替,最忌讳的就是两任之间心有缔结,而且当初听闻庞煌刚做知县不久,还颇有政绩,自己突然顶替了上去,问了好几个人,却都不知道庞煌的安置情况,只知道庞煌还有一个职司是北平同知。

      但是一府的副职,怎么能和一县的主官相比,宋慎真担心庞煌心里有些不喜,那样虽然勉强遵命交给自己,恐怕以后两人也会心有缔结,甚至都做不成朋友。

      宋慎对于庞煌还是比较欣赏,不想失去这个朋友,而且,他还受人所托,想要交好这个人,却是不能交恶了。

      却听见庞煌问:“宋兄来怀柔赴任,这个倒是知道了,但不知道子澄兄这次来北平,又是接何职司呢?”

      庞煌话音刚落,就看见黄子澄脸『色』『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090 被指婚

      黄子澄并不是来当官的!

      这个和庞煌差不多大小的可怜人,胸怀壮志的前往南京参加科举,却遇到了皇帝暂停科举取士,想要拜在宋濂的门下读书,但是宋濂却被皇帝召为侍读学士,专门教授皇子们读书,不能再收别的学生了。

      想要为官,没有了科举之路,那么只有靠人举荐,黄子澄家中虽然很是宽松,也算的上是富裕,但是举荐这件事,不是靠有钱就行的,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名声和人脉。

      这两点,黄子澄可都没有,那他只有等待了,自负满腹经纶的他又不甘心回乡等待,在南京城久了,也总不能老是赖在宋濂家里,虽然他和宋慎的关系不错。

      就是如此尴尬,听闻宋慎被举荐为怀柔知县,遂以幕僚的身份跟随过来,只是说长长见识,为今后自立门户打个基础。[]臣权90

      所以刚才庞煌问及的时候,才会显出一种尴尬扭捏的神态,而之前的言语刻薄,无非是心有怨怼罢了。

      但就是一时的怨怼之语,让庞煌对于这个黄子澄有了深深的戒心,对于这根非著名的搅屎棍,庞煌就算不熟知历史,也能知道一些,虽然到最后死的算是很壮烈,但是朱允炆后期的昏庸之举,和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书生论国,有着怎么也分解不开的关系。

      自己的怀柔刚刚起步,他试探过宋慎,相信无为而治经过自己的诱导,宋慎应该是如今大明适合接任自己的人之一,但是要是加上个黄子澄,那就不同了。

      庞煌怎么也不能让怀柔有意外发生,黄子澄也没有想到,可能自己刚才说的解气,却无心中给自己埋下了不安的因素。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庞煌向宋慎稍微介绍了一下怀柔的现状,还有自己对于今后发展的看法。

      有意无意的引导宋慎的同时,也知道了最近南京所发生的事情。

      徐达将军被留下了,而蓝玉则也留在南京,协助招募新军,应该是朝廷对于云南的事情动了肝火,没有任何掩饰,摆明了招募新军就是为了平复云南所用。

      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苏州魏观案爆发,皇上震怒,但是在太子的请求下,皇上愿意派御史复查等等。

      但是宋慎却不知道皇帝对北平的态度,比如华云龙的去留,和北平知府贾道的去留等等,都不知道是什么一个详情,但是太子既然北巡,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还未上任的知县,能知道这么多,已经是靠宋濂教授太子的情分。

      再有什么,估计太子也不会和宋慎商议,毕竟宋慎还不够资格参与到朝廷的事务中去。

      知道了,等于不知道。

      庞煌心里想到,对于魏观一案,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印象,就知道在案子中,有一个叫做高启的人被腰斩了,关于为了什么,他也不清楚。

      但是他更不知道的是,在他和宋慎夜谈的同时,太子朱标和华云龙的谈话也接近了尾声,并且有着天大的好事在等待着庞煌,至少当时的华云龙是这么认为的。

      “太子殿下,你说的是真的吗?”

      华云龙觐见太子,知道了自己的去向之后,心里反而放下了大半,看来自己在北平呆不下去了,但是能有太子保护自己,估计最坏的结局也就是回定远老家做个富家翁,凭借自己的赫赫战功,难到自己做了富家翁之后,谁还敢为难自己。

      心里轻松,就陪着太子朱标多聊了一会,不料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怀柔县令庞煌的身上,太子对之问的很是详细,华云龙却是猜出了庞煌暗卫的身份,但是他料到太子肯定不知道皇帝的这些勾当,所以尽量婉转到来,对于庞煌是褒多贬少,甚至有些夸赞的意思。

      谁知道朱标话锋一转,言说有意召见庞煌,说是父皇来之前,曾经让太子考察一下庞煌在北平的官声,可能会召庞煌为驸马,尚临安公主。

      华云龙听了这些话,才有些吃惊,有些失礼的问是不是真的。

      朱标点点头,有些无奈,妹妹临安公主,乃孙贵妃所生,今年十六岁,按照道理该是成亲的年纪了。[]臣权90

      而父皇也在满朝文武中选择合适的官员的子嗣,但是孙贵妃一直不太情愿,只想女儿能嫁个平常人家。过了年后,孙贵妃病重,在病重恳求朱元璋,让女儿嫁离南京,找一个小康之家过些平凡的日子就好,朱元璋无奈之下,只有答应。

      选来选去,庞煌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就浮出了水面,恐怕庞煌自己也不会想到,还是那盘跳棋惹出的事情。

      朱元璋有日在**之中,看到几个子女在哪里玩跳棋,于是就问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多嘴的朱樉就将临安公主外出的事情给抖『露』出去,听说是庞煌所献,而且庞煌又是唐门所举荐的暗卫,忠心程度应该可以,而且正好符合孙贵妃的要求,远在北平的一个知县,于是就暗暗定了下来。

      和太子说了一声,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定下来,眼看着孙贵妃病重,有个亲事冲冲喜也好,说不定能让孙贵妃的病好一些。

      就算是病好不了,也可以了却了孙贵妃临终前的心愿。

      朱元璋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既让女儿成了婚,又了却了孙贵妃的心愿,但是当事人,包括庞煌和临安公主,基本上还被蒙在鼓里,太子只知道父皇对于母妃孙氏的情意很深,但是华云龙却在旁边惊讶的不得了。

      华云龙算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毛』骧的无意之举,让华云龙知道了庞煌的暗卫身份,而华云龙又知道蓝玉和庞煌的关系甚好,间接中,庞煌也算成了徐达的心腹。

      他没有想到,当初可以任意搓『揉』的角『色』,无形中却有了这么深的底蕴,万一庞煌尚了公主,成了驸马都尉,那么他的前途自然是不可【创建和谐家园】了。

      无论历朝各代,朝廷对于驸马都尉的限制,无非不能统领兵马的限制最为严厉,但是其他若为地方官,前途自然是很大,到时候为一方的封疆大吏也不是不可能的。

      华云龙不由暗暗的羡慕庞煌,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华中,现在南京无所事事,文也不成武也不成的掉在哪里,要是自己儿子尚了公主,自己还用的着在这里惶惶不可终日吗?

      且不说华云龙的羡慕,面对这样的事情,他自然也没有资格阻拦,这是天子家事,虽然是好事,轮不到自己家,那心里还是不太舒服。

      太子问过之后就倦了,多日坐船和接见地方官员,让本来身子骨都不好的朱标有了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于是华云龙见机退下,让太子休息不提。

      第二日,昨天被赐宴的百官,自然又到太子行宫前往请安,这次得到了太子的接见,询问了一番北平行省的政务之后,太子随驾公布了太子最近几日的行程,听说太子要深入边关巡查,北平的官员自然是劝阻不已,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功夫,太子决心已定,大家随之从善如流,自然先由官员们前往边关布置。

      同时通知边关守将,最近几日要严防死守,甚至要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确保太子的安全。

      相关的官员散去后,就去安排太子的下一站,也就是山海关附近的巡视工作,但是作为即将卸任的怀柔知县,却被太子指定为伴驾随侍的一员。

      估计除了华云龙之外,包括庞煌都是莫名其妙,宋慎的交接之行,看来又要推迟了,不过对于庞煌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正想着怎么把太子引入怀柔,如果能打动太子定下一个基调,那么就算是宋慎做了知县之后就算对于有些制度不满,那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随后,庞煌只好留在太子行宫之内,以备太子殿下随时咨询。中间被召见了两次,朱标给庞煌的印象却是颇好,至少平易近人,彬彬有礼这两条,就远远不是庞煌所熟知的那些故作小资的官二代们所比拟的。

      但就是不知道,太子殿下为什么对于自己的身世这么感兴趣,经常问及一些自己在海外的事情,不过正好也对了庞煌的心意,这正是让太子朱标开阔眼界的时候,于是尽量的将一些六百余年后的基本制度,代入到大明这个时代的『色』彩,将给朱标听。

      慢慢的两人的关系渐渐开始熟络起来,未及几天,朱标便把朱元璋的意思告诉了庞煌,并表示了自己对于庞煌这个妹夫比较满意的态度。

      庞煌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稀里糊涂中被指婚了!

      虽然对于数月前见过的临安公主还是有着好感,但毕竟临安公主不过才十六岁,按照庞煌的理解,十六岁的女生,应该还是在学校对着明星发花痴的年纪。

      一转眼,就要成自己的妻子,想要推辞,说一句实话,庞煌还不敢明目张胆驳朱元璋的面子,但是不推辞,对于找个十六岁的少女做妻子,心里怎么就这么别扭呢?[]臣权90

      091 太子病了

      接下来陪伴太子殿下巡边的日子,是庞煌前生后世的经历中,第一次公费旅游,而且是陪伴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公费旅游,尤其这个国家未来领导人竟然是自己的大舅哥!

      看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朱标,虽然张嘴闭嘴的喊着“庞爱卿”,但是越来越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妹夫去看。

      这种感觉让庞煌心里有些狼狈,甚至有些时空错『乱』的诡异。

      说句实话,庞煌今年二十三岁,比临安公主只是大了七岁而已,这个差距无论是在如今的大明,还是几百年后,都不是一个很大的差距,而且庞煌心里对于这门亲事倒是不太抗拒,至少他所知道的历史中,朱元璋对于自己的直系亲属,要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错误,找个公主做老婆,那就等于多了一道护身符。

      好像除了有个叫做欧阳伦的驸马,因为走私被杀了,别的还真的没有听说朱元璋针对自己的子女什么的下手,包括临安公主在历史上的丈夫李祺,李善长被抄家,也没有被连累到,只是撵出了南京居住,得以善终。[]臣权91

      庞煌感到诡异的原因,就是这次蝴蝶的翅膀一扇,真的不知道把自己所熟知的历史扇去到了那个岔道里,估计以后他所能借鉴的历史知识会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都知道,临安公主在庞煌所熟知的历史中,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从而这个婚姻,让李善长得以有了后代传宗接代,否则李善长被抄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李祺自然免不了一刀。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李祺也好,李善长也好,庞煌闻其名不知其人,现在几乎是管不到的事情。

      重要的问题是李善长失去了和朱元璋做亲家的机会,还会不会复出,据说李善长现在凤阳当包工头当得不亦乐乎,几年后由于临安公主嫁给了李祺,然后李善长才又回到南京,之后被牵连到胡惟庸案中,善长不得善终。

      没有了临安公主嫁给李祺,李善长可能不会复出,李善长不复出入朝为官,那么胡惟庸案还会不会牵涉到李善长,那么朱元璋还用什么办法一网打尽呢?

      小小的一桩亲事,到底会带来多少连锁反应呢?

      计算不出,也不敢去计算,陪伴太子朱标的日子,庞煌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事情,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从山海关出发为起点,一路上喜峰口关、将军石关、北口城等,一直到居庸关,太子朱标几乎是马不停蹄,车不留辙的走了一遍。

      一眨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庞煌渐渐的品出了一点味道,估计朱元璋派儿子感受一下军旅气息的同时,还让太子笼络人心来了。

      看来朱元璋已经对徐达开始有些不放心了。

      到底是哪一点徐达做的让朱元璋不放心呢?历史上不是论证了徐达是病死,善终而且功萌子孙,一直到大明结束吗?

      庞煌有些想不通,但是也不好问,在二十多天伴随朱标的日子,庞煌慢慢的观察朱标,的确是大明最合适的继承人,可能从小朱元璋就对其抱有很大希望,朱标受到了儒家最正宗的教育,以宽仁为本,待人和蔼,基本上很少发火。

      但是自幼的太子生涯,又让朱标养成了不怒而威的气质,让人很喜欢和他说话,而且不知不觉中就会说出很多东西。

      对待事情不骄不躁,就算是庞煌和他说起一些几百年后的稀罕事,朱标也不过是扬扬眉『毛』,表示一下惊讶,绝对不会做出过分举动,也很少去刨根问底,光凭借这一点,庞煌就自愧不如,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教育的彻底!!

      不过,有些小事,庞煌还是看出来了,那就是朱标很累。

      刚刚十九岁的朱标,竟然比自己这个两世为人的穿越大众还要宠辱不惊,这需要多大的克制力,十九岁的朱标以不符合他年纪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怎么会不累。

      看着朱标,越来越像自己当年高考前的同学,更像是当年高考前的自己,单单是那几个月的功夫,庞煌已经觉得心神疲惫,但是朱标几乎是天天高考,这样的心态,要是能长寿,那才叫一个怪事。

      经过这几天的观察,庞煌自认为对于朱标的早死,有了一个新的推测。

      如果能改变这种现状,朱标会不会因此而不会早死呢?

      如果朱标不早些去世,那么就不担心朱棣再起什么别的心思,最多是个比较跋扈的王爷而已,就像是周王朱橚、厉王朱彝一样,不是乖乖的被镇压了吗?[]臣权91

      这个意外的想法,让庞煌心动不已。

      虽然在庞煌经历过的历史中,朱标的名气远没有当时的其他诸人响亮,因为一生没有登上帝位,长时间做着太子,上头又有这么一位雄才伟略的父亲,几乎不让人记得他有什么作为,所以他的名声即便连当时的那些文武大臣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都不如。

      但是朱标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单不是,而且正是因为朱标之死,使得明初的政治格局再度发生了变化。

      朱标虽然文弱,但毕竟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而且从十二岁那年,大明建国立即就被立为太子,在朱元璋刻意的安排下,朱标同沐英、常茂、平安、蓝玉等人几乎同时成长,待到朱元璋百年之后,是绝对可以压得住阵脚的人物,而且由于是长子,自幼几个弟弟就在他的看管之下,比如什么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等等,谁不是他看着长大的,朱元璋的长幼尊卑,又看的极重,所以朱标在兄弟们的威信也无以伦比。

      也就是说,年轻还未成长起来的一代,都牢牢的在朱标手里把握住。

      未来的藩王和未来的武将都在朱标的手里,假以时日,就可以慢慢的撤换老人,不用像是朱元璋那样急火火的『乱』杀一通了。

      而且朱标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思想,这样以来,又极为容易被士大夫阶层接受,等于说朱标是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

      如果朱标不早死,那么什么结果都有可能出现,但是所谓的靖难却绝对不会出现,大明不出现那次最大的内耗,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庞煌很是期待啊!

      但是仔细的思量,却是觉得困难重重,朱标之所以压力这么大,那就是因为常年陪伴在朱元璋身边缘故。

      老朱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打造一个完美的太子,塑造心目中最佳的未来大明帝国继承人,可这偏偏又是朱标压力的最大来源。

      要切除这个压力来源,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事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朱元璋是不会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这就又循环回来了,这也是朱标常年陪伴在朱元璋身边的原因。

      庞煌想的头都大了,这是一个犹如绕口令般的死结!

      总之朱元璋不会让朱标长时间的脱离自己的视线,而朱标一直在朱元璋的光环压力下,一步步走向郁闷致死的道路。要想不让朱标早死,就要脱离朱元璋的光环压力,但是朱元璋不会让朱标长时间的脱离自己的视线.......。

      无尽的循环,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如果没有庞煌的出现,无论历史重演多少次,朱标也要郁闷死和被压力压死。

      想通了这一点,庞煌也不在无尽的循环中打转,只是默默的注视着由于他的到来,已经变了样的大明。

      这个将由于他改变的大明,还会不会给他更大的惊喜呢?

      太子銮驾巡视一周,在居庸关驻跸两天,本来还要往西去怀来那边看看,却得知李文忠率部已经由大同到达了北平,奉命前来北平练兵,准备前来求见太子殿下,说有事禀报。

      朱标知道这只是一种善意的劝解,潜在的意思就是太子殿下不要再往前走了,前面有危险,待微臣去接你回来。

      本来就从善如流,再加上李文忠和自己乃是表兄弟的关系,而且两人的年龄虽然相差十六岁,但却没有什么代沟,关系那是极好,反正不能往前走了,还不如回北平去,于是下令回驾,经由昌平会北平城,去见李文忠。

      庞煌心里却是心里敞亮,自己千等万等不来徐达和蓝玉,却等来了李文忠的换班,徐达看来最近真的不太受信任,不由心里不舒服。

      趁着这个机会回北平,能怂恿着太子遂自己一起去怀柔交接,那也算是一种收获,庞煌没有白白浪费时间,伴驾这二十余天内,早就和太子约定,前往怀柔去看看兵器制造局,还有观赏今年的第一季旱稻种植,还有自己的炼钢炉等等。[]臣权91

      太子朱标也算是比较好奇了,以他那么沉稳,能表示出要去看看,第一是给庞煌这个妹夫面子,第二,他也的确想看看被庞煌吹嘘的神乎其技的东西。

      但是回到北平以后,仿佛老天爷都不让他们如愿,庞煌自然还是暂时不能和宋慎完成交接过程,只能写了一封信给柳若秋,然后嘱咐了李锐一些重点,再找宋慎谈了近半夜,才独自让宋慎单独去怀柔上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9 01: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