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十多万北军聚集在华盛顿,这也让南方联盟感到亚历山大。该死的,南方联盟的首都实在是和北方的首都华盛顿太近了,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多英里而已。于是南方联盟不得不同样将大量的部队调集到它们的首都里士满附近,来防备北军可能的进攻。
为了保证里士满的安全,新到达的南军部队也主动的向杰克逊等人学习作战经验。而杰克逊也好,皮埃尔·博雷加德将军和约瑟夫·约翰斯顿将军也好,大家对此前的战斗,印象最为深刻都是堑壕作战的巨大威力。于是,南军也开始了和北军一样的行动——到处挖战壕。
于是在1861年剩下的几个月里,南军也好,北军也罢,大家都在干着同一件事情:挖战壕、架设铁丝网、埋地雷。是的,埋地雷。南军吃了地雷的亏之后,通过这种手段得到了一些样品,然后就开始自行仿制地雷了。
当然,南方由于炸药技术方面的缺陷,不得不使用黑火药来作为地雷的装药,这也使得南军的地雷相对而言显得笨重了不少。不过不管怎么样,踩上去的效果却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北军还是南军,他们的地雷都是低威力的断掌地雷,而他们采用这样的地雷的理由也是一模一样的:给对面的那个可怜虫一个活着回家看妈妈的机会。
……
“罗布森中校,我能问一个问题吗?”一个同样挂着中校军衔的军官举起了手。
“等我讲完了之后再问!”如今的罗布森可是抖起来了。因为上次的防御组织的好,他也有了不错的名声,据说对他的上校任命马上就要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堑壕战讲习所设立之后,他成了这里的主讲,专门教那些中高级军官。可是,说来也怪,一般按道理来说,官阶越高,经验也应该越丰富,智商也应该越高。罗布森却发现,现实却未必是这样。一些官阶已经不低了的家伙,脑袋却顽固得像花岗岩一样。哪怕明明有南北两军的两次成功的防御战战例在那里摆着,这些家伙还是相信,士兵们靠着英勇就可以突破堑壕阵地。还有的家伙则坚决认为,使用后装步枪会让士兵们变得软弱,他们的理论居然是士兵们拿着这样的可以躲在障碍物后面装弹的步枪后,心思就会都放到找障碍物隐蔽上去了,就会变得胆怯而软弱。这些家伙引经据典的拿出各种军事理论为自己的看法辩护,对堑壕战大放阙词,差点把正为自己在引领一场军事革命而自豪的罗布森的鼻子都气歪了。
“虽然如果你想要在军队中发展,人脉很重要。但是所谓的人脉好,并不是可以靠着见谁都说好话,谁都不得罪来实现的。一个谁都不得罪的人,在另一方面,也容易被看作是缺乏攻击力的人。军队和任何团体都一样,它的内部都是有派系的。一个对任何派系都不表示反对的人,任何一个派系都不会把他当自己人。所以,得罪人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须的。只要知道该得罪哪些人,该如何得罪他们,该得罪到哪个地步的人,才能真正经营好自己的人脉。”这是史高治不久前和罗布森讲的。当时史高治建议罗布森干脆向军界发展,趁着这场战争,出人头地。
“也许有一天,你的名字会被各种历史书籍记录,你的战例会被各种军事著作奉为圭皋,而你的塑像,会像纳尔逊勋爵的一样被高高竖立在广场上。”当时史高治就是用这样的充满了诱惑的话语对他这样说的,“当然,军队给你的钱肯定没有黑水现在给你的多——联邦军队完全就是一帮子吝啬鬼在当家!但是,我可以聘请你的女儿担任黑水的顾问,我会把原本该发给你的钱发给她的。所以我保证,在经济上,你也绝不会吃亏的……”
既然要在军界发展,既然要准备得罪一些人,那么得罪什么人才好呢?
“在这场战争中,一些思想守旧的,或者是和旧的利益团体里写太紧了的家伙,都是可以得罪的对象,因为他们注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且现在林肯这样急需胜利,就算得罪个把人,依你的背景和战绩,谁也不能真正有效地压制你。”这也是史高治当时和罗布森分析出来的结果。所以现在,每当有人提出前面提到的那些傻冒论调,罗布森就会不管对方的官阶有多高,立刻将自己切换到毒舌模式,嘲讽全开,把对方喷得满脸口水。于是,罗布森中校迅速的在联邦军队中出了名,“俄亥俄臭嘴”的外号据说就连南军那边都知道了。
不过今天罗布森倒是好像有点开错火了。那位中校其实并不打算提出什么针对堑壕战的傻问题。不过,现在大家对罗布森的嘴巴都已经习惯了,所以那位中校倒也不以为忤。反正少将上校什么的都被喷过了,自己这样小小的被喷一下算个啥?
等到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那位中校有一次举手了。
“哦,中校,你有什么问题?”罗布森说。
“罗布森中校,我想问一下,针对堑壕工事,到底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攻击手段?”那位中校问。
“现在对于如何攻击堑壕,我只有一些设想,还没有在实战中实践过。”罗布森中校少有的谦虚了一下,“这将是我们明天最后的一课的讨论内容。你可以自己先想想,等到了明天,我们再一起探讨。”
……
第二天上午,罗布森将学员们带到了由“克利夫兰志愿军团”建构的一段工事前。
“这段工事你们都很熟悉了,三道战壕,六道铁丝网,三段雷区。在战壕后面还有十门十二磅的拿破仑炮,使用榴【创建和谐家园】可以相当准确的覆盖前沿任何一个位置。”罗布森说,“怎样利用它来抵挡对方的攻击,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而今天,我们将要讨论的内容是如何攻击这样的目标。”
……
“什么?一路靠坑道掘进?这不是把我们的士兵都变成土拨鼠了吗?这怎么行!”有人大声【创建和谐家园】。
“总比让士兵白白的变成尸体强。”也有人坚决的站在罗布森的一边支持这样的想法。
“我们有一些专门为了这样的战斗而准备的武器。”罗布森说,“首先是手榴弹。这种武器刚才你们也见到了。只要经过训练,一个士兵还可以相当准确的把它投掷到数十米外的战壕中去……科尔!过来一下!”
一位穿着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特有的猥琐之极的绿色军装的军士跑了过来,向着罗布森立定敬礼:“长官好!”
“嗯,不错!”罗布森举手还礼,然后指着五十米外的一段无人的战壕对科尔军士说:“科尔,你能把手榴弹丢进那边的战壕吗?”
科尔军士看了看那边的那段战壕,微微的笑了笑,就拿起一枚手榴弹,一拉环,一股硝烟就从手榴弹的手柄里冒了出来。略等了一秒钟左右,科尔军士一挥胳膊,那枚手榴弹就飞了出去,在空中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然后精确的落进了战壕里爆炸了。
“只要经过训练,正常的士兵都能够达到与之接近的水平。”罗布森中校说,“当我们和敌军的战壕足够接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给对面的家伙狠狠地一击。并且利用手榴弹的火力压制,掩护我们的人占领敌人的战壕。这是我们设想的第一种攻击手段。”
第一百一十二章 可爱的麦克莱伦将军
在麦克道尔将军大败而归之后,麦克莱伦将军成了联邦军队的前敌总指挥。麦克莱伦将军是西点毕业的高才生,在和墨西哥的战争中,他也是战功赫赫。由于他总喜欢模仿拿破仑皇帝的做派,所以,人家给了他一个小拿破仑的外号。
在原来的历史上,麦克莱伦被一些人指责为水货将军。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说麦克莱伦将军经常性的贻误战机。比如说,在安提帕姆战役中,如果他大胆的对南军发起追击,罗伯特·李将军的军团几乎肯定会全军覆没。然而,麦克莱伦将军却没有发起反击,眼睁睁的看着罗伯特·李将军带着南军从容撤退。而且在其他时候,这位将军也总是表现得非常的谨慎,甚至谨慎到了没有数倍于敌军的兵力,以及更大的物资优势绝对不发起攻击的地步。因此,他被很多人指责为畏敌如虎。
但是另一方面,麦克莱伦将军在整个的战争中,却也基本上没打过什么败仗。而且在关键的战役中也还不止一次的获得过胜利。当然,这种胜利都是在敌军主动对他发起攻击的时候。而他主动攻击敌人,效果如何呢?嗯,基本就是对峙一个月,对峙两个月,对峙三个月……一直耗到对手后勤耗不起了主动撤退。
自从接过了麦克道尔的指挥权之后,麦克莱伦将军就将全副的精力放在防御和训练军队上了。麦克莱伦将军告诉林肯总统,别看现在他手里的军队不比南边少(为了避免林肯下令让他进攻,他夸大了南军的兵力。),但是论及训练程度,他们比南军可差远了。所以他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进行训练。嗯,大量的实弹训练。另外,考虑到堑壕对防御方的加成,他需要更多的,更好的武器。比如大炮,比如后装步枪,比如手榴弹,比如地雷,比如麦克唐纳1857精确射击版步枪,比如专用反铁丝网的爆破筒,比如更多的能给士兵勇气的大力丸,比如能给士兵们舒缓病痛的【创建和谐家园】,比如……反正是任何可能用得上的东西,他都不断地宣称,储备不足,不断地要求更多。以至于林肯甚至对人说:“凡是收到麦克莱伦将军的电报或者信件,看都不用看,里面肯定会有一句:我还需要更多的人和更多的物资。我都要把整个国库都掏空了,但是他还在不停地对我喊,我要,我还要!我真是受够了这个家伙了!”
虽然林肯恨透了这个贪婪的无底洞,但是对于史高治而言,麦克莱伦将军简直就是太可爱了。只要你弄出什么在战场上可能用得上的东西,让麦克莱伦将军看上两眼,然后他就会立刻向林肯总统提出:“我们急需这样的东西。”上帝呀,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麦克莱伦将军更可爱的将领了吗?
……
“啊,罗布森上校,您看看波托马克军团这一轮演练如何?”麦克莱伦将军望着正在演练着对南军堑壕的手榴弹攻击的部队,对罗布森说。
“嗯,不错了。手榴弹幕维持得相当的好,敌人几乎没有任何空隙发起反击。”罗布森回答说。
所谓的“手榴弹幕”,是可爱的麦克莱伦将军在看到罗布森上校,嗯,那个时候还是中校时演示的进攻方式之后,发展出来的增强版战术。他要求在最后的冲锋发起前,通过战壕掘进到距离敌军战壕四十米左右,然后将大量手榴弹搬上前沿,并由专门训练的士兵不断地将他投到敌军战壕,以及战壕之后的位置,不但借此压制敌人的射击,同时也利用爆炸造成的烟雾来干扰敌军炮兵的观察。
这种战术使得军队对于手榴弹的需求大大的上升了。这样的战术,当然是最好的战术了。于是林肯总统的国库又空了一点,而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的订单量又增加了。
……
“北军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而且,有情报显示,他们正在强化训练,准备对我们的进攻。哦,根据高度机密的情报,北军装备了一些新的,针对堑壕战的武器。”一个参谋正在向几位将领介绍所获得的情报。
“是什么样的新武器?”北弗吉尼亚军团司令约翰斯顿将军问道。
“将军,有这样的几种新武器。一种叫做手榴弹,是一种又单兵携带的可投掷的爆炸性武器。”这位参谋回答说,“这里有这种武器的外形图以及一些简单数字的说明。至于样品,我们的情报人员也已经拿到了一些,现在正在后方研究。”
参谋一边说,一边将这些资料分发给在场的军官。
“可以投掷出50米,杀伤范围大概在十米到十五米左右。嗯,如果是我,我会利用坑道掘进的方式逼近到50米之内,然后把这东西扔到敌人的战壕里。”杰克逊首先发言了。
“在堑壕作战中,这东西确实非常有用……我们能仿制这个吗?”有人问。
“恐怕会有点难度。嗯,就像仿照地雷的时候一样,我们缺乏安全炸药。所以,我们只能靠黑火药来代替。而【创建和谐家园】爆炸力差得太远,偏偏这东西对于重量又很敏感,不可能像地雷那样干脆做大点。这东西要是大了,就丢不远了。”军械官哈迪回答说。
“这真是个坏消息。”约翰斯顿说,“还有什么新情况吗?”
“有的,除了手榴弹,北军还得到了一种专门用于近距离作战的【创建和谐家园】枪。通过特殊的关系,我们也得到了一件样品,是一把能连续射击六发子弹的【创建和谐家园】枪(温彻斯特M-1893的山寨版)。这种武器在近距离威力巨大,射速也远远高于哪怕是麦克唐纳1857这样的步枪。北军正在依托这种新的枪械,演练一种所谓的‘堑壕火力小组’战术。”
“堑壕火力小组?”作为戴维斯总统的军事顾问的罗伯特·李将军也提高了注意力。
“就是一个五人的战斗小组,包括两名【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两个配备上刺刀的麦克唐纳1857的步【创建和谐家园】,和一位使用左【创建和谐家园】和手榴弹作战的投弹手。在进入敌方堑壕后,投弹手首先会向战壕的拐角处投出手榴弹;手榴弹爆炸后,【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会使用【创建和谐家园】枪迅速的扫射战壕转角后面残存的士兵。至于两名步【创建和谐家园】,他们要负责可能发生的肉搏。嗯,敌人的【创建和谐家园】枪不能上刺刀。据说,这东西本来是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生产的民用版的【创建和谐家园】,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装刺刀的问题。”
“这东西能仿制吗?”罗布特·李将军问道。
“这个应该不会太难。不过生产速度会是个大问题。”
“这样看来,李,一旦你的那位学弟准备充分了,而我们却还没能做好准备,我们就会面临一场恶战。”约翰斯顿将军说。
“我在52年担任西点校长的时候,他正好离开了学校,所以我并没有和他打过太多的交道。不过我还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了他的一些习性。也许我们能利用他的某些弱点。”罗伯特·李回答说。
罗伯特·李将军和北军的麦克莱伦将军都毕业于后来大名鼎鼎的西点军校。(在这个时候,西点还只是个培养班排级别的军官的地方)而且在毕业的时候,他们都取得了相同的名次——第二名。只不过罗伯特·李是1829年的第二名,而麦克莱伦是1846年的第二名。后来,麦克莱伦在1849年回到西点教授军事工程学,并一直执教到1851年,也就是罗伯特·李回到西点担任校长前一年,正好和罗伯特·李插肩而过。
“李,你有什么主意?”约翰斯顿问。
“我的这位校友据说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几乎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只要让他高估我们的力量,就能拖延出很多的时间。”罗伯特·李将军说。
“他不是处处以拿破仑为榜样吗?拿破仑可不是这种风格的。”
“啊,这个嘛……很多人的榜样其实都是他们反面,是他们渴望,而又无法做到的。”
……
“麦克莱伦将军仍然认为他的军队还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他到底要准备到什么时候?难道我还要再次给他增兵,并且再次提高税收吗?”林肯看着麦克莱伦将军的报告,差点晕了过去。在这份报告里,麦克莱伦将军表示:根据侦察的结果,他发现南军的炮兵强大得出人意料。就他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叛军至少拥有三百多门大炮。而且,叛军还给这些大炮配备了杀伤力巨大的英国产的榴【创建和谐家园】。这将给联邦的进攻企图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避免又一次的溃败,他必须在战斗开始前取得对叛军在炮兵火力上的优势。考虑到叛军士兵的战斗素质高于联邦军队的事实,他觉得自己至少需要500门大炮,和大量的榴【创建和谐家园】。
“这个该死的家伙,他除了开口向我要人要东西,他还会什么别的事情吗?500门大炮!天呀,这是多少钱来着?还好,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已经能够生产榴【创建和谐家园】了,而且价格比英国人的便宜不少。要不然……幸好还有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只是南方人从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大炮?这完全没道理呀?我的国库都快空了,戴维斯的国库更应该……这怎么可能呢?这家伙一定是在乱夸海口,就南方的财力,在这个方向上南方人能有一百门大炮就顶了天了,不过……难道是那些英国佬在后面搞鬼?南方如果分裂了出去,对他们是最为有利的了。最近他们通过海上走私,不知道给南方提供了多少武器。一定要遏制住这种局面,一定要阻止英国人的海上走私。我必须快速加强海军,给海军装备更多的军舰、更多的……该死!这都需要更多的钱呀!”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太平洋铁路的消息
和被沉重的经济压力压得老了一大截的林肯不一样,因为可爱的麦克莱伦将军的配合,无论是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还是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或者是麦克唐纳食品公司都是订单不断。如今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也已经全面地推行了流水线生产制,工厂的数量相比战争开始前翻了一倍,因为使用了流水线,生产能力足足增加了五六倍。但即使这样,工厂已就忙得连让机器检修的时间都要使劲的挤。
至于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嗯,最近【创建和谐家园】的订货量大增,因为军方发现,用这个可以舒缓士兵们的压力。而麦克唐纳食品的斯帕姆更是全军流行,现在不但是陆军,就连海军,也是一水的斯帕姆了,这东西携带方便,保管方便,吃起来味道也比那个该死的咸干牛肉强。要说美利坚的咸干牛肉,那绝对是一个传奇,为了能长时间保存,那东西里面加的盐超级多,同样也是为了便于保存,那东西被暴晒加上火烤,变得又干又硬,据说海军里的一个无聊的仓库管理员,没事就拿着这玩意儿冒充红木来练习雕刻,后来上级来视察,发现仓库里多了一大堆的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品,仔细一看,才发现都是用干咸肉雕刻而成的。不过这玩意儿的保质期也确实长,在原来的历史上,南北战争时候的士兵,有时候会吃到独立战争时期的肉,而到了二战,某些家伙也还吃到过南北战争时期的咸肉呢。
为了解决财政上的问题,林肯总统在和很多的幕僚商量过后,决定要大规模的卖国债了。这种做法,南方早就在干了,南方的奴隶主,以及老百姓踊跃的购买国债,为南方的战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所以林肯总统也希望能够通过卖国债来化解眼前的财政压力。当然,国债要想卖得好,国家的业绩也必须够好。否则,你就是把利率定的再高,也不见得有几个人敢买。比如在史高治穿越前的时空里,无论是冰岛还是希腊的国债的利率,都要比美国国债利率高,而且不止高一点点。可是有几个买主愿意乱买它们的国债?敢买?立马就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创建和谐家园】债务危机”。
林肯总统治下的美国,至少到现在为止,业绩真算不上好。在海上,虽然打了些胜仗,但根本就遏制不住南方的走私船,在陆地上,至关重要的东部战线上,被南军打得像条狗,在西线虽然有些胜利,但是那种地方的胜利,有谁会真正的在乎呢?
所以这么一来,林肯的国债的发行可就真的有问题了。北方可不是南方,南方的奴隶主们知道,战争如果打败了,北方会把他们剥夺得一无所有的。为了保住自己现有的东西,哪怕戴维斯给的利率再低,他们也会购买的。而在北方,资本家们可不用担心南方人会杀过来把他们抢个精光,就算真的败了,最多让林肯滚蛋,承认南方独立就得了。所以如果他给的利率低了,林肯就别想着会有一大堆的“爱国者”为了祖国倾家荡产的来购买这些东西了;而如果给的利率高了,利滚利的滚起来,一样会让他受不了的。
好在还是有真正的爱国者愿意为祖国分忧的。1961年底,在国库即将消耗殆尽之时,林肯总统找来了史高治、摩根以及其他的一些有实力的银行家,和他们商量发行四亿美元的国债的问题。
在原本的历史上,林肯总统的这个举动是在62年后期才开始的。然而现在,因为双方的对抗强度相比原来的历史有了明显的上升,所以联邦方面花钱的速度亏了很多。结果,到61年底,林肯就不得不进行这样的大借款了。
在那个时代,世界金融的中心还在伦敦,华尔街和伦敦相比还只是个小不点。因而,一般来说,发行国债,尤其是发行大数字的国债,一般都是要在伦敦发行的。不过考虑到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将这样一笔至关重要的国债放到伦敦去发行,新不说英国人配不配合,就算英国人愿意配合,林肯也不放心把这样重要的事情交给英国人干,万一英国人不讲信用,玩出个什么“不可抗的意外因素”出来,那林肯可就真的哭不出来了。
但是,仅仅在华尔街,就能将这么多的国债销售出去吗?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没底。
“我的银行可以帮助政府销售其中的一部分。”史高治首先开口了。这句话刚说完,史高治就发现,很多的银行家看他的眼神都有些不太对。最近史高治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一个人就把战争中最赚钱的军火、药品、军粮几乎都包了,嗯,现在武器这方面,除了大炮和军刀,剩下的,就连士兵们挖地的铁锹在内,几乎全都被史高治的企业给包圆了。在药品方面就更是……还好,绷带什么的还有不是麦克唐纳旗下的。这个家伙已经赚到这么多了,居然一有机会,就有蹦出来了?他难道想要把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名改成麦克唐纳-美利坚合众国吗?这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不过我的企业目前负担太多,而且克利夫兰大学的建设也花掉了很多钱。而且我在此前也没有销售国债的经验。所以我能够代销的数量很有限。不过为了表示对国家的支持,我可以同意政府用一部分国债来支付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麦克唐纳化学与医药公司、以及麦克唐纳食品公司的一部分货款。”史高治接着说。
史高治的这个表态,让不少的银行家松了口气。同时他们也立刻就听明白了史高治的意思。史高治允许国家用一部分的国债来支付货款,这实际上是一个附带着条件的借款,这个附带的条件就是,史高治借给美国政府的钱,美国政府只能将它用于向史高治订货。这就构成了一个回环:史高治把从战争中赚到的钱借给林肯政府,林肯政府就用它来继续向史高治的公司订货,然后这笔钱就带着更多的钱又很快的回到了史高治的手里,然后史高治再次把它借给林肯……最后,政府就会越来越依赖于史高治的借款,至少在战争期间,史高治就会牢牢地控制住了国家的财政权利——只要他哪一天突然不再借出手里的那笔钱,资金链断裂的林肯政府恐怕立刻就要倒台。在这种局面下,其他人要想在美国和史高治的企业竞争就会非常困难。在另一个时空里,当年日本人给中国提供的日元贷款,其实也有着相似的作用。在二十世纪【创建和谐家园】十年代里,依靠着日元贷款,日本的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相对于欧美产品的压倒性优势。直到二十一世纪,日货在中国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建立在日元贷款的遗泽之上的。
但是,林肯政府却很难拒绝史高治的这个条件的。因为这意味着至少是在短期内,他们可以用相对较少的钱买到更多的至关重要的物资,能够让资金链运行的更为流畅。而且后果也不是不可承受,嗯,等到战争胜利之后,获得的战争红利肯定可以还得上欠款。至于说,随时让政府垮掉,这样做对史高治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麦克唐纳先生,感谢您的支持,你真是个了不起的爱国者。”林肯说。虽然史高治的盘算,林肯不是看不出来,但是在这个时候,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史高治的这个表态,也让那些银行家看到了一点,那就是史高治对于美国国债的信用和收益,相当的看好。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在赚钱上的眼光,一向是让人佩服的。而且这个表态也意味着,一旦国债市场出现狂跌,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将它收回来,然后按照它的面值用于订购武器,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债的价值有了相当的保证。于是他们对于代销这些国债的兴趣一下子就上升了不少。
“不知道麦克唐纳先生打算代销多少国债?”摩根首先发言了。现在,由于儿子展现出的才华,朱尼厄斯几乎已经把所有的重要事务都交托给儿子了。
“我想,我可以代销五千万美元左右的国债吧。”史高治回答说。
“那么,嗯,还剩下三亿五千万。”摩根说,“我也不想全都包下,有生意大家做嘛。我就只负责三亿美元国债的代销吧。”
……
从白宫出来,史高治正要登上自己的马车,突然从后面传来了呼喊声:“麦克唐纳先生,请等一等。”
史高治转过头,看到摩根正朝着自己走来。
“摩根先生,有事情吗?”史高治问。
“是有事情,一件私事和一些生意上的事情。”JP摩根走了过来,说:“到你的马车上去说吧。”
两个人一起上了马车,关上了门。
“先说私事吧。”JP摩根说,“我的妻子身体不是很好。我需要几位好医生。您的医院几乎是美国最出色的医院了,我想从您这里借几位专家帮她看看。”
“这没有问题。”史高治说,“生意上的事情是什么呢?”
“麦克唐纳先生,您听说过‘太平洋铁路’计划吗?”JP摩根说。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一个装圣母的机会
美国的太平洋铁路是历史上第一条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它全长3000多公里,穿越了整个北美大陆,是世界上第一条跨洲铁路。正是有了这条铁路,美国广袤的西部的开发才真正的成为了可能。没有这条铁路,西海岸的人员和物资,要前往东海岸,要么就得在满是马匪和印第安人的大平原上乘坐马车行进两三千公里,走上六七个月;要么,就坐海船,因为当时还没有巴拿马运河,所以他们就只能沿着美洲海岸南下,一直跑到南极附近,在一大群企鹅的围观下,绕过风波险恶的合恩角,再转头向北,如果你的运气够好,6个月之后,你就能到达美国东海岸了。
考虑到马车的运力极其的有限,所以大宗物品的运输,都必须走海路。这样一来,就使得美国西部和东部之间的距离在实际上比美国和欧洲大陆的距离一样的遥远。也使得美国政府对于西部几乎就没有什么太象样的控制力。其实这一点,在后世的美国西部片里面就有所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部就是混乱的代名词。就连本来应该代表秩序的警长之类的,行事的方式也更像是混乱系的游侠。这样的区别进一步就形成了文化上的区别。嗯,经济上相对独立,文化上别具一格,这样继续下去,只怕美国刚刚搞定了南方,就又要面对西部的分裂了。
所以,修建这样的一条铁路,对于美国来说,的确可以称得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另一方面,这条铁路,又是一条华人的血泪之路。当时,正在和南方打仗的美国政府绝对是没有钱来建造这样的一条长达三千公里的铁路。而西部当时还想当荒凉,私人一来投资不起这样一条铁路,二来单靠这条铁路也不是很赚钱(至少是收回投资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美国政府干脆就采用了捆绑外包的方式,来筹建这个铁路。
美国政府宣布建造铁路的公司,可以获得体路沿线一百二十二米范围内的土地的产权,以及沿线三十二公里范围内的矿产的开采权。这一下子,这条铁路的吸引力立刻就上升了。更要命的是,为了激发修路的积极性,林肯政府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将这条铁路分给两个新建的公司——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然后开始出售股票募集资金。联合太平洋铁路从密西西比河往西边修,中央太平洋公司从旧金山往东边修。政府并没有规定最后的汇合点,修到哪里汇合了,那里就是汇合点。显然,谁修得快,谁获得的利益就更多。
这么一来,在修建这条铁路时,基本的原则就变成了“百年大计,速度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了。最后这条原本预定要用十四年才能修通的铁路在事实上只用了七年就完成了。从地理上来说,中央太平洋公司天然的是吃亏的。因为他们的铁路要翻越高峻的落基山脉。在工程上难度极大。为了加快速度,中央太平洋公司的总裁斯坦福,嗯,就是后来建立了斯坦福大学的那位大慈善家斯坦福,想出了引进华工来修建铁路的想法。
“能修建万里长城的民族,也一定能修建铁路。”在面对别人的“华人也能修路”的质疑的时候,斯坦福是这样说的。因为这句话,后世很多人都把斯坦福看成了一个对华友好的慈善家教育家。不过史高治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却不是这样想的。史高治在看历史的时候,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智慧生物的。在他看来,斯坦福选择华工,除了华工确实勤劳之外,更大的原因无外乎这样几个:1、华工工价低,便宜。他们的工资只需要给白人的三分之二就够了,而且还不需要给他们买保险。2、华工的再多也没人会在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修路的速度越快越好,劳动强度越大越好。再加上恶劣的气候,艰险的环境,工人不大批死亡都不符合生物学原则了。
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华工死了多少,由于资料不全(事实上,将华工视为一次性的消耗品的大亨们才懒得去记录这些呢),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仅仅千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就有过数次,至于过劳死什么的,就更是无法统计。后世的“太平洋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首”的说法并不是无根据的夸张。
“该死的!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史高治则穿越以来,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感到了迷茫。他其实很清楚,在这样的规则下,将华工作为一次性用品来消耗掉,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选择,能给参与者带来最大化的利益。这是资本的大势,在这个大势头面前自己能干什么呢?
一直以来,史高治都是用看NPC的眼光,看出了自己的亲人的人的。但是如今却有一批NPC,头上顶着华人的字样跳到了游戏里。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