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看到屋子中的东西,所有人的眼睛发花,再也舍不得合上!
第一间样品陈列室,赫然全都是不锈钢产品!整张的厨房工作台上,从大到小各种尺寸的锅碗瓢盆、调料缸、刀叉勺子,品类以百计,无不反射着耀眼的银光,每一样都能当镜子照,那种震撼,无以复加!
杨浩嘴角微翘,心中暗想:“小姑果然善于揣摩人心啊!对旧时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东西冲击力更强!因为其中的技术含量让他们根本无法定价,却更容易判定其为可以带来暴力的绝佳商品。”
他们有心摸一把,却伸伸缩缩的生怕给弄脏了,刘大富等人各自带着洁白的劳保手套,来回搬东西的时候那鼻孔眼都是朝上翻起的,心里头一个劲的骂这帮人土鳖没见识,好东西又岂止是这些啊!
蔡府管家李福虽然看过那一箱子好东西,现在也一样的激动莫名,两眼通红的冲杨浩嚷嚷:“杨少爷!这些个东西都是什么价码?您发个话!”
在他和众位乡绅财主们眼里,这玩意跟银子打的一样!都说皇帝吃饭用金饭碗,王爷公主用银子的,到底啥样,一般财主家也没有。今天他们笃定了,你大爷的估计也就这程度了,老子豁出去奢侈一回,怎么也要弄一套摆家里,那叫一个场面儿!
杨海心当初精心准备货物时,就是如此想的。在还没有发明不锈钢的今天,此物怎么卖都合适。而且好处在于,你不必一下子投资太多,哪怕买一根调羹也行,至少能体验一把。但价钱,绝对不会便宜了就是!
不过现在可不忙着揭开谜底,杨浩吊着他们胃口,领到第二间样品室,另一组人往货架上摆的,是各式各样的布!数百种花色,说不出的鲜亮,挺括的呢子与混纺布,精美的人造丝稠五彩斑斓,成片的纱网**飘飘如羽,让一群人仿佛进入了梦幻国度,百花世界!
这年头,全世界都缺颜色。除了产量有限的天然染料,全世界也没有几种合成染料,产量也不高,色泽,更是没法跟21世纪相提并论!中国人大多数穿的是缸染土布,厚重,板硬,纤维粗,易起皱,关键这玩意不耐洗,容易掉色!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有数不清的选择,一时间,谁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
不过李管家却是看出点眉目了。杨浩手里掌握的资源比他们猜测的多得多,他是要用此种方式先彻底的镇住了众人,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掌握先机。同时又不会让众人合伙给顶住---有太多的选择,每个人任取几种都够吃的。
他不由暗自赞叹:“好一个杨家!只怕是过了今天,整个日照县就真的要被他彻底的掀翻了个儿吧!”
;
第二十八章 垄断野望
整整六个大集装箱的货物,全部摆开,正好把六间陈列室的货架放满。
陆续到达的商人们在初期的一阵大呼小叫之后,渐渐的都麻木了---不麻不行,好东西太多,任何一个小分类都不是他们能独自吃下的,除了联手针对某一类外,没人想过要包圆儿了,他们没那么多钱!
不说别的,光是不锈钢产品,这种被无良商人杨海心钦定为“银钢”的好玩意,随手一算都有几十万两银子的分量。
在她的定价规则中,凡是弄到本时空的产品,起码是五倍以上的利润才对得起自己的忙活。所以对不锈钢产品,往往不是在进货价后面加个零,就是前头加个一,一把超市里卖2块的调羹,这里就敢卖到一个小洋,成套的五件一个大洋!
最坑爹的要数那些成套礼盒装的西餐刀具,49软妹币进的要价49个大洋,99进的要99个大洋,更贵的整套不锈钢餐具,起价998,布置一间厨房和餐厅,包含整套的布艺杯盘碗盏等等,9998大洋起!你还别嫌贵,咱还不讲价,【创建和谐家园】供应,爱买不买!
就这也没有哪一个商人觉得贵,反而觉得太便宜!如此奢华的好东西,起码要比同等重量的银子一般贵才合算嘛!
这年头,西风东渐之后,沿海一带城市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的生活方式,但无论是他们还是来中国淘金开拓的那些洋鬼子,几乎没有人能凑齐一套银餐具。毕竟那是贵族的象征,向来是稀缺资源。
中国人自古也有用银餐具的习惯,但多数集中在皇家和豪奢门户,普通财主家能有双银筷子有个银碗就不错了,实在这玩意加工难度高,拥有难度大。
今天,却让杨浩的外来货物带来极大的冲击,如此“低廉亲民”的价格,想必不用多久,就能风靡各地,利润大大滴啊!
数以百计的布匹就更不用说了。衣食住行四大样,穿衣放在第一位。中国人自古称为“华夏”,服章之美,说得就是穿上的讲究。但问题是,如今全世界好布料产量都是极低的,人造丝的量产也才刚刚研究成功,远远不能替代低产出的天丝,所以这价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
现在,他们可以尽情选择各种花色,各种质量,自由搭配,只有你钱不够,没有你买不到。最贴心的是,每一种布料花色,人家都配上了一堆的服装样图和缝制工艺,包括剪彩、缝纫、定型的机器设备,千百种的丝线,等等的无数相关工具,不用费劲,当下就能开办服装厂!
人家都做到这份上了,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后头摆出来的五金建材制品的种类更多!商人们极少数知道的常用种类,比如钉子,铁丝,价格低的让他们眼晕!最惊人的是九成来自钢制品!钢啊!那不是铁,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量产精钢的厂子,人均消费钢材估计能打个钉子,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啊!
全靠进口,洋鬼子们恨不得每样东西都卖出**的利润,那价格之坑爹,可想而知。
然而上百种钉子,数十种规格的钢筋铁丝,都不过是堆在一角,更多的刀具、量刃具、锁具、通用五金,以及门窗、木工、船用、家具、服装、模具、箱包、皮带、装饰……千门万类,数不胜数!
亮闪闪,冷森森,光灿灿,乌沉沉,各种色泽的金属制品,透过商人们的眼珠子反射出来的,全都是金光银彩。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数不清的银子!
六间房子看完,谁也没有来时的疑惑和初始的贪婪,一个个机械的把目光扫过琳琅满目的货架,脑子里混沌一片,翻来覆去的盘算着自己经营种类里那些货物,会带来多么大的利润,几倍几倍的,让他们的算数技能严重倒退。
做生意的人没有一个是傻瓜,走马观花看一遍后都明白杨浩的意思了,告一声罪,相互招呼着,就在旁边的商务洽谈室里,各自占据一张桌子,脑袋凑一块小声的商量,看看如何凑份子来承销其中一部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并非此地交通不发达就都没钱,实在是生意的盘子太大了。要知道在清末的中国北方,除了山西那些走口外贸易的,积累两百多年才凑起“白银谷”数以亿计的庞大财富外,大多数的商人,一年经营所得有个几百大洋利润,就相当不错了。
举例来说,如今在招远开金矿的李家,那是全国都挂了号的大牛,最红火的时候,一年开采黄金7000两,手下养活着民工3000人上下,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剩下的纯利润多少?白银1300两!而他们投资本金多少?30万两白银!
而山东本地有名的天下四大旱码头之一周村,其染织业闻名全国,生意最大的东来生绸布庄,其资本也不过只有区区3万两。可想而知,这年头地方商人的财力究竟多么有限。
可以说,能够拿出一千两资本的,在日照县都是大商户,可杨浩摆出来的单子货物量,可能达到百万两之巨!他们个人连百分之一都吃不下,却又担心消息传出去后,北边胶州、青州、烟台乃至天津,西边沂州、兖州,南边海州、上海的商人知道了,抱团杀过来虎口夺食,到时候他们哭都没地儿。
这里面,上头有人罩着的蔡家当仁不让的成了核心,同样打消了大包大揽念头的李管家,坦然让他们先商量,自己则派人快马加鞭的回庄里去把山西平遥商人宋云生给请了来。
宋云生这两天过得很不安心。蔡渠也没瞒着他,当务之急是怎么跟杨家打好关系一起发财,被劫走的区区一两千两货物就成了次要。对此王师傅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没当地人配合,他一个受伤的两眼一抹黑。
不过当宋云生看到蔡渠带回来的一大箱货样后,心思登时活络了。以他几代人从商的眼光,又刚刚跑了一趟上海,最清楚那么多新奇洋货蕴含多大的利益!
因此,当李管家命人相请时,二话不说坐上马车一路小跑,不顾自己被颠的肠子翻个儿,麻溜的到了山上,走马观花的看完,郑重的与杨浩见礼,劈头就说:“杨先生,我宋家想要成为贵公司在山西以及口外的总承销商,可不可以?”
这口气,不是一般的大!本地商人们听得真切,无不侧目而视,待听闻此人竟是山西平遥来的,立即淡然,仿佛理所应当。
杨浩知道这年头的山西人,有钱!平遥仅仅是几大商帮之一,但他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汇通天下”,票号和镖局生意遍及全国各处,里面随便拉出一家来,没有百万两的财富都不好意思见人。
这两年,正是他们发展到鼎盛时期,平遥票号甚至承担了清政府财政和银行的部分职能,拦办军饷、账款、税银汇解等业务,二十多家票号,数十家洋行,数百家货栈商铺,几乎垄断了北方贸易,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物流中心,说是金山银海也不为过。
他们的商业信誉自然没的说,堪称言出必践,说到做到。
杨浩却没有立即回答,笑眯眯的请他落座奉茶,还特地泡了一壶砖茶,虽然味道原料比起这年头差了太多,好歹有个样子。
不过喝惯了好茶的宋云生光是闻味儿就不由皱起眉头,这破玩意也就是糊弄口外的蒙古牧民,稍微有点身份的恐怕都喝不下嘴,姓杨的弄这个来招待自己,什么意思啊!
不待他问,杨浩自己揭开谜底:“宋兄是不是觉得这茶太糙?不瞒你说,我也觉得如此,可没办法,谁让外洋能弄到的,就是此类廉价物事?要说好茶,还得是咱们中国特产的地道,不过据我所知,如今这样的好东西,也很难卖到口外了。是不是?”
宋云生顿时明白了,坦然点头:“杨先生说得不错,如今南方出产的茶叶,直接经过上海走水运,山西的茶马古道越发衰败,实在……一言难尽。”
˵ÆðÕâʶù£¬ÑîºÆ¾Í¾õµÃÂúÇ寿ÝâµÄÁîÈ˷ѽ⡣
数百年来,中原帝国都是靠控制对西北输出盐茶铁器来羁縻。尤其是砖茶,乃是食肉的游牧民族所必须,后来更成为寒冷之地的俄罗斯人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
山西商人凭着地利,历朝历代把控茶叶转运贩卖,获利不知凡几。即以今年为例,只是上海出口的砖茶,就有近4000吨,九成以上出口到了北方。可问题是,这些本应该经过山西人手的货物,绝大多数却是俄国人的船拉走的!
山西人不是看不到海运的便利,他们也想从南方直接走水路到天津,然后再转陆路出口外,直接方便,高效省费。但没想到,清政府,不许!
不只是不许他们海运茶叶,十几年前,甚至不许本国人经营船运业务,逼着上海那帮子宁波商人凑钱挂在洋人的名下偷偷的经营,这两年才稍微开放。但茶路,绝不放开。
这下子,山西茶商就苦逼了。他们走陆路,人吃马嚼的耗费巨大,一驼也不过才拉两担,洋鬼子却是一拉几百吨上千吨,到了口外更是有洋枪护卫,比他们镖师的刀枪棍棒好了太多!
更兼这些年,俄国有意的渗透和控制,让外蒙逐渐倒向他们,一向由山西商人独揽的买卖也被排斥,损失之大,以百万两计算!
杨浩一脸神秘的笑道:“如果,我们联手垄断北上的茶叶,然后以海船运到天津,以这种品质的茶砖低价冲销,能不能把俄国毛子打回去?”
ps:明天大伙都放假了,俺却还得保证更新,希望大家玩的尽兴之后,别忘了支持,投票推荐呐!
;
第二十九章 县城采风
“此话当真?!”
宋云生腾地站起来了!这消息,实在太惊人了!
几天来,他大略摸到了不少杨家的信息。从米利坚回国,财雄势大,背靠洋人不怕官府,大张旗鼓的弄基业不怕别人觊觎,出手豪阔大气,一举勾连当地官府、驻军、江湖和平民,推出的商业合作更有把本地商人一网打尽的架势。
可以说,这是一条他从来没听说过的过江猛龙,手段直接而霸道,不但镇住了当地人,也让他一阵心惊肉跳。凭着多年的经验判断,此非善类!
但也可以理解。当今天下,也唯有如此背景复杂、实力雄厚的强人,才能安生立足。否则,不是被当地土豪扑上来撕咬,便是被官府给强夺霸占,想当太平富家翁?做梦。
可他万万没想到,杨浩的胃口竟是如此之大!
中国的茶叶产出有多大,从清廷到地方,没有谁能精确统计。仅一个上海口岸,年出口最高有12万吨之多,这几年因为印度和锡兰茶的兴起,锐减到三万吨。而两湖出产超过250万担,云南、两广等其他口岸、道路出去的,不知凡几。
这其中涉及到的金额以千万两计,整个平遥票号加起来都不敢说有这种垄断能力,宋云生更不会相信杨浩能做得到。
不过,单纯是控制北上的,却不是没有机会啊!
杨浩继续道:“洋鬼子们不过是靠着清廷的退让,而得到海运之利,我们一样可以打着米利坚的旗号那么干。论资本,我们一样不弱于他,且天津至口外的运输,你们操作更比他们便利。最后,便是这类劣质的茶砖,要多少有多少。真逼急了,我们打价格战,看看到底谁撑不住!”
宋云生心中震撼,这一手够毒的!
商业竞争,首先拼资本,这一条他自问不弱,纠集一堆人拉动千万两的资本不是做不到。其次是拼货物,就他当前看到的,上海的洋货品类和质量都打不到杨浩的十分之一,可说是丰富的吓人!再次,便是竞争手段。
俄国人可以欺负清廷,杨浩也可以用米利坚的旗号;俄国人蛮横,山西人也不是吃素的;俄国人必须依靠先进口再转运,杨浩却有不知道哪来的劣货。而劣货驱逐良品,本就是商业场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很显然,杨浩这边全面占优啊!
宋云生不由深深吸一口气,见到杨浩,恐怕是他这次出来最大的收获!只要双方能联手做成第一笔买卖,他相信,后面会有如山如海的大生意滚滚而来,他代表的宋家,必将一飞冲天,势不可挡!
不过,这事儿太大了,他一个人可做不了主。强压下心中激动,郑重的抱拳道:“承蒙杨先生瞧得起宋某,不过兹事体大,我必须回去与众家商议后才能决断。”
杨浩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应当的。并且在此之前,我会先运送一批到天津,打通了海路之后,宋兄与贵票号所属的货站就在天津接货,成与不成,到时自然见分晓!”
要合作,自然得首先显示实力。平遥商帮已经闻名全国了,杨浩得先证明了自己才是。
宋云生心里登时舒坦不少,这样讲规矩的合作伙伴才能让人放心。
杨浩换上这时代还没有的“金骏眉”---当然还是便宜货,比起常见的正山小种更加甘鲜甜润,从茶形到水色到香味,都令宋云生眼睛一亮,细品一口闭目回味,良久叹道:“好茶!”
同时他也明白了,杨浩间接证实,手里一样有好东西啊!
以茶为媒介,剩下的谈话更容易展开。杨浩很痛快的答应先赊一批货物给宋云生,品种任选,能拉多少是多少,不过要等几天。顺带的,说不定还能送他一份大礼。至于是什么,暂时保密。
试图垄断茶生意,自然不是杨浩一时兴起。
仍旧是来自小姑杨海心的谋划,她很清楚在21世纪,茶叶之中的暴利究竟多惊人。并且,市场上那些都是大面积种植,施肥打药,一切为增产,谁在乎农残啥的?多数人家花几百块买来的,不过是做好茶剩下的破烂,甚至连老叶子都能包装成特种品往外卖,毫无节操!
而乙位面的产出,铁铁的原生态纯天然好茶!这玩意弄回去,不翻他个十倍价格都对不起自己!
就跟用人造丝产品冲击本地天丝,垄断之后返销到本世界的思路一样,她是要尽一切可能,把这里的天然物产倒腾出去,卖高价!至于那些农残劣质茶会不会祸害乙位面的外蒙和俄国毛子,谁他妈在乎!
中午之前,其余本地商人也分工妥当,在蔡家的主导下,一口气吃下了近三十万两的货物,这还是部分赊销的情况下勉强做到。
杨浩开出的支付条件非常大方,不一定是银元,黄金也可。本地出产的农作物更可,借口是西洋各国的粮食都用了化肥农药,口感不佳---为此他还弄来给工人们吃的那种两块五一斤南方大米,和本世界面粉做的馒头让众人品尝。
南方产的双季稻粗糙大米就不必说了,现如今的面粉里掺了滑石粉、增白剂、食品胶、增筋剂等等,看起来比乙位面产的模样好看,可那馒头怎么吃都不对味!
众商家对此感触就更深了,一时间莫名升起些许的优越感:“原来,洋鬼子们也不是什么都好,吃的粮食都跟没滋没味的。”
不过,随之而来的就算另一种歪念头:“是不是把出卖的粮食也换成这种呢?好像杨家许诺可以多出1成的差额啊!如果把官仓里的新粮全都换了……嘶!好大一笔买卖!”
官粮!数量动辄以百万担计算!自古都是【创建和谐家园】案件的高发区,拿陈粮倒换新粮都是最低级的手段了,要是用杨家提供的这种外观极好的外洋粮食去冲顶,里外里得多少油水啊!
众人忍不住心痒难耐,但也知道这事儿不是他们能干的,更不能宣之于口,传扬出去,可是要灭门的大祸!想想就算了。
此外,各家里有的明清家具,诸如黄花梨、檀木、铁木等等的,都要,传承有序的大开门古董,也行,珠宝玉石以及仿品就算了,不过拔步床之类的东东,也可以。
总之,他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支付换取,并且得知,再过十天半个月的,杨家会在山脚东侧开设一个集市,定期给平民提供零散洋货的买卖兑换,所谓与民同乐嘛。
不提他们如何回去紧急组织各种资财来置换,杨浩也不留他们吃午饭---主要是没地方,全部送走之后,吩咐刘大富等人招呼着,他自己则开上吉普车,陪着刚过来的小姑杨海心,直奔县城。
说起来,到了乙位面多日,他都没能好好的参观过。此次杨海心来,却是为了影视城投资的事情。在她的计划中,要打造一座全国独一无二、最逼真的明清古城,素材,就是眼下要去县城采风拍摄的样板。
不出所料的,两人的汽车刚刚开过去,有所耳闻的守卫不敢拦,还主动帮忙为他们开道。进去后,立即引发了轰动和围观。无数人挤满街道周围,瞪大眼睛好奇的打量姑侄俩,胆大的孩子特地绕到后头猛瞧,然后尖叫着:“没辫子!没辫子!”
人群登时一阵骚动。
二百多年前的“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杀戮虽然已经远去,但刻入骨头的恐怖依然绵延至今。再加上满清“防民甚于防寇”的一贯核心政策,对不服从其奴役的汉民一向警惕有加。就算这年头还没开始闹革命党,却也因为太平天国、捻军的折腾,让民众有了一定的认识。
于是,不断向前拥挤的人群呼啦啦向后退开几大步,谁也不敢表现的太过亲近---指不定就被弄成同党一堆儿砍了脑袋!
大人们急忙拉住孩子,却又忍不住好奇的远远观瞧,不光是一身西装的杨浩,更重点关照换了一身汉妆华服的杨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