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穿越诸天万界作者:天帝大人》-第19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诸葛卧龙面露赞叹之意,颇为感慨。

        “好了,我们进去吧!”

        陆云笑道。

        见着这繁华的城,让人的心情也不由好了几分。

        “陆哥哥,这座城好凶啊!”

        桑桑小姑娘变作萌萌小狐狸的样子,在地上跑来跑去,最后猛的一跳,跳到了陆云的手上。

        “放心吧!现在的我,已经能够罩得住你们了!”

        陆云呵呵一笑,将目光看向了辛十四与菊花精。

        两个小妖精,受着这铁血煞气,本来有一种欲望,变回原型的欲望。

        不过陆云说话间,自有一股气势升腾而起,将所有的摄人气势一举隔开。

        顿时之间,她们的心中,那股沉甸甸的感觉消失不见了,不由得大喜过望。

        而诸葛卧龙看着这一幕,面色有些复杂。

        若是在盛世时期,像陆道友这样的道士是最恐怖的,也是许许多多的帝王视之为眼中钉的存在。

        无他,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忽视军队的存在。

        大军,尤其是精锐的大军,千锤百炼凝聚在一起的杀气,可以驱除一切阴气邪魔,破除许多道法神通。

        但是,却对鬼仙境界的存在没有任何用。

        他们的道法修为,甚至可以硬生生压制军队的铁血煞气,施展法术,对军队的杀伤力极为恐怖。

        “陆道友啊,真是厉害!”

        诸葛卧龙自言自语了一声。

        幸好这样的道友,如今与他一条道。否则,会另人很头疼。

        一干人没有任何问题的进入了东华城之中,而东华城的守将,也浑然不知他们这座城里,已经混进去了三只小妖精。

        “这就是你说的王都尉家?不错,不错,有些气象!”

        进了城,来到了城中心的王都尉府,诸葛卧龙并不着急着进去,而是打量着王府的布局,啧啧称赞。

        在他的眼中,这王府之上,有着一片清明之气,甚至隐隐透着些紫色的味道,显然是大富大贵的表征。

        若是灰黑色,则说明气运不顺,亦或是有霉气,有鬼气,不是什么好兆头。

        而清明透着紫色的味道,乃是大富大贵的象征,所谓大红大紫,讲的正是这么一回事。

        “嗯?有贵客前来?”

        便在诸葛卧龙打量王府的时候,王都尉府之中,陡然中门大开,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了出来,面上似乎有些诧异。

        随即,变成了大喜。

        “老师!您来了!”

        惊喜的声音响起,一个年轻人立马走了过来,重重的行了一礼。

        不是冯书生又会是谁?

        “好徒儿,变化非凡啊!”

        陆云笑眯眯道。

        如今的冯书生,比起陆云走时多了几分成竹在胸的味道。

        不错,就是成竹在胸的味道。

        看上去,有一种“观一叶落而知秋,看日月而知阴阳”的成熟感。

        陆云知道,这是书读的多了,出现的一种境界。

        读书养气,读着读着,渐渐到了修道明心的地步,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境界。

        上古的圣贤,往往看一件事情,就能知道这件事情五百年后的变化,虽然未来是灵动变化的,但大圣贤细心推敲,能够把握到其中的一些经纬脉络。

        比如箕子的故事。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箕子见着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吃饭就感觉到了畏惧,因为接下来纣王就会想用玉做的杯子;用了玉杯,则必想品尝远方的珍稀奇怪的食物;必然想建美轮美奂的宫殿,坐精心打造的车马……层层递进,欲望越来越多,而国家极有可能灭亡。

        上古圣人,便是这样的境界。

        而冯书生,如今也有了些这样的气象。

        “不过,还不够啊!”

        陆云想了想,取出了一门秘籍,上面写着四个字:梦中证道。

        上一次陈抟老祖就这么把他的一个徒弟王重阳给玩坏了,这一次,不知道冯书生,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第二百一十八章 铸造大儒

        “原来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通天博学士诸葛先生!”

        当陆云一干人进入王府之中,冯书生听着诸葛卧龙的名号时,顿时肃然起敬,似乎是见到了传说中的前辈高人,文坛中的领袖前辈。

        “啧啧!”

        陆云不由称赞了几声。

        诸葛卧龙的名号,看起来挺好使,似乎在读书人的心中,很有名气,颇有一种梁山好汉闻宋江之名便俯身即拜的既视感。

        无论是宁采臣,还是冯书生,都是一样的表现。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冯书生的养气功夫还不到家,有提升的空间。

        “来来来,好徒儿,我这儿有一本神功秘籍就给你了,往后保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安全的重大使命,就落在了你的身上!”

        陆云半开玩笑,半认真,伸手一挥,一本秘籍就到了冯书生面前。

        “梦中证道,这是什么?”

        冯书生刚接着书卷,便看到了书卷之上的四个大字,心中陡然升起了一种感觉,这必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甚至对他的未来,将发生无比重要的作用。

        “梦中证道,乃是我道家的高深秘籍,一经入梦,便会经历人的一生,在梦境之中度过一生,而现实,不过是一炷香的功夫。”陆云淡淡开口。

        “什么,竟有这样的神功秘籍,那岂不是?”

        冯书生面色大变。

        梦中一辈子,现实里却只是一炷香的时间,世间竟有这样的神功秘籍?

        若真是这样,高手岂不是可以速成?

        而自家的老师,居然会将这样的神功秘籍交给自己,难道真是要自己保护这个世界的和平么?

        诸葛卧龙也面色一变,随即细心思索了片刻,问道:“想必这门【创建和谐家园】应当不能提升修炼者的功力吧?”

        “梦中所学的【创建和谐家园】,记忆都会保留,只是,就算是有几十年的功力,也绝不可能带回来!”

        “即便是这样,那也够逆天啊!”诸葛卧龙想了想,感慨不已。“我辈读书人,读书眀性,书读的越多,见识的便越多,自身也会有了自己的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什么多少年的功力,却与我们读书人无关!”

        “徒儿,你可愿意学?”陆云笑眯眯问道。

        “徒儿愿意!”

        冯书生坚定开口道。

        这样的事,他必须要接受。

        若是不接受,反而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甚至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他如今正好到了一个瓶颈,不妨去修炼试试。

        他也不急着观看。

        将这梦中证道的道卷收藏好之后,冯书生辞了陆道人与诸葛卧龙,来到了书房之中,端端正正的坐好,点燃了一炷香,然后轻轻磨墨,在纸上写着“静”字。

        一连写了十多个“静”字,心思彻底地静了下来。

        静下心来之后,他起身洗了手,再闭上眼睛默坐,直到香烧完,整个人安定无比,豁然睁开眼睛,眼神扫射了下四周,耳朵倾听,确定四周没人之后,才取出了道卷打开细细观看。

        正经的读书人都有这一套规矩,在读书之间,静心,焚香,洗手,做一套准备工作。

        这些并不是无用的礼仪,而是调解身心的手段,使自己能全神贯注,这样才能读好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开篇第一句话,是道德经上的话语,虽然透露着一股沧桑的味道,冯书生却已经读过了。

        “夫天地造化,盖谓混沌之时,蒙昧未分,日月含其辉,天地混其体,廓然既变,清浊乃陈。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然天地万物,皆有其相,众生沉迷,惑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为众相故,心生三毒三惧三恐怖,不可久矣。”

        读着一大串的玄奥无穷的道文,冯书生渐渐迷糊,最终睡了过去。

        于是,他便来到了梦境之中。

        梦境之中,他依旧是冯书生,家里并不怎么富裕,只有两三本书。

        不过他最喜欢读书,时常求学于县府之中,渐渐有了些名气,也有了些朋友。

        某一日,他去为已经逝世多年的姨母扫墓,路经古庙,见到了一个绿衣少女,一时心动,想要去追寻,却糊里糊涂到了一处大宅院之中。

        进入宅院,却发现宅院的主人是自己已经死去多年的姨母,心中虽然诧异无比,但还是老老实实,向他的姨母问好,又诉说了他到此的原因。

        那姨母很是体贴,听着他的遭遇,立刻令人请来了绿衣少女,将这个少女许配给了他。

        原来姨母已经死去多年,被封为山神,统治附近方圆数里的狐妖鬼魅,而绿衣少女胡十三,只是胡族的一个狐女,又怎么能不听山神的话?

        既娶了狐女,冯书生过得自是无比幸福,有美人盈袖,念头通达,却不料引来了另一个书生李书生的觊觎,将他引到他家灌醉,又暗中杀死侍女,栽赃嫁祸到冯书生头上。

        本来这是要处死的罪名,冯书生也屈打成招,即将秋后问斩,却有朝廷大员前来,调查此事,纠察了冤假错案。

        他的心中极为好奇,出了牢狱才知道是自家夫人去求皇帝,方才救了自己一命。

        受了这样的教训,冯书生心无旁骛,一心读书,又拜了大儒李严为师,学习做人的道理。

        三十年后,终于成就了大儒,成了朝廷的顶梁柱。

        “人生啊,一转眼就六十多年过去了!”

        这一年,冯书生八十来岁,站立在一处高山之上望天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2 11: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