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事儿袁冬初知道。
代购做的时间不算长,但很多府邸需要什么,已经不是拿样品去诚运投递委托购买,而是誊抄了诚运投递的代购名录,放在自家,随时可以在上面挑选自己中意的。
随着诚运投递的代购物品增加,各家誊抄的名录也会随时更新,及时跟进诚运的新商品信息。
不单单通州,各地分号都有这种情况。而且,代购商品的更新,都是各分号主动给予老客户的信息。
袁冬初当然不好大咧咧承认,这是她之前便预料到的,只能谦虚道:“咱们写筹建文书时,已经把各种情况预料到最好。没想到真正做起来,竟会如此顺利。”
“是啊,”卓静兰感叹道,“父亲经常感叹,他掌管船厂好多年,接触到的事情不可谓不多。但如冬初经营投递行和代购的顺利,却是前所未见。”
秀春和小翠笑眯眯听着,与有荣誉。
袁冬初继续谦虚:“看来我们的运气是真好。”
“唉,”卓静兰忽的叹了口气,语气间略有些担忧,“生意做的太好,就会有人动心思,想来分一杯羹。”
“有人也要开投递行吗?”秀春和小翠齐齐诧异,同时看向袁冬初。
看到秀春两人的表情,卓静兰同样诧异,问袁冬初道:“你也想到这事儿了?听说,通州有大家族和几个富豪,这段时间派人在多地询查,似乎想介入这一行呢。”
“那咱们可得早点想办法了。”秀春首先出声。
小翠则关注着袁冬初的反应。卓家虽富丽堂皇,卓家这位二小姐穿金戴银、也足够尊贵。但若论解决事情,小翠觉得,卓家和二小姐定然比不过袁冬初。
袁冬初给了众人一个无奈表情:“若别家有钱、有船、还有人手,谁也不能拦着,不让人家做投递业啊。”
“咱们回去和大家伙儿一起商量,总能有个对策的。怎么也不能由着别家,把咱们比下去!”小翠说道,言语间很是坚定。
诚运投递眼见得越做越好,大家伙儿都信心满满。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想介入这一行,还是大家族和富豪和他们抢饭碗,这怎么行?
同样都是利用大河的河道运输,小翠等人听袁冬初说过,世上的有钱人多了,人家的财力人力,绝对不是诚运能比的。
如此劲敌,如果短时间投入大量银子,购买大量船只进行运输……小翠心思一动,再看看袁冬初,这事儿,好像不是光拿银子就能办成的吧?
忽然间,她的心就定了下来。
秀春的表现则是义愤填膺,那些人还知道廉耻吗?无论投递、还是代购,都是人家冬初想出来的。
那些看起来有头有脸的人,居然这么【创建和谐家园】,想偷窃她们赚钱的点子!
秀春和小翠的反应,让卓静兰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感觉,她有点羡慕她们了。
这两个女孩子虽出身贫寒,但她们有自己的坚持,存有强烈的希望。这世上,有她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而她呢?认真想想,她毕生追求的目标,好像只有一个:就是嫁个好郎君,然后做贤妻良母,养儿育女。
“于姑娘,杨姑娘,你们打算在投递行做多长时间?”卓静兰问道。
她内心的想法:她们总是要嫁人的吧?嫁人之后呢?难道夫家会允许她们继续在外抛头露面?
“当然一直做下去了。”秀春回答的很干脆,好像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听说于姑娘已经订亲了?”卓静兰问得很委婉。
秀春张了张嘴,以她的爽利性格,在这个问题上,也显出了羞涩。
袁冬初从卓静兰的反应和问话中,大概猜到她心中所想,替秀春回答道:“秀春和她表哥青梅竹马,两家目前商议的结果,都愿意秀春继续在投递行做事。”
“这样啊……”卓静兰有种说不出的心情,似羡慕,似遗憾,好像还有些失落。
她又看向小翠。
[222.第222章 吃惊]
袁冬初明白卓静兰的意思,笑着说道:“小翠年纪小,还未说亲。不过,如果小翠打算继续在投递行做事,想来说亲时,她会提这个条件的。”
言下之意,这事儿由小翠自己做主。
袁冬初没说的是,顾天成很看好小翠,打算过两年,待小满年龄稍大些,帮他提亲,求取小翠。
而小满,顾天成计划把他留在牧良镇,作为诚运的船运基地掌事人来用。
到时候,小两口同在牧良镇,一个掌管船务的维护和休整事务,一个作为投递行大型中转基地,夫唱妇随、相互帮扶……多美好的前景啊。
反正袁冬初非常看好,她转向小翠,笑问道:“是不是这样?”
小翠给她一个你自己体会的眼神,默默转开视线。冬初姐真是的,在外人面前也这么打趣她。用这种事问她,让她怎么说才好?
她表现出来的神色,却是很坚定的说明,她和秀春一样,要继续在投递行做下去。
而从袁冬初的态度来看,她会重用她们两人的。
被小翠给了侧脸的袁冬初并不在意,反而转头埋怨卓静兰:“瞧瞧你问的话多不合时宜,把我家小翠问的不好意思了。”
卓静兰:“……”
明明是冬初她自己问的好不好?还是用的打趣口气,居然好意思赖在她身上!
这么一打岔,倒是让卓静兰把有人想介入投递行的事搁一边了。
她已经定亲,卓家百年基业,在儿女亲事上,并没有联姻获利的想法,便也不会按高嫁低娶给她找婆家。
卓静兰的夫家是大河下游庆州的豪绅吴家,家风颇好,和卓家是世交,彼此知根知底。
方大太太给女儿择婿时,在年龄相当的几个儿郎中选了吴家大房次子,图的就是吴家家风颇正,家中子女都会悉心教导,却并不怎么钻营仕途,只用心经营家中良田庄子。
这个时代,最保值、最让人踏实的,便是耕地了。只要有耕地,就有饭吃,不论新朝、旧朝,粮食都是稳定的根本。
难得的是,吴家历代掌家人都能认清这个形式,从未被仕途所带来的权势迷惑,而是在低调中渐渐积累家业,成就了吴家的豪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