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穿成福运小娘子》-第15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果然,果然还有事!而且,是好事吧?

        

      顾天成也是一脸等待劲爆消息的表情。他得保持警戒之心,他们投递行大老粗的行当,只是试用了秦家研究出来的注音符号,很不懂其中价值。

        

      曹璋扫视众人,很有志得意满的感觉:“秦先生回乡,并未浑浑噩噩度日,潜心钻研之下,找到一种帮助读书人认字、查字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遇到不认识的文字、或者能口述却不知如何书写的情况……”

      [140.第139章 这怎么可能]

        曹璋的讲述,在场众人有听明白的,也有听不明白的。

        

      但不管明白与否,能让知县大人在这种场合郑重讲述,当然意义非凡。

        

      而且这件事的风向很明确,这绝对是好事。不但于秦家来说是大好事,看知县大人的态度,此事和大人或者县衙也有莫大关系。

        

      秦家果然不简单,沉寂了没几年,这就又要发达了啊。

        

      怪不得秦家大公子成亲,道贺宾客寥落,可秦家上下一派喜气洋洋。

        

      原来人家心里有底,很有底!

        

      好些人都替自己庆幸,接到邀请或者知道秦家办喜事,并不应付。不但随了礼,人也到场了。

        

      若不是这一念之差,他们哪里会和知县大人能如此近距离接触?

        

      又哪里会在秦家落寞之时,和秦家保持良好关系?

        

      秦家庶长子娶亲,他们来贺喜。日后自家红白喜事,也一样能给秦家下帖子,甚至逢年过节都可以来往一下。

        

      想想以后,秦家再次成为大族,甚至比以前的门第还要辉煌,他们和秦家有如此亲近的关系,别说遇到难事可以寻求帮忙,就是平常行走之间,也能多一份得意。

        

      曹彰是看着时辰宣布的这事儿,说完之后,又和秦睿相互恭贺。没几句话,外面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

        

      迎亲队伍的喧嚣声由远及近。

        

      有知县大人亲自道贺,还有刚才的重磅宣布,秦家彻底热闹起来。

        

      …………

        

      康家康劲娶亲只比秦向儒晚一天,娶亲前一天也是各种热闹。

        

      女方要把嫁妆送往男方家中,另外还要安排专人到新房挂帐、铺设卧具等等事宜。

        

      男方家里当然也要各种应酬,把一应事务料理妥当。

        

      加上延浦镇秦家娶妻,和康家没什么关系,等到知县大人去延浦镇秦家贺喜之事传到康家及连巧珍耳中时,已经是康劲娶妻的第二天,新媳妇认亲之后的事情了。

        

      婚宴宾客离开之后的狼藉,头一天晚间已经收拾妥当。

        

      第二天认亲结束,一家人吃过早饭,开始把之前借来的桌椅板凳、盘碟碗筷等物分别整理,往各家还回去。

        

      这种事,各家自然都要走一趟,道谢寒暄几句。顺便的,也能听上一两句易水县的新闻。

        

      而且,两家只相隔了一天的婚宴,大家提起来顺理成章。

        

      于是,康家人这家听上一句半句,另一家听上两句三句,再郁闷的听胡同口两个婶子眉飞色舞聊几句,事情的脉络大概也就清晰了。

        

      大家当做谈资的事情,听在康母、康家人耳中,可就不怎么舒服了。

        

      这里是易水县,有些事情街坊邻居不知道,可康家人自己是知道的。自家大儿媳拒不肯嫁秦家大公子,曾让还未出阁的大儿媳身价大增。

        

      秦家日后一直那样也就算了,可听人们的议论,秦家有极大可能会再次复起。这下,不但大儿媳尴尬,自家处境好像也不怎么好。

        

      复起之后的秦家,不知会不会追究此事,找回被儿媳踩掉的面子?

        

      再加上,他们这儿媳,心性很强、气性颇大。如今有孕,听闻此事,会不会怄得动了胎气?

        

      但住在大家酷爱串门、常来常往的市井民间,这种事哪里瞒得住?

        

      因连巧珍有孕,康家娶新妇这事儿她就没怎么忙碌,还家伙什儿就更不能用她了,她全部心思都在做去通州的准备。

        

      至于她的身子,当然不是问题。

        

      对于在大河边生长的人来说,坐船那就是家常便饭。只论赶路,不做其他事情的话,和歇着没什么区别。

        

      新妇初进门,看起来性子不错,起码短时间不可能起什么冲突。等到环境熟悉了,到了容易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早已去大城市谋大出路了。

        

      种种情形,让连巧珍的心情保持的不错。

        

      她的这种好心情,随着隔壁大婶的串门化为乌有。

        

      “延浦镇秦家知道吧?”坐下没几句话,善谈的婶子就开始八卦。

        

      但凡易水县人士,有点年纪的,哪有不知道秦家的?

        

      可康母哪敢搭茬啊?下意识的扫一眼屋外,很不搭调的说道:“她婶子,你家院子里的木槿花开的不错,不知怎么养的?”

        

      “那个啊,很好养的,你家啥时候也养木槿花,我好好给你说说。”婶子答话了,但一点儿没受影响,“你家原来就是延浦镇的吧?秦家不愧书香门第,就是不做官,一样能过的富贵。康家婶子,你说是不是?”

        

      康母连忙点头:“是啊,好歹人家知书达礼,和咱不一样。那就明年春天吧,我从你家移栽一枝木槿花,我稀罕这个颜色。”

        

      新媳妇许凝卉正给邻居婶子端茶,她颇诧异的看康母一眼。

        

      这是在打岔吧?还是很必须、很生硬的打岔?

        

      为什么?

        

      还有延浦镇秦家,她也是知道的。

        

      秦家怎么了?不是因前朝倾覆,戴罪还乡了吗?难道有了别的变化?

        

      八卦的婶子却一点儿没觉察康母的意图,继续自己原来的话题:“听说参悟了学问上的事,说是凭借几个简单字码,就能识遍天下所有文字,还能知道怎么读。你说厉害不……”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2 15:41:24